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教案(精选5篇)

  • 速度教案(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知道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3)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2、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 (1)知道瞬时速度是精确描述变速运动快慢和…

速度教案(精选5篇)

速度教案范文第1篇

知识目标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1)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知道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3)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2、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

(1)知道瞬时速度是精确描述变速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知道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或在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3、理解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介绍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教材的讲述比较详细,通过两种通俗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一个统一标准,自然地给出比值法定义速度.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讲述也非常便于学生的接受,且适时给出了速率的概念;课后给出的“阅读材料”和“做一做”对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扩展思维有很大的好处.

教法建议

在学生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要让学生参与速度的定义过程,通过一些讨论突破瞬时速度这个难点,配合一些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在引入速度概念时,也可采用,给出两个具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实例,让同学体会,介绍一种运动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观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分析比值的含义,由此得到速度的定义.讲述平均速度时,最好给出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主要设计:

一、速度:

【方案一】

1、提问:在百米赛跑中,如何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

(展示媒体资料:运动会上百米赛跑的资料)

2、提问:两辆汽车都行驶2h,如何比较哪辆车更快?

3、提问:如果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不同,发生的位移也不同,如何比较它们谁运动的更快?

4、提问:什么叫速度?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的单位?速度的方向?

5、讨论:如何在位移图像中求速度.

【方案二】

1、给出如图所示的甲、乙两辆汽车做匀速直线情况,请同学观察它们的特点.

2、引导同学思考与讨论:

(1)如何向别人介绍这两个的运动?谁运动得更快?

(2)只比较两车的位移,或只比较两车的运动时间,能知道哪辆车运动底快吗?为什么?

(3)引导:在介绍某一事物时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观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分析比值的含义,得到速度的定义.

3、讨论速度的单位、矢量性等.

4、讨论:如何利用位移图像求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一)平均速度:

1、提问: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2、提问:如何粗略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什么叫平均速度?

3、提问:在百米跑的过程中,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相同吗?

4、练习:在百米跑的过程中,某运动员10s钟到达终点,观察记录得知,他跑到50m处时,用时5.5s.经过5s时跑到45m处,分别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

(二)瞬时速度:

1、引导启发:某人静止在A位置,与慢走经过A位置,或快跑经过A位置,情况是不同的(运动状态不同),这种不同需要用瞬时速度来描述,第一种情况瞬时速度为零,第二种情况的瞬时速度小于第三种情况的瞬时速度.

2、引导启发:百米赛跑运动员,若全程用10s,则10s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若测出每一秒内的位移,如第1秒内的位移为8m,则m/s,第二秒内的位移为9m,则m/s,第3秒内的位移为11m,则m/s,这样对运动员的情况就了解得比较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要更精确的掌握物体的运动情况,则需要知道物体各个时刻的速度.

3、提问:什么叫瞬时速度?什么叫速率?

4、展示多媒体资料:汽车速度计及理程计,让瞬时速度的概念更加具体化.

5、练习书后“做一做”,模拟打点计时器.

探究活动

请你想办法测量下列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率:

1、人走路时的情况.

2、人骑自行车时的情况.

3、某人在运动会上400m跑时的情况.

速度教案范文第2篇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学案”与“导学”是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概念,是全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满足了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二、何为导学案

导学案即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导”就是指导、引导;“学”不是讲,更不是教,而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自主学习。“导”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因此导学案的编写过程即是学生学习方案的设计过程。整个过程不仅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蕴含着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

三、导学案的作用

导学案以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探究和课后巩固训练三位一体进行设计。

1.前置性学习载体――预习案

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认真分析研究,设计出一个教学单元的基础性、预备性和铺垫性知识,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通过基础性题目检测预习效果。

2.探究性学习的依据――探究案

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采用递进式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和交流,弄清知识或规律的来龙去脉。师生以学案为载体,共同构建知识体系,提炼物理规律和方法。

3.巩固性学习作业――训练案

知识和规律的理解、方法的应用,还要通过训练解决,课下要布置适量和难度适宜的练习题巩固教学效果。

四、导学案的基本结构

1.学习目标定位

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明确定位,特别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准确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相关知识链接

(1)复习性知识

根据学案的教学内容,梳理对本节教学内容具有铺垫性的知识、规律和方法,以填空或思考性问题的形式进行设计,为新课的学习铺垫台阶,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例如:物理人教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节,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知识填空,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①物体运动的?摇 ?摇用速度表示,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摇 ?摇。②路程是质点运动?摇 ?摇,位移用由质点的?摇 ?摇指向的有向线段来表示,位移是?摇 ?摇量。③物体沿直线运动,若以这条直线为x轴,则位移用?摇 ?摇来表示,即Δx=x■-x■。

(2)基础性知识

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对于基础概念和基础规律,学生已有初步认识和把握。把教材中基本概念和规律设计成填空形式,通过对关键词语进行挖空,从而加深理解,为课堂探究储备知识打基础。

例如:对于“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理解,我们可以这样设计:(1)平均速度:公式v=■,表示的是物体在t内的?摇 ?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只能?摇 ?摇地描述运动的快慢。(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摇 ?摇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它可以精确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瞬时速度的大小通常叫做?摇 ?摇.

3.重点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应遵循的原则: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设问层次化。

(1)知识问题化

①不管是新授课、习题课还是复习课,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把知识点设计成具体的问题。问题应该明确,学生一看就懂,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②怎样设计问题?

a.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b.问题不宜太多、太碎;问题设计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要有方向。

c.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探究和交流。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意识到要解决老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老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例如:在讲解加速度的概念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速度(v)大”、“速度变化(Δv)大”和“速度变化得快”的意义相同吗?物体的速度很大,加速度一定很大吗?物体的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一定很大吗?物体的速度变化快,加速度一定很大吗?

(2)问题情景化

问题设计要围绕某一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脱离物理情景的设计空洞乏味,学生缺乏探究兴趣。在对某一物理情景进行问题设计时,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可以适当拓展,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但不应该偏离教学重点和主题。

(3)设问层次化

对某一物理知识、规律和方法进行设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能力水平。问题设计应具有梯度性和层次性。有的问题设计就像爬楼梯一样,一步一个台阶,逐渐上升到较高层次的理解和应用。而有的问题设计就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皮,去伪存真,最终得到知识的核心内容。比如: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判断实验:

实验1:如图1所示,导体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线路中有电流产生,而导体AB顺着磁感线运动时,线路中无电流产生。这两种运动对回路的什么影响是不一样的?

实验2:如图2所示,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线圈时,线圈中有电流产生,但条形磁铁在线圈中静止不动时,线圈中无电流产生。条形磁铁动和不动对线圈中的磁通量有什么影响?

图2

实验3:如图3所示,将小螺线管A插入大螺线管B中不动,当开关S接通或断开时,电流表中有电流通过;若开关S一直闭合,当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时,电流表中有电流通过;而开关一直闭合,滑动变阻器不动时,电流表中无电流产生。电流的变化将对螺线管B中的磁通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图3

思考:上述三个实验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不同,但其中肯定有某种共同的原因,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上面的例子是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即使是对某一题目的分析,也可以为学生解题设计一个阶梯方案。此时的问题设计应该围绕审题、挖掘隐含条件和解题的基本程序,学生完成问题设计,也就完成了一个题目的解题方案。

(4)总结要点化

问题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弄清楚知识、规律和方法的生成过程;或者通过问题的层层剖析,得到某一物理规律和方法,因此探究后的总结应该是水到渠成的课堂环节。导学案是给学生用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拐杖”,也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习题。因此,导学案的总结性语言一定要简明扼要,要让学生一看就明白。

4.限时巩固训练

(1)巩固限时化

平时就要让学生形成做题的时间观念,提高学习效率。

(2)题目梯度化

题目的选择既要注意对本节内容的覆盖,又要注意从三个不同的层次要求上排序,即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规律方法的应用;综合问题的分析。

速度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 高中物理 低效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正如一位教授说过:“教学效率的高低不是看交给学生什么,而是看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而学案导学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它改变了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局面,可以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学达到最大效益。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案导学的设计脱离了教学实际,很多老师没有认真研究学案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匆匆的下载、抄袭、拼凑致使学案质量不高,致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陷入“低效”的漩涡,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一、 教案、学案二合一,难以分辨师生的地位。

很到老师认为,学案导学就是按照学案进行教学,所以不再花费时间在教案中了,甚至不写教案了。于是他们把教案中的内容搬到学案中,对整堂课的各环节改头换面,稍加调整或充实,把老师要讲什么、怎么讲,学生怎样学都写在学案中,致使学案越编越厚,最后到底是学案还是教案分不清了。

比如在学习《曲线运动》时,有的老师设计了下面的片段: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

2、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确定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2. 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领会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习重点】1.物体做曲线运动方向的判定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学习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从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的内容不难看出,实际上老师把教学目标改成了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改成了学习的重难点,完全站在老师的立场上展现出来。尤其让人费解的是,有的老师一上来就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其实学生还没有学,读一遍能了解到什么呢?只是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从学习过程来看,这实际上混淆了师生的地位和应该承担的任务,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 “学案”设计成了课堂实录,失去了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师生互动是课堂生机的体现,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教学境界。但有的老师把教学环节全部设计在学案上,完全成了课堂教学实录。比如下面是《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学案片段:

【师】:①若物体具有水平初速度Vo但不受重力。将如何运动?

【生】:在水平方向上将做 。

【师】:②若物体只受重力,没有水平初速度Vo,将如何运动?

【生】:在竖直方向将做 。

【师】: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运动,有何办法使研究的问题简单化?

【学生思考】:

【教师提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应该知道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以是曲线运动,那行一个曲线运动也可以分解为两个方向上的直线运动.

【师生讨论】:水平方向上可能是 运动,因为水平方向有初速度,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竖直方向上可能是 运动,因为竖直方向初速度为零,且只受重力的作用。

这种把师生活动的细节都展现在学案中,教学过程成了固定了的“流水线”,教师按照设计好的流程排查下来,好像很顺利的进行,但实际上失去了激发学生兴趣和启发引导的机会。学生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触及不到学生心灵深处的思考。特别是随着流水线的进行,前面有了一定的提示,后面有了结果,哪些需要老师讲,哪些需要老师回答等等,基本上都清楚了,老师的讲解没有了激情,学生学起来也没有了新鲜感,更为关键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造成了不必要的缺失。

三、 学案设计成了抄课本,浪费时间和精力。

有的老师把学案设计成抄概念或答案。比如在《曲线运动》中,老师出示了这样的学案片段:曲线运动的条件:

(1) 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共线时,运动轨迹是___________

(3)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运动。

(4)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不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__运动。

概念明明在书上摆着,偏要让学生照书抄,特别还设计成填空的形式,有这个必要吗?看看学生就知道了,他们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忙于抄写根本没有时间来思考,更谈不上深入的思考了。依我看,只要让学生看书,把重点或难点在课本中标出来就行了,没必要让学生照书抄。

四、 学案设计成了练习案,脱离学生实际

有的老师很省事,干脆从网上直接下载现成的练习,改头换面变成学案。然后以讲解为主,这样选题既缺乏针对性,又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

一节课不但以做题来推动教学,而且很多问题超前、超标、超量,甚至超难。学生不会不说,反而把重点弄糊涂了,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效果事倍功半。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克服这些不良现象和做法,并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的潜在素材,充分了解学情,结合学生要求和学生水平进行创新设计,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高质量的学案,进而达到学案导学教学的真正高效。

参考文献:

速度教案范文第4篇

第一:实验要不要?

有的老师认为这节课内容太简单了,教材安排研究气泡匀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是多余的,关键是学生掌握路程与时间关系的图像;个别老师甚至直言不讳地讲,教学中我只要花上十五分钟就结束新课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这法、那法,不研究教材就谈不上什么方法了!”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目前其他几种主流版本的教材是怎样处理这部分知识的.有的教材对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描述总共才160多字,加配一个插图,只是先讲速度公式,然后对相关知识简单介绍;有的教材舍得花笔墨,但是没有让学生动手实验来体验、观察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就算创设所谓情景,只能算是画在纸上的匀速运动,因为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让学生看到的匀速直线运动的现象几乎没有(想一想,是不是这样的呢?).这样来看苏科版将直线运动的相关内容单独成节,强调让学生动手体验匀速直线运动,绝对不是小题大做,充分表现了教材的编辑们,尤其是“总指挥”刘老①独特的视角――――重视实验教学.

第二:改进实验的几点措施

1.教材研究的对象是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但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由于气泡在水中运动速度较快(虽然影响气泡运动速度的原因很多,如:玻璃管倾斜的角度、管的口径大小、管中液体的种类和气泡本身的大小等),使学生测量难度增大. 我们几位老师通过几十次的动手实验,发现影响气泡速度快慢的重要因素是管中的液体.于是我们将水改成粘稠性强的植物油,气泡的速度就降为在水中的1/5-1/8,所以在最终确定实验方案时,我们一致决定把水换成植物油,这样大大减小了学生实验的难度,实验的误差降低了.当然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换油后学生操作时间长些,课堂的容量就小些了,但是只要能够让学生体验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并顺利得出规律,花点时间也值.

2.考虑到学生操作方便,有老师提出玻璃管固定在木制刻度尺上,这样学生可以直接从刻度尺上读出气泡运动的距离;后来又有老师提出从实验安全性考虑,从人文关怀出发,将玻璃管换成塑料管,这个提议得到大家同意,一致认为这样变化向生态课堂又迈出了一步.

3.实验中须记录气泡通过各个路程段所用的时间,因此时间测量的准确程度决定了实验的成败.教材上使用秒表记录时间,但发现很多学生使用秒表并不熟练,可改用体育老师用的那种按键灵活的表,一次又可记下多组数据,使原来的由多名学生计时改为一名学生计时,测量的误差又减小了.

第三:我们要不要在课前先帮助学生在玻璃管上做记号?

如果根据课本的处理方法,事前在玻璃管上对应整数刻度处用橡皮筋等方法做上标记,可以减小学生动手的时间.有老师提出:先帮助学生做记号,看起来学生省事,但是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这样做会因噎废食.讨论后大家统一了认识,一致认为为了避免学生从管底就开始测量,实验前规定起点A就可以了.

实录及说明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运动的知识,请问同学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哪些方法?

生: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路程和时间都不同,可以通过求速度大小判断…

师:物体运动是多样的、复杂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最简单的直线运动.

师:请同学们观察(老师出示玻璃管),老师在玻璃管中注满了油,上端留有一个气泡,请同学们想想怎样可以使这个气泡运动起来?

生:翻转玻璃管.

师:如果我将玻璃管翻转倾斜并固定(倾斜45度左右),请同学们猜想气泡将做怎样运动呢?

生:直线运动.

师:那气泡运动的快慢有没有变化呢?

生A:没有变化,一样快.

生B:开始由慢变快,后来速度不变.

师:怎样才能判断他们谁对谁错呢?

生(齐声):做实验.

师:好!今天我们就用装有油留有气泡的玻璃管来做实验.

师:气泡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对象,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快慢到底会不会变呢?同学们结合已学的知识通过组内交流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你的猜想.看哪一组的方法多?

(说明:早在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刘老教育思想形成的萌芽期,他就提出:中学物理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能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物理学习情境;能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本节课,老师开门见山围绕学生实验中研究的对象――玻璃管中的气泡到底做什么运动展开讨论,创设全新情景下,要求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也为下面学生开放的实验设计埋下伏笔.)

学生组内交流,老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口头展示,其他同学补充.

学生A:

方案A:方案一.让气泡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在玻璃管上量出几个相等的距离,用秒表记录下气泡通过对应路段所用的时间(老师提出怎么记时)并算出各区间的时间进行比较.

学生B:方案二.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气泡通过的路程;用秒表记时,在玻璃管上用记号笔依次记下气泡0 s、5 s、10 s、15 s、20 s的位置,然后用刻度尺分别量出每个区间的路程进行比较.

学生C:方案三.在玻璃管上用刻度尺依次量出四段不同路程,分别用秒表记录下气泡通过每个路段所用的时间,分别计算出各区间的路程、时间,通过速度公式计算出各区间的速度进行比较.

(说明:教材通过测定气泡通过10 cm、20 cm、30 cm、40 cm所用的时间,得出气泡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相同,并算出对应的速度,进而得出气泡的运动速度不发生变化.一定要这样设计实验吗?有没有其他方案?事实上通过前一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三种方案,即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时间比路程,不同时间、不同路程测速度.方案一跟教材类似,在玻璃管上量出几个相等的距离,用计时器记录下对应路程所用的时间;方案二在相同时间内比较气泡通过的路程. 方案三测量气泡通过四段路程的速度大小.这样的设计我们认为知识上做到前后节内容呼应,实验形式由研究气泡运动规律转变为探究气泡运动规律).

南京师大物理教育研究所陆建隆、陈娴两位教授在总结刘老物理教育思想时一致认同这样的观点:刘老的一生研究分成三个阶段:80年代、90年代、21世纪,也反应了他教育思想从萌芽――发展――成熟不断积累的过程,经历了由单一向多元、由平面向立体、由局部体验向全程覆盖拓展. 虽然三个阶段各有特点,但是重视实验教学是刘老的一贯主线.笔者以为我们的改进方案完全遵循了刘老的实验教学思想,即加强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历来主张,继承的同时需要创新.我们的实验想法源于教材,只是实验内容有所拓展,方式呈现开放性,学生思维活跃了;我们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不同的条件及时调整,真正做到了让物理实验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变成一项创造性的工作.

学生在展示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三种方案的示意图(见下图),边画边帮助其他同学理解,让绝大多数同学一目了然.

师:同学们方案都可行,为了让我们在动手实验之前做到心中有数,请同学们一起来关心实验注意点(提醒学生三个要求).

实验注意点:

1.玻璃管翻转倾斜后要固定不动.

2.记录时间时以气泡的上端为依据,从起始点A点开始计时.

3.计时的同学眼睛要随着气泡位置的变化而改变.

师:清楚了实验的要求请各小组自行选择三种实验方案中的一种进行实验,并请将实验的数据记录到下面的表格中.

气泡的位置ABCDE从A点开始的路程s/cm0从A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0区间ABBCCDDE各区间的路程s/cm通过各区间的时间t/s(说明:由于实验方案设计是开放的,所以原书中提供的表格不能“复制”搬用.实践证明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了不少宝贵的东西:激发了对物理实验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意识;奠定了较好的动手能力;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从实验中磨练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其实刘老的老师――――苏州大学朱正元教授早在五十年代就针对当时中学办学条件简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口号,指导广大教师想方设法地把物理实验做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苏科物理教材较之以前教材、较之其他版本的教材更着重实验教学,笔者以为其内因是刘老他继承并发展朱先生物理离不开实验的思想. 由于物理实验训练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符合初中生的认识规律并能满足社会对实践人才的需求,所以初中物理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应该把教学的重心从笔头练习转移到实验训练.一名合格的初中物理教师一定要坚守这样的信条:做的比说的好.

教师巡视,点拨、纠正,收集可使用的素材.

师:请同学们分析表格,按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案进行试验的数据,大家发现气泡通过各段路程化的时间有没有变化?

生:相等(近似的相等).

师:请同学们看按照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案进行试验的数据,大家发现路程是什么关系?

生:相等(近似的相等).

师:请同学们继续分析,按照测量速度的方案进行试验的数据,大家发现气泡在各段运动的速度变化情况?

生:相等(近似的相等).

师:(对板书上三个相等进行总结概括)速度不变,物理学上将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师:请学生评价一下三种实验方案的优秀和缺点.

生:第二种实验方案操作最简单,但是实验误差也较大.

师:为什么误差会比其它两种方案都要大呢?

生:从发口号同学喊“停”到做记号同学在玻璃管做标记需要一个反应时间,致使实验的误差比较大.

生:我们组是按第三种方案实验的,完成比较晚,因为既要测路程又要测时间.

生:第一种方案在实验数据出来后,可以直接总结出气泡运动的规律,但第三种方案需要进行数据处理,算出速度.

刘老一直提醒我们,关注学习过程,给学生更多的观察、动手实验、思考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积极的思维中去解决问题,这是对学生长远发展更有意义的东西.

师:我们刚刚从实验数据总结得出了物理规律,其实在物理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物理图像来直观的显示物理规律.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自己选择实验方案得出数据在图中描点画图像(图略).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8页相关内容并完成填空.

师:生活中真正意义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很少,但有些运动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它是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举例说明.

……

(说明: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是近似相等的,数据描出点不应该所有点都在直线上.要注意科学的客观真实性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向学生渗透图像是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刘老的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的原则使他成为学术的大师、学问的专家.

师:(打开PPT)请学生判断图片中下路的降落伞是坐匀速直线运动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

师:(打开PPT)请学生判断自由下落的苹果是坐匀速直线运动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师:也就是说苹果运动的速度在改变,在物理上将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师:请同学们按要求阅读课本P118页相关内容并完成填空.

(学生口头展示纠正)

……

师:想一想,为什么实验前老师要规定从起点A开始计时?

生:因为刚开始的一段路程气泡从静止变成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是变速直线运动,运动了一段时间后气泡的运动可以看成匀速直线运动.

师:这个实验真有趣,气泡的变速运动和匀速运动和谐的统一在短短的玻璃管中.

有人用“对立中讲融合”总结了刘老的教育哲学思想,这是中华文化精髓在物理教育中的体现,也是刘老独特教育行为的源泉.

课后谈感受

速度教案范文第5篇

教师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如何使学生形成强大的解题能力,在新高考中取得最后关键性的胜利,作者认为进行发散式设问和训练无疑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意从这一角度,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初步的探究,以期抛砖引玉.

1 成功案例

2011年安徽省高考有如下一个选择题:

案例1 一质量为m的物块恰好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现对物块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恒力F,如图1所示.则物块

A.仍处于静止状态 B.沿斜面加速下滑

C.受到的摩擦力不变 D.受到的合外力增大

本题答案为A.作者刚好带2012届毕业班,在高三复习阶段自然讲到了该题,从学生反应来看,本题并不是很难.然后作者就进行了如下发散式设问:本题中(1)若物块m原来是加速下滑的,当再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恒力F,物块会怎么样呢?(2)若物块m原来是减速下滑的,当再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恒力F,物块会怎么样呢?这是作者经常采用的一种发散式教学方法,但出乎意料的是2012年安徽高考选择题中竟有一题如此相似:

[TP5GW111.TIF,BP#]

发散案例1-1 如图2所示,放在固定斜面上的物块以加速度a沿斜面匀加速下滑,若在物块上再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恒力F,则

A.物块可能匀速下滑

B.物块将以加速度a匀加速下滑

C.物块将以大于a的加速度匀加速下滑

D.物块将以小于a的加速度匀加速下滑

本题答案为C.虽然题目不很难,但学生在考前的发散式训练中显然是受益了.

2 刨根究底

这无疑是对我教学方式的充分肯定,也鼓舞着我继续努力下去.实际上2011年安徽省高考的这个选择题也是发散思维的产物,2009年北京市高考中也有一个类似的选择题:

[TP5GW112.TIF,Y#]

发散案例1-2 如图3所示,将质量为m的滑块放在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上.滑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若滑块与斜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重力加速度为g,则

A.将滑块由静止释放,如果μ>tanθ,滑块将下滑

B.给滑块沿斜面向下的初速度,如果μ

C.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拉滑块向上匀速滑动,如果μ=tanθ,拉力大小应是2mgsinθ

D.用平行于斜面向下的力拉滑块向下匀速滑动,如果μ=tanθ,拉力大小应是mgsinθ

本题答案为C.

3 广泛联系

由于多省市高考独立命题,在题型上就难免重复或高度类似了,高考题是学生最好的训练素材,教师对高考题的发散式设问无疑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对2009年北京市高考的这道选择题进行讲解时,作者也曾提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本题中μ与θ满足什么关系时,给物块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力,不管这个力多大,都无法推动物块.老师们都知道这属于“自锁问题”,对学生可以不提这个概念,但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发散式提问是很好的.而在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中也出现了如下的一个计算题:

发散案例1-3 拖把是由拖杆和拖把头构成的擦地工具(如图4).拖把头的质量为m,拖杆质量可以忽略;拖把头与地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常数μ,重力加速度为g,某同学用该拖把在水平地板上拖地时,沿拖杆方向推拖把,拖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1)若拖把头在地板上匀速移动,求推拖把的力的大小.(2)设能使该拖把在地板上从静止刚好开始运动的水平推力与此时地板对拖把的正压力的比值为λ.已知存在一临界角θ0,若θ≤θ0,则不管沿拖杆方向的推力多大,都不可能使拖把从静止开始运动.求这一临界角的正切tanθ0.

[TP5GW113.TIF,BP#]

4 合理预测

案例2 (2013年安徽)如图4所示,细线的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另一端固定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体顶端,细线与斜面平行.在斜面体以加速度a水平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小球始终静止在斜面上,小球受到细线的拉力T和斜面的支持力FN分别为(重力加速度为g)

A.T=m(gsinθ+acosθ) FN=m(gcosθ-asinθ)

B.T=m(gcosθ+asinθ) FN=m(gsinθ-acosθ)

C.T=m(acosθ-gsinθ) FN=m(gcosθ+asinθ)

D.T=m(asinθ-gcosθ) FN=m(gsinθ+acos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