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普教育工作计划(精选5篇)

  • 小学科普教育工作计划(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90所,录取2.5万名。自2003年开始试点以来,试点高校和招生数量稳步增长,总计公示入选考生19.8万名,录取10.7万名。 8月29日,教育部、中科院在北京联合启动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21所“211工程”建设高校和中国科…

小学科普教育工作计划(精选5篇)

小学科普教育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9月7日,教育部、财政部召开通气会,启动支持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60亿元,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选择1所地方高水平大学进行重点建设,促进这些高校改善办学条件,加强特色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工程实施三年多来,已开工近3.5亿平方米,占规划改造的98%;已竣工3.1亿平方米,占88%。其中中西部七度及以上地震高烈度且人口稠密地区已开工1.4亿平方米,占这类地区规划改造的98%;已竣工1.2亿平方米,占86%。

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90所,录取2.5万名。自2003年开始试点以来,试点高校和招生数量稳步增长,总计公示入选考生19.8万名,录取10.7万名。

8月29日,教育部、中科院在北京联合启动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21所“211工程”建设高校和中国科学院31个研究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该计划由科苑学者上讲台计划、重点实验室开放计划、大学生科研实践计划、大学生暑期学校计划、大学生夏令营计划、联合培养大学生计划、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人文社科学者进科苑计划、中科院大学生奖学金计划、科苑学者走进中学计划等10个项目构成,形成系列行动方案。首批有80余家中科院研究所、50余所高校参加。至2012年底,高校与工程研究院所联合培养试点单位已达63家。

9月14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新《目录》的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12个,新增了艺术学门类;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由原来的635种(其中目录内专业249种、目录外专业386种)调减到506种,其中基本专业352种、特设专业154种。

9月22日,教育部批准华东师范大学与美国纽约大学合作成立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面向全世界招生和聘用教师,并规定50%的学生必须来自国外。8月17日,教育部批准筹建昆山杜克大学,10月11日,批准在深圳筹建香港中文大学两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截至目前,我国本科以上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5所;高校还内设有中外合作二级学院37个。

10月10日,印发实施《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从2004年起,我国举办孔子学院,目前,已在108个国家建立了400所孔子学院和535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65.5万人,专兼职教职工达2万多人。

11月27日,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从2013起至2020年,每年选派3万名优秀幼儿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三区”支教1年,培训3000名骨干教师和紧缺专业教师,提升学校教师队伍素质,为“三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山东黄河三角洲部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博物馆等4个基地被命名为“四星级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青岛滨海学院博物馆等25个基地被被命名为“三星级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至此,山东省被命名表彰的三星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达到85个。青岛滨海学院博物馆是一座集地质、标本、字画、陶瓷、根雕等藏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近三年,学院在基础设施建设、购买科普展品、科普活动经费等方面先后投入2600余万元,配备专兼职科普人员37名,面向校内师生和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公务员等重点人群,开展主题科普教育活动,年举行科普展览活动达60余次,参观学习者达40000余人次,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和育人功能。

来源:山东省科协

小学科普教育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大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取得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到2010年,全市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围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最关键、最具基础的问题,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防震减灾、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有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逐步缩小;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明显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初步形成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开展四大主要行动

根据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在“*”期间实施以下主要行动: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1.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针对幼儿园、小学、中学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制定全市中小学生科学素质建设实施计划,落实科学素质教育的各项任务,建立和完善科学教育的评价机制,把未成年人科学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2.开展课外科技教育活动。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钥匙科技竞赛”、“快乐科学校园行”、“科普大篷车”、科技专家进校园、中学生进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活动。

3.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把科学素质教育成效纳入“五好文明家庭”、“文明职工”等评比标准,鼓励重视子女的科学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母亲素质工程”、“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等活动。

4.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服务水平。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发挥青少年教育基地、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综合性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积极利用科技场馆、科研院所的科普功能,建设社会化科普教育基地。

5.建立健全青少年科技教育考核激励机制。把科学教育实施情况及其成效作为合格学校验收、星级学校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发挥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考评体系。“*”期间,推荐评选一批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推荐表彰中小学优秀科技辅导员。

(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1.实施农民培训工程。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围绕科学生产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继续开展农民培训工程,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提高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创业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能力。“*”期间力争达到农业实用技术培训80万人、劳动力转移培训15万人、创业培训3.5万人,农业从业人员基本轮训一遍,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前普遍接受一次职业技能培训。

2.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立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咨询服务长效机制,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全面提升广大农户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种养水平。“*”期间,力争全市每年新增科技示范户5000户,辐射带动农户10万户,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定期举办科技活动周暨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社科宣传周、送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等大型科普活动,通过举办科技下乡、科技大集、专家讲座、科技入户和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宣传和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保护耕地、清洁生产、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观念和知识,在农村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知识、科技致富、文明生活的良好社会风尚。

4.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和人才队伍。培养一支专群结合的农民技术员队伍,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传播能力。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支持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促进农村科普体系建设。以“一站一栏一员”(乡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员)建设为重点,发展乡村科普活动场所和科普队伍,不断增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建设一批集推广、培训和示范于一体的科普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三)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

1.加强对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适应城镇化加速的新形势,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将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培训教材,将有关科学素质的要求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形成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投资职业培训的机制。

2.开展城镇劳动人口技能培训。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继续教育,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期间,力争培训城镇劳动力30万人次以上,其中,再就业培训10万人次以上。

3.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培训、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充分发挥企业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广泛开展“文明职工”、“讲理想、比贡献”、“职工职业技能大练兵”等活动,全面提高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

4.发挥社区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大力开展科普示范城区、社区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市民学校、科普活动室、科普画廊等阵地作用,深入开展“科教进社区”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科普宣传,积极创建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建立覆盖各类人群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社区学习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

(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1.加强对干部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训。实施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工程,着力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实施“5+X”公务员能力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增强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到2010年将科级以下公务员轮训一遍。

2.建立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教育和培训机制。将提高科学素质列为创建学习型机关和干部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级党校(行政院校)要将提高学员科学素质列入教学计划,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落实。

3.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普及。举办讲座、报告会等科普活动,编辑出版相关的科普读物,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要积极参与科普活动。

三、实施四大基础工程

配合上述行动计划,“*”期间重点实施以下基础工程:

(一)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1.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工作,重点培训县及县以下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

2.加强科学教育辅导员与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各级学会、协会的作用,动员组织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参与科学教育与培训。建立中小学专兼职科技辅导员队伍,重点开展对农村科技辅导员的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和学生会的作用,积极组织大学生担任中小学科学教育志愿者。

3.加强科学教育研究。按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要求,促进科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4.加强中小学校科学教育设施建设。中小学校要创造条件建立科学实验室,省三星级高中要创造条件建立技术实验室,确保技术课程的开放。在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中,要确保科普书籍占有相当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因地制宜建设富有特色的科普活动场所及科普教育基地。

5.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科普场馆、社区学校等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增强行政院校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函授学校、广播电视学校等单位的科学教育和培训功能。构建不同职业、不同工种、布局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二)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1.加大科普资源开发力度。鼓励和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资源开发。以评奖、作品征集等方式,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调动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普创作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科普创作、科技传播专业团体发挥作用。

2.促进科普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中国数字科技馆,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校校通”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集成国内外现有各类科普信息,通过互联网等方式为社会和公众提供科普服务,不断扩大科普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针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组织编制简明生动的科普资料送到基层。

(三)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1.加大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增加电视台、广播电台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综合性报纸科技栏目的数目和版面、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科技专栏等,向公众传播科技动态和科技知识。在市县电视台推广《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

2.扩大科普出版物发行。加强网点建设,推进科普出版物在基层和农村的发行工作。

3.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科普宣传。提高各类媒体对公共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及时向公众进行科普宣传,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

(四)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1.加强科普设施建设。要把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投入,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功能互补、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科普场馆网络格局。拓展和完善现有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面向群众、充实内容、改进服务、激发活力。

2.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捐赠、资助、投资兴建公益性科普设施和参与经营性科普场馆建设。

3.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创建一批部级、省级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推动各类科普示范基地设立公众开放日、科普接待日,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研发机构和生产车间等场地设施。

4.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在城乡社区建设科技活动中心、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室、远程科普宣传教育终端设备等设施。加大青少年校外科普场馆、基地建设,加快“农家书屋”建设,使其成为农村重要科普阵地。

四、建立和完善四大支撑体系

(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有关政策法规,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有关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政策法规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制定表彰奖励政策,表彰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成绩优异的集体和个人。

(二)健全经费投入体系。坚持政府引导,鼓励社会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科普经费的增长速度,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要根据承担的科普任务,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通过有效运用政府的引导资金,促进全社会增加对科普事业的投入。落实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支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三)构建人才队伍体系。专兼结合,建立志愿者队伍,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活动,全面提升在职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做好科普专职人员技术职务评定工作,提高专业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各界人士参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逐步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兼职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四)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建立全市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监测指标体系,开展全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加强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进程的监测评估。将监测统计工作列入本地区、本系统年度常规统计,根据监测评估结果,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如期实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

五、加强组织领导

(一)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市政府负责领导《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实施工作,成立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统一动员部署和检查监督。各级政府也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制度。各级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统筹安排。要把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政府议事日程,纳入业绩考核。

小学科普教育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普及人口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为主线,创新载体,整合资源,项目推动,分类指导,多元化教育,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年全面推进“五期教育”改革创新,力争到20*年底,全县各乡镇按照多元化、个性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五期教育”新模式运作。

三、改革内容

(一)创新“五期教育”管理机制。根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五期教育”实行分类归口施教:青春期教育归口教育部门,由各类学校按照省人口计生委和教育厅的统一要求和教材对青年学生进行青春期的有关知识教育;新婚期教育归口民政部门,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婚姻登记处在办理结婚证时免费发放由计生部门提供的新婚期生活与计划生育知识宣传资料并指导教学;孕产期教育和育儿期教育归口人口计生和卫生部门,孕产期由各乡镇计生办在发《生育服务证》时发送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宣传资料并指导教学,育儿期由各级各类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和医疗、保健院及乡镇生育文化活动中心、村级生育文化大院对育儿期的群众进行孕产期保健、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科学育儿和计划生育知识宣传教育;中老年期教育归口人口计生和宣传部门,由人口计生委和宣传媒体制作有关中老年保健方面的科普宣传图文资料和开设有线电视栏目,为中老年群众提供人口和计划生育、中老年保健知识、信息。

(二)创新“五期教育内容”。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创新“五期教育”内容,从国情国策教育,拓展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关注人口健康和人口安全的教育;从计划生育政策教育,拓展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知识和科学、文明、进步婚育观的教育;从避孕节育方法教育,拓展到优生优育、生殖健康、预防性病、艾滋病科学知识以及群众迫切需要的生产、生活科普知识的教育。

(三)创新“五期教育”载体。

1、改建生育文化阵地:与实施生育文化建设项目相结合,力争用2年时间把全县各乡镇婚育家庭教育学校和村级“五期教育”辅导站全部改建为规范化的乡镇生育文化活动中心和村级生育文化大院。乡村两级生育文化阵地履行原婚育家庭教育学校和“五期教育”辅导站的教育功能。

2、更新教学手段:各乡镇生育文化阵地要配备电视机、VCD(或DVD)机及人口和计划生育知识“五期教育”科普知识VCD(或DVD)专题片,供各种年龄段的群众选用。

3、完善大众宣传载体:在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开设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普知识窗口或设科普知识专栏;开发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宣传教育功能,设计制作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普知识宣传品,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知识“五期教育”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五期教育”改革创新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从政策措施、制度保障、经费投入上为承担“五期教育”工作任务的各有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确保“五期教育”改革创新工作顺利推进。

小学科普教育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2017年3月3日,2017年重庆市基础教育工作会召开,对今年全市基础教育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会议强调,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增强做好基础教育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基础教育七个问题;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三大计划,全力推动全市基础教育跨越发展。本刊特刊发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赵为粮同志的讲话稿摘编,以进一步凝心聚力,不断把全市基础教育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我们召开一年一度的全市基础教育工作会,主要任务是落实2017年全国、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新一年基础教育工作。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2016年全市基础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是关键指标进一步优化。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2.54%,在园幼儿普惠率达到75%;新增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11个(累计达到26个),通过率已达65%;义务教育学校校标准化率达到8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4.2%,“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超过9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7.8%,入读优质高中比例超过72%。

二是保障能力M一步增强。教育投入力度增大,2016年普惠性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300元,调整后补助标准最高公办园为700元、民办园为800元;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100元,达到700元和900元;寄宿制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按寄宿生计算生均增加了200元;首次出台民办普通高中学生生均500元的公用经费补助政策。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年安排中央、市级义务教育“改薄”经费19.17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50.06万平方米,改造运动场地61.36万平方米,购置教学和生活设备3.74亿元,新建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98所。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新招聘农村“特岗”教师1369人,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比例达到23.1%。

三是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2016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会议在渝召开,我市基础教育工作受到教育部相关司局领导的充分肯定;“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入选部级优课2276堂,位居全国第四;我市与教育部签署了学校美育改革与发展备忘录; 教育部将重庆市确定为全国研学旅行实验区,推进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政策制度设计得到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会议交流发言;重庆市中小学生参加全国体育、艺术、科技竞赛均获佳绩。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全国义务教育年度体育与健康、数学两个学科质量监测结果报告显示:重庆市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身体形态正常比例高于全国均值2.4个百分点,居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四年级、八年级学生数学学业水平良好和优秀水平的比例高于全国均值9.85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前列。

二、大力实施基础教育三大计划

(一)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推进普及普惠发展

总体目标:到2020年,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普遍建立,幼儿教师配备、保障机制基本完善,幼儿园办园行为普遍规范,“小学化”现象基本消除,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解决“有园上”的问题。坚持“公民办并举”,加快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提高公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学前服务的能力,支持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在城市地区,加强城市新区和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在农村地区,乡镇中心幼儿园向乡村覆盖。

二是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解决“上得起”的问题。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举办者投入和家长合理分担的成本分担机制。要坚定不移建好办好小区配套幼儿园,并将其办成公办园或委托举办成普惠性民办园。建立学前教育投入增长常态机制,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

三是着力提高保教质量,解决“上得好”的问题。按照规定补充配齐幼儿园教师,强化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和岗位培训,打造一支合格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幼儿园规范管理,重点规范幼儿园的办园行为,加强小学附设幼儿园的独立设置与管理,坚决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加强农村地区保育教育业务指导,因地制宜开展好学前教育教研工作,不断提高城乡公办和民办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二)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推动优质均衡发展

总体目标:到2018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到2020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明显提高,区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一是补短板、促均衡。大力加强乡村教育,将村小学和教学点纳入乡村中心学校一并考核,加快补齐村小教育短板。继续加强初中教育,重点加强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初中学校布局规划,重点推进初中学校标准化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城镇单设初中、农村初中优质学校,推动有条件的高完中实现高、初中分离办学。

二是提质量、促公平。围绕课程要素,抓德育品牌、学科创新、实践创新;围绕整体提升教师能力素质,狠抓骨干教师培养和集体教研;围绕课程资源建设,推动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围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抓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建设,全面开展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三是建机制、促发展。探索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改革,深入推进城乡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带动农村学校学科建设。总结并深化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经验,着力在义务教育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和城乡帮扶等方面深入探索,加大对薄弱学校、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缩小城乡、校际差距,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三)实施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促进特色优质发展

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普通高中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局面基本形成,育人质量明显提高。

一是抓薄弱,抬高发展底部。一方面,优化普通高中校点布局,合理引导学生普职分流,必须办好的农村普通高中要建设好学科实验室、功能室,完善体育、音乐、美术等设施设备,配齐配强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深化优质高中对口帮扶薄弱高中工作,通过影子培训、跟岗研修、送教下乡、集中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村高中管理干部和学科教师素质,增强薄弱高中发展后劲。还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选修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是抓重点,提升整体水平。目前,全市已经建设了77个市级课程创新基地和300门精品选修课程。通过建设课程创新基地,整合同一学科的专家资源,开展协同研究、协同创新和协同培训,真正把基地建设成为开展全市高中学科教学研究、培养学科教师、开发学科课程资源的专业平台,通过基地辐射带动和引领示范,整体提升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建设市级精品选修课程,整合各方资源,建设涵盖知识拓展、兴趣特长、职业技能、社会实践等四大类别的选修课程资源,让全市普通高中学生共享课程资源,满足部分学校师资开发能力不足、选修课程资源单一、学生个性发展得不到满足的问题。

三是抓关键,适应高考改革。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新高考改革将分别于2017年、2018年全面实施。各区县要准确把握改革方向,未雨绸缪,加快研究制订高完中学校剥离现有初中的方案和新高考制度下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案,尽快解决普通高中教室资源不足、教师数量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为新课程、新高考制度下的普通高中选课走班等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三、2017年全市基A教育重点工作

(一)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

强化管党治党责任,把中小学党建摆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位置,置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按照《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要求选好配强校长书记,开展中小学党组织书记全员培训。理顺党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学校党组织,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做好党员发展和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服务,推动实施把优秀教师培养成党员和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管理骨干“双培养 ”制度。指导中小学建立完善校长负责制及其相关配套工作制度、“三重一大”等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制度,健全完善并严格执行“”、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生活制度,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建立健全学校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人员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完善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条件保障机制。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在内容上,教育学生从小爱党、爱国、爱人民,强化“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的“三爱”教育,旗帜鲜明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开展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感恩社会教育、孝敬父母教育等专题教育;在渠道上,坚持课程育德、文化育德、环境育德、活动育德,坚持全员育德、全程育德、全方位育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融入学校常规管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在方式方法上,针对中小学生年龄特点,注重落细落小落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地气、沁人心、见实效”。全面启动德育品牌建设,开展品牌学校、品牌活动、品牌课程、品牌基地、品牌网站以及“优秀班主任工作室”等内容的德育品牌建设,形成一批课程育德、活动育德、管理育德、网络育德、环境育德的优质品牌项目,带动全市中小学德育优质特色发展。高度重视家校共育工作,积极创新家校共育模式,建立起家校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

(三)加强中小学实践创新教育

大力加强创新教育,提倡启发式、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深入推进课程整合,将科技创新教育融入各个学科之中,发挥好科技特色学校和创新人才培养试点中学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好一年一度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创新思维大赛,鼓励广大中小学生在创造发明、科研论文、机器人工程设计、科学幻想绘画、科技实践活动等方面创造更多更优秀的成果。持之以恒实施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让更多学有余力、学有所长的高中学生走进高校、走进实验室。深入推进实践教育,建好部级、市级综合性、专项性实践基地以及区域性、学校实践场所,解决实践场所问题;建好生存体验、素质拓展、科学实践、专题教育等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解决实践内容问题;建好安全管理、经费投入、交通保障、实践时间等机制,解决实践对象问题;抓好研学旅行试点工作,解决示范带动问题。

(四)加强体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大力实施中小学美育改革和发展行动计划。落实美育理念提升、美育课程建设、美育师资保障和提升、学校美育设施设备改善、美育制度创新、美育特色推进等5个子计划,将“美育行动”化作区县行动、学校行动、教师行动、学生行动以及社会行动。多措并举提高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重点做好保障场地设施、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五)加强减负提质工作

一方面,依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按照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质量标准》办学,重点落实好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合理布置与指导学生作业、控制学生考试次数和难度、规范学生教辅材料使用、加强学生竞赛活动管理等减负提质“双十条”规定内容。另一方面,科学提高教学质量。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灵活采用走班选课、长短课时的教学模式,广泛开展优质课、精品课及教师基本功竞赛,持续抓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

(六)严格规范办学行为

坚持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和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权利。继续开展“小升初”招生专项治理,突出“三个重点”:即重点监督43所市级重点监测学校和各区县重点监测学校,重点整顿招收择校生和收取择校费、提前招生、组织小升初招生考试等行为,重点防止社会培训机构暗中参与“小升初”招生,坚决防止义务教育违规招生现象反弹。高中招生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严格执行招生计划,不准突破计划招择校生;二是不准优质高中、主城区高中在全市掐尖抢生源。按照国家关于民办教育分类登记、分类管理政策新要求,开展对“公参民”学校的规范管理。公办学校已经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按照“一校一策”原则完善和实施工作方案,达到“五独立”要求。从今年起,不得利用财政性资金、政府融资性平台融资资金举办民办中小学校,市教委和区县教育部门不得新审批公办中小学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优质公办中小学已经参与举办的公办学校、分校或对口帮扶学校招生,一律不得与任何楼盘开发挂钩。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小学科普教育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国家科普能力表现为一个国家向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实力。主要包括科普创作、科技传播渠道、科学教育体系、科普工作社会组织网络、科普人才队伍以及政府科普工作宏观管理等方面。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制定并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确立了新时期科普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战略方针,推动了我国科普事业繁荣发展,公民的科学素质不断提高。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公众对科普需求大幅增加,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任务更加艰巨,科普能力建设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原创性科普作品比较匮乏,科普基础设施不足、运行比较困难,科普队伍和科普组织不够健全和稳定,科学教育、大众传媒等教育和传播体系不够完善,高水平的科普人才缺乏,政府推动和引导科普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有待加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关系到公民科学素质提高的进程,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为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新时期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需求,立足现有基础,坚持政府引导与全社会参与、公益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确定的有关任务,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公众科学教育和传播体系,创作出一批适合不同人群需要的优秀科普作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科普人才队伍,构建一个有效运行的科普工作组织网络,建设一批功能健全的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教育基地,营造一个激励全社会广泛参与科普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推动我国科普能力的不断增强,促进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

二、“十一五”期间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繁荣科普创作,大力提高我国科普作品的原创能力。

1.推动科普作品创作工作,鼓励原创性优秀科普作品不断涌现。针对新时期公众需求和欣赏习惯的变化,结合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就和新趋势,大力倡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知识性和娱乐性结合,专业科技人员与文艺创作人员、媒体编创人员相结合。使科普创作做到既要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又要掌握和创新科普作品的创作技巧,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效统一。推动全社会参与科普作品创作,既要引导文学、艺术、教育、传媒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投身科普创作,又要鼓励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作品。要采取多种形式,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对优秀科普作品将给予支持和奖励。

2.把科普展品和教具的设计制作与研究开发作为科普作品创作的重要内容。针对科普场所建设和中小学校科技教育的现状及需求,重点开展科普展品和教具的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开发。制定科普展品和教具的技术规范,鼓励和引导一批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社会力量开展科普展品和教具的设计和研究开发。

(二)加强公众科技传播体系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更加广泛的科技传播渠道。

1.加大大众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综合类报纸、期刊和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设立科普类专题、专栏、专版或频道,增加播出时间、版面,提高质量和水平。要逐步提高编创水平,打造精品科普栏目,满足广大公众不同层次和形式的需求。建立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科普类节目收视评价体系,积极推进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分离的改革,推动科普节目制作社会化,丰富节目来源。发挥网络等新兴媒体的科技传播作用,打造和扶持一批富有特色的、高水平的科普网站或栏目。拓展科普出版物的发行渠道,大力扶持科普出版物在农村、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行工作。采用市场机制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手段,推出一批科普影视作品、精品专题栏目和动漫作品。

2.推进科普场馆建设。根据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质的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和《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明确科普设施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分布、规模和建设方式等,加强对各类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规范和指导。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等方式,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符合需求的科普场馆。加强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科普场馆建设。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力量建设专业科普场馆,同时推动科研机构、大学建立定期向公众开放的制度,开展科普活动。建立科普场馆开放、流动、协作的运行机制,构建科普资源创新和共享平台,形成综合性场馆和专业性场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3.加强基层科普场所建设。在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广播站、农民书屋、中小学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等基层公共设施建设中,增加和完善科普功能。通过开辟乡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配备科普大篷车等多种方式,强化农村专业化科普设施建设,为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服务。将城市社区科普设施纳入城市建设和发展总体规划,将科普工作纳入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设立社区科普活动场所,举办科普讲座、展览、培训、竞赛等多种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科普需求。将社区科普设施建设和开展科普活动情况作为文明社区评选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提高科学教育水平。

1.促进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积极倡导并要求各地初级中学逐步规划开设科学课程,推进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改革,定期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评价,推广优秀的科学教育改革经验,促进科学课程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加快师范院校教师培养课程的改革,为中小学输送高质量的科学课程教师。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利用自身优势,支持和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和科学课程教师培训。

2.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科学教育实验室,使中小学校尤其是边远农村学校实验室数量、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能够基本满足科学课程教学的需要。科学教育的教学仪器、实验材料、工具及多媒体等多种科学教育资源的研发与配备,要体现“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培养中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其操作和动手能力,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加强中小学图书室建设,充实科技类图书,扭转我国中小学特别是边远农村学校图书馆规模偏小和科技类图书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主要依托现有力量,建设青少年科普活动资源咨询中心,为全社会提供青少年科普活动的信息和服务。

3.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未成年人科普活动。制定并实施《2006-2010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加强现有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推动中小学校与就近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充分利用校外的科学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

(四)完善政府与社会的沟通机制,促进公众理解科学。

1.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科普工作。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要注重科普资源的开发,并将科技成果面向广大公众的传播与扩散等相关科普活动,作为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对于非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及其它公众关注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其承担单位有责任和义务及时向公众成果信息和传播知识。

2.建立公众参与政府科技决策的有效机制,提高决策透明度。要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听取公众对科技规划和政策研究制定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公众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监督,推动科学道德和科研诚信建设。对于涉及公共安全、社会伦理等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要逐步建立听证制度,扩大公众对重大科技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能力。

3.建立和完善科技信息机制。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科技计划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实施过程中,逐步建立健全面向公众的科技信息机制,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掌握有关科技知识和信息。规范商业活动中科技信息传播。大众传媒要担负起向公众准确科技信息的责任。对企业产品中含有虚假科技信息的行为,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要予以及时纠正;对利用科技信息的欺诈行为,要依法给予查处。各级科协组织、有关社会团体、科研机构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面向公众的科技信息咨询,建立通畅的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五)加强示范引导,进一步提高科普工作的社会动员能力。

1.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科普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搭建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平台,继续集中开展一系列全国性的重大科普活动,为广大公众参与科普活动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科普活动组织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根据形势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定期开展对重大科普活动的效果评估,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科普活动集中宣传机制,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确保实效,形成地方和部门联动、集中性和经常性活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2.加强不同行业的科普工作。各行业部门要充分发挥优势,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把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体育、气象、地震、文物、旅游等工作与科普工作有机结合,研究制定行业性科普工作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行业科普教育基地,大力发展行业的基层科普组织,形成一支高水平的行业科普队伍。调动行业部门积极性,挖掘行业科普资源,体现行业特色,开展专题性、系列性科普活动。

3.加强国防科普工作。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航空、航天、核、兵器、船舶工业的科普资源,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拓展其功能并增加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展示手段,在科普宣传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在安全保密许可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退役、待销毁的某些军工设施和军事装备等资源,进行适当改造和开发,建设一批国防科普教育基地。编辑出版多层次的国防科普作品,建设国防特色科普网站,适度开放国防科研院所和所属高校的实验室等设施,面向公众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科普教育活动。鼓励国防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科普工作。

4.加强企业科普工作。鼓励企业利用自身的产品、技术、服务和设施优势,向社会开放,面向公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根据高新技术企业密集的特点,集中展示高新技术成果和产品,让公众了解和感受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鼓励企业捐资捐助社会公益性的科普设施建设和科普宣传活动。充分发挥职工技协、企业科协、企业研发中心等组织机构的作用,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等活动。要把支持和开展科普活动,作为创新型企业试点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

(六)专兼职结合,建设高素质的科普人才队伍。

1.提高科普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断壮大由科技工作者、科学课程教师、科普创作人员、大众传媒的科技记者和编辑、科普场馆的展览设计制作人员、科普活动的策划和经营管理人员、科普理论研究工作者等组成的科普人才队伍。适应市场化进程和现代传媒业发展的需要,在高校设立科技传播专业方向,跨学科培养一批科技传播、科普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创新型人才。加强具有理工科和文科教育背景的专业化、职业化的科普创编和策划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面向科普工作管理人员、科技场馆展览设计人员、科技记者和编辑、科普导游、科普讲解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科技传播队伍的素质。积极倡导广大科技人员投身科普事业,让更多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2.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和支农支边支教活动,形成一支能够在基层,特别是深入农村和西部地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的志愿者队伍。组织老专家、老教授发挥专业和技术特长,积极参与科学教育和科技传播工作,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发展城市社区、乡村科普志愿者队伍,培养科普宣传员。

三、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是政府推进科普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要进一步发挥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统筹部署,集成资源,引导全社会共同推动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要按照《科普法》的要求,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开展监督检查等措施,加强对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科协组织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科普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积极做好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相关组织实施工作。各地方、各行业要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积极推进具有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的科普能力建设。

(二)加大科普投入。将科普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保障科普工作顺利开展。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普投入体系。在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过程中,应推进科研成果科普化工作。

(三)完善科普奖励政策。逐步将科普图书、科普影视、科普动漫和科普展教具等科普作品纳入国家科技奖励范围。鼓励社会力量设立多种形式的科普奖。加大对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表彰和奖励力度。

(四)加强国家科普基地建设。在现有科技类场馆、专业科普机构以及向社会开放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中,开展国家科普基地建设试点,在提高展示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五)建立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构建科普监测工作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地方、部门在科普政策实施、科普能力建设中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定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调查和科普工作统计,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六)加强科普的理论研究。针对科普创作、科学教育、科技传播、创新文化、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和监测等重大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研究。重点扶持一批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支持办好高水平的专业化科普理论研究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