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精选5篇)

  •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引言:通过分析国际、国内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引出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导向的企业绩效管理,及其之前的关系; 二、全面质量管理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1.质量管理的含义;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只在整个组织的范围内,将经营中的所有各种功能以及流程整合在一起,…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精选5篇)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全面质量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识别出质量管理要素中影响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探索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提升企业绩效的重点和策略。 本文围绕着全面质量管理和企业绩效的关系这一研究主线展开,首先对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接着介绍了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全面质量管理的显著特点及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等;然后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在选择了全面质量管理要素体系和企业绩效衡量指标的基础上,构建全面质量管理和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再运用路径分析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最后,依据研究结论从四个重点方面提出了一些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提升企业绩效的策略。 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①全面质量管理各要素对企业绩效都有着正向的影响作用;②全面质量管理六要素中,顾客与市场、资源对企业绩效的直接作用最显著;③对企业绩效的间接作用中,领导的作用最大,测量、分析与改进次之;④全面质量管理各要素之间...

提纲:

一、引言:通过分析国际、国内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引出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导向的企业绩效管理,及其之前的关系;

二、全面质量管理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1.质量管理的含义;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只在整个组织的范围内,将经营中的所有各种功能以及流程整合在一起,通过持续改善来使的设计、规划、生产、销售以及现场服务等各环节都将关注点放在客户满意度最大化这一目标上,这种思想的出发是让每一位雇员都愿意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通过引入更具有开发性质的评价,用利于培养雇员对质量管理活动的支持。

2.质量管理的显著特点及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1)采用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满足用户需求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用户至上”是十分重要的指导思想。

2)以预防为主的事先控制的新时期预防性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区别于质量管理初级阶段的特点之一。

3)计算机支持的质量信息管理及时、正确的质量信息是企业制定质量政策,确定质量目标和措施的依据,质量信息的及时处理和传递也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必要条件,信息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的发展为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突出人的因素与质量检验阶段和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相比较,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格外强调调动人的积极因素的重要性。

三、TQM要素体系和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

1.TQM的要素体系;

1.1全面的质量,包括产品 质量、服务质量、成本质量;

1.2全过程的质量,指质量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用工作质 量来保证产品质量;

1.3全员参与的质量,对员工进行质量教育,强调全员把关,组成质 量管理小组;

1.4全企业的质量,目的是建立企业质量保证体系;

2.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SMART);

2.1采用客观的绩效衡量方式

2.2采用一定的方式来确定不良绩效是否因为以下原因所导致的

2.3 利用各种信息来源进行360度反馈

2.4营造鼓励合作的氛围,提供建设性建议

2.5基于对内部客户、外部客户的关键需求和期望所进行的透彻分析,来制定绩效考核的标准

2.6够足够多的雇员行为样本—“常规性记录雇员的工作行为和绩效”

四、1.TQM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2.如何评价绩效;

五、通过TQM提高企业绩效的重点、策略;

六、结论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竞争形势空前严峻,如何通过改善质量管理水平来持续快速的提升企业绩效成为研究者和职业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质控人员 质量体系 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b)-0000-00

质量控制是企业满足GMP要求安全生产的有效保障,只有对药品生产过程中有效的质量控制,才能确保药品的质量,随着药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和产品竞争的日益激烈,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成为企业吸引顾客和提高内部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各自企业在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上却表现出良莠不齐,充分发挥质控人员的作用可以有效的解决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的许多薄弱环节,无论在完善质量体系文件、质量改进乃至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质控人员的管控是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有效载体。

1有利于质量体系文件不断完善

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各种管理文件先行,包括质量手册、管理程序文件以及一系列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等。质量管理体系不是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艺水平的提高,设备的更新以及客户需求的变化,早期制定的程序、标准和文件手册等不能满足变化的需要,面对于对于新的技术攻关问题和创新性的课题,质控人员需要以企业发展为根本,针对新的技术问题,运用新的思维方式,组织质控人员进行存在问题的深度研究,制定对策方案并予以实施,面对新的创新性课题,质控人员需要进行领域探索更新,制定新的计划并予以攻克,质控人员所取得的攻关技术及创新性结果均要对其及时制度化、标准化加以巩固和提高[1],质控人员所取得的所有的成果都要被广泛使用于生产工艺、设备运行和管理、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并将这些运行方法加以文字化,既可以纠正和预防因个别因素对标准理解不够的管理标准,也可以不断的更新和充实各类生产指导书、管理程序文件和质量手册等文件,有利于质量管理体系中对质量控制的验证体系文件。

2有利于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改进质量是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途径。质控人员利用科学方法解决产品或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从而稳定或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所呈现出来的质量问题可能是生产过程中一个步骤或者是一个生产工艺中一个工序,质控人员利用相关的分析方法,如,直方图、系统图等质量控制及质量改进工具,对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对策,以实现质量改进,对于企业呈现的管理问题,质控人员可以针对的主要原因进行改善的从而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另一个途径就是降低消耗,主要涉物料和人力资源的消耗,降低物料消耗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人力可以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直接提高经济效益,质控人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共,增强企业员工爱惜和节约资源的意识,减少物料的消耗,提高物料的使用率,通过质控人员的管控工作,可以使得员工高效的生产,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也节约了不必要的人力资源[2]。

3 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企业的管理核心是发挥管理中人的作用,质量控制贯穿于企业的生产全过程,质控人员的活动是吸引企业员工参与企业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开展质控活动有利于全体员工积极参与[3]。当生产或管理中出现质量问题,质控人员一般组织生产或管理人员一起分析问题,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寻找对策,并解决问题,然后便会对全体员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培训,在学习培训过程中,企业可以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开发员工的智力,发掘员工的潜力,从而来提高员工的质量管理素质。同时,通过开展质控人员的管控工作,企业可以使每一个员工都更加关心自己的工作和周围的环境,善于在工作和周围环境中发现问题,善于运用质量意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把工作做好,员工也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乐趣,不断的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也可能会为企业培养出新一批能力较为全面的管理人才。

4、有利于改善和加强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质控人员强调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管控,故使管理工作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及规范性。在遇到质量管理问题时,质控人员会运用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分析问题,以科学的工作程序为依据解决问题,在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都会以科学数据作为理论基点,保证质量控制工作有理有据,同时通过新问题的解决及时的改进管理方法,加强管理工作,使得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建立质控小组之时,企业会对相应的人员进行了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的相应培训,由于人员可能涵盖了企业的多个部门的相关人员,在提高员工的管理知识水平的同时,也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

5、有利于提高顾客满意程度。

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顾客满意,质量的提高是顾客满意的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需要满足顾客不断需求的,而质量管理便是一种通过使顾客满意来实现企业长期成功的管理方式。在遇到新的问题及面对顾客新的要求时,质控人员都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给予解决并及时完善产品质量管理知识,改进质量管理方法,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满足顾客的需求。在整个管理体系中,企业只有按照质控人员的持续管控,对整个管理体系进行多方面的调整才会生产处高品质的产品,增强客户的满意度。

结论:

综上所述,质控人员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只有提高产品的质量,企业才会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得以生存发展,质控人员的管控活动作为质量全面管理、技术创新、质量改进与提高的有效手段,将会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也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质控人员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质控人员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陶永华. L制药公司药品质量管理体系问题研究[D]. 苏州大学,2013:6-12.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企业;国民经济

中图分类号: F25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我国引进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比较早,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做相关的研究和实验。但是由于政策和大环境的影响,迄今为止我国并未很好的实施这个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企业将渐渐从粗放型的生产经营转变为集约型生产经营,这就必然依赖全面质量管理的继续深入和拓展,企业只有充分重视并有效实施科学化、多元化的全面质量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市场活力,而只有全面质量管理广泛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其才能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全面质量管理及发展历程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 TQM),就是在一个企业内,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在考虑到充分地、最大化地满足客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有效体系。全面质量管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管理部的部长菲根堡姆博士在其作品《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的。此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许多质量管理专家和学者都对全面质量管理给出了种种定义,虽然从字面的表达方式上千差万别,但基本含义是大体相同的,其内涵都应包括以下三点。

(1)具有先进的科学的系统管理思想和理念。

(2)强调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3)其目的在于规范用户和保障社会收益。

由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可以看出,全面质量管理不同于传统的质量检验管理,以及统计质量控制管理,其管理的内容不但涉及到产品质量,更延伸到产品质量赖以形成的工作质量,管理的过程从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生产直到销售售后无一不包,参与管理的人员是企业的全体人员,同时其管理的方法也更为先进和多样化,除了运用数理统计之外,根据企业不同的情况和影响因素,还采用包括现代数学方法、工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工程心理学、自动控制理论和价值分析等等技术手段和措施。可以说,全面质量管理是应市场对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传统的质量检验管理和统计质量控制管理的基础上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质量管理的更高境界。

作为管理科学的一门新兴学科,全面质量管理自菲根堡姆于 1961 年提出至现在已经过去 50 多年,历经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最初,全面质量管理先是自发源地美国传入日本,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优秀经验的日本人从中领悟到全新的质量管理的思维方式,而那时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并不完善,但日本人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使其内容不断丰富,对日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到上世纪 70 年代前后,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已渐渐渗透到几乎所有的日本企业中。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已经从全面质量管理中获益的日本企业越发意识到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将全面质量管理当作一门科学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来对其进行推广和实践,这使得全面质量管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 20 世纪 80 年代后,业已被企业广泛采用的全面质量管理,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国际标准化组织在 1986 年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标准化,并于次年正式颁布了 ISO9000 系列标准,全面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的结合使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时至今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都充分认可了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作用,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普遍准则。

2 我国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现状

我国是在 1978 年改革开放初期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当时由于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启动和发展的迫切需要,机械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个名为“质量月”的活动,到现在我国注册的 QC 小组已经超过了 1554 万个,这充分显示了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的普及程度。然而,尽管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学者都对全面质量管理给予了最多的关注、研究和宣传,表面上看全面质量管理似乎也完全渗透到我国的企业中成为被普遍接受和采纳的企业管理模式,但真实的现状却远没有那么乐观。

首先,我国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无疑是执行力度不够。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质量计划、规章制度都制定的很完美,但仅仅作为企业的一种装饰和对外宣传的噱头,实际上并没有被很好的贯彻和执行。上层管理者仅将制定战略和规章制度作为自己的任务,片面的认为其落实和执行是下面的事情;基层管理者则出于维护

所在部门的利益考虑及碍于个人情面,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涉及到的责任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长此以往,全面质量管理必然难以对企业的质量管理起到实质的促进作用而形同虚设。

其次,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应用严重滞后于理论形式、只重形式而不重实效。我国大多数企业虽然宣称已经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但也往往是将其囫囵吞枣地、形式化地在管理上生搬硬套,使得企业徒有全面质量管理的躯壳,有形而无神;而许多积极倡导全面质量管理的学者仍然以教徒般的狂热去追求其理论的发展,却并不重视将理论成果转化应用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去。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在管理的形式和理论的研究上花费了昂贵的代价,在质量和表现方面的改进以及成本的降低等实质预期上却收效甚微。

再者,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不完善,规章制度不健全。这尤其体现在企业中全面质量管理的监管、奖惩和质量责任体系机制上。由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最主要特点就是要求全员参与,全程管理,而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缺乏有效的监管、奖惩制度不明确、职责分工不清等问题。

3 有效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建议

为了使得全面质量管理能够有效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工作中,从而切实起到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应当尽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首先,企业应做到自上而下地组织学习全面质量管理的知识,普及宣贯全面质量管理的精神,使得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植根于每个成员的头脑中。通过组织学习、培训等方式以及系统性的管理,充分调动企业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只有企业的各个阶层人员都对全面质量管理重视起来,全力合作并积极参与其中,才真正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全员参与、全程管理的精髓,才能将全面质量管理落到实处。

第二,健全和完善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特别是积极引入 ISO9000 标准体系。通过建立 ISO9000标准体型,完善企业内部各种活动的相关标准,从而使得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对活动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进行可靠的衡量,以达到充分满足消费者或客户的要求、使其满意的目的,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同时完善的体系也能够更好地监管管理活动、清晰地明确责任以及有效实施奖惩,从而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保驾护航。

第三,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的政府调控。虽然我们一再强调企业主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企业始终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其发展方向必然会受到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影响,也是社会整体利益的需求。因此,政府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方式,正确规范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行为,特别是加强协调、监督、服务和控制等政府职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质量法规,从而帮助和引导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4 结 论

总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企业将渐渐从粗放型的生产经营转变为集约型生产经营,这就必然依赖全面质量管理的继续深入和拓展,企业只有充分重视并有效实施科学化、多元化的全面质量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市场活力,而只有全面质量管理广泛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其才能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企业领导者大力提倡和关心支持,也需要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者的创造性工作,使之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只有真正认识到质量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持续不断地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的深入实施,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不断地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廖济广.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讲座 [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1

[2] 杨文士等.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 吴德润等.小型企业全面质量管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4] 曾海洋.论全面质量管理中的观念再造.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P19-22,2008(3)

[5] 张丽薇等.浅谈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运用.经营管理者[J].P163,2010(22)

[6] 张剑波.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深化的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J],P74-75,2007(27)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质量管理;阶段;发展趋势

一、质量载体及质量管理的发展

应该说,人类自从有了商品生产,就有了质量的概念,并开始了以商品的成品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只是这个时期,并不一定有质量和质量管理这些专有术语,而是用 好 和 检验 来代替说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质量管理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管理阶段和质量文化管理阶段。

(一)产品质量检验阶段

产品质量检验阶段是指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即从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仅仅把工厂生产的产品作为质量的载体,产品质量也仅指产品的使用价值,并把质量管理理解为对产品质量的事后把关或事后控制,即靠检验人员根据技术文件规定,使用一定的检测手段,对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检测和实验。

(二)过程质量的统计控制阶段

过程质量的统计控制阶段是指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末。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已经认识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作用,认识到过程也是有质量的,过程也应作为质量的载体,并将数理统计与过程质量管理结合,不但预防不合格产品的产生,并且也检验产品质量。这一阶段由事后检验改为预测、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并使用统计方法进行过程控制。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大约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费根堡姆于1961年在《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最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使产品的复杂程度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质量及可靠性的要求,对品种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逐渐认识到,产品的形成不仅与生产过程有关,而且还与所涉及的其他许多过程、环节和因素有关,只有将影响质量的所有因素都纳入质量管理的轨道并保持其系统、协调的运作,才能确保产品的质量。

(四)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随着经济、科学及时、文化教育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日益推动着质量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1.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化管理新时期。随着iso9000系列标准的逐渐完善以及其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有力地促进了质量管理的普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质量体系作为质量管理的载体开始被大家接受,大多数企业推行质量管理都是在质量检验的基础上起步的,按照iso9000标准要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使影响产品质量各因素和各项质量活动处于受控状态成为广大企业的选择。

2.质量文化管理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追求卓越、质量经营等质量文化理念开始盛行。质量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相对固化的一系列与质量相关的管理理念的综合。质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基本路径是质量改进、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文化的形成,其在管理对象上突破了以产品质量、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为中心,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人的行为管理和激励,促使全员正确地工作来保证质量的改进和提高;在管理方法上,从侧重于维持性质量保证的监测控制开始向着眼于持续性质量突破改进等等。

二、国内外质量管理的特点

美国和日本都是质量管理领域的领先者,在质量管理方面,美国和日本各有特色。

(一)美国质量管理特点

美国是现代质量管理的发源地。美国科学技术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在质量管理的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世界各国都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美国重视质量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如质量检验理论、控制图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等都首先产生于美国。美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更强调程序化、规范化管理,注重质量控制。在管理方法上,重视标准化在质量管理方面的作用。美国注重个人的职责权限和划分,希望建立完善而细致的管理制度,同时强调强有力的领导作用和突出的企业价值观念。美国企业对质量方面的改善主要集中在关键程序、主要问题,而且要能在财务上体现出来,或者寻求整体大的突破或创新,因此美国比较重视成本分析工作,其质量改进的曲线是阶梯式向上的。

20世界80年代,日本的成功迫使美国转身来学习日本的全面质量控制,创立了马尔科姆 波多里奇质量奖,帮助美国重新夺回了霸主地位,美国质量奖的成功也充分证明了政府在推动质量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日本质量管理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从美国引入了全面质量管理。近40年来,日本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时结合本国国情,形成了一套具有日本独特风格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体系,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与美国相比,日本更注重将引进的各种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本地化,并应用于生产实践。日本质量管理的特点是强调自主、主动管理,重视质量改进。日本强调集体的力量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非常典型的日本式质量管理方式就是qc质量小组。在质量改进方面,日本推崇的是质量至上的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推动下进行持续地改善,全员通过团队方式参与。在质量改进方面,日本主导的改进方式是现场改善和质量小组的小项目推进,其质量改进曲线是一条平滑向上的直线。

日本在1951年设立了戴明奖,戴明奖的总目标是确保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控制。它对质量概念的描述侧重于质量是由过程决定的。戴明奖制度创立后,许多企业都将获取戴明奖作为提高本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手段,促进了日本质量管理广泛而深入开展。

(三)我国质量管理特点

在我国,明确提出 质量管理 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顾客的消费观念日益理性,对产品乃至服务的质量要求变得日趋挑剔。另一方面,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各种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 以质量求生存 的重要性,并自觉引入 质量管理 的理论和实践。

为贯彻落实《产品质量法》,表彰在质量管理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企业,引导和激励企业追求卓越的质量管理经营,提高企业综合质量和竞争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服务社会、用户、推进质量振兴事业,经中央批准,我国正式设立中国质量奖,其作为政府奖励,是我国在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实践证明,设立国家质量奖,不仅能极大地增强企业的质量责任感和勇于竞争的信心,而且还能起到巨大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激励更多的企业在质量上追求卓越,促进国家质量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回顾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质量的概念在不断的拓宽和深化,人们在解决质量问题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而这一过程又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密切相关的。同样可以预料,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由此而提出的挑战,人们对质量的认识也将促进质量的迅速提高。在21世纪,不仅质量管理的规模会更大,更重要的是,质量将被作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自然环境等社会要素中一个尤为重要的因素来发展。综合世界各国质量管理的发展演变情况及对今后发展的预测,普遍认为,今后的世界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质量的载体不再局限于企业的产品

随着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质量管理的载体不再只针对企业产品以及过程和体系或者它们的组合。质量载体将由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产品向全社会的各种组织所产出的服务和产品转变,包括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政府银行等单位,而质量载体不仅包括生产制造过程也将包括设计、规划、供应、销售和服务等相关过程。

(二)质量管理的内容将向注重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转变

从内容上看,传统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来防止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以保证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环境将促使企业在关注质量控制的同时开始转向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活动,发现质量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再采取针对性的质量改进措施,进入新一轮的质量管理pdca循环,以不断获得质量管理的成效。

(三)质量管理在方法上将与计算机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在质量管理方法方面,对质量管理的单一检验方法将发展为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的一起应用。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将引入更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及机器人的应用。在自动化生产中,对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采用一系列在线检测技术,取代传统的事后成品检验方法。

(四)质量管理监督主体将不只是企业和相关质检部门

传统的质量管理监督的主体只是企业的质量检测人员以及政府的质监部门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和计算机等科技产品的普及,质量监督的主体、形式都将更加丰富。企业内部的质量监督不再局限于专业质检人员,而是全员参与;企业外部的政府监督、行业监督和社会监督将会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质量管理将会更加公开和透明。

(五)质量管理的空间范围将朝着国际化发展

以信息技术和现代交通为纽带的世界一体化的潮流正在迅速的发展,各国经济的依存度日益加强。其中生产过程和资本流通的国际化,是企业组织形态的国际化的前提;技术法规、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等,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实质性的内容,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和准则,传统的质量管理必然跨越企业和国家的范围而国际化。全球出现的iso9000热以及种类繁多、内容广泛的质量认证制度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同,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质量管理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刘宇.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郝玉玲.浅议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族标准之间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质量管理;产品质量;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182-01

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现代质量管理的有效模式和科学方法应用于现代企业,质量体系的建立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制造过程、辅助过程和用后处理等过程的质量管理为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提供了保障。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1978年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从最初的“质量月”活动开始,逐步发展为声势浩大的QC质量小组活动。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现代质量管理的有效模式和科学方法,已经广泛运用于现代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质量界、企业界十分重视质量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人类已经进入新的千年,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已经步入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一个创新融合和变化无常的新世纪,已呈现在我们面前。新世纪、新质量、新文化形成了一个时代的强烈呼声:质量是我们的共同的语言。让质量成为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让质量成为我们的日常行为准则,让质量造福于人类,既是质量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又是广大企业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适应新世纪质量管理的发展要求,推动企业大力加强质量管理既是企业增强竞争能力、实现永续经营的客观需要,又是增强国家软实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后的我国企业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机遇是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的转向。这一转向造就了一大批兼具“勇敢”、“勤劳”品质的创业者,他们大力开拓新的领域,开发新的产品。对经历了长期“买不到东西”、“没东西可买”的普通百姓而言,细究质量、精挑品牌几乎是不可能的。并且,由于商品相对稀缺,只要有产品,就不愁销路,厂商基本不必过于担心质量,所谓的“质量标准”也往往被忽视,这也导致了初期繁荣中“要产量不要质量”的无序现象。在这个阶段虽然有人从西方引人了“质量管理”的概念与理论,但并未受到足够普遍的重视。用户也缺乏相应的权利意识,往往不自觉地承担了劣质产品所造成的损失。接下来的阶段是从商品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初期。在这一阶段,商品稀缺、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逐渐转为商品过剩、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普通百姓开始有了挑选商品的强烈需求,成长为理性化的顾客,他们对产品乃至服务的质量要求变得日趋挑剔。企业开始面临竞争的压力,只有通过竞争才能生存,他们必须主动地进行广告、促销等宣传、经营手段的创新。在厂商一商一经销商一用户的商品流程中,质量信息不对称(逐层递减)的格局逐渐走向均衡。与此同时,各种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用户开始有能力就劣质产品所造成的损失要求赔偿,厂商将最终为劣质产品负责。另一方面,随着外来资本、商品、信息的涌人,我国企业受到极大的震撼。有人开始担忧:一旦没有了关税、政策的保护,中国的企业还有多大的生存空间?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在国人心目中,“进口”通常意味着“优质”,更深一层,“进口”甚至还往往意味着“价廉”。在上述背景下,一些企业迅速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另一些企业则意识到“以质量求生存”的重要性,并开始自觉地从国外引人“质量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日本、西欧、美国的经验先后被引介到国内,一些成功的合资企业如P&G、Motorola等被直接当作效仿的对象。

近几十年来,中国企业多次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局面。对外开放、国企改革、加人世贸等举措一方面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使众多企业无所适从,困难重重。但无论如何,问题的焦点只有一个: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游戏规则是:得市场者得胜利。

与国内频繁变动的经济环境及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相适应,中国的老百姓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迅速摆脱缺乏权利意识的最初阶段,成长为具备理性选择能力的顾客群体。到了20世纪90年代,“顾客就是上帝”已不只是商家用于招揽生意的口号,更成为顾客日益坦然的自我定位。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得到顾客的肯定就意味着占有市场,因此,“以客为本”又成为新一轮的经营宝典。许多企业家不再将“全面质量管理”视为“不合国情”、“过于超前”的理论,他们在学习、借鉴西方相关理论的同时,认识到仅仅关注产品的质量已不够,必须及时转变观念,从只重视“质量的管理”深人到强调“管理的质量”阶段。

市场经济中的最终裁判者是市场与顾客,而非厂商的专业水准。当企业规模、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产品质量的差别已不再悬殊,市场(顾客、用户)的评判往往并不深人科技指标,而更注重外在化的企业形象。塑造企业形象是一个需要策划、设计的系统工程,产品质量只是企业形象的一个方面。

传统的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缺陷。这表现在:偏重产品的质量标准等硬条件,而忽略服务、环境等软条件;强调投人市场之前的管理,往往忽略之后的跟进;强调科技化,较少重视人文关怀等多重、复杂因素;强调完善而缺少创新。注重“管理的质量”,无疑是对强调“质量的管理”的支持、深化及补充。那么,如何测评管理的质量呢?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标准。一是服务质量。优良的服务质量是衡量管理质量的重要标准,是追求产品质量的深化、全面化与立体化。二是培训水平。高水平的培训越来越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管理质量高的企业通常都十分注重对员工的培训,一些高科技企业如联想集团甚至将培训的范围拓宽到商、经销商与一般用户。三是应变能力。能够设计并满足市场的多重、复杂需求,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这是管理质量高的一种表现。四是战略规划。具备长远、持久、高效的战略规划是一个成功企业必不可少的条件,战略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管理质量的高低。五是创新机制。拥有能够激励创新的企业机制,从而保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新招迭出,不落人后,是企业具备较高管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提高管理的质量?就我国企业的状况而言,大致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其一,转移管理焦点。相对于“质量管理”阶段,企业关注的焦点必须从产品转向人自身,要将员工技能、管理者素质的培养放到第一位。其二,拓展管理过程。企业应当将管理的范围从生产流程拓展至整个市场运作,注重产品进人市场后的持续跟进服务。其三,创新经营理念。从仅注重产品中科技含量的创新到注重服务、经营中人文因素的创新,注重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其四,建立危机意识。有人将危机解释为危险+机遇,意思是只有正确认识、评估危险,才能抓住机遇。现代企业必须积极掌握市场规律,分析市场形势,努力缩小管理盲区,了解市场经济的相关政策、法规,树立相应的危机意识。唯此,企业才能在克服危险的同时,抓住机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