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精选5篇)

  • 设计艺术(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2)设计要素的对比变化。对比在艺术创作中即将艺术作品中的两个反差很大的构成要素有机配列在一起,既鲜明强烈又平衡统一,就是各设计元素之间的差异体现出主题的鲜明,视觉效果的生动活泼。对比关系主要是通过各设计元素之间形状、形态、色彩、色相、色…

设计艺术(精选5篇)

设计艺术范文第1篇

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意义。环境艺术设计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体现的是人类对此环境美的感受,无论是内部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外部环境艺术设计都要遵循美的形式法则。美的形式法则是一项社会工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充分理解审美主体,从不同空间功能的使用类型出发遵循美的形式法则,理解特定设计对象的多重体验要求,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鲁道夫 阿恩海姆认为,审美体验是外在世界与人的内在世界的同型契和。环境艺术设计之美是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技术美的综合。环境艺术设计应积极主动地结合美的形式法则,使物质主体满足审美主体,精神主体必须超越物质主体,从而达到物质主体和精神主体统一于审美主体和艺术设计的成果上。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的应用。

(1)设计元素的和谐有序。要想使艺术作品达到和谐的状态,其各设计元素并非一成不变并且也可以保持着差异性,但当差异性表现得强烈时,和谐的格局就会向对比的格局转化。共性的强调,可以使设计作品形成一个稳定基调,从而产生完整统一的视觉效果。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把握细节变化,在各元素属性相似的情况下运用渐变调和,使之逐渐变化;在各元素的差异明显的情况下力求差异面和对立面的统一,对比不能离开统一。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着图形形体对比、空间对比、质地和肌理的对比、色彩的对比(在铺装设计中多种颜色混杂会破坏设计作品的整体和谐)、方向对比、虚实对比,和谐与对比手法的交叉运用,可以取得多样统一的设计效果。

(2)设计要素的对比变化。对比在艺术创作中即将艺术作品中的两个反差很大的构成要素有机配列在一起,既鲜明强烈又平衡统一,就是各设计元素之间的差异体现出主题的鲜明,视觉效果的生动活泼。对比关系主要是通过各设计元素之间形状、形态、色彩、色相、色调、方向、位置、排列、数量等多方面的对立因素来达到的。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通过不同种类植物色彩、色相、植物形态对比等,取得鲜明的视觉审美效果。

(3)设计元素比例协调。比例是设计元素之间及元素与整体之间的数量关系,是美的形式法则的重要内容,恰当的比例有一种协调的美感,。黄金比(1:0.618或1.618:1)被广泛用于设计中,具有美学价值,最早是由古希腊人发现的,直到19世纪被欧洲人认为是最美、最协调的比例。如在室内起居室、书房等空间建造建筑小品,在其体量设计中进行比例控制,会使设计作品达到美的尺度。

(4)设计的整体布局对称。阿恩海姆认为确定平衡的因素是重力和方向,重力体现了位置、大小、色彩、内在形状的对称、协调。在环境设计中会产生由于过分的绝对对称而使设计作品给人感觉单调、呆板,有时在整体对称的格局中加入适量的不对称因素也是必要的,这样能增加作品的生动性和美的感受。随着时代的发展严格意义上的对称逐渐地被均衡所代替,可以换句话说艺术一旦脱离了其原始期便会逐渐地消失。对称可以产生一种极为轻松的心理反应,更容易让欣赏者的神经处于放松状态,从而满足人的视觉和意识对平衡的要求。

(5)设计中节奏循环适当。节奏是一个音乐上的概念指节拍在一个中心点附近作来回往复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重复。在视觉艺术中,节奏是不可缺少的,赵殿泽在其书《构成艺术》中说道:让色彩或造型“按照一定的比例,有规则地递增或递减,并具有一定阶段性的变化,造成富有律动感的形象。这种构成作品,一般都表现为生气盎然,有时还会给人呈现一种韵律感富含生命力,它能给人以活力和魅力。”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艺术性

设计艺术范文第2篇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艺术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艺术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绘画造型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艺术设计。下面就从这个角度进行一定的剖析。

远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在生活中孕育了绘画的胚胎,从已由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期所产生的彩陶艺术所描绘的鱼纹、人面纹及花叶纹等装饰图形,至明清时期的文人绘画,我们会发现从原始社会的图形符号一直到封建社会晚期的各类绘画艺术,总有一些永恒的主题,而在这些主题之中,“形”的表现往往是中国历史艺术家借以传情达意的一种外在形式,也就是古代画论所说的“以形传神”、“借物咏志”。中国画艺术家在表现某一种自然物象时,更多地是注重与“形”所蕴涵地精神意义,而不是对自然物象作物理形态的外形模写。正因如此,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自然物象的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更多的“理性”色彩,将自然物象之形抽象为一种图式化的符号语言。

现代艺术设计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集中概括的设计已逐渐成为主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现代艺术设计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绘画讲究构思上的“以一当十”、“以少用多”,构图上“计白当黑”等审美追求能为平面设计师提供大量的营养。这已经在我国艺术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如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他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强调的也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他的许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融合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又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肌理效果。“水—生命—文化”招贴图形作品,更构筑了一幅在中国特定大文化场景下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平面图形设计作品。2008年的深奥标志也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在我国的艺术设计作品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

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等,特别是中国画,巧妙的运了用白底的匠心。民间剪纸和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艺术的构图中得到印证。西方传统艺术,基于几何学空间观念,从模拟生活现象入手,借以展示作者的创作思想。中国艺术家则以“不似之似”、“脱形写神”为艺术追求的胜境。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沉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艺术家随着时代的要求,赋予它新的活力,常用而常新,这种程式化的处理在我国招贴画的装饰性形象处理上,也常得到应用,显示了夺目的光彩。齐白石曾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著名论断,我们的一些招贴画,就“似与不似”的观点来考察,很多形象显然不是生活的简单模仿,而是由复杂到单纯,由繁杂到简洁的可贵提升。靳埭强招贴作品“金、木、水、火、土”招贴图形设计,也充分显示了这种文化精神,萦绕着极其强烈的现代主义设计的精神光环。陈幼坚包装设计作品“奇礼”,靳埭强包装设计作品“双妹花露水”。设计者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有深刻的理解,对中国传统观念在设计中的应用挥洒自如。由于艺术设计的特征,决定了装饰色彩在设计画面上所起到的作用。装饰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宋代苏轼曾画朱竹,有人责难他,难道有红色的竹子吗?他反问:难道有黑色的竹子么?意思是既然大家对“墨竹”习以为常,为什么不允许画朱竹呢?这说明传统美学观中对色彩的主观想象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但这种主观想象不等于主观臆造,装饰色彩同样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样需要从客观事物中吸取营养。这正是包装画面所刻意追求的。“意足不求颜色似”说明了这种关系。人们常从彩蝶、霓虹、彩霞等自然色彩受到启发而创造出色彩绚丽的装饰效果。装饰色彩的主观性使某些联想,将自然景色“拟人化”。传统中国画中也经常把荷花画得红艳艳得,荷叶只用淋漓得水墨,面对这些形象,人们自然会觉得所画的水墨叶子是绿色的。在艺术设计作品上,常常也有这样的例证,一张蓝色的画面,上面画几束灿烂的焰火,这块蓝色自然会被人接受为深邃的蓝天。同样是蓝色的底色,画上几块白色的三角帆影,这块蓝色又会被人们视为无边的海洋。一张绿色的画纸上画一对嬉戏的小羊,这绿色就成了如茵的草坪。正因为只是单纯的底色,空间更大了,给人的联想更多了。

设计艺术范文第3篇

设计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现代设计的产生就是艺术家参与到现代工业生产的结果。也就是说,现代设计既要考虑到其科学性、工业化和生产问题,也要考虑到其社会影响、文化状态、艺术特征问题。通常来说,一个设计的产生,首先应该在严密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考虑到设计的市场和设计的对象,有针对性地了解设计服务对象的设计需求,再进行设计的准备工作,包括相关设计的参照、设计的基本技术标准、设计所要达到的基本需求等。然后开始设计的构思和操作。这中间又要考虑诸如设计的具体细节、设计的风格与艺术倾向、设计的工业制造成本等问题,其中还包括和技术人员的协调。最后设计修改完成,要考虑社会的接受程度、受众的反馈意见等。在这个过程中设计思维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从设计的准备到设计的修改和实现,无一不需要设计师周密的考虑和认真的斟酌。

作为一种复杂的系统行为,很多大规模的设计也通常不是一个设计师所能独立完成的,那么是不是在这种集团性很强的设计中就不需要设计思维呢?答案是否定的。对设计思维的忽视会使得设计缺乏最起码的竞争力,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比的当年世界十大建筑之中,中国就有3座,但这3座全部都是外国设计师设计的,这不能不令中国建筑设计师深思。论建筑的技术,中国并不比西方差很多,但是忽视建筑的艺术特征,缺乏有创意的设计思维的引导,最后导致了中国建筑设计实际上的落后。中国的建筑设计师却仍然在津津乐道于他们的技术是如何达到国际水准而避谈设计思维问题,这使中国的建筑市场成了外国设计师新风格的试验田。这样的状态在各个设计门类中同样存在,但相比之下,视觉传达的发展就好得多。而且近年来随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工业设计也开始被重视起来,中国的设计师也开始重视设计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设计的设计思维创意,应该建立在对市场的广泛调查基础上,市场是决定设计师思维基本倾向的前提。不清楚这些前提,设计思维就会成为个人的胡思乱想,所产生的设计就会偏离社会需求而成为无法实现的空想以至于遭遇市场的失败。“理论家多会注重前卫的设计、探索性的设计、形成运动的设计,而这种方式往往会忽视主流的、大量的、行货式的设计主要趋向”②;设计工作中的很多东西要受现实材料或者条件影响,最后才能进入到设计的实际构思环节。在这一环节当中,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更加细致化了。设计的风格问题、设计的文化形式、设计的功能等都需要设计师具有足够的积累来完成。不少设计中表现的似是而非的状态,反映的就是设计师自身知识体系的缺陷和设计思维上的紊乱。例如在设计中越来越强调设计的民族性问题,但是很多所谓有民族特点的设计实际上有些不伦不类。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出在设计思维上,一些设计师对传统的图案图形理解并不深,仅仅是得其形而未得其神。这样和其他一些外国设计师所做的带有某些中国风格的作品没有什么区别,当然也不可能具有什么设计上的优势了。对于设计思维来说,实际上就包括了对设计产品的理解和对设计风格、设计文化的立场,以及在这个立场上的形式选择倾向,这个倾向决定了设计师所表现出来的设计风格。也就是说,设计思维是形成设计的核心步骤。设计思维的优劣成败,决定了一个设计乃至整个设计风格的成败。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设计由于近百年的放弃传统而遗失甚多,而现代设计的发生发展又因为我国工业化较晚所以比西方要晚得多。这就造成了我们的设计发展不如西方的系统性和多样化。西方在100多年的设计发展中,表现出了非常多的设计风格,当然这些风格各自都有其独特的产生发展背景和由此背景而发生的不同的设计思维的指引。这种设计发展的状态使得西方设计师能够在更加理性地对待设计的同时,完善自己的设计思维和产生相应的设计创意。中国近年来现代设计虽然有国外的很多设计思维创意作为参考,但恰恰是这种状态使得设计师更为迷惑。高速发展的设计产业,还不完善的设计市场加之这些光怪陆离的设计风格,使得本来就处于发展中的中国设计无所适从。设计师处于这种迷惑之中,形成自己的设计思维自然也较难做到。当然根本的原因仍然是中国的设计市场的缺陷,我们的企业家和设计受众还没有重视设计的思维和创意的价值。对很多客户来说,他们需要的是西方设计的模仿者或抄袭者,而不是有独立的设计思维的设计师。这种急功近利的状态无疑是有害的。当然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可扭转这一状态。“当意向进入设计师的思维时,原创便一定会出现,只有我们独立工作,任由自己的思想遨游,我们的设计才可能有整合性和原创性”。③

我国的设计教育专业分科太细,这也限制了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产生于美术学院,分科方式仿照艺术专业,这就造成设计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没有交集,阻碍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培养,削弱了他们的艺术设计创意能力。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一些教师重视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而忽视思维创意的培养,所以造成艺术功底设计技巧虽好,但在设计创意上则不足。

设计思维的培养形成需要对已有设计的鉴赏和思考。对于现阶段中国的设计来说,最方便的倾向莫过于从传统中去吸收形成新的设计思维的营养。现代设计的发展中,常常能找得到这种向传统寻找思维灵感的例子。传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表现形式,都能成为中国现代设计发展所产生的土壤。虽然设计也越来越全球化,但是文化发展毕竟是有多样性的,人的审美思维和设计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像现代主义设计那样的状态,实际上也只能发生在现代设计在全球推广的时代。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设计必然需要表现出文化性和民族性,而缺乏设计思维无疑是无法满足这种需求的。

注释:

①王一川.2010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2.

②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348.

设计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智者;美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253-01

一、艺术和设计的关系

一杯温开水,加上咖啡豆提炼,经过搅拌,一杯浓情咖啡顿时让人气爽神怡,回味无穷,咖啡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艺术,在品味的同时,也在满足我们各种器官的需要,调动了视觉,嗅觉,味觉,不知不觉中有了对咖啡的迷恋,在芳香四溢的空气里,弥漫着香甜,那一刻,时间戛然而止。

有人说设计和艺术是伴侣,相濡见温情,有人说设计和艺术是陌生人,因为他们一点关系也没。有人却说它们是知交,斟酌见真情。

艺术是我们生活的画笔,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斑斓色彩。我们热爱艺术,艺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没有它,生活索然无味。那设计是什么呢?他的概念就像鸡肋,教课书中反复提到,设计是人们为改造世界有目的计划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两者似乎风牛马不相及。

二、大众眼里的“设计”

设计是艺术吗?每个人谈艺术都会把设计涵盖进去,同样我们专业也叫设计艺术学。似乎是优雅的名词把设计艺术化,上升到美的境界。国家颁布学科目录里“设计”一项,和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一起添列“艺术学”的范畴。国内有学者认为,把设计归列于这个范畴是一个巨大的误会,是对设计本质理解的肤浅。设计本质决定,商业设计作品归企业和私人单位,归属委托者,设计是跨学科的门类,是综合学科,其中艺术成分仅仅是表现的手段,并非本质,归为艺术学注定了设计学和理论的表象化和矮化。针锋向对的态度更加激起了我们对设计与艺术问题的思考,曾经有2个同学因为一个不起眼的矿泉水瓶子发生争执,其中学纯艺术的同学说这个矿泉水瓶子是艺术品,

另一位同学反驳说除了感受到它是一件商品之外什么也没有发现,从我的专业理解出发,其实这个同学的话可以理解为:1,瓶子是装水的容器,体现了物品的实用性。2,瓶子的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体现了适用性。3,瓶子上的标签,介绍了商品属性和它的品牌价值。

三、艺术家和设计师的碰撞

艺术家创作是由内到外的一种自我情绪抒发的创造活动,艺术创作注重艺术家个人内在的体验。更多是个人经验,而个人内在的体验又源于艺术家独特的生活和生存的感受。

设计师的创作是以某一目的为基础,将社会、人类、经济、技术、艺术、心理多种因素综合起来。使其能纳入商业的轨道。可见设计不局限于对物象外形的美化,而是有明确的功能目的的。设计过程正是把这种功能目的转化到具体对象上去。设计师总是带给了我们新鲜的感动,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诱惑。让我们感受到设计文化带来的气息。

四、感性和理性

如果艺术是感性,那么设计就是理性,有人说设计师是快递员,而是在传递存在的东西为目的。而艺术家是厨师,精湛的艺术成品犹如美味佳肴。分享给所有欣赏者,设计师的工作是魔法师。化腐朽为神奇,变幻莫测的技巧,快速敏捷的身手就如视觉表现手段。绽放丰富多彩魅力,创造出奇迹奉献给喜爱美的人们。

五、艺术,设计的联系

设计是艺术吗?艺术赋予了设计华丽的外表华丽包装的背后是设计的本质。设计的本质是满足人们的需求,设计与艺术的关系也是设计师一直以来争执的话题。从古到今,设计大师们偏好以艺术之养料灌输设计之花园,启动视觉之航道,点亮创意之灯塔。陈幼坚,聂永真等港台设计师结合流行与时尚元素,传统与现代元素,创作了大量设计作品。他们作品既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能达到企业品牌推广力度,同时给我们大众带来全新的审美。毫无养分的城市快餐设计,更多的是设计师一板一眼的机械化视觉表现手段丧失了活力,丢失了设计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美学。甚至大量设计师照搬抄袭日本设计。

画虎还须骨中描,只有我们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才是我们真正拥有的宝藏,真正要追逐的艺术方向。

六、商业与自我

设计是商业的,艺术是自我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很美对吗?当艺术的美淋漓尽致展现在我们面前时候,我们会大呼惊喜,似乎注定了设计师就是无名英雄,因为我们根本不会记得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拉链的设计师。好的艺术作品会让人感动,艺术家赋予他情感,而设计恰恰不只是表达设计师个人情感体验,还必须努力表达产品本身的性能,功能。

七、艺术赋予设计“新生”

艺术和设计其实就像孪生儿,设计师在美的基础上来解决面临的问题,艺术是设计师赋予商品的最表面的视觉的手段,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不仅是一件商品,而且还是一件优雅精致的收藏品,艺术的风格也能很好的展现在设计师设计的作品当中。

八、揭开设计真正的“面目”

设计之美不同于艺术之美,它紧紧围绕我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去感受设计带给我们的体验吧,对身边熟视无睹的人只会离美越来越远。设计表象是艺术带给我们感触和心动,设计本质依然是满足人们目的进行的活动,灌溉艺术表现的花朵,做一个辛勤的设计园丁,防止创新思源枯萎,未雨绸缪,提高我们的艺术素养,不做城市化的影子,捍卫艺术设计的尊严。

设计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设计;传达;艺术;表现;创作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87-01

一、设计非艺术

在艺术创作中,考虑的更多的不是怎么样好看而是表达自己,通过艺术的媒介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性格;你周围的一切对你来说,只是个影响因素。如果你的作品可以突破一个时代的局限,表达当代的趋势,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语言,那么你就是这个时代的拥有者也就是所谓的经典。

而在设计中,除了考虑到自己的设计语言,更多考虑的是你的设计对象,你为谁而设计,客户想表达什么概念,针对的是什么市场,再加入美学造型的考虑,功能性的考虑,人体工学的考虑,等等细节,成功地把这一切融合在一起,将成为一个设计作品。当然,也有人会发现,设计的概念和艺术在某些时候又很模糊。

二、设计的功能性与市场接纳性

尤其在世界上的设计大师上体现的最为明显。在这些人的设计上,你会发现艺术化的痕迹很浓,有些你甚至还看不懂,梵高的作品,毕加索的作品,那个不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这个作品他在表达什么?太个性化了!”。显然的这些设计绘画作品更多的在表达自己的理解,而不是更好的服务于这个设计的受众。但它却被大众接受了,并被冠以设计大师的称号。为什么?这涉及到一个设计界的明星化问题,现在在国外出现了很多知名设计师,这些人的影响不亚于艺术家,是设计行业中的大明星,比如说,菲利普斯塔克。他们每年的新产品,都被大众所关注,成为模仿的焦点,成为时尚和设计趋势化的分析典范。明星效应在现在这个社会是很广泛的,出来一个作品及随之冠以趋势这个词,为什么呢?实际上,他们的个人作品风格性强烈,已经模糊地在扮演一个艺术家的角色,只是他的作品还是存在批量生产性,设计功能性,为客户服务的特点。他们成功,是因为设计的一切元素,都不再成为他心目中的设计限制,他们精于如何把玩这一切吧设计当做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兴趣爱好是不允许有局限性的。

还有很多人认为,国外的明星设计师如此之多,和他们的设计态度有很大关系。中国设计师,往往会把客户看得非常重要,经常为了客户的要求不断的修改自己的设计,并不太在乎这个设计是否会改的面目全非,毫无美感。就如同一个企业,想要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是需要设计师们帮助来完成的,此时就会将雇主的想法施加在设计师身上,就会让设计师的想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当然一个号的公司突出自己的特点是必要的,但是让一位出色的设计是完全按照别人的想法那么做出的设计一定不会是好的设计。而国外的设计师,他们尊重客户的意愿,但也比较坚持自己的设计。在不能和客户达到共识的时候,他们往往坚持自己的设计,不愿意修改方案。

三、纯艺术形势

设计是否有合适的功能性,是否易于服务于大众,又有什么关系呢?“纯艺术”无疑是一个令人景仰的词语。纯艺术的作品在美术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绘画是人类最早表达思想的方式之一。当我们开始拿起画笔的那一刻,我们在没有任何形势状态下表达出来的东西就是我们心里所想的所描绘的。此刻绘画就是我们出发自己内心世界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在中国很早的时期,人们用来表达意义的汉字即:甲骨文,更多的就是依赖于火花而完成的以至于演变成多年后的汉字。二十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和科学的巨大发展与变革,随着现代派画家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新的创作表现形式。写实性纯美术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四、总结

对于艺术与设计的概念,我们把其界限都分得很不清晰,其实也很简单,之所以叫艺术与设计就是设计是基于艺术的,以艺术为基础的,在浩浩荡荡的艺术历史长河中演变至今的。而现在的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在为人服务的同时加入艺术的元素时期更富于神圣化,这就是艺术与设计,对于它们的概念是不能够进进用那么几条字就能说的清楚的。

艺术概念:反映当地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

设计概念: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我想,知名的设计师就是这样形成的。如果这个设计师具有卓越的思考能力,他的设计风格,具有对当代设计或思潮的一种突破,那他可能更可以经受住历史的考验,真正升级为艺术家式的设计大师,这时候,他的客户也许不再在乎自己的真正需求,更多关注他的设计思想,愿意被他牵引,时代被他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