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研修(精选5篇)

  •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研修(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首先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我校的信息化教学现状。下初镇中心学校共有14个教学班,330名学生,现已配备办公电脑100台,达到办公全覆盖,并全部接入互联网,所有教室、功能室都安装了电子白板和多媒体电脑等设备,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创造了基础条件。目前,学校…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研修(精选5篇)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研修范文第1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下午好!我汇报的题目是《携手能力提升工程2.0,助推学校信息化发展》,请项目组领导及各位同仁多多指导。

首先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我校的信息化教学现状。下初镇中心学校共有14个教学班,330名学生,现已配备办公电脑100台,达到办公全覆盖,并全部接入互联网,所有教室、功能室都安装了电子白板和多媒体电脑等设备,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创造了基础条件。目前,学校的软硬件设备配置基本到位,智慧校园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库都已完成建设。智慧校园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实现全校师生的教学、教研、学习等方面的服务和管理,在家校沟通方面也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认可。

我校共有中小学教师94人,这其中40岁以下的教师仅有3人,总体年龄偏大,求知欲不强。大多数教师都可以简单操作计算机,制作WORD文档、EXCEL表格和简单的课件制作都没有问题,但也只限于简单制作,再深一点的比如需要进行音视频编辑之类的事情就不行了。而且随着近些年教育技术和装备的不断革新,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一些教师墨守成规,不愿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新技术新平台的接受度不高,使用能力不强,这个时候到来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了。

我校自从开展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 0以来,扎实研修,积极配合,不断探究,深度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得到市教研中心领导的好评,今天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科学谋划在前,确保顺利开展

自从《山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 0实施意见》以及乳山市能力提升工程2. 0相关文件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全校领导班子会议和全体教职工会议,分析时展趋势,树立时间紧、任务重的紧迫意识,加强教职工提升信息化水平重视程度;成立了以衣月光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化管理团队,积极参加管理员培训会议、能力提升工程2. 0启动会、推进会,提升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素养与工作落实能力;鼓励教师抓时代脉搏勇于学,顺发展潮流敢于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破解教学难点问题,使信息技术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基于工作推进要求,我们首先要制定本校的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方案和发展规划以及对教师的考核办法,这需要对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进行评估。

前面已经简单介绍过我校的信息化教学现状,依据现有的基础设施状况和多媒体覆盖程序与操作水平,可以确定我校为多媒体教学环境。另外根据我校教师的思想意识状态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掌握情况,为了保证能力提升工程2.0的顺利开展,制度保障要先行,在制定各种制度的时候,我们尽可能做到:

(1)发展规划下接地气。结合我校推出的“金拇指”特色教育发展理念,致力于提高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看清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切合教师最迫切需要的信息化教学技术作为线下培训目标,提高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改变落后观念,使信息化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还会继续全面推进校园信息化平台的使用,充分利用智慧教育平台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网上备课、网上教研、数据分析、学情诊断等目的。另外我们还特别关注个性化教育理念,引导学校全体教师和管理层人员思考并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学生数据、学习数据、教师数据、教学数据等信息,为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提供支撑,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推进方案切实可行。在制定整校推进方案时,我们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现状和教师的技术水平,通过管理团队的多次集体研讨,确定了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0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致力于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明确信息技术学习重点,明确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短板和努力重点;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优化课堂教学和转变学习方式,引领全体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我们将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组织动员,通过宣传动员,组织摸底,成立下初镇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组织机构,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并确定采用分组培训的方式,将全体教师按学科相近的原则进行分组;第二阶段为实施培训,主要是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各种各样的线上线下培训、组内研讨、听评课活动等;第三阶段为测评验收,主要是完成参训教师的校内考核和评价,完成校级培训过程性资料的整理工作,组织教师参加市级应用考核评价,力争全体教师顺利达标。

(3)考核方案切实可用。管理团队共同研讨制定了能力提升工程2.0考核方案,通过评价和激励的双向措施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数据分析技术;以赛促学:通过教师教学设计比赛,促动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学习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育资源共享化:基于学校的信息化平台,将本校教师优秀的教学设计进行资源共享,提高全校教师的数据分析水平。总之,各种方案的可操作性使能力提升工程2. 0项目得以在本校顺利开展。

二、团结一致选点,齐心攻坚克难

为了将能力提升工程2. 0切实做好,经专题会议研究决定,我校成立了下初镇中心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0工程领导小组,其中衣月光校长为组长,负责能力提升工程整体工作的安排部署,业务校长为副组长,负责能力提升工程在学校推进的具体工作部署,业务骨干教师为成员的信息化培训管理团队,以技术骨干教师于蕾为主负责能力提升工程2.0推进的全部技术培训和督导工作。有了领导架构,接下来的就是教师的分组了,我们定下的分组研修的总方针就是分工合作、组长担责、综合考量、合理选点。

先来说一下分工合作。今年4月份我校召开了全校能力提升工程2.0启动大会,解读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 0校本研修实施及考核方案,并以教研组为核心,根据学科相近的原则进行小组划分。下面我以初中部为例,我们将初中部教师分为5个大的研修组,一线教师按学科相近和技术骨干合理分配的原则分为四个大组,分别是语数英组、物化地组、政史生组和音体美组,全部后勤教师单独分为一组,每组设两名组长,一名为技术组长,一名为督导组长。

组长担责就是说每个研修组的组长都由信息化能力强的教师担当,技术组长负责全组成员线上学习的指导和跟踪工作,指导学习困难的教师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指导并完成作业的上交;督导组长由工作细心者担当,负责研修过程材料采集工作,搜集组内成员研修计划,研修简报、活动图片,作业的发言稿、课件、案例、反思等等成果。每日利用工作空闲时间,确定为组内研修时段,沟通交流能力点应用的同时,完成作业的录制、上传等,两位组长的配合,将此项工作完整、完美的呈现出来,效果明显。

接下来是综合考量、合理选点,我们根据教师的能力水平、教学环境等实际条件,根据教体局下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的规定,从6个基础能力点中选取了4个能力点,分别是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B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在6个基础能力点之外选取了两个能力点,分别是A10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A11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这些能力点的选择主要针对的是我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能力的短板以及急需的技术,我们希望通过学习与培训,可以使教师们的信息技术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三、混合方式研磨,校本应用整合

我们的研修方式采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方式,线上课程学习,线下讨论实践,培训与校本研修活动深度融合,通过校级信息技术能力测评、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骨干教师认定等条件,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进行过程监督和质量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校量化考核和评先选优工作。

1、线上研修,线下培训

每位教师共需要完成50学时的研修学习,教师按照个人选择的能力点,完成线上25学时的课程学习。线下活动的25学时平台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所以我们经过讨论,规定了教师按时参加线下课程部培训与实践,完成并上传三个“能力点”成果15学时;研课磨课5学时;教学展示与分享5学时。线下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市教研中心举办的市级培训内容,再结合教师完成三个能力点任务的需要来确定的,通过讲练结合、组内研讨等方式来帮助教师消化培训技术。由于时间紧张,截至暑假前我们一共组织了四次培训,教师们参与积极性非常的高,培训效果也非常显著,到暑假前所有教师全部完成了研修任务的制作与上传工作。

2、校本实践,丰富多彩

有了知识和技术,自然要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当中去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价值。我们多次开展研修组内的教学与技术相融合的教研活动和讲课磨课活动,要求每个研修组每月开展一次能力提升工程2.0专题教研活动,并在研修组内选定两名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展示活动,其他成员进行听课评课活动。为了丰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率,我们还尝试了最近很火的名师网络课堂和远程协同教研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联系市直学校的优秀教师参与我校的教科研活动,为我们的学生进行网络直播授课,而我们学校的任课教师则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答疑、查漏补缺、巩固练习等工作,这种新颖的上课模式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虽然受平台条件所限,还不能达到真正的“双师教学”授课条件,但就现有的尝试来看,这种先进的授课模式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效果非常理想。

3、扩充资源,方便共享

为了深度融合校本研修活动,我们借助威海市智慧云平台建立一系列的信息技术校本实践成果展示任务,寻找一般基本功、课堂教学基本功、专业技能与微能力的切合点,建立学校教学资源数据库,借助智慧教育云平台的资源展评和网盘等工具,分学科、分学段将教师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类和展示,便于教师备课使用和了解学生,在畅通的网络环境下,师生可以随时、随地、安全、高效、便捷地接入互联网,使用校内资源和互联网资源,从而使信息化教学的推进有了最基础的保障。同时鼓励教师建立个人资源库,方便进行网络资源共享。

通过以上这些方式,全面提升教师对研修和培训内容的熟练掌握和使用,同时也对把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激励评价、测评助学

所有研修组长都是测评项目学员,以测评活动为契机,提升其业务水平,达到以一带整的目的。以学校研修组、教研组为单位,充分利用研修组、教研组贴近教学实际的优势,立足课堂,发挥教师的能动性,组内总结交流,提炼经验做法,打磨学员成果,通过对比,提取他人经验做法,完善自己的成果,上传至平台。首先采取组与组、人与人互评的模式,简单、直接的评论是对成果的最好的见证,然后对参加研修的每一位教师,管理员和组长根据上传内容的质量进行评分,数据及时进行公布,科学的数据反馈,既是指导又是督促,使工作开展更为顺利。

四、多样性校本教研,信息化成果展现

通过几个月的研修学习,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尤其是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有了大幅度地提升,不仅提高了研修质量,而且感受到了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魅力与能量,提升了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

1.参加网络研修的所有教师全部按照要求完成了三个能力点的学习与任务上传,校级管理员已经完成点评,等待专家最后赋分。

2.以研修组为单位,组内讨论推荐两位优秀教师进行示范课展示,其他教师参加观课评课活动,并提交听评课记录。

3.以研修组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能力提升工程2.0专题教研活动,集体讨论研修重点和难点,并提交教研活动记录。

4.智慧云平台开展的系列活动,极大地充实了校级资源库和个人资源库的内容。

5. 教师每人撰写了一份研修计划,每个研修组上交了一份组内研修计划,学校制定有校级研修方案。

6. 研修平台简报14份,导学和研修组完成研修总结10份。

自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在我校顺利开展至今,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热情高涨,教育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攀升,2021年用教研中心初中部领导在全市分析会上的评价是“下初初中四个年级成绩优异,全线飘红,六九年级都进入前三”。初中部和小学部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部进入全市乡镇前四名。仅上学年,我校教师就获得了威海市优质课8节,乳山市优质课31节,乳山市公开课7节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能力提升工程2.0的全面推广,今后我校将继续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上层楼!

谢谢各位领导!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研修范文第2篇

“区域-校际-学校”三级网络研修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除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题中之义,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途径和环境。近年来,浦东新区把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发展作为区域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点工作,应用多种技术,采用多维手段与途径,促进教师专业的多元发展。其中,通过网络研修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浦东信息化的一项重点工作。在浦东信息化应用实践中,构建了区域、校际以及校本三级体系(三种不同层次)的网络研修形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区域网络研修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创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浦东实验区的配套建设项目,浦东教师研修网于2009年4月2日正式开通。该研修网整合浦东新区已经开发的各种教育信息化软件,提供具体的网上研修功能和场景,为教师的教研、科研、培训和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整合的教育门户系统,建立了面向浦东全体中小学教师的大型教育服务社区。研修网以研修应用为中心和主线,融合浦东实际的教研、培训、科研应用场景,采用四种最基本的网上教师研修形式(备课研讨、观课议课、专题报告和专题讨论),依托浦东现有的学科研修组织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搭建了多个业务组织的工作平台、展现平台和管理平台。

浦东教师研修网的应用是常规研修活动的延伸与发展,它与常规教研相互整合,正在成为符合浦东区域特点的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重要研修形式,共同促进浦东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深入推进具体学科教学实践的校际网络研修

借助校间的学科教研共同体,在面对面的联合教研活动之外,学校之间通过共同的网络平台开展深度的网络教研,共享资源。对同一主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大大拓展了传统教研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学校间学科教研的效率和效益。

促进学校教师快速成长的校本网络研修

目前,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越来越受到学校重视,浦东新区统一开发的适合学校层面应用的校本研修平台,从建设浦东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出发,融合了视频切片分析、资源库、教师博客、电子档案袋等功能,对教师的教学、教研、科研、培训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和管理支持。以备课、观课、磨课、评课为主线的校本研修平台已成为浦东各学校促进课堂教学改进的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模式。

基于学习质量监测、课堂教学指导与评价系统,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为了更深入、细致地分析教学质量,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浦东新区建设了“学生学习质量监测与分析系统”,开发了与区域“学生学习质量监测与分析系统”相匹配的校级“学生学习质量监测与分析系统”,对全区及各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精确化分析,对各学科教学质量进行横向、纵向跟踪比较和分析,对各班级教师、学生个人的教学情况和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分析,对试卷知识点和认知水平进行达成度分析,帮助学校有效诊断各学科教学水平,帮助教师诊断教学,帮助学生监测学习,帮助师生找到教与学中需要提升和改进的重点与方向。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的教学质量监测与分析,为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提供了理性依据。

目前正在建设区校两级“基于教学目标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指导与评价系统”,建立一套支持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评价的评价分析体系,满足现有课堂教学评价的业务需要,形成浦东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数据库,构建浦东课程评价的分析模型,帮助教师实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诊断和课堂诊疗;为教师课堂教学全过程提供诊断、指导与评价的技术支持,为浦东新区改进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多元化的手段推进区域信息化深入发展

通过制定学校信息化规范标准和督导评估,规范学校的信息化发展

为规范学校的相关工作,浦东新区研究制定了《学校门户网站建设的规范与评估标准》、《网管员职责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科和技术整合评价标准》等。为加强对农村学校制定教育信息化应用规划的指导,我们结合农村学校实际情况和学校具体办学目标,开展农村学校信息化规划制定的相关培训,同时邀请专家一起深入探讨学校信息化应用规划。从2006年起,由浦东新区政府督导室组织,对全区所有中小学进行一轮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通过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实现以评促用、以评促管、以评促优、以评促建,引领浦东新区所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规范发展,从而提升浦东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

通过信息化展示和论坛,加强学校间交流和经验的辐射推广

从区域推进角度,浦东新区形成了“区-署-校”三级信息化展示机制。每一学期既有区级层面的信息化展示,又有署级和校级层面的展示,分别确定信息化应用主题展示活动,如“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环境下的典型课例研究”、“农村校应用推进成果展示”、“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不同主题的信息化应用主题活动。

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实践及相关竞赛,提升教师的整合能力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对新技术的探索应用,浦东新区进行了电子交互白板和思维导图的应用实践,首批确定30所学校作为实验学校,开展新技术的深入应用。每年组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竞赛、教师与学生的优秀多媒体作品评选等竞赛评比活动,促进师生了对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

以“领衔+参与”模式,促进薄弱学校快速发展和区域整体均衡发展

为充分发挥信息化特色学校的经验辐射作用,加快信息化薄弱学校的发展,浦东新区采用“领衔+参与”的应用推进模式,进行学校间的联动发展。该种模式是通过一所优秀学校带领几所相对薄弱学校组成结对体,在共同主题上通过资源共享、联合教研等活动,将优秀的经验做法辐射到参与学校,从而促进薄弱学校的快速成长,达到区域均衡发展的目的。

2009年,浦东新区15所领衔学校带领37所参与学校,组成15个由3~5所学校组成的“校际联动发展组”,分别将信息化应用于学校的三个核心专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学资源的管理与应用”,开展具体实践。领衔学校由在某一领域有系列成功经验、做法,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的学校担任。这类学校具有示范引领的优势,在具体主题方面拥有系列资源、成果及相应的管理机制等一整套经验做法。参与学校在该主题上有强烈的发展意愿,在领衔校的示范带动下,共享其优秀资源,通过共同的活动获得从平台到应用的系列指导,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学校相关工作深入推进的管理和促进机制。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各结对组通过定期例会工作制度,建立校际不同层面人员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各学校项目负责人、项目联系人、中层领导及一线教师直接跨校及时沟,解决问题。结对组通过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教研共论等方式,采用面对面的培训教研活动和校际信息化交流平台相结合的手段进行立体互动的联动实践,共同探索联动发展的模式,形成校际间沟通互动的机制。

针对不同人群的分类培训,促进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

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人的信息化素养和能力是影响和制约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浦东新区针对学校信息化规划开展人力资源建设,分别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和网管员技术能力建设。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研修范文第3篇

一、全员培训求提升

从2014年至2015年,我校全体教师接受了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的提升工程培训,培训期间老师们学习热情高涨,尤其是老教师,由于他们信息技术水平偏低,甚至有些老教师从未接触电脑,但他们清楚地知道,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所以他们积极参与培训学习,对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他们勇于探索,不耻下问,他们的毅力和拼劲激励了年轻教师。现在我校老师把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知识面,高效地完成了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使偏远农村的教育与国际接轨,使农村的学生同样接受最新最快的信息。

二、青年教师展成果

青年教师在参加提升工程培训时,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研修任务,与此同时,还结成了青年教师研修团队,我们团队成员有我和王裕秀、李春花、崔海军、黄金秋、张晓宇等人。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努力践行,将信息技术完美地整合于课堂教学之中。与此同时,我们踊跃参与到各级各类的教学大赛,如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举办的IT大赛,我获得了二等奖;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举办的微课大赛,我们作为一所偏远农村的中学,竟然也有六个作品参赛并取得了优秀奖的好成绩;在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我们进行了晒课,有五节课评为县优课,我的《耳和听觉》评为市优课……这些成果展示,得益于提升工程,得益于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使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展示自己的成果。

三、种子教师重引领

作为种子教师,我要走出去,带回来。2015年10月17日~22日参加了为时六天的“能力提升工程――种子教师”研修项目,此次培训,通过吉林省教育厅苏佩衡处长的《关于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推进策略的几点思考》使我深刻明确了什么是提升工程?为什么要实施提升工程?2014年提升工程取得的成绩及工作亮点以及2015年提升工程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种子教师担负的重任。此次培训可以说是为我们一线教师量身定做的,在繁忙的六天里,我们进一步学习了PPT的制作技巧、问卷星的软件以及思维导图软件的使用等,使我们大开眼界。回到工作岗位上,我充分发挥带、帮、学的种子教师作用,把我所看到的、学到的传授给大家,让我们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从而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财源中学的教育教学。

提升工程在财源中学开花结果,信息技术为财源中学教育教学添砖加瓦,希望在我们广大教师的努力践行中,使提升工程之花开得更艳,果结得更大。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研修范文第4篇

关键词:配网;主动抢修;故障研判;应用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需求的日益增大,社会各界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用户对故障停电的容忍程度不断降低,配网抢修管理现状与用户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且随着配网架构的日益庞大和复杂,对配网的运维管理和抢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障提前发现、检修快速开展、问题一次解决能力强化成为了摆在配网管理单位面前的主要工作。

1 项目建设必要性

目前,用户报修信息主要通过95598热线,故障地址及故障现象描述不够准确清晰,用户报修信息渠道单一,抢修过程管控和闭环管理能力不足,配网故障研判、优化派单等信息支撑手段不足,现场抢修信息互动不足等情况普遍存在。为提升供电可靠性,缓解供需矛盾,强化配网精益化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开展配网主动抢修关键技术研究,针对性提高配网抢修的事前预控、事中处置和事后跟踪能力,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从国家电网公司配网运维管理现状来看,配网网架基础薄弱,自动化水平低、检测手段相对落后,配网点多、线长、面广,运行维护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发电、输电、配电方面差异较大,尤其是配网方面欠账较多,随着近年来配网资金的不断投入,配网运行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与主网相比,基础仍显太差,设备线路老旧、自动化水平较低、故障原因和位置判断手段不足以及故障自动隔离恢复能力欠缺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为了提升配网运维管理和优质服务的水平,国网公司下属各网省公司广泛开展了配电自动化改造、标准化建设、网架优化、设备更换、带电作业、一体化抢修和信息化规范等工作,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配网管理水平。公司目前开展的配网一体化抢修工作,实现抢修业务模式、作业流程、体系建设和信息平台的规范统一。当前配网抢修工作由国网客服中心95598热线统一受理报修,形成抢修工单,工单流转流程为国网客服中心(-省客服中心)-地市抢修指挥中心(-县抢修指挥中心)-抢修队伍工单派发。

国网浙江公司充分应用营配贯通成果,通过在配网抢修指挥平台上整合配网设备台账、拓扑以及运行信息,实现了线路、公变、低压总保等异常信息的综合监控。对于各类监控终端上报的设备运行信息进行预警,形成故障工单和异常工单,进行派工处理,开展流程管控。

3 项目关键技术

项目主动抢修关键技术研究工作中,其核心是对于线路故障的及时发现、实时预警、有效研判和快速定位。因此配网故障研判是项目开展的重要实践基础。以下简要描述研判初步思路。

配网线路发生故障后,线路中会流过暂态电流并且线路电压会发生改变,根据这些暂态现象可以判断该位置的线路是否发生故障。

配网线路发生的常见故障包括相间短路和单相接地故障,故障判据和参数设置的原则可以描述如下。

(1)相间短路故障检测判据

配电线路发生相间短路时,相当于两个电源直接短接,变电站和故障点直接的回路上会流过很大的电流,同时变电站的继电保护装置会按照实现设定的规则启动保护,使得线路跳闸断电。

(2)单相接地故障检测判据

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时,根据不同的接地条件(例如金属性接地、高阻接地等),会出现多种复杂的暂态现象,包括出现线路对地的分布电容放电电流,接地线路对地电压下降,接地线路出现5,7次等高次谐波增大现象,以及该线路零序电流增大。

(3)三相电缆线路零序故障

电缆线路单相接地(变电站零序电压报警或者不报警);电缆线路两相或三相高阻接地(变电站零序电压不报警,出口未启动速断或过流保护);电缆线路单相或两相断线(变电站零序电压不报警);电缆线路杂散电容泄露电流不平衡(变电站零序电压不报警)。

(4)过流

雷击及线路松动等原因,造成线路瞬时过流跳闸,但又正常供电,没有造成永久短路。

4 项目研究内容

项目结合国网公司营配贯通成果,研究配网主动抢修策略及体系,从抢修业务模式、体系建设和信息平台的规范统一方面提升抢修效率和服务质量。着重研究主动抢修在配网信息源端收集、异常信息综合监控、报修工作先于用户、故障信息智能研判、抢修资源优化配置、抢修过程流程管控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提高配网抢修的事前预控,事中处置和事后跟踪能力,进一步提升配网精益化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并与客服中心、各级抢修指挥中心信息实时传递,使95598、抢修指挥中心能够快速掌握停电范围、原因、抢修进度。

5 项目建设目标

(1)探索配网主动抢修工作互动信息收集方法,实现营配贯通、用电信息采集、GIS空间信息及其他相关平台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应用。(2)研究配网故障智能研判策略,形成各类异常信息的综合监控前提下的拓扑故障分析、异常甄别等方法。(3)形成配网主动抢修全过程流程管控,明确过程节点及职责内容,积极探索自主派单、抢修资源优化管理方法。

6 结束语

对配网主动抢修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成功实施,提高配网抢修的事前预控,事中处置和事后跟踪能力,提升配网精益化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左方.浅谈配电网快速抢修系统中标准化作业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6).

[2]黎润权.配网抢修调度关键技术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4)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研修范文第5篇

(2019年9月26日)

尊敬的XXX司长,各位领导和专家老师们,还有各兄弟省份的教育同行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交流的题目是:《延边州提升工程2.0州(区)、县两级专家团队“建和用”的策略》。浅思薄虑,敬请各位专家、同行斧正。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最东部,全州总面积4.3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2万,其中朝鲜族人口82万,居民通用汉语和朝鲜语两种语言文字,自治州下辖8个县市,州府所在地为延吉市。延边州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91所,有在校学生21万名,有教职员工2.7万名。全州现有朝鲜族学校(幼儿园)139所,其中:朝鲜族幼儿园62所(其中附设幼儿园30所);专设朝鲜族中小学53所、朝汉民族联校21所,全州朝鲜族学校专任教师4872名。

自提升工程2.0启动以来,延边州高度重视项目的组织实施,精心制定培训专家团队遴选及培养方案,抓住关键节点,有序推进工程。下面,我从延边州提升工程2.0州、县两级专家团队的“建”与“用”两个方面的策略,向大家汇报一下。

一、能力提升2.0团队“建”的问题

(一)为何建。

首先,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整个区域的提升工程如果想科学、高效的开展起来,扎实稳步的推进下去,一定需要一个具有领导力和执行力的核心团队。可以说,州、县两级培训团队是区域“提升工程2.0”有序有效实施的中坚力量,是“整校推进”实施质量保障的关键人物。

其次,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我们明显感到我们延边州内汉族教师和朝鲜族族教师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差距正在拉大。一是由于我们是少数民族地区,我们还有很多在汉语环境下学习能力较弱的少数民族教师。二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学习资源和专业指导外援力量严重不足。合作机构和上级高校无论在培训资源和实践指导上都很难满足朝鲜族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和成长的需求。因此,少数民族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作一直都是民族教育全面发展的短板。下一步,延边州若想抓好提升工程2.0工作,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就必须优选一批符合民族地区教育需求,州、县两级都能用得上、用得好的本土专家,充分发挥本土培训专家团队作用,有层次、有差异的推进学校提升工程2.0培训。

(二)如何建。

1. 明确团队工作任务。州一级通过县市申报考核遴选一只精干的州级专家团队,人数不超过10人,负责指导全州各县市的能力提升专家团队工作,规范管理,监督进度。县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县级培训团队与教师人数不低于1:100的比例,组建县级培训指导团队,负责制定本区域提升工程2.0规划方案,组织区域引领性研修,指导学校开展校本研修,完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开发建设本地少数民族教师学习资源。校一级由校长牵头组建,人员包括教学校长、学年主任和信息化教学种子教师,负责提升工程任务校本化落地和实施。

2. 团队遴选标准。

按照提升工程文件要求,以县市培训团队为例,我们要求县市的团队成员构成一定要包含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培训者、中小学骨干教师。我们对这一级团队成员的素质要求是:第一要有积极拥抱和实践信息化教学的情怀。第二是要有较强的学科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第三是对当前支持教学变革的先进技术达到精熟掌握。第四是具备各种媒体环境下的教学组织能力。第五是善于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教研活动,具有信息化教学指导力,并有自己的信息化教学主张。第六是要双语培训能力者优先。要立足民族教育,选好民族信息化指导教师,不让民族学校教师掉队。

3. 团队层级和职责分工

各级团队具体划分人数安排如下:州级专家核心团队(7人),县市级培训团队(1:100人),校级培训团队(1:10人)。

团队职责分工如下:(1)技术指导专家组,负责提升工程2.0培训课程研发、技术支持、培训班课程实施与改进等工作;(2)应用考核专家组,负责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指导、调研和实施测评等工作;(3)资源建设专家组,负责提升工程2.0资源整理制作、归档和基层学校提升工程2.0资源建设指导等工作。各层级团队在州一级团队统领下,分模块三维包保,按计划层层落实、步步跟进,确保全州能力提升工程2.0一盘棋。例如:我们赋权提升工程2.0团队专家组统筹指导全州提升工程工作的权利。由州级团队拿出全州的提升工程2.0培训年度计划表、推进落实表、课程指导安排表、送培到县活动方案、县域示范活动方案等。在州团队指导下,各县市提升工程2.0团队专家组,分别负责本地政策文件方案解读与指导、微能力点认定指导、学校整体推进项目策划、信息化教学技术指导等,各司其职。学校则要成立信息化教学融合创新专家组。要选拔学校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好的教师担任学校信息化教学示范引领教师,做好教研组的教师培训示范指导。这样,能够做到:人人有活做、人人有事做,各个团队都能充分发挥各级专家团队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形成州、县、校三级层层管理的差异性引领机制。

二、提升工程2.0培训团队如何“用”

通过对相关文件的学习,我们归纳出培训团队的重点工作内容有三个。分别是“以校为本混合式研修的指导、校本考核工作的指导,本地少数民族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因时间关系,我在这里仅对团队如何指导混合式研修进行稍微展开叙述。在学校混合式研修指导工作方面,我们为培训团队设计了“研、磨、练、测”这样四个环节任务。

这四个任务具体分解为:

研。

一是要求培训团队协助学校分析提升工程2.0现状,从技术层面、观念层面、教学习惯等层面,了解学校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情况。

二是要求培训团队聚焦学校信息化教学应用推进的难点和增长点,分析各方面原因。如:有的是教师年龄偏大,有的是设备分配不合理,有的是学校对考核风向标指向不明,有的是学校不利于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等等,从而为学校确定提升工程能力关键点的选择提供科学指导。

三是指导学校能力提升过程中的课程资源研发和案例成果梳理,尤其要重视民族学校民族特色课程资源的研发,一定要确保教师们学有所获,要努力做到人人有成果,校校有亮点。

磨。

要求培训团队聚焦学校落实提升工程2.0,充分运用“项目助学计划”逐一跟进、深入县市,层层打磨。

第一磨方案。在一校一方案、一教研组一活动案、一教师一个案的基础上,要求各级结合工作实际深度研磨行动方案,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第二磨团队。延边州已经确定州教育学院为培训团队培养基地,并计划对培训团队开展培训练兵活动,从而增强团队指导力。

第三磨课堂。要求学校在愿景指引和校本研修框架下,要基于信息技术大胆探索课堂教学新样态。培训团队要入校协助学校深度打磨研究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创新的教学案例,形成成果并进行辐射。

练。

一练培训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我们计划在集中研修的基础上要求各团队成员选择一个试点校作为实践基地,基于网络全程参与能力提升全过程,锻炼提升团队信息化领导力。

二练教研员信息化教学指导力。教研员是信息化课改的领头雁,必须让教研员先学、先知、先用、先会。我们将会鼓励符合条件的学科教研员上信息化教学示范课,研讨课。在学练过程中跟教师同成长,共进步。

三练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践能力提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必须经历一个从理念认识,到技术掌握,到创新应用的过程。因此,必须增加信息化教学教研活动密度和深度,要把25学时以上线下研修做到位。我们计划像“一师一优课”一样,组织全州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晒课”活动,由各级培训专家团队负责评审选拔,遴选出一批包括朝鲜族学校的优质信息化教学课例。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我州各民族教师人人都练到位,让每个学科都练到点上。

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