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配中心院感工作计划(精选5篇)

  • 静配中心院感工作计划(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结论:静脉配置中心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减轻工作压力,提高业务水平,增强其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保障心理健康。 关键词:静脉配置中心 护士 心理健康 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87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

静配中心院感工作计划(精选5篇)

静配中心院感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方法:应用心理量表对我院静脉配置中心的6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

结果:我院静脉配置中心的60名护士精神紧张、烦躁、强迫症、心情抑郁、焦虑、恐惧发生率分别为60%、26.67%、36.67%、33.33%、31.67%、21.67%。

结论:静脉配置中心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减轻工作压力,提高业务水平,增强其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保障心理健康。

关键词:静脉配置中心 护士 心理健康 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87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49-01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承担着医院大部分病区的静脉药物配置工作,具有工作任务繁重、节奏快、责任心高的特点 [1]。在这种工作环境下,产生的压力直接影响着护士的心理健康。为此笔者对我院静脉配置中心护士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以期了解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进一步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提供客观依据,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静脉配置中心60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在23-50岁,平均(35.85±10.05)岁,在静脉配置中心工作均超过1年。

1.2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在静脉配置中心工作的60名护士发放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调查表参照SCL-90症状自评量表、焦虑白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自行设计 [2],该量表信度为0.809,效度为0.775。实际发放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本次调查问卷数据输入计算机后,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静脉配置中心60名护士,43例感觉有多种不适心理症状,其中精神紧张症状36例、烦躁16例、强迫症22例、心情抑郁20例、焦虑19例、恐惧13例,发生率分别为60%、26.67%、36.67%、33.33%、31.67%、21.67%,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群体。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静脉配置中心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人群,超过70%人员具有多种心理不适症状,精神紧张、烦躁、强迫症、心情抑郁、焦虑、恐惧发生率较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工作压力:任务重、琐碎、单位时间内工作量大、配制药物的种类繁多是本院静脉配置中心工作特点。同时静脉配置工作对无菌操作的执行异常严格,不容许任何差错的发生,每个护士都必须具备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中,其心理、生理疲劳程度远超出其他科室,工作压力是危害心理健康主要方面。②工作环境:我院静脉配置中心占地面积少,实验室、配药间空间狭小,护士工作起来非常不方便。另外通风设施不健全,厂房通风设施损坏或者没有设计,操作台没有抽空装置,导致有限的空间内空气流通不畅,护士时常有胸闷、头晕、头痛等感觉。③社会与个人因素:护士在社会地位中处于偏低水平,人们对其工作的认识不足导致护士的社会心理支持不足,护士的角色相对于临床医生在社会认知中处于劣势,同时较低的收入也让护士对自身的职业认同产生影响。④职业危害静脉配置中心生物安全柜和普通层流台仪器启动后产生的噪音高达60dB,明显超出正常人30dB听觉阈值 [3],噪音污染不但对听力构成影响,对内分泌紊乱也有一定作用,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烦躁不安、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发生率明显增高。配药时针头刺伤、掰安瓿时划伤等锐器损伤是静脉配置中心护士常见的职业损害。静脉配置中心护士接触化疗药物的几率较高,药物的蓄积作用则有可能引起脏器损害和致癌。紫外线是静脉配置中心用于环境消毒的主要方法,护士接受紫外线的辐射量高于其他科室护士 [4]。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包括:①改善工作环境:静脉配置中心应加大操作空间、合理调整布局、美化环境,增加通风设施,保持空气清新,合理设计试验台及配置台,便于液体配置操作,采取消音措施,降低噪音影响,最大程度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②减轻工作压力:管理层应充分了解静脉配置中心的工作性质,一方面需要保证该科室人员配备合理化,适当增加工作人员,保证护士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减轻其劳动强度;另一方面,适当提高科内护士的报酬,尽量缩小收入差距,让编内、编外护士均可获得心理满足感 [5]。③提高个人自身素质:静脉配置中心护士一方面须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定期组织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学会自我释压,自我调节,增强把控情绪的能力;另一方面鼓励配制中心护士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魄,始终保持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心胸宽广的状态。同时,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操作技能,是自己应对工作中游刃有余,也是减轻心理压力的关键。

总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我认为静脉配置中心护士的身心健康状况低于普通人群。我们应该重视其心理健康并积极采取有效的、针对性应对措施,改善工作环境、减轻工作压力、提高业务水平,增强其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保障心理健康,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为医院及社会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新春,高海青.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与静脉药物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9

[2] 金美.急诊患者心理评估及护理探讨[J].当代护士,2013(4):151-153

[3] 齐静,胡媛媛,赵咏芳,等.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及应对措施[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671-1673

静配中心院感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静脉药物配置;职业病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49-01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必须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标准,依据静脉药物特性设计的操作环境下,由受到培训的专业人员,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在空气洁净度达到百级的超净台进行静脉药物的配置,减少药物对护士的危害,同时提高了药物配置的质量,保证了临床用药的安全[1]。我院的静脉药物配置人员由护士组成,分为固定配置人员与流动配置人员。前者与后者人数比例为1: 3,固定配置人员长期固定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从事配置间内的药物配置工作;流动配置人员来自临床护士队伍,轮流参与静脉配置中心的药物配置工作。笔者调查10名固定配置人员的常见职业病,不包括远期的潜在危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成立至今2年多,固定配置人员有护士1名,护师5名,主管护师4名,年龄23~50岁。工作日当中每人每天从事配置间内的药物配置工作6.5~7小时:其中上午连续4小时、下午连续2.5~3小时配药。

1.2 调查方法与结果 对10名固定配置人员进行面对面询问调查,记录回答内容。询问内容为“目前的工作是否曾令您产生不适”。全部调查对象持肯定回答:锐器伤手9例(90%);肩颈疼痛10例(100%);右指、掌、腕关节疼痛10例(100%);右拇指远、近侧关节肌群劳损10例(100%);配药期间伴随紧迫感8例(80%);短暂性听力受损5例(50%);配药期间憋尿5例(50%) ;配药期间出现短暂性头痛/胸闷1例(10%);配化疗药期间出现恶心1例(10%)。

2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药物配置对护士最常见的危害是肩颈、手部的损害,100%的配置人员都有这方面的主诉;其次是心理压力,占50~80%主诉比重;再次是听力损害,占50%主诉比重;最后是其它生理损害。

2.1 调查资料分析

2.1.1要求按时完成配置任务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承担着全院计划内的静脉用药配置,我院床位1600张,我中心配置液体≥3000组/日。上午配置人力达20~22人(包括实习生),下午配置人力达5~6人,均为配置间内药物冲配人员。要求上午药物成品6:30~10:30进行配置,分批次分别于8:30、9:30、10:30完成配置;下午药物于13:00开始配置,要求15:00完成配置。

2.1.2 配药环境、工作要求特殊 配置间内空间狭长、密闭,相对缺氧,现场测得配置间内基本噪音高达63~65分贝,为风机运转、空调送风产生的噪音,未包括启动震荡仪及其它原因产生的噪音; 配置人员早上班、穿着层层包裹;配药期间频繁接触75%乙醇并接触化疗药物。

2.2 常见职业病具体分析

2.2.1 锐器伤手:配置人员每天配药,大量使用注射器、掰开安瓿。工作量大,速度的要求促使快速的操作连贯进行,手被刺伤、划伤最常发生。配药人员需要频繁接触大量的抗生素、化疗药,手部伤口的存在无疑增加吸收抗生素和细胞毒性制剂的风险。针刺伤已严重威胁着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2]。

2.2.2 肩颈疼痛:配置人员低头配药,坐在洁净台前,上身保持着直立前倾姿势,肩关节保持外展、提肘,每天使用这姿势6.5~7小时。导致肩颈关节受损,相关肌群劳损。

2.2.3 指、 掌、腕关节疼痛:用力抓、握、抽、推等,这些动作快速频繁的持续几小时,每天重复,日积月累,致配置人员的手部关节和肌肉劳损,慢性疼痛。

2.2.4 紧迫感、憋尿情况的存在:大量的配置任务,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配置,使配置人员高度集中精神,快速查对药物、快速活动双手,精神高度紧张,持续处于冲刺的应激状态;配置人员早上用完早餐则进入配置间,持续工作4小时,中途为了能够按时完成配置任务,加之卸换多重服装较麻烦,连上厕所都能免则免,有50%配置人员憋尿坚持配药。配置中心的护士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3]。

2.2.5 听力损害:配置间内不管是水平层流台还是生物安全柜,都持续开启风机作业;密闭的空间靠空调送风维持空气的供给;溶解药物使用震荡仪来加快溶解速度,这些设备都产生大量的噪音。资料表明,噪音声级超过50dB(A),就会影响体的休息和睡眠,声级达到70~90Db(A),会使人感到厌烦,情绪低落,长期处于这种环境可使听力下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3]。

2.2.6 短暂性头痛/胸闷:配置间无窗无对流风,环境密闭;配置人员除了穿个人的服装之外,还加穿洗手服和头、身、脚连体防护服,严密包裹,不露皮肤,处在这种密闭的空间,持续高强度的工作,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缺氧表现,产生头晕、头痛、胸闷等不适感觉;另外配药人员长期、频繁使用挥发性极强的75%乙醇,用于冲配消毒及反复檫拭操作台,经呼吸道吸入较多75%乙醇,可引起头痛、鼻炎、皮肤过敏等,75%乙醇作为有机化学剂,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作用。

2.2.7 配置化疗药期间感到恶心:化疗药的配置,药物的微小剂量散出,都会对配药人员产生不利影响[4]。在生物安全柜内配置化疗药,若防护意识不强,不把玻璃挡板拉至18cm或者铺垫巾时遮蔽负压回风口,或操作不规范,使药物气雾逸出,在个人穿戴不严密的情况下,吸收药物使较为敏感的个体出现反应;甚至生物安全柜运转故障,柜内负压消失;缺氧或过度疲劳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恶心感觉的产生。总之,药物、环境、设备、个人等方面的因素均可导致配药者产生恶心不适。

3 结论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产生,提高了输液质量,同时集中配置带来近期和潜在的危害也困扰着配药人员。按目前条件,常见职业病难以杜绝,但只要对职业危害有充分的认识,加强防护意识,就能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应在配药期间集中精神,稍微放慢速度,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戴耳塞配药;工作之余合理安排生活,适当放松身心,加强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 刘群,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对临床工作利弊[J],实用护理杂志,2010,4(20):70-80.

[2] 王继华,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2012年第7期,(7):130-131

静配中心院感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非计划拔管;对策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8(c)-147-02

为了合理利用静脉,减少肿瘤患者在化学药物治疗中皮肤及血管伤害,顺利完成化疗计划,我院利用中心静脉置管化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度,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强度。在应用过程中,会出现非计划性拔管而延误治疗,造成患者的不适,增加治疗费用。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后非计划拔管的原因,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非计划拔管率,避免患者的再次插管痛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8月~2008年8月,我科72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非计划拔管患者87例。其中,男61例,女26例;年龄9~87岁,平均51岁;肺癌29例,骨髓瘤21例,淋巴瘤18例,乳腺癌6例,食管癌5例,肝癌8例,导管留置时间为5~356 d。

1.2 方法

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206例,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CVC导管514例。固定材料为美国3M公司生产的3M透明敷贴。检索文献查找导致非计划拔管的可能原因,设计登记表,发生非计划拔管后汇报科室质控组,分析主要原因,登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回顾性总结。

1.3 非计划拔管指征

导管堵塞经相关处理后仍不通畅,各种静脉炎经处理3 d后仍不能缓解者,导管滑出、脱落或破裂,导管异位,可疑导管相关血液感染。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按计划拔管如治疗结束或因出院、死亡拔管者633例,占87.9%;非计划拔管包括一些人为因素或出现并发症者87例,占12.1%。见表1。

3 讨论

3.1 导管堵塞

3.1.1 原因分析堵塞在中心静脉置管后发生率较高,并且随留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是造成非计划拔管的主要原因。肿瘤患者多伴有血管硬化,血液黏滞度高,处于高凝状态,易使导管发生阻塞。引起导管堵塞的原因多样化,27例堵管患者中,因输注配伍禁忌药物或持续应用大分子药物、卡文大静脉输液袋造成的药物性堵管有9例;因冲封管方法不正确、不到位导致的堵管有11例;因术肢过度活动,剧烈呛咳使静脉压力增高,血液返流至导管形成血栓,堵塞导管有3例;因血液高凝,股静脉置管后血栓形成而致堵管有4例。

3.1.2 对策正压脉冲式封管是预防堵管的关键,规范中心静脉导管维护,对年轻护士开展系统的理论与操作培训,让其正确执行冲管与封管方法,达到真正的脉冲与正压。应用可来福输液接头时,应注意在拔下输液器时,完全开大其流速器,以保证导管内充满溶液,不能用流速器夹住输液管而影响正压,否则易造成人为因素的堵塞。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熟悉所用药物的pH值及浓度,避免不兼容造成沉淀。输注大静脉营养袋时滴速不宜太慢,必须落实每4 h冲管1次[1],保证导管通畅。使用高黏度、大分子药物,如甘露醇、脂肪乳、血制品后必须先用10~20 ml生理盐水冲管,干净后才能封管[2]。输注脂肪乳剂后不能直接使用肝素稀释液冲管与封管,因为脂肪乳剂与肝素存在配伍禁忌。尽量避免选择股静脉置管,其血栓发生率可达21.5%。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宣教,指导其置管期间多饮水,避免术肢活动过多,避免用力屏气,肺癌患者咳嗽时尽量取平卧位,用力咳嗽、排便后预防性冲封管1次[3]。剧烈呛咳者最好使用输液泵,有上腔静脉压力增高者作为堵管高危人群进行护理。随时观察导管情况,如血液反流应及时冲管,勿超过4 h。使用中注意观察输液速度有无减慢,冲管时阻力有无加大,及时发现不完全阻塞。一旦发生导管堵塞,应在6 h内处理,此时血栓形成时间短、对溶栓药物敏感,如通管失败,应拔除导管,切忌用力推注或冲管,否则,会出现导管破裂或血栓脱落引起脏器栓塞等严重后果。

3.2 导管滑出

3.2.1 原因分析本组因消毒后未干即用敷贴造成者4例;因患者出汗多致敷贴不紧造成者4例;因术肢活动频繁造成者2例;因更换敷贴方法错误造成者2例;因穿、脱衣服或睡眠时意外拔出2例。

3.2.2 对策置管后监测导管的末端位置,精确记录体外导管的长度。指导患者及家属观察体外管长;多巡视患者,加强交接班,浴后出汗多,发现敷贴不紧及时更换;更换敷贴时应从下向上撕去贴膜,动作应轻柔,避免带出导管;消毒待干后再用贴膜,贴时须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且粘贴牢固;指导患者休息与活动术肢时,肩关节活动不宜过大;教会患者及家属改良术肢衣袖,穿、脱衣服时动作轻缓,避免将导管拔出。

3.3 导管异位

3.3.1 原因分析本组1例发生于颈外静脉置管,1例发生于PICC导管,均异位至颈内静脉。输液时患者连续出现头痛、头昏、排除其他原因,X线检查示导管异位,给予拔除。

3.3.2 对策重视患者主诉,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头昏、颈部肿胀不适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4 导管破裂

3.4.1 原因分析本组1例导管破裂发生于使用高压注射冲管后,系PICC导管,破裂发生于体外。

3.4.2 对策加强PICC导管临床应用的系统管理,对全体护士进行PICC导管维护和使用培训,PICC导管不能应用于高压注射泵,同时,将维护知识宣教给患者及家属,减少对导管的损伤。

3.5 静脉炎

3.5.1 原因分析本组因反复机械穿刺、送管损伤致机械性静脉炎7例;因输入刺激性强的化学药物致化学性静脉炎5例;因带管回家不遵医嘱、未按时返院换药致细菌性静脉炎3例,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肿胀、疼痛,经抬高术肢制动、50%硫酸镁湿热敷和喜疗妥软膏外涂,处理3 d后症状无缓解而拔管。

3.5.2 对策加强穿刺者培训,力争一针见血,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在置管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快速送管和反复牵拉[4];输入化疗药时,合理安排输注顺序,输入高渗性液体或刺激性药物之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对带管离院患者加强健康教育,劝其按时返院换药;置管后24 h内换药1次,以后每周换药1~2次,严格无菌操作;导管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以免发生细菌性静脉炎。

3.6 可疑导管相关感染

3.6.1 原因分析本组10例患者出现高热,排除其他原因后考虑导管感染的可能,给予提前拔出导管。血培养及导管培养结果示:8例血培养阴性,导管培养阳性,2例血培养及导管培养均阳性。

3.6.2 对策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力下降,易受到感染,应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尽可能多地保护操作区域,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及消毒方法,提倡用洗必泰消毒局部皮肤,每日评估保留置管的必要性,及时拔除非必须者。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7 接触性皮炎

3.7.1 原因分析本组9例患者中,8例为高敏体质,对敷贴或导管材质过敏引起的,有1例系皮肤较嫩所引起,表现为穿刺点周围出现红肿、瘙痒、小红疹及水疱样改变,数量及大小不等,经更换敷贴种类,外涂抗菌、抗过敏软膏,局部红外线理疗等处理后,无好转。给予拔除导管。

3.7.2 对策置管前了解患者是否过敏体质,严格消毒局部皮肤和留在体外导管,定期换药。及时检查创口情况,保持穿刺点周围皮肤清洁。若患者出汗较多,及时更换敷贴。针眼处可先用1块2 cm见方无菌小方纱覆盖,再用敷贴,这样既便于观察,又解决了穿刺点周围瘙痒的问题。导管体外部分用无菌纱布与皮肤隔开,对于清醒合作者,可在输液时去除敷贴,局部2%碘伏消毒,干燥后盖以无菌纱布,并妥善固定,以减少过敏原刺激。尽可能变换敷贴位置,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必要时局部或全身使用抗过敏药物,避免挠、抓。

3.8 患者自行拔管

3.8.1 原因分析本组9例患者中因病情恶化、意识恍惚、躁动无意识拔管5例;因系老年患者缺乏适应性,对问题理解能力差,健忘,缺乏对留置导管自我保护意识,感觉不适自行拔管3例;因系小儿不合作,感觉不适自行拔管1例。

3.8.2 对策发生此类非计划拔管夜间拔管率高于白天,要求夜班护士应加强巡视,评估患者是否有拔管倾向,及时采取适当有效的肢体约束,限制患者的躁动活动。经常检查其可靠性,变换,松脱约束时应扶持双手,以防意外拔管。注意多与患者沟通,加强宣教,反复讲解留置导管的意义,强调床上活动的注意事项。

总之,中心静脉导管留置为肿瘤化疗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避免了化疗所致的皮肤及血管损伤。解除了多次静脉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但它是一项侵入性操作,在应用中常会发生非计划性拔管。长期置管期间需细致、有效的维护,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及时准确地分析造成非计划拔管的原因,评估各种潜在危险因素,积极地寻求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将非计划性拔管率降到最低限度,减少患者的痛苦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切实为患者带来实惠。

[参考文献]

[1]胡君娥,吕万丽,陈道菊,等.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6):554-555.

[2]王静茹,李拉秀.PICC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4):659-660.

[3]陈姬雅,李永连,程瑶琴.PICC堵管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8,23(8):752.

[4]宋宇,王欣然,韩斌如.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防护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67.

静配中心院感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结合地域、环境、经济水平等因素,医院的管理者们正在进行一场质量管理新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他们突破旧有思维方式,将医院质量管理融入大时代进行考量,从而让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更为高效、更为落地。

前瞻性的管理思路,勇于创新的改革思想为质量管理领域带来更多实操与活力。

升级标准化,软、硬件管理双管齐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院硬件设施的发展为医院质量管理标准化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保障。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苏大附一院”)正是通过借助现代化设备与现代化管理理念,在提升硬件的同时,加强软件建设,加速了医院质量管理标准化升级。

创办于1883年的苏大附一院是国家卫生计生委首批三级甲等医院,也是江苏省卫生计生委直属的省级重点医院、苏南地区医疗指导中心。2014年,医院门急诊量达到254.8万人次,出院8.16万人次,年手术量达到2.55万台次。

在院长侯建全看来,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对于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老院来讲,更要与时俱进,维护好医院的这条“生命线”。

面对庞大的就诊人群以及急危重症患者,苏大附一院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部质控体系,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对于常见的输液质量管理更是格外重视。

基于此,侯建全带领团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静脉输液调配质量控制体系。

为保证静脉用药、加药、混合调配操作的标准化、统一化,医院制定并实施了静脉药物加药混合调配工艺技术标准以及残留限度控制标准,从而提高静脉输液质量,为临床提供合格的成品输液。

在输液过程中,更有各项制度保驾护航。医院制定了查对制度、患者告知制度、用药与治疗反应观察制度、管道护理安全制度等标准,并完善了患者出现用药错误或者输液反应时的应急处置预案,全力保障静脉输液安全。

“软件”建设为医疗安全提供了保障机制,硬件投入则让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更为高效。信息化建设与静脉配置中心的运行恰恰印证了此点。

医务人员利用“临床用药决策支持软件”系统进行医师用药医嘱、输液合理性配伍、特殊人群用药审核,保证了患者用药安全有效;通过电脑自动打印输液标签和输液卡,避免了以往手工书写字迹不清而造成的差错。

2003年,医院成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对住院患者输液进行集中配置。其后,条码信息管理系统、智能摆药系统以及智能差错管理系统等操作系统的运用,让医院实现了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全过程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而无菌化和悬浮尘控制管理,也改变了以往输液配置暴露于空气存在污染的可能,保证了每袋配置输液的质量。目前,医院利用双向精密配液泵进行静脉输液的调配,从而确保配液更为精确。

在门急诊,医院也沿袭了住院部静脉用药配置中心的管理理念。医院将门急诊输液室配药区单独设置,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一样配备水平层流台、生物安全柜等设备,确保门急诊配液质量。

“硬件”的提升,在促进医院质量管理更为规范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良好的效果。随着静脉用药配置中心的使用,护士的职业安全有了更多保障,与此同时,它也将护士从过去自己动手配药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把其更多的时间“还”给了患者,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增强了医患关系。

科学管理,统一高效运转与质量安全

历经50年的发展,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奠定了在医疗界的地位。医院每年吸引大量全国各地、海外患者前来就医。2013年,医院年门急诊量达382万余人次,年出院患者7.9万余人次,年手术量达4.8万余例次。

在有限的空间下,医院通过重点科室平台建设、优化流程、技术进步与革新、绩效考核等多种措施将患者平均住院日降低到6.37天,不仅为患者节约费用,也提高了医院的运行效率。

然而,高效率的运转是否会给质量管理带来压力?

在副院长王健全看来,质量与高效可以有机的统一,关键是找对方法。

王健全表示,医院质量控制一方面通过新技术评审与评优,带动质量管理;另一方面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全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

对此,DRGs绩效考评成为医院质量管理的有效抓手。

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s)被称为疾病诊断相关分类, 它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临床诊断、病症、手术、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症与并发症及转归等因素把患者人分入诊断相关组,然后判断给医院的支付金额。

虽然DRGs是一种支付方式,但是北医三院让其发挥了更大功效。

据悉,北医三院的DRGs医疗服务质量绩效评价体系包括能力、效率和安全三个维度。“DRGs综合考虑了疾病严重程度和复杂性,同时考虑医疗需要和医疗资源的使用强度,整体评价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质量效率和资源消耗情况,才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医疗机构的水平。”王健全及其团队均感受到了DRGs绩效考评给医院带来的影响。

2009年8月起,北医三院将病例组合指数纳入科室绩效考核体系,2011年8月初,医院率先进入DRGs付费试点工作实质性操作阶段。截止2014年12月31日,医院完成了DRGs付费的病例共计28 788例,涉及26个科室及病房。

DRGs的广泛实施,让医疗质量有了全面的提升。对高风险区域的着重管理,确保了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有的放矢。

近5年来,北医三院的手术量呈现10%左右的递增,2014年全年手术达到53 077例次,其中,手术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中等以上手术占有较高比例。

为了实现手术室高效周转安全运行,医院构建了手术部和手术室集中管理体系,将信息技术部门、后勤保障部门也纳入其中,明确了各部门岗位职责和运行机制,以此确保手术的控制、协调。

这其中,信息化的助力尤为明显。据悉,北医三院针对手术管理工作开发了手术进程监控、手术间的资源分配模块,不仅可以让医务人员实时了解手术状态。同时,医院HIS、LIS、PACS等系统与相关模块进行了无缝隙对接,便于医生能够随时查看患者就医信息,为手术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与此同时,医院还完善了手术室患者安全管理、识别、核对制度,要求各个节点的交接、记录均有制度保障。

“质量管理一定是第一位的,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我们还加强手术台衔接管理,要求医生准时开台,各部门准时衔接到位,准时接台,这对缩短时间起到了效果;而手术物品供应流程重组、手术物资统一管理、配送等措施也充分提升了手术室使用和护士工作的效率。”王健全表示。

感染“零宽容”,不向基准值妥协

“医院要发展,医疗安全是基础;医院要创新,医疗安全是保障。”大庆油田总医院院长孙启玉如是说。

大庆油田总医院是黑龙江西部地区的医疗中心。2014年,医院本部门诊量达到232.47万人次,位居黑龙江全省之首。如今,由“牛棚起家”的小型医院,已发展成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国家三级甲等医院。

“感染管理是责任、是义务,是各项基础工作的安全平台。”谈及质量安全管理时,孙启玉尤其重视感染管理。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医院倡导“规范管理、科学监测、追因分析、措施到位”,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纳入医疗质量控制的核心,并提出了“零宽容”的管理理念。

在孙启玉及其团队看来,“零宽容”是一个目标、一项追求以及一种工作态度。医院打破了对原有的“医院感染有某一基准发病率”的认可,朝着零发病努力。

医院在进行常规感染管理工作的同时,更加重视防患于未然,着重加强感染风险管理。

信息化管理成为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抓手。

2008年医院自主研发了《医院感染管理信息系统》,在黑龙江省首家实施了医院感染管理信息化,专职人员通过信息系统采用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方法对医院感染病历进行监测。该系统的使用可助医院全面掌握医院感染发病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手术切口感染及多重耐药菌管理等相关监测信息。

同时医院根据监测管理要求,对重点人群、重点环节和高危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有效的监测计划,采取定期检查与机动抽查等方式开展监测工作。比如在手术科室开展了不同风险指数手术切口感染监测,在ICU开展了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及多重耐药菌等监测工作。

为了确保监测信息反馈的有效性,医院建立了医院感染监测数据库,健全信息管理和信息等制度,通过每月、每季度监测分析报告,查找高危因素,并以医疗质量简报公布和反馈临床科室,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监控,医院感染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监测工作位居全省首列。

静配中心院感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绿地;植物景观;提质改造

1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学生人数不断集剧增加,原有的校园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曾经非常优美的校园环境变得局促和零乱,老校区绿地植物景观已跟不上时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要求,出现了许多问题。

2研究的目的

校园绿地是指在校区特定区域内,由自然植被和人工栽培生长植物覆盖的绿化区域,主要利用植物材料构成一个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律感的生活空间。近些年来,各高校都在狠抓校园绿地建设,高校中心绿地规划作为校园绿地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因此,针对高等院校特点,营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蓬勃向上的中心绿地,不仅可以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幽雅、静逸、舒适、活泼的学习、工作、生活场所,而且对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3研究的意义

校园的绿化美化对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文明校园有重要意义。学校的绿地规划设计有其绿化体系的特点,也有其特有的意境及风格。为使校园绿地可持续发展,并能长期获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必须加强校园绿地的养护与管理。

4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绿地植物景观情况分析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植物景观基础较好,大树成荫,草坪及地被的地面覆盖率高,基本无的黄土,单位总用地面积为57.5万m,绿化用地面积是27.63万m,校园绿地率为48%。本院绿地植物景观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道路排水系统不好,下雨季节有很多积水无法排出;二是对植物的管理与养护不健全;三是在植物配置上有些搭配不合理;四是蝴蝶广场树种数量太少,且没有遮荫的大乔木,地被植物鸢尾种植不合理,由于没有大乔木遮荫,导致喜阴鸢尾大部分晒死。

学院坐落于享有“桃花源里的城市”美誉的湖南省常德市。学校始办于1905年(清光绪31年),2003年4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原常德农业学校、常德卫生学校、常德机电工程学校三所国有公办普通中专学校合并升格为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原常德农业学校创办于1905年,是全国创办最早的8所农业学校之一;原常德卫生学校建立于1951年,1958年曾升格为常德医学专科学校;原常德机电工程学校始建于1977年。1个多世纪以来,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10余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常用植物的种类多样及植物的应用频度均衡,是高校校园绿化景观丰富度的一个体现。通过调查发现,目前2个校区共有木本绿化树种62种及变种,各种植物的分布频率=(各种植物出现的总次数,树种总数)*100%,各种及变种的应用频度见表1。

5常德职业技术学院6栋公寓周边绿地设计改造方案

总体构思:内庭设计上区分了不同的性别特征,在景观空间氛围的营造上有很大的不同。设计中主要以铺装色彩质感和植物的搭配来烘托居住的环境。男生个性外向而又冲动,在地面设计布局上以直线和方形构图为主,搭配以竹、腊梅、罗汉松,营造出朴实而淳厚、清奇而秀雅、文静而怡然的居住环境,再配以平静的蓝色地面铺装,使环境的精神文化更加强烈。女生个性内向敏感,崇尚自然,在设计布局上,地面以曲线、圆形加椭圆形构图为主,组成一个自然式委婉柔美的环境。同时搭配以梅花、桃花以及乡土植物木芙蓉,营造一种高洁、坚强、谦虚、温馨的精神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