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专业(精选5篇)

  • 作曲专业(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笔者在四川音乐学院(以下简称川音)作曲系担任附中作曲专业主科教学已有多年,已累计连续带过8个班次的附中主科作曲专业学生。在这里,笔者谈谈在附初中阶段作曲专业主科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初一学生适用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一年级时期,学生还在…

作曲专业(精选5篇)

作曲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习方式;教学任务;旋律基础;自然音体系;变化音体系;功能和声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1-04

笔者在四川音乐学院(以下简称川音)作曲系担任附中作曲专业主科教学已有多年,已累计连续带过8个班次的附中主科作曲专业学生。在这里,笔者谈谈在附初中阶段作曲专业主科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初一学生适用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一年级时期,学生还在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角色转变过程中,面对川音附中作曲专业的教学,他们必须经历从小学教育的模仿式、带领式学习转变为艺术中专教育的跟随式、自主式学习的过程。附中作曲专业的主科教学是引导式、启发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以跟随式、自主式学习来配合。可是,学生的年纪尚小,必须得经过一定的训练过程才能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因此,附初中一年级阶段应该以“引导学生适应‘跟随式、自主式’学习方式”为主要目标。

在对“跟随式、自主式”两种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方面,附中初一年级的学生应主要采用“跟随式”学习方式。原因很简单:学生年龄尚小,其知识、阅历与脑力尚不足以独立判断需要学习的内容,不足以独立进行有效的知识内容分析,不具备足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而“自主式”不能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跟随式”学习锻炼,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引导式”教学为主。为了让学生能跟上教师的引导,教师必须得一步步地、由浅入深地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出来。引导得顺利,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较快,学习的积极性会很高;引导的不顺利,一切则反之。因此,这一阶段里,教师具体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实现教学目的,需要做多年的教学实践努力才能运用自如。

二、初一年级的教学

依据现有的教学大纲,附中初一年级的教学要求是进行“自然音体系”的旋律基础写作。

在初一年级时期,一般作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与音乐体会、艺术阅历是极其有限的。那么,在教学中,第一项任务就是设法增长学生的音乐体会、艺术阅历,提高学生的各方面音乐素质。首先,要求学生每天花一定的时间练钢琴,这是增加音乐素质、增长音乐体会、艺术阅历的很好的途径。其次,光靠这个途径是远远不够,为了更全面地让学生增长音乐体会,我对他们进行歌曲视唱训练,因为歌曲的咬字、气息、发声、语气等训练过程能让学生直接地体会音乐的内容、情绪、方式等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通常,我布置学生每周课后练习视唱近10首中国民歌或世界优秀艺术歌曲,让学生在视唱的过程中加强对旋律的直接认识和熏陶。在这一过程中,我尤其重视对中国传统民歌的视唱,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得到的民族音乐文化滋养的缺憾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让学生更多地体会民族音乐旋律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本民族艺术认识,增加音乐体会、增长艺术阅历,同时也开阔艺术眼界。在视唱的时候,同时要求学生将民歌的语气、音调、风格都唱出来。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不仅反复范唱,还向学生推荐一些民歌表演音响资料,让他们在课后去熟悉。由于各地民歌的风格不一样,因此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对不同风格的旋律及各地语气音调有了相对深入的体会和感受。这些体会和感受对于学习“自然音体系”旋律基础写作会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第二项任务,按照现有大纲的规定,对“自然音体系”旋律基础写作进行教学。这里的自然音体系旋律概念,包含声乐旋律与器乐旋律两部分。依据先易后难的教学原则,在初一年级的第一学期里,我主要安排学生进行声乐旋律部分的简单歌曲旋律写作练习。这些练习包括:简单的民歌旋律模仿创作练习、儿童歌曲旋律创作练习、青少年歌曲旋律创作练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带领学生对一些典型的民歌、儿童歌曲、青少年歌曲进行音乐内容分析,掌握这些歌曲的旋律法、歌词、情绪、语气、音调风格、节奏、速度、曲式结构等各方面特点,然后让学生试着用同样的思路自己分析另外的歌曲。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们渐渐地能跟随着教师的思路引领,初步拥有了相对独立地进行分析简单歌曲的音乐内容的能力。接下来,在拥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后,我提供给他们简单的新歌词,并要求他们依据分析中得到的知识和判断能力,为新歌词谱曲。由于有了前期充分的歌曲分析与视唱过程,这时候学生们的创作能力就渐渐地释放出来。最后,学生们通过主科课堂上的改题教学过程,一般都能够逐渐掌握简单自然音体系旋律写作的基本技巧,较好地按规定完成课后作业。显然,在这一教学过程里,带领学生进行歌曲视唱、歌曲分析教学活动是极其必要的。当然,在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歌曲视唱与歌曲分析的时候,学生们也会在不经意间,受到教师正确、合理的音乐审美意识的系统熏陶,得到音乐分析思路、方法的引领,然后在这一系列的熏陶与引领下得到音乐理解和音乐体会的启发。

在初一年级的第二学期,除了继续进行简单歌曲视唱、分析、写作教学外,开始进行简单的自然音体系器乐旋律分析与写作教学,这是初一年级教学的第三项任务。这部分教学任务,与歌曲教学间插搭配进行,约占该学期一半左右的教学时数。

具体的教学过程,首先是带领学生分析简单的器乐旋律。我将收集到的儿童钢琴曲、钢琴小品、器乐小品的乐谱与音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欣赏,让他们建立起对器乐旋律简单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引导学生结合运用歌曲分析的经验,对器乐旋律进行分析,并在分析的过程中重视对器乐旋律法、音调风格、情绪、乐汇语气、速度节奏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接下来,依据学生对分析归纳得来的内容的理解,顺势学习难度适宜的动机、乐节、乐句、乐段等作曲技术理论知识,同时引导学生用这些知识来分析作品。当学生经历了这些过程后,再让其进入简单的器乐旋律写作练习,学生们接受起来就觉得较为容易了。然后,在分析现成作品的基础上,让学生以模仿写作为主,布置学生完成单乐段结构的旋律写作练习。这样的练习隔周进行一次,同时在主科课堂上进行“一对一”改题交流。最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重点训练学生进行不同样式的动机化器乐旋律的写作练习,尤其是动机音型的控制变化使用过程。经过这样的分析、写作训练过程,学生们一般都能在第二学期结束时,掌握简单的自然音体系器乐旋律写作的一些基本技巧,形成对简单的自然音体系器乐旋律的正确的基本认识。

三、初二年级的教学

在附初中二年级时期,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变化音体系”旋律基础写作。

要让学生掌握变化音体系的旋律运用,就必须让学生弄懂调式及调式变音的基础理论。于是,初二阶段的第一项教学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基础乐理理论中关于音程、音阶、和弦、调式的相关内容。这里的“引导”是指教学的方式,具体做法是先布置学生自习指定书籍的相关内容,然后在课堂上运用谱例分析的办法来检验学生自习的结果,最后把学生不懂的地方作具体的指导与讲解。当然,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与旋律写作内容相配合的。

初二阶段的第二项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进行变化音旋律写作。这部分的教学过程,首先仍是带领学生分析较简单的变化音体系旋律谱例和音响。待到学生对变化音体系旋律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入模仿写作阶段。最后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改题交流过程,让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变化音体系旋律写作基本技巧和正确的认识。在第一学期里,根据学生得具体学习情况,主要进行“变化音体系”的简单声乐旋律的创作练习。

上述两项教学任务的执行时段有所不同:第一项任务是关于基础乐理知识的,它与二项任务同时开始,但主要的教学过程只持续数周;而第二项任务则贯穿整个初二阶段,其内容也分为声乐变化音旋律与器乐变化音旋律两个部分。针对第二项任务内容的两个部分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则不再区分为两个时段,可以根据适时的备课、谱例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写作情况,融合或间插在一块儿进行。当然,“变化音体系”的旋律写作是以“自然音体系”的旋律写作为基础进行的,所以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特点是非常明显的。

随着教学内容日渐增加,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逐渐显现出来。最初体现在作业质量的差距上。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般能够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作业质量的稳步提高较为明显;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及时完成作业的次数较少,而且提高作业质量的过程也明显慢得多。学生的学习能力其实包括自主生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交流能力等等,并受到他们个人知识面、性格、阅历、心理的直接影响。作为教师,在这时期应该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多掌握一些相关作曲技术理论技巧。另一方面,由于越来越多地做各类旋律的创作练习,学生不得不面对分析和应用中涉及到旋律伴奏与和声知识。要想写好旋律,就必须带入伴奏思维;要有合理的伴奏思维,就离不开功能和声知识……数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在初二阶段让学生开始学习一定程度的功能和声知识是绝对必要的。让他们学习功能和声,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让学生拥有了一种重要的的作曲技术理论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音乐理解能力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初二的第一学期里,在完成了对乐理的音阶、音程、和弦、调式知识内容的学习之后,就可以适时开始指导学生进行功能和声知识的正规学习。功能和声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掌握自然音体系内的和声写作运用能力与对简单小型声乐与器乐作品的和声运用进行分析的能力。作为初二时期的第三项教学任务,对功能和声内容的教学必须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教学形式包括:教材讲解、习题改题、和声应用谱例分析等。与第一项任务一样,执行功能和声教学任务,是与执行“变化音旋律写作”任务同时进行的。由于和声教学内容较为繁复,所以这一教学过程应持续到整个初二阶段的结束。

初二年级的第二学期,主要的教学任务是相对复杂的“变化音体系”简单器乐旋律写作,这是初二阶段的第四项教学任务。这里的“相对复杂”概念是为了区别于第一学期的“简单声乐旋律”概念。随着学生的和声知识的增长,先前在旋律写作过程中的单线条思维逐渐变化成一定程度的多声部思维,音乐作品的立体化多层次音响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大脑中渐渐扎下根来。既然是“多声部”思维,那么旋律线条就会受其他声部因素的影响,学生就必须尝试学习“立体的”、“全面的”考虑多声部合奏的组合音响效果。这样的变化比起单纯的“简单声乐旋律”写作练习当然“复杂得多”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发觉完成作业的难度明显增加了,他们将体会到既考验脑力、又考验体力的学习过程。因此,这一时期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主要作带有简单多声部思维的器乐旋律分析、模仿写作、创作练习,这样既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综合知识。

四、初三年级的教学

在附初中三年级时期,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写作“器乐旋律写作”。这个要求,其实就是要学生将初一初二所学习的各类知识进行综合运用,通过完成一些的器乐小品写作练习,系统掌握简单器乐旋律、器乐小品的写作技巧。

这里的第一项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器乐小品的写作练习。我通常要求学生将若干首风格相关或乐思关系较密切的器乐小品主题编为一组,以小品组曲的整体思路来考虑,如何对每一首主题进行不同思路的创作发挥。这样做的好处是训练学生“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创作思路。在课堂改题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必须练习写作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特点的主题音调,并在和声运用上尽量追求具有民族气质的音响效果。为了让学生尽快领略创作要求,我筛选了不少欧洲风格的、中国风格的钢琴小品,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白“中国风格、民族气质”的内容实质。接下去让学生筛选出他们自己创作的、比较满意的若干个主题,将这些主题发展创作成为若干器乐小品,最后将这些小品进行合理编排,构成完整的小品组曲。在这一过程中,我最重视对小品主题的选择与创作,因为它们的形象与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小品最终的音乐形象、音响印象,继而关系到整个作品的成败。

第二项任务是继续进行功能和声的教学。如果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可以进行适量的变化音体系的功能和声教学,并以分析和声谱例为主,做和声习题为辅。然后在器乐曲与声乐曲的写作练习中,尝试着更多样地运用这些和声知识。

作曲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歌曲写作;应用技能;实践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08-02

音乐作为文化领域的重要分支,已经成为了各大高校专业课程构成部分。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发展,使得教学内容不断增加,歌曲写作课程的设置,能够适应现代化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人才必须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素质,而歌曲写作能力便是重点,同时歌曲写作也是基础内容,能够为音乐学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歌曲写作课程开展的意义

歌曲写作作为地方音乐院校专业课程构成的主要部分,其涉及作曲技法内容,是音乐理论学习的必修课程。歌曲写作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歌曲创作以及作品分析能力的人才。地方高校培养音乐人才的目标,同音乐院校相比有着极大的不同。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音乐教育师资,因此在进行歌曲写作课程教学时,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教师要做好教学方式创新,重点培养学生歌曲写作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打造特色教学模式,突出地方教学特色,积极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二、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歌曲写作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材谱例过于老旧。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歌曲写作课程教学工作开展的时间较长,目前多数院校使用的依旧是早期的教材,教材中的谱例内容过于老旧,而且多为纸质谱例,使得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歌曲写作需要把控的要点,加之学生的音乐素质较低,接触的音乐面相对较窄,使其对年代较为久远的歌曲,可能会感到陌生,难以产生共鸣,进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创作与学习兴趣。

(二)歌曲写作知识的运用率较低。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歌曲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使其能够掌握歌曲创作的要点,能够在学习歌曲写作知识后,创作出高水平的音乐作品。但是就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学生虽然掌握了歌曲写作要领,但是仍旧难以进行音乐创作创新。部分学生受到理论教学的束缚,在进行歌曲创作时,盲目地套用理论知识,使得创作出来的歌曲水平较低。音乐具有包涵性,其融合了民谣、流行、RAP等类型的音乐,不同音乐之间是相互贯通的,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理论的束缚,则很难做到创新音乐、发展音乐。

(三)教学方式较为落后。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缺乏高水平的教师人才,音乐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缺乏歌曲写作型教师人才。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的歌曲写作应用技能的培养。在开展教学活动中缺乏教学创新,未能着眼于音乐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教师在歌曲写作课程教学课堂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不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发挥。学生的思想受到钳制,使得学生难以有效地集中精力学习。

(四)实践教学效率低。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歌曲写作教学中,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与实践教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地方高校主要是为了培养音乐师资队伍,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效率低下,实践教学的次数较少,这需要教师能够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将教学的重心放在歌曲写作应用技能的培养方面。

(五)缺乏主题教学。歌曲写作应用技能培养的最佳途径就是采取主题教学,但是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忽视此教学方法的意义。若能频繁地组织学生的参与主题创作,则有助于培养学生歌曲写作思维。但是在主题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高,使得教师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进而不断地减少主题教学,基于此则需要教师能够运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创作中来,变化主题教学形式,以比赛的形式或者活动等为载体,开展主题创作活动[1]。

三、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歌曲写作技能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改革歌曲写作教材。歌曲写作课程的开展是围绕着教材,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歌曲写作技能,则改革教材是必然趋势。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开展,主要是为了培养音乐教师队伍以及文艺骨干等,这需要学生不仅要具备歌曲创作能力,还需具有歌曲作品赏析能力。为了提高歌曲写作能力,各地方高校在选择教材时,要基于歌曲写作技能教学需求,为学生提供具备歌曲分析与写作内容的教材,教材谱例除了要具有代表性,还需要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教材内容既要具有经典作品,也应该融合现代优秀作品,以促进音乐继承与发展,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歌曲写作技能水平[2]。

(二)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歌曲写作课程教学中,若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还能够提高教学课堂质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谱例课件,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感官去感受作品的旋律与曲调等,让学生不再只是运用眼睛去学习。现代歌曲写作的方式与传统的歌曲写作方式略有不同,多狄衾执醋魅耸抢用音乐设备进行歌曲创作,通过感受不同的声调与声色,进行歌曲写作,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写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基于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则可以利用音乐设备,让学生进行创作,以此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使得学生能够有效掌握旋律、节奏等的分析技能,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三)加强主题创作教学。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忽视对学生的主题创作教学,重视单元式练习,学生难以系统地把握歌曲写作与分析的要点。而加强主题写作练习,则能够全面培养学生歌曲创作的能力,因为主题写作融合了作品的体裁、风格等内容,能够使得学生将其所学到的知识全部运用到写作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命题,让学生基于主题内容进行自由创作,教师需要做好主题内容教学的把控,切不可禁锢学生的思想,而是让其能够在创作背景条件下进行自由创作,可以引导学生基于情感创作,音乐本就是抒发个人情感,表达音乐创作人对事物的情感,因此可以选定梦想类的歌曲为创作主题,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自身的感受,将其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之情表达出来。主题写作练习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为了能够发散学生的创作思维,教师可以不断地变化主题[3]。

(四)加强歌词写作教学。歌曲写作的基础是歌词,歌词是谱曲的前提,因此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歌曲写作技能水平,则需要加强歌词写作教学。学习歌曲写作,也是学习如何判断歌词水平的过程。若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歌曲写作技能,则需要加强歌曲写作常识的学习。歌词的结构形式以及艺术特征等,均和歌曲的旋律有着直接的联系,基于某个角度而言,其制约着音乐的发展。教师在进行歌词教学时,则可以搜集歌词水平较高的音乐作品,向学生展示并且带学生去分析,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歌词创作。歌词写作需要能够符合音乐原理,能够和旋律相配合。歌词的写作是具有一定的规律与技巧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使其写作出来的歌曲能够符合歌曲创作的需求。

四、结束语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开展歌曲写作课程,若想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则需要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进而实现歌曲写作应用技能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作曲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歌曲创编 儿童歌曲创编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我国的儿童歌曲是随着上世纪初“学堂乐歌”活动的开展而逐步形成的,当时留学海外的学子回国后在中小学开设唱歌课,并进行儿童歌曲创编。由于当时我国没有系统的音乐创作理论,他们大多是采用欧美各国流行的歌曲曲调进行填词,自作曲调的儿童歌曲甚少。上世纪20年代我国创建了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开始专业音乐教育,全面引进、介绍西方音乐创作理论。音乐家们开始尝试运用西方的音乐创作理论进行儿童歌曲创作,但极少关注儿童歌曲创作理论的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后,很多音乐家借鉴外国儿童歌曲创作技法,创作了许多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儿童歌曲。但是,儿童歌曲创作理论的建设和研究仍然很落后,虽然各地出版过一些讲授作曲知识的书籍,但专门讲授、剖析儿童歌曲创作技术理论的书籍和文章极度缺乏。改革开放以来,流行音乐占据音乐市场,受市场经济影响,不少音乐家冷落了儿童歌曲创作,也很少关注儿童歌曲创作理论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儿童歌曲创作理论研究的弱势和教材的极度缺乏,严重滞后于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师范学校的“幼儿歌曲创编”课程教学,再加上当时很多任教此课的音乐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这些教师专长于声乐或器乐,创作理论与实践创作较弱,故自身在“幼儿歌曲创编”课程教学内容上没有做足准备,没有整理、规范出系统的课程教学内容,以至于课堂上照套成人歌曲的创作理论讲述,学生听得似懂非懂,学生的习作严重脱离幼儿的生理及生活习性,缺乏童趣。可喜的是,近10年来针对幼儿师范学校出版了一两本儿童歌曲创编理论教材,市场上也出现有关儿童歌曲创编理论的专著,有些刊物也发表了一些有关儿童歌曲创编的文章。这些理论专著、文章和教材为教师教学提供了理论与技术依据,也为“儿童歌曲创编”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课程建设

本世纪初,笔者由媒体单位调入长沙师范学校任教,角色由音乐编导转为音乐教师。当时的长沙师范学校只是一所培养幼师的中专层次的幼儿师范学校,专业单一,只有学前教育专业。当时开设的“幼儿歌曲创编”课程面向全校学生,采用的教材是198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幼儿歌曲创编》。这本教材共分七章,每章篇幅短小,主要是将幼儿歌曲的一般特点和创编基本知识做了简单介绍与归纳,基本满足中专学生的学习需要。2004年,长沙师范学校升为大专层次的高等学校,在重点办好学前教育专业的同时申办了新的专业,成立了音乐舞蹈系,申办了音乐教育专业,除继续保留招收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大专生外,还招收三年制高中起点的学生。2004年至2006年,学校将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社会幼儿园,培养大专层次、能适应社会发展和艺术教育发展需要,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音乐特长突出的、多能一专的音乐教师”。新的专业设立和专科人才培养目标对原有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知识结构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建设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课程建设初期,音乐教育专业五年制大专(初中起点)仍保留“幼儿歌曲创编”课程名称,三年制大专(高中起点)则更名为“儿童歌曲创编”。由于当时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音乐教育专业与学前教育专业在基础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上的区别也不是很明确,加之国内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办学时间短,市场上缺乏与之相适合的实用性、可操作性的专业教材,因此在制定教学大纲时没有明确区分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两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分为幼儿(儿童)歌曲的词曲特点,幼儿(儿童)歌曲的题材、体裁和演唱形式,幼儿(儿童)歌曲的音乐表现要素,幼儿(儿童)歌曲的音乐主题写作,旋律发展方法,幼儿(儿童)歌曲的曲式结构,前奏、间奏、尾声的写作七大模块,每个模块的内容和198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幼儿歌曲创编》的目录内容基本一致,只是教师备课时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适当地增添一些内容并稍作深入讲授。

作曲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专业理论课 实践 教学方法

一、 高职专科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特点

所谓高职专科院校,即高等职业技术专科学院(学校),是针对专业性强、技术性高的专门类院校而言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向不同于本科院校,教学目标则是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各个专业及各门课程都有他特定的学习内容、工作目标和对相应岗位的针对性。同样音乐专业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也有其独特一面。

二、曲式分析课程在音乐专业中的作用

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目标是在艺术学校、文艺团体、文化艺术教育培训机构、社团组织、传媒公司等相关部门从事表演或教学工作。与本科院校相比,我们的学生更要突出实践性、专业应用能力等方面。但实际上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在主抓的必修专业――钢琴、声乐方面基础薄弱,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仍然无法理解作品中更深的内涵。这时需要老师不断地引导和通过其他科目比如和声、中西方音乐史以及曲式分析等课程来加以辅助,这时曲式分析课重要性也就凸显出来了。

1.曲式分析课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在结构

就曲式分析这门课程来说,目标是针对音乐作品曲式结构等方向的系统学习。音乐作品中的曲式结构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接触到的钢琴及声乐类的作品的曲式结构是纷繁复杂的,每一首作品的音乐内容绝不会和另外一首音乐作品完全相同。但是,曲式作为一种音乐思维的模式,总是会存在一些抽象的共同规律。掌握体现共同规律的曲式结构原则与一些最基本最常见的曲式类型,由此出发,进行举一反三的分析实践,利用这样的过程不断地熟悉自己平时练习的钢琴曲及声乐作品,这样就会对今后进入工作岗位进行二度创作做出了更好的准备,进而才能对各种各样曲式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曲式分析课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曲式分析课程作为专业理论课,在课程设计中是处于中后阶段的课程,需要以之前开设的基本乐理、基础和声、及音乐欣赏和音乐史方面的理论知识作为铺垫,更需要有器乐或声乐方面实践性强的专业课作前导,使学生能更直接地理解。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人进校后目标并不只是针对三年后的就业问题,还有很多学生更关心升本或者是参加自考本科来进一步提高学历,因此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对这一部分的学生而言就相当重要。在进入本科学校后进而要学习的相关课程有作曲、复调分析与写作和配器法等等,这些课程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曲式课程作为基础,并且有着很强的连带关系。因此作为教师在专科学习的这段时间内就要不断强调课程的重要性、学习的目标及意义,并且按学生的理解力不断调整上课的方式。

三、高职专科院校曲式分析课程上课的特点

市面上的曲式教材有很多种,难度差异较大,专业性强,而且普遍具有一定的深度。对于我们专科类的学生来说,如果老师完全按照书本上的内容来讲,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所以在内容上从专业的角度考虑进行了一些调整:

1.讲课内容调整

采用歌曲分析与写作的教材,在讲课内容上做了很大的调整,针对学生入学后必修的钢琴和声乐两个科目,所以在分析曲式的过程中谱例尽量选取学生经常接触的小型作品,并适当加入钢琴谱例。这样做不但容易理解,而且教学目标直指实践内容,上课效果较好。

2.学期目标明确

在课程内容上,第一节课就为学生制定本学期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意义及曲式学的用途,并且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一部曲式,如何辨别乐段当中的内容划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提高积极性。在以往教学中往往按照书本的内容在“一部曲式”之前会讲包括乐段构成因素和主题发展手法,这样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没有明确自己学的是什么,到底要学什么。所以在调整以后以单一部曲式为例,讲完结构以后再插入主体发展等内容,学生接受的效果更好。

作曲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师 作曲技术理论 实践性课程 音乐创作

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群体,不仅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深入学习音乐其他专业知识的重要辅助性课程。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开设,在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中已有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在教学模式上成功地借鉴了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包含有四门基础课程:和声、曲式分析、配器、复调以及一门增强实践环节的作曲。这种课程配备相对于高师音乐专业而言还是比较合理的。

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招生人数、师资力量、设施的配备以及课程分类都有了质的飞跃。在这种前提下,作为音乐理论课程中实践性较强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按理说也应该更加完善、更加系统,但是从近些年的实际发展与教学效果上来看,情况却是不容乐观的。在高等师范音乐专业中所开设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在发展上正呈现出一种递减状态,不但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而且所开设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门数有了一定的缩减,就连课程的性质也有所改变。至于学生对该课程的实际掌握情况,就更加让人担忧了。

一、影响作曲技术理论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发展的原因

1.观念、政策上的影响

当前我国在教育领域所执行的政策,总体上是一种适度调节性的过渡政策,这与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是密不可分的。教育的方针却越来越趋向于科学化、人性化,教育的目标明确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综合性人才。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也具有同样的目标要求。因此,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课程改革有了明显的变化。为了突出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公共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的比重明显加大,专业课程课时比例相对压缩了。而在音乐专业理论课程中,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压缩是最为明显的。例如,原来和声课程的课时是108学时,学制为三个学期,课程内容可以延伸至一级关系转调乃至于和弦外音等章节,但现如今的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和声课程学时标准为72学时,学制一年,内容只能涉及到副三和弦左右,甚至有些师范院校的和声课内容只讲到属七和弦转位就结束了。和声课程内容的压缩,导致了作曲技术理论基础的浅薄,也形成了日后对曲式分析、复调、配器等课程学习的隐患。其他的作曲技术课程也与和声课程有着同样的待遇,课时减少,内容压缩。

即使在这种情况之下,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减少某些技术理论课的课时,甚至将原来的一些课程性质为必修课的作曲理论课程改为选修课。这些措施和政策进一步压缩了原本不足的作曲理论课程的分配额度。有些专家学者还建议将作曲技术理论中的某两门课程合二为一,例如,将和声、曲式合二为一,或将复调与配器合二为一。更为严重的是甚至还建议进行五合一改革,就是将和声、曲式、配器、复调、作曲合并为一门课程,由一名教师来负责综合讲解。改革观点上的变化,在倾向性上对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2.教学环节上的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招生人数有着质的飞跃,几乎是在成倍地增长,这也就增加了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上的压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逐一辅导,难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只有通过课后大量的习题,教师才能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但是,技术理论课程的作业要求教师必须认真仔细地批改,才能发现学生在各个环节所出现的问题,而且要因地制宜地进行修改。可是人数众多,作业难以及时批复,这也造成了一些学生在某些章节所发生的错误和疑惑不能被及时纠正。作曲理论课程相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音乐素质要求较高,招生人数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在学习技术理论课程的时候,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所以教学很难顺利地进行。久而久之,师生在教学上缺乏默契的配合。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一些教师也没有传授知识的热情。

3.课程性质上的影响

作曲技术理论是一种逻辑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种类,相当于音乐专业中的“理科课程”。这就要求教学的双方,都要有比较严谨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较为准确的计算能力。这种课程的知识积累方式是一环扣一环的,而不是并列式的,一旦有一个环节在理解和掌握上出现了问题,会导致以后很多环节无法顺利进行,从而造成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但是高师系统的一些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师,相对缺乏实践创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较难完全满足技术理论课程性质的要求。这样一来,课程的讲解就相对缺少生动性。这些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顺利发展。

二、对作曲技术理论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发展现状的反思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整体发展态势是强劲而有力的。其办学质量和规模都属于上升趋势,音乐教育正在向系统化和专业化方向靠拢,越来越接近音乐专业院校的办学理念。而音乐专业院校也在摆脱以往单一发展的纯专业化模式,逐渐开设音乐教育专业等方向的课程。可以明显地看到,高等师范音乐专业与音乐专业院校的发展差别正在逐步缩小。

在这种前提下,高师音乐专业开设的课程应该是更加丰富而系统的。然而属于实践性基础学科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不但没有得到巩固加强,反而被压缩了,这与总体的办学方针是相背离的。一些专家在对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态度上,认为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不必开设过多难度较大的技术理论课程,例如和声、曲式等课程在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中,通常是应用不到的。因此,他们认为综合性的横向发展可能比专业纵深化发展更为实用,那么对作曲技术理论改革的二合一、五合一就可以得到解释了。先不说这种简化作曲技术理论的观念是否正确,我们反思一下,难道高师音乐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只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吗?如果仅仅是以能够满足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需要为目标的话,那么高师音乐教育则是一种片面的、狭隘的教育观念。大学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师音乐专业中,作曲技术理论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领悟能力所开设的一种有较高难度的实践性理论课程。经过这种课程的系统训练,才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同时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因为这样,这些课程才被称为音乐中的技术理论课程。同时,高师音乐教育正在朝纵深化发展,逐渐从传统师范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过渡。在这种趋势下,音乐专业的研究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而在音乐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就必然会遇到作为科研型人才检测标准的作曲技术理论考试,没有扎实的作曲技术理论功底,基本无法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即便是通过了研究生考试,在没有全面技术理论的支持下,也是一种比较空洞的状态,很难顺利地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各种音乐科研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在高师音乐教学的建设中,不但不能缩减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比例,甚至还应该加大教学力度。另外还有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就是高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还应该尽量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基本上可以分为六类。第一类,通过编制考试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第二类,通过考试进入专业音乐团体,从事演唱演奏专业。第三类,进入机关或事业单位,担任文艺宣传等工作。第四类,成为音乐制作人。第五类,自由音乐教育者。第六类,从事其他非音乐专业工作。其中前三种相对稳定,但是职位非常稀缺,难以满足广大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第五种难以获得教学资格许可。而第四种就业方向,近年来正处于上升趋势。这种就业方式属于创业型,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主体内容就是一种音乐创作,需要有较为牢固的作曲技术基础。没有全面的作曲技术理论知识,想从事此种工作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作曲技术理论课程还可以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从音乐的宏观发展上来看,真正推动音乐发展的还应该是音乐的创作。我们从事的演唱演奏、音乐理论研究,终归要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以及音乐作品所带动的音乐文化现象反映出来。没有新的音乐作品问世,我们的音乐活动内容就得不到充实和更好的发展。而音乐创作是一种内心和灵感发挥的创作,并不是音乐专业院校学生的专利。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有着相对较好的文化基础,综合素质也比较全面。很多学生有着无比的音乐创作热情,但是这个环节必须要有较为扎实的作曲技术理论知识作为保障。如果在课程设置上,高师音乐教育不重视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发展,那么学生就只能空有一腔热情,却无法实现音乐创作的美好愿望。所以,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基础实践性课程。

结语

随着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发展的日趋系统化,课程建设一定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完善。高师音乐教育发展会越来越与专业音乐院校教育发展接轨,形成相辅相成的音乐发展格局,共同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相信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定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使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得以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田刚.音教专业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五合一[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1).

[2]李广达.对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9(2).

[3]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刊[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

[4]刘镇枉.中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概况及其展望[j].云梦学刊,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