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必修知识点(精选5篇)

  • 初二地理必修知识点(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另外,我国的升学制度与过去的“科举制”有点相似,“一试定终身”。于是升学率成了衡量“一个学校好坏”“一个教师水平的高低”的标准,为了获得高考的高分,老师紧跟高考的指挥棒,加深教学内容,增加习题难度、深度和分量,从高一起就要求学生“一步到位…

初二地理必修知识点(精选5篇)

初二地理必修知识点范文第1篇

首先,在教学内容与要求上,初高中知识间存在一个大台阶。初中多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介绍直观现象多,抽象概念少;介绍静态的多,而动态的少。主要以识记为主,侧重定性研究,教学要求不高,意在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高中物理则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进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上也从代数运算变为矢量运算。这些由静态到动态,从具体到抽象,以知识的转化,能力的转变,要求的提高,都给高中生带来很大的困难和不适应。

其次,初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研究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初中物理往往从表象、意象、实验出发,经过想象、分析、对比、归纳等思维方法,利用直观判断法得出结论。其思维方式属于定势思维。而高中物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强,着重于定量分析、研究、其思维方式要求有较高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一定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要侧重调用储存头脑里的抽象知识,如概念、规律等,经过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等思维操作,运用逻辑方法: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数理逻辑,推出结论。这一质的飞跃,对于带着成功者的心态从初中迈入高中的学生,常有天渊之别之感。他们在惊叹台阶之大的同时,也咏出了高中物理真难学的叹歌。

另外,我国的升学制度与过去的“科举制”有点相似,“一试定终身”。于是升学率成了衡量“一个学校好坏”“一个教师水平的高低”的标准,为了获得高考的高分,老师紧跟高考的指挥棒,加深教学内容,增加习题难度、深度和分量,从高一起就要求学生“一步到位……”,达到高考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使本来趣味盎然的物理变得枯燥、无味,部分学生甚至望而生畏,对物理产生了离心力,他们被迫弃理从文,少数坚持学习物理的同学,也常望难兴叹,在重重的压力下过着艰难的陪读生涯。

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了《现行高中教学要求调整意见》,意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将高中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变为“人才素质教育”,以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实行“必修+选修”,将初高中的一个大台阶化为两个小台阶,这有利于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从理论上说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无疑更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然而,作为重点中学的老师,担负着向高校输送更多合格人才的重任,如果不能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准,而一味强调必修的教学要求,势必导致学生在高一、二年上必修内容时,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从而影响其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而到高三,由于选修内容大多是高中物理的难点、重点,如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等,学生难以一步到位,再加上总复习时间变少,前松后紧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常有“雪上加霜”之感觉。如何降阶、迈阶、衔接等问题,教学之余常思索着。下面就初高中衔接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搞好教学内容的衔接,《调整意见》把对原大纲中要求不太高或在初中基础上略为加深的内容,直接作为必修课的内容,而把原大纲中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内容作为选修内容,搞两个循环。

这样做无疑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降低了初高中的一个大台阶,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学完必修内容之后,会考合格,带着成功的心态迈向社会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面对高考考纲未有大幅度的改变,而他们的智力、能力相对较高的情况,我们认为教学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智力水平发展相一致。在教学内容能适应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教学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探究,我们主张,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将选修内容降低要求下放到高一、二年级,形成“必修+选修”同步进行,但要求不同步的教学,不搞一次到位,这样做,既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能起到一定的降阶作用。而到高三年级上选修时,此时选修课的复习不是必修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必修基础上的循环上升,也降低了必修与选修的台阶,选修课着重于提高,但应该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的提高,要把复习成为上升和深化的起点。

初二地理必修知识点范文第2篇

一、高一阶段氧化还原反应主要教学内容分析

初三年级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学习过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到了高一年级之后就开始展开有基础的这块内容的学习在必修一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一节是主要的学习区域,还有必修二《化学反应和能量》中相关内容.从内容分析.必修一的内容主要是基础性的.关键在于将初中的化学知识跟氧化还原反应联系起来并能够逐步地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根本――电子的转移,并能够联系实际通过调查、对比、举例来列数生活中的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并由表及里的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

而必修二部分的内容则要高一些.通过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一块的学习,能够逐步的了解化学键、热能、化学能以及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关系.并从之前的知识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得失的角度去看待这一问题,并能够以原电池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学习.可以说,必修一是初中得氧失氧式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知识的一次加深和强化,并在学生脑海中建立电子转移以及化合价的概念并逐步的了解应用方面还原剂和氧化剂的原理及用途.而必修二的知识则更加深入,着眼于能量的转换并初步掌握一个重要的模型――原电池模型为实践运用以及后面选修四的学习打下基础.可以说,高一部分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是承上启下的.

二、高一阶段氧化还原反应主要教学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每一位化学教师对氧化还原反应部分都十分重视,应为氧化还原反应部分是各级考试尤其是高考的中心内容.也是比较灵活的一块内容.而新课程改革以及江苏省五严规定的陆续实施,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教学实践的矛盾逐渐的显露出来,并随之产生了一部分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方法陈旧

由于氧化还原反应部分知识内容的连贯性,很多教师掌握了一整套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方法.从置换反应、氧化反应、分解反应、还原反应这几大反应引入知识冲突之后进行导入,有的时候,使用离子反应来进行导入也是常见的方法之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逐步的成为一个教学问题.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这种导入方法看似合理,其实没有契合学生的学情.很多学生对于上述五种化学反应的掌握其实并不很好,尤其是置换反应,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并不十分熟悉.而离子反应由于刚刚学习,很多学生并不能够灵活的运用.所以从这几个反应入手创造认知冲突展开教学的方法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否则会造成教与学的双面问题.

2.学生化学知识体系不能支持传统教学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部分有不少的教学套路,有的老师喜欢按部就班的从得失氧到化学价逐步展开然后再引入到电子转移方面.还有的老师喜欢多把得失氧、化合价、电子的转移三个方面各自独立下来进行讲解和阐述.这种相对传统的教学活动展开的方式主要是考虑了初中阶段的知识背景,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已经对基础的化学反应和基础的反应类型有一定了解基础之上.但是,初中新课程改革之后,江苏地区的教材已经逐步的取消了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知识的要求.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学生掌握也不太牢靠.而高一阶段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在无基础的背景下一下子对本质的电子得失经行要求就显得十分突兀.学生的掌握显得比较困难.

3.教学模式落后

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式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都是大量的高考、小高考的题目、考点.于是在有限的课时背景下,教学模式的设计都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讲授大量知识点之后就给予学生大量反复作业、联系予以强化.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知识的内化和学生学习主观性能动性的提高.

三、高一年级氧化还原反应教学问题的相应策略

1.巧置情境,调动学生自主意识

情境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巧妙的设置适合学生知识背景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将日常的生活学习和教学内容合二为一.可以进一步促进氧化还原反应这样一个高一年级部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攻克.例如在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的第二课时中,笔者就用多媒体展示了每一位同学都会吃的包装好的月饼.并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在月饼保鲜的过程中什么物质具有氧化性,充当氧化剂?同时,月饼的包装袋中放入的物质应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起什么作用?以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导入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引入多种教学方法,突破认知障碍

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明显不适合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内容的内化深入学习.要充分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如掌握基本概念的时候就可以采取学生先学后教的方法.而稍微有一点深度的电子转移等方面的时候小组合作学习就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而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等进行内化总结的时候,引入小组竞争分析法就比较好.教无定法,最终还是以教学活动的高效和学生的主动性的提高为最终目标的.

初二地理必修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一化学;教学心得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88-01

广西的高中课改自2012年全面展开,课改四年来,尽管教师们经过不同的培训,但是在面对化学科的内容编排发生了很大变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显得无从适应;而很多学生刚进高中时,认为化学是一门很简单的学科,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觉得化学难学了,优势科目保不住了,甚至受到"当头一棒",少数同学开始丧失信心,甚至造成个别学生退学。这些现象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尤其是化学教师,如何尽快引导学生适应高中化学学习,怎样才能找到科学方法让学生摆脱困境,为他们树立宏伟目标,迈进理想的大学?经过几年的课改的教学,笔者也在不断摸索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学,现作一些总结,仅供大家参考。

1.做好初高中的教材衔接,找到正确的切入点

新课改后,高一化学内容与初中相差很大,做好初高中的教材衔接,对比初高中化学课程要求的异同点是高中第一个学期的大事,教师不急于赶进度,上新课之前要把初中化学教材看一遍,了解初中的化学教材已向学生介绍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的化学知识,扩大了学生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欲望。但是还要知道,初中的学习方法不同于高中,初中化学从事物的一般规律来认识事物的一般性质,而高中则要从一般规律和特殊性两个方面去认识事物的性质;初中化学知识更偏重于现象和应用,高中化学除了这两者还需要理论的支撑,如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中,只是强调酸碱与酸碱指示剂的作用,能够通过一些指示剂区别生活、生产中的常见的酸碱,而浓硫酸只强调它的腐蚀性,而高中将分为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三个方面详细解读;氨气只介绍它的物理性质,而氨气的制取及化学性质是高中的知识;初中化学中的《原子结构》只知道原子的概念、原子的结构,却不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教师讲解这些知识时,就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上,然后作一些拓展,使知识深入浅出。高中必修1以实验开始,不仅让学生懂得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且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过滤、蒸发作铺垫,再去学习萃取、分液、蒸馏,给学生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中化学是在延伸初中的知识。再如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至过量,可以改为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至过量,还可以类推为二氧化硫通入澄清石灰水至过量……,让学生感觉到进入高中,学习化学开阔了视野,化学让我们的世界变化无穷、魅力十足。

2.高中化学知识螺旋式上升,切勿一竿子插到底

新课改后,高中化学必修的内容与以往必修内容大有不同,课改后的必修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分科后还有侧重点。人教版在原有的内容上增加了胶体知识、核素的概念、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原电池、化学反应的限度与速率、工业合成氨等;有机化学中烷烃、烯烃、乙醇、乙酸也作了介绍。有一些教师习惯了旧教材、旧教法,感觉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担心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上课列罗很多知识给学生,把涉及到的横向、纵向知识全一股脑儿抛给学生,让学生听起来感觉像在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是以课本为主,还是相信老师?"毫无疑问,这样上课违背了新课改的意图。作为教师应该要将高中的所有化学课本看一遍,要理解课改后的高中化学知识是螺旋式上升,如电解质、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原电池、化学反应的限度与速率、工业合成氨在选修4还有讲解,有机化学、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在选修3还要系统学习……,千万不要按课改前的教学内容,对于某个知识点要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留任何悬念,也就是一竿子插到底。必修化学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即可,不随便添加内容,如物质的量这个知识点,课改后只给三课时,是课改前的一半,这就考验教师的备课能力了,物质的量及衍生出来的物理量都比较抽象,首先让学生理解概念,然后理解物质的量是一座什么样的桥梁将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联系起来的,就把几个公式的应用也解决了。如上硝酸、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有的教师按旧教法分开上,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不能更好对比二者的氧化性差异,学生掌握不了系统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理解课改精神,让学生感受课改后带来的好处。

3.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二地理必修知识点范文第4篇

一、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的课题之一。

《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初中思想政治课要在小学的‘五爱’为中心内容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

把心理品质教育纳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在初中一年级开设以心理品质修养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既是对学校的德育教学体系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又能使学校德育更具针对性和富有实效性。

首先,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客观需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把心理健康提高到人的必备素质的高度。这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

其次,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通过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小学生科学检测,发现约有32%的人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另有一则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仅只有17%。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不完全合格。所以,在基础教育中重视和加强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再次,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把它纳入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是加强和提高思想政治课实效的重要措施。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近年来,一些大中城市学生中由于焦躁、偏执、自卑、孤僻、懦弱等心理障碍造成出走、自杀等事故的比例有所增加,不少学生有学习恐惧心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干部、教师必须意识到,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成当务之急。我们要使思想政治课“入耳入脑”和“深入人心”,就必须努力做到深入学生的心理品质中去,把心理品质修养教育作为提高思想政治课和整个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应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

心理品质修养,是指改善和发展人的内心世界所展开的一系列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运用心理的知识去认识、分析和解答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从而掌握自己和他人心理发展的规律性,达到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目的。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有其特点,但是,不能因此就把它拒斥于德育课程之外。从我国中学德育工作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应该把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使它成为思想政治课中的一门课程。这至少有以下四点理由:

第一,心理品质修养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德育的内容,二者本来就是合一的。以意志品质的教育为例。它既是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基本教育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意志教育是具有鲜明的社会倾向性的教育,在阶级社会中是一种有着阶级倾向性的教育。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是空前伟大和艰巨的事业,需要我国各族人民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团结奋斗,这本身就是政治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二者合一的教育。

第二,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殊的矛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相互结合来解决。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知”与“不知”、“信”与“不信”、“知”与“行”三对特殊的矛盾。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当然要懂得道理,“明理”才能“践行”,所以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可是,在解决这对矛盾的同时和解决了这对矛盾之后,还面临着另外两对需要特别地加以对待和解决的矛盾:一是需要解决“信”与“不信”的矛盾。社会主义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课程,是一门德育课程,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的特点,因而影响教学过程和教育效果的因素,就比其他学科要复杂得多,再加上学生年龄、阅历、知识水平的限制,就会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和不信的矛盾。二是需要解决“知”与“行”的矛盾。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这对矛盾,关系到学生能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即关系到学生思想、信仰、品格的塑造,因而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从知到行的转化,达到知和行的统一过程,其中间环节要多得多,也复杂和困难得多。正是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解决的矛盾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就特别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信念、意志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因而把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程中去,就显得特别地重要了。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品质修养作为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如,一个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素养的人,总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人;相反地,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人,缺乏优秀的心理品质,是难以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素养的人的。显然,在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心理品质修养的课程是必要的。

第四,心理品质修养为德育过程扫除心理上的障碍。在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来自学生方面的心理障碍,最为常见的是这样或那样的逆反心理,从而造成了教学和教育过程中的“顶牛”现象。这种状况,既不是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的问题,也不是他们的道德品质问题,而往往是属于心理状态的问题。毫无疑问,心理上的症结,只能靠通过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来解决,企图通过简单的说教、训斥去解决问题,是行不通的,是无法达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和教育目的的,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新的负面作用。

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心理品质修养,同心理学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但二者是不能相等同的。心理品质修养课是把中外优秀文化中的人生哲理、生活智慧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提倡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融化在心理品质修养知识之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生动、浅显的心理品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初步的心理知识,并使之内化为实现人格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以及掌握心理品质修养的方法,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达到提高品德修养的目的。简单地说,心理品质修养课的宗旨,应该是教导学生做人和做怎样的人,所以,它是以德育的目标为目标,从思想政治课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由此可见,心理品质修养课是德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顺理成章的。

三、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内容和框架

《课程标准》规定,作为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课的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学生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这门课重在心理训练和行为指导。它从德育的角度入手,以非智力因素的品质修养为主,集学习心理知识和培养能力于一体,全部内容包括绪言和三个部分(十二课)组成。

“前言”部分:着重于说明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以及怎样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要求和方法,使学生初步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学习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课和第二课。这是本门课程的导论部分。

第一课“正确看待自己”,以个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切入,使学生懂得个人是在不断地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地成熟。正确对待社会影响,是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正确认识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调控能力,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第二课“锻炼心理品质”,使学生初步理解心理健康的内容内涵,知道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意义,了解锻炼良好心理品质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方法。

第二部分:从第三课到第十一课。这是本门课程的实体部分,对学生具体地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各个方面的教育。

第三课“善于调节情绪”,从学生最熟悉的心理现象入手,针对初中学生的情绪特点——冲动、易变、肤浅、强烈、不协调、不成熟,指导学生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渲泄自己的情绪,以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情。

第四课“磨砺坚强意志”、第五课“能够承受挫折”、第六课“勇于开拓进取”,主要是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指导学生自觉磨练意志,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勇敢面对挫折的考验,积极地对待挫折,提高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具有积极进取、不畏惧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

第七课“增强自尊自信”,引导和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训练学生逐步具备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尊重、相信自己和自强不息的观念和精神。

第八课“塑造良好性格”,使学生知道良好性格和内涵及其对个人成长的意义;通过了解性格的可塑性,努力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性格品质,发扬自己性格中积极的方面,克服和改造消极的方面。

第九课“寻求真挚友情”,力求在人际交往方面给予学生以正确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保持健康心理的意义,友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注意培养和发展同学间的真挚友谊。

第十课“陶冶高雅情趣”和第十一课“培养爱国情操”,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内容的展开。使学生懂得生活情趣有高雅和庸俗之别,要在生活中培养和发展有益的正当的兴趣爱好;知道情操是高尚的道德情感,热爱祖国是高尚的情操,要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做坚贞的爱国者。

初二地理必修知识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法教学;合理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的全面展开,有些教师只是一味的去活跃课堂,而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则表现出了越来越不感兴趣了。初中语文教学是否还要进行语法教学?作为一线初中语文教师感到困惑,在此,结合教学谈一下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语法教学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现状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并且从人教版的教材内容的设置上来看看,只是在课本后面有一个“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的附录。语法知识只是在书后的“附录部分”被提及,并没有相关的知识要点和例题巩固。这样的课程要求和教材设置,明确地把语法“排出”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也导致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法基本上不讲、不上。

再从初中语文中考试卷题型的设计来看,语法虽有时被列入考试内容,但占得分值微乎其微,顶多就是仿写句子和病句的修改,而这些并不需要系统的语法知识,花一定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即可。既然不再列入考核要求,教师和学生就更不会去上繁琐的语法课了,何乐而不为呢。再加上,现在各种理论和研讨会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倡人文性,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倡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主体的感悟。从而使初中语法教学淡出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

二、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缺失的面临的问题

初中语文不再讲语法后,语文教师的工作是轻松了,但在教学中却带来了很严重的问题。一是中考考试尽管不再考核语法,但要考病句的修改,修辞手法的仿写等。这些在原先讲语法时很简单的问题却成为了语文总复习课的教学中的难点。这是由于初中学生一直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词、短语、句子等语法知识点,面对病句修改上的一些术语往往是不知老师讲的是什么。如果让教师从基础开始重新讲语法,那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不讲,让学生只凭语感,学生是会改句子但不知原先句子出错误的原因,是误人子弟做法。二是不教学语文语法还带来不少问题。考试中句子的仿写,就涉及到修辞的知识;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涉及到修辞的作用;综合性学习中的对联,也离不开语法知识;文言文学习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一个词类活用就会让学生分不清东南西北。所以说在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语文语法的学习,不能回避语法知识。

三、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不能淡出

从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来看是要学生凭语感来学习语文知识,但是从现实生活来看到底教语法有什么作用呢?笔者觉得就语文学习来说淡化语法是有道理和应该的,因为语法问题繁琐不利于学生学习,再加上过于机械化的语法训练更是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所以说应该淡化,但淡化并不等于淡出,常用语法知识的学习是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的。一是可以减少学生的错别字,了解了中国汉字集声音、形象、词义于一体的特性,学生就不会因为形近、音近而写错字了。二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修改病句,学生了解了词性,句子成分以及句子的构成后,就能分析出句子错在哪。三是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掌握了修辞的用法后,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能针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加以分析。四是能提高学生学习古文、对联等内容的兴趣。所以说初中语文教学并不能完全不要语法,需要的是去建构合理的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体系,这是素质教育教学下的一个新课题。

四、构建素质教育教学下合理的语法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