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总经理年末工作(精选5篇)

  • 企业总经理年末工作(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强化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增强对全县经济的拉动力 骨干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为培植这个“火车头”,要下大力打破条块分割和所有制界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走“存量资产优化重组,新增资产优向投入,培植骨干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路子。…

企业总经理年末工作(精选5篇)

企业总经理年末工作范文第1篇

近年来,高唐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关键抓项目的思想,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把工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努力培植骨干企业,壮大主导产业,构筑产业集群,实现了工业经济持续快速高效发展。培植了时风、泉林、蓝山为代表的骨干企业,膨胀了奥克特化工、金兴集团等一批第二梯队企业,形成了以时风集团为龙头的运输机械产业,以泉林集团为龙头的林浆纸产业,以蓝山集团为龙头的畜禽加工业,以时风双星橡胶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橡胶轮胎产业,以泉林复合软包装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复合软包装产业,以奥克特化工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产业,以热电集团为龙头的板材加工产业。其中运输机械产业产值已超过110亿元。高唐工业经济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和对全县的贡献份额都超过了70%,工业总量占全市的四分之一,工业经济进入全省20强,工业经济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九五”末的44家发展到现在的105家,实现销售收入229.7亿元,利税16.9亿元,利润12.8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3倍、2.4倍和3.4倍。5年累计完成工业投入126.2亿元,建设了时风汽车厂、泉林热电、蓝山熟肉制品深加工等107个工业重点项目。全县名牌产品数(包括著名商标)达20个,其中部级2个,省级18个。目前,高唐已完成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的转变,实现了质的飞跃,正在向工业强县迈进。

近几年来,高唐县按照“把产业做大,把企业做强,把产品做精,把机制激活”的总体思路,采取企业抓骨干、产业抓支柱、结构抓调整、效益抓管理、产品抓名牌、投入抓翻番、制度抓落实的办法,努力搭建工业强县的框架。

一、强化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增强对全县经济的拉动力

骨干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为培植这个“火车头”,要下大力打破条块分割和所有制界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走“存量资产优化重组,新增资产优向投入,培植骨干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路子。通过兼并、联合、划转、购买、租赁、控股、托管等形式,培植了时风、泉林、蓝山、热电四大骨干企业,实现了工业经济的一次创业。

二、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不断加大工业投入,是多年来积累的一条重要经验。在工业投入上,一是科学立项,争取上大项目好项目。重点培植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和企业,形成大产业和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企业和产业全面协调发展,提高规模效益和集群效应。二是通盘考虑,合理分配项目和资金。把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抓,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投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加大技改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改造,上档次,出精品,创品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以优质项目、优惠政策、优良环境引进县外战略投资伙伴,借助县外资金发展本县经济。五是增强企业资信度,改善银企关系。积极争取银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孙兰雨

高唐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47.5万人,版图面积960平方公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建成全国经济百强县,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山东西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定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2005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7.9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6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7亿元,比“九五”末增长3.4倍;实现财政总收入8.09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7.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02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九五”末的2441元增加到现在的3961元,年均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九五”末的5256元增加到现在的9012元,年均增长11.4%,五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6.8万人次。

近年来,高唐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关键抓项目的思想,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把工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努力培植骨干企业,壮大主导产业,构筑产业集群,实现了工业经济持续快速高效发展。培植了时风、泉林、蓝山为代表的骨干企业,膨胀了奥克特化工、金兴集团等一批第二梯队企业,形成了以时风集团为龙头的运输机械产业,以泉林集团为龙头的林浆纸产业,以蓝山集团为龙头的畜禽加工业,以时风双星橡胶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橡胶轮胎产业,以泉林复合软包装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复合软包装产业,以奥克特化工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产业,以热电集团为龙头的板材加工产业。其中运输机械产业产值已超过110亿元。高唐工业经济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和对全县的贡献份额都超过了70%,工业总量占全市的四分之一,工业经济进入全省20强,工业经济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九五”末的44家发展到现在的105家,实现销售收入229.7亿元,利税16.9亿元,利润12.8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3倍、2.4倍和3.4倍。5年累计完成工业投入126.2亿元,建设了时风汽车厂、泉林热电、蓝山熟肉制品深加工等107个工业重点项目。全县名牌产品数(包括著名商标)达20个,其中部级2个,省级18个。目前,高唐已完成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的转变,实现了质的飞跃,正在向工业强县迈进。

近几年来,高唐县按照“把产业做大,把企业做强,把产品做精,把机制激活”的总体思路,采取企业抓骨干、产业抓支柱、结构抓调整、效益抓管理、产品抓名牌、投入抓翻番、制度抓落实的办法,努力搭建工业强县的框架。

一、强化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增强对全县经济的拉动力

骨干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为培植这个“火车头”,要下大力打破条块分割和所有制界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走“存量资产优化重组,新增资产优向投入,培植骨干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路子。通过兼并、联合、划转、购买、租赁、控股、托管等形式,培植了时风、泉林、蓝山、热电四大骨干企业,实现了工业经济的一次创业。

二、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不断加大工业投入,是多年来积累的一条重要经验。在工业投入上,一是科学立项,争取上大项目好项目。重点培植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和企业,形成大产业和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企业和产业全面协调发展,提高规模效益和集群效应。二是通盘考虑,合理分配项目和资金。把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抓,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投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加大技改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改造,上档次,出精品,创品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以优质项目、优惠政策、优良环境引进县外战略投资伙伴,借助县外资金发展本县经济。五是增强企业资信度,改善银企关系。积极争取银信部门对企业的支持与扶持,增强企业的投资力度。2005年,全县工业经济围绕“2855”计划和“二四八九十”工程,共实施工业项目490个,项目总投资70.5亿元,当年累计完成投资38.1亿元,其中有11个工业项目被列为聊城市重点项目。

三、加强企业管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

抓好现有企业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的高效运作,是确保全县工业经济稳步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学习借鉴外地优秀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推广了时风四项定额管理、泉林的人本与科技创新管理、蓝山的市场信息管理等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在抓法上,我们主要从三方面人手:一是订目标,抓落实;二是加强调度;三是每年召开多次大型专题工作会议和现场会,营造了比、学、赶、帮氛围。在营销管理上;牢固树立“抓企业必须抓市场,抓生产必须先抓营销”的思想观念,根据企业产品实际,研究制定适应市场要求的营销战略,采取多种营销方式,以销促产;以产促销,力保企业满负荷生产。同时;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创造了时风、泉林、蓝山等知名晶牌。

四、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发展特色经济

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因此,我们不断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一是调整工业布局。按照新型工业化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现代化新城区的发展定位,投资4亿多元,高标准建设了县经济开发区,人区企业达到120多家。目前已形成了汽车加工制造、橡胶轮胎、人造板、家具产业、畜产品及绿色有机食品、精细化工、生物制品和农用肥料、纺织服装产业、电热汽产业等产业体系。二是调整产品结构。时风集团引进先进工艺,使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达到汽车技术生产要求,提高了农用车产品的外观质量;新建的美国亨特造型线、洋马气缸盖铸造生产线,使铸造工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三是调整产权结构。把企业改革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深化改革,破解了一系列工作难点,加速市场运行机制的形成。

五、优化发展环境,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围绕建设“人居福地”和“投资宝地”的目标,大力加强环境建设。一是建设好硬环境。二是建设好软环境。三是建设好安全生产环境。

六、加速民营经济发展,促经济总量膨胀

坚持抓大户,抓载体,抓政策,激发民间资金向资本转化,促进骨干民营企业裂变膨胀,积极吸引县外民营企业入驻加盟,实现了民营经济的量上扩张,质上提高,点上突破,块上整合。目前,6个初具规模的乡镇民营工业集中区和双龙养殖、智德纺织、风帆电机等一批现代化民营企业正在迅速崛起,形成了民营经济集聚发展的新格局。

七、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

企业总经理年末工作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务分析指标;实际工作;应用

一、关于时点数和时期数的问题

财务分析中各项指标所使用的数据均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而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在某—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利润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滤出。可见,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某一特定日期”,即时点数,而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反映的是“一定会计期间”,即时期数。从理论上讲,时点数与时点数比较,起点一致;时期数和时期数比较,时间跨度一致,由于口径一致,直接从报表上取得数据即可,但时点数和时期数由于口径不一致,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要进行换算。下面以常用的指标进行说明:

(一)时点数与时点数比较

指资产负债表数据之间的比较,例如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等指标。这些指标大部分直接取期末数据,即时点数,便可计算出结果,有的数据需要先进行简单计算,比如速动资产、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再根据公式计算出结果。

(二)时期数与时期数比较

主要指利润表数据之间的比较,例如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息费用)、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营业收入增长率(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上年营业收入总额)、营业利润增长率(本年营业利润增长额/上年营业利润总额)等指标,个别指标还包括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数据之间的比较,如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这些指标大部分直接取一定期间内的数据,即时期数便可计算出结果,有的数据需要先进行简单计算,如息税前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再根据公式计算即可。

(三)时期数与时点数比较

指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数据之间的比较。前者如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存货余额)、流动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流动资产总额)、固定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库均固定资产净值)、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等指标,后者如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平均流动负债)。这些指标的共同特点是,分子是时期数,分母是时点数。通常分子可以直接取数,或经简单计算,而分母要取年初数与年末数的平均数,如果各期时点数余额的波动性较大,也可以采用各期余额的平均数计算。二、指标分析的频率问题

在职称考试的教材中,为了简单起见,各类指标均以年度指标或年末数为例,但在实际工作中,年度分析的时间跨度较长,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往往进行半年度、季度分析甚至是月度分析。这样,在计算各项指标时,时点数就要用到期初数与期末数的平均数,比如半年度的期初期末数、季初及季末数、月初与月末数,而不只是年初数和年末数的平均数。另外,在计算营运能力指标时,根据分析的需要,计算期天数相应地由360天调整为180天、90天或者是30天。这样对指标的分析才更加科学、合理。

例如,某企业6月份的利润表反映,上半年的营业成本为7000万元,6月底的资产负债表反映年初存货余额3000万元,6月末存货余额4000万元,则平均存货余额为3500万元。通过计算,上半年的存货周转率为2次,存货周转期为90天(180天/2)。这里的计算期天数就不是全年的360天,而是上半年的180天。同理,如果计算每季度的存货周转率,计算期就应用90天。

三、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

应收账款周转率指企业一定时期内销售收入净额同平均应收账款余额的比值。即企业本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如果按此指标计算,分子包括的范围比分母包括的范围要小,产生口径上的不一致,需要进行完善。笔者认为,分子在销售收入净额的基础上应加上应向购货方收取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对于广大的一般纳税人来说,可用销售收入净额乘以1.17,对于小规模纳税人来说,可用销售收入净额乘以1.06或者1.04。因为在日常的货款回收业务中,每收到一笔货款,通常不区分包含多少收入和包含多少销项税额,所以,在应收账款余额中通常也包含增值税销项税额。

例如,某公司全年的销售收入净额为16000万元,平均应收账款余额是2000万元,按原指标计算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为8次,应收账款周转期为45天;若按完善后的指标计算,即销售收入净额乘以1.17,则应收账款周转率为9.36次,应收账款周转期为385天。与原结果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更加准确和符合实际情况。

企业总经理年末工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末位淘汰制;强制分类;GE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148-02

2010年3月,27岁的北大高才生袁健在一家基金公司试用期内因排名末位被公司解聘,次日跳楼自杀。袁健是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与金融双硕士、排名前10的基金公司研究员。他在2009年5月与大成基金公司签订合同,7月正式到大成基金公司上班,2010年春节后,大成公司引入末位淘汰制。3月2日大成基金公司正式发出了解聘请袁健的通知,3月3日公司请袁健完成工作交接,3月4日,袁健跳楼自杀。

袁健的死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在末位淘汰制中被淘汰才是袁健自杀的直接原因。那么,末位淘汰制是什么样的制度,这种制度适不适合投资行业呢?

“末位淘汰”,简单来说就是: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工作表现和成绩作出评价和排序,按一定比例,将排名居末的员工辞退。末位淘汰制的学术名称叫做“强制分类法”。该制度最先由GE总裁杰克 韦尔奇发扬光大。这项制度运用了大数定律。大数定律表明,在大于5名员工的任何公司内,都存在一条“活力曲线”(vitality curve),曲线分布遵从正态分布。韦尔奇根据正态分布的结果对员工进行评估产生20%的明星员工(A类)、70%的活力员工(B类)与10%的落后员工(C类)。A类、B类员工得到奖励,C类员工有一到两年的缓冲改进期,如果无法进步则被解雇。末位淘汰制在GE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资料表明已有20%的美国企业采用了这一制度,其中包括著名的高盛、微软、美国运通和惠普等公司。国内的联想、海尔、华为也使用了这一制度。

正因为末位淘汰制在GE的成功,使得国内许多企业纷纷效仿,如上文提及的大成基金公司。然而,不分析末位淘汰制的特点,不分析末位淘汰制的使用条件,使得许多企业照猫画虎反而酿成悲剧,轻则士气涣散,重则员工跳楼自杀。

1 强制分类的特点

强制分类的优点有三:①传递压力,创造竞争环境。②鉴别人才。③给薪酬调整提供依据。④可以鉴别出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强制分类可以很好地解决企业中常常出现的“趋中效应”,即人人都当老好人,不出绩效的情况。强制分类通过末位淘汰这一负向激励,使属下保持紧迫感。

强制分类制度本身特点决定了强制分类的几项使用条件。其一,企业需要有很好的流动渠道。在GE中,员工无论是调岗或离职,都有法律与企业制度做保证。其二,强制分类依据的是大数定律,大数定律适用于人数较多的企业。如果一个部门只有三个人却要进行强制分类的话,很显然是会出问题的。其三,强制分类更像是绩效考核结果不符合正态分布时的无奈调整,因而适用于人力、财务等可量化水平低的部门。如果是可以直接量化打分的部门,直接排名评级就可以了,不必用强制分类法。

另外,末位淘汰制一般都是一年一进行的,这使得对那些不能在短期评估绩效的职位(如要求“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基础研究工作),不适合“末位淘汰制”。如果企业是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公司,急需员工,也不适合进行末位淘汰。同时,新员工应有适当的保护期,或走另外的考核体系。

2 GE应用强制分类的基础

杰克 韦尔奇说的一段话点明了末位淘汰制使用最重要的必要条件:“我们的活力曲线之所以能够产生作用,是因为我们花了10年时间在GE公司建立起一种绩效文化。在这种文化里,人们可以在任何层次上进行坦率沟通和回馈。坦率和公开是这种文化的基石,我不会在一个并不具备这种文化基础的企业组织里强行使用这种活力曲线。”GE建立了公平的评价体系与人力资源运用、保障体系。而这些体系则通过良好的沟通渠道加以保证。

透明的企业文化、良好的沟通渠道、公正的评价体系与人力资源运用保障体系是末位淘汰制使用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末位淘汰制不仅不会让绩效增长,反而会引进不必要的问题。

3 基金公司使用末位淘汰制是否合适

现在,很多基金公司都使用了末位淘汰制。由基金经理对研究员打分,将研究员的当期表现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以及“不合格”等层级。如连续3次“基本合格”,研究员可能面临被转岗或级别下调的危险,而如果3次“不合格”则意味着研究员将被辞退。

一般来说,基金公司对研究员的考核主要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客观指标主要是研究报告数量和质量、推荐的行业和个股表现或模拟盘操作,主观指标包括部门领导评价和基金经理评价,其中,基金经理评价通常占据较高权重。这使得与基金经理关系处得好的研究员即使工作质量不佳,也可以轻易通过考核。而未能处理好和公司有关人员的关系的员工则很有可能得到不合格的评价。而据接近袁健的人表示,袁健就没有“处好关系”。

结合基金公司对研究员考核的现状与袁健的经历可以看出,大成基金公司既没有透明的企业文化,也没有良好的沟通渠道与员工交流,评价体系与人力资源保障与使用体系有失公正。当袁健还处于试用期时不经保护期就经历了末位淘汰制。投资并不是可以用短期绩效考核的指标,而大成公司用短期绩效对袁健进行了考核并评价为不及格。这些制度上的不合理使得袁健最终崩溃,也表明了公司这种制度引进后的彻底失败。

这给所有其他还在用末位淘汰制的基金公司一些警告。其一,如果使用末位淘汰制,以月为周期的短期绩效评价有待商榷。其二,研究员的评价体系模糊而不公正,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末位淘汰,所得到的只有反效果。其三,新员工必须要有保护期或走其他绩效考核体系。其四,末位淘汰制必须有良好的沟通渠道加以保障。

4 什么样的企业适合用末位淘汰制

当企业人浮于事,出现“趋中效应”,有些员工已经开始利用制度的漏洞进行偷懒时,是末位淘汰制可以产生效果的最好时机。然而,施行前一定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坦率和透明的沟通机制,公平的评价体系与人力资源使用与保障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对新员工的保护,注意对人数不多的部门的处理方式,要注意绩效考核的部门的考核周期,要注意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建设良好的员工流通渠道,要注意在实施前有一段缓冲期让员工了解制度。末位淘汰制使用好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但使用不得当则很有可能引起悲剧的再一次发生。

参考文献:

[1]赵雪章.杰克 韦尔奇管理思想全集[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

[2]毛海强.“强制分布” 何时有效[J].人力资源,2006 (23).

[3]张立兴.末位淘汰制之弊[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3).

企业总经理年末工作范文第4篇

谈起瑞末项目,杨长恒董事长充满自豪,瑞末镍钴矿项目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马当省境内,是世界级大型红土镍矿,探明及控制资源储量超过7800万吨,远景资源储量2.48亿吨,瑞末项目的签署,对中冶集团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该项目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冶集团在倾力打造EPC工程总承包、资源开发、技术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四大主业结构,冲击世界500强战略进程中,海外资源开发结出又一丰硕的成果,标志着中冶公司实践国家“走出去”战略取得新成就。

据国际不锈钢论坛(ISSF)统计,2004年,全球不锈钢产量达到2460万吨,与2003年的2290万吨相比,同比增长7.5%。亚洲则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不锈钢产地,产量同比增长近12%,达1190万吨,中国不锈钢产量同比增长33%,成为亚洲不锈钢产量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我国每年镍进口量占全部镍消费量的50%,镍资源严重不足,已经成为不锈钢产业和镍相关产业发展的瓶颈。

瑞末镍钴矿项目由矿山、冶炼厂和135公里的矿浆输送管路及相关配套设施组成。目前项目产品方案初定为中间产品。计划年产硫化镍钴56631吨,其中含金属镍31147吨,将占到目前进口总量的一半。项目的成功开发将大大缓解我国镍资源供应的不足,对相关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瑞末项目也将促进巴新矿业发展、国际贸易增长、增加就业,推动该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巩固和发展中国和巴新两国间的经贸合作与双边友好关系,带动我国与南太平洋地区各国在经济、政治、外交等领域的交流与互动,扩大我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中冶集团从2003年10月开始跟踪瑞末项目。2003年11月,中冶集团首次组团到巴布亚新几内亚考察。2004年2月,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迈克・索马雷爵士正式访华并和中国总理共同见证了《瑞末项目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2004年8月,巴新镍矿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评议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地质、采、选、管道、冶炼、制酸、电站、技经概算等专业的十几位专家和业内潜在合作伙伴参加了评议会,对项目在技术、经济方面予以了初步肯定。国际资深的矿业研究、咨询和设计机构Hazen、Lakefield、Fluor、Kvaernerd在对瑞末项目进行大量的分析研究后认为项目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建设、生产方案经济合理。如果按每年生产32000吨金属镍计算,矿山可供开采40年,经济开采年限20年。2004年10月,中冶集团与巴新总理以及包括矿业部长、投资计划部长、财政部长在内的内阁主要部长进行了深入会谈,巴新政府表示将大力支持瑞末的钴矿开发,并承诺给予项目优惠政策。随后,中冶集团又对项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实施了全面科学的评估,经过中巴双方数轮商业谈判,最终于2005年3月就合作协议法律文本达成一致意见。

近年来,中冶集团积极响应中央“走出去”战略,明确了“将海外资源项目投资开发作为集团公司第二大主业”的重大战略决策。发挥技术、人才、管理方面的综合优势,积极探索直接投资开发、合资合作开发、工程承包开发、租赁经营开发、补偿贸易开发等各种运作模式,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成为目前投资国外矿业资源开发最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投资和正在投资的国外资源项目有铁、铜、镍、金、铅、锌、铬和纸浆等。杨长恒董事长说,中冶集团海外资源项目的成功拓展,离不开四点发展思路,即:以中冶的固有优势为基础、以技术关联为纽带、以境外资源开发为重点、以互利互惠和双赢为目标。

中冶集团是我国冶金建设行业的主导力量,在冶金行业拥有技术、资金、管理、人才方面的优势,近年来,集团紧紧围绕这些优势实施了功能高值化、产品高端化的发展战略,科研企业形成了以先进技术为依托的技术产业化功能,开拓市场能力大幅度提高;设计和科技型企业以国际通行的工程技术公司为基本模式,发展以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积极发展以转化自身核心技术为主的机械制造业,提升了经营功能;施工企业实施主轴剥离和两层分离,以技术型、管理型的新型施工企业面向市场,提高了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通过这一系列调整改革,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了金属和非金属资源开发、EPC工程总承包、技术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四大主业。

要实现集团的持续发展,提高项目的成功率,降低风险,必须依靠集团在技术上的优势,要有高于别人的竞争力,就必须有领先于别人的核心技术,技术能力是集团开发市场和获取利润的基础,核心技术是集团核心竞争能力的主体。冶金工程技术含量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先进性,同时还具有通用性,集团在多元化实践中紧紧抓住技术上的关联性,既要实现多元化,突破钢铁行业比例过高的不稳定结构,降低钢铁行业的比重,拓宽市场渠道,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但又不盲目多元化,走了一条从黑色金属到有色金属产业、从金属到非金属产业逐步发展的成功之路。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资源需求量不断攀升,本土资源供应的结构性短缺日益突现,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大宗矿产资源如石油、铁矿和铜等明显不足,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中冶作为大型冶金企业集团,拥有技术、人才、管理、资金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具有矿业开发必须的从规划、科研、勘探、设计、开采、选矿、冶炼、管理到贸易的全部功能,因此,中冶集团明确了“将海外资源项目投资开发作为集团公司第二大主业”的重大战略决策。除了刚刚签署的瑞末项目外,近年来中冶集团投资了澳大利亚PILBALA矿山项目、租赁经营巴基斯坦山达克铜金矿项目、在巴基斯坦投资建设了杜达铅锌矿项目、在缅甸投资建设了纸浆厂项目,近期还将在俄罗斯投资纸浆厂项目。

中冶集团是个跨国公司,必须利用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和管理优势,重点在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发展海外市场,逐步提高海外收入,加快“走出去”战略步伐,尽快实现全球化经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冶十分注重处理与东道国的关系,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服务设施配套等方式积极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合作,东道国获得了资金、技术和设备,我们得到了资源产品,满足了国内需求。与此同时,中冶注重发展与国内外战略投资伙伴的关系,以实现利益共沾、风险共担,达到互惠互利的双赢目标。目前,中冶集团已经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企业的市场声誉和知名度,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杨长恒董事长介绍说,在开拓国际市场,进行海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中冶集团不断创新思维,探索新的开发模式,缅甸日产200吨纸浆厂是中冶集团公司在缅甸总承包的一项大型工程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4亿美元。中冶集团负责项目的设计、设备材料供货、安装。总承包合同于2000年8月在仰光正式签定,2001年7月合同生效并开始实施。2005年第二季度项目投产。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缅方遇到了资金上的困难,中冶集团提供8000万美元卖方信贷,工厂的纸浆板产品正是我国市场上紧缺的资源,因此,中冶集团提供贷款、缅方以工厂的纸浆板产品偿还成为项目开发的指导思想,缅甸政府和中国金融部门都支持这一方案,促成了项目开发的成功。近年来,中冶集团在委内瑞拉和伊朗的钢铁项目、毛里塔尼亚的机场建设等项目中都进行了以工程承包换取资源的探索。

中冶集团另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山达克铜金矿租赁经营项目。山达克铜金矿项目是中冶集团公司总承包建设的,1996年竣工验收后项目正式移交巴方,但移交后不久,项目就因资金等多方面的问题被迫停产。2000年4月,为启动项目生产,巴基斯坦山达克金属有限公司对项目的租赁经营进行了国际招标。中冶集团曾是项目的总承包商,而且为项目提供了出口信贷,当时巴方出现资金困难,还有相当多的贷款没有归还,为促使巴方尽快按计划偿还贷款,降低风险,经过认真研究,集团决定参与投标,经过艰苦的谈判,最终以可靠的方案和合理的报价中标,2001年11月双方签定了租赁经营合同,期限为10年,合同总金额3.5亿美元。这是中冶集团第一次进入到生产经营领域,也是开发国外资源、拓展国际合作的又一个创新。由于中冶集团出色的经营管理,给了巴方更大的信心,2003年11月中冶集团又与山达克金属公司和巴基斯坦矿业开发公司分别签署了《山达克铜金项目扩建备忘录》和《巴基斯坦杜达铅锌项目开发协议书》。

谈到近年来中冶集团“走出去”的经验,杨董事长说,首先,“走出去”靠的是企业的实力,没有实力在海外市场上闯很困难,不能盲目与其他企业攀比,否则就会失败。一定要量力而行,认清自己的实力。20年前,中冶作为冶金部的窗口公司,主要业务是劳务输出和工程承包,没有实力,也就不可能从事境外资源投资,随着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在技术、管理、资金、人才等方面不断积累,现在才有能力开拓海外市场。二是做自己会做的事情。要从熟悉的业务入手,再向其他领域逐步拓展。三是要做到信息准确,前期工作要细致、后期决策要慎重,项目实施要快。四是要符合国内的产业政策。五是要与当地友好合作,争取当地政府、民众的支持。六是要按国际惯例加强合同、项目的管理。七是要有适应国际化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八是发展银企合作,争取银行的支持,发展投资伙伴。

中冶集团自1999年新班子接管、政企脱钩和规范运作以来,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基本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艰苦奋斗,集团的改革、发展、稳定都到得了显著的成绩,上个世纪末改变了长期亏损的历史,在消化大量改革成本和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情况下,提前实现了“三年扭亏、五年振兴”的目标,集团经营规模每年以近20%的速度递增,经营收入从1999年的120亿元发展到2004年的500亿元。在由美国ENR杂志2004年排出的全球最大承包企业225强中,中冶集团排在第28位。在由中国企业联合会排出的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中,中冶集团排名第41位。中冶集团还多次进入设计企业国际200强行列。现在的中冶集团已经成为集科研开发、规划咨询、勘察设计、施工安装、设备制造与成套、资源开发、房地产经营、工业生产、技术服务、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多专业、跨行业、综合性的特大型中内企业。

企业总经理年末工作范文第5篇

结合对外贸公司的调研分析资料,以及在对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的动态关系的研究结论中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对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两个方面各建立相关的方程式,如下:投资支出I=a1+η1Rt-1+η2C+η3Qt-1+η4Szzl+η5Pt-1+η6VarLr+η7Size+Tdum+ξ1it财务风险R=a2+r1It-1+r2L+r3Beta+r4APD+r5VarLr+r6Size+η7Size+Tdum+ξ2it其中,投资支出的变量计算是[(本期末:固定净资产值+在投资项目+长期投资项目)-(上期末:固定净资产值+在投资项目+长期投资项目)]/上期末总资产值,而财务风险是期末Z分值的相反数,Z=1.2X1+1.4X2+3.3X3+0.6X4+0.99X5。其中:X1=(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X2=留存收益/总资产;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X4=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总负债;X5=销售收入/总资产。投资风险除了与财务风险R相关意外,还与C、Q、Szzl、P、VarLr、Size以及T这几项因素相关,其中,C表示现金流量,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上期末总资产;Q表示TobinQ值,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流通股股数*每股股价+非流通股股数*每股净资产+负债账面价值)/资产总额;Szzl表示销售增长率,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P表示利润率,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期末利润总额/期末总资产;VarLr表示销售增长率,其标量计算方法是:(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Size表示公司规模,其标量计算方法是: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T表示时间模拟变量。

财务风险与投资支出I相关,还与L、Beta、APD、VarLr、Size以及T这几项因素相关。其中,L表示期末负债率,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期末总负债/期末总资产;Beta表示Beta系数,其变量计算方法是公司本年Beta系数,若1年内个股有效的交易观测值个数小于125,则不计算该指标;APD是指平均利润折旧,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本期净利润+本期折旧)/本期末总资产”过去3年平均值。由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方程式上,我们还可以看出,投资支出与财务风险不仅互相有联系,互相影响,其中,公司规模Size、销售增长率VarLr以及时间模拟变量T,对投资支出与财务风险均产生影响。从公司规模公司规模Size、销售增长率VarLr以及时间模拟变量T对两个方程式的影响来看,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联系更加紧密。结合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变量方程式,以及影响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相关因素,我们理解一下变量方程式的意义,可以发现,投资支出在财务的很多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企业的现金流量、企业的销售额、企业的利润率,甚至还与企业的规模相关。结合变量方程式和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动态关系解释,从投资支出方面,2010年财务风险Rt-1的回归系数为-0.1571,这个数据的意义是,财务风险水平每提高一个单位,企业投资支出会降低0.1571个单位。由此见证了结论1:企业的财务风险对投资支出产生抑制作用;而通过图1与表1,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投资决策的当收入大于投入支出时,财务风险也相应降低,从而见证了“结论2:投资支出通过收入效应,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正确性。

二、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互相影响因素

(一)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的影响

一个项目的投资,必定会加大负债率,这就是为什么企业财务风险对投资支出产生抑制作用的本质所在。企业项目的投资支出——负债率——企业的破产风险,企业决策者在对投资决策制定方案时,必定会引出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如同铁链锁在一起的船只。如果脱离企业投资的项目单独对这三个方面进行管理,在某些特定的时刻是确实是可以独立的。但是,企业家在现实的经营中可以发现,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其他两个环节将面临瘫痪、不能运作的后果,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破产。所以,企业的决策者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一定要知道,企业内部虽然是明确分为各个部门,但要明白,制度的制定目标只是为了方便对员工的管理。在公司的正常运营方面,投资支出/负债率/企业的破产风险在管理上是互相牵制的。投资支出金额大,企业的负债率必定相应增加,企业所面临的破产风险也更明显,随之而来的问题,还有对企业决策者心里上,增加了期望的破产成本,企业的缴税方面就会出现相应的违法“节约”的现象。反之,若企业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控制相应的投资支出,降低了企业因新投入项目产生的负债率,企业所面临的破产风险也会越低,企业也会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发展越来越好。其次,企业的投资项目的支持者——股东,股东是指通过向公司出资或其他合法途径出资并获得公司股权,并对公司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他们的利益关系在投资项目中会起到治理作用。为什么说是“治理作用”呢?小编在此简单总结一下:我们要了解企业股东在企业中的角色定位。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投资决策失败,股东作为企业的关键人物,他们的损失其实只有一点点,股东在此投资情形下,有权利保障自己的利益,虽然是也有承担公司面临风险的义务,但是,投资失败的大部分责任在企业的决策者身上。此时,企业的债权人在投资决策的失败上,不得不面临员工、股东、企业发展以及社会的压力,企业控制权在此结果中将面临转移的危险。但是,若企业的决策者投资成功,受益最大的不是企业决策者也不是企业的员工,而是企业的股东。企业投资决策在这种成反比的规律中,提醒企业的决策者在度量投资项目的过程中,要谨慎考虑投资行为。

(二)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产生的影响

按照简单的逻辑思维,企业的投资越大,企业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多,而企业的财务风险也会相应的降低。这种逻辑的思维形成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就是企业的投资项目是有成效的投资项目并且在投资运营上,每个环节都必须运营成功。而在运营模式上促成这一优势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现金流分布状况。企业有效的项目投资,能有效的控制企业现金流的波动,促进企业资金周转的稳定性,降低企业因投资新项目而带来的负债,因此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与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产生的影响相同的是,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也有治理作用。形成这一作用的条件因素也在企业股东身上。企业股东在企业中的角色仅仅是持有企业股份而已,很多情况下,企业股东并不仅仅依靠企业内部的一点点股票比例生存,所以企业股东对于市场项目的投资上,表现出的态度并不积极。若企业过度进行新项目的投资,企业股东在这种突发的投资中会深度缺乏安全感,进而会转移自己身上所属的财产。股东若在人力与财力上不支持决策者的投资决策,那么投资决策将很难进行。这就是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治理作用的原因所在。综上所述,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与企业投资存在一定的动态作用关系。即上文结论1:企业的财务风险对投资支出产生抑制作用,结论2:投资支出通过收入效应,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