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精选5篇)

  • 农田水利(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2农田水利节水技术的新发展 在农田水利节水中,笔者将灌溉区分为渠灌区、蓄水区、交品灌区三个不同的类型,并对此进行粗略的说明。 2.1渠灌区节水灌溉模式渠灌区是我国农田灌溉的重要模式,占我国农田水利灌溉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而渠灌区中,通常使用的地…

农田水利(精选5篇)

农田水利范文第1篇

1.1有效解决。水多”。水少”双重困扰一直以来都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技术人员,那就是“水多”与“水少”的双重难题,我国的水域宽广,水源丰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所在,但是,我国也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劣势,我国人口太多,平均到每个人的头上,原本丰富的水源也所剩无几了。其中,“水多”的问题,是指在我国农田水利灌溉当中,水的利用率太低,流失率太高,浪费了太多的水我国的水道蜿蜒,湿地众多,而国家又欠缺一定的管理,故而蓄水能力不足。当夏季降水后,对降水不能充分利用,很多水都流失了。另外,因为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农具管理的水平相对比较落后,采用的灌水技术又比较传统,在进行灌水输水时,有近一半的水渗漏、蒸发流失。

1.2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等行业的用水量与日俱增,而国家水量的总数却是不变的,如果,农田用水还像以前那样,大面积灌溉,那么水量无法满足这样的灌溉方式,所以,在农田水利中,必须大力开发与推广高效节水技术,使得每一滴水都用得恰到好处,有效保护国家水资源,践行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理论,维护农田生态平衡。

2农田水利节水技术的新发展

在农田水利节水中,笔者将灌溉区分为渠灌区、蓄水区、交品灌区三个不同的类型,并对此进行粗略的说明。

2.1渠灌区节水灌溉模式渠灌区是我国农田灌溉的重要模式,占我国农田水利灌溉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而渠灌区中,通常使用的地面灌溉是渠灌区的主要灌水方式,地面灌溉通常使用的是电力抽水,但是我们看到,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经过二三十年的运行,机械设备已经老化,工作效率也十分的低下,不仅造成大量水的流失,还使原已用电就十分紧张的农村,因为电力抽水,用电更加困难。技术人员以及工作人员必须详细调查灌区的情况,包括土地的肥厚程度、水质的酸碱程度,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渠系的配套,骨于渠道的防漏防渗,结合相应的农业水利节水方法,减少水的蒸发量,并且根据实际灌溉的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水价,并且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激光平地的先进技术,所以,大力发展渠灌区节水型的地面灌溉对农田水利节水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2.2充分利用降雨径流及稻田二淋水为了更好的进行灌溉,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汛期所带来的充足的雨水,我们知道,通常每年在5月份以后到9月份,是一年之中雨水最多的时候,降雨的充足使得蓄水足够满足农田水利的需要。所以,在农田水利灌溉中,应当充分利用稻田的蓄水,因为目前我国的稻田渠系的灌排分布,通常都是高灌低排,所以,如果经过灌溉后,流入排水渠的水不合理的加以应用,就会白白浪296JILINAGRICULTURAL费。在农田水利灌溉中,应当在农田的排水渠上部建立一个节制水闸,对上游稻田的渠水和汛期的降雨进行有效拦截,从而增加稻田的蓄水量,或者在水质条件允许的前提之下,将水灌溉到稻田中,增加供水的次数,使得农田用水能够循环使用,可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3交口灌区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措施除了以上提到的灌溉方法以外,通常还会使用支渠的输水渠道,但是我们知道,支渠的高度通常都是高出地面很多,不仅水的流量较大,水压也较深,所以,在农田水利节水中,必须提高支渠的渠道利用率,加强节水效果。

2.4低压管道技术在农田水利节水技术中,低压管道技术是近几年刚刚开发出来的新技术,这项技术利用地埋管道输送水流,代替以往的沟渠,这项技术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控制输水的流量,即便输水过多,也不会流失,因为水流会随着管道回到地下水库,而不会像以往水流沿着沟渠流失,与传统的土渠灌溉相比,该项技术可以节约水量35—50%,水流的利用率提高了10%,不仅节省了大量的农田用水,还使得沟渠被开发成农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5改变灌区种植结构不同的植物需要的水量不同,在农田的地段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水量,改变灌区的种植结构,同时,调整灌区植物的种植比例,使得灌区的综合灌溉总量发生变化,而灌溉需水量的差值就是这一过程中的节水量。

农田水利范文第2篇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田水利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取得了丰厚的成就,特别在近二十年,农田水利有了质和量的提升,农田水利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已经转变为富民强国的重要手段,全民已经达成了:大力发展农田水利,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共识,经过不断努力与实践,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了国家主导资金投入的机制,在激发农民参加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性的基础上,实现农田水利事业大发展的新局面。

二、存在于农田水利建设中主要的问题

2.1农田水利工程老化

在广大农村地区出现农田水利工程失修、水利设备报废等实际性问题,导致农田水利出现难以为继的问题,很多农田水利工程已经达到工程的设计年限,老化、失修、报废的现象严重,农田水利工程出现长期带病带险运行,如果听之任之将会出现整体农田水利体系难以为继,不仅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功能,还会危及农业的生产,使国家粮食安全产生威胁,进而会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更会制约新农村建设速度和进程。

2.2农田水利投入不足

我国对农田水利的投入长期以国家的层面为主,在经济发达区域还可以争取到地方政府资金的支持,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会出现地方资金不足,甚至出现挤占国家农田水利资金的问题,根据专家测算每年我国缺口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达到百亿元规模,这么大的缺口如果不能及时填补,将会形成对农田水利发展的制约。

2.3农田水利的管理体系落后

由于农田水利存在着产权不清晰的通病,这会导致各种管理方式和管理体系的存在,一些地区农田水利管理还留有计划经济的营造,形成农田水利管理责任不落实,运行困难等问题。

三、新时期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

3.1提高对农田水利重要性的认识

新时期,农田水利作为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更重、更大了。没有现代化的农田水利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没有良好的农田水利,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更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必须下决心,将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扩大内需、返乡农民工安排及节水、节地、节能的农田水利,作为国家一件大事来建设好。

3.2搞好农田水利的基础建设

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农田水利是农业和农村一项公共性、公益性的事业,国务院最近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应该改变以往的错误观念,将搞好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各级政府一项重要职责,界定各级政府、各部门及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中的责任,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大力搞好农田水利建设。

3.3建立新型农田水利投入发展机制。

要改变兴修公益、公共性的农田水利继续实行以农民投工投劳、筹资为主的政策,应建立以/国家为主、农民为辅的农田水利投入发展机制,在农民承包耕地范围内的农田水利设施,以农民为主进行建设,要拓展农田水利的主体,形成对农田水利发展深层次的支撑。

3.4制定农田水利的统一规划

农田水利工程涉及的门类多、数量大、分布广,需要资金巨大,建议由国家主管部门牵头,根据农田水利存在问题和面临任务,编制全国农田水利综合发展规划,报国家审批,组织实施。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要按批准农田水利计划、各自的责任,增加对农田水利投入,确保计农田水利划的实施。

3.5深化农田水利管理体制的改革

参照2009年中央1号文件,对农业技术推广等站的要求,3年内在全国乡镇建立和完善农田水利服务站,所需经费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加快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以各种形式和机制的创新加速农田水利管理机制的改革。

四、结语

农田水利范文第3篇

1.1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内蒙古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内蒙古地区作为我国的农牧业生产地区,农业经济在内蒙古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内蒙古地区的干旱气候严重影响了内蒙古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可利用的水资源不足造成农业生产的灌溉水源不够充足。同时,部分小型的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损坏现象严重,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加强内蒙古地区农田水利建设,能够在小型灌溉区实现节水改造,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加快内蒙古地区经济的稳步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

1.2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能够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目前,内蒙古地区的农民收入较低,与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差异,生活水平和质量均不高。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方便农民进行农业灌溉,节省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同时,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节水改造,能够调整灌区的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1.3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合理配置水资源内蒙古地区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影响,干旱严重,同时,容易产生风暴。加强内蒙古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能够缓解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降低干旱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害以及风暴发生的频率,提高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减轻人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提高了内蒙古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进行了节水扩灌,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2内蒙古地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措施

2.1提高内蒙古地区领导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内蒙古地区的财政、水务、发改等领导要提高对小型农田水利的重视程度,成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领导小组,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进行工作指导。领导小组成员间要有明确的职责划分,落实责任体制,积极协调与群众间的社会矛盾,组织群众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对建设项目进行监督。领导小组要形成上下齐心的工作氛围,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有效实施。

2.2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资金配套管理体制内蒙古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要实现政府支持和农民自筹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机制,政府要加强对内蒙古地区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的补贴,增加政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农民自身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资金筹集,实现自身农业生产的水利建设,促进自身灌溉条件的实现。内蒙古地区在增加资金配套投入的同时,还要努力实现支农资金的整合,优化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应用和筹集,集中财力兴修农田水利。

2.3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水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中,要坚持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通过招标方式分配,认真贯彻落实监督管理和合同管理制度。保证农田水利建设能够找到具体的负责人,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的透明性,强化对工程建设的监督力度,避免不符合工程规定的状况产生。同时,能够强化对工程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和监督,实现资金利用率最大化,并且保障工程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2.4发动群众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公示制度明确,主要目的是让农民清晰的了解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以及让农民明确自身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担任的角色以及承担的责任。因此,政府要发动群众参与到小型农田水利的建设中,将自己的意愿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提高建设积极性,实现小型农田水利为农民所用的根本目标,促进了农田水利建设。

2.5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后管理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建后管理,对于小型农田水利的成功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水利工程验收之后,工程的使用权、产权等要移交到相关部门进行管理,保证工程的效益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同时,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及时解决工程存在的问题,避免问题长期累积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功能发挥。并且对于小型农田水利的水价也要进行科学合理地制定,保证工程建设的良性运行。

3结束语

农田水利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设施;问题;对策

1 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发展离不开水利,因此农田水利建设对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进行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是农田水利建设的目的。

2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多样,地理环境复杂,因此放大了农业生产本身的弱质性。虽然近几年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兴修水利,以提高农业生产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但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基础薄弱加上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使得我国在农田水利建设这块的不足更加凸显。

2.1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严重

我国大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于20世纪50~70年代兴建,因此大部分水利工程抗洪排泄能力较差,很多甚至已经不具备抗洪功能,更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据调查该部分农田水利工程中平均完好率仅为50%,实际灌溉面积远低于设计的灌溉面积,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除,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2.2疏于管理,水资源浪费严重

传统理论下认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和自然垄断的特性,因此单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无法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不足问题,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来发挥宏观调控的干预作用才可以,因而政府既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主要供给主体,又是产权主体,对其维护和管理理所当然成为了政府的责任[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和保养,若缺乏必要的维护投人,势必造成基础设施“有人用无人管”的局面,最终会导致工程效益递减,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下和水资源浪费,但目前这种疏于管理的情况已经成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普遍现象。

2.3水利结构失衡

农村水利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有功用各异的大中小型水利设施,但目前我国政策的重点倾向重大型水利设施建设,对与农业生产和农民关系最直接相关的沟、塘、渠、湖等中小型水利的建设与投入较少;注重平原区和大中型城市水利设施建设而忽略了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和投入。导致各类水利设施之间缺乏互补与衔接,造成水力资源未能得到有效配置和利用。

2.4农业科技薄弱、灌溉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有2/3的灌溉面积依然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灌溉水利应用系数仅为0.49,水资源的浪费严重。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全国的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没有能够得到有效推广和运用,农业生产的抗灾减灾能力依然未能实现。

2.5缺乏有效的投入保障机制

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对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机制,减轻农民负担,规范税收管理以及农田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但凡事有利也有弊,对于农田水利建设来说,取消农业税使得其失去了资金来源,但却没有相应的替代措施,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目前农田水利建设所需资金基本上都是由政府财政资金支持,资金筹措渠道单一严重影响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3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

3.1深化改革,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既存在疏于管理导致的老化失修,水资源浪费严重现象,也存在投资不足导致的增量缺乏现象。所以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其中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其管理体制[4]。要明确投资管理的主体,确定其权责,要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资金运用的监管力度,同时要调动农民群众维护和管理水利设施的积极性,以保障水利设施能够有效发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强调水资源利用,科学调整水利设施结构

农田水利建设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而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大中小型设施之间缺少配套衔接,导致水利设施体系建设断层。因此在加强重点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同时兼顾好直接关系农民利益和农业生产丝袜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科学规划,统筹考虑各级水利设施之间的配套体系。

3.3加强宣传力度,大力推广现代灌溉技术

我国农业用水约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2%,但有些偏远地区受气候和地形影响,农业生产依然依赖“以井保丰”,农业用水短缺,导致地下水超采,严重威胁到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应该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喷灌、微灌等,以最少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4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制

不难看出,长期依靠政府这一唯一投资主体来筹措水利建设资金越来越显农田水利建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应扩大资金筹措来源和投资渠道,引入市场机制,构筑以政府为投资主导的多元化投资体系,除却政府财政支持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资本加入农田水利建设投资领域。

农田水利是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是抵御自然风险、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硬件基础,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仅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稳定和谐。所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我国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杨永华.对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原因透视及立法思考[J].农业经济,2011,01:3-5.

[2]郑风田.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反思:问题、困境及出路[J].湖南农业科学,2011,02:1-7.

农田水利范文第5篇

“十一五”时期,市级财政安排资金约1.5亿元,支持区域防洪除涝工程和低洼圩区改造工程建设,提高“大包围”的外包能力,以及“小包围”除涝能力。郊区圩堤总长达到2300多公里,拥有排涝泵站1100多座,水闸1600多座,圩区除涝标准显著提高,65%的农村圩区达到“10年一遇”的除涝标准。郊区防洪除涝体系不断健全,圩区基本实现安全可控,做到“挡得住、排得出”,对农业防灾减灾做出了积极贡献。

财政支持农田水利建设政策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本市农田水利建设政策主要有差别补助政策、先建后补政策、定额补助政策。差别补助政策:市财政根据各区县的经济发展状况、财政实力和农业份额等因素,对本市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实行了差别化补助政策。先建后补政策:市财政对万河整治、村沟宅河整治行动,实行“先做后补、多做多补、不做不补”补贴政策。定额补助政策:市财政根据各区县中小河道养护设施量、养护成本等,对区县中小河道养护给予适当补助。健全农田水利长效管理机制。为加强河道养护管理,巩固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成果,市财政局和市水务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中小河道管理养护工作的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中小河道管理养护内容、标准、经费来源等,每年市级财力安排1.3亿元用于补贴中小河道长效管理工作。目前,市管河道保洁覆盖率为92%,区管河道保洁覆盖率为98%,镇管和村管河道保洁覆盖率接近100%。同时,还出台了《上海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管护暂行办法》,明确每年市区财政按13元/亩对农田设施维修养护进行补助,用于对灌溉泵站、渠道及配套建筑物等水利工程设施的养护。为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规范建设资金使用,市财政局和水务局联合制定了《上海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和《上海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项目的储备、申报、审批、实施、验收以及投入政策和资金管理的方法。同时,还出台了《上海市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大纲、编制深度和设计标准提出了规范性要求。

近年来,本市农田水利建设总体推进有序,成效显著,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财力保障、资金引导、规范管理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发挥财力保障作用。“十一五”时期,本市农田水利建设累计投入资金约28亿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显著提升,确保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持续推进。二是发挥资金引导作用。市级财政差别化补助政策促进了区县(单位)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有序推进,调动了区县(单位)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三是规范资金管理。通过建章立制,促进了农田水利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同时,通过对区县(单位)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及项目后期绩效评价,堵塞资金管理漏洞、防范资金管理风险、规范专项资金运行,提高资金效益。

“十一五”时期,郊区县农田水利设施设备老化等问题依然存在,需求矛盾还比较突出,建设任务还很重。据预测,本市“十二五”时期农田水利投入约96亿元,平均每年投入约19亿元,而2011年投入约10亿元,资金总量尚显不足。农田水利建设所在区域以农业为主,地方财政较弱,区县建设资金配套压力较大,因而区县资金配套不及时和不到位现象依然存在。面上农田水利建设、设施粮田农田水利配套、设施菜田农田水利配套三类项目的涉及农委、水务等不同主管部门,同类型、同区域的项目财政补助政策不相一致,政策有待进一步统一完善。“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仍然存在,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养护经费落实不够到位,设施老化失养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十一五”时期,虽对2万多公里的镇村级中小河道进行了疏浚整治,但镇村级中小河道如毛细血管,多、广、杂,且泥沙淤积和污染等情况影响了河道汛蓄功能和水质质量。

国外财政支持农田水利建设主要做法

发达国家和地区积极加大对农田水利公共投入,主导农田水利建设。以色列90%以上水资源纳入国家供水网络体系,实行统一的水管理政策,采取“用水配额”实行计划管水;日本政府自1965年起组织了4期土地改良计划,整治水系、建设灌排设施、填海造田,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现代化,98%的农田达到了旱涝保收的标准。

最为突出的是节水灌溉设施的精准化。以色列是世界节水灌溉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在滴灌、微灌等许多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实现了定量定向滴灌、分时分段灌溉、限量灌溉以及水、肥合灌等高度精准化灌溉,单位农产品用水量只相当于正常耗水量的10-15%,创造了世界节约用水的奇迹。美国、日本都在平整土地中应用高精度的激光平地机械整地,平整度可达2.5厘米左右。

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以高科技为支撑,广泛应用电子信息、移动通讯等技术,开发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农田水利设施的自动化运行,满足农业生产需要。不少发达国家水库及枢纽工程实现高度自动化,采取远程控制,自动化节水灌溉系统、水文观测预警系统等广泛运用。

日本非常注重前期论证规划,项目计划内容须向社会公告,并征得2/3有资格参加项目农户的同意,经地方初审、国家审批、公示修改后,通过招标实施。水利设施建管并重,实行有效的管护制度,管护责任落实,制度健全,执行规范。台湾70%灌溉面积由农田水利会负责管理经营,农田水利会属于农民团体组织,对所辖灌区统一计划、统一配水、统一管理,实施补贴政策,开展水利设施维修养护,并积极研究推广有效的灌溉方法,不断提高合理用水水平。

农田水利功能多样性日益受到各国广泛关注。在日本新一轮“十年土地改良计划”中,突出重视农业用水的合理化、取水条件的稳定、防治水质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各国也十分重视废劣水源的开发利用,强调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色列、美国等国家政府鼓励将排放的生活、工业污水净化处理后,用作农业灌溉用水,并积极研发推广微碱水在农业上的应用。

财政支持农田水利建设有关政策建议

明确责任,建立稳定的农田水利资金投入机制。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基础薄弱,单方面地依靠政府力量显然存在着困难,同时也容易产生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责、权、利划分不清,后继养护管理缺位等问题。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市实际,建议:一是明确农田水利资产属性,确定财政资金投入重点。按照农田水利资产属性,区分为公益性产品和非公益性产品项目。财政资金要对公益性项目进行投入,而非公益性项目则推向市场,由项目业主负担,财政提供一定的补助。二是理顺事权与财权关系,形成市与区县分级或分项目负责共同投入机制。要按照法律规定、受益范围、成本效益等原则,界定市与区县事权与支出责任,逐步形成市与区县分级或分项目负责共同投入机制,逐级分摊责任和投资义务。三是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有关部门职责分工,建立水务、农委、财政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科学规范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流程,着力建立分工清晰、配合密切、运作高效的工作机制。

统筹平衡,建立统一农田水利补助政策体系。随着本市农田水利建设职责分工的明确,同类型建设项目采取不同的财政补贴政策势必会影响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因此,需研究完善农田水利财政补助政策,逐步调整和统一现有补助政策,形成合理有效的支农政策体系,促进本市农田水利建设的开展。同时,要按照本市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和需求,综合考虑各区县计提土地出让收益规模、财力状况与建设任务等因素,完善投入政策,有效解决农业重点区县建设资金配套不及时和不到位的问题。

聚焦重点,确保完成本市农田水利建设任务。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资金扶持结构,集中财力重点向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倾斜,向高新节水技术推广应用倾斜,并注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配套齐全、旱涝保收、灌排通畅、安全高效的农田水利体系建设;在防洪除涝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标准适宜、设施完备、综合配套的防汛保安体系建设,农村圩区防洪除涝能力显著提升,基本达到“二十年一遇”的除涝标准。

整合资金,发挥各渠道农田水利资金的综合效益。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整合,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为平台,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平整等各部门、各渠道的“涉农”资金,促进各类涉农资金由“撒胡椒面”式的各自分散到“集沙成塔”式的相对集中,逐步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整体功能和规模效益,有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