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精选5篇)

  •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些科技产品的发明或科学在历史推动人类生活进步的方面入手,向学生阐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如汽车、飞机、电话的发明都离不开科学的进步。另一方面,从学生年纪考虑,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还可以穿插一些趣味性的科学小故事,…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精选5篇)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科学实验探究的前提,更是老师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这里的态度不仅仅是指学生对于语、数、英三门学科的重视态度,也包括对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尊重意识。学生往往认为不需要考试的学科都是副科,所以在心态往往不重视,上课随意插话,捣乱,不认真听讲,易开小差。教师如何改变学生对科学课程的看法呢?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些科技产品的发明或科学在历史推动人类生活进步的方面入手,向学生阐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如汽车、飞机、电话的发明都离不开科学的进步。另一方面,从学生年纪考虑,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还可以穿插一些趣味性的科学小故事,比如“阿基米德发现浮力的秘密”“傅科制作傅科摆”等等。多方面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端正学习科学的态度。

二、关注学生合作能力培养

科学教学,常常要通过实验探究来进行学习,而实验探究,注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纵观整个小学教育,用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课程很少,再加上学生的生长环境,所以学生脑海中缺乏合作学习的意识,他们也不懂得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如何让学生慢慢学会合作学习呢?我是这么做的。

在三年级接触新班级时,一个班四十多个学生,我会把他们分成四个人一小组,一个班下来一共12个小组左右。小组人数太多,会导致教师管理起来有很大难度。怎样将班里任意四个人拼成一个小组呢?我会让学生抽签,抽到相同小动物图片的四个人,就组成一个小组。在分完组后,还要在四个人中推选出一位相对积极主动的学生担任材料管理员,负责领取材料,提醒组员。当然,前面所说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在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开展组内学习,比如,讨论一个科学问题时,“水和食用油有什么不同呢”,我会让组内的四个同学按1,2,3,4的顺序轮流说,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定要强调轮流,当别人在发言时,自己只能安静听。当组员都表达过观点后,材料管理员会将这些观点整合成小组的观点……刚开始,学生可能会不习惯这样的方式,但是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学生也会慢慢接受掌握这种学方式,并且为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科学教师,一天往往要上四五节课,有时候要跨年级上课,有时候往往要从三年级跳跃到四年级,有时候还因为班级数多,对自身教学造成混乱……造成的结果就是随便遇到一个班级,简单看一下书本,就硬着头去上课了。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就是老师自身对书本不了解,学生对课堂缺少兴趣,进一步讲就是课堂乱!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象呢,关键在于科学老师要对自身的教学精心设计。

我们在备课时,不能单单只备一节课,要从高处往低处看,从单元角度出发,备一个单元的课,知道我现在教的课,处在什么地方,前一课是什么内容,后一课又是讲什么,还有知道我今天教的内容主要涉及哪些方面,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教学突破……科学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一个记录,简单讲就是哪个班级上到哪一课要心里有数,接下来教什么要心里有底。精心的教学设计是科学探究的指南针,为科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四、充足的探究材料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遇到科学实验材料来不及准备或者课堂里实验材料缺乏。教师如果光凭一张嘴在讲台上讲,是很难吸引学生的学生兴趣,学生更是无法理解老师所讲的科学知识。如何才能保证科学课堂有充足的实验材料呢,科学课标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科学老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个人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简单讲就是可以从学生方面,发动学生去收集实验的材料。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学实验 课前准备 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实验教学也不例外,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教师的精心准备必不可少。

一、科学教师自身的素养

1.教师的科学知识准备

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学生的引导者,对于提高课堂探究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影响。在课余时间,教师应该认真解读《科学课程标准》,多听取专家教师的讲座,努力使自己的想法和标准的理念想接近。并且要读懂课本知识,对于所要探究的内容应该理解透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解决学生的提问,把学生错误的探究方法引导回正确的思路上。现在的小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可以了解到各种知识,思维也越来越活跃。每位教师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所以我们老师至少要有一桶水的储备才能应对学生这一碗水的需要。

2.教师的理念转变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探究活动的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而不是通过老师的控制,教师的作用是促进;课堂必须有纪律,但不是用教师的权威来压制,学生的纪律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习惯有很大关系;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二、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

科学课上要用到种种材料,这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准备实验材料是课前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能使科学探究事半功倍。首先,选择具有生活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真实中学习。例如,在教学《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时,教师上课前与学生共同准备了如下材料:(1)各种食品外包装(包括昨天生产的面包外包装和已过期的食品包装 );(2)四种牛奶:纸包装:5~7天;塑料瓶:28天;铁罐:15个月;真空包装的食物、含防腐剂的食物、盐腌食物;(3)只标出生产日期的小袋饼干;(4)食品添加剂资料、湿纸巾。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为学生的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有对象可以观察;从不同的包装上收集大量的信息,有内容可以思考;不同食物的保质期,可以推断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有差异冲突的内容可以争论。其次,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例如,《物体的运动方式》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溜溜球、小风车、小汽车、竹蜻蜓、陀螺、汽球、会发出音乐会跳舞的小布娃娃等。这节课让学生从玩中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生动有趣,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然后,选择具有直观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例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是不能和成人相比拟的。因此,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应尽可能体现现象的直观性。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了鼓、音叉、小口瓶等主要实验材料,还要给学生提供了黄豆、水、泡沫小球等辅助实验材料。这样,学生通过黄豆在鼓皮上的跳动,音叉使水溅出来等直观现象就能进一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最后,是发动和鼓励学生自带实验材料,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收集信息是现代人一项基本能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学会选择对自己有用的材料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因此,实验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好心”地剥夺学生的权力,独立完成搜集材料的任务,而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实验材料。在很多实验中,都可以采取学生自己先准备,教师再“填空”配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自己搜集器材。在上课时展示,我们将发现学生准备的材料不仅齐全,而且种类会很多。实验过程中,课堂气氛也会因为有学生自己所收集的材料而更热烈,学生思维也会更活跃,探索热情很容易高涨。因为收集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科学学习的过程,才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抓好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

1.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极大的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而有效的实验教学又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所以,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要特别的加以重视。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实验教学的过程,是使学生学会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学会自己动手操作,懂得经历一个猜测――制定方案一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一般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这个活动过程,就会使知识具体化,使观察有意识化,使学生更能主动参与到实验操作中去。

3.充分利用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学过和没学过的知识之间,在原有知识领域和新知识领域之间,没有学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架起联系的桥梁,开展探索性实践,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索,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例如,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进行分组,充分发挥每个小组的力量,这就需要学生大胆去尝试,教师适时点拨,以达到实验的结论:任何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各项工作准备充分,了然于胸,在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浙教版;初中科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21-01

1.浙教版初中科学"阅读材料"教学的作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上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是有些教学方式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多是关注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所忽视。由于"阅读材料"是科学教材中的一小部分,是选学内容,所以,很容易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 "阅读材料"在考试中多不会进行考查,所以导致师生对其遗忘。在对于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的一个新理念是: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其中包括科学阅读能力、 科学应用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由此可见,阅读能力得到了相应的重视,这就要求科学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式探究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养成阅读材料的习惯。

2.浙教版初中科学"阅读材料"教学的策略

2.1 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开展探究活动。科学教学主要是以学生自主阅读,教师指导为主,让学生可以独立的进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把阅读材料与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联系,让学生可以去发现问题,充分利用阅读材料分析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可以把阅读材料中的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阅读材料的作用。比如,在学习《酸A性》时,教师可以把阅读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可以在上课前收集有关酸碱性的资料,让学生通过对阅读材料的阅读,进行相应的实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酸碱性。

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材料,开展探究活动,通过实验的方法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可以通过探究活动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比如酸碱性时物质在酸碱反应中呈现的特性,酸性物质可以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碱性物质可以使其变蓝,教师除了要突出本节课的学科特点,还要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可以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2 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材料。在教材中,很多阅读材料都是在讲我们生活中的常识,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很好的获得知识。阅读材料的目的不是学生对知识、方法、结论的认识,而是要通过阅读材料学会自己归纳整理知识,让学生能够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体系,能够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阅读材料充分发挥学科的功能,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从被动阅读材料转变为主导阅读材料,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比如,《PH值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阅读材料之后会知道PH值涉及到社会生产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先是了解了PH值和日常生活中的饮食、 人体健康以及生产之间的关系,这时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被激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收集与阅读材料有关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阅读。PH值=7的水溶性为中性,PH值7显碱性。比如,在日常生活中,酸雨是指PH值

2.3 开展实践作业。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新课改的提出了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以外,还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后要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可以根据阅读材料进行实践。通过实践可以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式探究的学习方式。

2.4 鼓励学生多写科学文章。教师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应用"阅读材料",可以多鼓励学生写科学文章。科学文章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符合当前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可以利用科学文章弥补学生科学知识上的欠缺。通过写科学文章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科学"阅读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材料,开展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可以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玲玲. 探究初中科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 亚太教育,2016,07:39.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科学探究 有效性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课程理念。在全面贯彻新课标精神的今天,“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许多一线教师在课堂上既注重了信息技术的运用,也非常注重探究活动。但是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许多科学课堂,表面上气氛活跃、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非常浮躁,学习效率低下,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培养的能力没有达到课标要求。因此,科学探究活动低效性问题,已成为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呢?

一、实验前准备好合理的材料

材料是探究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教学中如果不注意材料的提供,很容易引起课堂的“忙乱”,最终导致探究的低效。因此,在材料的选择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选材要慎重。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要有利于建构正确的科学概念,材料的准备要有代表性。如《有趣的磁铁》一课,研究“磁铁能吸铁”的性质时,准备的材料中如果有铁钉、塑料、铜丝、铝片、木质铅笔,学生会通过实验、小组讨论,很容易在比较中认识到磁铁只能吸铁的性质。

其次,材料的发放要有序。什么材料什么时候发,是一开始就呈现所有的材料,还是一样一样发,发的时间最恰当在什么时候,迟发材料同早发材料的关系和什么时候回收,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早早预设,来不得半点马虎。例如,教学《热传导》时,我提供了两个实验所用的材料,课前把两个实验所用的材料都发到各小组去了,但第二个实验所用的小木棒、小竹棒、铜丝、铝丝等实验物品用纸包包起来,否则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会分散,肯定会把所有的实验物品拿出来乱用,课堂就容易乱。

第三,材料的数量要控制。材料是人手一份、两人一份还是小组一份,不同的材料不同对待,一般情况下,简单的、需要每个学生都动手的材料人手一份,如果需要协助才能完成实验的可以6人小组一份。

二、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

时间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保证,没有充足的时间,学生的科学探究就会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更不要说深度与有效了。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这一环节上,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不仅能力强的学生要有时间探究,相对探究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不仅如此,我们说动手必须与动脑相结合,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进行思考,那才是有效的探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学生先观察众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再按物体大小排列看它们的沉浮情况和按物体轻重排列看它们的沉浮情况,最后再对相同大小不同重量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进行科学探究,又对相同重量不同大小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相同重量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这是一个复杂的探究过程,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是一个需要积极动脑的过程,仅通过动手探究是很难发现的。因此,教师必须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动脑的地方所花的时间考虑进去,才能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三、确保合作学习是和谐、有效的

目前,合作学习不尽人意的表现如下:

其一,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简单化。

其二,分工不明确,学优生处于主宰地位,学困生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因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教学分组时每组最好不要超出6人,班额较大的组内人数多,分工时可以让学生循环操作,这一次你来,下一次我来,保证人人有事做,不要有闲人。

第二,精心设计,有效讨论。设计好要讨论的问题是保证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例如,教学《馒头发霉了》这一课,设计的主要问题是:A.每人描述一种食物发霉的现象,分析它所在的环境,猜测它发霉的原因是什么?B.如果你认为馒头发霉的原因与温度有关系,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怎样保证实验的公平性?C.怎样记录你观察到的现象?你认为需要观察几天?以精心设计的问题为主线,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展开讨论。

四、精讲点拨,保障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的指导影响着探究的有效性。让学生自行探究获取知识,并不是放任不管,相反地要加强教师对学生自主活动的引导,只有在老师的巧妙的引导下科学探究才会有序才会有深度。那么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具体体现在:

第一,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的问题。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研讨,提出对问题的看法作出假设,让学生在头脑中明析探究的方向和研究的思路,如教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一课学生通过开动脑筋想出:水的浮力特性中“什么是水的浮力”?“水的浮力的方向是向哪”?“水的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同一块橡皮泥为什么做成小船形状就能浮在水面上”?“鸡蛋在水中是下沉的,为什么腌咸鸡蛋时鸡蛋能浮在水面上”,等等。教师通过谈话,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那些在课堂上能研究的问题。

第二,要引导学生思考研讨,自己得出结论。学生在探求过程中,获取了较多的事实和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于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想象等思维方法对获取的事实进行思考、研讨,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适时巧妙地引起争论,让学生在研讨中自己得出结论。

五、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学实验 课前准备 探究 有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实验教学也不例外,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教师的精心准备必不可少。

一、科学教师自身的素养

1、教师的科学知识准备

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学生的引导者,对于提高课堂探究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影响。在课余时间,教师应该认真解读《科学课程标准》,多听取专家教师的讲座,努力使自己的想法和标准的理念想接近。并且要读懂课本知识,对于所要探究的内容应该理解透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解决学生的提问,把学生错误的探究方法引导回正确的思路上。现在的小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可以了解到各种知识,思维也越来越活跃。每位教师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所以我们老师至少要有一桶水的储备才能应对学生这一碗水的需要。

2、教师的理念转变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探究活动的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而不是通过老师的控制,教师的作用是促进;课堂必须有纪律,但不是用教师的权威来压制,学生的纪律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习惯有很大关系;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二、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的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教师在写教案时,思考怎么组织教学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使学生的哪些方面得到发展与提高。

1、要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把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共8册教材,每册教材中的每个章节都是相互联系,层层深入进行编写的,因此作为一个小学科学教师备课前先要熟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读懂每一册教材和教师用书,理清教材编写的目的,然后从整体上进行一个单元/主题的备课,这样一个单元/主题之中的每一课时之间就不会出现“各自为营”的现象。

2、要分析具体的学生、内容与可得到的资源,挖掘内容或资源对学生的发展意义与价值。教师要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动手实验能力、心理需求基础等,然后将教学内容建立在此基础上再适应提高。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来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针对具体的内容或活动、可得到的资源以及目标所指向的学生进行研究与分析,以便于挖掘教学内容潜在的教育意义。

3、要清楚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正确把握教学有效性。在课程与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过于关注学生的生成,认为生成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经常有教师喜欢让学生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实则与本课时无多大联系。结果导致预设偏离,这样教学就走向“无目的”的误区。

三、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

科学课上要用到种种材料,这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准备实验材料是课前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能使科学探究事半功倍。

1、 选择具有生活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真实中学习

案例:在教学《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时,教师上课前与学生共同准备了如下材料:

⑴各种食品外包装(包括昨天生产的面包外包装和已过期的食品包装)

⑵四种牛奶:纸包装:5-7天;塑料瓶:28天;铁罐:15个月;真空包装的食物、含防腐剂的食物、盐腌食物;

⑶只标出生产日期的小袋饼干;

⑷食品添加剂资料、湿纸巾。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为学生的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有对象可以观察;从不同的包装上收集大量的信息,有内容可以思考;不同食物的保质期,可以推断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有差异冲突的内容可以争论。

2、 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

案例:《物体的运动方式》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溜溜球、小风车、小汽车、竹蜻蜓、陀螺、汽球、会发出音乐会跳舞的小布娃娃等。这节课让学生从玩中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生动有趣,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

3、 选择具有直观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案例: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是不能和成人相比拟的。因此,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应尽可能体现现象的直观性。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了鼓、音叉、小口瓶等主要实验材料,还要给学生提供了黄豆、水、泡沫小球等辅助实验材料。这样,学生通过黄豆在鼓皮上的跳动,音叉使水溅出来等直观现象就能进一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 发动和鼓励学生自带实验材料,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收集信息是现代人一项基本能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学会选择对自己有用的材料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因此,实验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好心”地剥夺学生的权力,独立完成搜集材料的任务,而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实验材料。在很多实验中,都可以采取学生自己先准备,教师再“填空”配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自己搜集器材。在上课时展示,我们将发现学生准备的材料不仅齐全,而且种类会很多。实验过程中,课堂气氛也会因为有学生自己所收集的材料而更热烈,学生思维也会更活跃,探索热情很容易高涨。因为收集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科学学习的过程,才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注意安全教育预防意外发生

科学实验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科学教师的职责。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实验课前可以制定相应的安全制度,要求学生做到实验课时不随意走动、不大声吵闹、实验器材不随意移动、实验材料严禁食用,在实验中发生意外应立即报告教师处理等。例如,在教学“给冷水加热”一课时,学生实验研究给冷水加热有什么现象发生,用到开水、酒精灯、试管等器材。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注意安全,防止受伤或伤到他人。通过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课前准备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各项工作准备充分,了然于胸,在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