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的观察日记四年级(精选5篇)

  • 绿豆的观察日记四年级(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0月15日星期五天气:晴 放学回家,我迫不及待地跑到厨房去观察绿豆,我发现喝饱了水的绿豆变大了,肚子涨得圆鼓鼓的。于是,我又按着妈妈的要求,把浸泡了一天的绿豆水倒掉,并把绿豆放在一个塑料碗盖上,还铺上一块大小相同的湿纱布。 10月16日星期六天气…

绿豆的观察日记四年级(精选5篇)

绿豆的观察日记四年级范文第1篇

今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在家种绿豆,写观察日记。

晚上,我让妈妈抓了一把绿豆给我,绿豆身上绿绿的,个子小小的,硬硬的。按妈妈的要求,我拿来一个杯子,把绿豆放进去,再加上一点儿水。

10月15日星期五天气:晴

放学回家,我迫不及待地跑到厨房去观察绿豆,我发现喝饱了水的绿豆变大了,肚子涨得圆鼓鼓的。于是,我又按着妈妈的要求,把浸泡了一天的绿豆水倒掉,并把绿豆放在一个塑料碗盖上,还铺上一块大小相同的湿纱布。

10月16日星期六天气:晴

绿豆的观察日记四年级范文第2篇

首先,我准备了一个透明的玻璃杯,接满了自来水在里面放了大约6颗的红豆。仔细地观察着。

一天后,我发现豆子褪去了原来的深红色变成了深粉的了,可自来水却被染上了花黄色。慢慢的红豆变大了,长出了一个脆弱的豆芽,尖尖的可爱极了!

几天后,我发现豆芽越来越来长,越来越大了,还长出了两片嫩绿的细叶小小的,如果不注意看就根本看不见它。我好奇的拿出一粒,用手一搓,外面的豆皮便很轻易的就掉下来。

又到了新的一天,我便观察起我泡的红豆来,发现豆子的顶部长出了一点嫩绿的东西。再仔细看,这才是豆子的芽啊!那么以前像芽似的东西又能是什么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还专门在百度上调查了一下,原来那是豆子的茎。豆子的茎已经开叉了,也就是说,豆子的芽弯成两条了。

绿豆的观察日记四年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四年级;观察日记

【中图分类号】G434

互联网已非常普及,微电影、微信、微博已得到广泛应用,2013年国家首次进行了微课程大赛,此后,以微课为代表的教学改革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国内中小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也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应用,小学语文观察日记中应用微课,可以大大提升小学生观察日记的写作能力。

1 微课在小学语文观察日记中的应用优势

1.1创设微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最大特点是年龄小,还处于典型的形象思维阶段,心理发展和思维变化非常的活跃,他们思想不稳定,天性好奇,好动,善于模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大部分的小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学习兴趣的。小学生在这一时期,各方面的发展尚未定型,因此可塑性比较强,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为此,在小学语文的观察日记中,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洞察力、想象力等因素,通过观看短小精悍的微课,充分{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激发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设计“黄豆发芽”这一课的课外学习内容时,我提前一个月自己做了实验,将黄豆在水里逐渐发芽了成长的过程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再用视频转换器转换成一段视频,配上文字和教师的解说词,这种类型的微视频,极大地激起了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做看的兴趣,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培育黄豆。

1.2通过观察日记的形式,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语文的学习博大精深,很多内容并不是语言能够表述清楚的,因此,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体会、各抒己见,一定要让学生将自己的不同见解表达出来。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微课的帮助下,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体会学无止境的内涵。在微课的帮助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交流。很多的书籍和图片在观察日记课程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它们不仅能够为课前学习提供很多前瞻性的知识引导,驱使孩子们带着各种知识性的疑问去观察,并驱使他们在观察中自我解决问题,而且能够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观察热情。例如:在设计“观察蚯蚓” 一课的课前内容时,教师以经典绘本《蚯蚓日记》为载体,在网络上下载了以蚯蚓的身份讲述故事,带领学生走进蚯蚓的世界,使学生在故事情境中了解了蚯蚓的外貌特点和生活习性,引导他们自己去观察,这样更富有实效性。

1.3通过课前搜索资料,鼓励学生充分的发现自我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都忽视了对学生探索精神与创造力的开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思想,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闪光点必须进行鼓励、肯定、尊重,不歧视他们的创造性。微课形象生动,再加上教师的旁征博引,会更增加说服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求知欲。要写好观察日记,首先要对所观察的物体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教师在设计课前作业单时,往往会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者其他途径搜集有关这个物体的一些具体资料,在搜集资料中,学生会对这个事物产生一定的认识,有助于“翻转课堂”的开展。例如在“孵甲鱼”这个话题上,教师首先让孩子们去搜集关于甲鱼繁殖的资料,孩子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关于甲鱼的知识,有的甚至学到了不少甲鱼繁殖的技巧,为写好观察日记提供了打下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2小学四年级语文观察日记的应用方法

作为观察日记,“观察”是重点。传统课堂中,教师的讲解是放在首位的,通过教师的讲解,再引导学生有侧重地去观察。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将观察力的培养融于课前学习的途径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2.1方法一:有目的地引导观察

孩子在观察中往往目的不明确,只凭自己的兴趣观察。如要培养孩子较强的观察力,就必须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在观察之前,教师在课前学习的任务单上要明确地告诉他观察的任务,尤其是不易引起孩子注意的地方。可以给孩子一些指点,让他集中注意力,以达到良好的观察效果。例如在设计“种黑豆”这一课程时,教师在课前学习单上明确了观察任务:

(1)黑豆发芽后,请你观察黑豆叶子形态的变化。

(2)黑豆叶子颜色的变化。

(3)请你摸一摸,随着黑豆叶子的长大,叶子在触觉上有什么变化等。

2.2方法二:有顺序、多感官地观察

在观察目的已经明确的情况下,如果观察的顺序不对,也会影响观察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制作教学视频时,时常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从整体到部分地引导孩子去观察。并且还有意识地抓住观察的重点,使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比如可以摸摸黄豆苗的叶子是光滑还是粗糙,用鼻子闻一闻是否有味道等等。

绿豆的观察日记四年级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三年级;作文教学;单元训练;观察;想象

作为教者,我们感觉到三年级学生作文这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一块巨石。怎样扫除障碍,让孩子们愉快写作,有话可写,这是我们全体三年级语文老师经常探讨的话题。

一、结合教材,读写结合

教材,就是最好的写作范文。在学习这些篇目时,我们有意将教材内容扩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毕竟,学生作文的素材还是来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圈子。

比如第一单元的作文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而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里就有一段描写民族小学孩子们课余生活的文字,当孩子们品读课文,感受民族小学孩子们课余生活的精彩时,我“借题发挥”:孩子们,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样的呢,想把你的快乐与大家分享吗?这一问,思维活跃,语言丰富的“优等生”们便跃跃欲试。而那些平时只知道疯玩,语言表达能力本身就比较欠缺的“后进生”们却张口结舌,词不达意了。没关系,这只是一个前奏,我微笑着表扬前者,又委婉地告诉后者:孩子,别急,咱们还有时间来准备。于是,我利用大课间活动的时间带孩子们到大操场开展了多姿多彩的活动,蛙跳比赛,拔河,老鹰捉小鸡……都是他们很感兴趣的。在活动过程中,我提醒孩子们认真观察,用心感受,记下你此时的所见、所感,这样,到写作文时再把这些“窖藏”的“珍品”搬出来,何愁作文无话可说呢?

当然,写课余生活不只限于校内。周末,我布置孩子们在家长带领下去爬照母山,回来后孩子们不但能较具体生动地写出自己的爬山过程,还能结合课文《爬天都峰》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呢!“我就说嘛,爬天都峰的小朋友和老爷爷都能一鼓作气爬上山顶,我还不信我就不能征服小小的一座照母山!”多带劲儿的句子,多豪迈的宣言!

二、仔细观察 积累素材

从教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根本原因是不会观察生活,更不会用心体验生活。小学生的作文教学,观察作文占的比例比较大,要想指导好学生的作文,就要培养学生敏感的新视觉,重视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首先,要激发学生观察兴趣。我们要经常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并观察生活,走进大自然,并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四单元作文是写观察日记,在单元课文才上到一半时,有一天午自习,我捧着一小盆绿豆芽走进教室(当然,这是我几天前就开始准备了的),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知道这胖胖的,白白嫩嫩的绿豆芽是怎么长起来的。于是,我布置孩子们自己动手去泡豆子,每天观察豆子发芽、生长的情况,然后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写下来。孩子们摩拳擦掌,兴致极高,一周下来,几乎每个孩子都交上了满意答卷。

其次,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孩子们在观察时,往往东一看,西一瞧,浮光掠影,印象自然不深。所以,在指导他们观察时,我先教会他们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比如三单元的作文是写秋天的美景,在布置孩子们周末去郊外秋游时,我提醒他们按照从天空到地面的顺序观察景物,而观察地面景物时,又可以划分成几个地方逐个观察,果园―田野―公园。任何事物都有多方面的特点,如果在观察时不分主次,不突出重点写出来的文章就像记流水账一样平铺直叙,看得人乏味。所以,我引导学生去选择一处作为重点部分进行详写。

第三,要培养学生观察习惯。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多看,利用一切可利用机会有意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指导观察,养成观察习惯。而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最直接有效办法就是要求和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当然,要让学生做到持之以恒的确有些难度,学生会出现偷懒的现象。所以,我强调孩子们只要写真实的东西就行了,不用挖空心思去胡编乱造。在批改日记时,对写出了身边真实的事物或现象,并抒发自己真实感受的学生及其作文,一句精彩的句子,一种独特的感受,一个画龙点睛的词语我都大加肯定和鼓励。

三、创设情境 丰富想象

想象与写作犹如树与根、水与源密不可分。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观察,是想象产生的根源。四单元的作文是观察日记,除了让学生去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外,我们还特地准备了这样一次观察活动。办公室喂养着一盆金鱼,那天,我抱着这盆可爱的小精灵走进教室,孩子们马上围了上来,兴致勃勃地观赏着、叽叽喳喳地谈论着。这时,我引导学生先观察这几条金鱼的外形,想象它们像什么。一个孩子说,那条全身红色的金鱼像一团火。另一个孩子说那条黑白相间的金鱼像披着一件花斗篷的姑娘。接着,我让孩子们喂金鱼们吃食,看它们吃饱喝足后的样子。一个孩子观察后说那两条在水草中穿来穿去的金鱼是在跟同伴玩捉迷藏。另一个说那条呆在水底一动不动的金鱼是想一个人好好静一静,就像我们累了想休息一下一样。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都闪耀着想象的光芒,令人啧啧称赞。

与此同时,教科书中不少作品给学生留下了“空白”, 我们要敏锐捕捉信息进行小练笔训练。

四、积累语言,提升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量的增加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语言补充和积累,学生是没有办法写好作文的。建立起以学校、班级、个人为主的三级小书库,课外阅读从书籍选择、阅读时间等方面切实地落实。

绿豆的观察日记四年级范文第5篇

生物新课程改革要求生物教师通过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生物学基础知识、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科学态度和世界观等。初中生物知识比较贴近生活,教材中安排了一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小实验。这些实验一般比较简单,多数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通过亲手实验,学生的科学素养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比如,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83页植物的吸水实验。课前,我已经布置大家回去自己做了。所以,展示实验的那天,一上课同学们就比较兴奋,课桌上摆着他们带来的瓶瓶罐罐,看来他们已经准备好了。我作了简单的引导,然后让他们分组讨论,并要求每组通过讨论推出一个最好的实验向全班同学展示。七八分钟后,同学们讨论结束了。第一组的胡秋站起来说:“我用大小不同的两个碗做的实验。大碗里放半碗盐水,小碗里放半碗清水,然后将大小相同的两根萝卜条分别放进两个碗里。在我们组里我的实验现象最明显,大碗中的萝卜条变得皱缩了,非常软,说明它失水了,小碗中的萝卜条非常硬挺,里面出充满了水分,说明它吸水了。”第二组的陈然站起来说:“我和胡秋的实验过程相似,但我用的是完全相同的两只塑料瓶,方便携带。”第三组的高平接着说:“我用的是完全相同的两只玻璃杯,切了四块大小完全相同的萝卜条,每只玻璃杯中放两块。刚才我们用手捏了捏萝卜条,发现泡在盐水中的变软了,泡在清水中的变得更硬了。”第四组的刘楠说:“我用的也是两只相同的玻璃杯,实验结果和第三组一样,不过我的每只玻璃杯里只有一块萝卜条。”四组展示结束后,我首先带领大家通过分析得出了实验结论:植物吸水还是失水与外界溶液的浓度有关。然后大家又将四个小组的实验进行综合比较,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后总结出了这样几点:(1)胡秋的实验现象最明显,但容器的大小不同是明显的缺点。(2)陈然的塑料瓶容易携带,但是放进去的萝卜条不容易取出来,不能真切地感受到萝卜条的变化。(3)高平的每只玻璃杯里有两块萝卜条,避免了实验的偶然性,这一点值得其他同学学习,不过要是放四五块就更好了。(4)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缺点:没有给各组实验编号。(5)实验设想:如果做三组实验,1号用清水,2号放两勺盐,3号放四勺盐,2、3中的萝卜条变化一样吗?接着,我引导大家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科学探究一般要设计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通过这看似简单的一个小实验,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实验原理,而且学会了思考,提高了动手能力和总结表达能力,懂得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更可贵的是,有些同学还提出了实验设想,这些不正是科学素养提高的表现吗?

再如,七年级上册第94页有这样一个实验:取一些新鲜的黄豆芽,将它们平均分为两份,分别放在两个烧杯里,保证一定的水分和温度。将一个烧杯放在光下,另一个用黑色塑料袋罩起来。每天观察记录,比较两个烧杯里的黄豆芽生长状况有什么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已经到了十一月份,当地气温已经降到10摄氏度以下了,这个实验很可能做不成功。(我们是农村中学,多数同学的家里都没有空调,而10摄氏度以下的温度是不适于豆芽生长的。)但我没有把这一点说破,因为同学们对这个实验的兴趣很大,所以我仍然布置大家回家自己做。展示实验的那天,同学们没有了往日的兴奋,因为实验都失败了,两个容器中的豆芽生长情况都不好,许多豆芽已经萎缩甚至豆瓣已经掉了。看着大家失望的神情,我没有讲话,而是微笑着将自己的实验展示在讲台上。“啊,老师的实验也失败了。”同学们发出了惊叹。“是的,老师的实验和大家的一样也失败了。”我接过话头,“那么,现在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本中的说明,找出失败的原因。”经过阅读分析和联系实际,同学们自己推测出了实验失败的原因:环境温度太低。“这个推测到底对不对,能不能想办法验证?”我顺势提出了这个问题。同学们热烈讨论起来,最后决定等下学期“五一”假期后再重新做这个实验。课后我想,也许到下学期同学们早已把这件事忘记了。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第二学期“五一”假刚过,几个同学就找到我,问我豆芽实验什么时候做。我心中暗喜,看来同学们对生物知识的兴趣是挺大的。于是我和同学们又重新做了这个实验。这次的实验大家做得很成功,大约经过两天,见光的黄豆芽的豆瓣变成了浓绿色,原来白嫩细长的芽也泛起了绿色,有的豆瓣间还长出了两片小小的绿茸茸的幼叶,不见光的黄豆芽的豆瓣仍是嫩黄色,和原来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前后两次实验的对照,验证了同学们上学期的推测是正确的,通过这一次成功的对照实验,大家知道了绿色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照,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叶绿素才能形成。通过自己的实验验证的这些科学结论,同学们接受起来特别容易,所以这部分内容大家学习得轻松愉快。但我觉得,这次实验的意义还不仅仅体现在同学们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大家第一次实验失败后,没有盲目地下个结论就算完事,而是想到了再次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这无形中培养了同学们严谨认真的科学素养。第二次实验与第一次相隔了几个月时间,同学们不仅没有忘记,而且兴趣丝毫未减,这又培养了大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科学研究态度。

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在农村中学,实验一直是一个难题。教材中安排的一些较为复杂的实验,演示已经很困难,更别说分组完成了(受到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农村中学的学生对实验知识的掌握不是很好,而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一提到实验,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师就会皱眉头,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好像更不可能。不过,近几年的工作经历证明,一些简单易做的小实验正好可以为农村的孩子补上这一课。除了上述的例子外,还有蚯蚓的观察、鸟卵的观察、食物营养成分的鉴定等。这些实验贴近生活,易于操作,同学们可以亲自动手做,在实验操作中,他们获得了科学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懂得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提高了自己的生物科学素养。所以,我觉得,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动起手来,完成教材中简单易做的实验,这些看似简单的实验,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