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精选5篇)

  •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 苏区精神是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苏区共产党人和广大军民在波澜壮阔的苏维埃革命运动中培育形成的一种伟大革命精神。它是我党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井冈山精神在苏区时期的深化和发展,是长征精神、延…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精选5篇)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苏区精神 赣州 红色文化软实力

赣州是“红色故都”,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创建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国家建设的伟大尝试。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和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留下了众多的革命历史文化遗迹。赣南作为当时“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和中心区域,革命前辈和赣南人民孕育和创造了伟大的的苏区精神。

一、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

苏区精神是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苏区共产党人和广大军民在波澜壮阔的苏维埃革命运动中培育形成的一种伟大革命精神。它是我党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井冈山精神在苏区时期的深化和发展,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先河和源泉,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现在讲苏区精神,大都是讲中央苏区以为代表的革命精神。对于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一些学者已经作了概括,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石仲泉将苏区精神的的内涵概括为五个方面:(1)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2)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开拓进取理念;(3)民主建政、“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创造“第一等工作”的执著追求;(4)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5)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勇于捐躯的彻底革命精神。[1]

郭德宏认为苏区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深入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二是“真心真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为民精神;三是严于律已,艰苦奋斗,加强监督,保持优良作风的廉洁精神;四是“第一等工作”的进取精神。[2]

余伯流认为应从原生态上去把握苏区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反对“本本主义”的思想路线;(2)“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宗旨意识;(3)创造“第一等工作”的创业精神;(4)“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民主传统;(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3]

凌步机认为苏区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至少应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二是反对“本本主义”,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三是“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执政为民的宗旨观念;四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政治本色;五是廉洁奉公的自律意识;六是创造“第一等到工作”的进取精神。[4]

黄少群用四个“伟大”来概括苏区精神:一是在“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伟大创造精神;二是“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伟大奉献精神;三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伟大斗争精神;四是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伟大拼搏精神。[5]

综合以上几位著名学者的概括,苏区精神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信仰信念方面,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第二,在思想路线方面,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求真务实和开拓进取的科学态度;第三,在政治民主方面,民主建政,讲究民主与法制,“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民主传统;第四,在执政理念上,“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宗旨意识和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第五,在工作作风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创造“第一等工作”的执著追求。

二、苏区精神是赣州红色文化的灵魂

所谓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赣州红色文化则专指在赣南革命历史上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6]赣州红色文化也称中央苏区文化,既是始于井冈山的红色文化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发展,又是后来长征精神和延安红色文化的先河和源泉,是中国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形成和发展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对赣南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给予过高度评价。1951年8月,曾为南方老革命根据地人民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这里的“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无疑应当包括中央苏区。1996年9月,在视察赣南老区时题词:“发扬江西老区的光荣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03年8月,在视察赣南老区时指出:革命前辈们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对我们坚定信念、鼓舞斗志、做好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永远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2003年12月,李长春到赣南考察时强调指出:“苏区精神是我们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先辈们在开拓赣州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发展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赣州是一块革命的红土地,不仅拥有举世闻名的红色文化,还有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宋城文化,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塑造了赣南人民纯朴、热情、勇敢、坚强的品格,培育了赣南人民向往革命、勇于牺牲的精神气质。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赣南的历史文化与共产党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远大理想,以及为革命敢于斗争、甘于牺牲的精神相结合,孕育、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苏区文化和精神。这种“星火燎原,信念坚定;反对‘本本’,开拓进取;执政为民,争创第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苏区精神就是赣州红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7]

三、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是提升赣州红色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

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8]对一个区域来说,区域文化软实力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区域文化的特色吸引力、区域人文形象的辐射影响力、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力、区域文化产业的创新竞争力。在文化、经济日益结合和区域发展日趋人文化的今天,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区域形象、品位和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杆。一个地区要赢得区域竞争,一个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硬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以革命圣地和伟人遗迹为载体的红色文化是赣南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苏区精神为灵魂的赣州红色文化是赣州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载体。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赣州红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赣州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提升赣州红色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弘扬苏区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需要。作为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苏区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赣州优秀地域文化传统和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相结合的产物。以苏区精神为灵魂的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内涵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具有一脉相承性。

苏区精神中的“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宗旨意识与总书记提倡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苏区精神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内涵上是一致的;苏区精神中的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勇于捐躯的彻底革命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独立的社会变革实践中的集中体现;苏区精神中的反对“本本主义”、“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开拓进取理念既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源头;苏区精神中的严于律已、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无私奉献和创造“第一等工作”的执著追求与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价值取向上也是完全相符合的。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其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和核心。因此,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有之义。

2.弘扬苏区精神是塑造赣州新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的有力手段。以苏区精神为灵魂的赣州红色文化既是塑造文化赣州的重要名片,又是赣州红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依托。赣州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2009年又揭开了建设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大幕。因此,从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上建设新赣州,提升赣州文化品位和地区形象,已成为“对接长珠闽”的必然要求。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在赣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中央苏区时期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赣州市目前唯一具有相对垄断性和独特性的资源。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老区交通不便和经济欠发达,人们对苏区精神和红色资源的历史价值尽管有相当高度的认识,但是对苏区精神(以中央苏区为代表)的研究、学习、利用和宣传还相当有限,不仅不够系统,而且缺乏声势。苏区精神对当地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苏区精神所蕴涵的丰富宝藏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因此,加强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的品牌宣传,扩大赣州红色文化的知名度,是塑造文化赣州,加快赣州成为区域性红色文化中心的必然要求。

3.弘扬苏区精神是促进赣州红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举措。现阶段,加快文化发展,提高地区和城市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识。赣州作为欠发达地区,红色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红色文化事业和红色文化产业还不强,主要表现在:红色文化发展意识与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不相适应,红色文化软实力建设步伐与赣州市近年来经济硬实力迅速发展的趋势不相协调,红色文化经济发展的现状与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不相匹配,红色文化体制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比还有待改进,红色文化市场还有待培育。

面对赣州文化建设跨越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将以苏区精神为灵魂的红色文化摆到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促进红色文化大发展,就成为改变赣州文化发展落后状况,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选择。一要深化对苏区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苏区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内涵丰富的苏区精神是促进赣州红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二要以“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开拓进取的科学态度,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发展对赣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赣州红色文化发展战略。统筹考虑红色文化事业与红色文化产业、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发展本地区红色文化与周边红色文化区域合作的关系,构建提高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平台。三要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树立红色文化优先发展、重点发展、充分发展的理念,以红色文化发展影响和带动赣州其它文化的发展,把赣州丰厚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赣州的红色文化软实力,促进赣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四要以创造“第一等工作”的进取精神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事业和红色文化产业,制定支持红色文化发展的政策,形成以红色文化设施、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艺术、红色文化产业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发展格局。五要以“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宗旨意识,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创新服务模式,扩大红色文化市场需求,鼓励和引导群众进行红色文化消费,实现赣州由红色文化资源大市向红色文化消费强市的历史性转变。

参考文献:

[1]石仲泉.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J].中共党史研究,2006(1).

[2]郭德宏.苏区精神的内涵和特点[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6(1).

[3]余伯流.关于苏区精神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党史文苑.2006(1).

[4]凌步机.论苏区精神[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6(2).

[5]黄少群.论苏区精神[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6(4).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地域文化;红色文化;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个学习目标,它是指“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这种学习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强调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善于挖掘地域文化中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让他们更加了解家乡文化,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这些正好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突显了各个地方对本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尽人意。具体表现为:教师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将教学局限于课堂,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于“传授者”,他们忽视了课程的生成性与构建性,使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环境。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针对这种情况,新课程大背景下的教师应该积极地开发与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龙州,这块钟灵毓秀的红土地,是乡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千百年来,有不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宝贵的文化资源,更有一大批革命老前辈在这里生活战斗过,留下了不朽的作品,这些都为我们龙州的莘莘学子学习语文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我们要十分注重这些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真正地做到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龙州,特别是20世纪20、30年代红色起义时期的文化、文艺活动很活跃繁荣,留下了不少可圈可点的素材和资源,特别是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革命先辈的生活战斗经历,为红色土地的儿女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历史遗产。近年来,我们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启动了“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促进了语文综合性活动的有效开展。活动中,我们大做“红”字文章,运用有奖知识竞答、参观革命旧址、“我是小小导游员”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红色文化,进而融入红色文化,最后自觉地参与到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行列中。具体做法是:

一、充分了解学生,多元化、多层次化构建学习目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本土文化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层次和兴趣爱好,从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我们根据实际并结合《龙州高中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实施方案》,把学习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了解。根据调查得知,不少学生虽是生长在龙州,但对红色文化历史知之甚少,认为那些只是历史,跟语文学习无关。为此,我们把学习的目标定位在普及,只要求学生参与、有所了解、有所感悟、有所认识。

2.掌握。在了解的基础上,我们会鼓励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强化他们的文化、文学熏陶,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涵养他们的家园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探究。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了解、掌握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自主选择切入点、实践点,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以期达到更高的能力要求。

总之,学习要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化,其目标就是“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使学习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要让他们乐于学、学有所得。

二、精选学习内容,合作、探究,开展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教育

1.在资料收集中了解。列举《龙州县志》、《龙州起义》等书目,让学生收集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龙州的活动故事,搜集红色景观中的数据。除了阅读这些文献,还带领学生到各个旧址的每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里,记录各种时期的数据,深入地解读红土的文化,让孩子们为龙州的辉煌历史自豪,更为能得到这样可贵的宝藏而高兴。

2.在主题实践中体验。利用周末带领学生参观革命旧址,进行“红军广场小导游”实践活动,义务为游客讲解;“参观铁桥头革命旧址”主题实践,让学生在旧址中收集资料,聆听革命故事;同时组织“与红色历史对话”主题实践,忆苦思甜,对比今昔,感受党和国家的恩情。

3.在多彩的活动中熏染。由校团委组织特长生编排畅抒红色情怀的系列节目:《红都小女兵》(舞蹈)、情景剧《血战铁桥头》等节目,再现1930年的龙州起义的壮阔情景,让大家都接受一次富有内涵的思想洗礼。

4.组织课题研究,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我们以“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为总课题,鼓励学生或组织或个人申请子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半个月内就收集了十来个精彩纷呈的研究方案:或采访老红军、老艺人,搜集散落在民间的革命故事;或组织“红色文化知多少”的知识竞赛、演讲赛,写出专题总结;或查阅资料(文字、图片、音像),以心得、总结的方式展现自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我们对方案进行筛选整合,推出了五六个操作性强、较具意义的学习方案,并根据学生的选择重新调整组队人员,之后便有条不紊地展开了这次研究性学习。这次活动效果良好,实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学生对家乡的红色历史文化有了切身的体会,了解更深刻了,而且对自己肩负的继续发展和发扬的重任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也锻炼了自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收获颇丰。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冬季景观树木;应用形式;案例分析;江苏扬州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170-01

由于地理位置的先决条件,扬州素有“苏北门户”之称,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休闲城市。植物对风景名胜区至关重要,近几年扬州市为了丰富景观造景,一直在进行引种驯化,目前有一些地被植物如红叶石楠、金边黄杨、鸢尾等被应用,但对于改善扬州地区秋冬季节的植物景观效果不太明显。依据现有的植物资源,从植物造景的原则出发,按照植物配置的方式,将具有良好的秋冬季节景观的植物进行很好的应用,并对一些植物配置实例加以分析。

1 扬州秋冬季节木本观赏植物分类

扬州市秋冬季节木本观赏植物以观叶(红叶或黄叶)、观果树种为主。在秋冬季落叶前,木本植物叶色一般都鲜艳美丽,有些植物落叶后树干所展现出来的或苍劲,或柔美,或光滑,或粗犷的姿态,是秋冬季节特有的景观。此外,常绿阔叶林群落外貌终年常绿,一般呈暗绿色而略闪烁反光,林相整齐,由于树冠浑圆,林冠呈微波状起伏,到秋冬季节面貌发生的变化相对较小。

1.1 秋色叶树种

凡在秋季叶子能有显著变化的树种,均称为“秋色叶树”。扬州市区绿地中秋叶呈红色或紫红色、黄色或黄褐色,实则在红与黄中,又可细分为许多类别。在园林实践中,由于秋色期较长,故早为各国人民所重视[1]。

1.2 常色叶树种

有些树的变种或变型,其叶常年异色,称为常色叶树。这些树种一般落叶期较晚,也有的不落叶,但一般其秋季景观效果均较好。

1.3 观果树种

许多植物的果实均在秋季成熟,果实的颜色以及形状均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可以丰富秋季的植物景观。有的果实具有花纹;有的果实具有食用价值;有的果实由于光泽、透明度等不同,又有许多细微的变化。在选用观果树种时,最好选择果实不易脱落而浆汁较少的,以便长期观赏。

1.4 观枝条和树干的树种

当深秋落叶后,树木的枝条和树皮的颜色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尤其是树干的颜色更为醒目。对于枝条具有美丽色彩的树木,特称为观枝树种。

1.5 观姿树种

作为植物造景的基本因素之一,树形对园林境界的创作具有重要作用。一些树种在秋冬落叶后,仅由枝干构成的形态亦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6 观花树种

秋季观花树种利用它们美丽的花朵为扬州的秋季增色。观赏性草花植物在秋、冬季节具有不可替代的美化效果,视线上作为引导的焦点。草坪草的种类在扬州主要以马尼拉、高羊茅和早熟禾为主,其中早熟禾等在秋冬季仍然保持青绿,增加秋冬季绿量。有些地被草也为秋冬季增添色彩感觉[2]。

2 扬州市区绿地秋冬季节木本植物应用形式及实例分析

2.1 公园或风景区秋冬季节植物景观分析

在植物园或公园配植秋冬季节观赏植物区是吸引游客或市民观赏的有效措施。瘦西湖、何园、个园等都是扬州的观赏旅游胜地。其中,栽植秋色叶树种有红枫、鸡爪槭、秀丽槭、银杏、栾树、元宝枫等,秋季观果植物有山核桃、火棘、琼花、海桐、乌桕、喜树、枸杞等,秋季沿林缘修饰植物有沿阶草、、矮牵牛、大吴风草、紫鸭趾草、醉蝶花等。通过秋花、秋果、秋叶着意表现绚丽多姿秋冬季景观[3]。

扬州个园以“四季假山”闻名,其结合建筑小品进行植物景观设计。秋景主要是黄石假山结合一些秋季植物之外增加一些国槐、卫矛、青檀等高大乔木与小乔木,其观赏色彩更胜一筹。冬景用宣石堆积,石质晶莹雪白,南墙结合小品二十音洞。造园者利用“雪色”来表现冬天,以腊梅,南天竹等植物烘托冬天,通过西墙风音洞,露出里春景一角,似乎在向人们招手,暗示春天又将来临。

2.2 道路绿地秋冬季节植物景观分析

道路的植物景观具有组织交通、美化街景、改善城市生态的功能,对于改善城市面貌具有重要作用,秋冬季主要通过行道树和观赏灌木来体现的。水杉、栾树、银杏等是扬州市体现秋冬季的行道树树种。

2.3 建筑、小品周围秋冬季节植物景观分析

建筑与植物的配置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可以增添建筑的美感,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更协调。建筑作为园林植物的主要背景恰当运用艺术手法,将秋冬季植物色彩、线条合理搭配,使植物与建筑互利互补。如在建筑的角落种植芭蕉,白色墙面朱红色围栏将颜色的艳丽映衬的更加鲜明,在夕阳下形成的树影投射在墙面上,突显古典园林的韵味。

2.4 滨水绿地秋冬季节植物景观分析

水是园林的灵魂,水体给人以明净、清澈、近人、开怀的感觉。植物又是水景的重要依托,利用植物变化多姿、色彩丰富的观赏特性,才能使水体的美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水边秋冬景观的设计要考虑色彩与线条的组合[4]。

柳树是水边植物配置的最佳植物之一,除此之外,小灌木迎春、云南黄兴、木芙蓉、夹竹桃、美人蕉将水边景观修饰的更多姿,无论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公园都必不可少。其他的耐水湿的植物丝绵木、花桃耐水性较强,长期生长形成自然下垂枝条,形成独具风格的姿态美

3 扬州市区绿地植物景观营造存在的不足及解决办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都在不断发展,扬州新、老城区也在不断进行改造。老城区根据文物古迹如瘦西湖、何园、个园等进行构建,其植物配置具有特色,绿地与覆盖率较高。但由于各种原因文物古迹的保留修缮不够完善,其道路绿化结构比较单一。新城区跟随了时代脚步,但总体规划不够细化,体现不出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几年,不断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但只有少数物种能够存活,绝大部分不能适应扬州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生长不良。四季观赏花木分布不能合理的进行时间上的布置,四季景观不完善。在物种引进时,要充分考虑小气候条件进行合理的设计,从一定程度上增加秋冬季节的绿量。要增加秋冬季绿量,常绿阔叶树所起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应将落叶与常绿树种进行搭配种植,以及色叶树种穿插配置[5]。从经济性原则出发,应考虑充分发挥和利用乡土树种的园林观赏价值,运用生态原理和园林设计的艺术手段,合理配置秋冬观赏效果好的植物,以丰富扬州秋冬季园林景观。

总之,改善扬州秋冬季园林景观的工程还需要很大精力,要考虑自然条件、生态效益、经济条件等一系列因素,不断提高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和园林设计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的植物资源,有计划有目的引进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使扬州配置与观赏上更加完美。

4 参考文献

[1] 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119-124.

[2] 臧德奎.园林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123-153.

[3] 陈卫元.花卉栽培[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红旗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995年,同志参观了红旗渠、青年洞,高度评价了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指出“当年林州人民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能把红旗渠修建起来真不容易!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要继续大力弘扬当年的那种修渠精神。要利用青年洞、神工铺等景点,办成青少年教育基地,把红旗渠精神代代传下去”。红旗渠精神中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意志力财富和为民、奋斗的政治观财富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想敢干的思想财富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有极高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一、红旗渠精神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

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倡导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当今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提出的“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度诠释。

从内涵实质来看,红旗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统一。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国情和特殊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都彰显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都展现着共产党人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本色,都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汇流的中国精神。从辩证关系来看,红旗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红旗渠精神的继承与升华。

正因为红旗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水融,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时代洪流中,红旗渠精神的历史价值和深刻内涵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影响力。首先,红旗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共同的灵魂统帅,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红旗渠的建成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实践结果。其次,红旗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取向一致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同时也是红旗渠精神的主题思想。最后,红旗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一致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纽带、精神支撑、价值引领和力量源泉,更是红旗渠精神的活力精髓,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体现和升华,是时代精神与林州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升华与飞跃,集中体现了太行儿女自强不息、奋斗不已的民族气节,展示了林州人难而不惧、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

二、红旗渠精神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有效载体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全体师生员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中一个有效的形式是利用周边的红色文化资源学习和弘扬红旗渠精神。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让学生自觉地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过程不能是空洞说教,它需要让大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在红旗渠精神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着红旗渠精神的红色歌曲、红色诗词、红色故事、各类纪念物以及修渠时涌现出来像任羊成、张买江、郭秋英等模范人物,为高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同时,红旗渠精神所倡导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也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动力。通过组织广大师生到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参观考察、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等形式,引导广大师生走进历史,重温革命前辈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通过现场启迪、情境体验,发挥教育和感化作用,教育引导更多的人通过感悟红旗渠精神,激发爱国情怀,升华精神境界,实现由感知、感动向理性和行动的转化。

三、红旗渠精神为高校师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当年,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聚集起勤劳智慧群体的能量,来一次集中释放,决心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正是因为在他们心中有一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即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红旗渠精神启示我们,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可以凝结为一座压不垮、摧不毁的精神堡垒。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红旗渠人坚持斗争、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也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

今天,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引导师生员工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林县人民当年在粮食紧张、物资短缺、设备技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倍历艰辛修建而成的精神风貌,红旗渠精神中体现的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是引领当代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人们在感悟历史、接受教育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像修渠的老一辈们那样,对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鼓舞人们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共同理想而不懈奋斗。(作者单位:安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少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思路探讨[J].学术论坛,2010.1

[2]廖萍,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8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范文第5篇

【摘要】:

本次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为寻找红色足迹——泸定桥,以及调查和收集关于泸定桥的信息。实践活动以走访,收集,参观泸定桥和红军纪念馆为主要方法。通过本次实践活动使我收集到更多关于泸定桥历史,红军长征时飞夺泸定桥的英勇事迹,为后人留下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宝贵的长征精神,和国家关于红色旅游的开发和保护政策。寻找红色足迹实践活动是自己更加了解到红色遗迹保留的完整性和开发的合理性,其中不仅保留了泸定桥原始风貌也加入了少数民族藏族的地域特色。因而,泸定桥也成为了国家红色旅游景点和国家重点保护单位。

【正文】:

泸定桥坐落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大渡河上。该桥始建于清朝康熙44年,建成于45年(1706年)。康熙御笔“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泸定桥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的桥台的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做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物,风貌独特,为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途经这里飞夺而使该桥闻名中。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纪念地。1961年泸定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为了进一步了解泸定桥,我于____1年 1月20日正午12:00整,坐汽车顺着大渡河抵达甘孜州泸定县和泸定桥。我和当地居民并找到当年目睹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80高龄的李某,李爷爷说:“泸定桥距今300多年,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曾以是连接四川与藏区的重要交通路线著称于中外”。李爷爷有感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我详细的讲解了泸定桥那丰富的历史,他还激动的为我讲解那惊心动魄的一幕——“22勇士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事迹。老人不经感慨,“大渡桥横铁索寒”。他动情地说:泸定桥作为红色旧址,对国家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和长征精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不断激励着后人发扬不怕牺牲和奉献祖国的伟大精神 。

随后我又来到泸定中学,泸定中学坐落于当年泸定县城外、大渡河两岸,校园里的两棵参天大树和它旁边的一所建筑物一直是学生开展爱国主义的场所。因为这里曾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前线指挥部,在旧遗址里还有红军留下的标语和宣传画。同志就在这两棵树下听取了红军指挥员聂荣臻、罗瑞卿汇报胜利夺桥的经过,并在后来写下来了“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记录了红军这一壮举。泸定中学校园内的这两棵大树,是新生入学的爱国主义教材。通过校方领导了解到,泸定这座有70多年的光荣革命传统的小镇,也为当的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县教育体育丁开富局长说:“全县中小学组建了‘22勇士中队’,在中小学中开展争创以22勇士突击队队长廖大珠名字命名的‘廖大珠团支部’活动,并为学校配备德育干部、聘请校外辅导员、为孩子们讲述随处可见的当年红军战斗、生活的旧址革命史,为泸定后人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坚定爱党爱国信念打下坚实基础。”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将带着红军勇士飞夺泸定桥勇往直前的精神,发扬“铁索不再寒,勇士有后人”的无畏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取得更大成绩,为西部宏图增添一笔浓重的色彩。

地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的泸定县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是泸定桥。泸定桥之所以蜚声中外是因为红军长征这里曾传出“22勇士飞夺泸定桥”的英雄故事。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我还解到了泸定县关于开展红色旅游的游览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定的碑铭,聂荣臻撰写的碑文。纪念碑及其公园设计新颖,把纪念意义、地方风情、艺术博览、旅游观光融为一体。而今,泸定已变成一座初具规模、美丽又富饶的新型城镇。泸定因泸定桥而旅游业发展速度快,并且资源丰富、市场容量大、开发前景广阔是甘孜州东部贸易中心和关外及、青海部分产品的供应基地,也是甘孜州主要的工

农业生产基地和旅游景区,被誉为“甘孜州东大门”。因而泸定发展旅游业的思路为:以泸定文化旅游区和历史遗迹泸定桥文化、长征文化、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为主线。将泸定桥及周边地区历史民俗文化旅游区作为优先开发区,将泸定县旅游业建成高起点、高品位的红色旅游观光胜地。 来源于:【美丽甘孜红色泸定泸定招商信息】的内容:将泸定铁索桥历史文化遗迹作为泸定县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对象,因此也加大了对泸定桥旅游资源的开发。坚持《泸定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开发与保护并重的重要原则下,为全县旅游业的长足进步与发展奠定基础。启动泸定桥广场、长征大道等项目;努力加大泸定桥的规划和建设为中心,将泸定桥和纪念碑公园等的整体包装提上议事日程。为打造更高水平的红色景点——泸定桥,因而旅游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做好以下几点。1、指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并依照规划促进旅游业的有序发展。2、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提高城市功能。3、解决好文化宣传问题。进一步挖掘泸定桥文化内涵,积极加大对外宣传促销力度,推进泸定县的旅游业快速发展。4、解决好旅游业管理及人才问题。进一步加强旅游业的管理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5、解决好旅游环境问题,同时加大治安整治力度,确保有一个清洁安全的旅游环境。6、解决好旅游投诉问题。认真贯彻相关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切实为来我县旅游的游客排忧解难,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在本次活动中,我也发现许多问题。泸定桥作为旅游点向人们开放,但有少部分人不爱惜遗迹,在桥头堡上乱画、乱涂,乱扔垃圾,不仅损坏了遗迹,也污染了自然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泸定桥并未起到宣传长征精神和红色精神。因而我建议有关部门做出相应的措施和应对决策。首先加强全民的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再加强旅游管理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发动全民力量,保证旅游点的清洁卫生, 对违反相应的规定,做出一定的惩罚。相关部门也要做好宣传长征精神,发挥红色旅游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作用,以期引导人们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红色旅游。

在新时代和新的历史条件下,泸定桥不仅作为红军长征的精神象征,而且还是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教材。在实践活动中我可以体会到什么是长征精神,什么是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的骨头精神,神魔是面对敌人的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的大无畏精神。在21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虽然没有雪山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阻力是划时代的挑战。这种挑战,是一种更为严峻的考验。他表面看起来并非那么壮烈,那么艰难。但要取得胜利,并非那么容易。虽然爱国主义感情不是与生俱来,但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容易淡忘。面对这种现实,以何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但红色旅游的推出,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走访历史遗址和历史人物,和听一些关于极具震撼力的革命精神会令每个中国人感叹,感叹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感叹人们江山的得来不易,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绪也会油然而生。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让这种情绪蔓延在中华大地上并持续下去,我们的民族也会再次崛起。抵御外来侵袭。

如果说当年所面临的是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权的话,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则是用我们勤劳和智慧是我们的祖国阔步迈进世界经济强国行列。这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关系到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命运。作为当代的热血轻年,我们应该有自己远大的理想,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年轻的新长征。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光辉的旗帜,寻找红色足迹,适时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心转化 为报国之行。今天为中华振兴而勤奋学习,明天为中华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泸定桥之行,收获颇丰。这是一次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红色旅游和实践活动。祖国的山河,处处闪耀着革命的光芒,处处印上红色的史。让我们重踏长征之路,寻找红色足迹,弘扬长征精神,努力拼搏,去寻找金色的理想,寻找火红的太阳,追寻明媚的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