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精选5篇)

  • 有效教学(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从概念定义上把握有效 当前,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术语漫天飞,配套措施落实却很少。以语文的有效教学为例,可以举出大量的有关概念的解读,却很少看到能够让人茅塞顿开、操作性强的成功范例。而且,在有关“有效”概念的解读中,笔者也时常能发现一…

有效教学(精选5篇)

有效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学科 有效教学 概念把握

当前,“有效教学”是新课改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但作为一名从事多年语文教育工作的教师,我不禁反思:现在的语文教学做到“有效”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体现还不如人意,甚至与课改的要求相差甚远,比如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指导者、促进者还有很大的差距;学生由被灌输对象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由被培养成统一规格的人变为差异受到尊重、个性特长得以发展的人,目前还停留在憧憬的层面;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融洽、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尺度把持不够,如对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理解的模糊,相关评价制度的不完善等。笔者以为,要让当前受到语文教学更“有效”些,必须:

一、从概念定义上把握有效

当前,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术语漫天飞,配套措施落实却很少。以语文的有效教学为例,可以举出大量的有关概念的解读,却很少看到能够让人茅塞顿开、操作性强的成功范例。而且,在有关“有效”概念的解读中,笔者也时常能发现一些让人不易理解、可能影响到操作的专家的“权威定义”。作为一种前沿的教育理念,正确的定义,能够积极地倡导、引领人们前行,反之会令广大教师愈加困顿。

当前对包括语文教学在内的“有效”性理解存在的误区主要有两个方面:(1)“有效”泛化。大而不当。什么都纳入“有效”,极易误导公众,让人误以为先前的教学都是“无效”的,误以为“有效”教学是根治教育百病的良方。(2)将“有效教学”形式化。将“有效教学”搞成形式,成为“作秀”,容易成为一阵风。

因此,对“有效教学”的定位和解读不宜泛化或给它披上玄学的外衣。所谓的“有效”是相较“无效”而言的,它并不是断裂先前的教学,而是在传承原有教学理念、方式的基础上,更加强化科学的特质;它不是对以往教学的简单否定,而是作为一种理念的变革、创新,成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可行的自觉追求。

以语文的“有效教学”而言,应将语文教学的“有效”定位在下列诸因素:(1)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能够正确把握,对学生信息反馈能够正确把握;(2)对师生互动能作有效性的把握;(3)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能作有效性的把握,如摒弃垃圾语言,重视备课,真实做人和思维表达习惯的质量提高等;(4)能够引领学生对所传播的知识作及时有效的消化,能够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有效把握;(5)对自己的教学能够作客观有效的评价;(6)管理者能够给予执教者以科学、客观和有效的评价等。这样的定位可操作性强,适合语文教学实际,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从评价制度上促进有效

在考试指挥棒作用不易取代的情况下,要追求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下列几个因素至关重要:

(1)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转变的主动权在管理者。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有紧密关系,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管理者的教育观念首先必须转变。

(2)评价体系。自上而下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建立。一是要尽快推出一种有效衡量语文教学是否有效的评价标准,不能“人人嘴上喊有效,人人不知到底什么算有效”。二是必须改变语文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将那种简单地鉴定分等、奖优罚劣,只着眼于语文教师个人的工作表现的业绩考核转变为肯定语文教师的成绩进步,能够发现并发挥语文教师特长,激发他们的成就欲望的激励机制。应该客观、公正,最大限度地尊重并且张扬教师个体的语文“个性”,且要好好地培植、发展、利用,不仅能够使得语文老师的这种个性特质与学校的事业发展和谐起来,而且能够高质量地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最大化。学校的管理要摒弃那种漠视语文教师的个性发展,通过简单的奖惩和经济手段将教师的个人需要纳入学校需要轨道的做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尊重语文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从社会、心理诸因素关心语文教师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语文的“有效教学”也应体现在对语文学科考试评价的科学管理上。命题的导向性对语文教学能否真正有效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从素质能力上提升有效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习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且要让语文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造的主动权,使得语文教师能够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但现实中,语文教师的师资质量状况与新课改所需的语文教师的那种教学个性显得不协调。这已成为制约语文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

有效教学范文第2篇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篇主体课文《用冰取火》。

[设计理念]

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年轻人是如何用冰取火的,感受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理解顽强的意志、永不放弃的精神是战胜困难的最重要的条件。

2、理解“威胁、一筹莫展、束手无策、思索、摩挲”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紧扣重点,走近文本

1、 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检测学情。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用冰取火》这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说)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师: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用冰取火?怎样用冰取火?”)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一起到南极去探险吧!

[上课伊始,教师先让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使学生懂得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结构;接着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树立学生的目标意识。带着问题阅读,是有效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入情入境,走进文本

(一)品读“怎样用冰取火”

1、师:当大家绝望的时候,那个年轻队员是怎么做的?画出重点词句。

2、汇报交流

* 做冰透镜

(1)学生说说年轻队员做冰透镜的过程。

(2)点拨:通过表演、找近义词等方式理解动词“取、刮、摩挲”。用“先……接着……然后……最后……” 说说做冰透镜的过程。

(3)品味表达:(出示课件)他取了一块冰,用小刀( )地刮,用温暖的双手( )摩挲,( )地,做成了一个光洁透明的“冰透镜”。

①学生按课文内容填空。②从所填的词“轻轻地、不断、慢慢地”你能体会到什么?③带着对这些词的体会再读一读这句。④仿说句子,要说清材料、工具和做的过程。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教师引导学生对“轻轻地、不断、慢慢地”等词语品味体会之后,再进行仿说练习,在学生习得新知后立即实践,知识的掌握高效化。]

(4)、生活小实验:教师板画冰透镜。你看它像你们玩过的什么?你是怎么玩的?能具体说说吗?(学生边说教师边用放大镜演示)

[生活小实验建议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在课前完成,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又能为学生学习课文打好基础。]

* 用冰透镜取火

( 1)、学生汇报年轻队员用冰透镜取火的过程,师板画。

(2)、朗读体会:让我们模仿年轻队员取火的动作等待一分钟,你有什么感觉?你想说什么?此时你的心情怎样?过了一会儿,火绒上出现了一个红点,此时你的心情怎样?接着便燃烧起来了,人们的心情有怎样?我们的心情由焦急到惊喜、兴奋、激动,让我们把这些感受表现出来吧!读句子:“一分钟、两分钟.......”

[此环节让学生体会队员心情的焦急时,除模仿取火动作等待一分钟外,教师还可抓住“一分钟、两分钟.......”一句,从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入手,感悟时间的难熬,年轻队员的坚持。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让学生的读更加入情入境。]

(二)以读代讲,了解取火结果。凭着探险队员的聪明才智,他们终于成功了!引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团红红的火――”

(三)聚焦人物,体验情感。

1、 为什么年轻的探险队员能想出这个办法,而其他队员没想出来?是他们没有科学知识吗?你觉得这个年轻的队员是一个怎样的人?

2、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渎第五自然段。

3、假设自己就是一名被救的队员,你想对这个年轻的队员说些什么?

[语文课程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学时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假如你是被救者,你会对这个年轻的队员说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说的过程即是理解文本价值取向,受到情感熏陶的过程。难点的突破讲求实效。]

三、拓展延伸,跃出文本。

1、你或者你周围的人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是怎样运用智慧克服困难的?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2、课堂总结: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遇到了困难,应该像那个年轻队员一样,不能轻言放弃,应该仔细观察,合理利用现有的条件,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战胜困难,解决问题。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师所给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讨论,相互启迪。]

四、布置作业,积累运用。

1、我要读:阅读智慧故事,加深对智慧的认识。

2、我要写:你或者你周围的人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是怎样运用智慧克服困难的?请写一写。

3、我要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总评]

本节课,教师能精准地理解教材和把握教材,捕捉重点段落,注意挖掘语言训练点,避免对文本进行繁琐的分析,努力追求教学的有效与实效。

一、情境教学,有效悟情。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这句话在中国的实施运用,则是特级教师李吉林创立的“情境教学”。本课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怎一个“好”字了得。

比如“为什么用冰取火”这一环节的朗读教学,教师以学生情感的梯度发展为主旋律,安排了三个层次:1、找不到打火器时的着急读;2、听风暴声,感受南极气候恶劣后的惊慌读;3、音乐渲染,即将失去生命后的绝望读。三次朗读层层递进,有效情境的创设令学生的理解感悟水到渠成。

有效教学范文第3篇

    研修第二天,上午培训学习继续进行,山西省中学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山西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太原师范学院教授,师资培训处副处长常学勤教授给我们带来《有效地理教学与教师应具备的意识》。

报告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如何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常教授指出,有效即为效率、效果和效益。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成绩结果有进步,投入和产出成正比例。常教授提出,我们的课堂不能简单的关注知识,更要渗透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要有大视角和大尺度,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学生能抛弃课本、笔记和琐碎的记忆,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智慧的学习。——怀特海(英)

课堂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走向为改变思维而教(学)。

让我们的教学要成为智慧的教学,让孩子们有快乐的学习体验有成就感的学习感受。

第二部分,有效教学教师应具备的意识。包括课程标准意识、课堂教学目标意识、学生意识、教材意识。

一、课程标准的意义与价值

1.国家意志的体现;

2.反映国家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学业水平的宏观要求;

3.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分解《课程标准》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摘录相关内容;第二步确定关键词;第三步分解核心概念;第四步分解认知动词;第五步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叙述教学目标

三、为什么要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体现;

2.是教师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

3.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4.是衡量、评价教学效益的标准。

四、教学目标的功能?

1.教与学的方向 —— 引领课堂教学方向

2.确定教师教什么(教的标准),学生学什么(学的标准)

3.评价的依据 —— 检测反馈教学效果

4.是确定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的依据。

5.学习的动力 ——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6.目标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目标越明确具体,越能激发人们实现目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7.明确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

五、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案例分析

1.脱离课标内容标准(一位地理教师的案例);

2.目标表述空泛,可测性不强;

3.行为动词缺失,主体错位

4.照搬教参内容

5.对三维目标的认识不到位,重视一维,忽视二、三维

六、课堂教学目标意识的要求和体现

1.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课标,学情,教材

2.确定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

3.符合课标要求:是课标的分解、细化

4.适合学生水平(起点):“跳起来能摘到的果子”

5.有学科味

6.知识技能目标(结果性目标)应具体可测

7.多维兼顾

七、教学与目标呼应:A教学围绕课堂目标展开B结课时检查目标的达成情况

学生意识的要求和体现

研究学情,以学定教,顺学导教

如何看待教材?——教材观

   常教授指出,我们要把握好这些标准,研读好课程标准,特别关注教学目标,深入学生,利用好教材。

整个报告,常教授通过列举大量案例为我们解读教学有效和教师意识,案例涉及地理、生物、历史等各领域,形象生动。老师们听得非常投入,频频点头表示认可。三个小时的报告,让我们感受到常教授不单单是教育专家更是饱读诗书的杂家。常教授特别推荐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多反思,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让我们教出品味、尊严和底气。

有效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题教学;有效引导

一、在小学数学中应用“有效引导”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小学教学中,数学既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讲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选用有效引导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减轻压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时体验到数学所带来的乐趣,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引导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要通过适当的情境对学生予以进一步的引导,环境这一外界因素实际上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如果能够采取科学化以及合理化的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兴趣,使之能够对数学的学习引发思考,那么对于数学成绩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整体水平作为着手点,巧妙的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处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进而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但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时,在所创设的情境中,一定要在现实的基础上,不能与实际相互脱离,如果脱离了现有的环境进行情境的创设,那么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感觉,对于学习效果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以学习“角”为例,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上进行情境的创设是十分有效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新课的导入就会简单许多。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角的基本概念等,此时教师就可以以此创造出一个场景,让学生尽快进入到学习活动中,同时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同时,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课本上还有理论上,应该让学生具备正确的感知,这样对学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拿出一个三角形模具或者是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让学生亲自感受,这样他们就会对“角”这一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发现更多与角有关的物品,令学习的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巧设疑问,引导积极思考

问题使人生疑,有了疑问才能进行思考,有了疑问才能实现引导的目标。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巧妙的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这样才能实现“有效引导”的目标。在问题中,学生可以发现他们不懂的地方,在问题中,他们还能够进行分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独立思考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熟练的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首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四根长短不一的小棒中任选三根小棒摆成三角形。然后,教师再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呢?”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使其得出三角形边的规律:当两边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时,就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不仅有效引导了学生对相关规律的掌握,培养和提高其思维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正确引导,纠正学生错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同样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并对学生“错误”的思考进行纠正引导。由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认知能力还不高,致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常见的错误类型一般包括知识上的错误和理解上的错误这两种类型。故而,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时,首先应判断学生错误的类型,然后再对其进行引导、分析。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分数的初步学习”时,首先,教师应先向学讲述分数的基本知识。其次,当W生的基本知识掌握好时,应设置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如“把一根绳子对折后剪断,每一段的长度是绳子总长度的几分之几?再把其中一段绳子对折后剪断,得到的每一段的长度是绳子总长度的几分之几?”大部分学生在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思考时,很容会对第二个问题产生理解上的错误。这时,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及时地为学生纠正,并利用学生的这个“错误”来引导其对分数基本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4. 小组合作,提高学习能力

小学生年纪尚幼,缺乏足够强的自我约束能力。以往数学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课方式单调乏味,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也生搬硬套,不够灵活,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所学知识,久而久之,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为促使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注重对学生提问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小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维护好小组合作活动开展的秩序,仔细观察与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并且检验学生的讨论成果,同时对小组的表现给予客观的评价,评价过程中给予表现优秀的小组及学生适当的鼓励。如此一来,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培养,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三角形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三角形的特征及分类。教师需在学生讨论过程中了解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掌握情况,需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完成讨论后,教师和学生一同对三角形特征及分类进行整理,找出讨论结果和书本内容存在的偏差。在三角形知识教学过程中,可穿插正方形与长方形的知识,促使学生触内旁通,对学生原有知识进行巩固。

结语:

有效引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式,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教师维护课堂秩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课堂主体,通过有效引导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效率,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有效教学范文第5篇

一、有效教学的意义

1.有效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有效教学的直接效应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效教学强烈反对死记硬背,反对题海战,反对疲劳战,反对课内损失课外补,反对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获得单方面的分数。有效教学要求教师采用科学实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如: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情景式学习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联想、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有效教学有利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花费时间少而收获明显,就会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成功感,这种情绪体验能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反,会使学生陷入厌学的困境中,导致非智力因素负向发展。同时,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长期的低效学习和无效学习一定会严重影响一个学生的兴趣、意志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同时切忌片面强调意志力会引起逆反心理。

3.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

有效教学直接考查教师的教学策略,对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有效的备课,有效的讲解,有效的辅导,有效的布置作业,有效的展开师生交往,一句话,在追求有效教学的路途上,教师也会成就自己。

4.有效教学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新课程改革目的在于增效,而绝不是减效或失效。在新课程改革中,一些合作学习变成了无效的玩耍,一些自主探索变为了低效的"放养",一些情景教学消减了学生的独立感悟,一些启发式教学堆砌了太多无聊的提问……种种现象都说明:新课程改革需要有效教学,绝不能以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给新课程改革造成消极的影响。有效教学要注重效果,不能只看表面的形式。

二、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谁都想把学生教好,而且教学成绩更要教好,所以任何一名教师都渴望自己的教学是有效的。那么,有效教学如何进行设计与实施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

首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要会“用教材教”。紧紧围绕课标对教材大胆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我以为,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首先,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其次,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我们一直倡导“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名师常把复杂的内容教得很简单。平庸的教师却会把简单的课越上越复杂,原因就在这里。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其次,了解学生同样不容忽视。以前我首先考虑教什么?怎样教?而对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却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关注。真正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前提。关于这一点,大家尽管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较准,而对他们的生活经验积累等认识模糊、把握不透,尤其对他们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认知风格等更是知之甚少,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命脉。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