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建设(精选5篇)

  • 道德建设(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148-1.5 一、行政道德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行政道德是指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既包括作为个人的行政公务人员所应遵循的行政伦理要求,也包括作为群体的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国家机构所应遵循的行政伦理要求。行政道德作为一种社…

道德建设(精选5篇)

道德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行政道德;重要意义;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148-1.5

一、行政道德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行政道德是指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既包括作为个人的行政公务人员所应遵循的行政伦理要求,也包括作为群体的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国家机构所应遵循的行政伦理要求。行政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的理性思考和价值意识,它具有外在的强制力并且可以通过国家、政府以及社会组织,用法律制度的形式加以推进,使之具有法律效力,以此整合不同的行政主体自身的价值理论和道德观。

现阶段我国行政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行政道德的核心原则,因为只有在全面了解民众利益要求的基础上,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恰当的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才能兢兢业业,廉洁从政的身体力行,又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有的放矢。二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公务人员应当严于律己,为人表率,不徇私枉法,严格遵守各种法规制度,坚持党和政府的有关规定,严格尊重人民的权利,实事求是的判断是非,公平合理处理关系人民的事情。三是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公务人员应当在其位、谋其政,忠于国家和人民,绝不利用职权为自己谋私利、搞特权,要有对国家、对人民的强烈责任心,形成廉洁行政,勤政为民的“政治良心”。

二、加强行政道德建设的意义

行政道德作为对社会的特殊群体即行政人员的特殊的道德要求,它对社会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加强行政道德建设对推动全民道德建设有着积极地示范带动的作用。

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础。社会主义行政道德体系是健全与完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础,因为:一是行政道德水平高低标志着一个国家从事行政管理公务人员的勤政廉政状态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修养状况,它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现状的最集中体现。二是如果公务人员的行政道德水准下降,必然引发管理腐败,而这种管理腐败因其作用和影响都是全社会性的,因此必然诱发社会腐败。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行政道德水准在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筹码。三是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完善,从根本上说尚有待于行政道德规范的完善,只有以各级行政公务人员思想道德建设为特点的行政道德规范有了一定基础,整个社会道德规范才能进一步得以健全。因此,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正是当前健全与完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础。

行政道德建设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前提条件。行政效率是政府组织效率和社会效率的综合。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行政管理过程中的良好工作状态、有序性的高效率;二是指行政管理给社会带来的效益。影响行政效率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行政人员行政道德水平的高低。事实证明,由于行政官员的地方保护主义、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难以遏制的腐败行为等严重损害了行政效率。加强行政道德建设,养成行政人员的良好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无疑是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高效化的必要条件。

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是预防和有效治理腐败现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存在的腐败现象还是很严重的,要在加大查处力度的同时,更要着手抓本治源,用科学的态度认真对待。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继续深化改革、健全法制、完善监督、严肃纪律来解决。同时要坚持预防为主,切实加强行政人员的从政道德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能自觉地以道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提高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当今我国行政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

行政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它的构建与提高对于改变行政机关的工作作风,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增强服务意识,坚决遏制腐败现象都具有积极和现实的意义。我们必须通过加强行政道德及时有效地矫正和消除各种道德失范现象,并重构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道德体系。

开展行政道德思想教育,创新教育方法。行政道德教育是不同社会制度的政府,为使公务员践行其道德义务,而依据道德原则和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其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对于行政人员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使其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自觉地按照行政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实现内约束的目的。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却明显信心不足。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在内容、方法、途径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行政道德教育手段在行政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教育方法的创新:一是要实施多样化的道德教育方法,二是要树立典型模范,要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三是要实施团队和社会影响方法,四是要从现实出发,只对不同个人,多样化教学,因材施教。

加强行政道德制度建设,健全监督机制。由于思想教育手段的不完善,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硬性的制度建设,从而更好地来培养行政道德。所谓行政制度道德建设,就是为行政道德建设提供一种制度安排的伦理环境,以制度的形式建立一系列明确的行政道德规范,让行政人员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和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使行政主体具有正确的道德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使行政主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自觉的养成得到制度力量的支撑、保障和关怀。制度建设它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褒奖善举,即在制度安排和设计上有利于道德因素的生成和成长的合理规范,对行政主体的道德遵守给予制度上的支持和鼓励,同时建立道德实现的保障机制,使其道德行为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认可和满足;其二是打压恶习,即对行政主体违反行政道德的行为予以制度上的限制和惩治,使其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付出与其过错相当的代价。

要加强行政道德建设,必须要制定出行政道德规范,然后把道德行为规范或伦理行为准则上升为制度,使公务员的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随时处在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加强行政道德制度建设具体措施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将行政道德建设政策化;其二是将行政道德建设法制化;其三是建立和健全行政人员的监控制度。

培养行政人员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行政伦理观。行政人员的道德修养是加强行政道德建设的必要环节和关键所在。政府公职人员的行政道德内心信念是对自己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一种力量,是对自己行为所应有的一种责任感。国家公职人员必须自觉依照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原则规范进行反省,自我剖析,自觉地进行行政实践中确立无产阶级理想人格,用现金思想观念去战胜腐朽的观念,形成社会主义的行政道德情感和习惯。

【参考文献】

[1]张萃萍.当前我国行政道德建设方向探析[J].探索,2008(3).

[2]王能昌.论当前我国的行政道德建设[J].南昌大学学报,2002(3).

道德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习科学发展观职业道德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高等学校师德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直接关系着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总体形象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样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抓紧抓好。充分认识高等学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对于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力开展工作研究,提高工作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高等学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高等学校由于特殊的定位和功能,师德建设有着特别的意义。

1.高等学校师德建设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和自身功能的要求。从培养目标看,高等学校为国家培养数以千万计的科研人员和合格劳动者,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事关党的事业千秋永存。而高校教师作为培养人的人,如果自身职业道德素养不高,责任感、使命感不强,就必然难当重任、有负重托,以至于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从高等学校自身的功能来看,高等教育具有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前进的功能。如果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工作人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道德水平不高,就不可能产生和运用先进的文化和道德来引领社会进步。

2.高等学校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自身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和自我人格超越的需要。从事神圣职业的高校教师更应该在人格上不断的超越自己,这不仅是教育的需要,也是职业的需要,更是自我完善和超越的需要。所以,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的水平提高的重要性,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学校也要定期地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把??教师的师德教育作为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首要举措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高等学校师德建设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1.师德教育要常抓不懈。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正像马克思主义需要向广大人民灌输一样,教师应该遵守的正确的道德标准也要通过教育的形式使教师熟知并内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师德教育,一是对广大教师经常性地进行党和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的教育,使广大教师熟知当前教育的方针政策和要求,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二是对广大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使每一个教师都明白自己从事的职业所需要具备的道德要求和道德标准,决不能因为教育的缺失而使教师出现有悖职业道德的言行。三是从师德对学生的影响方面,教育教师不断加强自己师德建设。李岚清在会见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代表时指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各个方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四是从高尚的师德是教师人格的升华上教育教师自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加强自身道德修炼和提高,使自己的人格因职业而升华。

2.把关注教师的个体发展作为师德建设的切入点。教师职业的特点是教师个人在课堂上对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因此,师德建设在总体要求下应从个体入手,提高每个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从而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关注个体首先就要关注个体的发展,因为发展是每个个体的基本诉求和价值体现。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也说明了发展的意义。学校应该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每一位教职工的个人发展,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空间。教师个人发展了,自身价值得到实现和体现了,水平提高了,道德水平和觉悟也就会随之提高。

3.把关注教师的工作、生活作为师德建设的突破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落实到师德建设中,就是要在对老师提出严格的道德要求的同时,关注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一心一意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育人工作中去。关注教师工作生活,一是要为教师创设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使教师愿意在其中工作和乐于在其中工作,没有了怨气、没有了牢骚,积极的、健康的、阳光的东西就会充斥整个教育过程,教师的形象,教育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二是要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把教师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使教师感受到来自组织和领导的人文关怀,用大德去感染和感化教师的师德,使教师自觉自愿地去为学生、为教育奉献,彰显师德。新晨

4.协调多方力量,形成师德建设的合力。高等学校师德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方针,协调学校校系两级、党政工团等多个部门齐抓共管,需要运用教育、管理、服务、建设等多种手段。学校要对全校的师德建设有总体规划和督促、检查、评价机制,师德情况必须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纳入每一位教师的年度考核之中,并作为职称、职务晋升和评优的硬指标。院系作为教师的直接管理单位,必须要有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的具体细则,并常抓不懈。要树立先进的师德典型,用典范的力量带动和感召中间力量,要对有悖师德的行为敢于开展批评和帮教。基层党组织要把师德作为党员教师先进性的重要依据,教育党员成为师德的楷模。各级工会组织要把师德建设和要求纳入工会工作的重要日程,大力表彰师德先进集体和个人。共青团组织要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师德教育活动,使青年教师一上讲台就有师表、讲师德。

参考文献:

道德建设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在目前的理论研究中,道德建设被包含在了道德教育的范畴之内,而在道德教育的研究中,道德建设自身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往往又被忽视。为了加强道德建设基本理论的研究,必须厘清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尤其应当把道德建设与狭义的道德教育区分开来。与道德教育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相比,道德建设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即宏观性、社会性、连续性、复杂性和实践性。在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和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中,道德建设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它与道德教育不但有所区别,而且有机地联结在一起。

 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都是社会道德活动中的重要部分,受到全国上下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目前,在对这两个范畴的实际使用中,人们对道德建设自身的规定性和发展规律、基本要求等基础理论问题尚缺乏全面的认识,往往把它简单地当作道德教育的同意语,这一现象即使在许多内容与此相关的学术专著中也不罕见。为了提高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效果,必须首先明确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掌握道德建设自身独特的规定性。

 (一)

 由于道德建设这一概念的广泛使用是十二届六中全会以后的事情,所以在传统的伦理学教科书和政治学的著作中,对道德建设的理论都没有专门的论述。在伦理学的研究中,与道德建设相关的内容一般都是附属于道德教育,没有自己专门的、系统的理论。在与伦理学相关的工具书中,也很少有“道德建设”这个词条,即使有,与“道德教育”的解释也是大同小异,没有对道德建设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做出明确的说明。为了将道德建设的研究深人下去,必须将它与道德教育这个范畴区分开来。

 道德教育,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上进行理解。从广义上说,道德教育,就是一定社会、阶级或组织,为了使人们遵循其行为准则,自觉履行对社会整体和他人应尽的义务,而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建设的内涵与道德教育是一致的,或者说,道德建设就是道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狭义上说,道德教育仅仅是指学校、家庭、团体、单位等社会组织,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对教育对象传授道德知识、施加道德影响,以期使他们在自己的指导下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培养他们按照教育者的教育目标和期望自觉地进行道德实践的能力和意识的活动。在这个意义上,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则是相区别的两个概念。在目前从伦理学角度对道德教育所进行的研究中,虽然一般都是在概念上对道德教育做了广义的规定,而在具体到道德教育的特点、内容、途径等问题时,又往往是以狭义的道德教育为研究对象的。这样,道德建设的理论研究便陷人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在内容上隶属于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的研究中却又被撇开,得不到系统、深人地研究。因此,为了加强道德建设的理论研究,必须先厘清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把道德建设与狭义的道德教育区分开来,并且要将道德建设的研究从道德教育研究中独立出来。

 道德建设与狭义的道德教育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的层次上,狭义的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实施者是学校和家庭,而道德建设则往往是以国家或其他拥有公共权力的机关来实施的。这就决定了道德建设的实施与狭义的道德教育有着两个明显的区别:一是,道德建设目标的实现和具体内容的落实,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公共权力来推行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制度刚性;而对特定教育对象的道德教育则主要是通过说服、感化等手段.强制的方法一般是缺乏效果和不被提倡的。二是,在道德建设的实施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有很强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不但要兼顾不同的阶层和人群,甚至还要考虑不同地域间的差异;道德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是特定的受教育者,实施中所要考虑的是这些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从而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方法和措施,实施起来更加生动灵活。因此,如果给道德建设做一个简单的规定,可以说,所谓道德建设,就是国家或其他拥有公共权力的机构或集团,为了在总体社会道德水平上达到一定的目标,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

 (二)

 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以及其他杜会实践活动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第一,宏观性。这是道德建设区别于道德教育和其他社会道德活动的最显著的特点。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仅制约于经济基础,而且与政治、法律、宗教、艺术等其他意识形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还要受社会风习、文化传统和各种外来思潮的影响。因此,道德建设实践的各个环节,都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道德领域的范围之内,而是要通盘考虑制约社会和道德发展的各种要素,从总体上进行道德建设的规划,充分考虑内外的各种因素,才能使道德建设的实践做到科学、有效。道德建设的宏观性还表现在,道德建设必须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必须有一个完整、科学的规划,这也就决定了党和政府在道德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关键作用。只有通过党和政府对道德建设全过程的有效组织、领导和管理,才能确保通过道德建设有效地改善社会的道德风气,保证社会稳定、健康、和谐地发展。

 第二.社会性。与狭义的道德教育工作面对的是具体的教育对象不同,道德建设是一项具有社会性和整体性的工作。它通常是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展开的,所面对的对象是利益要求不同、具体特点各异,并且处于不同的社会关系中的全体社会成员。以提高全杜会的道德风尚为目的的道德建设,必须兼顾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和特点,不能将目光仅仅局限在狭窄的范围之内,更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求眼界开阔、高瞻远瞩、全盘规划、把握全局。如果说,道德教育更注重于针对性和灵活性,那么道德建设则要更多地做到全局性和原则性。同时,道德建设虽然具有宏观性的特征,但是也必须全社会共同行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道德建设目标和措施的落实过程中,不但要有学校等教育机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道德教育,还有赖于各种机关、团体、单位的各种道德教育活动和主题活动,以及在全杜会开展的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道德建设决不仅是决策者的工作任务或“政绩工程”,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人民战争。

 第三,连续性。道德是一种一旦形成就会产生惰性的社会意识形式,因此无论对于杜会整体来说,还是对于社会成员个体来说,改变原有的道德风气和观念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艰苦的过程。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社会道德风习的改善更不可能一墩而就,一套科学的道德规范体系的确立甚至需要成百上千年的选择、陶铸与沉淀。’就如同个人的道德修养需要日积月累才能积善成德一样,道德建设也需要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循序渐进地取得理想的成果。在道德建设的实践中,如果不相应地从经济、制度等方面解决根本问题,以使道德建设建立在一个稳固的基础之上,或者不能从整体上实现社会道德风气的根本改善,而是企图通过疾风骤雨式的群众运动的方式毕其功于一役,甚至通过强制的手段压制问题来实现杜会风气的虚假改善,历史证明,如果一旦遇到经济或政治形势的变动,道德风气便又会急转直下,暴露出更多更严重的道德问题。因此,道德建设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规划,既要有一个长远而又切实的目标,又要考虑到已有的道德传统、现实的道德状况和将来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注意前后计划和措施的衔接,破除各种空想、幻想和臆想,树立信心,科学规划,不懈努力,才能循序渐进地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四,复杂性。道德建设的宏观性、社会性和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决定了道德建设实践的复杂性。首先,道德建设要求有一套功能完备、层级齐全的决策和指导机构,来确定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总体规划、具体进程、方针措施等,并对社会上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质量等级的道德教育机构进行具体的指导。其次,道德建设还需要有大量的专业研究人员和机构,来为其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现状分析。由于道德建设具有宏观性、社会性和长期性的的特点,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影响既深且远。如果一旦决策失误,不仅会对整个社会的社会风气和生活氛围造成危害,甚至会影响几代人的道德素质和社会稳定。因此,道德建设同法制建设和政治建设一样,也必须做到科学、谨慎和稳妥,不能盲目行事,这就需要有一支优秀的专业研究队伍来为道德建设的实践出谋划策。再次,道德建设还必须有一套完善的道德评价与考核机制。不论是什么建设,理想的目标和设计在实现过程中都会与社会现实存在一些或大或小的够隙,任何决策的落实都要经过与现实的不断磨合才能逐渐进人高效、有序的运行状态。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将能够不断地为道德建设反馈回有效的信息,对于道德建设总体进程的把握,道德建设决策的修改与完善,以及道德建设方法的创新与道德建设目标的提升和迈进都会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道德建设的这些特征决定了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前,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虽然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但是,在某些方面和环节上做的还是远远不够的,对道德建设的复杂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第五,实践性。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道德建设的实践性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道德建设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道德建设必须适应社会实践的客观现状和要求,必须以实践为目的,切实可行,同时要根据社会实践的要求,不断地做到创新和发展。道德作为一种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只有回到社会生活实践中,道德才有存在的必要。因此,道德建设必须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不但要充分考虑道德建设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还要认真研究社会生活实践的规律,使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切不可使道德建设脱离社会实践。同时,道德建设不仅依赖于社会实践,而且以社会实践为基本归宿。无论是对于社会成员个体,还是社会整体来说,高尚的道德理想都是必要的,在道德建设中必须将长期所期望达到的道德理想渗透其中,使每一个时期的道德建设都成为实现这一道德理想的一个环节与步骤。但是,承认道德理想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并不是鼓励道德建设上的好高鹜远。道德建设必须以指导现实的道德活动,改善现实的道德状况为基本目的,道德建设的每一项规划和措施都必须能够融入到当前的社会实践中去。否则,如果脱离了服务于当前的社会实践这一基本目的而盲目地追求理想中所谓高尚的道德,甚至搞道德上的“大跃进”,就会使道德建设脱离现实基础而沦为空头口号。

 (三)

 在社会道德活动中,尤其是在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和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中,道德建设处于主导性的地位。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不但有所区别,而且有机地联结在一起。道德建设的目标和措施需要全社会的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来落实,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也需要道德建设的宏观指导。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道德建设就是对道德教育(这里指狭义的道德教育)的宏观规划。无论是对于全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来说,还是对于高素质的社会成员的培养来说,道德教育都需要有一个总体的规划作为指导,这是道德建设的主要职能之一。道德建设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道德教育基本内容的规范作用。不论任何时代,由于人们的阶级立场、社会地位、生活经历、人际交往等的不同,总是产生出许多不同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原则。而一个社会要想存在和延续下去,保持健康和稳定的发展,就必须有一种道德规范体系处于核心的地位,通过塑造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来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一主导性道德规范体系在全社会的确立、贯彻和实行,单凭由各个不同的教育单位来分散、独立进行的道德教育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具有宏观性和社会性的道德建设。第二,对道德教育总体进程的规划作用。一定社会、一定时期的道德教育,总是以当时的社会现状和社会道德状况为前提,针对具体教育对象的道德教育虽然都是在这些条件下“自发”进行的,但对于有着共同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的社会来说,必须对全社会的道德教育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和设想,来逐步地形成共同的道德信念,达到共同的道德理想。通过道德建设对这一目标进程做一科学的总体规划,将比全社会的教育单位自发、独立地进行更具效率。第三,对道德教育具体途径的指导作用。把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引进到道德教育领域,固然是教育单位的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但宏观的道德建设在先进道德教育方法的宣传强化、总结交流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将有利于新方法和有效途径的推广普及。同时,道德教育不但是专业教育机构的职能,而且还是全社会的责任,全社会的道德主题活动中,更能体现道德建设的宏观指导作用。总之,道德建设不但是道德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有力保障,还是道德教育效率提高的有力支持。

道德建设范文第4篇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第三个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加强社会道德假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初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造成公民道德的多层次化。就整个社会而言在价值取向中以“讲实惠”的价值观念占居首位。虽然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譬如,社会上一些领域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现象;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

针对这种情况,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以社会公德为核心的基础文明建设抓起。不仅要重视社会道德建设中的认识功能,更要重视道德的实践功能。

中国共产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文起来的重大举措。《纲要》明确规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它把加强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所构成的公民道德假设提高到一个战略地位。要让人们把社会道德规范付诸社会实践,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运用到全部的社会生活中去,使社会道德的规范变成行为准则,使抽象的道德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可遵守性,可实践性。

那么,如何切实增强公民道德建设呢?

首先,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从“低起点,小视角”开始。“低起点”就是以社会道德的最低层次——社会公德教育为起点。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表征,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小视角”就是社会公德建设必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低起点,小视角”的道德建设,不仅使社会公德变得实在、具体、可评估、可操作,而且为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其次,社会公德建设必须重视公约、行为准则等制度化建设和制度约束。公约、行为准则、制度是社会公德的具体化,并且引导着社会公德的向前发展。公德教育属于正面教育,但属于软约束,而制度则是硬约束,前者是引导人们自觉去做,而后者则是约束人们必须去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再次,社会公德建设必须注重加强道德监督,道德监督的主要形式是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它对于抵制不道德行为,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和素质,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道德建设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在我国传统的道德建设中,比较注重的是社会伦理建设,而往往忽视了个体伦理建设和个体道德理性的培养。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迫切需要加强个体道德理性的培养.这也是我国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图在这些方面做些努力,提出一些培养和提高个体道德理性的途径。

 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点是,由于社会处于激烈而探刻的变革之中,各种社会关系都在作出调整,如何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以 经济 秩序为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相应的制度、法规、规范、惯例以及游戏规则,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共中央在提出“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上,又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得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人了一个新的 发展 阶段。在这一社会转型期和道德建设的新阶段,迫切需要加强培养个体的道德理性精神。

 一、个体伦理:现实道德建设的或缺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在现实的道德建设中,人们重视的是发挥道德的社会整合功能,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能够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秩序。同时通过道德建设,为建立和维系新的社会秩序提供道德上的保障。因此社会伦理无疑成为社会生活的热点,也成为伦 理学 研究的重点。一方面制度伦理的问题被重新提上日程,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伦理上的正当性与合宜性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维护社会正常的社会秩序,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 现代 化生活方式的各种社会行为归属,也成为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在道德建设的实践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与推行,所解决的就是这一方面的问题。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努力,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确实取得了可观的成效,而且这一过程尚未完成。社会伦理的问题,在一个时期内还是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重点。

 但是,我们在注重社会伦理建设的同时,却忽视了个体伦理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一般说来,道德作为一种合宜生活的规则,不仅要回答人们的行为如何合乎社会伦理规范的问题,也许要回答人们如何对待个体生命的意义,如何处理生老病死、物质欲望的满足、精神的追求和心灵慰藉的获得等问题。在伦理思想史上,这一问题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不同的 历史 条件下,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个体伦理的地位是各不相同的。有些时候,在一些社会群体中,个体伦理的问题会变得十分突出。

 从当今的现实来看, 工业 社会和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个负面效应是人们的生存压力普遍增大,而人际关系又出现琉离化的倾向,一部分人群孤独感和疏离感增强。尤其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落的一些人群,往往处于社会的边缘,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个人的命运、生命的意义、个人的健康,以及生老病死等个人生活问题上。加之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家庭的小型化以及核心家庭的增多,不仅使得退出社会生活主流的人群数量增加,而且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个体伦理问题。此外,由于当今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转型,社会的他律性的规范对人们的约束是最低限度的,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自由度和自主性越来越大,这就大大提高了个体道德自律的要求。在社会转型期,要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最终还是要依赖于个体的道德理性精神的培养与提高。而且在 现代 社会中,道德本身的作用范围也是十分有限的。“道德的主要功能不是约束人们的行为,而是劝导人们怎样生活更好,怎样生活最好。这种劝导可以指导人们,但不能约束人们。在这种情况下,指望道德来约束 法律 之外的广大生活领域也是靠不住的,必须诉诸人们的道德自律。

 三、培养个体道德理性,实践公民道德建设

 社会转型期利用舆论的手段、法制的手段、行政性的手段来维护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行为规范,使人们养成新的适应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则是十分必要的。这在近年来的道德实践中已为大家所共识。但是,强化舆论宣传,使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都属于外在的制裁力。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必须形成内在的制裁力。因为道德行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它必须出自内心的自觉和自愿。而个体道德理性的培养就是形成内在制裁力的重要途径。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国际价值研究学会(IS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