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转正工作计划(精选5篇)

  • 培训机构转正工作计划(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加强宣传引导,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切实让社会各个方面在思想认识上重视“雨露计划”的实施 为实全面推进 “雨露计划”的实施,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扶贫开发步伐,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相继颁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以推进“雨露计划”在各地的实施。但在…

培训机构转正工作计划(精选5篇)

培训机构转正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雨露计划;扶贫就业开发;培训 

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积极推动和促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2006年10月国务院扶贫办启动了一项旨在针对农村贫困人口而实施的一项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脱贫工程的“雨露计划”,该计划自2006年10月启动以来,收到了明显成效。据统计,全国共计投入培训资金7.3亿元,培训人数达到165万人,安置就业人数126.7万人,带动400万~500万贫困人口脱贫。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这一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尚需采取相应措施,从根本上推进这一计划的实施,以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的扶贫就业开发。

一、加强宣传引导,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切实让社会各个方面在思想认识上重视“雨露计划”的实施

为实全面推进 “雨露计划”的实施,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扶贫开发步伐,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相继颁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以推进“雨露计划”在各地的实施。但在一些地方,此项工作开展与中央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在思想认识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1)领导认识不到位,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导干部不同程度的存在工作粗放,简单应付的现象,不少人仅仅基于上级部门的要求,对下宣读了一下文件,并未把此项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积极组织相应的人力、物力推动这一计划的实施。(2)宣传引导不到位,“雨露计划”启动实施历时虽近一年,但在一些地方,此项工作基本仍停留文件里,停留在机关中,除专项从事此项工作的工作人员外,不少人对何为“雨露计划”不同程度的都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3)群众认识不到位,“雨露计划”的实施中已有一段时间,但不少贫困地区农村民众,未能充分认识转移培训对于提高自身职业素养、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增强自身安全防范意识的意义和作用,对转移培训大都缺乏应有的热情。这些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雨露计划”的实施。此项由政府和社会买单,农民受益的惠民工程,按理理应受到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但在实际实施进程中,并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非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虽经各级干部的耐心说服与动员,能积极主动参与此项计划的贫困地区农村民众依然为数不多。切实从根本上推进这一计划的实施,在思想认识层面上,尚需不断提高社会各个方面对这一计划的认识。其一,地方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实施“雨露计划”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性措施,是扶贫开发理念的重大转变,是扶贫开发由自然资源开发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转变,是就地短效脱贫向外延长效脱贫的的重大转变。不少农村地区贫困的大量事实表明,农村中的贫困在某种程度上实质上是素质贫困、能力贫困、观念的贫困。扶贫先扶智,实施“雨露计划”实际是对贫困地区农村社会所开展的一项素质扶贫、能力扶贫、观念扶贫。对此地方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应将此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积极组织相应的人力、物力投入此项工作。其二,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结合贫困地区广大农户所熟知的典型事例,加强对他们进行宣传引导,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参与培训不仅利于提高劳务收入,提高就业竞争能力,而且利于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从而激发其参与培训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断丰富“雨露计划”的内容,提高“雨露计划”实施的成效与质量

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和安排以及主管部门的要求,各培训机构在“雨露计划”实施过程中,基本都能做到有计划、有设施、有师资、有教材、有内容,基本能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完成下达的培训指标和培训任务。但就培训的成效与质量而言,并不尽如人意,个别地方甚至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表现之一,培训设施不能满足实训操作的需要,不少培训机构不但设施陈旧落后,而且数量十分有限,每次基本只能满足3~5人的实训操作需求。表现之二,培训时间较短,根据“雨露计划”的实施要求,对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时间一般为每期3~6个月,但有些培训机构为节省培训开支,增加培训收益,不同程度地压缩了培训期限,缩短为每期15天左右,甚至1~2天。表现之三,技能简单、单一,通过培训,参训人员虽然基本都能掌握一至两项简单的基本操作技能,但这些技能大多是一些简单的初级操作技能,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差距。转移培训质量的偏低,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劳务人员和就业组织参与培训的热情和积极性。推进“雨露计划”的实施,在一个方面,无疑需要不断丰富转移培训的内容,不断提高转移培训的成效和质量,以增强转移培训的吸引力,增强劳务人员对转移培训的热情和信心。而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一个层面上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症结的重要途径。第一,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断丰富转移培训的内容。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职业标准,对从业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并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就其主要内容而言包括:职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及相关劳动法律知识三个方面。而在近年来的农村劳动转移培训中,各培训机构大都侧重于参训人员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轻视或忽视参训人员职业意识、职业知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少参训人员虽经培训,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基本的操作技能,但难以适应当前各就业组织的岗位需求。第二,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丰富和完善培训效果的评价监督机制,提高转移培训的成效与质量。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它是由政府认定的考试、考核机构依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标准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在当前所进行的转移培训就业中,积极引入这一评价监督机制,在一个层面上可增强对各培训机构培训效果的评价监督,促进各培训机构努力提高培训的水平和质量。第三,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断提高参训人员的就业竞争能力,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多方筹集资金,为“雨露计划”的实施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地方财政予以相应配套,同时争取用人单位和社会予以相应支持,这一资金的投入模式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同样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不少地方政府、尤其是西部省区的地方政府,由于自身财力有限,基本无力予以相应的配套投入,而在用人单位和社会方面,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亦基本无相应的投入,也就是说整个用于“雨露计划”的资金来源基本仅限于中央财政投入的部分,即平均每人400元左右的培训费用。这笔经费既包括培训机构的培训费用,也包括参训人员的基本生活开支,如果按每人每天10元的基本生活开支计算,这笔费用仅够维持40天,且尚不包括培训机构所需的必要的培训支出,更不要说满足3~6个月培训支出。在培训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完成主管部门下达的培训指标和培训任务,不少培训机构不得已只好缩短培训期限,将本应在3~6个月内完成的培训任务,缩短为15天左右。培训时间的缩短,反过来影响了培训的水平和质量。培训资金的捉襟见肘,显然同样不同程度地制约了“雨露计划”的实施,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多方筹集资金,为“雨露计划”的实施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无疑同样成为当前推进“雨露计划”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1)积极加大财政资金对“雨露计划”的支持力度,在加大中央财政对“雨露计划”支持的同时,切实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落实相应的配套资金,确保财政资金对“雨露计划”的支持。(2)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从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培训基金,统筹用于劳务人员的培训,并计入企业的人工成本在税前列支, 以进一步充实“雨露计划”的资金来源。(3)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通过电视专题节目、报刊征文活动、专题文艺演出、社会团体公益活动、评选先进人物等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全方位宣传“雨露计划”的相关政策,动员和引导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关注、支持和参与“雨露计划”的实施工作,为“雨露计划”的实施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并在资金上取得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以弥补“雨露计划”的资金不足。

四、加强培训监管,切实从监督管理机制上确保“雨露计划”的实施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在积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推进这一计划实施的同时,应积极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以确保这一计划的有效实施。(1)加强培训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与管理,在积极建立相应转移培训台账制度的同时,加强对培训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与审计,从源头上避免和减少利用培训之名,弄虚作假,套取、挪用、私分培训资金的违法违纪行为,让有限的培训资金发挥最大的积极作用。(2)建立相应的培训评价机制,结合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转移培训评价机制,以加强对各培训机构的培训效果的监督检查。(3)加强培训就业跟踪调查,组织相关力量,对各培训机构劳务人员培训就业后的就业状况、工资收入水平、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情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样调查统计,并将统计结果向社会公布,以促使各培训机构努力提高培训水平和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培训机构转正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结构性就业能力;职业化;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27-03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主攻方向与重要支撑,必须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企业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指就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过程。所谓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要以人力资本作为技术与运营管理的支撑,在技术集成和服务不断向高端化发展过程中,技术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会随其有一个上升过程。为此,需要人才供给结构作出相应调整,为产业升级提供相匹配的人力资源供给。①

结构性就业问题是指由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方面的特点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关于人才需求变化及培养综述

1.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转型,导致人才市场出现“纺锤形”结构性失衡

有两类人才供不应求,一类是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另一类是蓝领技工和服务人员,而大学生和普通白领出现“假象过剩”。

2.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调整人才培养层次

辜胜阻、王敏、李睿认为,一是从事基础研究的学术研究型人才,二是大量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三是数以亿计的职业技能型人才。②

3.高等教育大众化伴生出大众化和多样化的人才结构

根据世界银行人类发展部资深教育专家王一丹博士和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教育科学院原院长胡瑞文两位专家学者关于职业技能教育的研究成果显示,由于白领工作职位的大量饱和和蓝领职业在未来10年的需求,加上逐年增加的求职者,未来1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将有超过四成比例的人成为蓝领工作者。③

4.教育发展方式关系到结构性就业与失业

贾继娥、褚宏启认为教育结构调整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在诸种转变方式中居首要地位。教育结构调整的要点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包括继续教育阶段的职业培训,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④

5.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提高劳动力素质

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说,中国经济只有实现了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两方面的转型后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⑤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提高劳动力素质,特别是人力资本(专业人员)的劳动力素质,提高它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⑥

以舒尔茨、贝克尔为代表的经典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对生产力和市场资产的投资雇主支付给雇员的工资收入是与其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的,而教育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教育水平越高,工资收益也就越高。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是一种投资行为。⑦

6.为加快产业升级提供人才需求结构化教育服务

从企业所需人才的学历结构来看,本科及以下学历最多,对博士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技术研发人才上。从调查中发现,企业更看重的是各类人才的能力和经验,而非学历。具体如表1所示。

二、大学生结构性就业能力教育培训现状

笔者针对指导的学生课题组调研报告《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能力的现状调研――以宁波为例》,总结了结构性就业能力教育培训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学校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缺少系统的指导

在就业之前是否接受过就业指导或者是否做过职业规划都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有49%的同学做过职业规划,而有51%的同学没有做过职业规划,比例上看各占一半。据接受访谈的毕业生讲,没有做过职业规划,只是走一步看一步,不知道如何做职业规划或者怎么去做就业前的准备,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

根据对毕业生所在学校是否开设了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的调查数据统计,超过80%的学生知道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其中仅有24%的学生参加了就业指导课程培训,76%的学生没有参加就业指导课程培训。

2.大学生专业学习与未来岗位对接的认识模糊

通过问卷,针对“您认为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是否注重与社会的对接”的问题,有21%的受访者认为高校专业教育不注重与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对接。有75%的受访者则选择了“一般”选项,只有4%的受访者表示高校培养人才注重与社会的对接。

3.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未受重视

如图1所示,“您认为毕业生就业最缺乏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回答实际操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选项的分别为72%、64%和60%。当前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并未能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对“是否会考虑跳槽”问题有不同的答案。有一部分的受访者表示在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便会考虑跳槽,这样的人不受企业欢迎。因此,企业更愿意招聘敬业爱岗并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或能力的毕业生。

如图2所示,就毕业生就业具备的能力调研分项统计来看,协调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这两个选项为100%。毕业生想要有好的职业发展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包括口头交流和写作技巧。而在调查中,受挫、抗压等心理素质占93%,基本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动手能力为91%。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要具备实践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大学生结构性就业能力的教育培训措施

1.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1)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培训。2012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下发《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通知》,要求各地充分发挥技工院校等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的作用,面向高校毕业生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强化技能操作训练,努力提升高校毕业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⑨

(2)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2013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有关部门大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深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开展就业帮扶和就业援助,大力促进就业公平,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领导。并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实施办法,切实抓好贯彻落实。⑩

2.改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加强实战训练

(1)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在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1)完善和调整课程结构。职业素养应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增设适应行业要求的课程群;设置基于专业、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通用能力、技术特色的课程模块;改革公选课,实施适合行业需要的文科与工科互补的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课程教育,并设置职业资格考级科目供学生选学。

2)利用和挖掘工作场景资源。结合国家职业标准,以职业人角色训练。根据笔者的实证研究,开发和利用学校各部门的办公室资源,在实际工作场景中了解知识点,帮助学生适应实际工作,进一步得到锻炼,提高技能,形成对专业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的认知。

3)贯穿于教育管理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的实证研究对班级管理作为实践课堂活动进行探究。人人担当班干部,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引导学生热爱专业,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积极倡导学生通过实践培养综合能力;重视过程和细节的管理,有针对性地讲评和指正;加强对认识实习的管理,补充和完善认识实纲。笔者以个案班级为单位,通过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究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为学生将来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及顶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基于就业需要的自主创新性学习。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根据对宁波市大学生的就业调查,大学生就业上岗尺度是以用人单位“拿来就能用”的实际标准来衡量。为此,高校应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和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毕业生零适应期、准员工化。当前大学生就业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要有一份工作,只有解决了生计问题才有可能考虑职业发展前景,因而职业能力是第一需要。为此,要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进行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自主创新性学习是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觉制定并主动完成学习目标,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获得新体验的学习活动。它是以发展性和主动性为基本特征,以自主性、整体性为主要目的、以人格塑造和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

(3)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项目化综合性实训。

1)引导学生进入职业人的角色,结合专业特点安排学生选择课题,要求深入企事业单位,采访与未来工作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形成PPT。通过班会交流加强了学生对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要求对接的理性认识,并从观念到行为均作出正确的选择。

2)导师制。导师应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选课、专业发展方向、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提出具体指导建议,并指导学生设计并参与课题的研究。

3)增加基于职业化的实务项目课程及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就业岗位需要的通用能力的提升。

3.发挥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

(1)职业培训机构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是在学生入学之前就制定的,在制定之时很难预料几年之后社会的需求状况。根据教育部要求,要严格执行专业教学计划,高校对于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不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作出应对和调整,必然导致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专业和数量、质量需要与高校的培养之间产生不平衡,造成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不能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实现有效对接。作为对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职业培训机构的最大优势在于搭建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平台,深入企业调研,掌握用人的需求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因此,针对大学生与就业矛盾的难题,职业培训机构能更好地将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成功对接。

(2)借鉴国外的职业培训经验,建立和完善职业培训体系。

1)职业培训适应社会需求,缩短技能的淘汰周期。美国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意识到社会生产需要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大的灵活性,需要增加更高技能和创造性的工作,并使一些技能的淘汰周期变短。为此,重视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

2)建立职业培训体系。9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政府加大了职业的培训力度:一是1994年正式成立了“澳大利亚全国职业培训研究所”;二是召开全国职业培训会议;三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较系统的“职业培训训练制度”。英国新设立了学习与技能委员会,在全国有9个下属委员会。

3)免费培训的对象、方式及运行机制。瑞典、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实行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伙伴培训”机制主要是在美国实行,培训机构签约后按合同实施培训计划,并获得政府拨付的培训资助。

4)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法国在一些行业实行培训机构、企业和学员三方签订“培训与聘用”合同的办法,并在培训结业后至少到签约企业工作1年以上等条款。

4.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培训的服务机制

(1)设立结构性就业研究机构或职业培训部。为适应产业升级与转型的需要,着力于教育改革和调整的研究,或是借助职业培训学校的平台,围绕产业结构升级与专业教学大纲和计划的滞后性问题进行专项研究,为培养大学生结构性就业能力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和实践模式。

(2)重组高校学生工作机构。大学生就业成为当下学生工作的重心,学生处与教务处联手建立大学生职业化教育教学联合工作中心。为解决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专业教学大纲和计划的滞后性的问题,搭建相关信息和社会实践实训工作平台,共同负责对毕业生岗前培训及考评。

(3)重视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档案工作。在专业学习和职业化教育及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凭证式材料收集整理,建立档案,以利于大学生提高职业素养,进行自我管理,并作为大学生择业应聘工作岗位具备相应条件的支撑材料。

(4)加强师资和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为培养适应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应用型人才,教师和管理人员除了具有教师资格证以外,具备相应职业化的工作状态,应该掌握专业相应的技能,并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和能力,获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成为专业领域的职业技术资格的考评员,形成考评专家库,以利于指导学生提高职业素养,以便学生顺利就业。

(5)建立健全毕业生岗前培训合格考评制度。毕业生专业技能的考评标准;毕业生职场通用能力的考评标准;毕业生具备职业技术资格的实际应用能力考评标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考评标准。

注释:

①②辜胜阻,王敏,李睿.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J].教育研究,2013,(3).

③专家:未来十年内超过四成大学生成为蓝领[EB/OL]..

④贾继娥,褚宏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2,(1).

⑤厉以宁委员:中国需实现两方面转型方可成为真正经济强国[EB/OL]..

⑥吴敬琏.我们的经济为什么失衡[EB/OL]..

⑧来自《2012年杭州市十大产业及相关产业――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

⑨人社部财政部: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培训可享补贴[EB/OL]..

⑩来自《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参考文献:

[1]辜胜阻,王敏,李睿.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J].教育研究,2013,(3).

[2]专家:未来十年内超过四成大学生成为蓝领[EB/OL]..

[3]贾继娥,褚宏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2,(1).

[4]厉以宁委员:中国需实现两方面转型方可成为真正经济强国[EB/OL]..

[5]吴敬琏.我们的经济为什么失衡[EB/OL]..

培训机构转正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Abstract: The corporate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trainers' workstation provides a new enterprise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trainers' workst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rporate university can bring the synergy of human resources department, professional department and training center into full play, and bring the head of professional department and professional experts into the whole training process. It can integrate the disciplines, courses and teachers of corporate university implementation will give full play to the training effec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rainer workstation, need to establish the appropriate work standards and incentive standards.

关键词:培训师工作站;企业大学;集成培训

Key words: trainer workstation;corporate university;integrated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6-0037-03

0 引言

企业大学是企业教育培训的重大变革,是标杆企业的成功实践,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大学在企业培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众多中国企业大学中,真正有效运营的企业大学不足三分之一(葛明磊等,2016)。国内企业的培训师在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上仍处于一种相对薄弱的状态(黄永卫,2013)。企业在建立企业大学时常面临如何将企业大学建设落到实处,如何将业务部门卷入到企业大学建设和运行中,如何让培训起到良好效果的难题。培训师工作站是将企业大学建设中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企业大学运行中的学员和师资融合等进行资源整合的平台。本研究通过对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基以培训师工作站的企业大学建设案例分析,建立了基于培训师工作站的企业大学建设新模式,为企业大学的建设运营提供参考和借鉴。

1 企业大学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对于企业大学建设模型,刘颖和吴峰(2014)从已有研究中归纳出战略性、学习体系、知识管理、技术、人才发展和绩效评估是企业大学设计模型的关键点。吴峰(2012)从场论模型角度提出了企业大学的评估模型,企业大学的评估体系包括战略性、经济性、组织学习、学习体系、学习技术、合作联盟、领导力发展、人才发展、M织知识、品牌影响力、绩效与变革、社会教育责任等十二项指标。

企业大学建设运营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是如何建立使专业部室、人力资源、基层单位、培训中心整合集成共同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其次是如何使专家人才培养、管理实践创新与企业培训师融合与结合,使专家人才、企业培训师、创新实践与教材课件融合结合;最后是如何使专家人才、企业培训师与培训中心培训任务融合结合,使专家人才、培训师评聘、使用、考核、激励融合结合。这些融合结合离不开科学系统的组织设计、职责任务分工设计、工作机制、工作规范和激励机制。

2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培训师工作站建设案例

2.1 培训师工作站集成培训模式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部、培训中心和专业部室共同进行了培训师工作站的建设运营工作,为公司11700余名员工每年进行10万人天的培训。培训师工作站由各专业部室、人力资源部和培训中心三方共建,公司内训师和优秀专家人才共同参与,按虚拟组织实施项目制运作管理。培训师工作各主体间关系如图1所示。

2.2 培训师工作站构成及分工

培训师工作站组织结构是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融合公司资源优势、构建协同培养机制、促进知识技能转化”和打造专业创新发展的支撑性平台、人才培养与使用的系统性平台、各类培训资源的整合性平台和优秀成果转化与传播的共享性平台“四个平台”为目标,对“工作站”的运作方式、组织设置、组织结构、组织管理做出相应规定。

培训机构转正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配合国家在农业领域和农村地区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带头人培训,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延长链转移,由单纯外出务工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转变,由服务城市发展向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变,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培训任务

我县年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任务260人,其中沼气工70人,村级动物防疫员90人,机防手50人,农村建筑工匠50人,(各乡镇任务详见附表1)。

三、培训内容

1、培训对象:年满16周岁以上,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身体健康的农民。凡有培训意愿者,可凭本人身份证就近申请参加培训,获得项目资助。

2、培训范围:今年我县将对沼气工(含沼气生产、维修、服务)、村级动物防疫员、机防手、农村建筑工匠等四个专业进行培训。

3、培训时间:以上专业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

4、完成时间:年12月底以前完成培训任务。

四、培训资金

对沼气工(含沼气生产、维修、服务)的培训按每个人55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对机防手、村级动物检疫员、农村建筑工匠的培训按每人43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培训补助资金采用培训券的方式直补农民。

五、组织实施

由培训机构承担具体培训任务。培训内容包括引导性培训和示范性培训,其中引导性培训不少于8个学时。培训机构与县农业局签订合同,按照合同签订条款,制定培训方案,开展招生,组织学员参加培训。要根据专业编好培训班次,并制定《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教学实施计划表》(见附表2),报县农业局审核备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按培训班次填写《阳光工程教学计划进程表》(见附表3),建立《阳光工程学员培训台帐》(见附表4),培训台帐将作为项目管理和检查验收的重要依据。培训结束后,培训基地要加强对学员的考核,对考核合格的学员,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六、具体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搞好部门协调。今年阳光工程工作时间紧、内容多、要求新,各级要加强对阳光工程工作的组织领导。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还需要做好内部的相互协调配合,能源、种植、农机和畜牧等部门应积极配合阳光工程项目主管部门,按照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办法,抓好分类培训的组织工作。

2、规范机构认定,完成培训任务。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定有培训资质的单位承担培训任务;如果培训机构缺乏师资或实习条件,可采取与县级农业推广机构或其他单位合作办学的形式,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完成培训工作。培训机构要向社会公布各培训机构承担的培训任务、补助标准、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3、落实项目监管。

(1)坚持“第一节课”。在培训班开班第一节课上,分管阳光工程工作的领导必须到班,并讲解国家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意义和项目实施有关要求;农业、财政部门要共同到场核实学员身份,检查招生简章,指导学员签名,将培训券直接发放到学员手上,告知学员培训券的金额,介绍培训券的使用方法。

(2)强化监督指导。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各培训班次的随堂抽查、培训台帐、检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农业、财政部门积极配合,同时到场,并填写《阳光工程监管登记表》(见附表5)。认真对各培训机构的学员培训台账进行审核,指导规范填写培训台账。督促培训机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教材建设,对于今年新增培训专业,各地原则上实行统一培训教材,做到人手一份。培训大纲和教材分别由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确定。指导培训机构建立统一的学员培训档案。

培训机构转正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性;影响;对策

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于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大意义。近年来,由于国家重视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而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实效性成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性主要因素分析

1.主体性因素

主体性因素是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性的首要因素。按主体在培训系统中职能不同,分为培训需求主体、培训供给主体、培训效果评价主体。农民、用工企业和国家是培训需求主体,农民是培训成果的直接载体和直接受益者,用工企业是培训成果的直接“消费者”和最大受益者,国家是最终受益者和最大需求者;政府、用工企业、培训机构是培训供给主体,其中政府是整体培训系统工程的规划推动、管理调控者,是政策、资金、制度的主要提供者,用工企业和培训机构是具体实施主体;用工企业和政府又是培训效果的主要评价主体。

主体意识是各培训主体对于自身在整个培训系统中所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地全面深刻认知,是主体积极参与的重要驱动力量。而主体意识不强是当前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⑴有些县、乡镇基层政府对转移培训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只在口头上,落实只在文件上;⑵一些培训机构的培训理念模糊、动机不正确,培训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甚至弄虚作假只为赚取培训补贴;⑶用工企业投资参与积极性不高,农民接受培训意识淡漠。

主体素质是各培训主体能够有效地完成自己所担负的职能所应具备的素质总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十分艰巨,据统计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1.5亿,每年新增600万,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目前培训主体素质亟待提高,远不能适应现实培训实践需要。

2.培训目标、内容和方法因素

确立科学的转移培训目标是实效性实现的基础性、根本性因素。培训目标是整个培训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培训内容的确定和培训方法的选择,也是衡量培训效果的重要依据,所以目标必须具有科学性。而现实中,目标定位不科学现象相当严重。目标偏低,只有数量目标没有质量目标;目标缺乏层次性,缺乏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地域经济发展特点的目标设定区分;目标虚设、不实用,为培训而培训。

内容是目标的落实,内容必须有针对性。确定培训内容除依据培训目标外,还要反映农民个体特点和需要、切合企业需求。而当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特色。以河北省为例,由于经费、设施和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培训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收入较低,且脏、累、苦、险的建筑、餐饮、保安、美容、家政等行业,而对市场急需、收入较高,农民又愿意接受培训的车、钳、铆、电焊等技术工种大部分县又培训不了。

培训方法是实现培训目标和落实培训内容的桥梁。科学的培训方法必须具有契合性,既要适合培训内容的要求,又要符合接受培训农民自身的特点,是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目前研究创新具有契合性的培训方法,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3.资源性因素

资源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效实施必备的基础性条件。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必备的师资、资金、设备、培训供求的信息资源存在着普遍性短缺问题,成为制约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

师资是培训资源中的关键性因素。我国专业技能师资短缺,具有相应任职资格的专业培训师资远不能满足需求。目前我国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主要以输出地为主,而输出劳动力的地区又多是经济落后地区,而且培训实施依托县级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为主。而在我国广大贫穷落后地区,属于县乡级一级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师资素质和设备条件,更难以满足培训出合格的城市产业工人的需要。再者,县级原有职业学校,职教中心数量就少,之后又萎缩多转办基础教育和学历教育,致使位数不多的专业教师,又流失严重。相对而言,城市是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集中地,师资较为丰富。

培训资金严重缺乏。目前国家出资量小,地方政府资金匮乏,企业投资没到位,农民支付能力低。由于资金匮乏,教学设施短缺远不能满足实训操作需要,有些培训机构设备陈旧落后,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供求就业信息网络普及率低、信息流通不畅,致使许多农民接受培训后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而又有许多城市和企业出现技工荒。

4.制度性因素

制度性因素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性实现的协调性和保障性因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借助制度的纽带作用把诸要素凝聚在一起,形成较为稳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推动整个培训系统地有效运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必须建立科学的培训体制、完善的运行机制和完备的就业服务制度。

我国正在致力于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职业学校、用人单位、培训机构共同参与实施的培训体制。由于我国正处于转移培训发展初期,有效需求不足、供给不旺,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培训体制适合现实国情。但目前尚未形成政府统筹、社会各有关方面参与、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领导管理体,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城乡“二元”户籍等体制性因素严重阻碍着转移培训地有效开展。

完善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在机构建设方面,农村基层单位和企业普遍缺乏相应管理机构的支撑;一些地方和部门职能不清、多头管理、协调不力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政策措施方面,缺乏相关立法和规划的实施细则,对培训工作缺乏相应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在资金方面,政府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培训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

相关就业服务制度不完备,造成接受培训的农民不能实现转移或不能够实现彻底转移。

二、提高农村劳力转移培训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1.政府高度重视,着力建构培训主体

各级地方政府尤其市、县、乡镇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计划,做到目标任务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要确保计划措施和目标任务的科学性,推动转移培训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必须着力建构培训主体。首先,各级政府要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理论地学习研究、对国内外实践经验地积极借鉴、对本地区培训特点和内在规律地努力探索,以提高理论水平和领导管理能力。第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广泛宣传、典型示范、制度规范等形式,强化企业的培训责任意识,帮助培训机构和农民树立正确的培训观念。第三,积极鼓励、扶持县、乡级培训学校的发展,最大限度地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提高其理论水平、师资水平和设备水平。

2.完善培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努力推进转移培训组织实施的制度化和法制化。进一步完善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各级政府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推进机制,为各培训主体参与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进一步完善多元投资机制,抓紧构建科学地投入回报机制,调动各主体投资参与积极性;建立师资培养机制,一方面积极倡导鼓励城市知识分子下乡办学、支教,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帮助县、乡级培训学校的教师到企业和高等院校学习深造,为转移培训提供充足优质的师资;拓宽培训渠道,创新方式方法,建立灵活多样的办学机制和城乡统筹的培训机制,便于农民随时随地接受培训;进一步完善培训效果评估制度,建立有用工企业参与的评价反馈机制,参照企业对工人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转移培训的效果,让农民接受更有效的培训;切实落实就业准入制度,建立相关的培训法律制度,让企业和农民不得不参与培训。

3.以满足企业用工需要和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

首先,这是由企业和农民在整个培训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满足用工企业的人才需要,培训的农民才能实现转移就业增收致富,增收致富农民作为示范效应能够调动更多农民的培训积极性。同时转移培训满足了企业人才需要,企业才能获得经济效益,从提高其培训积极性。企业人才需要满足、农民增收目的实现才能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第二,满足企业需要和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是调动企业和农民参与积极性的最直接动力,收益水平是对影响企业和农民参与意愿的最重要因素。第三,这是由农民富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所决定的。“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致富问题,增收致富的关键是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素质重在培训。

4.整合培训需求,确立科学的培训目标

有效的培训系统分为培训需求评估、实施培训、培训效果评价反馈三个阶段。培训需求评估是培训过程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对个体和企业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评估,从而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内容和制定实施方案。科学的培训目标是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的统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科学目标的制定必须首先对企业的需求工种类型、需求结构、需求标准、需求数量和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其个体差异进行深入细致地调研摸底分析,整合企业需求和农民需求,以二者的交集即共同重合部分作为培训目标内容的选项,从而确保培训目标内容的需求导向,从而实现培训与就业的良性对接。

5.构建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体系

接受培训的农民要真正实现转移就业,还需要完备的就业服务制度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业,让接受培训农民能“进得城”。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的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积极倡导扶持致力于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的各种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派遣公司等营利性就业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并加强对其管理和监督。二是建立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以避免农民工进城后遭受歧视和不公正待遇,让农民能“留得下”。三是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努力为农民解决进城后的保险、医疗、住房、子女就业等等问题,让农民能“住得久”。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危朝安.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nmpx.省略/,200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