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想(精选5篇)

  • 文化思想(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文化思想(精选5篇)

文化思想范文第1篇

思想的科学本质:思想是我们一直捉摸不透的东西,而按照信息论假说来讲,思想其实就是一种信息,大脑中的某些特定分子摩擦碰撞,引起了某些信息子的规则排布,在三维空间中的表现就是产生电流,引起脑细胞的活动,这便是思想的本质。现实中我们所谓的思想还要有另一个因素,那就是需要通过一个完整复杂的调节机制将其表达出来,这个调节机制对于人类来说便是神经系统,因此只有我们能将复杂的思想表达出来;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后者是狭义的解释,前者是广义的解释。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文化思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马克思 文化 文化建设

一、马克思对“文化”概念的回避

在马克思著作中对“文化”一词使用频率很低,也没有对“文化”这一概念做出明确的定义,同时也缺少关于文化本质、文化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完整系统科学论述。但这并不意味马克思在文化问题研究方面的空缺。马克思之所以很少提及“文化”一词,是因为马克思所处时代文化问题尚未凸显,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机器化生产所导致工人失业问题以及深受资本家剥削的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所以马克思所关注的问题多在剖析和揭露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与社会矛盾,并未有把目光过多放在文化问题上。其次,在18、19世纪的德国思想界,“文化史”观念泛滥着唯心史观,马克思为了与唯心主义划清界线,不得不刻意避免使用“文化”这一概念,由此,我们不难理解马克思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为什么尽量回避使用“文化”这一概念。

二、马克思文化思想来源

马克思对文化问题的研究虽很少直接使用文化一词,但是马克思作为一种新历史哲学的创立者并没有忽视文化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对世界的哲学分类中明确文化的来源及其哲学地位。马克思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分别是自然界与人类。自然界是不依靠人的意志存在的,是未经人类活动影响的客观存在与现实,同时也是人类实践的客体和对象、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人类则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主体,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文化就产生与人类与自然界的交互关系之中。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到:“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中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这里“精神生活”即是文化,论述了在人与自然的交互过程中形成文化。“正是在改造对象的过程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马克思这里说到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是类存在物,认为自然被人通过能动的改造后为人所服务。

三、马克思文化观的发展与完善

马克思在科学的论证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文化观。《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而且还是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思想在内的综合性著作。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明了包括文化在内的各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运动的内部规律。马克思明确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出发,认为社会不是由单个机构或个人简单组合而成,而是由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和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体,充分肯定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社会构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思想、宗教、经济等多个方面,他们的总和构成了社会有机体,它们的对立统一则促进了社会有机体的运动和发展。马克思生动的描述了包括文化在内的各要素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共同促进。

马克思晚年对人类学的研究,使马克思文化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马克思晚年通过对史前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的研究,对文化发展多样性有了新的认识。他是从历史环境和文化的差异性来论述文化多元性的,他认为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部落或种族之间文化交互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使较落后地区的文化出现了文化跃迁的现象;在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同地区种族间的文化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也就形成了在共时态上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因此,马克思认为文化的发展亦不是单线的,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以吸收和借鉴较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是可以跨越发展的。

四、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国家之间的综合竞争力也越发激烈,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带给我们新的挑战,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丰富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实践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要事无巨细的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最基本的规范做起,从细小的事情做起,做好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工作,使理论走到人民大众身边,做到妇孺皆知,切实成为人民大众的生活规范。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还要提高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特征是“文化魅力”,它不是靠强制实施,而是凭借她的自身感化力发挥作用。当今世界越来越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而文化介于两者中间,兼有两者的共同特点。伴随传媒、互联网等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文化的认同性越来越代替了文化的差异性,另一方面是要保护好民族文化。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需要提高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二是向外辐射民族文化的能力。中国文化只有走向世界,才能在与各国的文化交流中保持话语权。

参考文献:

文化思想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思想文化奉行崇高的理想价值观,其产品是一次性创造的,存在文化价值,而市场经济奉行低俗的功利价值观,其产品是重复而大量制造的,存在交换价值。因而不应当将思想文化市场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思想文化按照市场经济的本性和规律运行,思想文化被功利主义所左右。思想文化市场化的必然结果是文化的媚俗,文化功能的丧失,人文精神的失落与消解。

我们在这里研究的不是思想文化“要不要”市场化的问题,因为只要你搞市场经济,文化市场化就是难免的。你不想搞,它也会自发地走向市场化。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价值观问题,即“应当”还是“不应当”的问题。文化“能不能”市场化的问题,是由文化的本性和规律决定的,是一个“事实性”问题;而“应当”还是“不应当”的问题是“价值观”问题,即文化市场化是“好”还是“坏”的间题,这个问题不是由市场经济的本性和规律决定的,而是由人性决定的。“事实”是一个存在论的问题,即“是”的问题,而“应当”则不是存在论的问题,而是“价值论”的问题。价值、“应当”不是从事物的存在和规律性推导出来的,而是根源于人性的选择。因此,根据市场经济的本性和规律而主张把文化推向市场的观点,正是从“是”推导出“应当”、从“事实”推导出“价值”的哲学的突出表现。这是对人的蔑视,对人文精神的蔑视。“文化能否市场化的问题”中的“文化”概念,既不是指“物质文化”,也不是指精神文化中的“科学文化”,而是指“人文的思想文化”。因此,我们在这里反对把思想文化市场化,不是反对把一切文化市场化,而是反对把“人文思想文化”市场化。

一、物欲与崇高:两种不同价值的冲突

市场经济的价值观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在商品交换中,参与交换的每一方都是以自己最大的物质利益的获得为目的。正是对最大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为市场经济得以发动的价值论基础。在交换中,买者总是想以最少的金钱换取最好、最多的商品,而卖方则总是企图以最高的价格把剩余的或最不受欢迎的商品卖出去。尽管迫于一定的供求关系的压力,通过讨价还价的争斗,双方都不得不做出某些让步,但双方的出发点都始终是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除非买卖双方是精神病患者,否则在买卖中决不会出现买方总想多付钱,而卖方总想少收钱的现象。在这个意义上说,在市场经济中是不能学雷锋的。因为雷锋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只关心别人、心中唯独没有自己的共产主义精神。而市场精神则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以牺牲他人利益来使自己获得最大利益的“自利精神”。只有在市场经济活动之外才会有雷锋精神和雷锋的行为。我们不能指望靠市场经济塑造和培养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只能在市场经济活动之外,通过共产主义道德的教育才能形成。例如,香港很多富商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受灾人民都做过无私的捐助。这是雷锋精神,但他们的这种精神决不是由市场经济培养出来的,而是由他们所接受的人文教育的结果。这些市场经济时代对社会无私捐助的“雷锋”,在经济活动(如商业谈判)中同样会斤斤计较、分文不让的,否则他们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必然破产,因为他们的行为违背了市场经济的铁的规律。

市场经济自然选择的运作逻辑对人性自利给予了系统培植,并使其渗透于各个生活领域,反过来,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又成为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基础。在市场经济中,每个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都是从自利心出发的。正是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激励着人们为实现最大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消灭了自利心,就不会有正常的商品交换,也不能形成以利益竞争为特征的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功利主义价值观包括三个主要原则:第一,利益原则,即经济活动中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自我的最大物质利益。第二,选择原则,即趋利避害。这里的“利”是物质利益,这里的“害”是对获得经济利益的目的的损害。通俗讲来,就是我们常说的“有利就干,无利就不干;利大就大干,利小就小干”。市场经济的自然选择规律,决定了它的经济主体必须按照动物的“趋利避害”的本性去行动才能获得生存。第三,实效原则。为了获得最大的物质利益,迫使经济主体必须注重行为的实际结果。“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这句话准确地揭示了实效原则的经济实质。要搞市场经济,就必须坚持这一原则。

我们说思想文化“不应当”市场化,首先根源于市场经济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价值观的冲突。

决定市场价值的唯一的因素就是“量”。市场经济是以量对质的支配为特征的。它首先抹去了商品千差万别的质的差异和特征,把商品在价值上的差别仅仅归结为量上的差别。商品之间的比较和交换,完全依据商品的量的规定来进行。当商品所有的质上的区别都被抹掉之后,剩下的就只是生产这些商品所消耗的“人类劳动”的量了。因此,劳动时间就成了评价商品价值的唯一的尺度。商品的价值被归结为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抽象的人类劳动。这样,在商品经济的规律中,与粮食、电脑与萝卜、化妆品与导弹是没有质的区别的。他们的唯一区别就是生产他们所消耗的劳动时间的数量上的区别。不同质的商品被当作同质的商品来对待,其结果就是彻底消除了商品价值在质上的对立。为此,市场找到了作为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货币。货币成为不同商品的共同的价值象征,所有的商品价值都可以放到货币的天平上得到确认和度量。

而人文的思想文化价值在性质上却同商品的价值根本不同。思想文化的价值注重的是“质”的方面,是以“质’夕对“量”的支配为特征的。文化价值首先确定的是真、善、美同假、丑、恶的区别,即在质上的区别,然后才有量的区分问题。如果在认识上不分真与假,在道德上不分善与恶,在艺术上不分美与丑的话,那么还有什么文化价值可言?思想文化的价值,是超越功利的,是对崇高的价值理想的追求:它以“真”反对“假”,以“善”反对“恶”,以“美”反对“丑”,是以崇高的理想价值反对低俗的否定性价值。因此,如果把思想文化纳人市场,抹杀了文化价值的质的区分,让其按照市场的价值规律运行的话,就等于彻底抛弃和背离了文化价值。这正是思想文化不应当市场化的根本原因。

二、文化产品的一次性:无法交换的文化价值

物质产品的生产是重复性的、大量的生产。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生产此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平均时间。因此,物质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可以确定的。但是,人文的思想文化的生产是“一次性”的。如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只有它们的创作者的创作活动才是生产,而他人和后人学习、阅读的活动就不在是生产,而是消费了。《水浒》的生产者只有施耐庵,其他人抄写、阅读和印刷就不是生产了,而是传播和消费了。正因为这些思想文化的生产是一次性的,而不是“大量的”和“重复的”,因而对它们的生产不存在社会平均时间。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确定它们的交换价值。既然它们的交换价值都不能确定,而交换价值的规律又是市场经济进行交换的基本规律,因而思想文化不存在进人市场进行交换的基本条件,我们是不能把这些人文的思想文化纳入市场同其他商品进行交换的。

说到这一点,人们可能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黑格尔的《逻辑学》和曹雪芹的《红楼梦》这两本书的后面不是明确写着定价吗?怎么能说我们无法确定它们的交换价值呢?而且这些书每天都在书店中出售,怎么说不能纳人市场呢?一个农民卖了80斤玉米,用这些钱去书店买了一套《红楼梦》,这不是粮食同《红楼梦》的交换吗?

在这里,提这个问题的人是把《红楼梦》或《逻辑学》内含的思想文化同承载这两本书的物质实体等同起来了。思想文化的存在,总是要有它们的物质载体的。但它们的文化价值并不等于它们的物质载体的价值。曹雪芹花了毕生的精力创作的《红楼梦》的文化价值肯定不限于这本书后面的定价的价值。这本书的定价只是此书的物质载体的价值,即印制这本书的成本和利润,而不是《红楼梦》这本书的文化价值。如果你买的不是一本现代印刷厂印刷出来的,而是手抄本,那么,这手抄本的《红楼梦》肯定要比印刷厂印制出来的书要贵得多,因为手抄本的形成要花费更多的劳动,其成本就高得多。但是,即使比这贵得多的手抄本的价格也不是这本书的文化价值。书店卖的《红楼梦》是用工业的方法批量“制造”(而不是创造)出来的。工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生产”和“重复性生产”。因此思想文化的物质载体的交换价值是可以确定的。但思想文化的产品不是“制造”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作为思想文化的“创造性”产品,因为创造它们的文化生产是“一次性”的,因而其交换价值是无法确定的。

不仅思想文化同物质产品在交换价值方面不存在“可比性”,而且在消费价值或使用价值上也不存在“可比性”。人们对物质产品的消费是“一次性”的,如一双鞋子穿破了就不能再穿了,就得去买新的。而人们对思想文化的消费却不是“一次性”的。孔子的思想我们现在仍然在学习,经过了2 500多年,它的(使用价值)消费价值仍然不减。不仅如此,一些具有文化价值的“文物”,它的文化价值还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增加。恐龙的化石在白里纪时代可以说没有什么价值,而现在它却具有了无法用金钱计算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文化的价值是无限的,即“无价”的。因此,从使用价值或消费价值上看,思想文化同物质产品也不具有“可比性”。既然思想文化同与物质产品(商品)在交换价值方面和消费价值(使用价值)方面都不具有可比性,因而思想文化是不能市场化的。

三、文化媚俗:文化功能的丧失

从思想文化的功能上看,思想文化具有如下社会功能:

第一,教化功能。它是人们灵魂的净化器。它通过信仰、理想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使人们从短浅的、世俗的功利主义价值目标中解放出来,去追求崇高的、神圣的、美好的价值理想。净化人的心灵,平复人的本能冲动,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是人文思想文化的基本功能。这正是道德的社会功能。

第二,思想文化是整个文化系统的核心,它为社会文化提供统一的终极解释原则。这个终极的解释原则,既是一个本体论原则,也是一个终极价值原则。因此,它是社会的神经中枢,起着维护社会各个方面统一的作用。这正是哲学本体论和宗教的社会功能。

第三,为个体生命提供安身立命之本,为牛命提供终极意义。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为什么活着,应当怎样活着?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对待死亡?什么是幸福?等等。这些问题就是人生观的问题。

要保证思想文化的社会功能的真正实现,其前提就是必须保证思想文化的纯洁性,不能容忍思想文化被功利主义所左右。一旦思想文化被功利主义价值观所俘虏,它就必将失去其应有的社会功能。那么,怎么保持思想文化的纯洁性呢?避免思想文化市场化是保持思想文化纯洁性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如果把思想文化市场化,就必须使思想文化按照市场经济的本性和规律运行,从而使思想文化被功利主义所左右。这是因为:

第一,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就是“利润最大化”原则。而思想文化是不能使经济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超越功利的。它的功能就是要把人从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狭隘的价值追求中解放出来。思想文化的价值是“目的性价值”,而非“工具性价值”。因此它不能成为市场经济增长和个人获得物质利益的工具。不仅如此,由思想文化的超功利性所决定,思想文化本身的建设也不能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如果按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思想文化建设,就必然使那些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文化设施和机构被排挤到可有可无的境地,从而陷人生存危机。一般的学术刊物都不能获得利润,它们的存在只能依靠补贴来维持。博物馆也不能靠自身获得的利润来维持。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博物馆的存在也是无法维持的。学术著作的出版大多数都不能依靠利润来维持,以至于出版学术著作要作者自己掏腰包。如果要把思想文化市场化,学术、文化价值越高,在市场经济下生存就越困难。具有文化价值的高雅文化,大多不能靠利润最大化来维持。

第二,如果要把思想文化市场化,就必须使思想文化适应消费者的要求。这是市场交换的一个基本原则。你要把你的东西卖出去,你的东西就必须是买主所要求的。所谓的“通俗文化”或“流行文化”之所以能够那样“火爆”,从事这些活动的明星们之所以比专家们、学者们有更多的崇拜者,赚更多的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是适应消费者需要的。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媚俗”。如果不“媚俗”,就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文化产品就卖不出去,就无法在市场中生存。文化“媚俗”的结果,就是思想文化完全失去它的社会功能:文化不再是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不再是对崇高理想的向往,不再是对人类心灵的净化,而是成为商品经济的附属物,使文化领域成为文化商人的舞台,成为这些人发财致富的手段。为了把思想

文化纳人市场卖掉,它只能迎合消费者的低级口味。人们喜欢什么,思想文化就生产什么。人民币当了出版社的总编辑,酒、色、财气成了出版物的主题,学术著作无法出版.这就是文化的“媚俗”的结果。文化不再是对崇高理想的追求,而是成了享乐者的一种精神上的放松或刺激,成为享乐的倡导者。思想文化市场化不仅不能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而且还会使思想文化功利化,失去其本来的纯洁和高尚,沦为金钱的奴仆。

文化思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

小标题:

一、引言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三、当前电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五、结束语

一、引言

随着我国成功加入WTO后对电信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我国电信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电信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的市场化运作与企业的经营效益。与此同时,电信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忽略。目前电信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普遍存在着认识不统一、方法老化、缺乏创新等问题。

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与理念在不断地提升,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内企业界的关注,很多企业逐渐意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得以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资源”。实际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同样,思想政治工作也能够体现出企业文化的成效。因此,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去,是当前电信企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1、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区别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范畴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治文化范畴的内容,而企业文化属于管理文化范畴的内容。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的优良传统,它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性和工人阶级的阶级性。企业文化源于西方的现代管理思想,它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它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的精神文化、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等内容。

其次,从作用方式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通过宣传、教育、谈心等方式,围绕着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重点解决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问题,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以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文化主要通过文化手段,强调建立企业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点,通过加强企业员工的群体意识,营造出企业特定的企业文化环境与氛围。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影响员工的思想,制约员工的行为,促使员工高效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目的。

第三,从作用领域来看,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作用于企业员工的思想领域,通过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引导作用。企业文化则通过精神、物质、制度等多种途径作用于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各个方面,全方位的影响员工。可以看出,思想政治工作侧重于员工的思想领域,而企业文化则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

2、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联系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且有着各自不同的范畴、作用方式和作用领域,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两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从工作对象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工作对象都是企业员工,都是在做人的工作。两者都强调协调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都重视培养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道德素质。

其次,从工作方向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为企业经营发展服务的思想。我国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自然要受到社会主义思想、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第三,从工作目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员工的思想教育,通过加强党建工作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最终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特有的文化环境的塑造,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使企业得以发展。

第四,从工作途径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在很多工作手段上是相同的。比如思想政治工作通常会采用一些文体活动、座谈会、劳模表彰等方式开展活动,这与开展企业文化活动的方式基本相同。

三、当前电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电信企业的市场与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如何占领市场份额,如何开发新产品等一线工作方面,而在一定长度上出现了忽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当前我国电信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电信企业体制的不断改革,电信企业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会。企业党组织不仅要处理好与工会、职代会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会的关系。由于环境发生了变化,这就造成了一些电信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不能适应新的环境的要求,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

2、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系统教育,统筹安排。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新价值思潮和行为观念不断涌现,这正需要企业的政工部门及时帮助员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目前很多电信企业在这方面的教育方式简单,系统性差,没有统筹安排,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3、相关人才与经济资源配备不足。电信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后备人才与经费不足的问题。在“减员增效”思想的指导下,很多电信企业的政工人员都由专职人员转换成了兼职人员。另外,很多电信企业用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经费和设施投入也越来越少,个别企业甚至已经没有了这方面的投入。

4、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老化,缺乏创新。很多电信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沿用几十年前的老方法,没有任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化、走过场现象严重,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会引起年轻员工的反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

四、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为电信企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具体而言,具有以下积极的作用:

1、有利于与企业经营管理紧密结合。目前很多电信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脱节比较严重,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而企业文化架起了两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直接作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与企业经营管理更加紧密的联系。

2、有利于创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体制。电信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要成立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委员会机构要比较健全,要包括企业各个部门的代表,并且一般由电信企业总经理或党委书记担任一把手。如果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就可以利用企业文化建设的体制优势,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有效地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效果。

3、有利于借鉴企业文化的活动形式。企业文化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培训班、专题讲座、参观学习、技能竞赛以及文化、体育、公关、公益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对员工进行理想、信念、道德、纪律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这些活动形象、活泼、生动,易于接受,利于凝聚。电信企业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这些活动中,有利于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对敬业精神、道德情操等得到提高。五、电信企业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与途径

电信企业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与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企业核心价值观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指企业及员工的价值取向,即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换句话说,是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企业核心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基本特征、主产经营风格、管理特色以及每个员工的个人取向。

比如电信企业可以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助于电信企业在内部建立和培育出创新的管理氛围,灌输一种超越对手、开拓进取、勇于探索、争取最好的信念,鼓励员工不断的进行创新实践。

2、健全员工行为规范体系

电信企业员工的行为代表着整个电信企业整体的形象,特别是经常要与客户打交道的员工更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如果在企业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就不可能在客户面前体现电信企业的整体素质。比如某电信企业就设计出了以下的员工行为规范:

(1)做人的要求:做富于责任感的人,“企业兴亡,我的责任”,在外我以企业为荣,在内企业以我为荣,营造企业与个人休戚与共互相依存的气氛。

(2)做事的要求:我们深知为了使利润最大化而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都是违背行为规范的。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采取保护和增加社会利益的行为。

(3)准时的要求:任何上班迟到、开会迟到、会议推迟在公司内部均要受到重罚,从而强调“准时”、“一丝不苟”的企业作风。

(4)会议要求:拿数字、拿方案说话,杜绝传统文化中的凭感觉、凭猜测;在会议后将会议结果按授权级别及时在网上公开透明;在信息共享上按级别人人平等。

(5)公共礼节:上班期间严禁喝酒与聚会,无事不得扰乱他人安静的工作;能使用电话、网上联系的,尽可能采用,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打扰。

3、加强民主管理建设

企业的创新离不开广大的员工,集思广益,广泛集中员工的智慧才能实现企业的全面创新。加强民主建设有利于实现企业员工的创新。比如某电信企业实施的“员工提案”制度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案的类型包括一般提案、职务提案、工作改善提案等等。提案途径可以采用员工自行上报、责成各阶层管理人员向员工收集等。为了确保好的构想能够付诸实施,公司还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

4、完善企业内部沟通管理

思想政治工作要取得实质成效,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所以企业内部的沟通必不可少。企业要尽量减少沟通层次,努力提高管理者与员工沟通的有效性。比如某电信企业推行的定期谈话制度,有效地增强了上级与下级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减少了工作误会和管理矛盾,加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同时,员工与客户通过沟通建立起和谐、信任的人际关系,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5、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企业对个人的职业发展进行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反馈和修正的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帮助员工在某类工作岗位上获得提升的行为过程。每位员工都希望在自己和未来的工作中得到职业成长,如果企业能够切实关心员工的这些需求,可以有效的培养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他们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所以说,为员工开展职业发展规划是激励员工、留住员工的有效措施。

文化思想范文第5篇

“好校长”是有思想、善思考、懂管理的,是在快速变革的教育时代中,捕捉教育的思变与不变的内涵,用教育的真谛与规律去引领师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而“好学校”是能够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是充满人性情怀,能让教师内心体验到对职业的幸福感。

一、用思想成就学校

但凡成功学校的校长都具有鲜明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他们时刻思考着自己的办学思想和目标。一个富有思想的校长,可以将一所薄弱学校焕发出青春活力,所以办学思想和理念是学校教育实践的指南和方向。校长的教育思想引领着学校的发展,用自己的办学思想赋予学校一个清晰的发展远景,但这种思想必须得到教职工的认同,并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即使为实现这个远景困难重重,大家也义无反顾地因这种思想与远景支撑着并一往无前的奋斗与实现。

校长要有先进的办学思想,必须要有善于思考的习惯,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教育实践与探索中思考,在教育目标实现中思考,在教育的失误与教训中思考。长期不懈的思考就会变成智慧和力量。为此我们必须带着智慧工作,带着思想前行。有思想的校长会让更多的教师成为有智慧的教师、有特色的教师、有思想的教师。这种思想将引领学校由弱变强,由小变大。

二、用文化成就学校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是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守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学校的“软实力”。一般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1.学校文化需要学校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不断传承和创新才能逐步完成

在物质文化中的校园建设、教学设施、校园环境,既是师生教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影响着师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的整体规划和建设中,校长应挖掘全体师生的集体智慧,并且要有超前的发展意识和现代化的整体观念进行校园设计,均要让其透出文化的味道,以期达到让整个校园看上去有“无处不文化”的境界。

2.严格的常规管理可以促进校园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进而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

这种文化可以规范学校运行的行为,在实行的过程中起着刚柔并济的作用,同时渗透着对师生的人文关怀。高尚、健康的学校制度文化能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注重人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满足人的缺失性精神需求,体现出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思想倾向,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彰显人文关怀思想,使学校师生感到舒心、舒适,充满自信与期望,使每个师生精神面貌更优雅、更富有魅力,进而使学校充满活力,发展得更快。学校制度文化能给师生的生命以更多的呵护与关爱,推动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所以学校制度文化是一种财富、是一种教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3.精神文化是学校的核心文化

它主要体现在学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共同遵守的基本理念、价值标准、道德风貌等精神意识,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实质和水准。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与实践,使师生深刻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与蕴含的文化底蕴,发掘学校的文化实质和价值取向,进而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精神文化。它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无形的蕴藏着育人价值的课程资源,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跃动在讲台上,充溢在校园里,显现在人们的言谈与行动中,它对师生的健康成长、对学校的和谐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切身感觉到学校文化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师生的心灵,激励师生的斗志,鼓舞师生的上进心,提升师生的素养,给师生无形的力量,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是高层次的发展。校长要想真正打造学校文化的执行力,应切实重视学校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使人人都沐浴在书香文化的氛围中,让和谐的文化成为学校工作的灵魂,真正让学校文化发挥引领作用,引领学校管理向生本化、师本化、人性化延伸,这样才能为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底。

三、用课堂成就学校

在当下,各学校都呈现出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把学校办成具有特色且有旺盛生命力是时下校长的追求。在这种目标的追求下,校长应把一切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上。关注课堂教学,遵循教育规律,让教育充满人性的光辉是每位校长认真思考的事情。构建优质高效具有生命化的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