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格言(精选5篇)

  • 师德格言(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3、露珠不愿跟珍珠比美,只顾默默地滋润绿叶和鲜花。 4、教师要用心去爱,去教育学生。 5、在教育的百花园中,百花吐艳离不开园丁爱的奉献; 6、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7、教师,是播撒知识的种子,传递文明火炬的使者。 8、教师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群群孩子…

师德格言(精选5篇)

师德格言范文第1篇

1、在知识的舞台上,最渊博的教师也是最谦虚的学生。

2、宁做奋斗者登山的拐杖,不做闲逸人享乐的温床。

3、露珠不愿跟珍珠比美,只顾默默地滋润绿叶和鲜花。

4、教师要用心去爱,去教育学生。

5、在教育的百花园中,百花吐艳离不开园丁爱的奉献;

6、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7、教师,是播撒知识的种子,传递文明火炬的使者。

8、教师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群群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

9、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既有苦,也有乐。

10、教师施爱宜在严爱与宽爱之间。

11、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12、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儿童作出或好或坏的评价。

13、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

14、严父+慈母=教师

15、教学相长,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学到很多。

16、博学、耐心、宽容,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

17、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18、命运之绳定会握在自己手中。

19、有人把教师比喻成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我认为只有此时,我们才真正拥有了一切。

20、母爱的伟大之处在于可以容纳孩子最可谴责的行为。

21、以德感人,为人师表。

22、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将来超过自己。

23、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24、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信。

25、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在于作为骑士的教师驾驭骏马的能力高低。

26、今天的积蕴,是为了明天的放飞,还有什么比看着自己的学生飞得更高、更快、 更远,更令教师欣慰的呢?

27、诚挚的心灵,是学生情感的钥匙,

28、想让生命辉煌,就别浪费青春。

29、小鸟展翅看大鸟,学生成长靠教师。

30、愚蠢的教师只会传授真理,聪明的教师应教学生发现真理。

31、不要简单地向后进学生说不。

32、好笋出好竹,好师出好徒。

33、教师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她)永远消耗自己,照亮别人。

34、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是老师。

3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6、差生身上应更多体现着老师的爱。

37、把爱带给每位学生。

38、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和自己的心去教育我们的孩子。

39、能受到学生的尊敬和欢迎,这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40、是宽容而不是纵容,是诱导而不是命令。

41、不放手让孩子去做,犹如血液循环受到阻碍,是会防害孩子增强体质的。

42、怎样的老师造就了怎样的学生。

43、倾注心血的爱能使孩子们早日鲜花绽放!

44、职业道德是做人之本,为师之本。

45、要不断地向命运挑战。

46、勤于给一棵棵稚嫩的幼苗松土、浇水、捉虫、施肥的园丁终将迎来争奇斗妍的春天。

47、教师是心灵塑造的最佳工程师。

48、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为科学;

49、双手扶持千木茂,慈怀灌注万花稠。

50、教师的人格是教育的基石。

51、和蔼可亲的态度,永远是教师良好教态的注脚。

52、每一位有自尊的老师都会让学生自尊心有发挥的机会。

53、教师要融于师生的相互理解中。

54、教师的加法是增加桥粱,教师的减法是减少荒凉。

5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56、视责任为美德。

57、千教万教教书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8、愿作园丁勤浇灌,甘为烛炬尽燃烧。

59、教师的天职在勇于探索教育。

60、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

61、当你埋怨学生太笨的时候,你也该自问:什么叫诲人不倦。

62、没有爱的教学,宛如无水池塘,终将群鲜枯竭。

63、坚持启发式,避免注入式。

64、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65、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

66、教书育人,功德无量。

67、在金秋的硕果园里,硕果累累离不开耕耘者心的浇灌。

68、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69、教师不存在的地方,无知就变成了聪慧。

70、为了孩子,一定要给他们新作品,使他们敢于面对纵横交错的新世界,不断发芽滋长。

71、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忘我工作。

72、蜡烛选择其物固能光芒四射。

73、学生没有教师,就象生活没有阳光。

74、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

75、教师的工作是激发学生对人生无限的好奇心。

76、在教学上,要做教师兼学者;在写作上,要做学者兼教师。

77、天荒地老,教师的童心不泯。

78、高尚的师德,是学生心灵的明镜。

79、心灵的沟通胜于知识传递。

80、想教学生如何正派为人,教师应先从自己正派为人做起。

81、教师与画家不同的是他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82、教师要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培育人类的花朵,绘制灿烂的春天。

83、严于己,而后勤于学生,这个无愧为教师的天职。

84、幼苗需要土壤的滋养,学生需要教师的爱护。

85、在集体中,要尽可能多地要求每位同学,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每位同学,让每位同学对自己都有信心。

86、好的集体中,学生自尊心是极易培养的。

87、感人肺腑的谈话,能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

88、在过多地要求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尽可能地尊重他们。

89、甘为学生进步的阶梯。

90、圣明的教师给予学生的不是现成的知识宝殿,而是鼓励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教他们建筑。

91、谷穗越饱满就越低垂,学识越渊博就越谦逊。

92、要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

93、严是爱,松是害。

94、严师出高徒。

95、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汇之处是爱的圣地。

96、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包括学习能力在内的多方面能力。

97、语言作为工作对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于骑士的重要;

98、大家齐努力,科技教育盛开花。()

99、星星从不嫉妒太阳的灿烂辉煌,它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力发光。

100、孩子是可以敬服的,想上天空,想潜蚁穴,往往他们思维跳跃比我们要快得多。

101、爱就是教育,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102、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们在成长!

师德格言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教师道德 师德 职业道德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作为生命价值的判断标准,道德在保证个人的自由本质的基础上还要升华为社会的和谐。“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在对象中体现出来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相通,而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的本质包含了个体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和群体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从哲学本源上看,道德与美同样源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目的上看,侧重生命价值判断的道德和侧重生命体验的美追求的都是人类社会的和谐。因此,德与美不仅是五育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更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共同体现,两者在哲学根源和目标诉求上具有同质性。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包含以德性为核心的多项内容,多强调“德”及其内涵,实际上,师德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以美启德”是教师提高自身师德修养和理论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古代文化传统中的美善同源

道德作为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终指向是“善”,而“美”在审美思想的萌芽时期更多的是从善的角度来解读。当楚灵王面对高大宏伟的章华台自豪地问大夫伍举“台美夫”时,伍举毫不客气地批评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在伍举看来,美是对各方面都无害的,而不是像楚灵王那样劳民伤财。伍举的“无害即是美”“美即是善”的美学观在先秦美学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他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和伦理意义。虽然后来随着审美意识和美学理论的发展,“美”逐渐从“善”中脱离出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善”始终都是“美”的标准之一。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说《武》乐 “尽美矣,未尽善也”,看似是将“美”和“善”分开了,但在评价标准上仍然是倾向于“善”的。

在西方美学理论发展之初,也是常将“美”与“善”并举。亚里士多德曾说:“善是一种美。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普洛丁也说:“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原。”虽然随着美学理论的发展,“美”渐渐从“善”中独立出来,但“美”和“善”之间的必然联系一直都是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十六、十七世纪,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鲍姆嘉登、康德等人也将其定位为连接“善”和“真”的桥梁,在他们看来“美”与“善”并不冲突,“美”之中包含了合目的的善与合规律的真。

二、现代教育中德与美的结合

1.教师的善与美。教师的善是指“对受育者合理的共同利益的谋求、对教师责任与义务之毫不推卸的遵循、对受教育者人格尊重和对受教育者发展负有高度责任的认同”。教师的善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本质在生命活动中的升华,它包含着强烈的人格美和社会美。

第一,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人格美、社会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遵从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定会对教育事业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视教育为毕生追求的理想,以高度的敬业精神献身于教育事业。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则是人格美;而如果上升到人类建立在共同文化价值体系上的情感认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社会美。

人格美,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表现在品德、情操等素质方面。品德,体现着一个人的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一个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对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有所判断,形成关于真、善、美的价值观念,进而对于真、善、美有所追求。这种追求,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有系统的习惯情绪,便是情操的表现。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在人的言行中表现出来,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美。”由此可见,人格美本身就与道德密切相关。教师职业道德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公正、教师职业荣誉八个部分构成。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中,人格美也始终贯穿其中。

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应当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应当充分显示教师作为人的自由、自觉和创造本性,实现教师作为人的价值;应当帮助学生及他人寻找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学会选择人生道路。以上这些又都是社会美的表现。

第二,崇高的师德与美学的崇高。教师是一种极为普通的职业,但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这是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来自于教师对教育劳动崇高社会意义的认识,对学生、对祖国和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来自于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自我道德觉悟的提高”。所以,教师职业的崇高来源于其“树人”的本质,这里的崇高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事实上也符合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在西方的起源很早,古罗马的朗吉诺斯在《论崇高》中强调,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即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而从根本上说,崇高来自伟大的心灵,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与我们对“崇高”的德性探讨是一致的。

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它的本质是一个相对弱小却代表正义与善的主体与强大的敌对势力奋斗抗争的过程,并通过这种奋斗与抗争展示人的精神与力量。因此,崇高是人的精神与力量的动态展示。相应的,师德的崇高也表现出了这一对抗与提升的过程,那些在大地震中奋不顾身地护住学生的教师们,用感性形式的毁灭换来无数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那些兢兢业业地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的教师们,用一生的时间表现了坚持的崇高;那些甘守清贫的教师们,正在同社会的畸形审美观进行激烈的斗争,其最终结果是精神的升华和飞跃。

2.德育与美育。崇高的师德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保障。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德育和美育是教育的两个方面,即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两种。但实际上,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的每一种形式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自古以来,德育和美育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国语·周语下》分析说:“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目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聪则言听,明则德昭。听言昭德,则能思虑纯固。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这说明,通过人体的主要审美器官眼和耳,人们可以对外界事物进行审美感知,并且感知的内容对人本身有美育作用。因此,在审美对象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德育因素,这样才能使人明辨善恶,振奋精神,归心向善。此外,古希腊、古罗马的“净化说”“寓教于乐说”等美育原则也是与德育紧密联系的。 在传统观念中,德育侧重的是说理,用世界观、人生观、善恶观等让人们知道行为的准则和界限;而美育则侧重于用感性的事物和形象打动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但北师大檀传宝教授在《德育美学观》中强调,德育美学观是对以往功利主义美学观的超越,是解除功利主义美学观危机的有效途径。不可否认德育与美育具有相互独立的特殊性,但两者也有密切联系,既相融也相成,而且美育能够育德,德育也须立美。

三、师德之美的具体表现

1.身教之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以身作则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以下是一则著名的表现师德的事例:一位北大的新生因为要去办入学手续,让一位看上去像校工的“老师傅”替他看包。在他一个小时办完手续回来时,那位老师傅仍然很尽职地守在原地。在后来的开学典礼上,他惊讶地发现,那位看包师傅竟然是北大副校长、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崇高的师德的确让人感动,而受他帮助的那位新生也必定能够受益终生。

身教之美包含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外在美又包含仪表美、体态美、外在行为美,而内在美则主要表现为主体的人格美。在对教师的审美评价中,气质、风度、性格、知识、修养等方面的审美价值较为重要。虽然它们多是人的内在美,但却能够外化为人的行为举止,体现为外在美。人格是指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能力、作风的总和,或者是指行为人在社会活动中具有的行使公民权利责任义务的资格。人格美历来都是生命的最高价值,也是人类所展现的强大的道德力量,体现着个体道德修养的完美程度。

在教育战线上,无数教师忘我奉献,无私耕耘,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生命的理想境界,在这一过程中甚至有许多教师的自由精神超越了生与死的世俗考量。在不同的话语语境中,典范的人格精神都具有原创性的生命魅力,可以产生强大的感召力,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

2.言传之美。教师的言语表达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优秀的教师能够将高尚的师德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语言之中。例如,一位姓缪的教师刚开始给一个新班授课,自我介绍后就听到学生中有人“喵”的一声引起全班哄堂大笑,缪老师并没有生气,接着说:“我还没有讲课呢,你们就夸我讲得妙,那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希望你们能一直夸我妙。”这样就巧妙地缓和了尴尬的气氛。

师德格言范文第3篇

道德是 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 的总和。①作为生命价值的判断标准,道德在保证个人的自由本质的基础上还要升华为社会的和谐。 美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在对象中体现出来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相通,而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的本质包含了个体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和群体的http://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从哲学本源上看,道德与美同样源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目的上看,侧重生命价值判断的道德和侧重生命体验的美追求的都是人类社会的和谐。因此,德与美不仅是五育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更是 人 的自由本质的共同体现,两者在哲学根源和目标诉求上具有同质性。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包含以德性为核心的多项内容,多强调 德 及其内涵,实际上,师德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 以美启德 是教师提高自身师德修养和理论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古代文化传统中的美善同源

道德作为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终指向是 善 ,而 美 在审美思想的萌芽时期更多的是从善的角度来解读。当楚灵王面对高大宏伟的章华台自豪地问大夫伍举 台美夫 时,伍举毫不客气地批评说: 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Www.133229.COm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 在伍举看来,美是对各方面都无害的,而不是像楚灵王那样劳民伤财。伍举的 无害即是美 美即是善 的美学观在先秦美学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他赋予了 美 以强烈的政治和伦理意义。虽然后来随着审美意识和美学理论的发展, 美 逐渐从 善 中脱离出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 善 始终都是 美 的标准之一。孔子说《韶》乐 尽美矣,又尽善也 ,说《武》乐 尽美矣,未尽善也 ,看似是将 美 和 善 分开了,但在评价标准上仍然是倾向于 善 的。

在西方美学理论发展之初,也是常将 美 与 善 并举。亚里士多德曾说: 善是一种美。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 普洛丁也说: 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原。 ②虽然随着美学理论的发展, 美 渐渐从 善 中独立出来,但 美 和 善 之间的必然联系一直都是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十六、十七世纪,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鲍姆嘉登、康德等人也将其定位为连接 善 和 真 的桥梁,在他们看来 美 与 善 并不冲突, 美 之中包含了合目的的善与合规律的真。

二、现代教育中德与美的结合

1.教师的善与美。教师的善是指 对受育者合理的共同利益的谋求、对教师责任与义务之毫不推卸的遵循、对受教育者人格尊重和对受教育者发展负有高度责任的认同 ③。教师的善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本质在生命活动中的升华,它包含着强烈的人格美和社会美。

第一,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人格美、社会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指出: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遵从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一名合格的教师必定会对教育事业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视教育为毕生追求的理想,以高度的敬业精神献身于教育事业。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则是人格美;而如果上升到人类建立在共同文化价值体系上的情感认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社会美。

人格美,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 表现在品德、情操等素质方面。品德,体现着一个人的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一个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对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有所判断,形成关于真、善、美的价值观念,进而对于真、善、美有所追求。这种追求,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有系统的习惯情绪,便是情操的表现。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在人的言行中表现出来,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美。 ④由此可见,人格美本身就与道德密切相关。教师职业道德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公正、教师职业荣誉八个部分构成。⑤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中,人格美也始终贯穿其中。

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应当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应当充分显示教师作为人的自由、自觉和创造本性,实现教师作为人的价值;应当帮助学生及他人寻找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学会选择人生道路。以上这些又都是社会美的表现。

第二,崇高的师德与美学的崇高。教师是一种极为普通的职业,但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这是因为 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来自于教师对教育劳动崇高社会意义的认识,对学生、对祖国和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来自于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自我道德觉悟的提高 。⑥所以,教师职业的崇高来源于其 树人 的本质,这里的崇高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事实上也符合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在西方的起源很早,古罗马的朗吉诺斯在《论崇高》中强调,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即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而从根本上说,崇高来自伟大的心灵,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与我们对 崇高 的德性探讨是一致的。

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它的本质是一个相对弱小却代表正义与善的主体与强大的敌对势力奋斗抗争的过程,并通过这种奋斗与抗争展示人的精神与力量。因此,崇高是人的精神与力量的动态展示。相应的,师德的崇高也表现出了这一对抗与提升的过程,那些在大地震中奋不顾身地护住学生的教师们,用感性形式的毁灭换来无数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那些兢兢业业地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的教师们,用一生的时间表现了坚持的崇高;那些甘守清贫的教师们,正在同社会的畸形审美观进行激烈的斗争,其最终结果是精神的升华和飞跃。

2.德育与美育。崇高的师德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保障。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德育和美育是教育的两个方面,即我们常说的 德智体美劳 五育中的两种。但实际上,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的每一种形式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自古以来,德育和美育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国语 周语下》分析说: 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目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聪则言听,明则德昭。听言昭德,则能思虑纯固。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 这说明,通过人体的主要审美器官眼和耳,人们可以对外界事物进行审美感知,并且感知的内容对人本身有美育作用。因此,在审美对象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德育因素,这样才能使人明辨善恶,振奋精神,归心向善。此外,古希腊、古罗马的 净化说 寓教于乐说 等美育原则也是与德育紧密联系的。

转贴于 http://

在传统观念中,德育侧重的是说理,用世界观、人生观、善恶观等让人们知道行为的准则和界限;而美育则侧重于用感性的事物和形象打动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但北师大檀传宝教授在《德育美学观》中强调,德育美学观是对以往功利主义美学观的超越,是解除功利主义美学观危机的有效途径。不可否认德育与美育具有相互独立的特殊性,但两者也有密切联系,既相融也相成,而且美育能够育德,德育也须立美。⑦

三、师德之美的具体表现

1.身教之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教师的以身作则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以下是一则著名的表现师德的事例:一位北大的新生因为要去办入学手续,让一位看上去像校工的 老师傅 替他看包。在他一个小时办完手续回来时,那位老师傅仍然很尽职地守在原地。在后来的开学典礼上,他惊讶地发现,那位看包师傅竟然是北大副校长、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崇高的师德的确让人感动,而受他帮助的那位新生也必定能够受益终生。

身教之美包含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外在美又包含仪表美、体态美、外在行为美,而内在美则主要表现为主体的人格美。在对教师的审美评价中,气质、风度、性格、知识、修养等方面的审美价值较为重要。虽然它们多是人的内在美,但却能够外化为人的行为举止,体现为外在美。人格是指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能力、作风的总和,或者是指行为人在社会活动中具有的行使公民权利责任义务的资格。人格美历来都是生命的最高价值,也是人类所展现的强大的道德力量,体现着个体道德修养的完美程度。

在教育战线上,无数教师忘我奉献,无私耕耘,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生命的理想境界,在这一过程中甚至有许多教师的自由精神超越了生与死的世俗考量。在不同的话语语境中,典范的人格精神都具有原创性的生命魅力,可以产生强大的感召力,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

2.言传之美。教师的言语表达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优秀的教师能够将高尚的师德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语言之中。例如,一位姓缪的教师刚开始给一个新班授课,自我介绍后就听到学生中有人 喵 的一声引起全班哄堂大笑,缪老师并没有生气,接着说: 我还没有讲课呢,你们就夸我讲得妙,那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希望你们能一直夸我妙。 这样就巧妙地缓和了尴尬的气氛。

师德格言范文第4篇

我们在不断地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健康人格的培养,高素质公民的培养,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重在德育。我国古代就很重视德育,《大学》中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是,我国古代的德育很多是通过理性的强制与规范,硬性灌输来实现的,很少人文关怀和善良的人性教育。在这种教育下,人性被压抑,个性被扼杀,主体精神被摧残。这种理性的灌输模式,显然不适应我们当前的素质教育。如果我们在做学生德育工作中,还继续用"圣旨"之言,向学生"灌输你没商量",强迫学生服从,不可能使学生内心真正信服。德育要真正起到实效,一定要从心灵上震撼学生、打动学生,教师要声情并茂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让情感感化学生,使学生主动地接受,主动地把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情感、意志、自觉地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这里笔者就班主任的人格魅力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 班主任人格魅力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性

谈起教师的个人魅力,也许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形象魅力。诚然,得体的着装、翩翩的风度、优雅的谈吐是教师个人魅力的一部分,也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应该注重的,其人格魅力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是不可限量的。人格魅力是指吸引人的个性特征。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仪表、仪容、教学语言和风格、道德品质、生活情趣、师生感情等各个方面。教师要非常注意仪表,这倒不是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和明星比美,去描眉画眼,而是要站在讲台上让学生感觉到端庄、大方、有教养,让学生看着舒服。只有好的形象才能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在第一印象得到学生的认同之后,然后再以诙谐幽默、生活化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教学风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先进实用的教学手段,组织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来巩固自己美好的形象。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出对知识有严谨的态度,对事业有顽强、执着的追求;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高洁的修养。这样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增强个人的吸引力。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对于中小学生来讲,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自己具有美好的心灵,才能使别人的心灵更美好。好的教师,本身就是强大的教育力量。

那么什么是人格?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同时也是个人的道德品质。教师的人格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孔子提出“君子怀德”,意思是做老师的自己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才有资格去教育学生。人格的核心就是仁、智、勇。即孔子所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些品格是君子的美德,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孟子提出“大丈夫”和“浩然正气”,成为一种理想人格的追求,在现实世界中的表现便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国传统教育观认为,理想人格是可以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来实现的。其理论基础是对人性的认识。这种人格教育,对人的教化作用是持久的,强有力的。

教学生怎样做人,首先教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教师的世界观、品行和他的生活以及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对教师来说,观念更新,知识丰富固然重要,但是,它无法取代榜样的力量。教师的完美人格,对学生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规范,人们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师的人格是师德的有形表现,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所以,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正因为教师从事的是“为人师表”的神圣职业,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所以教育家夸美纽斯将教师职业比喻成“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杜威说教师是“真正天国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师德在育人崇高使命中的重要地位,而一切师德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表现出来。因此,塑造教师的完美人格应该是师德建设的重点,也是每一位班主任老师能否顺利完成教育工作的关键之所在.

二. 班主任人格魅力的基本条件

1.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具备这样条件的班主任不但在教育教学上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协调跟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利于获得事业的成功。马克思说:“性格是环境的产物。”从这样的班主任身上,学生性格能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响,受益终身。

2.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他们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不会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家庭背景的不同高看或歧视某些学生。在他们心里,教好每一个学生是他们的天职。他们胸怀博大,容得下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兴趣爱好互有差异的学生。他们不仅是学生的良师,也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他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更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寒暑冷暖放在心间。

3.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学生的信任和宽容,在教育工作中他们不是一味灌输,包办代替,而是把培养内在修养素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他们是指导者和引路人,从不把学生看做容器或机器,他们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他们很少对学生说你必须这么做,他们更喜欢对学生说:想一想,你应该怎么做。在人品上他们更是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哪怕是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同样相信学生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他们不光看到学生的现在,更关注学生的将来,从而利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基础。他们既是学生现在的引路人,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设计师。

师德格言范文第5篇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人类文明,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与教育的效果。教师不只是要会教书,而且要会育人,教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做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从而才能培养出学生健康的人格。这里所说的“人格”,指的是一个人作为某种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在道德上应当具备的人品和资格。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古语也说:“善歌者教人习其声,善导者教人习其志”。一句话,教师要想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就必须在人格塑造上勇于履行“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自古就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培养人的工作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与发展。结合我们芦墟二中的办学思想“与人为本,与时共进”,本人想结合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实践探索,来谈谈如何“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一、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一个教师对自己育人的工作职责是否明确,也就是说一个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否端正,这是衡量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也是师德规范的首要问题。

  (一)、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中学生世界观尚未形成,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崐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主要教育者及组织者。在学生的人格素质的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人的素质是个整体,而人格素质则是其根和主干,它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方向。教师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和效法的榜样,教师的思想素质无疑在无形中会给学生以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幼小的心灵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结果。

  (二)、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品质高尚,而且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他应满腔热忱,关心爱护学生,不歧视、辱骂、体罚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的老师可敬可亲,学生才会愿意学,也才学得好。其次,他应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工作总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这同样会给学生以影响和感染,使本一心向善的学生更增添了动力,小树才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

  (三)、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 。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如果一位教师在讲台是教育学生应当诚实,但某天为应付检查,为了听领导的话,居然教唆学生如何去说谎,在学生心灵中留下难以磨灭扔阴影,那又如何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呢?。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师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而学生也正是通过这一点来了解教师的思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注重修养,注意言行,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言教辅以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受到影响,其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受到约束,得到修正。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完善作用。一个心理不健全、不健康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同样,一个心理不健全、不健康的学生也很难说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将来也很难成为出众的人才,挑起重大的责任。比如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张皇失措,退避三舍,还是从容镇定,迎难而上呢?又比如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是领导同事的误解,或是家庭内部矛盾,是大吵大闹,怨天尤人,还是不争不辩,宽宏大量?完整的德育教育应包含心理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是今后德育中应该加强的地方。

  二、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最不可忽视的应是社会影响、人际交往及课外生活的内容。在现代多元的社会思潮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不成熟、辨别能力相对较差,模仿心理、流行心理、攀比心理较强,很易受到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从他们的人际交往圈中导入。古人云:“学好千日不易,学坏一日有余。”如果教师不在这些方面加以注意和进行正确引导,会使教育效果出现偏差。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育中应注重提高人格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及可行性,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及个体特点找准人格教育的切入点,注重言传身教的结合、情理结合、学校、家庭、社区的结合,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结合。切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该如何“以身立教”,以人格培养人格呢?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北京大学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