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精选5篇)

  • 地理学(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教师每节课必不可少最直观的教学工具。在初中阶段教师常常忽略对学生地图意识及正确的读图技巧的培养,而是盲目地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或者摆脱地图照本宣科,这种过度强调知识传授,却忽略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

地理学(精选5篇)

地理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地图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110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教师每节课必不可少最直观的教学工具。在初中阶段教师常常忽略对学生地图意识及正确的读图技巧的培养,而是盲目地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或者摆脱地图照本宣科,这种过度强调知识传授,却忽略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地理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解图及绘图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也是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前苏联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这足以见得地理图像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通过读图带动学生思维的发展,提炼出所需要的信息,突破难点,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较难理解和较为抽象的地理知识,并且能够起到发展学生智能的作用。

一、地理教学中地图的重要性

“离开了地图的教学不是地理教学”。这是由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所决定的,学生要想学好地理必须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地图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和巩固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技能既是地理教学的目的、重点,也是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1.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对于地理的学习一开始学生都会感到比较好奇,都会乐意去学习,但如不加以引导,随着知识的难度加大,以及受地理作为不中考科目影响,就会让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逐步消失。教师最好在学生一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去引导他们,带领学生在地图的世界里遨游,去获取他们想知道的信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特别是在当前地理学科普遍不受重视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就会觉得地理枯燥无味,加上没有升学的压力,学生普遍不乐意去学习。要改变这种现状,借助地图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例如。在七年级开学第一课《走进地理――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这一节的教学中,通过运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地理求未解之谜带领学生走进地理。例如通过景观图片和视频展示埃及神奇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卢克索神庙、阿布辛贝勒神庙等,以及死亡谷、百慕大三角等,以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风格与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如傣家竹楼、蒙古包、因纽特人的冰屋等,让学生觉得地理与生活关系密切,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地理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地理是一门对生活、生产有用的学科,从而愿意去学习,并逐渐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2.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培养思维、想象能力。以亚洲的季风气候为例,在分析季风气候的特点时,可以先出示影响亚洲的冬、夏季风图,引导学生读图说出什么是季风,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两幅图后说出随着季节变换风向正好相反的风叫季风,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两种风各来自哪里,它们的性质怎么样?得出夏季风来自低纬的海洋,带来的水汽比较多,是一种温暖湿润的气流,而冬季风来自于高纬的陆地,是一种寒冷干燥的气流。最后让学生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这两种性质不同的季风对亚洲东部和南部的气候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亚洲东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这些通过读图分析得出来的结论会在学生脑海中打下深刻烙印,为今后地理学习奠定了基础。地图教学既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特别是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对初一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读图技巧才能入门。例如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经纬网、等高线、气候资料图等这些内容的学习,不能只是依靠教材上的文字材料,更不能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知识点,必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分析地理图像,观察、思考、讨论,并最终得出结论,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地图或在地球仪上准确读出任何一点的经纬度位置是地理学习最基础的能力也是重点知识,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并不好,考试时丢分会比较多,一部分学生只写度数(数字后面没有写字母),一部分学生对于东经、西经和南纬、北纬不能正确地运用。我认为对于经纬网内容的教学可以这么处理:

(1)把教室设定为一个经纬网,横代表纬线,列代表经线,先由教师任意说出排数和列数,所在位置的同学站起来,接着教师可以点名让一些学生说出自己所在的排和列。通过游戏的方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把教室的经纬网搬到大屏幕,给每一行和列定上相应的度数,让学生观察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观察、探究、讨论,并不失时机地进行鼓励、引导、提示。最终找到规律:度数向上(北)增加是北纬,度数向下(南)增加是南纬;度数向左(西)增加是西经,度数向右(东)增加是东经。

(3)小试牛刀:运用所得出来的结论进行强化练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再次经过学生各种思维形式的加工处理,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同时也让每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只要正确掌握了读图方法,地理学习起来是非常得心应手的。

4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虽然教材中已经设计了很多活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问很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一般都会与地图或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不要仅仅只对学生提问,而应发动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勇于提出问题。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每幅图里面都蕴藏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只要学生仔细读图,积极思考,就能发现问题,并通过探讨交流去解决问题。如在讲七年级地理世界气温分布时,让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多数学生能够提出“世界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世界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哪里”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直接从图中得来的,回答这些问题也比较简单,不需要过多的思考。但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的这些简单的提问,而应鼓励学生进一步去挖掘图中的信息,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读图提出“为什么在亚洲中部有一小块地区的气温较周围的地区低?为什么南半球的等温线较北半球的平直”等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结合世界地形图、世界海陆分布图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这就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利用地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是地图教学,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比较使用地理图像,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掌握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使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思维的前提是观察,在同类地理事物的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举一反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在八年级地理(下)第二章中,学习了“滚滚长江”后,要求学生利用分析长江河流概况的方法来分析黄河的概况。可通过读“黄河水系”图,结合教材内容,解决下列几个问题: (1) 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2)黄河流经的省(自治区)。(3)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4)黄河的重要支流及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按照新课标教学理论要求,在教学中,重要的不是教师教会学生什么,也不是学生学到什么的问题,而是教师引导学生要懂得怎样学习的问题,因此传授学习技能比传授知识重要得多,前者能让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后者只会让学生暂时掌握某一知识,“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培养学生“会学”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地图的能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认为学习地理只是简单地了解地理事物的名称及分布,地图只是为了帮助了解这些地理事物分布的一个辅助手段,而随着地理恢复高考,特别是新课改的进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图为中心,以图带文,加强学生对读图、析图、解图、绘图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发挥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读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地图是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最重要的工具,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不能只满足于是什么,在哪里,而是让学生习惯于把这些知识落实到地图上,不管是日常学习中的分析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还是考试前的知识整理,都要习惯于运用地图去帮忙理解、掌握和运用归纳,才能从根本上学好地理。

例如,读等高线地形图,要注意等高线上数值的变化规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及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等;读地形图,习惯于找主要的地形类型,主要的地形单元,通过色及主要地形单元的分布,了解地势特点及海拔高低;学习区域地理能够结合地图,说出该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特点、地形分布、地势特点、主要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河流及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基本信息,并能举一反三。如在学习“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地位”时,教师用课件展示“香港特别行政区图”,引导学生读图说出香港的位置及范围,学生通过读图能大致说出香港的位置:香港南临南海,位于珠江口东侧,与广东省深圳市毗临。范围包括新界、九龙和香港岛,行政中心在香港岛。由于这些内容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完全是学生自己读图得到的结果,是一种理解性记忆,不是机械性记忆,因此,这种依托图像来帮助记忆的方法,能够让记忆更持久地保留下来,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习的难度,在加强记忆的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析图

地图类型多样,内容繁多,当面对不同的地图的时候,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找出图上与所提高问题相关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启发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找出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分析图像的能力。例如在讲到热带气候的四种类型时,先让学生观察四种热带气候的景观图,通过读图分析造成这些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四幅图的植被对比,分析出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降水的不同,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气候降水比较多,而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气候降水较少,接着让学生结合气候的逐月降水量及气温变化曲线图,分析这四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差异。气候资料图的分析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世界气候复杂多样,不同的气候类型特点不同,哪怕是相同的气候类型也会存在着差异,如果学生只是去背诵记忆这些知识,是不能以“不变”应“万变”的,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读图分析方法,才能熟练的分析各种不同的气候资料。

3解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所教学生的实际,精心设疑,引导学生读图积极思考,从解疑中不断发展学生的智力。例如在讲到中南半岛的地形与河流时,可以出示中南半岛地形图,让学生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主要的河流,从简单到复杂设计问题:中南半岛的河流多发源于哪个国家?他们的流向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这些河流多自北向南流?北部主要是什么地形?当河流流经这里的时候水流有什么特点,什么资源丰富?这些河流的下游主要流经什么地形,是怎么形成的。中南半岛的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学生结合图像思考并积极发言,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随着教师的提问活跃起来,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绘图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让学生绘一些简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提高记忆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做到图像与文字的转换,理解地图的语言。例如:在 学 “中国主要铁路干线”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与老师同步画简图来完成教学内容,边讲边在黑板上用红色的五角星表示首都北京,接着用黄色的粉笔自东向西画出五条南北干线,讲一条,画一条,并用文字写出起止的城市名称。然后再用绿色粉笔画出三条东西铁路干线。用圆圈绘出铁路干线交汇点,并且让学生熟悉这些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最后根据所画出来铁路干线简图,让学生选择从北京出发到上海、昆明、乌鲁木齐等地最近便线路该怎么走。整节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手的参与,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可见在地理教学中适当、适时的绘图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起到很大的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各种教学地图,能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利用地图进行正确、合理的教学,也是地理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技能。地理教师要以时俱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爱学地理,会学地理,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水平,使我们的地理教学更上一层楼。

[ 参 考 文 献 ]

[1]王锟.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教研版.2012(9).

[2]刘建英.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浅议[J].青海教育. 2010(3).

[3]廖新红.“变易、简易和不易”思想对中学地理教学的指导作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6).

地理学范文第2篇

近年来的地理会考一直在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并且作为新的教育思想方向,本着不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为原则来进行命题。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带领学生奋战地理会考的时候,除了按照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习有用、有趣的地理,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下面我从地理会考的一些问题,谈一谈自己的地理教学。

一、夯实基础,融会贯通

会考地理内容,事实上包括了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这三大部分。这些内容,学生已经分别学过,因此不能说十分陌生,但由于相隔时间较长,加之当时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大部分知识都已经淡忘,所以,必须进行系统学习。但是如果按照原来教材的顺序,一小块一小块地讲,显然不行。对此,我在带领学生进行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在讲到大洲和大洋的内容时,适时融入一些世界区域地理的内容,而当讲到世界区域地理内容时,再复洲和大洋的知识加以巩固,这样前后知识既可融会贯通,便于记忆,又可增加兴趣,降低难度。

例如:当讲到中国地形的时候,可补充说明,青藏高原上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就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而形成的,而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等,都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挤压的结果。这样就把中国地形的有关知识和板块构造学说联系起来。经过这样的前后衔接融会贯通地学习,每个知识系统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二、形成网络,纵横交错

当进入第二轮复习的时候,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将整个教材的知识点理清,连点成线,力争做到高屋建瓴,形成网络。当然这张网可以是一张沿着知识脉络的纵网,也可以是针对某一问题的横网。但是无论是通过哪种方式进行网络构建,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原有基础和课标要求、考试说明,并注重学生的复习反馈出来的信息,随时作好调整。

例如:在完成前两轮复习后,我要求学生做一张横网,即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气候特点进行对比。事实上,就某一气候类型而言,它也是一张从气候分布到气温和降水特点分析的纵网,真可谓纵横交错。通过这样的作业,可以体现学生的智慧和创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精选练习,举一反三

谈到会考复习,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题海战术,甚至盲目押题、猜题,以为这样总会熟能生巧,说不定瞎猫还能碰上死耗子,其实不然,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很多宝贵时间和精力,反而事倍功半,甚至遇到有些做过的题目仍然出错,越做脑子越乱。因此精选高质量的试题和对每份试卷进行深刻剖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每次考试结束后,我都认真分析统计,对于每位同学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试卷分析中能有的放矢,点中要害,并尽可能借题发挥,举一反三。就拿选择题来说,它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其他三个答案为什么不对,它们错在哪里,这样,一道题就变成了几道题。

例如有这样一道常见的选择题:下列地理现象中,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A 日月星辰的每天东升西落;B 四季更替;C 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D 不同经度地区地方时的形成。这道题多数同学都能答出来B,但A、C、D是由于什么产生的?地球公转还会产生哪些现象?补充上这些问题后,那么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就变成了多个问题,并且复习的知识点也增多了。

对于一道典型的综合分析题,教师可以针对同一幅图,换一个或多个角度出题目,同时还可以让同学们自己设计问题。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简单的“对答题”,还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四、归纳总结,查漏补缺

会考复习进入最后阶段,有的同学自我感觉良好,心存惰性;有的同学觉得问题很多,无从下手。这时,如果教师单凭自己的主观臆断,盲目备课、上课,肯定事与愿违。因此,可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弱点,查漏补缺。我要求学生结合平时练习、测验,各写出自己最薄弱的和最有把握的几个知识点,我则对其中比较集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个别辅导。

例如:学生普遍对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判读、山体不同部位的判读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内容掌握不好,而对区域地理知识的认识普遍感觉良好。事实上“查漏补缺”的过程也是同学们对自己重新认识,再次提高的过程。这在最后的复习阶段相当重要。

地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地理 心理地图 构建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学生获得“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中学地理教学还是固守旧的思维方式,学生为了考试死记硬背,无法在头脑中形成地图。这不仅不利于中学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还不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地理知识进行运用。所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地图,是学好中学地理的关键。

一、中学地理教学构建心理地图的积极意义

1.心理地图的构建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中学地理的教学中,让学生构建心理地图,可以使得学生依靠心理地图进行形象化的思维,也就是进行地理空间思维。这种思维在中学地理学习中是解决各类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进行分析时,即使当前没有纸质的地图,学生完全可以借助心理地图来确定所要分析的地方的纬度、经度、气候以及洋流、气压带、风带的具置,然后对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通常情况下,心理地图掌握的越好,地理空间思维就越活跃,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1]

2.心理地图的构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

由于中学地理知识比较零碎,记忆的东西也很多,如果不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很容易造成知识的遗忘。而构建心理地图是记忆地理知识的最好途径,并且不容易发生遗忘。例如,在学习中国地理的时候,如果头脑中形成为了完整的中国地形图以及中国行政区划图,那么在分析某一个地方的气候或者地形特征时,即便手中没有地图,也没有在地理课上学习过该地区的相关知识,我们完全可以把该地区放在头脑里的地图上,然后结合这一地区的气候或者地形特征,对该地区的气候以及地形进行推测分析。这样记忆的会更加深刻,也更加的持久,相比死记硬背要轻松容易的多。

3.心理地图的构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在地里学习中,运用心理地图可以提升想象力。例如,如果给出某区域的经纬度:东经105度,北纬30度,那么运用心理地图就可以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得出这个区域是四川盆地,然后再结合四川盆地的一些特征,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相关的地里问题了。这种利用头脑中已有的地理信对图文进行转化的过程,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提升了学生的想象力。[2]

二、中学地理教学心理地图的构建

心理地图是纸质地图在大脑中的形象反映,心理地图的构建过程比较复杂,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加强心理地图建立的训练,从而使得学生尽快的建立准确的心理地图。

1.强化识图能力,加强地图积累

心理地图的构建是建立在对大量的纸质地图感知基础之上的,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加强看图读图的能力,让学生勤看地图。例如,让学生从地图上寻找早课堂教学中所讲述到的具置或者地形。在进行中国地形的教学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读图,熟悉各类山脉的主要分布,对四大盆地以及四大平原和高原的主要特征进行了解然后将地图册合上,进行地理图册的填充。在填充中,遇到比较困难的要立刻进行查找。这样反复的进行填图训练,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就会有极大的提升。

2.加强图形转化,构建心理地图

在地理的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心理地图的构建,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图形转化训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图文转换能力,将文字信息转化为数字图像信息,或者将画面信息转化成文字信息。比如在看地图,绘制等高线可以依据地图判断出等高线具体的走向,疏密程度以及在变化中的规律;图图之间的转化,将一种类型的图片转换成另外一种类型的图片。比如,将剖面图转化为平面图或者局部图片转化成整体图等等;一图多用。在给一张地理图片进行描述时,可以赋予各种不同的地理含义。例如,在学生回答完成一道题后,脑海中原题的思维模式要改变,就应该重新对地图进行设计;特写镜头应该放大,借助于计算机技术,使得原图中某一部分进行放大,同时赋予它针对性的问题。这样训练学生,不仅能够使得学生从宏观上对某个地理事物进行研究和把握,掌握其一般性,然后又能够在局部找到它具有的特殊性。

加强图形转换训练,能够使得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基本概念以及原理的掌握,更好的把握地理事物在空间上的分布以及相互联系,实现整体图片到局部图片、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景观图到示意图以及具体图像到抽象图像的思维转换,促进学生心理地图的建构和发展。[3]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地理的教学中,地图是地理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对于中学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和记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识别纸质地图、读图的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建立心理地图。心理地图的构建对于深化地理知识的学习、长久的记忆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先论述了中学地理教学中构建心理地图的重要意义,然后从两个方面对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地图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期待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中学地理教学有所启迪,并促进我国中学地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杨迎,曹卫东.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地图的构建策略[J]. 地理教育,2013(S1)

地理学范文第4篇

  本课程是在强调人文地理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突出以人地关系为中心,文化 理论为基础的特点,构建人文地理学的知识框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提高对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的深层理解,并能够对人类各种文化现象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正确分析,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本课程所讲是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在学习过程中将全部内容划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人文地理学的思想 进程和学习要点。

  第二部分以Terry G. Jordan的The Human mosaic 一书为基础介绍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内容包括分布区,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五个方面,并对相关的人地关系理论分别进行介绍。

  第三部分从人的群体性特征出发,分别介绍“人口与发展”和“人口的分布与迁移”。

  第四部分介绍农业与工业。基于对农业和工业本身就是文化产物和二者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以农业与工业的发展过程为主线,以空间的格局作为其发展的空间表现来阐述。

地理学范文第5篇

既然要联系当地实际,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肯定就不符合新课标的标准了,那么该怎样将当地的地理资源与地理教学结合起来,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笔者任教地区为例,谈谈对此问题的理解与认识。

(一)联系当地时政,将之融合于地理教学中。这样让学生既感受到地理知识对现实决策的指导性作用,又让学生相信政府决策的正确性,既进行了知识教育,又进行了政治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例如:2003年当地市人民政府实施了《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0DD2010)》这一规划中提出“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总要求。这一规划符合地理学中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这一内涵,坚持资源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并兼顾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

(二)联系当地产业发展情况,深入理解与掌握高中地理中关于工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区位因素及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相关知识。本市的工农业及其他产业发展正是地理学中相关知识的体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下面具体谈谈这几个产业与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一些联系。

首先,以笔者所在市的某些工业发展为例。这些工业具有一定的集聚效应,其中开发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效应凸显。这正和高中地理中工业区位因素中“集聚”有关,在教学中可以将汽车零部件产业搬上课堂,作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从而达到利用身边的地理资源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印象的作用。例如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以中信渤海铝业、戴卡集团等企业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什么会在本市开发区崛起?为什么会有这种集聚效应?”等类似的问题。学生将这些情况与高中地理课本中工业的区位因素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不难得出结论:这种“集聚”与当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当地地处环渤海汽车产业群的“中心地带”,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另外,近年来公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有利于各个企业节省基建投资。所以共用基础设施也是当地汽车零部件“集聚”的一个条件。

其次,将当地农业发展与高中地理的农业区位因素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当地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养猪厂等取得成功的诀窍就在于当地农民通过科技书籍、电视、网络等方式学习相关技术。这里就涉及到农业区位因素中社会经济条件的农业生产技术。再如,当地北部山区山坡板栗、核桃种植,体现了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条件的地形要素,因为板栗、核桃喜光,适合在阳坡生长,所以多种植在山坡上。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拿到课堂上,将地理原理形象化,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再次,本市旅游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比往年有很大提高。这说明当地经济在实现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总体上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这与高中地理中三次产业结构相关知识有关,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当地第三产业发展来阐明三次产业比重问题和如何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与升级。

(三)紧密联系当地自然地理资源,让学生的知识“眼见为实”。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的好习惯,也可以适当安排一定的野外考察,让学生在现实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

首先,可以根据教材有计划安排学生搜集资料、进行社会调查。例如讲授气候时,可以要求学生对学校或者家庭周围的气候情况(比如气温、降水等)做观察记录,那么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调查,对于我们当地气候的基本特点就会有个认识。例如:笔者任教学校所在地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涉及到高中地理中气候带、热量带的划分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联系当地的地理纬度、太阳高度角及毗邻滨海城市的特点来分析。

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野外考察。在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及“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变迁”相关知识时,笔者就组织学生到当地柳江盆地进行实地考察。柳江盆地是进行地理实地考察的绝佳地点,以地质构造等方面来讲,可以被称为“地理教育第二课堂”。在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亲眼看到各类岩石,例如当地山上的石灰岩,沉积岩,花岗岩及背斜背斜在张力作用下形成谷地,可以在实地考察时观察到背斜的剖面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