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工作(精选5篇)

  • 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工作(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结果:1.?各科室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在10734例住院患者中,共发生医院感染病人612例(658例次),感染病例发病率为5.70%,感染例次发病率为6.13%。发病率较高的科室依次为:内一科(15.33%)、中医科(10.25%)、神经科(9.81%)、内二科(8.72%),其次是外一科、外…

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工作(精选5篇)

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工作范文第1篇

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和了解不同科室、专业、疾病发生医院感染的具体情况,以制定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方案。?

方法:对本院内一科(收治心血管、结缔组织、内分泌疾病)、内二科(收治消化道、泌尿系、血液系统疾病)、外一科(腹部外科)、外二科(骨外)、外三科(心胸、泌尿外科)、神经科、妇产科、眼科、儿科、中医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进行回顾性调查,调查对象为1999年7月至2000年12月在以上科室住院48小时以上的患者共10734例,其中男性患者7901例,女性患者2833例。医院感染的诊断按照"有潜伏期的疾病从入院第1天起,超过平均潜伏期所发生的感染,无明确潜伏期的疾病从入院第1天起,超过48小时所获得的感染",实验室检查主要依据病原体培养、抗原抗体检查、X线检查等。医院感染部位的诊断标准参照王枢群等编著的《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结果:1.?各科室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在10734例住院患者中,共发生医院感染病人612例(658例次),感染病例发病率为5.70%,感染例次发病率为6.13%。发病率较高的科室依次为:内一科(15.33%)、中医科(10.25%)、神经科(9.81%)、内二科(8.72%),其次是外一科、外二科、儿科、妇科、口腔科、外三科、耳鼻喉科、眼科(见表1略)。2.?医院感染的部位构成:除去上呼吸道感染外,以下呼吸道、手术伤口、胃肠道、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依次为22.04%、13.98%、8.36%、6.84%,以血液感染最为少见,只有1.82%(见表2略)。3.?医院感染的原发疾病分类:以血液、造血系统疾病发生率最高,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8.15%,其次为结缔组织疾病(14.32%)、脑血管疾病(9.35%)、循环系统疾病(8.55%)、消化系统疾病(7.47%)、恶性肿瘤(7.33%),以良性肿瘤及结缔组织疾病最少(见表3略)。结论:1.?从院内感染的科室分布情况看,发病率较高的几个科室依次为内一、中医、神经、内二科,而以眼科、胸外科较低。我院内一科主要收治循环、内分泌、免疫系统及血液系统疾病,机体免疫功能障碍较大,加之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造成感染机会增多。慢性病患者、长期患病迁延不愈、住院时间较长均增加医院感染的机会。神经科的感染多以管血病尤其是活动不便、长期卧床及昏迷、各种插管的患者为主,常常发生肺部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因而,对以上科室的住院患者应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加强基础护理,保持住院环境清洁卫生,当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时应加用有效的抗生素,尽量避免有关医院感染的一切诱因。2.?本组612例医院感染的部位中,以下呼吸道、手术伤口、胃肠道、泌尿道感染最多见,与全国、全省、监测资料报告相一致。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发生在内科及神经科,手术伤口感染以外一(腹外科)多见,胃肠道感染则以儿科、内二科多见。考虑与原发病、抗生素的滥用、陪人过多、病房内空气不洁净及护理不当(如未及时翻身、拍背排痰)等因素有关。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多花精力控制以上诸因素,建立病人感染档案,加强预防及控制工作。3.?在我院外科手术伤口感染中,Ⅰ级伤口感染率为1.1%,明显高于卫生部有关综合医院管理标准所规定的<0.5%的规定。无菌切口感染与患者原发病、免疫功能、术前皮肤准备、无菌技术、手术技巧及手术持续时间、术中使用器械及液体的洁净度、抗生素的应用等因素密切相关。为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手术技术水平,缩短术前准备及手术时间。②加强手术室环境的管理,保证术中室内空气的净化。③加强手术室、供应室的常规消毒和隔离工作,确保术中器械物品的无菌质量。④尽量减少手术室内的参观人数,严格限制其活动范围。⑤合理应用抗生素,尤其应尽量避免预防性用药,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⑥手术后对病人要严密监测医院感染征象,及时采取正确的控制措施。

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工作范文第2篇

血源性疾病

血源性疾病是指致病因子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易感者感染的疾病或综合征。许多致病因子都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目前常见的血源性疾病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博拉出血热、梅毒、疟疾等。

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危险估计

患者血液中含有致病因子是造成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先决条件。据有关研究资料报道,医务人员因针刺伤或其他锐器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液后,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危险性分别为2%~4%、3%~10%及0.2%~0.5%;因黏膜接触或已损伤皮肤接触及咬伤等方式引起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尚不清楚。这些疾病除经血液传播外,还可通过、阴道分泌物、血性体液、唾液、血制品、渗出液等媒介传播。

影响血源性疾病传播的愿因

①血源性致病因子的传播方式即感染剂量。不同的传播方式可使机体获得不同剂量的致病因子。在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中,血源性致病因子主要通过针刺伤、锐器损伤、黏膜或破损皮肤接触等方式传播,接触血量越大、时间越长,机体获得致病因子的量越大。据研究资料报道,使用空心针、深度皮肤或接触大剂量血液所引起的血源性疾病传播明显高于黏膜接触。②医务人员暴露越大,受感染的危险性越大。医院是患者就诊治疗与康复的场所,即使特定致病因子在人群中感染率非常低,医务人员因职业关系接触这些致病因子的频率也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医院内不同岗位的医务人员暴露频率也不相同,外科、急诊室、创伤科、血液透析室、实验室、病理室、血库工作人员暴露频率较高,护士高于医生。③人群中致病因子感染率的影响。医务人员接触及感染致病因子的危险性随人群感染率的升高而增加。④暴露前后要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可减少血源性疾病传播。接种乙肝疫苗可预防感染乙肝病毒,医疗操作中戴手套可降低皮肤的血液接触。

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工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皮肤性病门诊;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分析;治疗对策

为了降低医院感染在皮肤性病门诊的发生率,保障患者以及医疗工作人员的健康,为其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和工作患者。必须要对皮肤性病门诊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了解和分析并且给予相应的管理改善措施,加强对皮肤性病患者的治疗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从2011年11月到2012年11月皮肤性病门诊科收治的皮肤性病患者共250例。患者年龄在23~58岁之间。总结归纳皮肤性比门诊科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并且针对高危因素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法和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皮肤性病门诊科共有2名主治医生,主管护士有1名。对比科室在2010年11月到2011年11月没有采取严格的医院管理措施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1.2 方法

1.2.1 高危因素分析 将2011年本院皮肤性病门诊收治的2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别统计其年龄构成情况、营养状况、侵袭性操作情况等,分析其不同情况发生感染的几率,判断皮肤性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1.2.2 院内感染治疗方法 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的治疗,在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查,严格根据药敏结果开展治疗,合理选择抗生素。其中皮肤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好化脓性链球菌,棒状杆菌属,假单胞菌等[3]。因此可以根据患者的致病菌类型开展治疗。另外,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如局部的红肿,痛,硬等进行局部的辅助治疗,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常用的局部治疗外用药物包括有莫匹罗星,环丙沙星,红霉素,克林霉素等。若患者的感染严重时,则需要采取全身用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一线的全身药物有青霉素,头孢霉素和大环内酯类等药物。若患者出现耐药情况,除了根据培养结果调整药物外,还可以选择氟奎洛酮。

1.2.3 预防措施 根据高危因素的分析结果,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3.1 加强人员培训,加强防范意识

通过加强医疗工作人员的防治意识,特别是护工工作人员,其对于医院感染的了解程度不深,当工作量增加,工作时间较时,常常不按照规定开展工作。增加对医院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医院感染防控意识,相关的安全知识,并且作为常规的考核内容与绩效等进行挂钩。

1.3.2 环境管理 保持皮肤性病门诊的患者洁净是减少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传播的重要手段。每天需要进行湿式的清扫,门诊室中的各种物品需要采用过氯酸消毒液进行彻底搽拭。每天门诊结束后需要进行紫外射线的空气和环境消毒。皮肤性病门诊需要保持通风状况,使得门诊室内的空气能够得到角化。及时处理医疗废物,由于皮肤性病门诊的医疗废物具有较大的传染性,因此需要及时处理医疗废物,避免医疗废物中的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等传播,使得门诊的就诊环境大大下降,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生。

1.3.3 器械消毒和无菌操作 对于皮肤性病门诊的器械需要进行彻底的消毒,特别是直接接触到患者的皮肤和分泌物的器械,在每次使用前均需要进行彻底的消毒,避免发生器械之间的交叉感染。需要重复使用得分医疗器械必须要经过统一的清洗,消毒以及高压灭菌,严格遵守一人一用一灭菌的原则,在有效期内使用[2]。另外,医护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无菌操作是保证医护工作人员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避免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重要预防措施。

2 结果

2011年皮肤性病门诊的感染高危因素统计分析结果,具体的情况见表1。对比两个时间皮肤性病门诊科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其中2011年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1.6%%,2012年的院内感染为4.40%,两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皮肤性病门诊是皮肤疾病和性病患者的就诊部门,由于两种疾病的传染性均较高,因此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要明显高于其他科室。临床上,大多数的皮肤疾病和性病均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难根治性等的特点[4],因此特别容易在患者与患者之间,患者与医护工作人员之间进行传播。皮肤性病门诊患者由于其自身受到疾病的影响,免疫力较低,使得医院感染更容易发生。

病情隐蔽是皮肤科疾病以及性病的主要特点。一方面是由于该类疾病出现的临床症状不会很明显,甚至没有明显的外观性的表现;另一方面,皮肤性病患者,特别是性病患者,多会出现于羞愧等的心理,导致该类疾病的病情隐瞒度增加,对于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的难度也相应增加。

由于皮肤病和性病的发病相对于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疾病的发病率要低,因此普遍人群对皮肤性病的病原微生物缺乏抵抗力,使得普通正常人感染皮肤性病的几率大大提高。皮肤性病门诊主要包括有医护工作人员和皮肤性病患者。其中皮肤性病患者,由于病情长且病情反复,患者均处于一种慢性带菌状态,患者的免疫能力会出现下降。加上多次往返门诊部进行治疗就诊, 使得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大大提高。另外,医院工作人员由于长期需要接触大量的皮肤患者和性病患者,这两种疾病的传染率相对较高,因此也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根据本文的结果显示,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是入侵性操作,门诊环境,医务人员的手部感染以及患者的年龄情况。诊断以上的高危因素,门诊科室需要注意规范相关医务人员的正确操作,保持科室环境的整洁,做好消毒处理工作等,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付玲利,门诊内科诊室预防交叉感染的措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3):387.

[2] 王桂先. 基层医院门诊皮肤性病科医院感染防控对策. 中国医药指南,2010.8,8(24):3132

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工作范文第4篇

一、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其配套法规,加大传染病防治监测管理力度

组织本单位和辖区医疗机构业务人员学习和培训《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依法开展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提高重点传染病监测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对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的检查指导,除不定期的检查指导外,每年最少组织两次传染病防治工作检查,并将检查结果通报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

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源地处理,防止传染病暴发流行

依据《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结合我区的具体情况,在接到各种急、慢性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以及不明原因疾病有暴发流行趋势的病例(或疑似病例)、死亡病例报告时,要按规定时限逐级报告并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对本辖区发生的所有暴发疫情(包括非法定报告传染病)均要立即上报并迅速赶赴现场查明原因和传播特征,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尽快控制。在疫源地调查处理中,要认真规范填写流调表。除甲类及比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以外,其它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必须于3日内完成。

三、霍乱、腹泻病防治工作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成立由有关部门组成的腹泻病防治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各级霍乱和腹泻病防治专业组织,并按规定设置留置站。

(二)落实各项综合性措施

1.各医疗保健机构的任务

(1)建立腹泻病门诊:

①腹泻病门诊的设置要符合创建部级卫生城市的要求。市及市以上综合性医院,要有单独的腹泻病门诊区,区(县)级医院开设单独的腹泻病门诊,乡镇级医院设专桌。要求功能区域设置合理。腹泻病门诊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开诊,24小时应诊,做不到24小时开诊的单位,兼职科室(如急症科)要做好腹泻病人的登记和各项处理工作。

②对就诊病人,一律填写全省统一的“腹泻病门诊病人登记簿”。如系外地来的病人,应登记其详细地址、单位以及现时投宿地址。要求填写项目齐全,字迹清楚,严禁漏登,漏项。腹泻病门诊处方、化验单要有“腹泻”标记。每旬向区疾控中心,做门诊数旬报。

③县(市)区以上医院及有条件的乡镇级医院,应备有检验所需霍乱快诊筛检试剂、细菌培养试剂。要做到“逢泻必登、逢泻必报、逢泻必检、逢泻必治”。对就诊的水样便病人应作霍乱快诊筛检和细菌学培养。要求全年霍乱弧菌分离培养率必须达到10%以上。无培养条件的单位,可进行O1群和O139群快诊试验,或将标本送指定单位检验。

④为落实“省腹泻病控制规划”,各级医疗单位应继续大力推广口服补液疗法,改善腹泻病例处理,口服补液盐的使用率要求达90%以上。

⑤发现霍乱疫情,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及时按规定逐级上报处理。对霍乱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要严格隔离治疗和医学观察,并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凡分离出霍乱弧菌,应立即报告区疾控中心,区疾控中心进行初步鉴定,并按规定进行疫源地处理,同时将菌株附上“菌种上送表”,由专人逐级送市疾控中心进行鉴定。

⑥腹泻病门诊应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与隔离消毒制度,并遵照执行。

⑦痢疾、伤寒副伤寒、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经确诊立即填卡、报告,分离出的菌株上送区疾控中心,每所医院上送痢疾菌株至少5株。

(2)建立腹泻病防治机动队。2012年我区确定2处成立腹泻病防治机动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机动队和传染病医院,机动队要配备抢救病人必需的药械、交通工具及消杀药械、防护用品,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制。4月份将机动队名单、值班电话报送市疾控中心。市传染病医院要备足治疗病人的房屋、床位和药械,做好接收及抢救治疗霍乱病人、带菌者的准备,并负责散发病人的运送工作。

(3)业务培训、检查和总结。各医疗机构要对腹泻病门诊医护人员、检验人员及机动队队员进行上岗前和经常性的业务技术培训,使其能熟练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医务人员持培训合格证上岗。各单位要定期对本院腹泻病防治工作组织检查,及时向医务人员传达疫情动态。培训与医院自查均要有记录。11月中旬将全年腹泻病防治工作总结报区疾控中心。

2.疾控中心任务:

(1)建立腹泻病防治机动队。区疾控中心应于5月1日前组建腹泻病防治机动队,配齐疫源检索、疫情处理所需的检验用品、消杀药械、抗菌药物、个人防护用品、车辆和疫情值班电话等,实行24小时值班制。

(2)有重点的开展疫源检索。对腹泻病人、重点人群、食品、饮用水源和其他外环境标本的检索,每月选择2~3处饮用水源及20份海水产品、可疑食品或其它的外环境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腹泻门诊病人快诊率要求达100%,霍乱弧菌培养率不少于10%。霍乱阳性标本及痢疾菌株收集于10月31日前上送市疾控中心统一进行鉴定,市区不少于15株。区重点人群检测不少于100份。

(3)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仍实行霍乱疫情零病例周报告制度。发生腹泻病暴发疫情,应立即报告,并及时采样检测和进行疫情处理,处理结束后填写暴发疫情报表和处理小结报市疾控中心。

(4)督导检查。在腹泻病门诊开诊前、后要进行检查,开诊小结及半年和全年工作总结要及时上报。

(5)伤寒、副伤寒和细菌性痢疾的防治。接到疫情后,流调及疫源地处理应于接到报告3日内进行,处理结束后及时上报个案流调表及疫源地处理小结,并于来年3月份之前进行疫源地二次处理,做好伤寒、副伤寒的查源灭源工作。

(6)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的防治。县级及以上医院和有条件的其它医院,要备好病例诊断的检验试剂和诊断血清,发现O157∶H7感染的可疑病人(如血便、血性腹泻的病例)要登记报告并及时采样,进行O157∶H7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根据卫生部的要求,O157∶H7感染按乙类传染病的时限和方式报告疫情。

(7)手足口病的防治。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易在儿童中造成暴发流行。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按照济卫疾控发[2007]13号文件《关于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发现疫情要及时报告并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的扩散蔓延。

四、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工作

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简称人禽流感)、流感、猩红热和水痘等是我区重点防治的呼吸道传染病,2012年要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各项工作预案,健全组织机构和各项工作制度,做好技术、物资储备。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技术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本单位防治SARS、人禽流感、流感大流行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预案,按要求成立领导小组、技术专家小组、疫情处理小组等,并制定具体可实施的各项工作制度。要做好各项应急物资的储备,定期开展人禽流感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技术演练,为疫情处置做好技术储备。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防治相关呼吸道传染病及疫情处置能力。区疾控中心对辖区医疗单位、医疗单位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层层培训,以提高有关业务人员诊断、处置及控制传染病疫情的能力。

(三)继续做好重点呼吸道传染病的监测工作。要严格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的要求,加强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及时诊断、排查和处置人禽流感和SARS的相关病例。

(四)及时做好疫情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对疑似或确认的动物禽流感疫情,疾控机构及相关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禽流感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并按照《省人禽流感疫情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开展监测。做好SARS、人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应急处置及流行病学调查,做好密切接触者的追踪、管理。

猩红热等其它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继续按照有关要求进行,对出现的预警病例及暴发疫情,要及时报告和处理。

五、医院感染管理和消毒工作

医院管理和消毒工作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消毒专业工作规范》、《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全国疾控机构工作规范》、《消毒管理办法》以及市疾控中心《2012年消毒与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要点》等要求执行,加强对辖区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的督导和检查,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具体要求如下: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1.健全组织机构,适应形势需要。各医疗单位要成立专门业务科室或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消毒与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从卫生事业发展和疾病控制工作大局出发,把专业精、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到消毒岗位上,以应对传染病消毒、医院感染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加强培训指导,提升队伍素质。今年,省疾控中心将继续举办消毒与医院感染控制人员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各医疗单位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组织相关业务人员积极参加。加强消毒队伍能力建设,提高消毒与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技术水平。

(二)传染病消毒技术指导工作

1.加强对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源地消毒处理和监测评价。消毒装备及药品的储备时刻处于战备状态,健全各级应急消毒队伍,达到人、财、物三落实,随时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新发传染病消毒任务。

2.做好疫源地消毒工作。提高传染病应急消毒处理及时率,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传染病疫源地消毒工作职能,开展对传染病疫区、疫点进行消毒处理和监测评价,处理率达99%以上。处理记录、监测评价资料齐全,及时上报监测报表。

(三)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2012年以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导和考核机制,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和消毒卫生质量的督导、考核与评价工作,特别是乡村卫生室和个体行医定期检查督导,辖区内的医疗机构督导率达95%以上。对医疗机构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是:(1)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及落实情况。(2)针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各项工作和控制措施。(3)消毒灭菌与隔离、医疗废物管理及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状况。(4)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暴发的监测工作情况。(5)现场检查。开展辖区各医疗机构、个体诊所、托幼机构等单位的委托消毒监测工作。

(四)加强信息管理与经验交流

加强消毒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为全区医疗机构消毒和医院感染工作提供经验交流平台,提高我区消毒和医院感染控制水平。

六、病媒传播性疾病的防制

病媒生物监测是传染病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30%与病媒生物有关,其中的疟疾、乙脑、丝虫病、登革热等,通过灭蚊即可以控制其发病;登革出血热在疫苗未问世前,灭蚊是其最有效的控制手段,可见媒介生物控制的重要性。市病媒生物监测属国家重点传染病监测项目,为了解我区病媒生物的动态变化,落实国家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为防制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2012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病媒传播源的监测、防制、标本制作及数据汇总上报工作。其中蚊蝇的监测从3月底开始,蟑螂和鼠密度全年监测,并与区爱卫会密切合作做好“四害”的消杀工作。

七、疫情信息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工作

(一)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

1.严格执行疫情信息报告制度,提高报告质量。

(1)各级医疗单位要严格执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信息报告制度,保证每天报卡及时(诊断时间与报告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发生鼠疫、霍乱、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白喉、黑热病、登革热、血吸虫病、不明原因肺炎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在进行网络直报的同时,立即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区疾控机构疫情室电话报告。

(2)继续规范医疗单位的传染病疫情信息登记、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报告等工作。要求传染病报告卡的各项内容必须填写完整、准确、符合逻辑性。区疾控中心每月对传染病报告卡的报告及时性,规范性,填写质量等进行评估,并进行反馈。专病报告管理系统推送到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的死亡病例应遵循《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年试行版)要求。

2.继续做好网络管理工作,保证数据安全。加强报告系统的管理,网络直报人员每月要进行传染病报告卡的导出,切实做好疫情数据的管理工作。

3.继续做好门诊日志的管理工作

根据济卫防字[1995]第1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门诊日志管理的通知”精神,各医疗保健机构的传染、内、儿、妇、皮肤、中医、肠道、性病、急诊、放射、口腔和肝病(或感染性疾病科)等与诊治传染病有关的科室要按要求,认真做好门诊日志的记录及各种传染病的诊断、报告工作。住院部(或各病房)应设有病人入、出院登记和传染病登记本。门诊日志基本项目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地址、初复诊、诊断及结果、检验日期等项目。疫情报告员要做好传染病报告卡、登记簿填写、报告的检查指导、调查核实和录入报告等工作。

(一)在健康体检过程中或采供血机构医学检验机构执业活动中,检测出的传染病病原阳性者时,均按病原携带者进行报告。

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工作范文第5篇

一、领导重视,制度完善

根据年初市级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部署,我医院为使我院传染病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科学、高效、有效遏制疫情的传播蔓延,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调整了以于院长任组长的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本医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传染病救治制度”“转诊制度”“网络直报制度”“不明原因肺炎等会诊排查制度”等相关的工作制度,医院的相关科室及工作人员在传染病工作中有制度可依,有规范可循,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有了立足之本。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一)  组织建设:设立预防保健组织或人员,明确岗位

职责,成立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传染病管理办公室设在院保健科,传染病管理专职人员。

1、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领导、预防保健科负责人、各科室负责人及具体疫情报告工作人员四方面组成。

2、预防保健科指导传染病的预防、监督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提出意见并组织实施。对疫情报告工作经常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及时提出工作意见反馈各科室。

3、预防保健科有传染病报告卡审核、收发登记本,对各科的疫情报告工作进行日查、周查、半月查和季度检查,向区疾控中心报告疫情和向本院领导随时汇报工作。

(二)基础资料建设

建立健全各科室门诊日志、病房住院登记、化验室化验结果登记、放射科诊断结果登记和传染病病例登记,规范了门诊日志、传染病报告卡的上报,通过责任报告人到职能科室传染病管理人员层层把关,从根本上杜绝传染病例的漏报。

(三)疫情报告的人员、物资的保障

1、最快通讯方式报告:医院在网络直报方面配备了专用

计算机、网线、电话,保证网络和通讯的专用并且畅通,均能不超过2小时立即已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区疾病控制中心报告,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2、医院配备网络直报员两名,节假日值班不休息,按照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的有关规定履行职责。

3、如果我院发生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时,白天及时报到保健科,休息时间报告院总值班,解决不了时找有关科室(保健科)解决,上报区疾病控制中心。

(四)  疫情报告的质量控制

今年保健科对责任疫情报告人进行疫情报告有关知识的培训,进行了两次,主要内容为《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要求等;医务科对新分来及新调入医务人员关于重点传染病知识的培训,培训了三次并进行了考试。

三、传染病疫情救治管理工作

1、五种重点传染病分别成立了医疗救治专家组,制定了SARS、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等救治方案,发现紧急疫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脊髓灰质炎、艾滋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时,在首诊医师报告疫情的同时,医务科组织采取传染病防治措施,控制疫情传播。

如:今年8月?日儿科门诊病人中发现一例异常腹泻患儿,保健科通知医务科组织专家会诊并确诊,感染办到场协助控制隔离消毒,经排查,确诊是感染性腹泻合并其他疾病时,所有相关职能科室参与并且按照制度规范,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演练,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四、感染性疾病科的管理

传染病工作重点是肠道传染病,加强肠道门诊管理至关重要。肠道门诊设有专用诊疗室、观察室、药房及专用厕所,配有专兼职医护人员、检验人员,配有专用医疗设备、抢救药品、消毒药械,有严格的工作规范和隔离消毒制度及肠道传染病抢救小组、防治措施。感染办配合感染疾病科的工作按照规范要求一项项落实到位。

针对不明原因肺炎也加大管理力度,在鉴别诊断上下功夫,加强会诊和排查工作,对病人按照流程处置。同时我们医院在门诊分诊和感染疾病科的预诊工作常抓不懈,在源头上把关,杜绝院内交叉感染。

五、专项管理死因监测

针对各科的死亡登记本、死亡病例的上报和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由医务科直接管理要求,按照有关的制度检查、督促、落实,避免漏报情况发生。

六、不足和改进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