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组织工作计划(精选5篇)

  • 农村基层组织工作计划(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说是大学扩招、经济危机形势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又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社会控制力度的“三全之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精英大量外流,出现了基层管理人才的缺位和断层。大批农民流入城市打工,农…

农村基层组织工作计划(精选5篇)

农村基层组织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治理;“潜功能”

一、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战略意义

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说是大学扩招、经济危机形势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又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社会控制力度的“三全之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精英大量外流,出现了基层管理人才的缺位和断层。大批农民流入城市打工,农村出现了所谓“三八六一九九部队”的现象,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妇女、儿童、老人成为农村常留的主要人群。农村社会人才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人才匮乏,素质有待提高,普遍存在着村干部学历浅、年龄老化等问题,广大农村在诸如基层党建、教育、医疗卫生及农业技术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渐顺畅,农民与乡村的联系变得日益松散;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年龄老化、素质不高,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力、影响力逐渐减小,笔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和控制,实际上处于建国以来最为松散的时期,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趋势。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实际上也是对这种趋势的一种应对。而自2008年以来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村发展的同时,也潜在地加强着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的控制和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农村正在经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迫切需要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界的新农村建设者。首先,大学生“村官”,填充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建设一个经济、文化、政治共同发展的新农村,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还需要大量思想先进、知识丰富的高素质高科技人才,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业结构、经营模式、文化品位等全面提升。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有效地弥补了农村人才的缺乏,促进了农村软实力提升,更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要手段;其次,大学生“村官”,丰盈了后备干部的“蓄水池”。培养了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形成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第三,大学生“村官”,拓宽了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对于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到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显功能”

2008年4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工作,计划从2008年开始,每年选聘2万名,连续5年,选聘数量为10万名。2009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2009年5月,中央组织部下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这一系列文件,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及相关政策文件,对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待遇等做了一定的界定: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被大多数党员和群众认可的,可通过推荐参加选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等职务。

对于这一计划,人们多从应对金融危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农村干部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等角度加以评价,认为这一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锻炼高校毕业生自身能力,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同时对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储备年轻干部,带领农民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这些都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显功能”,该计划还有一个重要的“潜功能”,即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力度,提高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社会的领导与治理。

三、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潜功能”

首先,从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及职责来看,大学生进入农村基层工作,充实了基层工作队伍,提升了基层人员素质,为长期以来陷入僵局的农村基层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切实加强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职责,《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做了如下界定:担任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村官”,主要协助做好以下工作: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有关安排部署;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任务,协助做好本村产业发展规划,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体和科技示范园;配合完成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矛盾调解、社会保障、调查统计、办事、科技推广等工作;负责整理资料、管理档案、起草文字材料和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教学组织管理、设备网络维护;参与讨论村务重大事项;参与村团组织的建设和工作。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成员职务的,按照所担任具体职务确定工作职责。乡镇党委和村“两委”要结合本地实际和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具体职责和工作分工。可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团组织负责人。从文件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机构,就是农村“两委”,而且相关文件强调“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聘用期间必须在村里工作,乡镇以上机关及其他单位均不得借调使用。”这对于改变“两委”人员结构、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在当前农村精英缺位、基层工作陷于停滞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胆识的人才进入农村,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人才洼地。大学生相比农村精英而言,具有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热情活力、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的特点,对于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具有更大的积极作用。

其次,有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受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向往城市成为农民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我省农村中大多数的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流动和转移,而农村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又不愿回去。由此出现了人才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农村出现人才“洼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已成为必要之举。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能给农村带来先进的农业科技;通过引进新的农业产品, 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运用互联网等手段,寻找到最新最快的农业行情, 指导农民的种植;另外大学生们身处市场经济发达的城市, 长期受到市场氛围的熏陶, 加上在学校中学到的经营知识, 能指导农民对农产品的营销,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当前,已经有不少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等,带动所在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当地居民的信任和拥戴,也改变了农民对基层工作机构的认识,提升了认同感。

再次,大学生“村官”宣传科学,有利于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素质,提升农村教育意识。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这不仅仅是体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教育方面。基于多种原因很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大大影响着教育,农村教育问题是教育界的软肋,虽然国家每年都拨大笔经费发展农村教育,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在农村开展扫盲活动,利用农闲时间办各种学习班,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但这些措施终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进入农村当村官可以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来宣传科学,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农村和农民的问题,给农民带来经济利益,让他们真实的看到知识就是力量,让他们也自愿去学习、创造。知识促进经济,只有农民的知识水平提高了,才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另外,大学生“村官”聘任到期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流失等情况,但也有些进入公务员队伍,尤其是今年国家和各地方公务员招录中专门为大学生“村官”群体及其他为基层服务的大学毕业生留出了一部分岗位,大学生“村官”在公务员队伍中会逐渐占据一定比例,特别是县乡两级基层政权。这些在农村基层工作过的公务员熟悉农村情况,深知农村需求和困难,这对于基层政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为民服务,改变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在农村的公信力和领导力,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广大农民是质朴的,谁能给他们带来经济利益、谁能提高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他们就支持谁,拥戴谁。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农村基层工作输入了新鲜血液,加强了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与治理。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推进的“显功能”和“潜功能”作全面系统的分析,才能为探索顺利有效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新途径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

[2]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

[3]中央组织部:《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

[4]谭浩.提高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努力形成长效机制―中组部负责人就制定下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答记者问[D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9-5.

[5]林墨.“大学生村官”现象追踪[J].公民导刊,2009,2:46-47.

[6]张一强.大学生村官托起新农村的未来[J].农民科技培训,2009,2:15-16.

[7]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1:21-24.

[8]何伟娟,卢国栋.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研究[J].管理观察,2009,7:131-132.

农村基层组织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思想认识上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一种是患建设的“急性病”,层层压指标、搞考核,不切实际盲目攀比。另一种是一些基层组织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体现广大农民的意志,影响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要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工作合力,加快建设进程,就必须做到“两个坚持”。

第一,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长期不懈的努力。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其进程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我们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农村人口众多、农民整体素质较低等问题,需要较长的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妥善处理好当前重点与长远目标的关系。一方面,要审时度势,全面谋划好建设新农村的长远目标、阶段性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措施和对策,有规划、有组织、有重点地稳妥推进。另一方面,不能因为建设新农村具有长期性,就放弃今日的努力,错失时机。当前特别要注意从建设新农村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从广大农民最关注的事情做起,一步步向新农村目标迈进。

第二,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农民是主体,政府是主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明确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才能分清其使命、责任、作用。一是确立和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自主性,是保障新农村建设成功推进的一个重要前提。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势必导致干部包办一切,不尊重农民意愿,最终损害农民的利益。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农民自主、勤勉、合作的精神,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农民在策划、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支持农民的全面发展。二是确立和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承担着许多重要职责,包括规划组织、财政资助和政策服务等方面。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关键是切实搞好“三个统筹”:从工作部署上统筹。真正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一安排,把农民增收放到富民的大局中统筹考虑。从政策措施上统筹。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建立新型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从资源上统筹。有效利用城市资金、教育等资源,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援助。

二、规划上要把握的三个关键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编制好建设发展规划,发挥好规划的导向作用,是关系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

第一,突出抓好产业发展规划。“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则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发展蓝图。要集思广益,组织乡镇、村社和农民群众立足实际,认真研究分析区位优势、自然禀赋和产业特色,因乡制宜,因村制宜,共同研究拟定产业发展策划意见;要搞好与委托设计单位的对接,使其在充分考虑基层和农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合理稳妥地提出产业发展规划意见,进行测算和设计;要切实发挥政府对规划的指导和审批职能,确保规划能够科学制定、有效实施,指导和支持基层组织及农民群众搞好项目前期工作,以优势项目争取资金和对外招商引资。

第二,因地制宜抓好村容村貌规划。“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新农村建设的形象,更是生活条件改善后广大农民的热切期盼。一是做到突出特色。要注重从各村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和班子状况出发,突出乡村特色和民族特色,做好村容村貌近期、中期、长期的建设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分步实施,尽快使农村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二是实事求是。要根据必要性和可行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逐步改造,不能搞负债发展、劳民伤财,以致影响农民的积极性。要厉行节约,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尤其要避免强行集中建房的形象工程。三是重点突破。即突破资源循环利用的瓶颈,目前较为现实的途径是以沼气发展带动改厕、改圈、改厨工程以及种养业发展,完善绿色生态链条,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第三,扎实抓好农民培训规划。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把农民培训工作作为农村长足持续发展的智力渠道和动力源泉,做好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一是立足于焕发农民精神制定好培训规划。人才、资金、技术缺乏都可以引进,但农民的勤勉、诚信、自主、合作意识和精神,是无法用金钱引进和获取的。农民精神一旦焕发,就可以成为满怀信心和干劲倍增的新型农民。二是立足于农民需求制定好培训规划。要重点加强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规划,实施骨干农民培训计划,大力、大量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村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要制定好科技推广规划,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生产一线,快捷有效地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三、组织保障上要抓好的一个关键问题

对于新农村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有关部门都非常重视,实行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上下齐抓,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其中,基层党组织的保障作用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和关键。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保障作用。基层党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发动者和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保障作用,为建设新农村打牢基础,是关乎新农村建设成败与否的重要环节。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能仅靠行政手段。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紧紧依靠包括党组织、村委会在内的各种村社组织,实行民主管理,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把农民组织起来,管好自己的事,办好自己的事。

农村基层组织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要充分认识加强村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重要意义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是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级各个组织和党员干部开展学习、工作及其它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为农民群众提供文化、教育、娱乐等公益的重要场所。

第一,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是有效开展农村基层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既要对村级组织和农村党员干部提出要求、明确任务,也要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讲,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建设一个活动场所,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发挥村级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干部作用、顺利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

第二,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是增强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客观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如果一个村党支部连活动场所都没有,就没有办法正常开展党的活动,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就不能很好发挥,党在农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就会受到影响,党的执政形象就会受到削弱。我们必须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进一步增强搞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第三,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是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广大村民提供文化教育服务,大力培养新型农民的现实需要。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村党员干部是各项工作的领头人。大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全县不断加大农村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各类培训,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的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县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经常的、大量的对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教育培训的任务,仍然需要在村一级组织实施。村里建设一个活动场所,配备必要的设备,就可以就近就便、灵活多样地对农民群众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实践证明,这是目前对农村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教育培训的一种最实际、最可行、最简便、最经济的途径和办法。同时,还可以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组织开展各种文化、体育和娱乐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各乡镇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重要性,把做好这项工作作为帮助农村基层组织解决实际困难的重要举措,作为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和深化“双培双带”工程的重要内容,作为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实际行动,自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要求上来,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大成效。

二、要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各项任务

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要借鉴已往的经验,坚持通盘考虑、周密部署、规划先行、整合资源、确保质量、严格管理的原则,依靠全县各级党组织、各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认真组织实施。在这里,我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要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近年来,中央和市上不断加大“三农”工作的力度,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大量的财力、物力将投向农村,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交通、农民生活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将不断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态建设、村庄规划建设以及人居环境治理等工作全面展开。这些工作都与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中,必须与这些工作结合起来考虑,通盘规划,统筹安排,尤其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这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中,凡涉及村级组织工作用房,包括村医疗室、计生室、文化室、科技室等,都要通盘考虑,规划在一起,能建的一起建,一时没条件建的要留出位置,分步实施。各有关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注意整合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设施,避免政出多门和重复建设。同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全省的统一规划,科学搞好当地的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在坚持经济实用的前提下适当从长计议。在活动场所的选址上,各乡镇党委要认真研究,严格把关,一定要把活动场所建在村民聚集地、村子的中心位置,以方便工作开展和群众活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用地,由村级组织在原有集体建设用地范围内调剂解决,产权不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筑面积、建设标准和造价,原则上要严格按照省市的标准执行,坚持在统筹规划、统一部署的前提下,努力体现简朴、大方、实用、耐用的原则,不搞过度装修、盲目追求高档,增加不必要的开支。工作一定要往前赶,主体工程必须在今年年底前完工,明年上半年扫尾竣工。为了降低建设成本,指导乡村搞好项目建设,县上有关部门依省、市要求设计出了统一规模的建设图纸,会上印发各乡镇使用。

第二,要保证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搞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关键是要保证建设资金按时足额到位。这次中央和省市共给我县5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补助资金197.2万元,其中,活动场所建设资金159.7万元,家具及办公用品配置费用37.5万元。按照县级财政配套1O%的要求,我县需配套17.8万元。家具及办公用品配置费用全部纳入省财政预算,县财政不再配套,为此,县财政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确保项目配套资金及时和足额到位,以保证全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数量、标准和质量的落实。这里需要明确强调的是,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中,各乡镇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能因为超概算、超规模,而增加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

第三,要切实加强资金、工程和资产管理。这次集中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中央和省上投入资金的数量比较大,工程建设和设备配置的任务比较重,具体实施的程序比较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管理工作。只有管理跟上了,才能确保这些资金充分发挥效益,才能确保工程建设的规模标准和质量,也才能确保最终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各乡镇要根据《甘肃省村级组织无活动场所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结合近几年实施村级阵地建设好的经验和做法,研究制定一些针对性、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并认真抓好落实,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地推进。在具体工作中,要明确责任,落实监管措施,确定专人负责,严把工程质量,绝不允许偷工减料搞“豆腐渣”工程。县财政投入的资金以及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必须统一管理使用,保证专款专用。要加强质量监理、工程概算的监督检查,既要确保工程质量,又要严格控制工程预算,严格执行招投标和项目审计、验收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成为“廉政工程”。要严格资产管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使用权归村集体,村级组织要保证活动场所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监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侵占,不得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

第四,要充分发挥活动场所的综合效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成后,关键是要发挥作用。要以这次活动场所建设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管理制度以及使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规定,保证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对于新建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要重视抓好配套建设,严格按照标准配齐配好家具及办公用品,搞好日常修缮维护,确保能够正常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对于这次安排范围之外、原有的一些比较简陋、功能单一的活动场所,各乡镇也要有计划地筹措一定资金,配备一些必需的设备设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在保证村党组织、村委会、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组织和党员干部学习、工作、活动的基础上,要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收看收听电化教育节目、接受科技文化培训、查询生产生活信息、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阵地,真正发挥活动场所“一室多用”的功能和效益,努力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成为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五,要注重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要把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村级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要注意同整顿后进村党组织、选好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结合起来。对于那些班子不健全、软弱涣散、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的村,要先整顿调整领导班子,后建活动场所。要注意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级组织学习、工作等各项制度,以活动场所建设为契机,促进村级组织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要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纳入“三级联创”活动和“双培双带”工程,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考核,促进活动场所建设任务的具体落实。要按照市、县委《关于创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的意见》要求,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与全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网络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要把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同建立健全农村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机制结合起来,切实把这项工作当作帮助农村基层解决实际困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

三、要切实加强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这次解决村级组织无活动场所问题,中央和省、市委高度重视,基层热切期盼,社会普遍关注,财政投入资金数额较大。各乡镇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省、市委要求,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使其真正成为“精品工程”、“群众满意工程”。

第一,要摆上重要工作日程。集中解决村级组织无活动场所问题,体现了中央和省、市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高度重视。各乡镇要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要确定一名领导同志主抓这项工作,层层建立和落实领导责任制,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要明确乡镇党委书记是这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书记是直接责任人,要切实履行好职责,投入足够精力抓好工作。会上,王书记代表县委将与各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也就是说,县委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纳入今年乡镇领导班子年度工作目标,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考核。

第二,要明确有关部门的责任。组织部要牵头抓总,切实负起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组织协调职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实施计划,确定工作目标、任务分工和时限要求等,及时了解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注意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加强监督检查和具体指导。发改局负责全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项目的规划编制、实施方案的制定,组织项目的论证、申报、招标、上报资金申请报告、投资计划分解下达及项目建设相关手续的办理,对项目建设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的拨付和管理,按照资金使用管理规定,管好用好资金,做到资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按计划按进度,及时、足额拨付建设资金,严肃查处项目建设中挤占、截留、挪用、滞留、置换、拆借资金等违规行为。建设局负责项目工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以及质检和相关手续的办理,加强工程管理、质量监督、安全管理,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确保工程质量不出问题。国土资源管理局要按照项目建设的要求,负责项目建设土地手续的协调和办理等相关事宜。审计局负责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加强对项目资金和项目前期审批程序的正常审计和项目竣工审计,规范资金管理和使用,确保项目顺利建设。纪检委(监察局)负责对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违规、违纪问题的查处。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密切配合,确保全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顺利进行。

农村基层组织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面对基层党建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内蒙古工委在总结近年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三到村三到户”活动,通过实施规划到村到户、项目到村到户、干部到村到户,机关党员干部为农牧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民族团结得到巩固。实施精准扶贫,做到了规划跟着贫困村、贫困户走,项目跟着规划走,干部跟着项目走,实现了帮扶规划、帮扶项目、帮扶干部与帮扶对象无缝对接。通过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一系列帮扶项目的实施,贫困嘎查村(即行政村)的农牧民群众实现了发展梦、增收梦、安居梦、乐业梦。

扎实推进规划和计划到村到户。2014年,内蒙古工委以“三到村三到户”活动为重点,依照自治区出台的《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工程“三到村、三到户”工作方案》,要求各帮扶厅局单位进一步完善脱贫规划和年度计划,针对还未脱贫的2834个重点嘎查村建档立卡,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在制定到嘎查村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中,要求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特色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基层组织建设等六项重点任务;在制定到户的规划和实施计划中,要求突出增收产业、危房改造、劳动力素质提高三个重点。按照年度实施计划,各帮扶单位以工期倒排的方式,将责任落实到驻村蹲点干部和帮扶工作队员。各厅局单位大力开展机关党组织与嘎查村党组织结对联系活动,不断增强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提高了嘎查村“两委”班子和嘎查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使“两委”班子成为“永不撤走的帮扶工作队”。

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项目到村到户。各厅局单位紧密结合帮扶嘎查村和贫困农牧户的实际,坚持因嘎查村制宜、因贫困农牧户制宜,确定具体的帮扶项目,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到村到户。近年来,各厅局单位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6亿元,帮助贫困嘎查村和农牧民发展主导产业。内蒙古人大办公厅、国土资源厅、文联、党校、武警消防总队、电力公司、石油公司、集通公司等单位以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土地整理、打井、建井房并购置安装变压器、机泵管带等配套设施,夯实了农牧业的生产基础,提高了农牧业的产出效益;内蒙古党委组织部、政府办公厅、民委、北方电力公司等单位以发展养殖业为重点,积极筹措资金为贫困农牧户建设蛋鸡养殖小区、牲畜棚圈、饲料加工厂、青贮饲料窖和购置育肥羊、育肥牛,大力发展养殖业,提高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内蒙古工商局、总工会、蒙东电力公司等单位积极筹集资金帮助贫困农牧户建设蔬菜大棚,大力发展蔬菜特色产业,提高农牧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扶贫办等单位帮助贫困嘎查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发挥农机具在现代农牧业生产中的作用,提高农作物的单产量,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帮助贫困嘎查村建设砖厂,安排剩余劳动力实现当地就业,并发展壮大了嘎查村的集体经济。

落实干部到村到户的责任机制。在2013年组织开展机关党员干部驻村蹲点活动的基础上,2014年,内蒙古工委要求认真落实厅局单位帮扶工作的领导责任、驻村工作队的帮扶责任、干部到户的帮扶责任,实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通过建立帮扶工作责任体系,形成了厅局党组(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班子成员结合分工配合抓,机关党组织具体抓,驻村干部和帮扶工作队员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截至目前,105个厅局单位已经分别组建帮扶工作队,每个帮扶队由2至3人组成,并确定由厅局单位的分管领导直接抓贫困嘎查村的帮扶工作,选派机关干部驻村蹲点、抓项目到村到户。厅局机关党组织负责组织协调,定期轮换机关干部到嘎查村驻村蹲点,推进帮扶项目和工作任务的落实。

农村基层组织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杨静(资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建工作必须深度介入加快发展”,这是市委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工作一个全新的命题。为此,我们突出了党建工作服务保障、深度介入发展大局的“六个必须”理念,即党建工作必须服务加快发展,必须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必须服务基层一线,必须服务完成重大任务,必须服务扶贫攻坚和民生改善,必须服务党员、干部和人才。我们不断创新基层党建载体,狠抓制度配套,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

首先,注重基层党建工作制度配套。去年10月,我们结合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制订了基层党建工作“1+7”制度规范,即1个总体意见和7个配套实施办法,研究完善了党代会常任制6个办法、机关党建走在前头“1+2”、党建带“三建”“1+3”、农村党建“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社区党建“四有一化”、村级组织换届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初步形成了基层党建工作制度体系。

其次,全面启动农村党建提质扩面。认真梳理农村党建综合示范带建设实施7年来的成功经验,去年8月又启动了提质扩面计划,以3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实施900个村,力争到2020年,全市2801个村全部达到提质扩面要求。首批900个提质扩面村突出把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作为农村党建重点,制订了加强村级组织带头人建设的十条措施,启动了“千村能人计划”和“百名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计划”,抓住村级组织换届契机,努力选好带头人、带出强班子。突出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作为一项硬任务,抢抓时间、严把质量,预计今年9月底前可全面完成1809个村级组织场所、1412个远程站点建设任务。

第三,深入实施“领导联村、部门帮村、干部驻村”行动。全市780名市、县级领导干部,350个市、县级部门,6420名科级以下党员干部,与贫困村、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1.06万个,坚持“一路二水三产业四增收”的思路,坚持扶贫与扶智并举,努力推动扶贫村实现“五个明显改观”。目前,已送去帮扶资金9000余万元,致富项目1600多个,开展技术培训30余万人次。

第四,不断拓展党员干部锻炼培养方式方法。从去年起,我们坚持每年商请中直机关和省级部门下派一批干部到资阳市挂职帮助工作,从市、县部门推荐一批后备干部到上级机关培养锻炼,下派一批机关干部到重大工作、基层一线实践锻炼,分期分批选派干部赴外集中学习锻炼。截至目前,参与“双挂双派”计划干部累计达1000多人次。突出把开展“争当‘三最’党员干部”活动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载体,把“党性最强、工作最好、作风最正”作为党员干部争优标准,全市6556个基层党组织、17.3万名党员迅速掀起创先争优新热潮,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今年“七一”,30个“五好四强”基层党组织、80名“三最”党员干部代表受到了市委的表彰。

黄玉斌(安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党建工作深度介入加快发展,既是资阳市委提出的明确要求,又是党建工作彰显生机活力的基础和源泉。为此,我们始终着眼提高介入度,紧扣县委中心工作,服务大局,以创新的举措推动基层党建集群发展,努力建设基层党建改革创新试验田、典型经验展示区、介入发展示范带。

为整合群团力量、提升服务能力,我们以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为抓手,以“一城一带一中心”为重点,以“三进、三创、三联”为载体,同步跟进组织建设,同步跟进人才培养,同步跟进活动开展。近年来,全县新成立工青妇基层组织267个,培训工青妇干部600余名,建立党员、团员、妇女创业示范基地40个,评选“党员示范岗”、“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巾帼示范岗”等近4000个,形成了党群组织共建、队伍同抓、作用互促的生动局面。

为让群众明白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如何实现科学发展,我们创新提出建立“科学发展・党建示范区”,选择工业园、13个先进村和4个后进村进行试点,组织开展“三园、六中心、五大院、三示范”创建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用科学发展观助推发展,树起了科学发展示范标杆。

为推动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相融互动,我们紧跟产业布局和交通发展,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实施,抓点示范、以点促面”的思路,统筹推进基层党建、特色产业、基础设施、乡风文明“四大建设”,全面构建“一区两圈五带”的农村党建示范带提质扩面新格局。目前,第一个建设周期涉及的271个村已新建农房3110户、公路106公里,新种植经济林3.6万亩,培养种植养殖业大户1095户。

努力拓展创先争优的实践路径

代顺兴(绵阳市委党建办主任、组织部副部长): 按照中央、省委的统一部署,绵阳市借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做法,根据地震重灾区的实际,以“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为主题,各个行业党组织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创新载体,突出干事创业,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创先进、争优秀,全面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重在干事创业、务求落实。一是突出干事创业,做到行动有载体。各级党组织从实际出发,紧扣科学重建、科学发展大局,精心设计活动载体,让每一个基层组织和党员都参与到创先争优活动中来,并通过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带动全社会开展创先争优。二是推行公开承诺,做到党员形象有展示。把解决的突出问题,向群众公开,把党员的身份亮出来。采取领导点评、群众评议等方法,做到让先进者有光荣感、后进者有危机感、平庸者有责任感。在政务服务中心、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等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窗口行业,开展亮党员身份、公开服务承诺、比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活动。三是坚持群众满意,做到评判有标准。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把创先争优活动中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应该解决什么问题,首先解决什么问题调查清楚,做到心中有数,分轻重缓急,逐个排序,认真解决,把创先争优活动办成“民心工程”、“群众满意工程”。

突出干事创业,做到行动有载体。在农村,全市已规划“春风式示范村”500个,着力打造一批新农村示范点。在机关单位,以“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为抓手,积极构建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新机制,目前全市党员干部共联系村2553个、社区102个,联系和帮助贫困户89769个;在城市社区,开展党员“进百家门、问百家事”,通过党员示范楼院、党员义工等活动,帮助解决社区居民就业、上学、看病等问题;在企业,组织开展“为社会作贡献、为党旗增光彩”,“争当岗位能手、争当员工标兵”等活动;在流动党员中,组织开展“为他乡繁荣当先锋、为家乡发展作贡献”活动。

虎开仲(巴中市委组织部纪检组长):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既是着力点,又是关键点。巴中市明确提出了“到2012年‘七一’前,农村‘五好四强’先进基层党组织达三分之二以上,‘五带五争’优秀共产党员达一半以上”的创建目标。

培植典型立标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是把农村创先争优活动引向深入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全市大力实施“326农村党建示范工程”,通过巩固提高、集中打造、示范带动 “三个一批”和3年的努力,创建市级农村党建示范点200个以上、县(区)级以上党建示范点600个以上,形成一批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群体。

选好支书强保障。按照“一好双强”的要求,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引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的关键。我们坚持直选一批,把农村思路宽、办法多、懂经营、会管理,能团结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优秀党员选入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回引一批,动员外出务工或经商创业取得成效的优秀党员回村担任村级党组织书记;公选一批,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双带”能力强的党员和能力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大学生村干部担任村级党组织书记;下派一批,从县、乡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中选派善于抓发展和做群众工作的党员到村任职。目前,全市有132名在外务工人员、转业退伍军人或乡镇企事业单位党员回到本村任职,从市、县、乡机关选派689名干部到村锻炼。

整顿后进破难点。市委在抓好先进村、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启动了新一轮后进村整顿工作,集中整顿后进村、问题村106个,把“难点村”治理成了“亮点村”。

结对共建增合力。把创先争优与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广泛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积极推行挂靠联建、强弱联建、村企联建、社企共建、行业统建等多种共建模式,全市有560多个机关单位党组织、5200多名机关单位党员分别与农村党组织和党员结成帮扶对子,形成了城乡党建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工作格局。创造性开展“领导干部回乡开展群众工作”活动,7000余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或成长地(村或社区),与困难党员和群众结成对子,宣传政策、调查实情、解决问题,受到农村党员群众的普遍欢迎。

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堡垒

黄剑庆(内江市委党建办主任、组织部副部长): 近年来,我们始终遵循“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工作理念,找准基层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大力开展农村党建“三级联创”,“示范村建设”,“支部+协会”,“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万村党建富民、建设美好家园”,社区党建“凝聚力工程”、以“四有一化”为重点的“五大体系”建设和非公企业“三心一推进”等活动,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为适应城市和农村发展的需要,我们积极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在楼宇院落、集贸市场、工业园区、流动人口集中区灵活设立党组织,采取“四带四联”(以强带弱、以快带慢、以大带小、以城带乡,村村联建、村居联建、村企联建、产业联建)等模式联建党组织;采取“4+4”措施(“找、派、代、联”四项措施+定期汇报、登记报告、年检年报、挂牌销号、督查通报四项制度),强势推进“两新”组织建党组织工作。目前,全市符合建党条件的非公经济组织建党组织率达100%,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建党组织率达100%;全市新社会组织建党组织率达28.1%,其中有专职工作人员的建党组织率达62.9%。

我们广泛开展“四强”党组织创建活动,大力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头雁”工程、素质工程、帮带工程、激励工程。通过“三选三引”(本村选、跨村选、社会选;引导上级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党员回乡参选、引导在外务工经商人才回乡参选),着力选好配强乡镇、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近4年来,依托在内江的高校和各级党校,对全市2000余名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两轮集中培训;对1500余名大学生村干部进行了全面培训。目前,全市“四强”基层党组织达1190个,涌现出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威远县向义镇大冲村等一大批先进基层党组织。

杨登廷(乐山市委副县级组织员、组织科长):我们紧紧围绕市委的中心工作,每年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一批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课题,在实践中加以解决,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

五改五创,积极创建和谐党支部。2007年6月,我市制发了开展“和谐党支部”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以 “改进组织建设,创建坚强战斗堡垒;改进工作制度,创造一流管理机制;改进活动内容,创立党员满意载体;改进活动形式,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改进党员管理,创优先进队伍形象”为抓手,与三级联创、党建示范带打造、和谐社区创建相结合,在全市8000多个党支部中广泛开展“和谐党支部”创建活动,积极解决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有弱化趋势、社区党组织群众认同度不高、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不明显以及机关党支部工作不到位、制度不完善不落实等突出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

互动双赢,全面推行党员旁听制度。去年,我市全面推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制度,拓宽了党员意见表达渠道,促进了基层党委科学决策,真正实现了党的重大决策从“闭门定”到“公开定”的转变。推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制度以来,全市355个基层党委召开会议1125次,邀请党员旁听1116次,邀请率达99.2%。

建立青年支部,探索破解党员发展难题。2007年9月,我们制发了《关于建立农村“青年支部”的意见》,把提高农村青年党员比重作为突破口,立足“对接农村青年多样化需求,搭建农村青年成长平台”,以“建组织、抓管理、架金桥、促发展”为工作思路,依托乡镇党委建立农村青年党支部,拓宽农村青年入党渠道,实现了聚先锋、强组织、促发展的良好效应。目前,全市211个乡镇均建立了农村青年党支部,累计发展448名农村优秀青年入党。这一创新做法,有效破解了农村青年入党难、不愿入党等问题。

“三村建设”引领推动农村科学发展

陈良云(达州市委党建办主任、组织部副部长):近年来,达州市着眼探索党管农村工作新模式,突出党建为民、富民安民实效,以“三村建设”为载体,引领推动新农村建设。

着眼执政为民,增强村级班子队伍带村能力。为适应农村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党员流向等发展变化,立足就地选才,推行“四评‘村官’”、目标选人等公推直选民主模式,3年来,全市2770多个村选优配强了村党支部书记,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新力明显增强;立足多方引才,在退伍军人、退休干部、务工人员、大学村干部中优选1200余人充实到村党支部班子;立足下派育才,选派1000多名市、县、乡机关年轻干部和1787名大学生村干部到“三村建设”示范村任职;立足培养成才,实施“双培双带”工程,着力把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全市培养8000多名基层“双带型”干部。

着力发展富民,强化人才科技兴村实效。实施“万名讲师团计划”、“万名骨干人才培训计划”,办好“农民夜校”、“农家课堂”等农村党员干部实践培训基地,整合远程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共培训村干部1.1万多人次,“土专家”、“田秀才”7.56万人次,农民工480万人次,培养实用技术人才1.8万名。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选派科技特派员驻村,开展科技服务,推行党员农贷快车、“支部+协会” ,在产业链建立党组织。全市共组建各类专合组织1650个,带动农户55万户。


农村农业农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