小学品德研修总结(精选5篇)

  • 小学品德研修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3、所有教师都要重视德育工作,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要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担负起育人职责,做到严格要求,各科教学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4、认真上好思品课,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加强思品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计划、有备…

小学品德研修总结(精选5篇)

小学品德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1、成立以校长为核心的德育领导小组,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开学初制订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期末总结评比。

2、建立班主任、少先队、思品课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各班要根据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少先队工作计划和思品教育计划,结合本班情况,制订出班级工作计划,并认真贯彻实施。

3、所有教师都要重视德育工作,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要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担负起育人职责,做到严格要求,各科教学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4、认真上好思品课,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加强思品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计划、有备课、有考核、有检查、有总结。

5、加强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大、中队辅导员和干部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少先队活动,一个月组织一次中队教育活动,两周组织一次小队教育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开展五爱活动。

6、认真贯彻执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常规训练和文明礼貌教育,学校和班级要定期进行检查评比,每月进行一次思想品德评定。

7、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成立三结合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三结合领导小组会议,研讨德育工作内容形式、方法,定期召开家长会议,使家庭、社会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做好德育工作。

小学品德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我培养;道德培养;实践活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率都超过90%,远远高于普通高校,许多热门专业的中职生成了“香饽饽”,供不应求。市场需求就是中职学校的办学方向。中职学校要主动适应市场,调整专业设置,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职业行为习惯,为将来的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中职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不喜欢学习或学不进去,这是所有中职教师的共识。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少数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行为规范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例如,言行不一致,喜欢说谎;做事虎头蛇尾、缺乏毅力;没有远大理想,得过且过;自制能力差,不会自我管理等等。因此,培养中职生的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关系着三年中职学习生活的质量,也将对中职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影响。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就是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和培养,最终把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贯彻落实到职业活动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进而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并达到崇高的职业道德境界。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师,多年来我通过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分析、掌握中职生的情感及行为习惯特点,逐步摸索出了一些培养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的教育教学方法,现总结如下。

一、树立榜样,注重自我修养

自我修养就是人在个体心灵深处进行的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自我修养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约束我们的言行举止。只有具有良好个人修养的人,才会被别人所尊重。孔子的“一日三省”,古人倡导的“修身养性”等,强调的都是自我修养。通过自我修养才能认识真实的自己,客观地看待自己,逐步改进自己的缺点,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对学生的自我修养善加引导,号召向职业道德先进人物学习,时刻对照自己的言行,激励和鞭策自己,努力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二、持之以恒,坚持从小事做起

古人说:“天下大事,必起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小者大之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等,这些道理,都告诉我们:道德修养必须从小事做起。一件看似很平常、很不起眼的小事,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因此,加强道德修养,必须坚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才能日臻完善。从小事做起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它督促学生珍惜点滴时间,用于学习和修养。从小事做起是一种正确的心态,它让学生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日有所进,才能获得成功。从小事做起是一种优秀的品格,它要求学生严于律己,于细节处下工夫,在细节处奠定成功的基石。

作为德育教师,我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日常小事做起,严格自律,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处理并妥善解决身边的日常小事。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认真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持之以恒,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三、加强课堂教学,坚守道德培养主阵地

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育人,抓住课堂,才抓准了中职职业道德培养的命脉,才抓住了学校德育的主阵地。

高尚的师德是职业道德教育的灵魂,平等轻松的课堂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把中职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首先,要创建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融于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中。其次,充分发掘教材的职业道德教育元素,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三,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向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学习,刻苦钻研,培养过硬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四、学做结合,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是培养学生的最好舞台,是检验知识最好,也是最终的场所。平时,我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做结合,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实习阶段对中职生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学生从校园向社会转化的关键阶段。学生可以把在校园里学到的专业知识真正地转化到工作实践中去。中职生应珍惜实习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多观察,多学习,逐步了解和适应社会,养成踏实认真、勇于创新的职业道德品质。

总之,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对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教师应对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负责,重视培养他们的行为规范,严加约束与督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将来的就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小学品德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Medical moral cultivation for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MENG Shijiao1,2 XU Rong1,2 WANG Lei1,2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Fifth Clinical School, Beijing 100050, China; 2.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Fifth Clinical School, Beijing 100050, China

[Abtract] In the context of deepening reform of clinical medical personnel training by the cooperation of medical and education, medical students are faced with difficult challenges of adapting to the role of doctor as soon as possible, regulating medical behavior, and bringing the good medical ethics tutelage into routine clinical practice,no mat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loyment or entrance.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by the experiences of clinical moral education from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combined with teaching effect of medical moral cultivation related cours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t is more effectiv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taking clinic into the class, and then brought the class into clinic". It means the improving of the level of medical ethics could be achieved by systematic theoretical study in class teaching and clinical practice, 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among moral education, medical moral cultivation and clinical practice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including undergraduate, master and doctoral training stage.

[Key words] Medical moral cultivation; Moral education; Clinical medical; Undergraduates; Postgraduates

医疗人员的道德修养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6月31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重点阐述了深化院校教育改革举措,其中明确指出“应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14年11月27日在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指出“医学教育尤其应当强调以德为先”[1-2]。因此,如何全面培养医学生的医德修养,使医学生在医疗技能和医德修养上均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公众的信赖,是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着重思考的问题之一。

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从临床医学生(五年制本科生和“5+3”长学制的第4学年起、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第1学年起)进入临床医学院学习开始,按照学院二级管理方式肩负起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医德修养水平的责任。本文总结了我院在日常德育养成教育、医德理论教育和临床教学活动中提高医学生医德修养的经验,并就如何开展医德修养相关课程教学;如何有机地衔接医学本科、硕士和博士医德教育;如何在新形势下促进医学生德育教育、医德修养和医疗实践培养有机结合进行了探讨,使三者形成相互融入、相互提升的良好局面。

1 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日常养成教育

医学生(本科生、“5+3”长学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进入临床医学院学习前,通过前期的政治理论课、德育课等在德育素质上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因受其家庭背景、出生地域、所受到的先期教育和所在区域教育水平的差异等因素影响,导致学生彼此间的医德修养水平和自身素质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3]。目前许多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德教育实施主体多以医学院校校本部课堂教育为主[4],忽略医德修养的日常养成教育。医学生的医德修养的培育过程应该是一个连续的整体[5],应根据医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不同和侧重点不同,结合医学生的主体需要,科学规划与制订医德修养的梯次培养结构。

针对上述情况,我院在日常德育教育和临床教学活动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日常养成教育:

1.1 树立正确的医德认知和医德信念,加强医学生入院教育和岗前培训,搭建临床医学院和学生信任的桥梁

我院通过学院开学典礼上学生重温“医学生誓言”的形式,引领学生铭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铮铮誓词,进一步体会医学事业的圣洁与使命。同时,通过讲解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sometimes cure; usually help;always comfort”,使医学生理解医学是包含人文精神的科学,让这句铭言伴随着每位医学生的各个阶段,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无论从理论学习还是临床实践。通过院校领导、医学专家和医学生代表的发言与交流,首先使医学生了解在当今的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和医患关系背景下,应带着希望和自信,凭着毅力与信念,依靠勤奋和执著,在学好医疗实践技术的同时,掌握人文和社会知识,注重语言能力和身心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培养自身医德修养的必要性和意义;其次,使学生对医院的发展历程、学科发展现状、教学传统、教育环境、教育师资水平和教学管理队伍有所了解,从而使学生对医疗事业坚定信念、对医学教育充满信心,搭建医院和学生信任的桥梁,因为只有在学生对医疗事业坚定信念和对医院充分信任的基础上,才能为开展日常医德教育奠定基础。

1.2 加强医学生医德情感的培养,通过“服务-学习”教育模式开展社会实践和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医生荣誉感和职业使命感

结合我院教育环境,从医院的思想文化和专业文化等方面,通过“服务-学习”教育模式[6]对医学生的医德情感进行熏陶和培育。首先,通过开设院士第一课、举办本院医疗工作者先进事迹报告会、学生志愿者“献血献爱心”活动、参观革命先烈纪念馆和抗战纪念馆、参加天安门升国旗仪式、社区医院实践、慰问退休医护人员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敬业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等良好道德品质,指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和促进学生增强交流沟通意识的培养。其次,通过开展各类学生活动,如“研究生的一天”等,将研究生的临床科研学习和工作情况向本科医学生进行介绍和讲解,包括收治患者、参与手术和门诊工作、科研实验工作或参与课题例会等,不仅是本科、硕士和博士不同培养层次的医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树立榜样作用的机会,更是医院文化和特色的一次宣传,从而激发学生提高自身水平的迫切愿望和提升学生身为医生的荣誉感和职业使命感。

1.3 将医学生的医德修养培育过程融入到日常德育思想工作、临床实践工作、科研实践工作中,形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医德习惯

我院通过下列措施:第一,为每个医学生班级配备专职辅导员;第二,完善班级、学生会和研究生会的学生干部建设;第三,临床带教教师和临床科室执行负责人管理制;第四,在研究生导师制的基础上开展导师指导小组和副导师制并探讨本科生导师制等,借助班级辅导员、学生干部、临床带教教师、临床科室执行负责人和导师等角色,发挥教师和学生干部榜样示范作用[7-10],同时采取思想心理辅导、班级教育、党团组织会议、名师讲座、临床教育、跟导师学习等形式培养开展医学生医德修养日常培养。通过上述人员角色,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自律观和实践观的引导教育,磨练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奉献精神,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职业使命感,引导医学生由“学生”身份向“医生”身份过渡。在学生临床培养全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重在实践,知行合一[10-12],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进行医疗实践的同时,通过及时、正确的引导将医德修养教育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全过程,将当今医学发展和医德修养需求的趋势教授给学生,不断加强新医德修养教育的内容,使医德修养教育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13]。

1.4 加强医学生医德修养的考核评价,设立奖惩机制激励学生自觉提升医德修养

目前普遍存在轻视医德教育,医德考核被过程化,仅通过课程分数来考察和检验的问题[3,14-16]。我院不断完善医德修养的考核评价制度,除了医德相关课程分数评定还制订了医学本科生见习实习和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的医德医风规范标准与评估体系,从“服务态度、医患关系;工作责任心、有无差错;医疗作风、廉洁行医;团结协作、遵守制度”这四个方面和“优、良、中、差”四个等级,采用个人自评和组织鉴定(临床带教教师与科室主任)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学生在不同科室实习和轮转情况进行医德评价,评价结果记入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中。同时采取导师小组制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进行鉴定,按照“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服务态度、奉献精神;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团结协作、谦虚谨慎;遵纪守法、劳动纪律”这五个方面和“优、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对研究生三年总体情况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结合评价结果建立奖励与惩罚制度,其中以医学生的医德医风作为单项淘汰项目,与奖学金评选和优秀称号评定挂钩,同时与毕业就业等相联系,提高医德教育的权威性,从制度上推动医德教育的实施。

2 医学生医德修养的课程教育

医德理论教学是从理论的层面对临床医学生进行医德培养,对促进其掌握医疗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和原则的理论知识,对坚守高尚的道德标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17]。目前医德修养相关课程结构单一,进入临床医学院学习阶段缺乏医德教育,更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层次化的医德理论教育[14,18-19]。在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并没有为研究生开设医德相关理论课程,忽视对医学研究生的沟通技能、职业态度等方面的医德人文教育,严重缺乏兼备医学与德育知识的复合型教师[20-21]。在医学本科生课程设置上,高等医学院校按照我国教育部规定设置有医学理论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等医学人文课程,但其大多是选修课、所占学时较少且均开设于学校基础医学教育阶段[22],无法满足在医教协同改革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针对上述情况,我院作为临床医学院,建立学院德育教研室,全面开展各个培养层次医学生的医德修养相关课程,同时把医德教育与医学课程和其他各门课程渗透融合。现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院如何进行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教学改革:

2.1 开展医德修养相关理论课程,加强医学生医德修养理论知识积累,有机衔接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医德修养课程教育

将“医德修养”作为医学本科生和“5+3”长学制必修课程之一。此门课程依托我院德育教研室,教研室人员包括医院党团书记、学生党总支书记、研究生导师、本科和研究生辅导员等。通过“医德的本质及作用”、“中国医德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国外医德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医德修养与人文素养”、“医疗实践中的道德”、“医德评价”和“卫生法律法规”等章节系统地讲解医德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范,通过该门课程使医学生掌握医德理论知识、增强医德意识和提高医德修养,为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及医德品质奠定基础。

将《临床岗位综合素质训练》作为医学研究生必修课程之一。此门课程依托我院各行政管理部门(院办、党办、医务处、医保办和教育处)和各临床教研室,选取兼备医学与德育知识的教学人员包括医院院长、党委书记、医务处处长、医保办主任、优秀临床教师、教育处处长和研究生管理人员等。内容主要涉及“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临床沟通能力培养”、“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医院相关规定”、“研究生培养的相关规定”等,主要目的是使医学研究生在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前,能够充分了解临床工作所必需的医患沟通技巧,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并有利于培养研究生树立高尚职业道德。

在开展医德修养相关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授课:第一,引经据典、系统讲解医德修养和临床综合素质的内涵;第二,选取当下医疗题材连续剧片段,带动学生分析和评价连续剧中医疗人员的道德行为;第三,结合实际案例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来模拟医患、教师进行情景教学与点评、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第四,采用师生互动讨论的形式,开展合格医生应具备的医德修养品质探讨和全国范围违反医德现实问题进行师生交流;第五,采取“社区医院实践”以及社会医学服务等双向或多向式综合型教学方法。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社会主义医德修养的丰富内涵,学会正确分析与看待现实问题,提高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时效性、知行统一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医德修养教育的目的[23-24]。

通过开展医德修养相关课程,学生反馈课程积极影响有以下几点:一是提升医学生的医德修养认识水平,从简单地认为医德修养仅局限于处理医患关系,转变为医生与患者、社会和同事等网络关系处理;从简单地认为利用法律约束不良医疗行为,转变为医疗行为更多需要从道德层次进行自我约束;从简单地认为医学本科教育阶段重点加强医疗技能和医术的培养,转变为医术和医德同等重要,在医疗实践中需要逐步积累医德修养。二是使医学生进一步了解当今医疗状况,尤其是北京地区的医疗状态,这些是书面和网络上无法客观获得的知识。三是对医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临床实际案例和事迹来讲授医德知识,坚定了学生当医生的信念和理想,为今后激励学生提升自身医德修养奠定基础。

2.2 将医德修养教育融入其他临床课程

在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教学过程中应贯穿医德教育、融入爱伤敬业观念。在我院医学本科生《诊断学》和医学研究生《临床通用技能训练》教学所涉及的体格检查、心肺复苏、内外科基本操作等,除了要求医学生临床操作规范,还应举止得体、言语得当、动作协调且幅度力度适当,模拟与患者交流、沟通,熟悉如何交待病情和安慰患者,即使是在模拟人上的操作也应为患者捂热听诊器,最后为患者拉上衣服拉链。同时,要求其他课程的授课教师发挥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精神,结合授课内容多联系医德的实际事例及亲身体会和经验,这样既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医德教育。

3 建立医学生医德修养的培养体系

小学品德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福建省;外贸地域结构;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10-0040-05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对外贸易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全国领先的外贸大省。截至2007年底,福建省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达5 018.16亿美元(居全国第7位),其中出口总额2 929.07亿美元,进口总额2 089.09亿美元。随着外贸的稳定发展,其对福建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凸显。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值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61.25%,出口总值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53.67%。①“以外贸为增长引擎”的战略在福建省经济发展中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和实施。现有研究福建省对外贸易的成果多侧重于外贸整体发展态势、产业提升与外贸商品结构调整以及外贸与外资关系等方面的定性分析,而关于福建对外贸易、外贸市场的地域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问题的研究尚属空白,尤其缺乏实证角度的定量分析。只有具体的分析国家(地区)测量当前福建省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才能发现福建与哪些国家(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更有利于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才能在明确今后贸易地区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开创外贸增长的新局面。因此,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角度,探讨福建外贸地域结构优化问题,一方面既是对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研究的重要补充,具有突出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对福建省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主要文献回顾

自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对外贸易是市场范围扩大的标志,剩余产品的出口能有效地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学说以来,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40年代,经济学家罗伯特逊认为:对外贸易就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国际贸易不仅能带来静态的比较优势利益,还能带来动态的规模经济效益。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卢卡斯等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指出:对外贸易通过提供更广阔市场、更为频繁的信息交流和更加激烈的竞争而促进一国的创新活动和技术进步,进而促进该国经济增长。新贸易理论的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则认为:国际贸易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渠道,它可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通过促进国内资源在物质生产部门和知识产品生产部门间的资源优化配置,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与此同时,经济学家已经找到大量的实证数据,证实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Balassa(1978)、Feder(1983)、Dollar(1992)和Moore(1998))。

近1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日益成为国内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李文(1997)采用经济增长模型,得出“出口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的结论;陈家勤(1999)通过对进出口依存度、进口对GDP增长弹性的研究,认为“进口增长对GDP增长具有较大作用”;林毅夫(2001)运用联立方程组,验证了“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作用”;刘晓鹏(2001)对1980-1997年相关数据的分析,表明“进口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作用,而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度较弱”;石传玉(2003)等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得出“短期内出口促进经济增长、长期内进口和出口共同促进经济增长”;邵海燕(2005)借助经济增长模型得出“对外贸易对安徽经济增长的作用弱于消费和投资”。纵观上述研究,尽管观点各异,运用模型和分析方法也有所不同,但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观点已经成为主流,受到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但作为地域广阔的国家,因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同的差异,使得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在不同的地区可能存在不同的数量关系。

以上众多研究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都是仅从总额上分析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还没有具体分国家(地区)进行研究。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不同国家(地区)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或成本存在差异。一国(地区)出口相对生产率越高或相对生产成本越低的产品,所获得的贸易利益越多,对经济增长越有利。同理,一国(地区)进口相对生产率越低或相对生产成本越高的产品,在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也越多,也更有利于其经济增长。另外根据要素禀赋理论,由于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同一国(地区)生产某种产品的生产率或成本对不同国家(地区)的相对数是不同的。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实现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最大化,就不能仅从总额上分析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还要进一步地分国家(地区)进行考察,以便发现一国(地区)对哪些国家(地区)的出口更有利于其经济增长以及从哪些国家(地区)进口更有利于其经济增长。笔者拟从该角度出发,通过协整检验及建立误差修正方程,分别分析福建省同日本、美国、德国、中国香港4个国家(地区)②的进出口贸易增长率与福建省GDP增长率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揭示出福建分国家(地区)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差异以及分国家(地区)进出口贸易对福建省经济增长贡献率差异大小,以便为福建省外贸地域结构的调整提供实证依据。

三、数据处理和实证检验

1. 数据处理。在笔者实证分析中,选取福建省GDP总额为被解释变量,以其对各国(地区)的出口总额(EX)和进口总额(IM)作为解释变量,用于分析的1992-2006年的数据均来自于《福建统计年鉴》各期。在研究之前,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和提高数据的可比性,对上述变量的原始数据作了如下具体处理:(1)将各年的进、出口总额分别按当年平均汇率换算为以人民币为单位;(2)用以1992年为基期的消费价格指数对各变量进行缩减,以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3)将各变量进行对数处理,分别用lnGDP、lnEX、lnIM表示,因为数据的自然对数变化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因而,笔者使用的线性回归模型为:

lnGDP=?茁0+?茁1lnEXi+?茁2lnIMi+ui(i=1,…,4,lnEXi,lnIMi分别反映对日本、美国、德国、中国香港的出口和进口变量)

2. 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日常计量经济中使用的标准估计方法依赖于变量的均值和方差是常数,与时间无关,即是平稳变量,而许多经济时间序列不满足平稳性要求。如果对非平稳序列使用传统的估计方法估计变量间的关系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有必要先检验相关变量的平稳性。笔者运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变量是否平稳,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的数据可知,对四个主要的对外贸易国家(地区),各变量序列lnGDP、lnEXi和lnIMi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的一阶差分即lnGDP、lnEXi和lnIMi的ADF统计量绝对值都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的绝对值,因而各个变量的差分序列都是平稳序列。从而可以得出结论,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对四国(地区)进口和出口总额取对数后的变量序列是一阶单整序列。

3. 各时间序列的协整检验。从平稳性检验可知,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对四国(地区)进口和出口总额取对数后的变量序列是一个非平稳的一阶单整系列,不过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这种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目前关于协整关系的检验有许多具体的技术模型,笔者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首先用lnEXi和lnIMi(i=1,…,4)分别对lnGDP进行回归,然后对回归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回归和检验结果分见表2、表3。

上述回归及检验结果表明:(1)回归残差ADF统计量绝对值都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的绝对值,通过平稳性检验,表明lnGDP和lnEXi、lnIMi之间存在惟一的协整关系。(2)从四国(地区)的长期关系模型看,F统计量(日本112.67、美国86.37、德国85.49、中国香港6.02)都大于临界值3.81(查F0.05[2,13]=3.81),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福建省对日本、美国、德国、香港的进出口与GDP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与国内大多数研究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的结论相吻合。(3)对四国(地区)出口项的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t统计量值都大于临界值2.18,这说明福建对日本、美国、德国、香港的出口贸易对地区经济增长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不同的是福建GDP对四国(地区)的出口弹性不一样,出口弹性从大到小依次是:德国0.7718、美国0.7436、香港0.7026、日本0.6357。(4)对美国的进口项系数未通过t检验,t统计量值小于临界值2.18,这说明福建从美国的进口贸易对地区GDP增长的影响不明显;香港的进口项系数通过了t检验,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负面的,这与新古典经济学“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假说相吻合;日本和德国的进口项系数均通过t检验,这表明福建从上述两国的进口贸易都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进口弹性较大的是日本0.4105,其次是德国0.1848。

4.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通过以上分析,lnGDP和lnEXi、lnIMi(i=1,…,4)之间都存在协整关系,根据Granger定理,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之间必然存在误差修正模型表达式。下面,我们将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以考察短期内四个国家(地区)进、出口额的变动对福建省GDP变动的影响。首先构造各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lnGDP、lnEXi、lnIMi(i=1,…,4)。同时,四个国家(地区)长期关系模型残差序列用RDi(RD1:日本,RD2:美国,RD3:德国,RD4:中国香港)表示,将RDi滞后一期作为解释变量引入误差修正模型中。然后根据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由于笔者使用的样本数据相对较短,所以采用滞后一阶的方程式:

lnGDP=?茁0+?茁1lnGDPt-1+?茁2lnEXi+?茁3lnEXit-1+?茁4lnIMi+?茁5lnMit-1+?茁6RDit-1+ut

(i=1,…,4,RDit-1为滞后一期的误差修正项)

利用Eviews3.1软件对四个国家(地区)的方程进行OLS回归分析,逐步删除作用不显著的变量,最后得到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从表5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四个国家(地区)的短期动态关系误差修正模型的误差修正项系数均为负数,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并且,四个国家(地区)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全部通过t检验,说明从短期动态关系看,福建的GDP与其同日本、美国、德国、香港的进口、出口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但四个国家(地区)的短期动态模型存在不一样的情况。首先看日本,对该国的出口相对于进口对福建省GDP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从误差修正模型(1)可知,对日本出口增长率每增长1%,福建省GDP的增长率将增长0.235%;而从日本进口对福建省GDP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进口项因为系数未通过t检验而被剔除;上年度GDP、对日本出口和从日本进口的非均衡误差以0.159的比率对本年度的GDP增长率做出修正。其次再看美国,对该国的出口会促进福建GDP的增长,而从该国的进口则会抑制福建GDP的增长,不过出口促进作用要比进口抑制作用大得多。从误差修正模型(2)可知,对美国出口增长率每增长1%,福建省GDP的增长率将提高0.289%;而从美国进口增长率每增长1%,福建省GDP的增长率将减少0.036%。非均衡误差以0.135的比率对本年度的GDP增长率做出修正。再次考察德国,对该国的进口相比出口对福建GDP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从误差修正模型(3)可知,从德国进口增长率每增长1%,福建省GDP的增长率将增长0.159%;而对德国出口对福建省GDP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因为出口项系数未通过t检验。上年度GDP、对德国出口和从德国进口的非均衡误差以0.161的比率对本年度的GDP增长率做出修正。最后分析中国香港,对香港的出口促进福建GDP的增长,其出口增长率提高1%,福建GDP的增长率将提高0.042;而从香港的进口相对福建GDP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上年度GDP、对香港出口和从香港进口的非均衡误差以0.029的比率对本年度的GDP增长率做出修正。

通过对以上四个国家(地区)短期动态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可以发现除对德国外,福建省对日本、美国和中国香港的出口相对进口更能促进福建省GDP的增长,其中促进作用最明显的是美国。这充分证明了短期内福建省经济增长是出口导向型。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笔者通过协整检验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具体分析了福建省同日本、美国、德国、中国香港的进出口贸易与福建省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长期均衡关系上,福建省对日本、美国、德国、香港的出口和从日本、德国的进口都能促进经济增长。第二,从短期动态关系看,福建省与日本、美国、香港的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而进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不显著。这与中国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相符,即出口相对于进口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同时,这一结论也验证了新古典经济学派“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假说,表明短期内福建省经济增长是出口导向型。第三,无论从长期均衡还是从短期动态关系看,福建省同日本、美国、德国、香港的进出口贸易对福建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存在差异,这一方面反映了福建省同上述四国(地区)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同,导致在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不一样,继而造成了对福建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差异;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福建省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相对上述国家(地区)存在较明显不同,因而从出口中获得的利益也不一样,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第四,从长期看,福建省对德国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表明出口到德国的产品相对其他三国(地区)而言比较优势最大。进口方面则是从日本的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说明福建省从日本进口的产品更多的是以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产品为主的生产型资本品,这与贸易现实相吻合。

从以上的实证分析结论中发现,要想实现福建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最大化,就不能只从总额上分析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还要进一步地分国家(地区)进行考察。因为单纯分析贸易总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只能初步论证福建省对外贸易策略应该是出口导向还是进口替代,而这是远远不够的。基于1992-2006年的年度数据分析结果,笔者对福建省外贸地域和商品结构的调整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

1. 如果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福建省现有的外贸地域结构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目前,福建出口商品更多地销往美国,其次是日本,销往德国的最少。进口方面则是从美国和日本进口更多。③而由前面的分析知,从长期看,福建省对德国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然后依次为美国、中国香港和日本:进口方面福建省从日本、德国的进口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因此,今后福建省应重点扩大对德国的进出口贸易,继续巩固和发展美国、香港和日本市场。

2. 调整进口策略,继续鼓励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产品的进口。实证结果表明,无论长期还是短期,出口比进口对福建省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的拉动作用,而进口对福建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够强。因此,今后福建省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进口策略,对紧缺的资源和原料的进口应继续支持,限制低科技含量的要素和产品的进口,鼓励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产品以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以提高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注释:

①数据来源:福建对外经济统计年鉴各期,2007年贸易数据来自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厅网站。

②日本、美国、德国、中国香港是福建省主要贸易伙伴,另外中国台湾也是福建省主要贸易伙伴之一,但因数据缺乏,故未对其做具体研究。

③根据2006年贸易数据,对福建省进出口市场进行排名。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赖明勇,许和连,包群.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及实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3]赵陵,宋少华,宋泓明.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1,(8).

[4]石传玉,等.我国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南开经济研究,2003,(1).

[5]孙建,等.福建出口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3,(9).

[6]李小平,朱钟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及因果关系检验――对上海市1978~2001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4).

[7]傅坤.进出口与江苏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金融经济,2007,(10).

小学品德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班级是德育活动的主阵地,课堂则是德育、智育的主渠道。学校将“八心八德两意识”教育为品行修养教育点,以两条线切入品行修养教育:心理品质以“勤”、“恒”等为一线;道德品质以“孝”、“敬”等为另一线。通过五个层面深入实施,实现班会主题化、课程化。

一、分主题编写心德课程校本教材

作为学校德育主任,我牵头与24位班主任教师一起参与“心德课程”教材编写工作。班主任分别承担了“八心八德”德育教育培养目标之一进行拓展外延,以理解核心词、小故事明理、联系实际导行三大环节紧紧抓住学生的教育点。同时,学校把德育主题活动课与学校的品德课相结合,与各学科课堂教学相结合,与国学经典诵读校本必修课相结合,与学校五修五养校本选修课相结合。大家都在动脑、思考,创意中完善心德教材的编写与修订,并在实施过程中关注引导学生参与补充、发表建议、合作改进。通过师生的思考、策划、设计,共同编写了一整套的心德课程教材内容。教材形成后以主题班会活动课为渠道,低年级教师主导学生参与;高年级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辅助实施。在编写教材中将班主任由“育人角色”转变为育人课程的真正引导者、操作者和实践者,提高班主任课程的执行能力,增强班主任课程的主体性理念。

二、指导、辅助学生实施心德课程内容

每月一节心德课程,实现入心导行。每位班主任按照已经编写成稿的心德课程教材,指导或参与辅助学生落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课,老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不断拓展调整活动形式,丰富教育内涵,落实教育目标。如:有的通过知识竞赛、演讲等,创设激烈的竞争对抗,将严肃的主题教育融于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组织、表达、应变和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通过演唱、相声、舞蹈、小品、朗诵等生动活波、富有感染力的各种文体活动,赞美某人某事,或鞭挞某一不良思想行为,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班级的凝聚力。还有的通过主题漫谈、讨论和展示形式,搭设学生广泛参与、互相切磋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各抒己见中达到帮助教育的目的。主题活动课实现了育养良好品行,并将其理明其心,做到了入心、明理、导行、实践。

三、值周全面监测评价行为规范

心德课程班会课的成果通过值周检查落实,每天值周生认真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总结反馈学生的行为、纪律、卫生、文明礼仪等情况。如:观察学生是否能维护集体利益,愿意自我表现、乐于助人,相互团结等品质。并通过红领巾广播宣传班级学生的的小事迹、小故事,发挥传帮带、激励作用。还帮助寻找学生在语、数、外及社会实践等课程和活动中的闪光点,寻找榜样人物。引导学生观察课前、课中、课外的表现,是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能够以“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生活、学习等表现,逐渐成为好习惯。

四、心德班会课教材内容拓展、延伸与完善

修养是一种文化,修养是一种品德,修养又是一种习惯。在教育、培养、实施、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在不断的成长、不断地进步、不断地修身养心、修心健体,逐渐使每一种德育课程目标深入人心,将习惯培养变成自然。因此,学校设定了“我勤我记录”、“我学我做”、“我学我知”、“我学我说”、“我学我感”、“我学我行”六种主题践行策略进行跟踪研究、观察、记录,让每个孩子在“心德”课程的指引下,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