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对外宣传(精选5篇)

  • 信息对外宣传(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宣传·宣传对象·逆反心理 宣传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宣传是否成功,它的目的能否达到,取决于宣传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在多广泛围内,赢得了宣传对象的共鸣,并为他们所接受。那么,宣传对象是否无条…

信息对外宣传(精选5篇)

信息对外宣传范文第1篇

宣传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和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态度的活动,逆反心理现象直接影响宣传效果。逆反心理是宣传对象对外来的威胁自己态度体系的宣传内容的抵制,是宣传对象态度体系的自我防御,它的外在效应是多层次的、复杂的,它产生的内在机制在于宣传对象原有态度体系与宣传内容的关系,但宣传者的素质和能力、宣传的内容和形式也可诱发逆反心理。

最近一个时期来,“逆反心理”成了一个时髦的名词。无论是报章杂志,还是广播电视,甚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个名词所使用的频率,都呈现出日渐密集的趋势。然而,对于“逆反心理”的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很大的差异。本文只试图分析作为宣传过程一个环节的逆反心理。全文分五个部分:一、宣传·宣传对象·逆反心理;二、逆反心理的五种效应;三、逆反心理的内在机制;四、外部环境和诱因;五、对宣传者的建议。

一、宣传·宣传对象·逆反心理

宣传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宣传是否成功,它的目的能否达到,取决于宣传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在多广泛围内,赢得了宣传对象的共鸣,并为他们所接受。那么,宣传对象是否无条件地接受宣传的内容,相信所宣传的观点呢?现实的宣传活动,对此作出了否定的回答。在许多场合,报纸广播等宣传媒介所宣传的有些内容并不能为宣传对象所接受,与此相反,它引起宣传对象的反感、抵制,这种反感和抵制还会随着宣传内容的增加而益趋强烈,这种现象是我们不能不研究宣传对象及其接受心理。

接受者就其接受宣传内容的心理倾向而言,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理智型接受者和感情型接受者。理智型接受者在受外来宣传信息的刺激时,总要对信息内容进行一番理智的分析,并以历史和现实与之相验证,有取有舍,存善去恶。感情型接受者,又分为两种,一种顺应型,一种逆反型。顺应型接受者,在受到宣传信息刺激时,不论信息内容的真假对错,不考虑自己的主观倾向与信息内容的异同,总是不加思索地加以接受。这种接受者,又可称为盲从型接受者。逆反型接受者则相反,只要是宣传内容和他已有的态度有较大的差距、或信息内容过量,或宣传者没有权威性,那他们就会对这些宣传内容加以抵制。这种抵制有时是无意识、有时是有意识地进行的,在大多数场合,还会随着信息量的增加而越发加强。

我们要研究的,就是逆反型接受者在阅读报纸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就是逆反心理现象。很显然,这种支配逆反型接受者抵制报纸宣传的心理现象的定义,跟日常生活及报章杂志上所频繁使用的逆反心理是不尽一致的。我认为,逆反心理就是宣传对象对来自外部、威胁到自己态度体系的稳定与和谐的宣传内容,受其态度倾向(主要是情绪)的支配,而自发地进行的心理抵制。这种抵制实际上是宣传对象态度体系的一种“自我防御”。

为了理解这一概念的内容,我们首先必须解决下面两个问题:这种来自外部、并威胁到宣传对象态度体系的稳定与和谐的宣传信息,是否包括与宣传对象已有的态度倾向相一致和不相一致的两种内容?是否包括正确和错误的两种内容?也就是确定诱发逆反心理的信息内容的范围。

有人认为,引起逆反心理反应的,只是与宣传对象已有态度倾向不一致、与宣传对象现有的观点相矛盾的宣传信息。这固然正确,但只答出了一半。从宣传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量的例子证明,与宣传对象已有态度倾向相一致的宣传内容,在信息量超过了一定限度的情况下,也会引起宣传对象的反感、拒绝。因此,与宣传对象的态度倾向相一致和不相一致的两种内容都可能引发逆反心理。[page_break]

有人认为,只有对正确的宣传内容的心理抵制,才是逆反心理,而对错误、虚假的内容的抵制,则不管它是理智的,还是感情用事地进行的,都不能算是逆反心理。这就意味着,逆反心理纯粹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是“堵塞传播、影响报纸宣传效果的一个严重障碍”。①我不赞成这种观点,因为逆反心理的关键是抵制反映本身。如果把错误的宣传信息排除在外,势必缩小逆反心理刺激源的研究范围;其次,如果以信息内容的对错作为确定逆反心理的根据,则难免混淆理智的批判、拒绝和逆反心理的界线。何况信息内容的正确、错误,对于宣传者和接受者是一个永远纠缠不清的问题。真理有时在读者,有时在传播者;现在认为是正确的,将来未必正确。由此看来,这种把对错误的抵制排除在外的作法是不甚妥当的。我认为,判断宣传对象逆反心理最重要的标志,应是宣传对象拒绝或抵制某一信息内容的方式。不管信息内容正确与否,只要是感情的、片面的、狭隘的抵制,就是逆反心理。在这个意义上,逆反心理也不能说成是一种纯粹消极的心理现象。如果一定要说他有消极的一面,那么它也有积极的一面,因为它在抵制拒绝正确宣传内容的同时,也拒绝了错误的宣传内容。

根据上面接受者分类,具有逆反心理的接受者,只是感情型接受者的一部分。这种接受者在我们报纸的读者群中是否确实存在?若存在又占有多大比例?今年四月份,我和《中国法制报》的张新庆同志一起就这个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北京、武汉、重庆、成都四个城市共十一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中,发问卷284份。据收回的258份有效问卷的统计,理智型接受者136人,占对象总数的52.7%,而感情型中的逆反心理接受者竟达99人,占对象总数的38.3%。应该指出,当时对逆反心理接受者的确定,只是限于对报纸宣传跟自己态度体系不一致的内容进行抵制的接受者。而对逆反心理效应的测定,也只限于“对报纸上的宣传不予理睬”,“试图驳斥报纸上的观点”。至于其他的几种效应(下面分析)还没有涉及。可以设想,要是以现在的标准去检测,逆反心理接受者在全部调查对象中的比例,可能会突破38.3%的界限。

当然,上面的数据只能说明这些学校的部分大学生读者的一些情况,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代替全体大学生,更不能代替对其他接受者的分析。日本著名新闻学家小野秀雄认为,受众的文化素养,与他们对待宣传信息的心理倾向有关联。文化水平高的人,多属于理智型受众,而知识水平不高的人,则多数属于感情型受众。固然,文化水平低的人常常易于随大流,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保守、无知、固执而时常难以说服。可以设想,在我们的受众群里,逆反心理受众是存在的。

逆反心理受众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宣传活动的效果。从整个宣传过程来看,逆反心理宣传对象越多,抵制越强,报纸宣传的实际效果就越小。反之,逆反心理宣传对象越少,抵制弱,报纸宣传的效果就可能大。有鉴于此,我们还应该深入地探讨逆反心理的具体效应和机制。

二、逆反心理的五种效应

既然逆反心理是宣传对象对外来的威胁自己态度体系的宣传内容的抵制,是宣传对象态度体系的自我防御,那么这种抵制或自我防御,主要有一些什么方式,换言之,逆反心理主要有哪些外显的效应呢?我们认为,逆反心理的具体效应有五种。

第一、对外来威胁到自己态度体系的宣传信息不予理睬。国外社会心理学、宣传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在被试受到外部信息刺激时,“人们会本能地避开那些和自己尖锐对立的见解。”②我们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点,当报纸宣传的观点和读者不一致时,有22.3%的调查对象会“对报纸的宣传不予理睬”。同时,人们本能地注意那些符合于自己态度倾向的思想见解。但是这种合于接受者原有态度倾向的思想见解的信息量,只有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过度的信息量会使人们避开它。[page_break]

对外来宣传信息不予理睬,是逆反心理接受者自我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利用这道防线,可以将大量的外来刺激挡在接受者态度体系之外,有人认为这就是逆反心理的全部内容。我不以为然。我认为,“不予理睬”仅是逆反心理外显系列效应的开端。逆反心理还表现在接受者与外来信息“作战”的全部过程中,正如机体的自卫不仅表现在对外部威胁的回避,而且还应该表现在与外部威胁力量的“战争”上一样。事实上,我们还会发现有些信息内容会突破第一道防线,这就必然会引起下一个抵制性效应的产生。不这样,接受者的态度就会处于直接的威胁之下。

第二、驳斥对方宣传论点。对于突破第一道防线的外来宣传信息,接受者显然不能再以回避的方式对待之。在国外心理学的一切实验中,当被试者受到外部对立观点的威胁时,他们会极力寻找一些足以驳倒外来信息并能巩固自己观点的论据,一旦他们找到这些论据,就会给反对——抵制外来宣传信息,造成特别有利的基础。当然,这种驳斥不一定要形诸语言、书面,在许多场合,它是一种论战性的思想活动。在我们的调查中也有类似现象。在被我们视为有逆反心理反应的受众中,有近40%的人,试图驳斥报纸上宣传的某些观点。

第三、歪曲或误解外来信息的内容。这是人们常有的一种抵制方式。它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其一,对宣传内容作完全错误的理解,将对方的观点无限夸大,使之变得荒唐可笑,从而减少对方给自己造成的压力。例如,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为了的宣传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歪曲共产主义概念,诬蔑共产共妻,以此支持自己的态度体系。其二,断章取义,按照自己的主观想象重建、再现其他部分。或者是把它改扮成自己的同类,以与自己的态度、观点同时并存。这种歪曲、误解大多是无意识地进行的。当然也有一种有意的歪曲。我们在宣传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景。

第四、贬损信息来源。这种效应是接受者通过否定信息来源的可靠性,来类推外来宣传信息的无价值。这样,接受者就可以安然地无视这种外来信息了。苏联心理学家解释这种情形时说:“毫无威信的卑鄙的敌人所表现出来的敌意,并不能引起人们非常难受的不和谐之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基本的否定的反应集中到信息的来源、宣传的主体,他们对宣传员的定势完全向着否定的方面改变。这样往往也就不会对那种不能接受的立场表现出多余的神经过敏了。”③在现实生活中的逆反心理读者,有一部分是以这种途径来保护自己,免除多余的紧张的。

第五、寻求社会支持。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一个人处于恐惧心理情境中时,会产生一种寻求“社会支持”的趋向。在新闻宣传活动中,我们也看到了一种类似的情形:当外来宣传信息威胁到接受者态度体系的和谐与一致时,接受者也会产生一种寻找这样一个人或这样一个集体——他们对这个问题持有相似的观点——的意向。人们之所以所以产生这种趋向,并不是由于这样的“个人”、“集体”会帮助他寻找和形成反对宣传观点的理由,而是由于这些“个人”或“集体”能够成为自己的后盾,减轻自己能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并坚定自己对抗外来宣传信息的信心。

这四种效应一同构成了接受者态度体系的第二道防线。当外来信息突破第一道防线而进入第二道防线时,这四种效应就会产生,它们或者是独自地发生作用,或者是互相联系着共同发挥抵制、自卫的功能。可见,逆反心理的外在效应是复杂的,有层次、成系列出现的,其中每一效应都有其独自的优势,同时又与其他效应处于一种互补关系之中。当一种效应不足以抵制外部宣传内容时,其他效应就会出现。如果这些效应大多数被动员起来,那宣传活动本身就很难有什么效果。[page_break]

三、逆反心理的内在机制

上述逆反心理的效应,显然不是凭空产生的,必然有其内在机制。要理解内在机制,必须从受众的态度着手。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克特·W·巴克在所著《社会心理学》一书中说:态度是“对人、思想或物体的心理倾向,它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成分在内”。一般认为,认知成份由人们对态度对象的信念或知识组成;情感成份指人对于对象的情绪反应;行为成分包括人对物或人的外显行为。

根据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态度的产生,乃是人们的内部需要和外部环境及刺激因素发生作用的结果。而态度一经产生,就会给人们的活动以一定的规定性。在人们的活动按一定的态度多次实现时这种态度就会在人的身上固定下来,并决定今后行为的趋向。

既然态度是在个体的内部需要和外部刺激的相互作用下,对环境中的各种对象产生的,那么一个人就一定有为数众多的态度,因为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是复杂多样的。这些为数不同的态度,各依其相关程度组成相近的态度群,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态度体系。在一般情况下,这个体系中的各种态度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而且在逻辑上也是一致的、合理的,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就是平衡的、协调的。但有的时候,由于外来的异端观点的刺激,或现实事件的发展变化证明原先的某种态度所依据的事实是不可靠的,人们的态度体系就会处于矛盾的,不协调的状态。不过,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人们的态度体系总是趋向于平衡和协调的。

基于这一原则,接受者在具备了协调一致的态度体系以后,仍会寻求外界跟自己已有的态度倾向相一致的刺激内容。美国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和谐论”认为,人们之所以要寻找能支持他们态度行为的信息,例如,为什么一个决定购买一辆豪华汽车的人仍然要看关于这种牌子的汽车的广告,或者希望听到别人赞成这种牌子的汽车的意见,并且不愿去看介绍他已决定不买的较廉价的汽车广告,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试图消除他们对已作出的决定和可能作的另一种决定之间的不和谐的感觉。”④但是,他忽视了问题的另一面,即:这种与接受者已有态度相一致的信息也不能过量,而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因为人们的态度多种多样,如果把信息大量地集中于支持其中某一态度,事实上也就是破坏了人们态度体系的内在平衡和协调;而且即使是对那种受到支持的态度本身来说,随着外部宣传信息的源源而来,其对相同信息的渴求强度也就逐渐削弱了,而渴求强度又同信息的效能成正比例关系。例如,对于一个在沙漠里口渴得要死的人来说,水对他是第一需要,但是一旦他离开沙漠,而人们却不给他食物,让他每天以水充饥,那他对水的态度恐怕就会由渴求到厌腻乃至抵制了。这种对水的抵制、厌腻,实际上是维持个体内部各种需要的平衡的必然效应。接受者对于与自己态度倾向相同的宣传信息的反应,跟对于水的反应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的。

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倾向相矛盾、乃至相对抗的信息,比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倾向相一致的宣传内容,似乎更易于引起读者的逆反心理。国外心理学的一些实验研究表明:“如果某人认为自己持有的一组态度是一致的,那么要改变此组态度中的任何一个态度将是困难的,因为改变其中的一个态度就会使这个态度和组内的其它态度不一致”。⑤由于不一致会给个体带来不舒服、压力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解脱压力,重归于和谐一致就成为必要了。为此,人们所惯于采用的方法,就是抵制外部的宣传信息。

心理学家们在研究被试接受外部信息刺激的反应时发现,“持各种不同立场的人对于同样一条信息会给以各种不同的评价。人们会把和自己相距较远的立场评为相距更远的立场。”⑥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对比性评定规律”,这种规律已为许多实证的材料所证明。例如,一个对吸引持极端肯定态度的人A,和另一个对吸烟持轻微肯定的人B,对于同样一条反对吸烟的宣传信息,其感受是不一样的。持肯定态度的A可能会感到反对吸烟的宣传信息的立场,距离自己的距离比实际的距离更加遥远,更加对立,更加不能接受;而持轻微否定的B也许会感到自己离宣传信息的距离比实际距离更近些,这种情况表明,持不同立场的人在评价同这些立场相联系的宣传信息时是不客观的。这实际上是接受信息时的一种错觉性印象。对比性评定率一旦发生作用,那么所宣传的观点就处在跟宣传对象十分对立的地位,而这种对立显然远甚于他们之间实际对立的情况。不过,这种错觉性印象是带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的东西,它并不能直接成为促使宣传对象对外部宣传信息的立场向着更为相反的方面改变的条件。只有在宣传对象这种错觉性印象得到现实经验的证实,得到他所在的社会群体的支持时,它才会由暂时的错觉印象变为固定的印象,进而促使个体向着与宣传信息更为相左的立场转变。[page_break]

应该指出,宣传对象的一些个性特征,对宣传对象逆反心理的机制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较重要的有自尊程度,“自我防卫”的强弱。研究表明,影响一个自我估价低的个人比影响一个自我估价高的人来说要容易一些。因为对自己的评价低的人,在遇到不同的观点时,较易于放弃自己的观点。⑦与此相反,自信不疑的人在下定论时不太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甚至有时明知自己不对,而外部宣传是正确的,他们还是一味地抵制外部宣传。“自我防卫”强的人,对于外来的刺激,尤其是想“征服”自己的刺激,会呈现出强烈的抵制。而自我防卫弱的人,却很容易遭到外来的攻击,乃至成为对方的“俘虏”。

如果接受者面临的宣传信息确实威胁到了他已有态度体系,而这些接受者又是些自尊心、自我防卫很强的人们时,那么,逆反心理的内在机制就有可能逐渐外化而成为具体的效应了。

四、外部环境与诱发外因

上面只是从宣传对象本身分析了逆反心理产生的全过程。这种分析是不够的。既然态度的形成,是个体内部需要与外部环境及刺激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探讨读者的逆反心理时,当然也就不能忽视外部环境和刺激因素了。

首先,我们来看宣传者自身素质对逆反心理的影响。宣传者的素质,一般分为品格和能力两个方面。早在二千多年前,亚里斯多德就论证了宣传者品格的重要性。亚里斯多德认为,在宣传说服活动中,“我们越是觉得一个人诚实,就会越快地相信他。在一般的情况下,当问题超出确切的知识范围时,在意见分歧时,我们就会绝对信任他们。”他坚持认为演说者的品格“是所有说服手段中最有力的。”与此相反,如果宣传者不是那么诚实,并且有过说谎、骗人的经历,他之所以进行这样的宣传还有着他私人的目的,那么,他宣传的内容就难以为读者相信了。即使这种宣传的内容是正确的,接受者也会由于对宣传者的不信任而牵累到宣传内容。在我和张新庆同志的一个调查中,发现有些大学生读者中,逆反心理跟对新闻工作者的否定性评价有很高的相关。那些认为“记者不敢说真话”,“记者是风派人物、跟风走”的人,大部分是逆反心理接受者。

宣传者的能力,主要指他是否是有关问题的“专家”。苏联心理学家施巴林斯基作了一个有趣的实验。⑧他把在进修班学习的教师分成四个组,由同一个人给他们作关于阿尔及利亚学校情况的讲演。这个人是师范学院的副教授,两年前他曾去阿尔及利亚工作过。但是讲演人每次以不同身份出现:在第一组,他以师范学院副教授的身份出现;在第二组则以中学教师的身份出现;在第三组以曾去过阿尔及利亚的运动员身份;第四组则以保健工作者的身份出现。在这四个组里,讲演人穿的是同样的衣服,用的是同样的讲稿,教态也一样。实验结果表明,各组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原来,许多教师所固有的态度是,关于教育问题,如果不是由专家来讲,是不可能讲清楚的。因此,在“运动员”和“保健工作者”讲演的那二组里,听课的人事先就认为,他们不会听到任何特别有趣而重要的内容。“果然不出所料”,有些人后来埋怨说白白地浪费了他们的时间。而在以副教授身份出现的那个组里,讲演人却以他的学识渊博、对问题及其特点研究得细致博得了听众的好评。这表明,接受者对宣讲者的知识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因为宣传者的知识能力是保证他们接受到真实和正确内容的一个根本条件。而知识能力又是以一定的社会身份为代表的,所以接受者在知道演讲者的身份时,原先对于有关问题的态度就再一次表现出来。如果接受者得知宣传者并不是什么权威、却又在有关问题上唠唠叨叨,或指手划脚,板着面孔训人,就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是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宣传是以观点和事实去影响接受者的。宣传对象所抵制的也是宣传的内容。宣传的内容与形式主要有五点值得注意。其一、是片面的宣传。我们的调查表明,在调查对象中,因报纸宣传片面而抵制宣传的受众竟占读者总数的53.1%。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面,又有消极面;既有成功,又有失败;既有主流,又有支流;既有经验,又有教训。人们对事情的看法、观点也复杂多样。片面的报道,只讲好的一面,只讲于自己有利的一面,事实上是变相的歪曲。例如十年内乱时期,报纸总是讲资本主义社会腐败的一面,贫困、失业、罢工、犯罪,一片漆黑。实行开放以后,有些报纸只讲资本主义进步的一面,科学技术、物质生活,仿佛是天堂。这种宣传显然会引起接受者的反感,乃至抵制。[page_break]

其二、是信息过量。这在前面有所论及,此不赘述。

其三、内容失真。错误、虚假的宣传最易于引起接受者的反感。因为接受者之所以接受信息,是想了解外界环境变化的情况,以使自己适应于外部世界发展的趋势。而虚假的宣传,给予接受者的却不是正确的内容,接受者据此采取的行动自然难以达到目的。尤其是那些熟悉情况的宣传对象,明知报纸宣传是错误的,就更不会接受。长此以往,报纸宣传的内容就没有什么人相信了。我们上次的调查表明,部分大学生读者的逆反心理现象和他们对时期报纸宣传的失真的了解有密切的联系,便是证明。

其四、宣传基调不稳定,经常变。报纸的宣传调子经常变,没有准星,会给接受者造成这样的印象:宣传者没有权威性,宣传内容靠不住。这两种印象正是受众抵制宣传的根本原因。报纸调子经常变,与政治环境有关系,为免离题太远,在此就不详说了。

其五、宣传者观点与接受者观点的距离。“对比评定律”往往使接受者与宣传者之间的距离比实际存在的更加遥远,而同化评定又会使接受者觉得他们之间的距离比实际存在的要更近。这就产生了一种可能,如果宣传者要宣传的基本观点(与读者对立的)组织到另外一些为听众所能接受的主题中间去,这就有可能产生这种情况,接受者感到自己和宣传内容间有许多共同的东西。反之,如果宣传者直接了当地表明自己与接受者对立的观点,依对立的程度,接受者就可能对宣传者或宣传内容产生不同程度的对比性错觉印象。这正是逆反心理的前奏。

另外,宣传得以进行的环境,也是逆反心理的外在条件之一。环境又可分为物理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自物理方面而言,宣传内容是否与客观外界发展的趋势相一致,换言之,宣传内容是否能为外界变动的事实所证明,乃是决定宣传对象接受或抵制的重要条件。如果宣传的内容与外部变动的事实相脱节。不一致,甚至对立,这些都容易造成宣传对象对宣传者的否定态度,结果是产生一系列抵制效应。从精神方面来说,宣传对象接受宣传时的精神体验,对他是否接受宣传的内容有重要的影响。国外心理学家实验证明:一个人在愉快、忧郁、愤怒、焦躁等不同情形下,对同一信息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是大为不同的。愉快的情绪,会使读者打开心扉,尽可能地接受外来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而忧郁、愤怒、焦躁、不愉快的情绪则往往会造成对宣传内容和宣传者本身的否定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逆反心理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有了上述那些参加宣传过程的因素在发挥作用。其中个体的内部机制是逆反心理得以产生的基础,外部环境及刺激因素是诱发外因。这些因素有时是单纯地影响读者对宣传信息的取舍,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互相联系着发挥作用,直至逆反心理外显效应的出现。

五、对宣传者的建设

从前面几个部分的分析中,不难看出,逆反心理是一种客观的心理现象,人们不可能消灭它。因为,逆反心理得以产生的内在根据、外部环境及诱变因素是不可能消除干净的,但是宣传者在它的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宣传家可以利用接受者内在的心理规律,将逆反心理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宣传的社会效果。宣传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宣传工作者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政治修养和知识修养。在一些情况下,读者是否接受某些宣传内容,尤其是那些与自己已有态度相矛盾的观点,并不取决于宣传观点本身的正确与否,而是取决于传播这些观点的人们的道德品格和知识能力。造成诚实可信的形象,是宣传者走上成功的第一步。

上述的建议,是以适应宣传对象心理反应的规律为目标的;同时,宣传方法、策略如何改进,又必须以宣传对象实际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已有的态度倾向为根据。这就表明为使宣传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在宣传者和宣传对象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使宣传对象已有的态度倾向、宣传对象与宣传者立场间的距离、宣传对象的承受能力、个性特性、知识水平和对有关信息的反应等等,能及时地达到宣传者,这样,宣传者才能更快更恰当地改变传播方式,调节信息量,从而获得最佳的宣传效果。[page_break]

注释:

①卢纯田《逆反心理的分析》见《新闻与成才》1986年第二期

②③(苏)肖·阿·纳奇拉什维里著《宣传心理学》

④(美)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第237页

⑤(美)布恩·埃克斯特兰德《心理学的原理和应用》第466——467页

⑥肖·阿·纳奇拉什维里著《宣传心理学》第61页

信息对外宣传范文第2篇

一、新媒体环境下提高高校对外宣传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高校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市场经济的深化带来了大学“211工程”“985工程”的评选考核,随着而来的是近几年沸沸扬扬的全球500强高校排名的,在各种竞相排名面前,国内各大高校都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升格、更名、扩大招生生源、增加学校专业等方式,力争能进入国内乃至国际一流大学的行列。置身于这样的生存环境中,高校要提高竞争实力、塑造良好的形象、扩大品牌知名度,就必须加强对外宣传的力度。

2013年6月,广东商学院正式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这对学校进一步提升财经类人才培养层次和科学研究水平,是一次强有力的助推,也更好地确定了广东财经大学的财经类学科在广东大学中的定位。同一时间,人民网、南都网、中国新闻网等各大网站都对此次新闻进行了报道。该校领导人也在主流媒体针对更名后是否削弱法学学科的地位、是否影响今年招生数量等问题进行了正面回答。该校在此基础上的对外宣传对学校的品牌建设和形象塑造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多家媒体在关注其更名历史和办学成果的同时,更是将该校几十年的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等进行了全面的报道。一时间,吸引了很多学生和家长,教育界人士关注这所具有广东特色的财经类大学。

在媒介信息时代,社会民众的很多信息都是来自于大众媒介,通过电视,报纸等获取信息。而大部分的年轻人则通过网络或手机等传播或接收信息。高校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在对外宣传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各受众群体的情况。广东财经大学通过多渠道的对外宣传报道,让不同的受众在潜移默化中记住了这所因财经类助长的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自身的影响力,同时,也提高了高校品牌知名度。

二、当前对外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宣传的意识淡薄

当今各大高校发展迅速,学校的规模师资设备等硬件和软件设施都相继升级,这意味着各校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和以往高校一旦升级成功,将多年稳坐老大哥的位置不同,现在,高校间你追我赶的势头愈演愈烈。要在这股强劲的竞争势头前分得一杯羹,高校必须在保证自身实力的同时,适当的做些传播工作。以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的环境要求高校若想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就必须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利用各种媒体来推广自己。恰恰相反的是,现今许多高校仍然没有意识到学校做好对外宣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意识还比较淡薄。一直以来,有关学校的报道更多集中在“正面宣传”,对媒体采取“报喜不报忧”态度,有关学校的成绩和喜人新闻就告知媒体,对于学校发生的不利于学校形象和声誉的事情就采取鸵鸟政策,能隐藏就隐藏。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3G网络的覆盖,越来越多的信息通过微博或微信被第一时间传递给观众,如果学校还是采取回避的态度,不但不利于学校形象的塑造,还会削弱学校的影响力。

(二)高校宣传的内容片面化

高校在进行对外宣传的过程中,没有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需求,无论是发给媒体的稿件还是举行的活动,更多是站在校方自己的角度。没有根据受众的实际需求相对应的传播一些信息,而是在宣传中根据自己的意愿,把信息强加于人。正确的传播方法应该是学校根据受众的需求,把受众分为三类,一是准高校学生,二是在校学生,三是关注高校成长的相关人员,如兄弟院校、学生家长、学校员工等。根据这三类人的不同需求,在宣传中具体的传播不同的信息;或者在不同的媒介根据时间推广不同的内容,让关注高校的人能够真正从学校的宣传中得到有用的信息,而不是被灌输式的强塞信息。确定了传播对象后,在宣传话语中,要传播给受众一些实用的信息。在传播内容上,浏览国内各大高校的网站,可以发现高校外宣多集中于本校的特色优势以及办学实力和办学成就等方面,而对于辛勤耕耘在工作一线的普通教职工、在校学生以及毕业生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校园人物宣传远远不够,无法实现通过校园人物的挖掘来达到宣传学校的目标,错失了许多良机,形成了“弱势外宣”的局面[1]。

(三)高校宣传缺乏专业的宣传人员

在新媒体形势下,高校缺乏专业的新闻宣传人员,即使学校有设立宣传部门,但宣传工作者不懂宣传规律,宣传内容空洞。即使有做宣传工作,也只是对内百年不变的做一些党的思想、方针、政策的报道和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高校没有意识到在市场化的今天,宣传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宣传工作者要主动从校内走出来,去根据市场的发展和受众的需求做相应的宣传工作。

专业的宣传人员能够根据传播的规律和受众的心理,适时地推送有效信息,而不是为了做宣传工作而做宣传,停留于表面。有经验的宣传人员在学校出现公关危机的时候,能够根据危机的严重程度做出相应的反应,处理得好不仅能够扭转局面,维护学校的公共形象,还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四)宣传手段单一

目前来看,大多数学校宣传学校的窗口主要是官方网站或者学校的校报,宣传的方式不够丰富,相对单一。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现代信息社会,网络宣传因其开放、及时、互动、共享等特点,可以快速的把信息传递给目标受众,对于有效的信息,通过受众的转发或者分享,还能实现二次传播甚至多次传播,最大程度的提高传播效果。但是,目前高校外宣部对于网络的应用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的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宣传。特别是现在随着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如果能够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有针对性的进行对外宣传,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知名度。

例如,就拿每年6月各大高校在高考后开展的声势浩大的高考咨询会为例,各高校都会重视这场咨询会,一是希望吸引到好的生源;二是通过展会营销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但是,高校对外宣传的方式除了展会以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宣传渠道。如微博,通过开通招生微博,专人维护,不定时的发送有关高考和招生的信息,请招生办老师开设微访谈等方式来加强学校的对外宣传工作。另外,随着现在微信的普及,让几乎每个有智能手机的用户都有微信,高校可以抓住这一渠道――微信公号,利用微信营销的知识进行高校宣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高校的传播。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对外宣传策略

(一)完善宣传机构设置加强对外宣传队伍建设

高校的对外宣传工作需要一支有正确传播意识,并且经过专业训练的队伍,在意识到对外宣传重要性的基础下,充分发挥新媒体和大众媒体的共同作用。高校宣传工作者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因为作为沟通和连接社会媒体与师生员工的桥梁和纽带,需要和不同的人沟通联系,亲和的形象和良好的沟通能够与师生员工、相关单位很好地交谈,又能取得媒体与记者的信任和支持,有助于信息的获取和传达,同时还减少了工作中一直给人留下的“官气”和“霸气”的刻板印象。此外宣传部门还要按照传播的规律开展宣传工作,有科学的制定传播规划,不要一时间大力度宣传,此后就久久消失;或者不定时宣传一些无关痛痒的信息。在对外传播中,要适当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宣传效果。

目前,许多高校的对外宣传工作都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单纯依靠宣传部门来组织、协调全校、科研,重大活动等各方面的宣传工作,所以经常出现渠道不畅、新闻时效性不强,缺少新闻宣传工作必须的全局性、立体性[1]。

因此,对外宣传工作需要宣传部门带头,各部门共同协作。例如壮大新闻及宣传队伍,协调、引导各部门将写作能力强、宣传意识敏感、新闻事业有追求的同志调整到宣传岗位上来。提高外宣工作水平。其次,进一步明确宣传部门责任,有效整合学校各部门新闻宣传资源,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争取每年对外宣传用稿总量和有质量的稿件数量都有新突破。

(二)发挥好高校内部组织之间的协同创新

贯彻落实以协同创新为核心的高等学校提升创新能力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2]。

高校首先要调动学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一起为学校外宣做贡献,例如可以呼吁他们一起参与学校对内或对外组织的各项活动,可以利用学习的传播平台对各个部门的先进个人或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形成宣传人人参与的局面。

其次,高校与兄弟院校间也要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与互动,相互学习与交流,各取所长。对重大活动与重大事件协同报道,一方面可以扩大宣传的范围,提高传播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实现双方互赢的方式,达到实现资源共享,扩大影响力的宣传目的。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2014年5月2日,以“思源?行益?筑梦”为主题的第八届“思源基金会”思源社周年大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该基金会已经举办过七届,来宾多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二十四所重点高校,年会规模达四百余人,是众多高校基金会里影响力大,备受众多媒体关注的会议之一。该会经由各兄弟院校的校园网、中国日报网、新浪网、网易网、凤凰网、腾讯网等媒体播出后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为高校进行对外传播通过新媒体及整合兄弟院校资源渠道积累了宝贵经验。

最后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一来可以使企业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研成果,有实力的企业还会给学校提供资源或资金的援助;另外,校企合作也能将高校人才培养、科研水平、办学成果等信息传递给社会,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三)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做好对外宣传

在高校,传统媒体如校报周期比较长,一般是月刊,新闻和事件报道已经失去了时效性;校园电视虽然周期较短, 但覆盖面较窄,只能是对内宣传,外宣作用受限。网络具有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看通过网络浏览到相关的学校信息,网络具有的广泛性、及时性、互动性等优势, 决定了它在高校对外宣传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做好高校网络对外宣传工作,要积极发挥网站的优势。在这个点个,网络上“人大女神”走红可以给我们高校对外宣传一些启示。

6月23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网站主页弹出一张该校美女毕业生单人照,一时间,引来无数网友的围观,网友称该女生为“人大女神”,满足了宅男们强烈的好奇心,人大女神照片的流露让该校网站的访问量短时间内急速上升,一度瘫痪。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的重点高校,也是很多高考学子们梦寐以求的地方,这么一个知名度和影响力都非常大的高校,因为其官方网站上放了一张本校女生的照片而一下子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这种关注其实更多的是对高校网站建设突破一点点常规和传统的惊奇。按照一般的传统印象,高校的官方网站基本上和政府的公务网站没有太大区别。从人民大学网站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被如此关注,我们是否也可以再进一步去思考,能否把高校网站的环境和新闻报道内容搞得再活泼和灵动一点,而不仅仅是在学校领导出席活动这样不变的事件?反观美国等一些非常著名的大学,比如耶鲁大学、纽约大学,他们的校园网站无论是内容还是环境都非常的接地气,让人一看便能判断出这是和学生密切关联的互联网应用平台,而不仅仅是一个校园内行政领导机构消息的平台。

此外,近年来,随着微博的流行,各大高校也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利用微博不定时的学校的新闻、大型活动信息及科研成果、典型人物报道等。一些高校还根据传播对象的不同设立了不同的微博,进行有差异化的传播,提高传播效果。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在微博输入华工,可以找到华工资讯、华工烟水亭、华工校友会、华工研究生会、华工教务处、华工考研等相关微博,不同的微博定位不同,传播的对象也不同,但都是围绕华工的人和事进行宣传。高校开通官方微博,不定时的推送一些学校的新闻或人物报道,或讲座信息,这样可以巩固学校的品牌印象,也可以起到对外宣传的作用。

如今,随着移动媒体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化,微信成了大家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和分享平台,高校如何与时俱进的利用微信媒体进行传播,实现传播的最大化,也是各高校宣传人员需要研究的课题。

(四)研究受众心理需求,做好舆论引导

信息对外宣传范文第3篇

一、深入基层挖掘法,实现“三贴近”。

(一)深入一线挖掘新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闻宣传“三贴近”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不能关起门来想点子,要“沉”到人民群众之中,沉入新闻源头中去挖掘新闻事实。同时,要注意挖掘新闻资源和素材蕴含的全部信息,使信息链条得到有效延伸。通过对大量的、丰富的素材进行深加工,通过分析、思辩、提炼,努力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深入揭示事物的内涵与本质。

(二)瞄准热点捕捉新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大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是公众的聚焦点。新闻宣传的职责是要把群众关心又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挖掘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新闻事实与群众的相关性,敏锐捕捉群众关切度高的热点。在实践中,我们要求新闻单位既要报道新闻事实,还要善于从群众关心的视角推出背景新闻、热点透视,通过解答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从而超越新闻事实本身,挖掘出更加丰富深刻的新闻。

(三)贴近生活提炼新闻。所谓贴近生活,就是新闻宣传要融入生活、服务生活、引导生活,始终把工作视点对准火热的生活,关注朴素平凡的生活细节,聚集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汲取新鲜营养。wwW.lw881.com一个好的新闻宣传,离不开构思的独特、策划的精妙、表达手法的新颖。然而,蕴藏在生活实践中的新闻事实就像一颗颗散珠,需要宣传者用一根线巧妙地串起来。要改变过去新闻宣传习惯于顺向观察现实生活,顺向谋篇布局的思维定势,善于通过逆向观察问题,反向构思新闻作品的方式,有时能给受众一个意外的“惊喜”,获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二、主题宣传系列法,唱响主旋律。

(一)主题宣传“常态化”。要组织媒体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经常性的新闻主题宣传活动,善于围绕主题深入剖析,使之细化成公众关注的子题目,展开新闻报道。

通过连续不断的主题新闻宣传,一波接一波的宣传,一轮连一轮的宣传,前后衔接,首尾呼应,在全社会营造主题宣传的舆论强势。

(二)主题宣传“战役化”。主题宣传要在准确把握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和重心的基础上,对新闻宣传及时进行统筹策划。每一个主题宣传活动如组织战役一样,精确设计,做到主题明确、导向明确、内容明确、人员明确、时间明确、形式明确。特别是要抓好各类新闻报道体裁的综合运用,对同一宣传主题,要善于运用消息、通讯、特写、综述、图片、言论等多种形式,集中时间宣传工作亮点或新闻典型,形成舆论攻势,占领舆论主阵地。

(三)主题宣传“立体化”。主题宣传的系列化,需要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媒体的整体联动。即对同一宣传主题,要在同一时间段,组织报纸、电视、网络等不同类型的媒体进行联合采访,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系列宣传报道,做到全覆盖,形成立体宣传势态,发挥规模宣传效应。

三、典型宣传形象法,增强认同感。

(一)精选宣传角度。先进典型打动人的关键是典型要有血有肉、生动鲜活。因此,宣传先进典型,必须摈弃搞“假大空”、“高大全”传统做法,精选角度进行深度挖掘,选择最能打动群众心灵的宣传角度,选择群众感同身受的新闻事实,原汁原味地把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展现在群众面前,让群众自己去感受、去领悟。

(二)形成关注焦点。新闻宣传只有把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着力点变为群众的观注点、兴奋点,才能起到凝聚人心、集合力量的作用。实践证明,先进典型离群众越近,就越有说服力感召力,越为群众所欢迎和认同。可亲、可敬、可学的典型才能激活群众兴奋点,才能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先进典型既是群众中的一员,又是群众的优秀代表。

(三)揭示本质特征。典型宣传形象化的关键在于能否揭示事物的本质,能否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能否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因此,典型宣传必须注重对受众的穿透力,注重对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把体现事物内在本质的东西展现出来,最大限度地给广大群众以启迪。

四、阵雨细雨结合法,润物要有声。

(一)要下好“细雨”。“细雨”

式新闻宣传就是指常规性、动态性的宣传报道。这就要求新闻媒体要认真做好常规性、经常性宣传报道,把需要宣传贯彻和展示的各种精神、理念和信息以“细雨”的方式传递给广大受众,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只有不间断地抓好常规性、动态性的宣传报道,才能让当地、上级和外界受众了解其发展状况,掌握其工作成果,听到其声音,看到其形象。

(二)要下好“阵雨”。“阵雨”

式新闻宣传是指集中式、战役性宣传报道。一个地方要从异彩纷呈、信息繁多的新闻宣传中脱颖而出,吸引人们的视线,就要适时开展“阵雨”式新闻宣传。把发生的成功经验、典型事迹、发展成果等通过平面、纸质和网络媒体集中时段、集中对象,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报道,对内可以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对外有助于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细雨”引“阵雨”。“细雨”、“阵雨”二者适度且完美的结合,媒体也会对某个地方的宣传报道在众多区域中寻求平衡。就一个地方而言,要善于发挥本地媒体和外地媒体的作用,做足常规性、动态性宣传报道的功夫,努力下好新闻宣传的“细雨”;不仅如此,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新闻宣传的“细雨”引出新闻宣传的“阵雨”来,即适时邀请媒体进行集中采访、集中宣传,努力形成“细雨”与“阵雨”相互补充、相互衬托的态势。

五、正面宣传效应放大法,增强影响力。

(一)提升宣传层次。放大正面宣传效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有目的地把“局部”的宣传变为“全局”的宣传,把低层次的宣传推向高层次宣传,把影响“一小片”的宣传变为影响“一大片”的宣传。

(二)拓展宣传地域。正面宣传要敢于跳出“地域”的局限,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把自己好的新闻线索、有特色的新闻素材向外地新闻媒体推荐,借助外地媒体这一平台,拓展自己的正面宣传地域,扩大自己的正面宣传效果。

(三)丰富宣传形式。正面宣传光靠传统媒体的单方面宣传,其影响力是有限的,还需要多种宣传形式的综合运用,多渠道放大正面宣传的效果。如就一个新闻事件的宣传,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的同时,还可以就某个典型的新闻事件开展研讨会、座谈会、巡回报告、图片展览、文艺创作、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把正面宣传的效果完全释放出来。

六、负面事件正面宣传法,帮忙不添乱。

(一)负面事件宣传报道要注重破题。任何一个负面事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得当,对于事件本身是一个防止事态恶化和促进迅速整改的力量,对于相关单位和人员是一种警醒和教育,对于受负面影响的相关单位和人员是一种安抚和疏导,对于社会矛盾是一种化解。因此,要把握宣传报道的分寸,根据负面事件的性质来选择报道角度。如对违反公共道德的负面事件重在谴责和引导。

(二)正确对待外部新闻舆论监督。外部新闻舆论监督是指除本地新闻媒体以外的其他媒体对发生在本地的负面事件的批评性报道或负面报道。在处理记者和媒体对负面事件的调查采访时,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国家机密及军事机密的,我们要求区内任何单位、部门应本着乐于接受监督、敢于面对问题的态度积极接受采访,并与之密切配合,如实反映情况和问题,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抵制、推委。同时,党委宣传部门要准确掌握媒体的到访情况,做到热情服务,了解媒体记者的采访意图,并做好被采访单位和采访记者之间的沟通工作。

(三)负面事件宣传力求产生正面效应。负面事件正面宣传贵在成为“减震器”、“减压阀”。因此,在遇到负面事件时,要从正面角度入手组织宣传报道,使负面事件宣传报道产生正面效应,成为认清问题、化解矛盾、推动工作进步的强大舆论力量。即从相关单位如何解决和处理,如何采取强有力的处置措施,如何以此为戒改进工作等方面进行报道。同时,对于负面事件的报道要及时把好脉,通过本地媒体和区外媒体发通稿的方式,让公众了解事件的真相,促进问题解决,推动工作进步。

七、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法,打好主动仗(一)转变观念,主动应对。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即时聊天工具、博客、bbs论坛、手机短信等新型传播形式对通过传统新闻媒体手段引导社会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的要求,树立突发事件公共信息管理新理念,由“消极应付”转为“主动应对”,把信息与事件处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全新的突发事件新闻应对机制。在制定本地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时应有新闻应对预案,明确新闻宣传负责人、新闻发言人和专门的新闻写作人员。

(二)争分夺秒,先声夺人。为减少流言和谣言传播及其负面影响,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新闻写作班子应在第一时间撰写出稿件,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有关信息。在信息传播渠道选择上要适应网络信息传播速度以分秒计算的特点,争分夺秒在网上首先,确保占领网上第一权,同时在当地电台、电视台连续播出,再考虑尽快见报,以赢得引导舆论的先机。

(三)全程跟踪,滚动宣传。突发事件的新闻宣传必须随着事态的发展、调查事件原因的深入、处置工作的全面展开,需要进行连续的“滚动宣传”。要把握消息主导权,根据事件处置需要和社会舆论情况,举办多频次、多层次、多角度的新闻活动,通过媒体向社会及时提供大量的信息,形成大面积的信息覆盖,让受众随时知道最新、最多的新闻信息,及时知晓党委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决策能力、处置能力,满足社会公众对突发事件的信息需求。

八、消极信息积极消化法,引导要得当(一)畅通信息渠道。要建立健全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信息收集、反馈、处理系统,建立消极信息排查制度,对可能被媒体和公众关注的事关发展稳定的问题,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排查会的方式,对明确应对的策略和方式,真正做到面对传播的消极信息临危不乱,处置有方。

信息对外宣传范文第4篇

一、外宣信息载体

(一)外宣载体:

1、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台、电台、时报以及市级以上媒体等。

2、网络媒体:包括论坛、化龙巷、党建网、城管局门户网站、网络发言人、天涯社区、西祠胡同等。

(二)信息载体:

1、党政信息:包括《信息》、《领导参阅》、《通讯》、《政情通报》以及市级以上党政信息刊物,是记录政务动态、反映政务变化、传递政务消息的一种特定的载体,仅在党政机关内部流转,使各级领导了解城管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倾听基层和群众的呼声。

2、网络信息:是在市政府、城管局网站上的各类信息,便于群众了解城管工作动态,提供政策咨询和便民服务,进行互动交流和诉求解决。

3、城管信息:是反映城管工作动态,向局领导反映基层单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反映城管工作的舆情舆论,以引起领导重视,帮助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二、建立健全外宣信息报送网络

各部门、科室要充分认识到外宣信息报送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领导,建立责任制,落实专人具体负责外宣信息搜集、整理和上报工作,在2013年4月3日前将本单位外宣信息工作分管领导、联络员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电子邮箱上报局办公室(见附件1)。

三、外宣信息报送的方式

各单位报送外宣信息主要采用电子版本形式(见附件2),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局办公室,也可采用其它形式报送到局办公室。联系人:,电话:

四、工作要求

1、严格遵守外宣信息组织与审核机制。各单位应明确分管领导,明确专职或兼职信息(报道)员负责信息的收集、上报,分管领导要对外宣信息审核把关,各单位主要领导对外宣信息工作负责。

2、坚持真实及时原则。向局报送的各类外宣信息内容应真实,数据应准确。外宣信息工作具有时效性,特别是突发事件必须按照规定要求,在第一时间通过有效方式进行上报;要杜绝信息倒流的现象。

3、高度重视网络宣传。不断丰富和创新对外宣传的内容和形式。

4、实行约稿制度。对上级主管部门和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局的约稿,各单位应在接到约稿通知后的3日内上报相关信息。

5、增加主动宣传意识。各部门要时刻关注各类网站反映城管工作的舆情舆论,发现相关网帖后应及时形成回复意见,反馈局办公室,通过审核后由局办公室统一回复。

6、保质保量开展工作。各单位要强化目标管理意识,做好任务分解,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完成。在及时做好外宣、报送信息的同时,要注重外宣信息的规范要求,确保质量。

五、考核办法

信息对外宣传范文第5篇

沟通交流扩充信息渠道

为了进一步扩充宣传人员的信息渠道,强化宣传人员的新闻意识,今年,该矿党委把和基层的信息沟通交流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在明确基层单位通讯员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信息反馈员的重要意义,要求基层支部每月除报送一定量的稿件外,还要提供本单位的其他亮点信息。宣传部每周组织重点通讯员召开座谈会,交流稿件写作的同时,重点对各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座谈,大家不仅可以说本单位的事情,也可以说其他单位的事情,互相之间增加信息的交流,扩充信息了解的渠道,也为宣传人员全面掌握全矿的宣传信息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宣传人员还不定期深入基层单位进行了解,和基层职工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思想状况的同时,也增加了信息的来源渠道。在此基础上,该矿宣传部还每季邀请公司新闻战线的老师到矿,不仅对宣传人员进行写作指导,还当面交流当前的报道信息,为进一步增加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做好了保障。

培养培训育出通讯骨干

在通讯员的培训上,该矿坚持记者带骨干,骨干带一片的培养原则,育好骨干通讯员,发挥出基层通讯员的宣传纽带作用。针对通讯员的写作现状,该矿党委每季定期邀请《冀中能源报》和《邢台矿工》的资深编辑到矿进行针对性强的写作培训,并安排通讯员和编辑老师的互动交流时间,让通讯员针对自身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疑惑当面进行请教。在培育骨干通讯员方面,该矿党委选取了8名写作基础较好的通讯员,分期(次)到宣传部进行短期培训,宣传部人员当面对其指导稿件的写作,和其一块探讨写作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尽快掌握宣传报道的要领策略,成为全矿的骨干宣传力量。以此为基础,对基层单位的宣传报道实行绑带考核,一名骨干通讯员帮带其他两名普通通讯员,三个单位的宣传报道一块考核,在全矿形成了一帮一、一带二的良好宣传局面,为全面提升全矿的宣传报道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目前,该矿基层通讯员的纸质媒体上稿数量已经突破100篇,是去年全年上稿量的两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