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工作总结(精选5篇)

  • 外资企业工作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是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体现,也是对税务机关企业所得税征管工作的检验。*年度是执行原内资、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最后一年,该年度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承前启后,十分重要。做好*年度…

外资企业工作总结(精选5篇)

外资企业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为加强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实现新、老企业所得税制的有效衔接,现就做好*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年度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是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体现,也是对税务机关企业所得税征管工作的检验。*年度是执行原内资、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最后一年,该年度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承前启后,十分重要。做好*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可以有效贯彻依法治税原则,落实原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各项政策,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堵塞税收日管漏洞。税务机关通过汇算清缴工作,可以进一步掌握纳税人的具体情况,为贯彻落实新企业所得税法打好基础。各级税务机关要高度重视*年度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加强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及时安排和部署,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二、做好汇算清缴工作中的新、老税制衔接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从今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各地要按照依法治税原则的要求,认真做好汇算清缴工作中新、老税制的衔接工作。

(一)适用政策和程序分别按新、老税制执行。*年度汇算清缴适用的企业所得税各项政策,仍按照原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有关规定执行。同时,根据有利于纳税人的原则,汇算清缴的期限按照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执行,即企业应当自年度终了之日起五个月内,向税务机关报送年度纳税申报表,并汇算清缴,结清应缴应退税款。

(二)认真、严格核实税基。新的企业所得税法降低了税率,规范了税前扣除。各级税务机关在*年度的汇算清缴工作中,应当按照“核实税基”的要求,认真、严格执行原企业所得税制,特别要重点审核企业有无违反权责发生制原则、有意减少*年收入、增大成本和费用等情况,防止企业违反税法规定人为调节*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从而少缴企业所得税。

(三)加强外资企业分支(营业)机构汇总纳税管理。各地要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税工程三期省级实施方案第二次审核情况的通报》(国税函〔*〕23号)的要求,加强外资企业分支(营业)机构汇总纳税的前期管理工作。汇缴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在接受企业年度企业所得税汇总或合并申报后,应于*年5月31日前为纳税人开具《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汇总或合并申报企业所得税证明》;企业所属各分支机构(营业机构)应于*年6月30日前,将该证明及其年度申报表和会计报表送交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

(四)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认真落实“两个减负”工作,对能够通过综合征管软件或汇缴软件提取的汇算清缴数据资料,一律不得要求基层单位和纳税人再单独上报。对征收管理各环节间可以信息共享的资料,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清理简并纳税人报送涉税资料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1077号)附件4《办理纳税人涉税事项操作指南》的要求,结合各地的岗责设置做好配置,不得要求纳税人重复报送。

三、继续做好外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软件的升级和运用工作

为加强纳税评估和税务审计,*年对外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软件加挂了企业财务决算报表和企业与其关联企业间交易申报附表,在各地试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年,税务总局将按照财政部门的财务决算报表规范,对软件中的相关报表参数进行升级,使申报软件具有读取企业通过财务软件或其他财务决算报表填报软件生成的Excel数据文件功能。各级税务机关要加强宣传和辅导,在*年度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中,统一指导纳税人全面填报上述报表,尽量为纳税人的填报工作减轻负担。

四、做好汇算清缴工作结束后的各项后续工作

*年度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结束后,各级税务机关要认真做好各项后续工作。

(一)认真组织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专项检查等后续管理工作,进一步堵塞日管漏洞,查处和打击企业所得税违法犯罪行为,为新企业所得税法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二)及时报送汇算清缴汇总表及总结报告。对汇算清缴相关数据、资料及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税务总局统一开发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软件,按照汇算清缴汇总表的口径、结构和内容,按时完成相关报表的报送工作,并附汇算清缴工作报告。

外资企业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地质勘查企业“走出去”业务发展情况

1.为国内大型矿业企业的海外矿山提供勘查服务国内地质勘查企业原来专注国内市场,自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03年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后,跟随国内矿业集团陆续走向海外提供勘查技术服务,如2000年中国有色集团经营的我国海外投资开发建设的第一个有色金属矿山谦比希铜矿因生产的需要,邀请笔者所在企业作为生产探矿的服务单位,提供矿山地质勘查技术服务。2.为国内外矿业企业的海外矿区提供勘查服务地质勘查企业经过多年的海外勘查业务经验积累,逐步了解所在国法律法规,熟悉了国际项目运作模式,掌握了国际上矿产资源报告规范和国际勘探行业标准,在此基础上,逐步参与国外矿业企业的勘查服务的招投标活动,参与国际化竞争,并成功进入该类勘查服务市场。3.为海外矿山提供商业地勘服务的同时,独资或合作开展矿权勘查业务地质勘查企业利用技术、设备和人才优势在海外矿山提供商业地勘服务的同时,自身也在当地独资或合作登记矿权,进行矿产勘查工作。

(二)地质勘查企业海外业务模式

鉴于以上地质勘查企业海外业务的开展情况,由于业主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海外业务往往有如下两种形式:

1.以海外子公司名义承揽业务并实施国内总公司在项目所在国设立海外子公司,海外子公司以自己名义对外签订合同,收取工程款;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总公司派遣大量人员和代购物资设备并垫付相关费用。

2.以总公司名义承揽业务,按项目部的形式组织实施合同工期较短,且业主为国内矿业集团的情况下,合同业务以总公司的名义签订,总公司组织人员,采购物资设备发往项目所在国,在当地设立项目部具体实施项目,总公司负责项目总体协调、报告出具以及结算收款等事宜。

二、海外勘查服务下财务核算的难点

(一)海外子公司实施勘查业务的情形

我国勘查企业海外子公司在对外签订合同,并具体实施过程中,一般由总公司派出技术管理人员并发放国内工资,同时勘查专用的物资设备都需要国内总公司代为采购,这就涉及到国内发放的人员费用如何核算;物资设备采购比较零碎与繁杂,不宜由海外子公司直接在国内采购;总公司垫付的资金,海外子公司以何种形式偿还。这三类问题的处理和解决都归结到跨国勘查企业内部业务操作管理模式及财务核算的架构。

(二)海外项目部实施勘查业务的情形

在项目部组织实施的勘查项目中,项目发生的一切人员及物资费用均在总公司进行核算,在总部进行结算收款。施工工期较短,则需注意的是设备报关出口相关事项。

三、勘查企业国际化经营核算体系的探讨

针对上述勘查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发生的难点,在充分考虑到所在国的税收法律法规、外汇管理规定以及国际税收协定等事宜后,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情况,在此对跨国勘查企业核算体系架构做初步探讨。

(一)海外子公司实施勘查业务的情形

1.物资设备方面

由于海外子公司工程所需物资采购品种繁杂,工作量较大,子公司不宜在国内直接采购,以总公司按照一般贸易方式出售给海外子公司的操作模式为佳,这种方式既解决了总公司把关子公司物资采购计划审核,又解决了子公司资金汇回问题。相应的账务处理亦简单明晰。详见表1:

2.人员费用及垫付费用方面

所有“走出去”企业都存在海外人员派遣事宜,而且考虑五险一金的现实情况,国内总部均需发放部分国内工资,并产生一系列的差旅、办公等相关费用,而“走出去”的地质勘查企业更有其自身的行业特点,即总部派遣的技术管理人员往往在项目现场提供技术服务与管理后,收集资料回到国内整理研究,编制报告。针对上述地质勘查企业的跨国人员流动的特点,适合采用母子公司以技术咨询服务合同的操作模式,这种方式既解决派遣人员个税缴纳事宜,又解决了代垫费用相关票据的规范性。详见表2:

(二)海外项目部实施勘查业务的情形

项目部组织实施海外勘查业务,鉴于工期较短,且在同一核算主体下进行,财务票据的流转与核算较简单,需要注意的是物资报关时,地质勘查企业应按照对外承包方式进行报关出口。

四、结语

外资企业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国直接投资(fdi);内资企业;出口竞争力;显示比较优势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利用fdi最多的国家之一。1991年我国吸引的fdi仅为43.66亿美元,而1992年劲增为110亿美元,到2005年更是高达724亿美元。2001—2005年这五年中国吸收fdi共计2861亿美元,占改革开放27年来吸收fdi总量的45%。fdi的进入增强了中国国际贸易的整体竞争能力,我国出口额由1991年的719.1亿美元增长到了2005年的7619.5亿美元,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我国引进fdi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希望其能够带来显著的溢出效应,以增强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出口竞争力即在出口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能以低价格的产品供应国际市场。fdi通过两个渠道影响东道国的出口竞争力,一是fdi对东道国出口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外商投资企业往往具有较高的技术和较好的国际营销渠道,因此生产的产品往往能够更好地供应国际市场,从而直接提高东道国的国际贸易量。二是fdi对东道国出口竞争力的间接影响,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进而影响东道国整体出口竞争力。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如通过示范效应或外溢效应提高东道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也可能是负面的,如果外商投资企业挤占了内资企业有着比较优势的部门,导致内资企业的产出和出口减少,那么就降低了这些部门的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目前国外的研究集中于fdi对东道国出口竞争力的总体影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加总),单独对间接影响的研究较少。aitken等人第一次系统研究了间接影响,他们采用了probit模型对1986—1990年墨西哥4104个制造业企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研究,结论是fdi对东道国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起了提高作用。kokko等人以乌拉圭为对象进行了相似研究,结论是1972年以前没有提高作用,而1972年以后有提高作用。greenaway等人对英国进行了研究,结论是有提高作用。

对我国fdi与出口竞争力关系的研究比较少,且都是对总体影响的研究。如谢建国与杨丹辉分别采用rca指数分产品类别研究了fdi对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戴金平和冯蕾采用分布滞后模型对:fdi在我国东部地区10个省市出口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严兵通过设计一个出口竞争力指数来研究fdi对我国东、中、西部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上述文献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fdi促进了我国的总体出口竞争力。但目前还没有文献研究fdi对中国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而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个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人担心虽然我国总体出口竞争力上升了,但外商投资企业挤占了中国传统的优势部门,造成这些部门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下降。

本文研究了fdi对出口竞争力的间接影响,以确定fdi是否降低了中国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先采用了rca指数挑选出我国一直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然后研究这些行业的内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份额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从而确定这些行业的内资企业出口竞争力是否因为fdi的进入而降低。结果表明fdi并没有降低这些行业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二、rca指数、理论分析与数据来源

衡量出口竞争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常被用来衡量行业出口竞争力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简称rca指数),它是基于对外贸易数据进行计算得到的;另一种是常被用来衡量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成本比较法,先计算某种产品经过汇率调整后的国内生产的单位成本,再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确定其是否具有出口竞争力。本文研究采用的是前一种方法。

ballasa最早提出了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以计算确定某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也就是具有出口竞争力的行业。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行业出口值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全球该行业出口值占全球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rcaij=(xq/xit)/(xlj/xwt)。其中,rcaij是i国第j个行业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xq是i国第j个行业的出口值,xi是i国所有行业出口总值,xwj是全球第j个行业的出口值,xwt是全球所有行业出口总值。

如果rca大于1,则表明该国该行业具有比较优势,rca指数越大,说明其出口竞争力越强。rca小于1时,表示该行业不具有比较优势,其数字越小,出口竞争力越小。根据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一国会在其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更专业化进行生产,所以一直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的产值在国家总产值中的比重应该上升。本文的分析正基于此,若fdi挤占了我国的优势行业,也就是说这些行业的比较优势还在,但是内资企业却被挤出因而不再具有比较优势,那么该行业内资企业产值占所有内资企业总产值的份额应该是下降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内资企业产出份额的变化来研究其是否被外商投资挤出。

本文行业的分类参照了盛斌的设定方法,由于中国官方的行业统计数据没有按照国际的工业行业或部门标准进行细分,为了使两种不同的统计口径统一,其以《中国统计年鉴》从1994年开始使用的39个中国工业行业分类(cicc)为基准,并进行了一些处理,“由于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是非贸易部门,故而将其剔除,并将非金属矿采选业与其他矿采选业合并为‘非金属矿采选业’,将食品制造业与食品加工业合并为‘食品制造与加工业’,这样剩下36个行业。”以往用显示比较优势对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分析大部分是用的国际贸易标准代码(sitc)1位数分类,共10大类,产品的划分不够细,特别是对于通常较为关注的制成品,研究结论不够明确。但如果采用2位数甚至3位数的sitc分类,则产品的分类又太多,既不便于计算也不便于更清晰地了解产品的大类特征。所以本文采用了中国工业行业分类标准。

由于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和2004年中国经济普查年鉴中可以得到,因此选取了这两年的数据进行比较。从普查资料中可以直接查到1995年各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和三资企业的各行业工业总产值,两者分行业相减,得出 内资企业的各行业工业总产值。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2004年三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分行业的工业总产值。由于这两年的统计中均没有“其他制造业”这一项,所以剔除这个行业。另外两年间统计口径还发生了变化,为了使两者之间便于比较,我们还进行了调整,剔除了2004年统计中不再出现的“木材及竹材采运业”。为了便于比较,2004年统计中多出来的“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也被忽略掉。此外,两次统计在行业的名称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如“食品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前者是1995年的称呼,后者是2004年的称呼),在本文中视它们是等同的。经过上述处理后还剩下34个行业。

按照3位数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第3版)统计的出口额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处的com—trade数据库,并按照盛斌的方法重新集结到上述34个行业,出口额采用的是34个行业的加总值。按3位数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中国出口额在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中可以直接得到,但按此分类的全球出口额不能直接得到。本文把comtrade数据库中所有国家按3位数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出口额相加总,所得值作为按此分类的全球出口额,然后再集结得出所需的分行业的全球出口额。由于comtrade数据库中包含了很多的国家和绝大部分的贸易大国,因此这种做法是合理的。

三、数据分析结果

按照上述方法和数据计算所得的34个行业的rca指数,1995年和2004年,中国一直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也就是rca指数一直大于1的行业一共有十个,分别是煤炭采选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按照周申和李春梅的行业划分标准,除了煤炭采选业为,自然资源密集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资本密集型外,其他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与我国的资源禀赋实际情况相符。

因为1992年外资才大规模进入中国,所以可以认为1995年各个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受到fdi的影响较少,这时的各个行业的rca指数反映的是中国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这时的rca大于1的行业是中国内资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如果这些行业一直维持着比较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在2004年其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份额应该是上升的。

1995年和2004年都具有比较优势的10个行业的产值占34个行业总产值的份额,并对二者进行相减以确定份额的增加或减少(内资和外资也分别计算占内资总产值和外资总产值的份额)。但从各个行业总产值(内资、外资产值的和)来看,并不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判断,甚至是相反的,十个行业中只有家具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份额是上升的。从外资来看,也不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判断,只有三个行业的份额是上升的(分别是煤炭采选业、家具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这说明总体上外国直接投资较多地进入其他的行业,也就是中国比较劣势的行业。从内资来看,是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判断的,十个行业中有九个行业的份额是上升的,只有纺织业是下降的;这说明在我国一直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中,内资企业还在不断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并没有挤出内资企业,fdi并没有降低国内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由上述分析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之所以上述10个行业总产值的份额的变化不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判断,是因为fdi进入的行业偏向于我国比较劣势行业所造成的。而fdi进入这些行业可以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的优势来改造这些行业,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增强我国这些劣势行业的出口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我国整体的出口竞争力。

四、结 论

外资企业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位理论 外资 政策调整

外资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世界各国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来看,外资的利用会在一个地区的投资、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开发、就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营销渠道、国际贸易和制度变迁等方面产生巨大的正效应。因此世界各国和我国各地为吸引外资,竞相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但是各地的外资引进数量还是有巨大的差异。外资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主体,都是以盈利为目的,进入中国的外资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占领中国的市场。二是利用中国便宜的劳动力,进入我国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较低的成本、优惠政策和政府的支持、交通便利、巨大的市场空间等。因此传统区位理论对各地的引资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传统区位理论概述

自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在其名著《孤立国》中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以来,西方区位经济理论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从古典的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理论到新古典的利润最大化及相互依存和行为区位理论,先后涌现出了众多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思想和模型。仔细分析这些区位理论所包含的思想。对我国当前的引资政策调整富有指导意义。

现代所谓的区域概念来源于区位,其含义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农业经济时代,李嘉图建立了基于相对肥力的农业地理理论,但忽略了运输成本,杜能考虑了运输成本。但假定土地是均质的,这一理论认为。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差异。这种空间差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距离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

在工业经济时代的早期,工业生产活动的场所主要取决于生产成本的大小,运费作为一个影响空间成本的重要因子,因此出现了以成本最小化为条件的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在其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一书中,韦伯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布局,但除运费以外。劳动力费用与集聚因素会对运费指向决定的工业区位产生偏移作用。如果劳动力成本节约和集聚而产生的生产成本节约之和小于运输成本的增加。则原有区位不变,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应当把工厂迁址工资较低的地方或集聚区域。随着工业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社会生产更多地受到市场的制约,市场因子备受关注。诞生了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廖什认为,工业区位应该选择在能够获得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他把利润最大化原则同产品的销售范围联系在一起,认为一个经济个体的区位选择不仅受其他相关经济个体的影响,而且也受消费者、供给者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在空间区位达到均衡时。最佳的空间范围是正六边形。

二战以后,重视非经济区位因子以及行为因素的区位理论应运而生。战后区位论的研究内容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对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方法也从抽象的纯理论推导力求转变为接近区域实际的、更具应用型的区位模型,区位决策的对象除工业、农业、市场以外,增加了包括运输、商业服务业、金融、外贸等第三产业,区位决策除了节约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以外,也考虑到了人们的居住、消费、交通等行为的效用最大化。艾萨德认为,利润最大化固然是产业配置的基本原则。但这一原则的实现同自然环境、产品成本及区域间工资水平和价格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合理的区位选择必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必须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分析。他同时也使用了与韦伯相同的临界等费用线来说明企业区位的集聚指向问题,如果运费指向的多数企业相距较远,处于分离状态,临界等费用线不相交,相互之间就不会发生集聚,如果区位较为接近,临界等费用线相交,就会发生集聚。

行为区位理论走出了古典区位理论关于经济活动主题是“经济人”的假设,认为用满意人代替经济人更为现实,因为经济主体间的决策和每一行为者的连续决策具有关联时,最终能得到最优区位模型的可能性很小,史密斯在其著名的收益性空间界限模型中谈到:对于选择生产区位的经济主体而言,收入和费用的空间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尽管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成本而得金额最大的地点,但对很多企业家而言,最大利润区位也许不具备他所需要的其他客观条件,如完善的金融服务,因此企业家有可能选择尽可能接近最大利润区且又能满足自己特殊偏好的地域空间:企业家的经营手段和能力不同会造成区位空间的变化,经营手段和能力高的企业获得利润的空间范围要比其同行企业范围大,因此优秀企业不仅在最优区位能够获得较大的利润,而且对区位空间的选择范围也相对较大:政府的区位补贴或高额税收等区位政策也会造成企业生产区位的变化,如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或者限制某地区的工业发展而制定一些区位投资政策。

二、传统区位理论对宜昌引资的启示

截至2005年底,宜昌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948家,投资总额380133万美元,注册资本234795万美元,合同外资157546万美元。2006年1-9月。全市吸收外商投资实际到位9016万美元。同比增长14.36%,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8.4%。1-9月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2家,投资总额13853.21万美元,合同外资额6311万美元。从企业类型来看,我市的外商投资企业以独资企业为主。现有独资企业128家。占企业总数的51.2%。现有合资企业109家,占企业总数的43.6%。合作企业13家。占企业总数的5.2%。从行业分布来看。我市的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共有165家企业,占整个企业数的66%,分别涉及到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二产业中又以制造业为主,企业132家,占整个企业数的52.8%,投资总额125880.31万美元。注册资本60132.33万美元。合同外资42230.29万美元。从资金来源地看,先后共有32个国家和地区来我市投资,其中在我市投资规模列前3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香港,企业数122家,投资总额88295.67万美元,注册资本48827.39万美元,合同外资31393.26万美元。维尔京群岛17家,投资总额47661.58万美元,合同外资18716.46万美元,合同外资16751.11万美元。美国24家,投资总额9377.57万美元,注册资本4940.65万美元,合同外资3689.54万美元。

宜昌市吸引外资的总体特点是吸引外资的数量偏少,外资企业的规模小,外资企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制造业,外

资来源地主要是香港和维尔京群岛。而跨国公司的投资很少。宜昌市要在引资水平和引资数量上有一个大的提升,招商引资必须自觉服从服务于全市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谋划招商思路。要搞好规划,整合资源,围绕本地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制定利用外资及招商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动员组织本地包括自然资源、企业资源、人力资源等在内的资源,形成目标一致的整体合力。从区位理论及其发展变化的启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改善宜昌投资环境,努力扩大宜昌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市场容量

占领当地市场是外资流入的重要目的,当地GDP的规模对FDI的流入具有重要的影响,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认为。工业区位应该选择在能够获得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但宜昌的市场容量偏小。“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人均生产总值1.5万元。2005年区域内财政总收入105.5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5亿元,年均增长12.7%。而且宜昌的辐射面不大,除了所辖的县市区以外,只有恩施自治州,可以说宜昌处于汉渝经济圈的边缘地带,市场容量狭小,经济发展水平低,运输成本高,当然,扩大经济总量和市场容量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必须坚持制度创新,推进宜昌财税、金融、流通、社会保障、电力、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改革试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培育宜昌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内在能力。

(二)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产业集群整合。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目前宜昌市产业集聚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行业集中度低,二是产业关联度不高、产品链短,三是产业布局分散。市域内工业布局不尽合理,项目布局分散,产业分散,产业聚集度低,社会配套能力差。区域内工业发展缺乏整体合力。因此各县市区分别要集中力量培育1-5个产业。将企业在空间布局上相对集中在少数地域和工业园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规划,重点投入,形成较为集中的产业链条,围绕主导产业和4大(大产业、大基地、大园区、大项目)建设,有针对性引进在产业链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并以核心企业、主导产业为依托。引进相关配套企业,把主导产业链纵向做长、横向做粗、总体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集群。使大项目成为大产业,发展成大基地,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三)加大宜昌基础设施建设,减少运输成本

宜昌的基础设施环境对一场经济发展的制约还是非常大的。往后要逐步推进以公路、铁路和水运为重点的交通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形成内畅外连、安全、环保、节约的交通运输体系。努力把宜昌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进城市交通、城市道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加快宽带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及社会信息化工程。

(四)逐步提高宜昌市劳动力素质,提升宜昌市人力资本水平

要给人才一个安定的创业环境,通过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宜昌创业;对现有员工要加强培训。对在员工培训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的企业可以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或者培训补贴;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在保证9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要使大多数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和中职教育;改革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宜昌经济发展实际,积极鼓励宜昌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外资企业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薪酬 定额定员 母子公司 工资总额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制定一个有效、合适的薪酬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R.I.Henderson,1994)。从社会宏观的角度说,薪酬分配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它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稳定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在企业微观的角度来说,它又是决定一个组织成败的关键因素。

工资总额管理则是薪酬管理的一个方面。它和个体员工薪酬设计关系是团体和个体的关系,可以这么说,工资总额管理相对个体薪酬设计来说是中观层面的薪酬管理。由于工资的利益敏感性和刚性,它是企业管理的难点。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关于人力资本和最低工资水平,胡学勤(2001)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本含量高的劳动者应该得到较高的薪酬,也只有使每个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价值都得到体现,社会总体劳动力资源才能得到有效配置。Solow(1979)认为在人工成本最小化的前提下,工人工资的努力弹性为1,工资变化一个百分点,则员工的劳动努力程度同方向变动一个百分点。魏章进(2006)认为恰当的最低工资标准并不会降低就业甚至能促进企业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并确实能改善收入的不平等状况。

2.关于工资和绩效的关联性,李实(1996)和拉萨、辛格(1996)分别分析和证实了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 特别是奖金水平与企业的利润率和留利率之间存在相关性。杜海燕和郭晋刚(1995)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引入了工资总额中奖金比重这一解释变量,发现较高比例的奖金与企业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相联系。Rayton (2003)对美国制造业198 家企业的研究表明,业绩好的96家企业相对于102家业绩较差的企业,员工薪金与业绩相关性显著,弹性系数为0.1193。李汝萍(2009)认为企业的工资总额应综合考虑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指标。

3.关于工资总额的核算方法,谭浩(2006)提出了四种企业核定工资总额办法:a、全额挂钩办法:工资总额=指标A×系数1+指标B×系数2+……+指标Z×系数N;b、固定加浮动的办法:工资总额=固定部分a+浮动部分b=固定部分a+(指标1×系数1+……+指标N×系数N);c、核定增长率的办法:工资总额=上年工资总额×(1+增长率);d、层次划分的办法:即企业在人员定编的基础上,将企业所有岗位划分为三个层次:高层、中层和人数最多的岗位,参照市场化水平和企业历史数据分别确定这三个层次的工资水平,乘以各层次人数,得到工资总额。贾理奇(2008)认为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增长比率由市场竞争力、财政贡献、社会贡献和管理水平四方面决定。李伟(2008)认为工资总额的水平状态主要是从工资总额的比率指标来考察的,以行业平均的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工资总额占总成本比重这三个比率指标为参照,衡量企业与行业对应比率指标的偏差程度。

二、母子公司工资总额管理的内容

1.制订工资总额管理政策

工资总额管理政策通常由人事部门按照最高管理机构的方针拟定,它强调的是支付标准与规模相当的竞争性企业的相对高低的差异。一般而言,企业的工资总额政策目标包括提高生产率、控制成本、实现分配公平。一个有效的工资总额管理体系应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①吸引和保持组织需要的优秀员工; ②激励员工高效率地工作;③公开并容易理解;④反映有依据的单位和公司的相对贡献;⑤不断创新、提高竞争力和公平感。

2.确定工资总额体系

确定工资总额体系就是确定工资总额的构成和各部分所占的比重。从国内外实践看,工资总额体系可分为三种基本模式: ①高弹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工资总额“死少活多”,即固定工资总额比例小,浮动工资总额即根据绩效确定的工资总额的比例大。②高稳定模式。与前一种模式相反,在这种模式下,工资总额“死多活少”,浮动工资总额即根据绩效确定的工资总额的比例小,固定工资总额比例大。③折衷模式。折衷模式结合了前两种模式的优点,它既有弹性,又能够不断激励企业提高绩效,而且还具有稳定性,是一种较理想的模式,它需要根据公司的生产经营目标和工作特点以及收益状况,合理地进行搭配。

3.工资总额的控制和调整

工资总额控制是成本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企业的稳定发展,自然不允许人工费用无限制地增长,企业的工资总额要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工资总额调整就是企业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不断变化实际的情况和员工的反馈意见,不断加以修正和改进。工资总额方案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缺陷和问题,或者当初符合企业实际的工资总额方案也会在某些方面变的不尽合理,这时设计者或实施者就应该不断修正方案中的偏差。

三、母子公司工资总额管理体系设计

1.确定企业的工资总额管理策略

制定总体工资总额管理策略就是明确企业工资总额管理体系的总体思路。工资总额管理体系的设计首先要清楚企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要尊重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为实现企业的战略服务;要确定工资总额来源的总量要求;要明确企业的确定工资总额依据,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工资总额水平。工资总额管理策略包括工资总额水平策略和工资总额结构策略(刘军胜,2002)。

2.了解企业现状和趋势

在工资总额设计之前要首先了解企业发展历史、企业战略与文化、现有组织结构和现有人力资源概况及现行的薪酬制度等。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发现现行工资总额制度存在的问题,弄清产生问题的原因、背景和条件,明确企业和员工的切实需求,确定工资总额管理体系设计的方向。

3.工作评价

工作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对工作进行系统的和理性的评价,帮助我们确定工作结构,然后通过工作结构来决定薪酬结构,从而使企业薪酬制度符合内部一致性的要求。通过工作评价来对各项工作进行分析和比较,并评估各项工作对企业的相对价值,这是实现内在公平的关键一步。根据岗位评价所确定的各岗位的工作相对价值大小,不同岗位的相对价值可用一定的顺序、等级或分数来表示,某一岗位工作难度大、对任职者的素质要求高和对企业的重要性高,其相对价值和对企业的贡献也就越大。以每一岗位对企业的贡献和相对价值的大小为依据确定其工资水平,以保证薪酬制度的内在公平性。同时为进行薪酬调查建立统一的岗位评估标准,使薪酬调查结果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4.薪资调查

所谓薪资调查,就是了解本地区、本行业的薪资状况。薪资调查的途径有以下几个: (1)国家和地区统计部门、劳动部门公开的统计资料;(2)管理咨询机构的薪资调查资料;(3)从相关企业的招聘信息中了解;(4)从企业的统计资料中了解。其中,国家和地区统计部门、劳动部门公开的统计资料具有权威性和准确性,信服力较强。因此,在确定各企业间关系时,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料作为确定企业层次的依据。

5.确定各企业之间的工资关系

根据工作评价结果确定的工资关系,反映的是各企业内在价值的差异,这和市场工资率往往不一致,因此企业在确定工资关系时,既要考虑企业的内在价值,又要考虑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6.工资总额水平和结构设计

一般而言,现代企业薪酬体系是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利润共享、保险福利以及期权期股的长期激励组成,工资结构是指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各职位的相对价值及其对应的实付工资间保持着什么样的关系。对于工资总额管理来说,设计工资水平和结构,就是要确定工资总额的大致标准和各组成部分的比重。

7.工资总额方案的实施和修正

工资总额设计完成正式实施之前,还必须与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充分沟通并举办必要的培训。及时的沟通、必要的宣传和培训是保证薪酬改革成功的因素之一。人力资源部应充分介绍公司的工资总额方案制订的依据。工资总额方案运行一段时间后,必然会反映出一些缺陷和问题,设计者或实施者必须不断修正方案中的偏差。因此,为保证工资总额制度的适用性,应对工资总额的定期调整做出规定,使工资总额方案更加合理和完善。

综上所述,母子公司在设计工资总额管理体系时,在充分考虑影响工资总额管理体系设计的内外部因素的基础上,应按照战略导向、公平性、激励性、利益兼顾、适用性、合法性等原则,运用适当的方法实行工作评价,进行薪资调查,并对各企业进行分类,确定各企业间的工资关系,与绩效挂钩,从而合理确定工资总额的水平和结构。设计得当的工资总额管理体系,可以发挥很好的控制和激励作用,对企业实现自身的目标,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军胜,薪酬管理实务手册(第二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谭浩,集团公司内部的薪酬总额管理[J],人才资源开发,2006(2)

[3]魏章进,国外最低工资制度理论研究及启示[J],商业时代,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