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精选5篇)

  • 教育问题(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教育问题(精选5篇)

教育问题范文第1篇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育问题的类型一般有常识问题与未决问题、表象问题与实质问题、大问题和小问题。

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来源:文章屋网 )

教育问题范文第2篇

最早把创造教育视为现代教育的思想和哲学的人,是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缺乏创造性,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倡以学生自由发现为主的科学探究式的教学。奥斯本(A.F.Osbotn)则是把杜威创造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并发扬光大的第一人。早在1939年,奥斯本就提出了着名的头脑风暴法(Brainst0rming)。十年后在布法罗大学创办了培训创造性思维的夜校,正式开始进行创造教育。

奥斯本设想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们创造能力的充分发展。为此,他建议在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开设专门研究创造性的课程;促进在实践课程中运用创造原则与方法;倡导在学科课程教学中运用能产生丰富想象的创造性授课方式。

奥斯本提出的三点建议,是实现他为教育规定的促进创造能力充分发展的目标的三条途径,并不是对所谓广义创造教育的分类。另一方面,把所谓广义创造教育划分为发明教育、创造教育(狭义)和创造性教育,在逻辑上不符合分类的要求,因为三种教育的内涵重合过多,而且发明教育又不过是创造教育(狭义)的一个子系统而已。这样分类在理论上也难以准确把握,容易造成理解的混乱。因此,可不使用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兼顾教育内容和对象,采用两种称谓法:创造力开发和创造教育。创造力开发的内涵相当于广义创造教育加上发明教育,对象主要是各行各业的成人,内容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训练,采用培训模式。创造教育相当于创造性教育加上狭义创造教育,对象主要是学校中的青少年学生,内容除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训练外,还有创造性人格或创造品质的培养,采用教学模式。

基于上述,创造教育的概念可以如下定义:创造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贯彻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原则,使形成学生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和解题能力成为教育目标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思想、教育哲学和教育实践。显然,创造教育在本质上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创造教育是较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它在人的普遍素质中单独提出创造性素质加以特殊强调,原因是创造性素质在现代和未来人才的各种素质中具有统御作用和最大的时代适宜性。

二、创造教育的目标

创造教育的目标不是追求传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灌输”、“充电”和“加油”等作用,而是要起“引爆”的作用,旨在释放人类的潜能。在这方面,创造教育主张通过专门的创造课程和对传统课程进行创造学改造的基础上,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一般解题能力。但创造教育不单是智慧觉悟的教育,它强调开发潜能要同培养人的优秀心理品质和积极人生态度相结合,注意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耐挫折性,提倡奉献精神、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和创业精神。

因此,创造教育弥补了智力开发欠缺的环节,同时它所开发的创造能力与智力开发所指的智力或智能也是不同的,创造教育目标关注的中心是创造性: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

在人的心理过程中,表象、想象和思维都具有创造性的特征。思维作为对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可以自由创造概念。当思维与表象、想象结合,构成形象思维时,具有最大的创造性,我们可以根据思维中包含创造性成分的多少,而把思维划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权衡思维中创造性成分多少,可以有社会尺度(创造学尺度)和个人尺度(创造教育学尺度)。前者用于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以及其他从事高级创造活动的人们,他们的创造性要看他们的创造成果对社会文明进步有多少贡献。后者用于学生的学习,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思维活动产物对自己的新颖性,获得这些产物过程的特殊性,以及对个人智慧发展的重要影响等。创造能力简称创造力,是智能、技能等智力因素和动机、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总和,其结构可以认为是由创造品质、创造思维和创造技能三大因素构成。

创造品质属非智力因素,是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机构,有各种不同的表称,诸如创造人格、创造个性、创造意识、创新精神等。创造品质是创造性活动成功的关键,集中体现为强烈的创造动机、顽强的创造意志和健康的创造情感,它反映出创造主体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的品德教育课程应当适应时展要求,把培养创造品质或创造人格作为重要内容。

在最一般的意义上,人性即创造性,创新精神即最无私的奉献精神,创造人格即最高尚的人格,培养创造性人格是教育最根本的目标之一,这应该成为现时代的主导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

创造性思维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理解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其中既包括直接提出新设想或新的解决办法的形式,也包括并非直接参与创造的思维形式,狭义理解的创造性思维,是专指发明创造过程中提出创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形式,又称“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属于创造活动的智能机构,由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构成,再造性思维以已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缺乏创造性,表现为言语逻辑思维方式,在创造性活动的起始阶段(此时创造主体试图直接运用他所熟悉的基于经验和知识的通常方式)和最后阶段(此时为了表述和验证他发现的独特方式)起着主要的作用。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具有非常规性和积极主动性两个根本特点,是创造教育要着力培养的最可贵的思维品质。创造性思维作为能力,包括创造性想象、直觉能力、洞察能力、预测能力和捕捉机遇的能力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直觉能力和想象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创造主体往往并不能意识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相反,这个过程的最主要的部分,即发现解决问题新途径、打开解题关键的基本阶段,思维活动往往是无意识地直觉地实现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创造性思维主要是直觉想象思维,思维结果以“顿悟”或“豁朗”的形式出现。

创造技能是反映创造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造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造性活动的工作机构。创造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各点:创造主体的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造技法的能力;创造成果的表达能力(论文写作)、表现能力(艺术创作)和物化能力(创造设想物化为模型和产品)。创造技能也象其他技能一样,只有通过训练和实践才能真正获得,做中学是唯一有效的途径。

总之,创造性的品格和人生态度,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以及从事创造活动的技能,这三者便是创造教育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三、创造教育的教学

创造教育不仅是用以改造传统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它还是一种崭新的教学实践活动。与传统教学比较,在教学原则、学习组织、学习系统和学习控制等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创造教育的教学,遵循问题情境性原则。在此原则下,容许各种有助于实现创造教育目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习的课题要求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尚不了解的规律、规则和操作方式,而不是简单地从

教师和书本那里接受现成的知识或解答问题。它能调动学生追求个人成功的潜在动机,激发他们积极主动思维的兴趣,而这种动机和兴趣则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主要的内在动力。

创造教育的教学,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课堂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按创造教育的思想和原则改革教材。这首先要求教学论做出改变,它应当把研究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上,使自己成为一门关于学生的学习组织和学习控制的学科。

教育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体育教育意义;问题;策略;

一、引言

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体育教育应该是教育构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摆正体育教育的位置,是教育改革的基础。小学生的年龄一般是七到十三岁,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所以应该充分重视小学体育教育阶段,真正提升各方面的素质,有利于提升思想品德和意志坚定的品质[1]。

二、发展小学体育教育水平的重要意义

第一,小学体育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进步离不开体育教育水平的提高,三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换句话说,没有小学体育教育水平的发展,那么就没有整个国家体育的发展。

第二,小学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社会人民素质的提高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思想、一种内在的关乎于文化底蕴的素质,另一方面就是身体健康素质。老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整体精神面貌,才有利于人们从事各种活动,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2]。

三、小学体育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第一,小学体育教育的思想存在误区。体育教育理念的问题是问题之首。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进步,学生家长越来越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许正是这种原因,导致学校也只追求升学率。如此恶性循环,体育教育越来越得不到重视。小学体科似乎只是成了摆设,体育设施也不健全,由硬件的逐渐退化,也导致了体育教学水平的退化。这种做法的直接最严重的后果不仅仅只是教育自身的问题,而是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应该改变学校的教育思想,学校领导要重视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可以以应试教育至上的目的教学,不可以认为体育课程可有可无。应该大力加强宣传力度,改变学校自身的思想,从而带动家长的顽固思想,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与沟通,让大家集思广益,充分统计分析家长的意见,不仅把文化课素质搞上去,体育素质也是硬道理。给孩子适当的空间,建立合理的小学体育教育课程,充分利用体育教育器材,使体育课程发挥应有的职能。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健康得到保证,而且还可以扩散学生的思维。

第二,小学体育达标标准欠缺。倘若小学体育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也会导致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应该提高体育达标标准,让体育教师人尽其才,把教育搞上去。制定标准的课程,并严格实施,增加对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增强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

第三,资金投入不足。提高小学体育教育水平,不能仅仅只是增加课时,而是从资金方面入手,使保证体育教育器材齐全,硬件设备完善。单单只靠教师授课是很难达到预期理想目标的,所以加强体育健身器材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体育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根据资料统计,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还是比较令人担忧的,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有限,很难有一个合格而且素质过硬的体育教师队伍。比如缺乏体育老师,很多学校更加重视招收英语、语文、数学这种老师,思想品德、美术、体育这种课程只能作为副科来培养。完全扭曲了教育的意义。另一方面就是体育教师的素质不高,在课程上仅仅是让孩子跑跑跳跳,放松身心,让学生顾自的玩耍,二是引导学生,增强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增强学生锻炼的技巧,提高学生使用器材的技巧,讲解如何充分锻炼身体的各个部分,甚至授课给学生不同的锻炼方式会提高哪方面的性能。所以在这一方面,在保证体育教师数量充足的情况下,应该加强对体育老师的培训。只有老师的素质得到保证,才可以使学生的体育素质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增强老师的薪资待遇,激发老师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体育老师的思维,使体育课程更加丰富多彩。

第五,未能体现体育教学特点。对于特定年龄阶段的教育,要有其特殊的针对性[3]。小学生的年龄阶段恰巧是活泼好动的时期。所以在课间体育教师组织活动的时候应该增加其趣味性。教育方法应该更加适龄化、兴趣化和游戏化。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的传授技能,这样可能适得其反,应该与游戏相结合,边玩边学,这就是体育的特点。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授课内容符合学生的天性,比如可以让学生比赛,尽可能活跃课堂气氛,生动形象的讲解和示范教学。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运动,互动的教学模式。适当的将体育教学游戏化,这种群组的游戏有很多好处,不仅完成了授课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合作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增强学生的自我创造性,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4]。在授课时适当让学生充当引导者,对于教师教授过的动作,由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相互带动式练习、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自己也是自己的启蒙老师。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出点子,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在保证学生自身安全的情况下,使课程更加丰富多彩。学生自由锻炼,创造学生对体育课的激情,而不是身心的疲惫,让学生亲身感受体育课程与众不同、不可替代的魅力。理论终归只是理论,理论只有在指导实践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所以应当把这种理论带到实际中,切实的贯彻。小学体育教育任重而道远,但只要由社会、学校、学生、家长都真正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体育教育必将有一个更高更理想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谭步军,官卫英.对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及对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04:115-118.

[2]刘元翠,王盼.小学体育教育在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中的作用[J].青少年体育,2015,05:126-127+95.

[3]张春生.浅谈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特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2:189.

教育问题范文第4篇

当下农村教育公平难题亟待破解,它已严重阻碍了教育均衡发展。要想实现教育公平,最关键的是人才外流的问题。教育越不公平,人才外流现象越严重。想必每一位关注教育的人都知道,一些边远地区,交通比较落后,学校基础薄弱,地域较大而生源不多,撤并不能,投入也不能。特别是随着人口流动加快,农村已产生了空壳学校、麻雀学校,而城市学校生源爆满。尽管刚毕业的老师能到农村学校任教,但不几年,他们通过各种关系纷纷调走了,学校只好分派老教师在这些学校把守。我目睹了自2000年来我校区小学由原来的108名老师减少到现在的65人了,流向城区学校的有12人,到中学的有17人,到其他部门的有8人,自然减员6人。而在剩下的65名老师中,45岁以上的有34人,占总数的52%。在农村工作三十多年,我还没有看到城里老师往农村跑的,即使有这样的现象,那肯定也是新闻材料。尤其让我吃惊的是城区一所规模很大的学校,师生比为1:10,有部分老师虽然上班,但基本上不带课。农村也出现师生比一样的现象,学校规模虽然小,但是班级数和课节数却没有减少,一周几乎没有一节空堂。相比之下哪来教育公平,又何言教育均衡?我们坚信,这一现象不仅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看到,而且是领导者都明白的事实。

一年前,我与县里一位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一起就餐,在谈到教育时,他深有感触地道出了我们的老师在层层拔高,小学老师往初中跑,往城里跑,往镇里跑,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一部分学校教师人满为患,而一部分学校师资匮乏。政府曾出台政策来扼制这一现象的蔓延,可效果甚微。究其原因,这些年来舆论宣传教师待遇丰厚,全社会都在关注教育这块大肥肉,想来分一杯羹的人太多,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一部分业务精湛而又兢兢业业的老师内心不再平静,他们走出书斋,要到能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城区学校去,不想屈居农村;还有一部分人虽不是教育精英,但考虑到就医、子女受教育等情况而动用各种关系调往城区学校。有人总是指责学校一边浪费教育资源,一边又使教育资源非常紧缺,指责校长和行政管理人员在干什么,应该做好多和少的对立又统一的协调工作。可他们哪里知道,我们农村校长只有在那些没有所谓活动能力的老师面前才有自主权,根本就扛不住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你就是不放人吧,能调走的人已经到新的学校上班去了。当然,城区学校领导在学校已超编的情况下不会再接受老师调进,可来自上面的压力,也只好姑且说借用安顿,这样城里学校超负荷地养教师。

两年前,我参加县里新招聘人员接引工作会。教育局一位领导在致辞中的第一句话就是说,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代表全县奋战在教育战线上的老师们感谢政府为我们招聘新老师,给我们注入新的血液,充实我们的队伍。看到那位领导激动不已的样子,我也激动,继而又真想拍案而起,为教育补充老师倒成了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施舍。我不要你施舍,只求你别把我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老师调走就行。也许有人要说,你作为学校领导不签字放人,你的老师怎么能被调走。也许还有领导告诫我们农村学校领导,要想方设法留住人才。作为各级领导要是能充分认识这些现象,就能深刻解读农村教育公平问题,也就能寻求到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行性方法。

如何来推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

我作为一名农村学校的校长做了许多的尝试,取得一些成绩,现整理如下。

1.激活用人机制,促进人才流通,促进校区教育均衡发展

在穷国办大教育的思想影响下,农村与城区教育差距越来越大,硬件设施一时还是无法均衡,而以教师为主的软实力达到均衡是完全有可能的。

如前文所说,我校区小学现在编在岗教师65人,学生近1800人,按照国家核定的师生比计算,老师还是相当紧缺的,尽管在这样的形势下,每年依然还有想要调走的人员,也还有相当多的老师强烈要求进中心学校本部,而在中心学校本部的老师没有一个要求到条件更艰苦一些的村小任教。在中心学校本部的老师工作积极性也不高,他们认为在本部工作多年,每年看到的只有上调的,没有下派的,老师们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面对这一情况,为了激活中心学校本部教师的工作热情,我们对中心学校本部和村小教师实行互动交流制度。制度规定二级机构正职及以上者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不列入支教人员中,其余凡在本部连续工作6年以上者均列入自愿申请支教人员之列,支教时间为一年,支教人员享受中心学校教师的待遇,且每月给予一定的下乡补助。下乡补助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两部分,基础性部分规定每一位到村小支教人员均可享受,奖励性部分根据全校区教师年度考核量化评分表结果达到优秀等次的人员方可享受;村小教师也是通过申请上挂锻炼两年,只要达到考核为良好等次也享受支教人员一样的待遇。这样一来,缓解了一些边远学校教师的短缺问题,促进了人才流通,也促进了城乡之间、同一校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我们之所以把互动支教作为学校的一种制度,就是实施近三年来我校教师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倘若上至一个县,甚至是每个县都能这样,又何言缺编呢?而且让城里老师能体会到农村老师工作的艰辛,农村老师开阔了眼界,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校校在以教师为主的软实力上就较均衡了。

2.规范办学行为,向课堂、科研、管理要质量

当前教育形式化问题特别突出,学校办教育失去了教育的本真。这源于教育管理者行政水平很高,业务能力相对太弱,不明白如何按教育规律去办事,乃至把学校教育工作定性为对上级负责,而不是对人民负责,更不是对学生负责。特别是教育官员总是行政化,这样他们很难静下心来研究、思索解决学校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如师生的诉求。他们希望开会,希望搞一些形式而没有什么效果的活动,于是大家都很忙,忙得不亦乐乎。我们也深感领导真的很忙,我要问,忙什么呢?忙得让人想见你一面都很难,更别说汇报工作、探讨工作。特别是现在教育机构庞大,达到精细化分工,各部门层层落实,最后真正落实到学校、落实到老师。于是指标性工作一项接着一项,老师们无心研究课堂、无心研究教学,更别说科研。许多看似高标准、严要求又很有意义的工作只好应付。以致我们的办学行为随机性很大,无规范可言,最后都流于形式。人人都知道教育是大事情,是关乎人的成长、发展的大事情,既然是大事情为什么就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去做呢?最本质的东西往往是最简单的东西,而要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就是办大事情。按规律办事就是回归本质,回归简单,我们为什么总要放弃最原始的甚至是原生态的东西去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呢?

基于这些认识,我们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政策来办学,来规范办学行为,改变评价机制,关注过程,倡导做人从扫地开始,读书从写字开始,力求把每一位老师都能做的事情做好。虽然近年来学校办学各有特色,都在创新特色,而我们追求适合我校区老师发展的管理,上好课堂四十分钟的课,不允许加班加点。各校或各年级组开展课题研究。所谓课题也很简单,就是大家在教学中、班级工作中碰到的具有类似性的问题,提交学校,学校再组织相关人员搭建平台进行研究,结题以研究结果达到课题组人人满意又经全校区推广可行可用为标准。大家为了共同的问题常常聚在一起,而管理者和组织者也与研究人员一起研究并做好研究的服务工作,从而做好、做细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教育问题范文第5篇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与功能

(一)主要内容

在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中,使学生明确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针对体育的特点,培养活泼愉快,顽强拼搏,主动迎接困难敢于挑战的心理素质与意志品格;加强人际交往,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胜不骄、败不馁,能够与同学友好合作。

(二)教育功能

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是受意识支配的、有目的的、不断发展的获得过程,这其中既要受到学生知识经验水平、情感与意志、个性特征等内在的心理因素的影响,还要受到学生所处客观环境,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认识客观现实能力迅速而健康发展的主要客观外因。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合丰富多彩而积极的教育功能。我国著名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指出,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他还指出运动场上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能产生迁移。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

二、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上的表率作用:

苏联教育家克・德乌中斯基说:“教育者个人对青年心灵起影响的那种教育力量,是不可能用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意向、任何处分或鼓励方法来代替的。”教师能以身立教成为学生的榜样,学生因此热爱尊敬教师,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会扩大到热爱他们教育学科。

1.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身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示范动作,就是教师行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直接形象;二是在特定教学中,教师的思想感情、个性、道德、意志等对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的影响,教师除了用语言教学外,行为教学较其他教学更多、更直接。学生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加以认真的评价,且标准明确,是非清楚,对体育教师优美的动作,高尚的品德心领神会。

2.在运动场上,体育教师身教的特殊魅力,他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专注、人道精神,理解学生的心灵、诚挚、善良、良好的道德情操,勇敢的拼搏精神,将能更直接地影响和传授给学生,起到不可忽视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三、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个性

体育教学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学习机会,不允许教师长篇累牍地进行解说和说教,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材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是在体育教学诸项目中要有针对性

一般来说: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教材能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灵活、果断等品质。但由于各项教材的练习形式不同,因而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也有所侧重,如在田径项目中,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刻苦耐劳、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艺术体操和健美操等项目中进行美育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订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任务。提出相应的措施,保证教学中高度的政治水平和科学水平。

(二)根据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的特点

教师可以利用气候、场地器材对学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同的条件下,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教育最易见效。

(三)是在教育方法上要有针对性

教育学生一定要有诚心、热心和耐心,主要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循循善诱,要多表扬、少批评,要真诚和恳切地用实际行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指出学生的缺点时,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不要置之不理、放任自流,要积极主动、热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然后,在运动场上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教育,教育运动员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关系;尊敬对手,尊重观众,尊重裁判;公正、诚实、谦虚、有礼貌等,这些教育应渗透到底,如在篮球场上,你没有对对方犯规,只是动作不好看而已,被裁判吹了一个犯规,这时应尊重裁判,不能与裁判争执。这样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心服口服。

(四)在上室内课时

可以讲述中国体育的名人名事,运动员的爱国精神。如许海锋经过不懈取得中国历史上首枚奥运会金牌等一系列爱国主义体育故事,使学生不仅有一种爱好体育,又有爱国的向上精神。

四、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体育课教学在根据教材的特点,服从知识技术、技能教学和增强学生体质的需要的前提下,要认真研究教法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程序。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性格,教师应做到严肃、严格,又温存、随和,富有感情。由于学生身体和体育基础水平有差异,心理品质(包括接受能力)等各不相同。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认真贯彻困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正确理解、掌握技术动作,根据动作的特点及教学规律进行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例如,在进行跳箱练习时,也存在怕摔伤的心理,因此,应该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耐心讲解示范,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动作,培养学生征服困难的意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