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生态(精选5篇)

  • 建筑生态(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实例 1、弗雷尤斯地方中等职业学校 对这位常年生活在雾都的建筑师,对于地中海明媚的阳光充满了渴求。因此当这个学校进入他视野时,福斯特驾轻就熟,一气呵成的设计了这个充满阳光的建筑。为了最大限度取得良好的朝向和海滨观景,他把学校一字排开,沿…

建筑生态(精选5篇)

建筑生态范文第1篇

关键字:生态环境采光通风

福斯特前期的作品之一弗雷尤斯地方中等职业学校,在注重建筑与城市文脉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同时,还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在建筑采光和遮阳、自然通风等技术环节上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为像后期柏林新国会大厦这样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实例

1、弗雷尤斯地方中等职业学校

对这位常年生活在雾都的建筑师,对于地中海明媚的阳光充满了渴求。因此当这个学校进入他视野时,福斯特驾轻就熟,一气呵成的设计了这个充满阳光的建筑。为了最大限度取得良好的朝向和海滨观景,他把学校一字排开,沿东西向轴线设置一条长长的室内走廊,形成一条带有吹拔和天窗的“街道”,使之成为学生课余的交往走廊,向阳一侧设计了一组精美的银色遮阳板,将夏天的炎热挡在室外。阳光透过缝隙投下点点光斑,周遍的绿化也考虑的十分细致,高大的落叶阔乔木在夏季可以起遮阳的作用,同时有不会阻隔冬天温暖的阳光,且选用的树种与建筑屋顶的形状相呼应,让人领略到现代建筑也可以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相融合。且根据当地炎热的气候条件,福斯特利用“烟囱效应”的原理,使热空气通过吹拔从“街”顶的天窗排出,室外的新鲜空气再通过窗户进入室内,达到自然通风的作用。

2、柏林国会大厦

主要依靠自然采光而且具有顶光,通过透明的穹顶和倒锥体的反射将水平光反射到下面的议会大厅,议会大厅两侧的内天井也可以补充自然光线,基本上可以保证议会大厅内的照明,从而减少了平时的人工照明。穹顶内还设有一个随日照方向自动调整方位的遮光板,遮光板的作用是防止热辐射和避免眩光。沿着导轨缓缓移动的遮光板和倒锤形反射体都有着极强的雕塑感,日落之后,穹顶的作用正好与白天相反,室内灯光向外放射,玻璃穹顶成了发光体。

在这个建筑中,对‘风’的处理显得很熟练,他将基本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应用于高度复杂的建筑中,并将通风系统融入到建筑造型艺术中——作为整个国会大厦视觉精华的玻璃穹顶恰恰是通风系统的排风口。

议会大厅的遮阳和通风系统的动力都来源于装在屋顶上的太阳能发电装置,无污染,整个建筑自成一个系统。正如福斯特自己宣称的,他的这个改建工程是一个“生态结构”。

二、总结和看法

1、从这两个例子以及其他高技派的作品中,发现福斯特为代表的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手法并非放四海而皆准的,尤其对于那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但随着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全球性能源危机,这种可持续建筑理念变的很有必要,因为它关注的焦点是建筑的灵活性和生态环境。

建筑的灵活性体现在建筑内部空间的灵活划分上,可根据需要进行扩展而不影响原有建筑的正常使用,这种灵活性主要依靠先进的结构和现代化设备体系来实现。

至于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是最突出的。建筑师利用先进的结构和设备,材料和工艺,结合不同的地区特殊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努力创造出理想的人工环境。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气候观。但与那些乡土主义不同,这写建筑师对气候的态度不是一味的迁就,正如他们不迁就传统建筑一样。他们根本追求的是创造一种健康、舒适的人工建筑微气候。建筑就是关乎人类及其生活质量的,这些才是建筑师真正的动力,风格和形式都是在第二位的。健康、宜人的建筑微气候是目的,工艺技术是手段,这里没有符号和文脉,没有解构和建构,没有晦涩的哲学词汇。“以人为本”的精神在这类建筑中得到最深刻的体现。

而他们对微气候的关注主要是以下这些方面的1适宜的温度和湿度2尽可能多的获得自然采光3最大限度的获得自然通风。当然在不同气候的地区,三者的侧重点和处理方式又是有所不同的。而三者之间也是常会有矛盾的,例如在热带地区过量的自然采光会增加建筑的热量,使室内温度过高。因此通过高效的人工技术手段实现以上的目标或达到各方面的平衡是关键。

2、通过以上实例的分析,让我们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是未来的建筑设计?对我们而言,设计难道仅仅是一种形式的设计,体量和色彩上的推敲?对设计的传统理解往往会导致设计朝形式化、表面化的方向发展,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也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往往易在设计表面形式上多作推敲,重视设计的形式、色彩、使用的材料和效果,而几乎没有时间和机会去研究隐藏在形式背后、更深层的内涵(文化上的和技术上的),以及设计与生活的关系。然而,设计应该是艺术、科学与生活的整体性结合,是功能、形式与技术的总体性协调,通过物质条件的塑造与精神品质的追求,以创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为最高理想与最终目标。设计的实质目标,不只是以服务于个别对象或发挥设计的功能为满足,其积极的意义在于掌握时代的特征、地域的特点和技术的可行,在深入了解历史财富、地方资源和环境特征后,塑造出一个合乎潮流又具有高层文化品质的生态科技含量的生活环境。这就是未来的建筑设计。未来的建筑设计应该是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和可持续设计。从概念上讲,这三个词的概念是基本相同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侧重点不同而已。对于未来的建筑设计来讲,似乎生态设计更为贴切。未来的建筑设计就是利用科学技术,将艺术、人文、自然进行适性整合,创造出具有较高文化内涵,合乎人性的生活空间。

而要做好这样一个设计,大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利用外部环境中的因素

改变原来无视建筑周围环境的做法,把建筑的外部环境所起的效用放在重点考虑的地位,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环境中的资源和要素,以及周围其他建筑和设施所能提供的技术性可能。由土壤、绿化、水及空气组成的外部环境,其他建筑组合成的现实环境为建筑设计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这样可以减少建筑中设备的数量和功率,节省能源和运行的费用。

2、挖掘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潜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技术不断进步,新型建筑材料层出不穷,设计师们的设计有了更广阔的天地,除了为艺术形象上的突破和创新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外,也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可能。

然而,当一种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面世的时候,人们往往对它还不很熟悉,总要用它去借鉴甚至模仿常见的形式。随着人们对新技术和新材料性能的掌握,就会逐渐抛弃旧有的形式和风格,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形式和风格,充分挖掘出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潜力。即使是同一种技术和材料,到了不同设计师的手中,也会有不同的性格和和表情,以及不同的使用方式。

3、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

太阳能、风能等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有着其他能源封锁可媲美的优点——可再生,无污染,因此太阳和风对未来的建筑设计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建筑的外观和通风系统的设计。这使人们对建筑外立面和建筑的自然通风有了新的理解;视觉的联系、引进日光照明、自然通风、保温隔热、遮阳、充分预防眩光、合理运用太阳能、合理运用风能。

4、在被动方法无法满足需要的时候,便需要主动技术干预起辅助作用

建筑生态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

1.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

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特别是1992年178个联合国成员国通过了《里约宣言》,为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恢复,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生态技术在这一背景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快车和实现保证。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无谓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丰厚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领域内,从德国托马斯《太阳能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一书出版到近年来美国建筑界的绿色建筑运动,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在生态高技术下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可以说,生态建筑的发展在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生态建筑有时又被称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严格地讲都是不全面的。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

2.建筑生态化

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 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研究,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 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

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

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3.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

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人本主义是西方实现现代化的主导思想之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自18 世纪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构成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哲学基础。人本主义观念明确确立了人的意志自由及其对自然界的优越地位,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遭到滥用和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也大大超过了自然界所容纳的限度,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几十年,实际各国无一例外的遵循西方模式,才使得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将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成为世界问题。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世界各国认识到人类必须在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时空框架内发展社会与经济,同时按照自然资源所赋与的条件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重新界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了“以环境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世纪末,西欧等发达国家提出“生态现代化”的目标,我国各地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

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的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的有限资源。《里约宣言》指出,为今后世代的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为保存、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的健康和完整进行合作,各国应本着全球伙伴精神,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努力中担负应有的责任。生态环境问题不是某一小区、一个城市或国家的问题,有些生态小环境通过一些努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但大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与资源的利用不是靠某一地域的改善而能达

[1] [2] 

目的的,必须是人类的共同意志。《里约宣言》为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奠定了初步的社会道德基础。

.生态建筑的发展动向

目前,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西欧和北欧是发展得较好的地区,主要建筑有:建于苏格兰偏远地区的斯特林村屋工程,建于柏林的戴母勒奔驰办公室,托马斯设计的建于慕尼黑的住宅联合体以及法国的法兰克福商业大楼;在美国,—年麻省理工学院所建“号”、“号”太阳房均为实用住宅;近年来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建成。总的来说,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如日本年落成的“Acros福冈”,它是一个集文化商业办公为一体的综合设施,该建筑向公园层层退台,在退出的平台上做屋顶绿化,这样建筑与公园绿化融入一体,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如马来西亚杨经文设计的绿色摩天大楼。它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生态建筑与发展中国家的建筑设计

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生态建筑代表了世纪的发展方向,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在世纪的今天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为迫切。客观来讲,生态建筑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和发展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以环境为中心”的设计观念尚未形成或成为社会的共识;

二是生态建筑本身的经济合理性问题,目前由于建筑生态技术和材料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导致建筑单方造价过高从而使建筑业主望而却步,开发商也因生态建筑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而回收速度缓慢而不愿冒险开发;

三是各国政府的相关政策尚不到位等。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建筑首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要加大生态环境的教育,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其次是国家用制度推进生态建筑及其技术的发展,如推行市场准入制度,补贴建立示范性的生态住宅小区,无偿推广实用生态技术等。四是在建筑设计中先从中、低技术开始,如节能技术、通风技术等。

建筑生态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 传统建筑 生态文化 建筑特点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建筑学发展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消耗资源的速度和量都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为了夺取更多的资源,满足发展的要求,所以就进行大力开发,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也正是如此,使得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和明显。在这样严峻的局势下,人类也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发展方法是否有错。为了明天,人类也不得不选择要与大自然共生共存,所以国际社会就正式推出了“生态城市”一说。要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作为基本理论,进而来指导城市建设与发展。

所谓的生态建筑,其实就是要科学合理地运用有效的土地资源,然后通过在建筑内部进行生态化设计,使得在局部可有形成能源有序转换,从而提供一种低污染、低消耗、舒适、健康的生态环境。要设计出要求如此高的建筑,谈何容易?它并非是简单地在前面加一个“生态”名词即可,也不能随意将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给抛弃。从生态建筑的选址、设计、建造和使用直到废弃的整个过程中,都是要必须严格遵守生态原则,结合传统建筑文化,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

二、从传统建筑那里得到的启示

从传统建筑的设计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三点:第一是建筑具有对称感。中国传统建筑都具有强烈的对称感,尤其是那些恢弘的建筑。比如皇宫、寺院、道观等。第二是院落别致的组合。中国传统的建筑有四合院,一般的大户人家都是有单独的院子、厢房、亭子等,它们相互之间错落组合,然而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而构建的。这样不但看上去错落有致,别有风味,而且还富含生态文化。第三是因地制宜,顺应自然,依山就势。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古人很少会去开山拓土满足自己一己私欲而改造环境,这也与现代建筑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第四是对色彩、装饰的应用,很多建筑都有着华丽的装饰和色彩,使得建筑文化更加浓郁。

古人深受哲学思想的影响,也把这个思想体现在了传统建筑当中其中周易的阴阳哲学更是被称为中国传统哲学之母。其中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就表面了东方文明的聪慧,也反应了传统的居住环境并非单纯的指建筑环境,而且还包括了建筑的内外空间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自然环境当中,以山水增添建筑的秀美,便是中国建筑对于材料的睿智应用,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

三、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与现代生态化地结合

1、吸收传统文化很必要

在如今严峻的形势下,把社会、文化、环境、政治、经济等因素整合到生态建筑当中已经变成了一种唯一缓解人类与环境矛盾的办法。而这一点,传统建筑便是做的很好。好的设计是需要通过建筑语言来表达,只有综合诸多因素,始终如一地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结合传统文化精神才能够修建出多元化的建筑,才可以促进世界多元化的发展。因此,当代的中国建筑应该建立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国外文化与科学的精华,在满足现代社会的生活需求的条件下,才可以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建筑艺术!

2、根据不同地域来设计不同的建筑格局

虽然中国的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都是以高速发展,科技水平也是日新月异,文化教育也是一再进行改革和创新。但经济、文化、科技三者的发展依然不平衡。比如,中国东部、东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水平就远远超过了内陆地区。有些地方可以直接与西方诸国进行频繁交流,而内部边疆又依然处于封闭落后的状况,这就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的情况。而且,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文化不同,也就形成了多元化、多民族化的特点,也自然而然地造成了中国多姿多彩的地狱差别。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师就需要从当地的民俗、经济、文化、地域来出发,因地制宜,通过多形式的分化整合、空间的合理利用与变换来进行多次尝试和探索,从而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建筑格局。

3、古今风格并存

中国当代的建筑设计正面临着两个问题。对于如潮水般滚滚而来的西方文化以及多种多样的西方建筑思想,该如何应对?如何能够承继厚重而丰富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进而对其发扬光大?对于这两个问题,很多建筑设计师都是感到非常棘手。这个问题既现实,而且又避无可避。对此我们可以进行简要粗浅的分析。

⑴集思广益,吸收西方文化

西方建筑文化当中也有不少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似的地方,它们也是因地制宜,尽可能地融合到自然环境当中。而且每一种文化的来源与发展都是经历了许多年的沉淀方才形成的,其中定然有精华部分,也有糟粕。三国智谋家诸葛亮在《教与军师长史参军属》当中写道“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意思是说做事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听取众人的意见方可做出最为正确的判断。想要能够设计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建筑,那就必须对于外来文化进行筛选和吸取。只有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才能够有能力改变自己。所以,对于西方建筑文化,我们应该吸收它优秀的方面,弥补自身的不足。

⑵承继中国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

笔者认为,继承,从字面上讲是要后人接续前人已经拥有之物。那么首先应该从模仿开始,在我们学习汉字的时候也是从描红和照葫芦画瓢开始的。然后经过多次的练习才可以烂熟于心,进而学习词语、成语、造句、写文章。任何事情都是一个登堂入室、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样,对于博大精深的传统建筑文化更应该如此。其次,在深刻领会了前人所创造的灿烂建筑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之同时,也不能就此止步沾沾自喜,我们还应该拥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就要在前人打下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改进。任何一种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总有它不足的地方,对于一种文化更是如此。传统建筑文化的承继开始于外在形式的模仿,然后加以重复,而止于对传统文化精华部分进行精准的领会和承接,进而才可以发扬光大,展现给世人看。

建筑的创作不但要结合丰厚的传统文化,更要结合当下时代的潮流,站在当代科学文化、时代环境和民族文化三个基础上,从而寻找到新的突破口。与此同时,还要借鉴外来文化,不能敝帚自珍,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能够勇于创新,挣脱传统的束缚,站在新的角度看问题。把传统文化当中最有活力、最光鲜的部分与国外文明当中的精华部分很好的结合起来,创造既属于民族,更属于世界的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式建筑。

结论:虽然现在有了不少地方已经采用了生态建筑学的理论,在对城市进行规划和建设,但我国的生态建筑学依然还是初步阶段,缺乏经验和理论支持。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节约有限的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更是为了人类的明天,生态建筑学必须进行研究,生态建筑也要大力地推广。

参考文献:

[1]翟宝辉,王如松,陈亮.生态建筑学:传统建筑学思想与生态学理念融合的结晶[A].城市发展研究.2005(09):41-45.

建筑生态范文第4篇

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实质就是要求建筑师设计一个超级建筑,将巨大的人群整合到这个超级建筑中去,这个超级建筑必须具有节能降耗、自洁自净、舒适实用、可持续发展的性能并且使能源在建筑系统中循环转换,以达到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的目的,使住户获得更佳的居住和生活体验。多少年来我们用“凝固的音乐”来形容建筑作品,充分说明了建筑的灵动性。后来建筑也被视作“具有特定功能的机器”并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今天当我们从生态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它时,一座生态建筑似乎更像是有着生命的能够吐故纳新,进行新陈代谢的生命体,它能够让人们看到活力,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优质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物质循环系统。

二、生态技术

人、建筑和环境是生态建筑发展的核心主题,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生态技术在这一背景下,作用已经越来越明面显,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战略的保证。有人说,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而生态技术的发展无疑更好的推动了建筑的发展。生态技术就是利用生态学原理,从整体出发,致力于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无谓损耗,获得最大限度的资源保护,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生态建筑现在的发展状况来看,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生态技术的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太阳能、风能利用,水能和地热能利用,自然采光与遮阳,植被绿化,良好的噪声处理系统、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等。制约生态建筑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技术问题。主要体现在生态技术的不完善性和相对于生态建筑迅速发展的落后性。虽然现在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技术在不断地翻新,很多新兴绿色材料不断地冲击着市场,但是有很多新技术和新材料并没有经过实际工程的检验,安全性和可靠性都无法得到保证,过分最求新技术很有可能造成过犹不及的后果,最后往往适得其反。生态技术所涉及到的学科比较广泛,是真正意义上多学科技术的融合体,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高度重视。所谓生态技术,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按照资源和环境和谐发展的要求而创新出来的新技术。第二种是把其它领域的新技术按照生态发展需要移植过来。例如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它的最终目标都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共存作为发展的基点,将每一个人都看作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来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同时生态技术也不是仅仅依靠建筑师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够实现,更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纪生态建筑学的发展方向,是建筑师为之奋斗的目标。

三、总结

建筑生态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整体;生态建筑观

现今发展中的建筑设计更追求对生态观的运用,将其整合在设计中构建生态建筑。要想设计出高质量的生态建筑,首要要了解生态的科学,进而借鉴其中的理论与实践,以便在生态建筑设计中贯彻绿色建筑的观念,展现其整体生态观。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实现建筑设计的生态发展观,进而运用整体性的观点区研究生态建筑。为了使生态系统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以实现生态与人类和谐、友好相处的愿景,因此,需要建立与加强对整体性生态观建筑设计的运用。

一、从内涵上分析生态建筑观

生态的建筑观在现今设计中,主要是运用生态平衡的原理去促进其建筑在设计上达到生态、合理的整体目标。由于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物链,其生物链建存在差异性,容易受银子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作用性。因此,要想实现生态性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就需对原始设计观念进行创新。例如:利用生态设计的理念将设计出的生态建筑建设在居住人群相对密集的区域,并利用生态观去设计相关生产建设的活动,确保生态与人类在理想环境下共同发展。由于建筑属于集中式的生活场所,并具有丰富的信息以及物质资源,这都需要利用生态系统去解决。因此,有必要全面贯彻与深入生态的建筑观念,从而合理使用生态系统中个资源,以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二、建立设计的整体建筑观具体体现

(一)体现设计时间因子影响

建筑设计的系统其自身在内部存在一定的时间变化,其子系统会产生相互的作用,进而受时间变化的影响。因此,需要设计者采用相应的策略解决此问题。例如:使用合理废弃、适应性的改变以及灵活多用设计观念,以其适应时间因子的变化影响。由于生态系统兼具了独立性与动态性,要想提升其系统的使用寿命,就需降低系统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响。为此,设计者需构建建筑自身系统的整体使用寿命,考虑周围生态系统的环境作用性。例如:综合掌控系统的运行情况与其它生态系统既环境的作用结果,此外,设计者应检验系统能量与材料的流动性,建筑材料的运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等。

(二)体现设计空间因子影响

从整体进行分析,建筑构建的生态系统容易受空间因子而产生置换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形式为:其固定原有系统在空间上被转移,或是外加的能量、建筑材料更新了原有系统,进而构成新的生态建筑系统,间接体现了其设计存在空间置换的流动性。建筑生态系统在空间上产生的置换具有异质性的影响,其生物的种类、数量都会发生空间上分布变化,致使系统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生物特性。经过研究生态在空间变化上具有异质性说明了,建筑周边生态系统受空间变化影响程度在地理位置上存在差异性的变化。所以,建筑的设计应单独评价其生态系统在自然条件下具有的价值、限制条件、自然机制,降低空间因子对构建整体建筑观的影响程度。

(三)体现设计资源的有限性因子影响

建筑系统在环境上涉及生态系统及其资源,对于生物圈而言,物质具有流动性是循环系统的表现特征,进而引导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使其应用呈现循环运用的状态。此外,地球、生物圈是具有封闭性的物质系统,从使用方面分析存在一定的限制性,人类对其资源的利用体现了有限的界定性。所以,要求设计与规划建筑的生态系统时,需要对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综合性衡量,进而降低对生态资源与系统的伤害性。而优化生态资源的使用性,有利于社会持续、循环的使用生态资源。

结合以上对建筑设计建立整体生态观具体表现的分析,社会对生态资源、系统使用程度影响着生态系统整体环境。因此,生态建筑在设计方面必须注重社会对生态资源的使用需求,只有适宜性的运用生态资源,才能树立与构建生态观,并将其逐渐引进到生态建筑的设计中,进而提升建筑生态设计的水平。

三、探讨整体、生态观在现今建筑设计环节中的有效运用

(一)能与环境展开和谐性的发展

整体、生态建筑的观念在设计中要求:其建筑必须处理好附近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保证在稳定发展基础上,使生态环境与资源以及设计之间具有较强的适宜性与运用性,科学处理建筑涉及的利益与生态关系。如果忽视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关系,会导致生态资源出现许多污染性的生态问题。因此,有必要切实加强设计,运用循环系统与环境展开具有和谐性的发展关系,例如:在建筑中建设生态、循环式的游泳池以及回收站,既能彰显建筑区域特色,还与生态、自然环境以和谐的方式结合。

(二)能与个性化居住环境结合

完善、规范的生态建筑观在设计运用上不仅需要社会能与环境展开和谐性的发展,还应注重与个性化居住环境结合。因此,在生态建筑的设计规划中,应引进个性化的设计元素,进而把建筑生态设计与自然美感进行统一性的结合。另外,设计环节还应注意环境的协调性。例如:在我国北方设计生态建筑时,由于北方冬季干燥寒冷,为使建筑居住环境取得良好保温性能,应在设计中加入外层保温施工。不仅合理利用生态资源,还确保了建筑的居住环境。而在南方地区气候相对较湿润,建筑设计在保证居住安全基础上,应运用木制材料结合高脚建筑设计,既提升居住环境的生态层次,还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因此,个性化居住环境与生态建筑在设计上的结合,是实现生态建筑观必不可少的有效运用之一,也体现了其节能的生态理念。

总结:

经过研究生态建筑的观念建立与运用,虽然得到社会的重视与应用,但是其生态建筑在设计方面的技术逐渐向成熟化发展。为了将建立的整体、生态建筑观更好融合与运用在设计中,促使设计者不断提升生态建筑观的重要发展理念,进而不断运用在实践中,以协调社会与生态系统、资源和谐相处的生态问题,形成个性化、生态设计理念。为了提升生态建筑的设计质量,生态建筑的创新观念将促进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并为其奉献生态观设计的力量,使生态资源得以持续的使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春,王银珍,庹彬彬.建筑设计需要建立整体生态建筑观[J].建筑科学,2013,11(25):1-4.

[2]宋晔皓.生态建筑设计需要建立整体生态建筑观[J].建筑理论,2010,11(13):16-19.

[3]叶炯.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J].建筑节能技术,2011,11(10):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