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文(精选5篇)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项目式学习采取小组分工与合作的方式,通过完成各小组子项目中的各项任务,完成知识构建与能力提升。在项目学习中,教师要摆脱以往单方面传输信息的角色定位,“甘当配角”,学生也要转变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变成项目实施的主体。项目…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文(精选5篇)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将课程所必需掌握的知识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再以每个项目为核心,结合相关的基础知识、理论和实务操作完成各个独立“项目”而进行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活动。相较于教师在传统教学法中的单项传输作用,项目教学法赋予学生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在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有显著优势。项目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善课本知识落后、僵化的局面,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完成一个项目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共同努力,增强了同学、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营造更加融洽、愉悦的学习氛围。

2项目教学法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中的运用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项目式学习采取小组分工与合作的方式,通过完成各小组子项目中的各项任务,完成知识构建与能力提升。在项目学习中,教师要摆脱以往单方面传输信息的角色定位,“甘当配角”,学生也要转变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变成项目实施的主体。项目式学习采用课后学习和准备以及课堂展示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2.1确定项目主题

首先由教师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内容,预先提供若干项目选题。如第1章“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可设“BaselIII在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的对策分析”“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对策分析”等选题;第2章“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可设“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等,依此类推。然后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组成4~8人的小组根据预设项目选择主题,也可以根据兴趣自拟项目。无论是自拟项目还是自选项目,各小组需利用书籍、网络、期刊等搜集资料,提交项目申请书,在教师修改意见的基础上,完成项目主题的最终确定。

2.2项目的执行

项目的执行大体分为3个阶段,即分析—讨论—总结。每个项目可以进行以下步骤,循环进行。首先,分析问题。各小组根据所选项目的总体目标和子项目,进行各组员在该项目中的分工,各组员针对其分配到的任务,通过课后的自主学习,收集整理资料,再与学习小组的其他成员交流,以发现更多有意义的问题和答案。教师分别参与小组讨论和分析过程(可以现场参与,也可以通过网络工具),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并根据学生发言情况予以恰当引导;然后,集中讨论。每组选出一个或几个代表,对所选项目的讨论结果及理由进行归纳总结,并在课堂上进行陈述,其他小组可就此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对小组发言进行点评,对学生讨论中有争议或疑问的地方予以评议和指点,并引导学生根据项目问题进行发散思维,启发他们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最后,总结归纳。教师归纳总结某项目的研究结论,讲解相应知识模块的理论知识点及相关的国内外热点问题,然后围绕下一知识点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简单描述,引导下一个项目小组同学思考并提出新问题,形成新的学习目标。各个项目可以根据课堂授课内容如此循环。

2.3项目成果的评价

每个小组梳理所研究项目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课程论文的写作,成绩由3部分构成:教师评分+组员互评+小组互评。评价参数是由教师和全体学生根据项目总目标和各子项目具体目标而定,涉及组员参与程度、文章质量、目标解决程度等。

3结语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政府管制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5-0145-04

1.引言

公司治理是一整套关于如何减轻公司的问题、增加公司的企业价值的制度安排①。Berle and Means(1932)提出,在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公司所有者与公司经理之间利益不一致,首开公司治理问题研究之先河。Jensen and Meckling(1976)定义了公司存在的两类问题:公司外部股东与内部经营者之间的问题(为了行文方便,下文称之为股权问题),以及公司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问题(为了行文方便,下文称之为债务问题)。Jensen and Meckling(1976)认为,在公司内部经营者没有拥有公司的全部股份的情况下,内部经营者与外部股东利益不一致,内部经营者有自己的利益函数,由于行为决策后果的财富效应并不是完全由自己承担,内部经营者很可能把资源配置到那些没有效率甚至损害外部股东利益的项目上。这种“股权成本” 会降低公司的企业价值,在外部股东理性预期情况下,它必须要由内部经营者自己承担。让经营者尽可能拥有公司的股份、分享更大“份额”的剩余索取权可减轻股权成本。但是,这又受经营者自身财富的限制,公司举债是一个办法,因为在公司投资一定、经营者个人财富一定条件下,随着公司举债的增加,经营者拥有公司的股权份额也在增加。然而,公司举债会导致另外一种成本,债务成本。在公司负债经营的情况下,股东与债权人之间收益与风险分摊的非对称性,股东存在着高风险投资选择倾向,侵害债权人利益。如果高风险投资最终带来了高额的回报,股东将获得其中绝大部分利润;即使投资失败,股东也只是承担有限责任,债权人将承担失败后果。当然,在公司债权人理性预期下,债务成本最终将由公司股东承担。

Jensen and Meckling的理论表明,公司的两类问题之间存在着交互影响关系,对本文的研究有较大启发意义。在Jensen and Meckling理论的基础上,本文以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为切入点,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政府管制是治理国有商业银行债务问题的一项制度安排,但是,政府管制可能加重国有商业银行股权问题。本文的理论贡献是,界定了政府金融管制的“边界”,在实践上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有借鉴意义。

本文第二部分,以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为切入点,研究其债务问题;第三部分,以商业银行的经营特征为切入点,研究其股权问题;第四部分,用路径依赖理论,解释了现实中政府管制“越界”这一现象;第五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

2.商业银行债权人与股东之间问题:加强政府管制

在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基于自身信誉发行一种对自身具有索取权的金融证券,通过集聚小额存款,向资金需求者发放大额贷款的方式来发挥信用中介的作用,履行资产转换的职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有三个特点:(1)自有资本债务率极高。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自有资本债务率极高,往往达到90%以上。即使在对银行自有资本比率要求日益严格的今天,作为全球银行业监管标准的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自有资本的要求也仅仅是8%以上。(2)债务结构高度分散。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是通过小额负债构成的,即使是企业存款,单一企业的存款占银行总存款的比率也非常低。商业银行的债权人往往高度分散,由众多中小债权人构成,其债务结构呈高度分散化状态。(3)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商业银行在提供资产转换职能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小额投资者不同的风险―收益偏好,为投资者提供了各种流动性较强的存款合同,构成银行的负债。而银行的资产往往由各种期限较长的、流动性较差的贷款构成,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潘敏,2006)。

自有资本债务率越高,公司股东与债权人之间收益与风险分摊的不对称性程度就越大,股东就越受到激励去选择高风险投资项目,公司的债务成本就越大。在一般的企业中,大的债权人在理性预期下,会充分发挥债权的公司治理机制(债权治理),限制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债务成本最终由股东承担。

但是,商业银行的债务结构高度分散,债权人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债权人的债权难以作为一种公司治理机制而发挥作用。同一家商业银行的债权人作为一个集团,其中的每个成员都会意识到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会使自己利益受损,而债权治理可以增进他们的共同利益。在此情况下,集团的一个成员会如何行动呢?答案是,除非这个集团中人数很少,否则,有理性、寻求自我利益的单个债权人不会采取债权治理行动以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要想满意解释这个答案,必须研究一下商业银行债权人集团中单个债权人采取行动的成本与收益。设单个债权人采取债权治理行动的成本为C,该行动给集团带来的总收益为Vg,集团中有n个个体。由于债权治理是一种集体物品,其收益自动地被集团内个体成员享有,采取行动的单个债权人只能获得行动收益的一个“份额”。设他享有的个人收益为Vp,则Vp=Vg/n。他付出的成本为C(全部成本由他本人承担),因此,他获得的好处Ap=Vp - C= Vg/n - C。一个集团做什么取决于集团中的个人做什么,而个人做什么又取决于他采取行为的相对好处(Olson,1980),即Ap必须大于零。当Ap0时,nVg/C。问题是,商业银行债务结构高度分散,债权人如此众多,除非采取债权治理行为的成本C与集团获得的收益Vg相比微不足道,否则,理性的债权人不会采取行动(“理性的冷漠”)。另外,一个集团成员从他人那里免费得到集体物品会进一步降低他自己支付成本来提供那一物品的动力。商业银行越大,债权越不可能作为一种公司治理机制而发挥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如果没有外部保障机制,理性的债权人会如何选择自己的行动呢?答案是,单个债权人会选择从银行提取自己的存款,导致发生挤兑,并将引发银行的破产。在这里,本文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解释这个结论。假设两个存款人各有银行存款D,银行将这两笔存款投资于一个长期项目。如果在项目到期之前银行被迫抽回资金,两个存款人仅可挽回2r,其中DrD/2;倘若银行到期后再收回资金清算,两个存款人则连本带息得到2R,其中RD。该支付矩阵为:

存款人之间的博弈一共可以产生三种情况:(1)两个存款人都在到期之前就提款,则每个人得到r;(2)仅有存款人1或存款人2提款,则该存款人拿回他的存款D,另一方只能得到2r-D。由于DrD/2,则有2D2rD,进而2D- D2r- DD- D,即D2r- D0,因此率先提款者相对于未要求提款者而言具有优势。也就是说,两个人中,要么大家都不提款,只要有一人提款,另一人就会蒙受损失,并且这时的损失要比两人都提款时蒙受的损失还要大(2r- D2r- r= r)。(3)两个人都不提款,银行可以按期完成项目,则两个人都得到R。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只要存款者1相信存款者2将要提款,那么他的最佳反映一定是去提款,尽管他知道等下去可能有更大的收益。所以,这是一个类似“囚徒困境”的博弈,只有纯战略纳什均衡,即(提款,提款)导致(r,r)的结果。这种结局其实就是银行的挤兑,并最终引发银行破产。

商业银行的破产,具有巨大的负外部性。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银行与银行之间有非常紧密的经济联系,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错综复杂。往往一家商业银行的破产会引起另一家商业银行的破产,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对一国的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用事实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金融管制作为商业银行债权人的一种利益保障机制,就有存在的充分理由②。金融管制是一种集体物品,它的需求是金融管制服务受体的需求,是在进行集体成本和集体收益衡量的基础上、由管制的集体净收益决定的。而金融管制的供给是授者提供的供给,是授者在个别成本与个别收益比较的基础上,由管制的个别净收益决定的。相对于其集体成本与集体收益,个别成本往往相对较大,而个别收益往往相对较小,造成金融管制的有效供给不足。这时政府介入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并被商业银行利益相关各方接受。

综上,政府管制是商业银行债权治理机制的替代,是治理商业银行债务问题的一项制度安排。

3.商业银行外部股东与内部经营者之间问题:放松政府管制

商业银行经营具有资产交易非透明性特征。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由期限不同的贷款构成。与一般企业产品的市场化交易不同,商业银行贷款采用的是非市场化的一对一的合同交易方式。针对不同借款对象的信用状况,商业银行每一笔贷款的交易条件均有所不同。因此,银行贷款资产的交易是非标准化的合同交易,在合同期限内,银行贷款难以在二级市场转让。贷款资产交易的非市场化和非标准化,导致银行交易的非透明性。表现在:(1)对于外部股东而言,银行贷款的质量往往不易观察,有问题的贷款往往在短期内不易觉察得到。(2)较一般企业而言,银行往往容易改变其风险资产的构成。(3)银行能够非常容易地通过贷款延期,贷新换旧等方式来掩盖有问题贷款,达到逃避责任的目的(潘敏,2006)。

资产交易的非透明性,导致银行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收益权不能较好地匹配。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本质上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无论银行所有权如何安排,银行的经营活动是由经营者负责的,他们“自然”地拥有商业银行的剩余控制权。但是,在资产交易不透明性的情况下,银行剩余收益的计量非常困难,容易受银行经营者短期行为的影响。如果经营者的报酬与银行剩余之间敏感性程度高,经营者能够在短期内通过对高风险借款人发放高利贷款来增加利息收入,从而提高自己的报酬。

企业所有权理论认为,如果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不能很好匹配,缺少剩余索取权作为动力源泉,剩余控制权将只是一种“廉价投票权”,不承担投票后果,尤其是不利后果,反之,缺少剩余控制权作为保证,剩余索取权将只是形式上的、缺少经济意义和没有保障的(张维迎,1999)。为此,商业银行相对于一般企业而言,股权问题更为突出。

治理商业银行股权问题,无外乎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事前选择既有经营才能又忠诚的经营者;二是事中或事后对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这两个方面,均要求放松政府管制。

首先,政府难以选择出商业银行合格的经营者,只有私人股东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只有私人股东而不是政府官员能承担选择行为的经济后果。私人股东有很好的个人财富。当私人股东S决定选择某个应聘人M为经营者时,S在事实上是给外部投资人(银行的其他股东和银行的广大的债权人)传递信号,说M起码在他的判断中是合格的人。但是,从外部投资人角度来看,只有当S是一个很富有的人,有能力为自己的选择承担高于平均水平的风险时,S的信息才是可信的。政府是由许多政府部门构成的,政府部门又是由大大小小的政府官员组成。如果让政府官员选择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政府官员乐于接受(因为权力增大了,有设租的机会),但是他们因没有很多的个人财富(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不可能承担做出选择的风险。如果让政府官员拥有选择商业银行经营者的权利,他们的选择权只能是一种“廉价选择权”,对减轻商业银行的股权问题于事无补。

其次,政府没有积极性对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只有私人股东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私人股东是商业银行的剩余索取人,有激励去监督经营者。当商业银行的债权人(广大的储户等)预计银行的经营状况良好、能够按时支付银行利息和归还本金时,也就是债权人的利益能得到充分保障时(银行的债权人可以利用银行披露的财务信息做出判断),他们是没有积极性去监督银行的经营活动的。当商业银行的债权人预计银行经营状况不好,自己的利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时,他们有动机去监督银行的经营者。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的债务结构高度分散,银行的债权人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而保持“理性的冷漠”。因此,商业银行存在先天性的债权治理缺位。这时,政府以社会事务管理者的身份,代表社会上广大的储户,履行对经营者的监督。政府管制是债权治理的一种替代,但替代不了股权治理。因为只有在治理授体(主体)享有剩余索取时,股权治理才有效率。股权治理的目标是银行的经营效率,政府管制的目标是银行的安全,存在一定的冲突。如果一定要人为地以政府管制替代股权治理(政府在国有商业银行治理中常犯的错误),则达不到降低商业银行的股权问题的目的。

综上,针对商业银行的股权问题,政府应放松金融管制,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私人股东的股权治理机制的作用。

4.政府管制 “边界”的再思考:理论与现实

政府的金融管制与私人股东的股权治理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两股重要的力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政府管制的“边界”。政府管制代表的是商业银行广大储户的利益,即商业银行债权人的利益。而债权人是规避风险的人,一般的,管制程度越高,债权人的利益保障程度就越大,债权人的效用就越大。股权治理代表的是商业银行股东的利益,商业银行的股东是为了追求较高回报、敢于冒险的人。政府管制限制了股东的高风险选择行为,同时也限制了股东的高回报机会。因此,一般的,管制程度越高,股东的效用就越低。管制对债权人效用与股东效用的影响可用下图描述:

图1 政府管制对股东和债权人效用的影响

债权人效用与股东效用随着政府管制程度的变化存在一个互为消长的关系。在政府管制强度处于Q'点时,债权人效用与股东效用处于均衡状态,Q'是理论上的管制的最优点。Q'的左边,是管制不足区,应加强政府的金融管制;Q'的右边,是管制过剩区,应放松政府的金融管制。由前面的理论分析得知:政府管制处于Q'点时,正是政府以社会事务管理者的身份,对商业银行充分履行债权治理职能所达到的状态。当政府管制作为股权治理的替代时,政府管制就已经越过Q'点,处于Q'点的右边了。

现在的问题是,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政府管制很容易越过Q'点,并存在一个锁定效应,形成政府管制过剩。路径依赖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路径依赖理论首先是在技术变迁领域发展起来的,以后被制度经济学用来解释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历史起作用”、“自我强化”以及变迁取决于制度的初始状态和小的随机事件等特征。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是指在制度变迁中,由于存在报酬递增和自增强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而言,政府既是社会事务管理者、又是银行股东,政府管制既是银行债权治理的替代、又是股权治理的直接的表现形式。为此,政府干预商业银行的经营就是很自然的事。一旦政府干预银行经营活动,就存在如下的自增强机制:政府干预国有银行经营国有银行政企不分政府动用金融资源支持国有企业改革银行承担国企改革成本,形成大量不良资产政府进一步干预国有银行经营。这样,政府管制就被锁定在管制过剩区了。因此,政府管制在减轻商业银行的债务问题的同时,加重了其股权问题。政府管制的自增强机制,部分表现为合作效应③,是政府与商业银行私人股东“和睦相处”而占优势。当合作效应是锁定的起源时,优势往往是可转移的(Arthur,1988)。商业银行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是政府退出管制过剩锁定状态的一个机遇。

5.结论与政策建议

政府管制是政府以社会事务管理者的身份,代表社会上广大的储户,履行对商业银行经营者的监督,是治理商业银行债务成本问题的一种机制。但是,政府管制替代不了商业银行的股权治理、减轻不了其股权问题。当政府管制强行替代股权治理时,就是政府管制过剩,这时政府管制可能不但减轻不了商业银行的问题,而且其本身就是商业银行问题的一个部分。但是,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由于路径依赖,很容易形成政府管制过剩,需要进行国有银行上市、私有化、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改革。

注 释:

①关于公司治理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的成员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利等方面的制度性安排。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公司治理均是为了减轻公司的问题,假如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公司治理。

②有必要简单辨析一下外部性与管制之间的关系:外部性是管制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某些外部性,即使是负外部性,可能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因此并不必然导致管制。比如,工厂给临近的居民造成了环境污染,当它与工厂的经济效益相比微不足道时,法院就应该授予该工厂有污染环境的产权。这时从宏观角度看,容忍污染的存在,仍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这是科斯《社会成本问题》一文给我们的启示。问题是,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商业银行的负外部性显然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外,因此,金融管制有存在的充分理由。在这里,与其说,商业银行的负外部性导致金融管制,不如说,其资本结构是金融管制的充分必要条件。

③阿瑟在《经济学中的自增强机制》一文中,认为自增强机制主要有四个来源:(1)高昂的建立成本或固定成本(这使降低单位成本较之增加产出占优势);(2)学习效应;(3)合作效应(这使与其他采取相同行动的经济人“和睦相处”占优势);(4)适应性预期。

参考文献:

[1] Berle and Means 1932,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New York :Mc-Millan.

[2] Jensen and Meckling, 1976, The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05~362.

[3] Mancur Olson,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e,Massachusetts,1980.

[4] Arthur Brian , 1988,Self-reinforcing mechanisms in economics[J].The Economy as an evolvingcomplex system,Addison-wesley,9~33.

[5] 潘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一个基于银行业特征的理论分析[J].金融研究,2006:37~46.

[6] 张维迎. 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关系[J]. 经济研究,1996,(9).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社会责任 层次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12-02

我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增长后,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企业实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然而,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经济发展与社会代价的矛盾日益突出”。并且,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等问题使得这一矛盾进一步被放大。于是,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受到空前关注。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又将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推上了风口浪尖,社会各界纷纷指责金融机构对经济利益的狂热追求导致了此次危机的爆发。2010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消费者保护法案”,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金融监管法案”,也为这种指责提供了部分依据。在此背景下,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并未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但是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问题也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各大商业银行在自然灾害面前纷纷慷慨解囊,到兴业银行率先加入“赤道原则”、遍地开花的“绿色信贷”以及日渐兴起的“低碳银行”理念等,都是我国商业银行向责任型企业转变的表现。但是,在理论与实践中关于“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的内涵是否就是参与公益慈善、发放绿色信贷?”以及“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是企业临时性的应急活动还是有系统有层次的管理工作?”等问题并没有系统的探讨。因此,本文在分析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层次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

一、社会责任决定理论

在追溯企业社会责任由来的过程中形成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其中“社会回应理论”认为企业在发展中不断遭遇来自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并且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越高,这种压力越强大,新的压力不断出现,企业必须对这些压力给与回应,以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回答了企业的经营活动应该对谁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该理论突破了股东利益至上的传统观点。“企业公民理论”则倡导“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应该努力创造利润、遵守法律、有道德并做一个好的‘公民’”。此观点的延伸即企业对社区、合作者、环境都要履行一定的义务和责任,责任的范围甚至延伸至全球。这些理论的形成过程是“企业社会责任”不断从理论探讨向实践转化的过程,也是实践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

二、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层次

无论是“社会回应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还是“企业公民”理论,都说明社会责任的内容并非处于同一个层面,而是具有不同的层次。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包括以下层次。

(一)第一层次:基本责任

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其基本的社会责任应该是履行好经济和法律责任,这是商业银行生存之本。

1.经济责任。经济责任是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起点,只有自身健康发展,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益,商业银行才能为投资人实现价值回报,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因此,健康运行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之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是要不断提高持续盈利能力,不断完善公司治理,优化发展战略,合理配置资源,增强市场竞争力,这些都是体现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的商业银行经济责任。

2.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保障,商业银行只有做守法经营的“企业公民”,其生存发展才有保障,这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又一基础。法律责任侧重于强调政府的强制性规范,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底线。从内部看商业银行法律责任体现在为员工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确保员工待遇的落实等;从市场角度看商业银行法律责任则体现在遵守商业道德,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等方面。

(二)第二层次:可持续发展责任

可持续发展责任是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核心,也是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区别于一般企业的特殊之处。商业银行具有一般企业不具备的社会经济资源配置能力,商业银行的资源恰恰是企业所需的重要资源――资金。因此,在资金的导向下,商业银行有能力比一般企业承担更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责任。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责任包括两个方面:

1.外在可持续发展责任。一般企业履行可持续发展责任,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自身在投资、经营方向上避免引起过多的环境成本。而商业银行则可以运用其掌握的社会资金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投资经营方向。这种导向作用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要远远大于单个企业自身投资经营调整所产生的效果。

2.内在可持续发展责任。商业银行在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配置社会资本的同时,还需要通过主动的节能降耗,不断降低企业整体的运营成本,从自身经营做起履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当前商业银行承担的可持续发展责任呈逐渐扩大趋势,尤其是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京都议定书”以及“哥本哈根会议”后“低碳经济”的发展,都预示着商业银行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将会承担更多、更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责任。

(三)第三层次:自发的责任

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应该是打造商业银行的责任竞争力,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回馈社会是商业银行道义的体现。因此,自发的社会责任也是商业银行的道义责任,与商业银行的声誉息息相关。

道义责任更像一个杠杆,虽然在现有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但是道义责任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却十分重大。商业银行在道义方面一个很小的失误就可能造成巨大的声誉风险,而恰当地为社会公益事业做点滴贡献也会让银行获得来自社会的广泛赞誉。因此,建立在稳步发展基础上的道义行为才是企业自愿回馈社会的真实表现,这样也会减少企业以道义为借口的作秀行为,从而建立企业回馈社会的长效机制。

由于商业银行仍然是出资人的企业,因此其道义责任的基础仍是履行好经济责任。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发展和效益始终是基础。企业经营不佳,停滞不前,甚至亏损,根本谈不到尽自己的社会责任,更不必说持久履行道德层次的社会责任了。

三、研究启示

(一)社会责任是贯穿商业银行全局的管理工作

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起点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是商业银行声誉和品牌的生命线,可持续责任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而自发的道义责任则是商业银行成为“受人尊敬的‘企业公民’”的外在体现。因此,商业银行社会责任贯穿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始终,牵动着商业银行的全局。商业银行应将社会责任的管理纳入战略管理体系,实现业务拓展与社会责任管理的有机结合。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应该是经济责任,很难想象一个自身经营都成问题的银行能履行好社会责任。

(二)社会责任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的动态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所处的经济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客户对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入。因此,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从这个意义上说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是动态的、开放的,需要商业银行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充实社会责任的内涵。

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变化,商业银行都不能摒弃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土壤是其所处的社会,必须要和所处的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为发展营造良性的发展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又是一个持续的理念,需要加大研究力度,时刻把握社会责任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发展战略。

(三)履行社会责任需要加大管理力度

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推进和发展需要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在全球领先的汇丰银行管理层,专门设有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负责监督集团的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活动, 就业务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以及道德问题等事项对董事会进行顾问和指导, 这充分说明汇丰对可持性发展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高度重视。也正是汇丰对社会责任的高度重视,使得汇丰在全世界各地经营都取得成功,从而成就了汇丰“环球金融,地方智慧”的理念。

反观我国商业银行,对于社会责任的关注并没有提到相应的高度。从上市商业银行和主要的大型银行来看,并没有设立相应的社会责任管理机构或类似机构,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职能是由宣传部门或是某一行政部门顺带履行,有明确社会责任规划的就更少见了。而社会责任的履行以及社会责任报告的更多是起到宣传作用,有些银行则没有社会责任报告的。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加之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我国银行业不可避免地要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如果我国商业银行仍不能将社会责任真正提高到战略发展的高度对待,这将极大削弱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内外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阿奇B・卡罗尔.企业与社会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陈宏辉,贾生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基于综合性社会契约的理解[J].中国工业经济,2003(12)

3.杜中臣.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方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

4.菲利普・科特勒,南希・李.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公益事业拓展更多的商业机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金碚、李钢,企业社会责任公众调查的初步报告[J].企业管理研究,2006(3)

6.瓦迪・哈拉比,王维平,张番红.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国外理论动态,2008(4)

7.徐尚昆,杨汝岱.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范畴的归纳性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5)

8.张长龙.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基准:赤道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06(6)

9.朱文忠.未来金融业发展趋势与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新挑战[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5)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是当前宏观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银行业管理强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力的提高关系到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也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能否在与国外银行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最终也关系到我国金融经济命脉由谁掌握的问题。因此,探讨如何落实十七大报告的精神,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竞争力是很具现实意义的。本文试图x效率理论出发阐述应如何加强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提高竞争力。

一、x效率理论简介

(一)x效率理论概论

俄国文学家列夫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指出,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是其士兵人数与某个未知数的乘积,这个未知数就是士气。美国经济学家哈维 莱宾斯坦由此类比,一个企业或社会的产出是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与某个未知数的乘积,这个未知数被称为x效率。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厂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即合理分配既定的资源,实现利润最大,这种经济效益被莱宾斯坦称为 资源配置效率 。但资源配置达到最优时,企业中仍存在大量由于经营不善、工人不肯努力等原因所引起的浪费,即低效率。克服这种现象与改善资源配置一样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一种 非资源配置效益 ,莱宾斯坦称之为x效率。

(二)相关文献综述

drake等人(1998)的研究认为,影响欧洲银行业x效率的因素包括规模、专业化、银行特征和市场特点四类[1]。张健华(2003)认为资本充足率与x效率有显著正相关,风险资产比率与x效率负相关,激励机制对x效率有较大影响,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有利于改进x效率,在银行管理方面不良贷款率对x效率有较大影响,盈利能力与银行效率正相关,人均资产及机构平均资产与效率正相关。侯世宇(2006)认为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的集中度对银行x效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3]。伍伟和孙颖(2007)认为银行获取上市资格有利于其x效率的提高,同时适当提高自有资本比率、降低管理费用、提高员工受教育水平,都能改善银行的x效率[4]。

二、我国商业银行管理x效率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x效率影响因素分为内部管理影响因素和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两部分。外部环境影响因素是商业银行经营之外的,不受银行管理层控制的因素。内部管理影响因素是商业银行内部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管理等手段加以调整和控制。外部影响因素一般包括:宏观经济和政治环境、监管制度的变化、所有权结构、银行业市场结构、地域限制、利率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营战略和管理水平两大方面,经营战略是银行管理人员能够调整和控制、并会对其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策略集合。管理水平是商业银行对其经营战略的贯彻、执行,既是银行的最终经营成果,又是效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当前对经营战略及管理水平测度的研究指标主要有: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例、不良贷款率、http://表内外风险资产比例、风险资产比例、中长期贷款比例、投资收益比例、人均费用、高学历人员占比、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等方面。我国商业银行成本效率个体差异很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效显著,通过注资、不良资产剥离、整合上市等方法在降低银行经营成本方面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极大地提升了四大国有行的成本效率。四大国有行中工行、中行、建行三家银行齐头并进,成本效率水平稍逊于股份制银行。投资利润率对技术效率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但单纯的投资于国债等低风险甚至零风险的金融产品,会造成技术效率的虚增,高学历高素质员工队伍的建设对提升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5]

三、基于x效益理论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效益

x效率理论认为,银行管理x效率的高低与努力程度有关,而努力程度又取决于银行成员的努力责任后果关系的松紧程度。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商业银行所面对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使银行员工和管理者都能在适当时间为适当问题选择适当的解决方案。组织结构抑和业务流程的改造,只能是降低商业银行x 低效率的损失、提高银行竞争力的一个方面,必须辅助以企业文化创新和激励约束机制。银行再造主要是依靠信息技术来改变人们传统的工作方式,但是如果人的理念、价值观等不发生相应的变化,银行再造的成效也难以持久。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应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用人制度、企业文化、激励约束机制和奖罚制度,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

(一)采用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制度

每个银行人员给银行带来的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所组成,因此,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降低x非效率,也就转化为强化银行人员的努力责任后果关系问题,成为控制银行人员的成本份额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方法,最终达到控制成本降低商业银行的x非效率的目标。

(二)不断完善用人制度

改革现有用人制度的基本思路是在商业银行内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在现有的人力资源基础上,采用市场化方式配置所有岗位上的员工,建立行内人才市场,以保持行内员工合理的流动性,使其在行内组织的双向选择中主动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三)建立有效的企业文化

通过核心层企业文化的塑造,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引导银行员工行为靠到商业银行期望的目标上来。同时,利用共同的价值观念,在部门之间、员工之间构建和谐、平衡、协调的工作关系,减少内耗。企业文化的核心有两个:一个是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另一个是整合目标,即把个人目标整合到企业目标。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银行管理者的努力程度,而银行管理者的努力程度,又取决于对银行人员的激励和约束。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起一套针对银行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我国商业银行仍然处在物质激励的较低层次,提高银行经理层和员工的薪酬,促进商业银行x 效率的改善和提高。但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改革现有商业银行激励机制还应当注意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显性激励和隐性激励相结合、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逐步建立一套多元化的激励机制。

(五)建立健全奖罚制度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价值链理论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财务管理在商业银行价值链中的地位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以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系作为出发点,而从下图商业银行价值链构成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财务管理体系主要是从内部价值链展开讨论,因此结合工商企业的划分,我们首先对商业银行的内部价值链中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进行阐述。

图1 商业银行内部价值链结构图

商业银行的基本活动是价值创造的直接环节,主要包括资金筹措、资金运用、市场营销、风险管理等方面,这些活动能够直接参与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并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基本活动是商业银行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而辅助活动是对于商业银行价值创造能力的支持和补充,主要包括组织架构的设定、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等方面,这些活动并不直接参与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过程,但其发展的优劣将对商业银行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商业银行的内部价值链构成我们可以看出财务管理在基本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明确了基本活动的构成以及财务管理与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将对于我们构建价值链为导向的财务管理体系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财务管理在商业银行价值链中的特征

在价值链理论下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主要有三个特征,首先是资金链,银行是以货币作为经营媒介的企业,资金运作的效率以及风险管理水平会对商业银行价值创造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二是信息链,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便是信息,这些信息一方面是由外部提供的,便于在策略制定和资金运作过程中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是财务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用于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评估,因此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信息环节将是今后商业银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第三是协作链,商业银行的内部经营环节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财务管理的范围不仅涉及资金运作和风险防范,还与绩效考核、产品设计及定价等方面的活动有着重要的协作关系,因此优化财务管理价值链流程,构建高效有序的价值链将会对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活动产生争相促进的作用。

三、基于价值链的财务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首先,强化财务管理在商业银行价值链中的开放性及适应性。商业银行的价值链具有信息量大、范围广、环节多样性等特点,财务管理要实现在价值链中统筹协调的作用,必须要形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建立起标准的财务信息收集和处理平台。同时将ERP、CRM等管理软件与价值链中各业务流程整合,以适应业务开展的需要,保障财务资金运作效率。

其次,保证财务管理在商业银行价值链中的动态性及灵敏性。现阶段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其价值链也逐渐具有同质性的特征,因此,需要财务管理时刻保持动态性与灵敏性的特征,对价值链上各业务环节的信息进行快速处理和决策,及时配置资源到相关业务部门,从而对商业银行经营形成有力的支持。

第三,深化财务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防范和决策支持作用。良好的财务管理基础在于事前控制,即通过对价值链中的过往财务信息建模分析后,制定相应的准入标准和经营决策,以实现防范风险和价值创造最大化的目的。

四、基于价值链的财务管理体系划分及优化设想

本文认为应将银行财务管理细划为四个子体系,包括组织管理体系、预算制定体系、业绩评估体系、财务监管体系,这样的划分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资金运转和风险因素两个重要环节,而且在四个子系统之间还可以有效地配合并形成有机的整体,从而更好的实现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

图2 财务管理体系设计图

其中,商业银行财务组织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要满足银行的集约化、层次化经营转型的需要。在现阶段的商业银行管理中,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应将各自职能和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在降低经营风险的同时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预算制定体系需要由传统的分级预算向业务条线预算转型,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推动银行重点业务发展的需要,还可以降低道德风险的发生,提升预算制定和使用效率,并激励各个业务条线为获得更多的财务预算资源而在经营中着力发展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

业绩评估体系的构建不能简单的以经营利润为标准,而是需要转变为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绩效评价方式,在抵减相应的权益资金成本后通过计算经济增加值EVA来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各个环节和产品进行考核,对经营活动的成果形成更有效地反馈;

构建财务监督体系的重点在于通过对银行经营过程中财务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控制内部风险事件的发生,并且在商业银行的各分支机构内应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人员从事监督工作,有效规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违规失职等行为。

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