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汇报(精选5篇)

  • 对比汇报(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汇报材料是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或政策、法规、指示的贯彻执行情况时使用的文书。它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上级尽快了解工作情况,为正确决策特别是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提供支持。汇报材料既类似于工作总结,也类似于报告。与工作总结相比,都有…

对比汇报(精选5篇)

对比汇报范文第1篇

汇报材料是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或政策、法规、指示的贯彻执行情况时使用的文书。它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上级尽快了解工作情况,为正确决策特别是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提供支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单位中下级如何写出高水平汇报材料,欢迎大家阅读。

 

汇报材料是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或政策、法规、指示的贯彻执行情况时使用的文书。它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上级尽快了解工作情况,为正确决策特别是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提供支持。汇报材料既类似于工作总结,也类似于报告。与工作总结相比,都有对某一地区、某一阶段工作回顾和经验总结的内容,但工作总结比汇报材料要更详实,理论性更强;与报告相比,都有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性质,但汇报材料不是法定文种,比报告更具灵活性,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

汇报材料的主要特点:

一是客观性。汇报材料一般包括对过去工作的回顾和评价,因而要尊重客观事实,以事实为依据,不能夸大其辞。

二是典型性。汇报材料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因此,一定要把本地区、本部门工作中的典型经验介绍清楚,便于领导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情况。

三是针对性。汇报材料因领导的身份不同,检查工作的目的不同,内容也不同。另外,一般的汇报材料中,都会涉及存在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的和问题,要求领导解决。因此,汇报材料要根据实际情况,突出针对性。

四是概括性。领导同志视察工作,不仅要听汇报,也要到实地查看。因此,根据其行程和时间,汇报材料不可能长篇大论,要尽可能简洁,要用最精炼的语言,把情况和问题说清楚。

汇报材料的分类,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

一是从汇报主体上划分:个人汇报材料。类似于个人总结和述职报告。主要是个人向组织、领导和群众报告工作情况、思想情况等。比如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向党组交的思想汇报,就属于个人汇报的一种。单位汇报材料。主要汇报某单位一定时期的全面工作情况,某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或上级部署的贯彻情况。这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汇报材料。如:2020年X月X日,X同志来X视察,我市准备的汇报材料,就全面汇报了市政府当年前6个月的工作情况,共包括三大部分:一是1至6月份全市经济运行情况;二是今年以来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农村经济和税费改革、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改制、社会保障、优化发展环境,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下步打算等;三是请省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

二是从内容上划分:综合汇报材料。也称全面汇报材料,汇报的内容是本单位某一时期的全面工作。如上文提到的向李成玉省长的汇报材料,内容就涉及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专题汇报材料。汇报的主要内容是某一方面工作的情况。比如:2017年X月X日,X同志来X调研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情况,汇报材料就主要介绍了X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筹备进展、初步成效和建议等,属于专题汇报材料。单项工作汇报材料。汇报的主要内容是某一项工作的情况。

三是从表达形式上划分:口头汇报材料。一般写成汇报提纲的形式,把汇报的主要内容以提纲的方式列出,单位领导在汇报时备用,以口头汇报为主。书面汇报材料。有时由于上级领导行程较紧,就将要汇报的内容写成完整的材料,交于领导,而不做口头汇报。

汇报材料没有固定的写作模式,根据上级领导的身份不同、分管工作不同、视察调研的目的不同,可灵活安排结构。一般由标题、抬头、正文、落款四部分组成。

一是标题。汇报材料的标题,常见的写法有三种:文种式标题,即只写《汇报材料》《汇报提纲》《工作汇报》等。公文式标题,单位+时限+事由+文种名称,如《X单位X年X工作汇报》,有时候也省略一两项形成标题,如《X年X工作汇报》《X市X工作汇报》。复式标题,由正标题和副标题配合组成,正标题概括文章的主题,副标题标明单位、时限、事由、文种。

二是抬头。也就是对汇报对象的称谓,一般写法是:口头汇报时,写明:各位领导;书面汇报时,写明:X领导或X部门。汇报材料的抬头,特别是口头汇报材料的抬头,有时也可以省略不写,由汇报的领导临时发挥,或者直入正题。

三是正文。汇报材料的正文,由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

1.开头。开头,又叫引语。一般要涉及以下内容:

一是表示尊重、感谢。对领导同志在百忙中到本地区、本部门视察调研表示感谢。比如,2017年X月X日,X同志来我市调研X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情况时,汇报材料的开头是这么写的:X省长一年内三次率省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同志来X调研,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X发展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在此,我代表X市四大班子和全市人民表示衷心地感谢!这样开头,充分表达了对上级领导的尊重和感谢。

二是对整体工作情况的概括性叙述。便于领导掌握面上的情况。在综合汇报材料中,这部分内容一般要在开头体现出来,是对整体工作的自我评价。在专题调研中,根据领导身份不同,这部分内容可写可不写。比如,上面提到的X省长来X调研X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情况时,在汇报材料开头对X省长表示尊重和欢迎之后,还概述了前6个月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这样写可以使上级领导对X的经济形势和整体工作情况有所了解。

2.主体。主体部分是汇报材料的中心内容,这部分内容安排的得当与否,是汇报材料成败的关键。概括来讲,主体部分一般要包括工作成效、做法、经验、体会、问题、下步打算、建议等内容。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不必面面俱到,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安排内容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是根据领导者的身份来合理安排汇报材料的内容。在写汇报材料之前,要搞清楚上级领导是负责全面工作的,还是分管一方面工作的。根据分管工作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汇报内容。对负责全面工作的领导,要准备综合汇报材料,内容要求全面充实,以反映本单位的整体工作情况。对负责一方面工作的领导,可简要介绍本单位的整体工作成效,重点介绍其分管方面工作的情况。比如:去年,X、X等领导分别到我市视察调研工作,我们在准备汇报材料时,各有侧重。对X的汇报材料,以政府全面工作为主,对X的汇报材料以农业和农村工作为主。

二是根据领导视察调研的目的来合理安排汇报的内容。要弄清楚领导视察调研要重点了解哪些方面的情况,根据领导所需来准备汇报材料。比如,初任的上级领导到基层调研,一般要了解本地的全面情况,包括自然、经济、人文等方方面面。所以在准备汇报材料时,就要安排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特点和发展情况、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内容。领导要着重了解一方面工作,或某项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要重点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三是根据会议的目的来合理安排汇报内容。要搞清楚汇报材料是在什么类型会议上使用的,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据此安排汇报材料的内容。比如,2016年X月X日,省政府在新乡召开了企业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座谈会,X市作了汇报发言。在准备材料时,我们着重安排了企业改革的进展、做法、打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做法、成效、打算,以及为推进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所釆取的保障措施等内容。再如,考察归来后所召开的汇报会,所准备的汇报材料,就要重点安排所考察地区的基本情况,成功经验,存在的差距,要学什么,如何推广他们的经验等内容。

汇报材料的主体部分常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一是分部式。即按照 做法 成效一经验 问题 打算 建议 的顺序,先写主要工作情况,即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绩,总结了哪些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有什么工作打算,有哪些好的建议。这种写法将汇报材料分成了几个大部分、依次来写。为了做到眉目清楚,每个部分可用小标题,或者用序号列出。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容量较大,眉目清楚。比如,上文提到的X同志来X调研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情况时,我们准备的汇报材料,就采用了这种结构形式。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在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第二部分写了取得的初步成效;第三部分写了几点建议。

二是阶段式。这是把要汇报的工作按时间顺序划分成几个阶段来写。每个部分把其中一个阶段的工作情况、经验教训结合在一起来写。采用这种纵式结构,全文脉络清楚,便于突出工作的发展进程和每个阶段工作的特点,适用于有明显阶段性的工作汇报。如某工程建设指挥部的汇报材料,第一部分,规划阶段的情况;第二部分,拆迁阶段的情况;第三部分,建设阶段的情况;第四部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部分,几点建议。

三是并列式。以工作项目为序分条列出,各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结构形式,使人一目了然,而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减条目,容量较大。一般适用于综合汇报。这种结构形式是我们最常用的结构形式。比如,2015年X月份,X同志来X调研时的汇报材料就釆用了这种结构形式。共分4个部分,一是我市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二是今年第一季度的工作情况;三是当前我们正着力抓好的工作;四是需省协调解决的问题。

3.落款。汇报材料的落款,一般要写上汇报人姓名和成文日期。署名、日期可放在标题之下,也可以放在文章末尾

汇报材料的写作要求:一是观点要鲜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力争给听汇报者留下明确的概念。二是条理要清楚。中心是什么,讲几个什么问题,从几方面讲,讲哪些事例,都要安排妥当,使人听起来纲目分明,中心突出,晓畅易懂。三是事例要典型。汇报材料必须有充分的事例,但一定要精选,要有典型性。凡材料中引用的事例,都应尽可能具体,要把那些能够反映本质的细节,生动的情节和语言写出来。典型、生动的事例,常常会成为汇报材料的点睛之处,成为论证某一观点和领导上指导工作的有力依据。四是语言要口语化。尽量用口头语,说起来顺口,听起来易懂。

简单地说,汇报材料的语言特色要突出4个字,即谦、简、明、切。谦即谦恭。汇报材料是向上级汇报工作,不是向下级作报告。因汇报人和听汇报人身份的差异,决定了汇报材料的语言必须平和、谦恭,表现在语气的使用上,就是要多用说明性、陈述性的句式。即,以 了 为特征的句式。一般在 解决 完成 推动 开展 巩固 克服 取得 等动词的后面加助词 了 字,直接表示事情的完成时态,下面带宾语,如完成了某一工作、任务,解决了某一问题、困难,取得了某一成绩、进展等。而不能使用那些显示甚至夸大政绩的渲染性形容词或描述性语言,如 彻底解决 极大推动 巨大突破 充分显示 之类。也不能使用向下级讲话时常用的祈使(命令)、指教、要求等语气。如: 必须X 要X 坚决X 不准X 严禁X 禁止X 等句式。

简即简洁。领导同志视察调研工作,有其行程安排,不仅要听而且要看,因此,在向其汇报时,要尽量简单,要用最少的文字把情况说清楚。这就要求,在写汇报材料时,要尽量简洁。表现在语言特色上.,就是要尽量使用短句,尽量使用浓缩性语言。比如,年初我市确定了确定了 双百双十 的目标,在汇报材料中, 双百双十 的交待清楚之后,再涉及到 双百双十 时,就可以不再交待具体内容。

明即明快。汇报材料的语言要尽量体现出鲜明生动的特征,语言要尽量、口语化,以给听汇报者留下深刻印象。在具体操作时,可以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如将引进外资和技术比作 借水行舟、借鸡生蛋、借梯上楼 ,把部门协作比作 大合唱 。

切即准确。领导同志都希望掌握准确的一手材料,因此在起草汇报材料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尽力做到与事实相符,不可夸大与缩小。在定量表述时,要有准确的数字做支撑,比如一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城乡人民收入等重要指标,不仅要写绝对值,也要写增长速度。要注意词义概念的准确,比如对一个基层领导同志不可能说 作了重要批示 。要特别注意用好模糊语言,在特别情况下,模糊语言往往是最准确、周密的语言,如 取得了一定成绩 尚有不小差距 之类,比用量化概念要准确、贴切得多。

当然,许多人写汇报材料,也存在一些弊病:

一是道理多,材料少。有的汇报材料通篇多是讲道理,切实生动的事例少得可怜,上级领导一般都不爱听。因为对领导同志来说,他们所希望的主要不是阐述道理,而是想多了解来自实践的大量的具体情况。出现讲道理多,讲实际情况少的原因,主要是汇报材料的撰写者本人深入不够,了解实际情况、搜集有关材料的功夫不到家,没有掌握大量的能说明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和生动具体的典型事例。也有的是分析认识能力较差,不善于从大量的具体材料中,选取典型事例,而是厚 理 薄 事 。

二是平铺直叙,主次不分。对各种材料,各方面情况,一律平分秋色,并排罗列,结果是样样问题都讲了,但哪个问题也没讲透,重点也不突出,没有给人留下什么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材料分析综合不够,事先没有明确汇报的目的,没有抓住中心,因此组织材料时,孰去孰留,孰繁孰简,没有一定标准,不能作出妥善的剪裁。也有的是汇报者本人总想把自己分管的那部分工作说的详尽些,借题发挥,结果冲淡了中心。还有一种情况,是汇报人本想把全面工作原原本本叙说一遍,由于时间所限,汇报到一定程度不得不舍弃一些内容,结果挂一漏万,甚至舍掉了主要的内容。

对比汇报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性 词汇密度 实词 虚词

一、引言

为了了解报纸新闻与广播新闻在信息密度上这两种传播方式是否存在如同口语与书面语般显著的差别,本文将上述两种媒体的新闻作为研究目标,采用词汇密度公式,运行统计工具SPSS对两者在词汇信息方面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并参考了前人区别书面语体和口语体得出的词汇密度划分数值。

二、理论框架

1971年语言学家Ure提出词汇密度的概念,并将其作为界定口语语篇与书面语篇的一个标准之一。她提出词汇密度是指语篇中实义词汇项占整篇词汇的比例。Ure认为语体正式的程度与词汇密度相关,语体越正式,语篇词汇密度越高,语体越非正式,接近口语化,语篇词汇密度越低。

Halliday于1985年指出信息的载体不仅仅是单词,也包括语句结构,并提出其他的词法密度计算方法即语篇中小句的实义词的平均值。和Ure的词汇密度相比,Halliday着重考虑了语句的因素。为了计算方便和前后对比一致,本文将所有副词计算为实词。

本文中单词的计算方法参考《语篇分析》一文中的部分计算方法,如下:1.词组按照组成的单词个数;2.系动词或助动词加n’t计算为1个单词;3.名词所有格算作1个单词;4.首字母缩写作为一个单词。还有一些单词参考Halliday的计算方法,比如缩写计算为一个单词而不是按单词的组成计算。

三、美国新闻报刊――纽约时报词汇密度

本文搜集了2012年6月的美国《纽约时报》经济类27篇,政治类27篇,每篇字数100到150字左右。本文按照Ure和Halliday的两种计算公式,通过统计软件SPSS计算出它们的平均词汇密度和标准方差。政治类新闻词汇密度为59.269%,即平均每篇实词量约占全文60%,平均每个小句大约有13个单词,小句的词汇密度为7.889,即平均每个小句大约有7-8个实词。计算出经济类新闻词汇密度约为59.642%,即平均每篇实词量占全文约60%,平均每个小句大约有13个单词,小句的词汇密度为7.835,即平均每个小句大约有7-8个实词。

我们可以看出《纽约时报》经济类新闻和政治类新闻的词汇密度都大约接近60%,远远超过界定口语与书面语的40%,二者平均每个小句中实义词个数很相近,都接近7.9,因此可以得出纽约时报政治类和经济类新闻信息密度高,具有书面语的特征,并且二者信息密度相似。

四、美国新闻广播-美国之声词汇密度

本文搜集到《美国之音》的文字稿,按照内容分为经济类13篇,政治类27篇,每篇字数100字到150字左右。同样计算出它们的平均词汇密度和标准方差,得出政治类新闻词汇密度为59.743%,即平均每篇实词量约占全文词汇量的60%,平均每个小句大约有11个单词,小句的词汇密度为6.845,即平均每个小句大约有6-7个实词。经济类新闻词汇密度为59.92%,即平均每篇实词量占全文约60%,平均每个小句大约有11个单词,小句的词汇密度为6.671,即平均每个小句大约有6-7个实词。

我们可以观察出广播新闻《美国之音》的词汇密度都接近60%,不管是经济类新闻还是政治类新闻,都具有书面语的高密度性特征。从标准方差看来两者词汇密度的稳定性差不多。

五、报刊新闻与广播新闻词汇密度对比分析

本文根据以上统计的数据从政治类和经济类对报刊新闻和广播新闻的词汇密度进行对比分析。《纽约时报》的政治类和《美国之音》的政治类相比,二者平均词汇密度相似都接近60%,但是前者标准方差只有后者的一半,所以稳定性远高于后者。《纽约时报》政治新闻的平均句长13-14个单词,比《美国之音》平均句长多2个单词。

另一方面《纽约时报》的经济类新闻和《美国之音》的经济类新闻相比,二者平均词汇密度也很相似都接近60%,并且标准方差接近,所以稳定性相似。《纽约时报》经济新闻的平均句长13-14个单词,比《美国之音》平均句长多2个单词。对这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检验,对比结果所示,《纽约时报》和《美国之音》的经济新闻在词汇密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另外我们也可以得出由于平均句长的显著值小于0.05,所以二者新闻的平均句长存在显著差异,二者在平均每句中实词的数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从上述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出《纽约时报》和《美国之音》的词汇密度都很高,都具有书面语的高词汇密度特征,并且不存在类似书面语与口语的词汇密度显著差异,但是前者的平均句长要大于后者。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报纸新闻和广播新闻都具有书面语的高密度性,其原因可能是新闻本身的文体特征。新闻要求在有限的篇幅和时间内及时播报准确的消息,所以新闻语言具有其本身的特点,比如整体来说新闻语体的词汇信息性比一般语体强。但是广播新闻可能是考虑到听众的“听”力,其句长短于报刊新闻的句长。

六、总结

由Ure等语言学家的研究可知,一般而言书面语的信息性要强于口语,但是新闻文体具有其特殊性。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得出二者在词汇密度上并不存在类似口语与书面语的显著差别,但是广播新闻的平均句长要短于报纸新闻,更利于听众接受信息。

参考文献:

[1]Gillian,B.Discourse Analysi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2000.

[2]Halliday,M.A.K.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Geelong Vict.: Deakin University,1985.P.61-67

对比汇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汇报》 报道特色 传播效果

一、研究背景

2001年,中共上海市委主管宣传的主要领导到该报社调研时,提出“《文汇报》要面向成熟知识分子”的市场定位①,并希望“《文汇报》要率先进入复旦、交大等国内一流高校,要为当代大学生所喜闻乐见。”

进入高校后的《文汇报》,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它的报道广度与深度如何?从它进入高校至今,已经十年过去了,《文汇报》的传播效果怎样?大学生是否对其“喜闻乐见”呢?

二、研究方法

本文对《文汇报》的报道特色,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广度和深度两种报道手法来考察。对于其在高校的传播效果,采用问卷调查法,以上海理工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获悉大学生对《文汇报》的喜爱情况。

(一)内容分析

选取一个学期(2011.10-2012.1)的报纸,从中抽取10份文汇报,共536条标题信息。从报道广度和报道深度两个方面,分析《文汇报》的报道特色。

报道广度,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1)选题性质:正面选题、反面选题、中性选题;(2)选题视角:社会热点、一般性报道、疑点难点、党和政府工作重点;(3)涉及领域:时政、法制、财经、科教、社会、生活、文娱。

报道深度,选取了几个主要的指标进行分析:(1)选题类别:事件性、非事件性、人物专题;(2)报道方式:有无背景报道、有无前景的预测、有无专家评论;(3)专家评论方式:定论式、开放式。

(二)问卷调查

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抽样对象是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共发放了100份问卷,收到有效问卷93份,问卷完成率为93%。在这93名被访者中,男女比例为41:59。最后,将数据录入统计软件SPSS进行分析。

三、数据分析

(一)内容分析与结果

1、广度分析

(1)选题性质:正面选题、反面选题、中性选题

本次样本的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含有标题的信息数量共计536条。

《文汇报》的选题中正面选题和反面选题在数量上持平,中性选题所占比例最大,体现出《文汇报》客观、公正的报道风格。这些正面新闻多为国家最新取得的成果和民生的改善,先进单位或个人事迹,也包括社会各行业获得的成就等。反面选题包括商业失信问题、某些政策失效问题、市民违法乱纪行为以及学术道德等问题。中性选题集中在文娱、财经、农业、科教等领域。

(2)选题视角:社会热点、一般性报道、疑点难点、党和政府工作重点

社会疑点主要是指一些让人感到奇怪或疑惑不解的事物或现象;难点是指大家能够看到却久而未决的问题。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文汇报》作为高校知识分子认识社会的窗口,有关社会事实的一般性报道数量最多;有关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报道次之。主要因为《文汇报》的党报性质以及面向大学生的“知识型”报纸。其报道内容侧重于新闻事实以及学校教育等方面上。

(3)涉及领域:时政、法制、财经、科教、社会、生活、文娱

《文汇报》内容涉及的领域很多,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文汇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中性报道所占比率最多,为世界观等正在成长的大学生们客观地呈现社会事实。其次,在时政和文娱、科教方面,《文汇报》也投入了相当的篇幅,增加了报纸可读性。最后,法制信息和生活类信息所占比率少,但是法制新闻使报纸的“文弱气质”大有改观。生活类信息则贴近大学生,对其实际生活有较大帮助。

2、深度分析

(1)选题类别:事件性、非事件性、人物专题

事件性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有相对明确完整的事物运动轨迹的新闻。非事件性新闻是有许多事实或者是以一件事实为主,经综合、提炼而成,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指导性。人物专题,注重以人为本。其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在样本中,66.2%的选题都是事件性的。非事件性的选题一般是某一时段受人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深挖其来龙去脉并进行评述。在人物报道上,往往采用专题式报道,详实、全面地报道人物以及相关事件,体现人文关怀。

(2)报道方式:有无背景报道、有无前景的预测、有无专家评论

对于新闻事件的前景预测体现报道的指导性,而对某一现象或事件的后期影响上,具有一定的预示意义。专家和权威人士的意见是第三者的声音,代表了中立的立场,符合新闻客观的要求;另外,受众在心理上比较认同权威人士的意见,使报道比较科学和有说服力②。其数据如表5所示。

《文汇报》中涉及背景报道、前景预测以及专家评论的文章较少,平均比率为23.6%,这与《文汇报》定位于客观事实报道和文化教育的方向有关,也较适合作为大学生的报纸读物。

(3)专家评论方式:定论式、开放式

定论式评论是指评论者对某一事件或现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思考结论,引导读者的价值认同等;开放式评论是评论者在对事件或现象论述后,没有具体的表达出他的观点,而是留有不同选择,从而引发读者思考。《文汇报》评论方式的比率如表6所示。

《文汇报》报道的两种评论方式数量上相差不大,可见《文汇报》比较注意两种方式的交替使用,既提高受众对报纸的认可度又让受众有参与思考的空间。

(二)问卷调查与结果

1、信度与效度

(1)信度: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

信度越高,测量的误差越小,测量的结果越可靠。本研究所用的信度测量方法为Cronbach α系数法。若α系数大于0.7,则表示其信度较理想。测得α系数为0.891,信度很好,数据通过信度检验。

(2)效度:测试题项与应测内容范围的吻合程度

检验结构效度,常用因子分析中的取样适当性数值KMO进行检验。KMO值越接近1,效度越好③。经检验,KMO值为0.701,量表结构设计合理,通过结构效度检验。

2、数据统计与分析

考察大学生对《文汇报》的态度,从大学生对《文汇报》的阅读情况入手,主要体现在阅读频率、阅读数量和阅读方式上。本次调查的数据分别如图1、图2、图3所示。

《文汇报》在高校由校方订购后分放在固定位置,学生自助领取。从他们领取的频率显示,超过90%的学生会主动接触《文汇报》,说明《文汇报》有广泛的学生受众。其次,从大学生阅读《文汇报》的期数来看,在该学期约90期报纸中,大学生阅读10期以上的有35人,占总人数37.6%,就是说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经常阅读该报的。就阅读方式而言,很少有学生会通读该报,大部分是选择性阅读,也有同学几乎不看该报。

针对《文汇报》报道领域的选择中,大学生对该报在时政、社会、文化、教育、科技这几个方面的报道信息获取率比较高,这也与《文汇报》注重这些方面的信息相吻合。同时,大学生比较认同该报报道范围的广度,就其报道的深度而言,近一半的同学表示报纸挖掘深度一般。具体数据如图4所示。

由数据可知,只有少数学生对《文汇报》报道的深度不够满意。我们知道,阅读方式与阅读效果有密切关联,结合大学生的阅读方式,超过一半的学生会仔细阅读该报全部或部分内容,说明积极的阅读态度和良好的阅读方式直接影响《文汇报》的传播效果。

而影响大学生是否喜爱《文汇报》的因素中,其内容设置(广度)与报道形式(深度)则是至关重要的。从图5中可以看到,只有极少数学生不喜爱阅读《文汇报》。可见,在上海高校,《文汇报》广受大学生欢迎。

结语

本文从报道广度和报道深度两个方面对《文汇报》的报道特色与传播效果进行了考察,采用内容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问题分别进行了研究。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求新求异的大学生们的读报需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从研究结果可知,《文汇报》报道的深度有待提高,学生们希望看到一些领域的深度报道。在数字新媒体时代,面对大学生,《文汇报》应继续发挥其作为传统大报的报道优势,顺应时展和读者需求,细分大学生群体的个性需求,积极寻求数字化改革与创新方案,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受众。

参考文献

①王勇,《〈文汇报〉进入高校的市场调查和分析——以北大、清华、复旦和上海交大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2002:15

②孙丽敏,《改版前后:〈深度105〉的广度、深度分析》[A].《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传播学研究集刊》,第5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2-15

③马立平、刘娟,《应用统计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233-243

对比汇报范文第4篇

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就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用的另一标准发表言论,内容如下: 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用的另一标准 一、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具体含义 从技术操作层面上看,外币报表折算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用什么汇率,二是外币报表折算所致的差异如何处理。 资产负债表是静态报表,因此应该选用时点性质的汇率(如历史汇率、现行汇率)进行折算。收益表是动态报表,因此应该选用时期性质的汇率进行折算。所谓的时期性质的汇率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鉴于收益表各项目数据实际上是不同时点发生的收入或费用的总和,所以以平均汇率(加权平均的或简单平均的历史汇率)来代表一段时期的汇率水平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对报表折算差额的处理,或者计入资产负债表,或者计入损益表。在计入资产负债表时,它一般作为所有者权益的调整项目单独列出;在计入损益表时,它一般列做税前利润的调整项目。 我们可以将历史汇率、现行汇率或平均汇率以及报表折算差异作损益处理或作业主权益调整处理看做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方法要素。 二、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成为难题,不是因为没有最好的折算方法,而是因为没有选择适当方法的最好标准 我们认为,从现在可供选用的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来看,没有最优的方法,也没有最差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选用适当的方法应该是解决外币报表折算难题的较好思路。下面引用通行的对各种方法的评价,以资佐证。 1.现行汇率法。该方法是最早采用的方法,也是四种折算方法中最简单易行的,而且,折算后编制的报表基本上保持了原来报表的各种财务比例,但是有人认为以历史成本计量的数据用现行汇率折算后,报表数据既非历史成本,又非现行市价,变成了没有任何经济意义的纯数字。 2.流动非流动项目法。按该方法折算后,报表中的流动项目保留了原来报表上的真实比例关系,有助于对营运资本的分析,但它以流动性作为分类标准来选择折算汇率缺乏理论基础,实际上,长期应收账款和长期应付账款是应承受汇率变动风险的。 3.货币非货币项目法。该方法弥补了长期债权、债务在流动非流动项目法下不承受汇率变动风险的缺陷,但是,货币性非货币性项目的划分本身是比较困难的,并且,仅仅根据某项目是货币性的或非货币性的来决定该项目的折算汇率,同样缺乏理论依据。 4.时态法。时态法是对货币非货币性项目法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它基本上保持了计量属性的一致性,以计量属性作为汇率选择的标准有理论依据。缺点主要是操作复杂,且会改变会计报表的各项目比例关系。 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就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用的另一标准发表言论,内容如下: 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用的另一标准 一、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具体含义 从技术操作层面上看,外币报表折算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用什么汇率,二是外币报表折算所致的差异如何处理。 资产负债表是静态报表,因此应该选用时点性质的汇率(如历史汇率、现行汇率)进行折算。收益表是动态报表,因此应该选用时期性质的汇率进行折算。所谓的时期性质的汇率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鉴于收益表各项目数据实际上是不同时点发生的收入或费用的总和,所以以平均汇率(加权平均的或简单平均的历史汇率)来代表一段时期的汇率水平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对报表折算差额的处理,或者计入资产负债表,或者计入损益表。在计入资产负债表时,它一般作为所有者权益的调整项目单独列出;在计入损益表时,它一般列做税前利润的调整项目。 我们可以将历史汇率、现行汇率或平均汇率以及报表折算差异作损益处理或作业主权益调整处理看做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方法要素。 二、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成为难题,不是因为没有最好的折算方法,而是因为没有选择适当方法的最好标准 我们认为,从现在可供选用的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来看,没有最优的方法,也没有最差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选用适当的方法应该是解决外币报表折算难题的较好思路。下面引用通行的对各种方法的评价,以资佐证。 1.现行汇率法。该方法是最早采用的方法,也是四种折算方法中最简单易行的,而且,折算后编

对比汇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外币业务 会计处理方法 比较分析

外币业务,从会计的角度来理解,就是用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所表现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及其变化的结果。因此,外币业务的折算问题,就是将外币所表现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及其变动的结果转化为以本位币进行计量,其实质是会计要素的计量问题,应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和谨慎性原则。

一、外币业务的国际比较

目前我国对处理外币交易的规定主要集中在《企业会计制度》、《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统称为《制度》)中,对外币报表折算的规定集中在《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中;而国际会计准则对外币业务会计处理的规定体现在第21号《汇率变动的影响》(IAS No.21)上。相比之下,IAS No.21和我国的相关规定有着不少相异之处,下面作些具体分析。

1、对外币交易有关问题处理的规定。(1)外币账户的内容。我国《制度》规定,外币账户包括外币现金、外币银行存款和以外币结算的债权债务。这说明我国企业设置的外币账户一般是外币货币性项目。然而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外币账户还包括外币非货币性项目,针对外币货币性项目和非货币项目,还规定了其后续确认时应采用不同的汇率。(2)初始确认所采用的汇率。对外币交易账务处理,在我国可以采用外币分账制或外币统账制。外币分账制下,初始确认不存在使用汇率的问题;外币统账制下,汇率可以采用业务发生时的汇率,也可以采用业务发生当期期初的汇率。而IAS No.21规定初始确认只能采用业务发生时的汇率,这比较科学。我国《制度》对此项规定保留了企业自己选择的空间,容易产生副作用:一方面,采用期初汇率没有理论依据,且是违背历史成本原则的;另一方面,我国《制度》允许企业在两种汇率之中选择,不符合可比性原则,最终导致不同企业间损益的不可比。(3)后续确认时形成的汇兑差额的处理。对于一般的外币货币性项目,我国《制度》和IAS No.21都明确规定:由于采用不同于初始确认所用汇率而产生的汇兑差额应在其形成当期确认为收益或费用。然而我国《制度》没有说明例外情况,而国际会计准则明确指出适用该规定有两个例外:①IAS No.21规定,实质上构成企业对国外实体的投资净额的那一部分货币性项目所形成的汇兑差额,在处置该投资净额之前应在企业财务报表中作为权益项目反映,直到对该投资净额进行处置时才将其确认为收益或费用。同时,对企业在国外实体的投资净额进行套期的外币负债所形成的汇兑差额也采取同样的方法处理。②针对由于货币严重贬值或减值而产生的汇兑差额,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了汇兑损失资本化的条件,即:这一汇兑损失影响了因近期购置外币资产项目而直接产生的负债;该负债不可结算;该负债不可在报告货币发生严重贬值之前对外币损失风险进行套期。 转贴于

2、对外币报表折算的规定。

在外币报表折算上,我国《暂行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较大差别,《暂行规定》规定的是现行汇率法,而IAS No.21则是针对不同实质的国外主体规定了不同的报表折算方法。根据其经营实质,国外主体可分为相对独立经营的国外实体(以下简称国外实体)和母公司经营整体的组成部分(以下简称组成部分)。我国《暂行规定》对这两类国外主体未加区分,规定统一执行现行汇率的折算方法。IAS No.21认为折算方法必须视国外主体与报告企业间的融资和经营关系而定,为此列举了判断某一国外主体是国外实体而非组成部分的六项条件,规定国外实体的外币报表要采用现行汇率法进行折算,而组成部分的外币报表则采用时态法折算。

二、我国企业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改进建议

1、对于外币折算所形成的汇兑损益的处理问题。现行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理论关于外币折算所形成的汇兑损益不管是作当期损益处理还是作递延损益处理,都不符合会计计量的历史成本原则和谨慎性原则。要解决上述问题,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应按如下方法进行:(1)外币业务发生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加应按交易日的汇率折算计价入账。(2)外币业务发生引起的外币资产和外币负债的减少可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等方法计价出账,并且在此时,才能确认汇兑损益。(3)期末计提外币资产的减值准备和外币负债的升值准备。流动短期外币资产和外币负债可按期末汇率计提跌价准备和升值准备,长期外币资产可按期末汇率与未来到期的预期汇率的高者计提减值准备;外币长期负债可按期末汇率与未来到期的预期汇率的低者计提升值准备。但由于未来到期的预期汇率难以确定,为避免公司会计随意预计未来预期汇率,也可直接按期末的现行汇率计提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和长期负债的升值准备。(4)汇兑损益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处理较能体现历史成本原则和谨慎性原则,提供的信息也符合有用性。

2、对于我国外币会计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问题。我国外币报表折算应统一采用时态法。

其理由为:时态法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折算后的财务报表各项目能够保持该资产和负债项目在子公司原(上接第23页)外币财务报表中的计量基础,从而避免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无论是“境外实体”还是“境外营业”,都是母公司对外业务延伸部分,都要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所以都可以采用时态法来折算其报表。

3、对于接受外币投资所反映的信息失真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将外商投资企业收到的外币投资看作是企业筹资活动成功的象征,这样汇率经常变动带来的困惑就会迎刃而解了。当合同规定的汇率与市场汇率不一致时,产生的投资差额看作是企业为筹资所付出(或得到)的损益做财务费用处理。如一月份产生财务费用贷方余额,二月份市场汇率下调,则调整产生财务费用借方余额,这样既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经营业务,又维护了相关性、一致性等会计原则,避免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吕永华 刘晓宇 外币业务中有关会计问题的探讨[J].湖北财税,2002,(6):41-43。

[2]韩玉薇 浅谈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48-49。

[3]童一杏 外币业务会计处理规定之中外比较[J].财会月刊,2004,(B11):46-47。


国际汉语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厦门大学海外文化研究所;新侨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