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精选5篇)

  •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在《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中,主要的人物形象于勒虽然在文中出现的不多,但他却是小说的灵魂所在。于勒的惨淡回归,引出了我们对尊严以及人性的沉思。是的,每个人都有尊严的活着以及有尊严的死去的权力。但是,当我们读到莫泊桑的这篇小说时,就像平淡生…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精选5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对于这篇老课文,如何更科学、更富有新意地进行教学设计,实现推陈出新,体现新课标中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在教学设计中着重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小说教学要遵循作者思路,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以及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意义。于是,我从引导学生专注于分析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入手,以达到对小说主题的多样理解。

生活如一条河,永远都是在充满漩涡的矛盾纠结下流淌前行。莫泊桑就是站在这河边打捞漩涡的渔者,他将这漩涡打捞,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加以凝固,并呈现于世人的眼前。我们拉开时空的距离,仔细加以审视的同时,也可以回头反省我们每日所经历着的酸甜苦辣和矛盾纠结。是的,文学并不仅仅关乎美,它更是对人生的品味与沉思,品味我们生活中的点点琐事,沉思琐事中的深刻寓意。在这品味与沉思中,领悟时代前行的蚁迹鸿影,这便是文学的魅力了。

在《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中,主要的人物形象于勒虽然在文中出现的不多,但他却是小说的灵魂所在。于勒的惨淡回归,引出了我们对尊严以及人性的沉思。是的,每个人都有尊严的活着以及有尊严的死去的权力。但是,当我们读到莫泊桑的这篇小说时,就像平淡生活中的一点盐,于勒这点盐,将生活这锅汤调出了别样的滋味——尊严这道华丽的风景绝不是如人们想象中那样甜美可口。在这道华丽的风景之下,面对于勒的惨淡回归,面对的瞬间冰冷的亲情,我们也许能品出生活中或浓或淡的伤感、残酷与无奈了。

于勒叔叔被抛弃了,虽然抛弃他的菲利普夫妇撕破了温情的面纱,但是我们能够指责他们吗?抛弃他的人承担着他们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而于勒叔叔的惨淡回归,却威胁到了菲利普夫妇承担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的能力,威胁到了他们努力维护着的最后一点可怜的社会尊严,虽然是以那样懦弱而冰冷的方式。

如何将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小说的思想情感联系起来,这是我在教学中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我希望尽量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希望多让学生自我感悟,包括各种形式的读,富有实效的讨论,有体会的表达等。我希望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从人物性格分析到对主题的认识,都力求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并能找到认识的根据,包括文本中的文字根据和文本以外的理论根据。

鉴于以上这些考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尝试着将我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以实践活动的形式贯穿于教学之中,即把辩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我将《我的叔叔于勒》的第二课时,理解小说主题思想设计成了一堂辩论课。课前,我先让学生家长配合完成思考题:假如你的父母也有于勒这样一个弟弟,鉴于你们也如菲利普家那样窘迫的生活处境,你的父母会认他吗?并请家长写出自己的意见。上课时以“菲利普夫妇该不该躲避于勒”为辩题,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正方为该躲,反方为不该躲,然后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找依据,再延伸和拓展。

这堂课上学生发言十分踊跃,一些平时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也非常认真地从文本中找有利于自己的论据,以便针锋相对地驳倒对方。正反两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通过辩论,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的思想情感,更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辩论结束后,我将家长的意见归纳整理为两类:一是接受于勒。因为他虽有许多不是,但毕竟血浓于水,在他处于困境时,应伸出援助之手,亲情比金钱更重要。二是不接受于勒。原因是:1.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于勒游手好闲、懒惰,这种人从本质上不可能改变,菲利普一家的生活已经很拮据了,于勒回来只能带来更多的困境,姐姐的婚事也会因此泡汤。2.如今人们生活压力太大,不是不想帮他,而是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再接纳他。

辩论结束后,作为小结,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面对落魄而归的于勒,亲人能接受,这表现了人性中的美好和真诚以及血浓于水的亲情。但是菲利普夫妇面对以卖牡蛎为生的弟弟于勒时,十多年的亲情瞬间冷却,他们除了痛恨就是逃避。对于菲利普夫妇的行为,我们是否应加以指责。出于义愤,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应该予以谴责。

对于这样做是否正确,我继续启发学生:小说揭示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后法国人民的思想,人们充满着对金钱利益的追逐。菲利普夫妇从厌恶于勒到盼望于勒再到对于勒的失望,都是因为金钱的关系。小说中姐姐的未婚夫也是因为看了于勒给菲利普夫妇的那封说他发财了并且会回去的信,才和姐姐在一起的,这也是为了金钱。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有着金钱的深深烙印。人性是非常复杂的,我们渴望人性中的真诚和美好,但也不能回避人性中的懦弱与自私。在当时拜金主义思想弥漫的法国社会中,如菲利普夫妇一般生活窘迫的小人物,生活处境是非常艰难的。当他们期盼了十多年后,突然面对落魄而归的于勒,使得他们改善生活处境的所有憧憬瞬间变为泡影,剩下的只有深深的恐惧:于勒的归来将会给他们窘迫的生活雪上加霜,于勒的归来将会影响到姐姐的婚事,最重要的是,于勒的归来将会威胁到他们努力维护的可怜的社会尊严。同学们,请原谅菲利普夫妇在恐惧与无奈中的逃避吧!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探究教学 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33

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中总结了“长善救失”等教学原则与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注重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和教师的循循善诱。17世纪,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反映出的主要教学思想是“教学论是指教学的艺术”。 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其主要目的是“寻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古今中外的这些教学理论其实都体现了探究教学的思想启蒙。探究教学,又称发现教学,问题教学等。是从问题出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对问题的分析探索,以发现新知,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养成科学的态度与品行的教学。近年来,我国教育新课标理论下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主动探究发现 为特征的探究教学最为典型。可见,探究教学在构建教学课程,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让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才能更有效的进行探究教学的师生互动呢?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对文本内容巧妙善诱地设计问题,有效性地提出问题能促进探究教学和学习,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下面结合《我的叔叔于勒》的课堂教学,谈谈巧提问,促探究的尝试与体会。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问得恰到好处

提问要围绕中心有的放矢。要据教学的目的,重点和学生难点提问。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在学生了解基本内容之后,我不失时机地问:“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还是菲利普夫妇?”问题一出,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莫衷一是。我并没有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借此激发学生再读课文的欲望,探究小说的主题思想,从而既判断了主人公,又学到了主人公判断的方法;同时很顺畅地引出了对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分析,以更好地引导分析菲利普夫妇的个性――这是小说阅读的重点所在。

二、提问要有有序性

提问要随教学过程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由知识逐步转化为能力。例如,在解决上一问后,才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的答:“于勒的经济状况决定的”;有的答:“菲利普夫妇虽然对于勒的态度在变,但对金钱的追求欲望始终没改变”。在此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已明白了主人公的个性特征,于是,我趁热打铁,乘胜追击,再问:“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都如此冷酷无情,那么,对陌路人呢?对其他的弱者呢?”通过这样的假设提问和讨论,把学生一步步引向了对小说主题的探究,认识资本主义社会裸的金钱关系及作者对纯粹拜金主义人际关系的揭露与批判。这样学生能顿然而悟,无须教师大讲,特讲了。因此,达到了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可谓一箭双雕,把学生故事现象引向了对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的反思( 本质)。从而,实现了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三、提问要有准确性,思维性

这表现在教师的提问内容要表述准确,答案要明确,忌问题太大太空,更不能产生歧义。如,《我的叔叔于勒》如果问:“于勒到底发过财吗?他是个骗子吗?”我认为是不必要的,虽能激发兴趣,却游离于小说主题之外。又如,若问:“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句说明了什么?就容易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如改问:“这句描写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以此让学生认识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并且有利于习作时学习运用以景衬情的表现手法。

四、提问要有启发性,层次性

(1)启发性:课本上无现成的答案,须大范围,多章节,大单元的联想和思考,整理知识,或根据提供了资料而没展示结论的问题。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之前,本单元中已经学了《故乡》和《孤独之旅》学生应该有了把握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的一招半式。因此,在学习作者塑造菲利普夫妇形象的手法上,我只是问 :“文中用哪些技法雕塑其嘴脸揭示性格?”学生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不难地归纳出: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和神态等),侧面烘托和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这样设计问题与解答,可以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加深了对小说阅读常识的了解,提升了阅读小说的能力。(2)层次性:一个问题的提出,应有思维的价值,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问题有两个以上的思考层面,缺乏逻辑层次的问题是不能触发学生兴趣的。例如,分析“我”给叔叔于勒十个铜子的细节时,设计的问题是:“母亲吓了一跳,大声说:‘你简直是疯了......’这一细节能删去吗?为什么?”借以引导学生学习反衬手法,加深对主旨的探究理解,而绝非是只问:“我怎么对待于勒,为什么?”这么简单。

五、提问巧用“假设”性

根据课文假设一些特定情境提问,让学生受到开放性的训练。例如,我设计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1)于勒认出了我们,会是怎样的“热闹”?(2)游轮上,巧遇的是阔绰的于勒,他会是什么态度?(3)菲利普夫妇成了暴发户会正面对待于勒?(4)你会怎么对待自己身边的穷人?问题一出,就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放开了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假设回答完毕,教师因势利导,教育学生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观,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这样巧妙地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

六、把握提问的量力性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究竟应该怎样来使用教参呢?近年来我们在教授这两课时有所创新。现录如下,对于《春》一文,我们不仅要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等),而且还要说出是怎样的图,即要求学生在“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名词后加上一个描述的词语。因为这个提问很独特又没有现成的答案。结果引发了学生对每一部分具体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和归纳。仅“春花图”一处,学生就拟出了好几个名称:春花齐放图、春花争艳图、春花烂漫图、春花满树图等。接着要求学生再读课文,从拟出的名称中选出最恰当的一个,并且要说出理由。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最后选定了“春花争艳图”,理由是,课文中“……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集中写了一个“争”字,而“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则写出了花的“艳”;后面写蜜蜂“闹”、蝴蝶“飞”,又从侧面写花之“争艳”。因此,用“春花争艳”最能概括这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定名”的过程实际是进一步把握每一段重点的过程。经过学生的讨论这几幅图被定名为“春花争艳图”、“春草如茵图”、“春风送暖图”、“春雨朦胧图”、“春意催人图”。我们认为这样命名突破了教参上的静态的描述,给人以动感,且改变了教参前四幅图名词性的命名与最后一幅“迎春图”动词性的命名不相协调的一面。

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们要求学生用编写回目的方式来编写故事情节,尽可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经过分组编写、讨论。最后选定几组供大家参考。

开端部分:

(1)生活拮据,处处节省;衣冠整齐,盼望于勒。

(2)生活,捉襟见肘;于勒,快来救我。

发展部分:

(1)于勒发财成富翁,父母夸赞大救星。

(2)发财变为大好人,来信成了福音书。

高潮部分:

(1)附庸风雅吃牡蛎,鬼使神差遇于勒。

(2)骂于勒,母亲起怨言;给小费,于勒真可怜。

结局部分:

(1)全家希望成泡影,改乘游船躲于勒。

(2)除了骂,还是骂;能够躲,尽量躲。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文章来源

一位教师针对毕淑敏的《素面朝天》,用做摘抄的方式设计课堂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收获佳词、收获美句、收获手法、收获哲思。对这篇文章的处理颇有创意,可惜从第二个环节开始,问题出现了。第一环节,教师提问:“初读课文,看看记住了哪些词语?”学生对词语识记的比拼兴味盎然;第二环节,教师提问:“再读课文,找出比喻句,说说你的理解。”学生对比喻句的解说不得要领,花时很多,效果不大。这样一来,“收获手法”、“收获哲理”两个环节不得不一带而过。

整体来说,这节课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原因主要是流程设计缺少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板块是割裂的,文本解读难以到位。我不由想到了“主问题”这个关键词,应该说,上述板块式教学能简化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条理清晰,只不过,互不相连的问题不能称之为“主问题”。余映潮老师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思考。这是针对课堂上的随意连问,简单追问和习惯性碎问而言的。“主问题”指的是阅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或问题。阅读教学中设计“主问题”,我们的课堂才精彩纷呈,活力四射。那么,如何设计“主问题”呢?

一、深入解读文本,优化主问题设计

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高度,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从而收获到课堂教学的美丽风景。

主问题设计需要教者精细阅读课文和精心思考教学。阅读教学要“潜心会本文”(叶圣陶语),于永正老师也说: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没法。教师要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揣摩解读文本的每一个细节,预想学生阅读文本时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从而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进行主问题设计可从如下方面入手:扣住课题,因为标题能概括中心,往往是内容的浓缩,情感的出发点;找准文眼,品味、体悟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悟作者的情感;根据文章结构,任何文体都有一定的行文思路,教学时若能抓住作者思路自能悟出深意;联系文章背景,有助于深入地解读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我从标题入手设计了如下问题:

1.我的叔叔于勒是什么样的人,请做于勒的简历;

2.对叔叔于勒应持什么态度?我们一家对叔叔于勒是什么态度?

3.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揣摩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语句,说说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传统教学一律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概括情节,分析人物、明确环境描写作用的不变教法,设计有递进性,由浅入深,问题之间有逻辑性,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揣摩教学目标,优化主问题设计

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必须讲求教学效率,所以,每一堂课必须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面面俱到式的教学,只能导致教学目标不明,课堂教学没有重点。

一位老师这样设计教学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设定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分析文章所描写的戴维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其具有优秀才能的根源,从而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祷和平的感情及犹太民族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培养生存能力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几个主问题:

1.犹太民族中的优秀青年戴维是怎样的形象呢?请捕捉有价值信息为戴维设计一份全面、别致的小档案,档案中必须包含评语这一项。

2.如此优秀的犹太青年,其优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呢?请阅读课文,并结合对犹太民族的了解,探究其中的原因。

3.有人认为,本文题目“生命与和平相爱”可以换成“个人——家庭——民族”,也有人认为不能换,因为这三者之间相距甚远。你认为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阐述理由。

这几个教学问题,目标指向非常明确,第一问解决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而设计小档案及评语的形式,比形象分析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二问探究“优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旨在揭示戴维这一形象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引导学生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分析,从而达成“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祷和平”这一目标;第三问解决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通过设置对矛盾问题的选择回答,巧妙地把教学引向深入。

这几个问题成了支撑此课的骨架,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到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把握,逐渐达成教学目标。

三、考虑学生学情,优化主问题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说:“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战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在课堂问题设计上应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学定“问”。

有位老师为《天上的街市》这样设计课堂问题: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描绘出的“天上的街市”;诗人是通过怎样的写法创造出这样美好的境界的?你能分清哪些是诗人的联想,哪些又是他的想象吗?课堂至此晦涩不畅,气氛沉闷。

究其原因,在于问题设计背离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状况。初中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概念定义下的内容理解,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意义不大。更何况 “联想”、“想象”的手法是本单元学习目标,直问哪些诗句运用了联想,哪些诗句运用了想象,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于理解。

根据学生的学情,相同的内容,不同的问法,效果可能就会大大不同。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天上的街市》:

1.诗人描绘的“天上的街市”是个怎样的世界,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2.诗人描绘出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民间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通过哪些词 语表现出来的?请圈出体会。

3.诗人为什么要对民间故事作这么大的改动?他的用意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对学生来说,天上的街市特点容易概括,“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也耳熟能详,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歌背景,思考改动民间故事的用意,在明确主旨的同时,介绍“想象”手法。这样,在学生的积极主动思考中,既能水到渠成地理解文章主旨,又能自然引出写作手法,符合学生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的习惯,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1、熟悉描写曼哈顿街头夜景的两幅画面,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2、归纳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读读、议议、讲讲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2月9日报纸上报道英国莫克姆海滩遇难的中国人谈起。许多人为了出国淘金,即使梦断异国他乡,也是不惜一切手段出国,然而著名作家丁玲在80年代到美国纽约考察,参观了曼哈顿街头夜景后,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别了,曼哈顿,我实在无心在这里久留。”为什么那么多人想方设法出国淘金,而作家却无心在那里久留呢?我们今天就来跟随丁玲去看看《曼哈顿街头夜景》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1)学生根据课文注释②和有关资料,筛选几条有价值的信息。

(2)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认定哪些词语值得注意,讨论明确。

陡峻(dǒujùn)通衢(qú)大亨(hēng)伛偻(yǔlǚ)诅咒(zǔzhòu)

2、初步感知:(1)提问:这篇课文主要描绘曼哈顿街头哪两幅画面,学生讨论后明确:夜景、老人;(2)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街头的夜景,

要求学生听第一段录音后用一个最能体现街头夜景特征的词语填空,学生听录音后讨论回答,明确:繁华。

三、品味语言

(1)提问:课文在描绘繁华夜景时,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回答:高楼、街灯、汽车、商店橱窗、行人

追问:这些景物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学生讨论明确:建筑、交通、商店装饰、行人等方面。

(2)既然曼哈顿这么繁华,作者又从这几个方面极力描绘繁华夜景,可作者为何无心在这里久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明确:曼哈顿是大亨们的天下,有些人可以荣华富贵,更多的人逃不脱穷愁的命运,这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过了今天却不知明天是怎样的。

追问: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形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感受吗?

学生讨论明确:他们走在通衢的大道上,却似在险峻的山路上爬行,步步泥泞。

(3)讨论:这句话在文中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学生讨论明确: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相互倾轧,唯利是图,处处都有危险。

(4)小结:正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哪怕是百万富翁,也随时有可能沦为街头乞丐,你看文中街角的老人就是一个例证。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段,其余思考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老人的处境。

教师板书:街角的老人。学生朗读课文。

(6)学生朗读后讨论回答明确:凄凉。

(7)提问: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老人的凄凉的?

学生找出有关语句:伛偻着腰,半闭着眼睛,他对周围是漠然的,行人对他更漠然,他比不上……比不上……等。

(8)以上的这些语句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老人的凄凉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是从神态、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及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各种想象等三个方面来描述的。

(9)追问:在作者对他过去生活的各种想像描绘是采用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对比、排比。把老人的过去与现在形成对比,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动荡不安的现象“浓缩”到这位老人身上,更能揭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阴暗,突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最后学生齐读这几句,完成整体感知。)

四、问题探究(学生合作探究)

(1)既然老人已沦为街头乞丐,在繁华街头,面对流水般的行人,他为何对周围表现出这么漠然?我们周围有这样的乞丐吗?你认为我们这里的乞丐与老人一样吗?试说明理由。

(2)由此可见,作者面对繁华的夜景,表现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试从文中找出一句最能体现作者这种情感的语句,并说明原因。(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由此总结课文)

(3)学生讨论归纳中心思想:作者通过曼哈顿街头繁华夜景和街角凄凉老人的对比,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阴暗的一面。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讨论,我们知道:作者通过描绘曼哈顿街头繁华夜景和街角凄凉的老人,无情的鞭达了畸形发展,冷漠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她在参观游览了曼哈顿街头夜景后,才会发出“别了,曼哈顿,我实在无心在这里久留”的感叹和愤慨,表现了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憎恨。

六、能力迁移拓展

(1)课外阅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再次感受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2)完成课后练、四

附1:板书设计

街头繁华的夜景

对比揭露社会阴暗

街角凄凉的老人

附2:

一、阅读有关资料预习课文

丁玲,原名蒋伟,别名丁冰之,湖南临澧县人。出身于没落豪门世家,幼年丧父,受母亲民主主义思想影响,中学时代受影响,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1927年起开始文学创作。《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她的早期代表作。1928年春到上海,与胡也频、沈从文组织“红黑社”,创办《红黑》与《人间》杂志。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次年,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杂志。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在上海被特务秘密绑架,随即押到南京囚禁三年多,1936年秋,逃离南京到达陕北延安。1946年至1948年到河北怀来、涿鹿等县农村参加运动,完成优秀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的创作。这是丁玲最成功的代表作,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并被译成十余种外文。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多次出国访问,先后出版了《丁玲选集》《丁玲短篇小说集》等。

《曼哈顿街头夜景》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丁玲于1981年11月参观美国曼哈顿街头夜景的见闻录。

1、请你从上面的有关资料中,结合课文注释,筛选出较有价值几条信息?

2、你认为课文《曼哈顿街头夜景》中哪些词语应该值得注意?

3、作者在描绘曼哈顿街头的繁华夜景时,为何还要写街角一个神情木然的老人?

二、拓展迁移:

阅读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探讨文后几道思考题: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那时候大家简直好象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不敢肯定父亲对于这个计划是不是进行了商谈。

我大姐那时二十八岁,二姐二十六岁。她们老找不着对象,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

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决定在举行婚礼之后全家到哲尔赛岛去游玩一次。哲尔赛岛是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这个小岛是属英国管的。路并不远,乘小轮船渡过海,便到了。因此,一个法国人只要航行两个小时,就可以到一个邻国,看看这个国家的民族,并且研究一下这个不列颠国旗覆盖着的岛上的风俗习惯。

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在海里。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象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祥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他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父亲赶紧走去。我这次可跟着他走了,心里异常紧张。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有关他职业上的事情,例如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怎样,土地性质怎样等等。后来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特快号”,随即谈到全船的船员。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你知道点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尔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惶。母亲赶紧对他说:“您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的女婿起疑心。”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二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子!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马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问题探究:

1、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结合上文联系课文《曼哈顿街头夜景》中行人对街角老人的态度,谈谈你经过这两篇课文的学习,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

3、从上文中于勒与课文中老人的处境,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什么,请你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mesNew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NewRoman''''"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象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祥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他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父亲赶紧走去。我这次可跟着他走了,心里异常紧张。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有关他职业上的事情,例如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怎样,土地性质怎样等等。后来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特快号”,随即谈到全船的船员。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你知道点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尔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惶。母亲赶紧对他说:“您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的女婿起疑心。”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二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子!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马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问题探究:

1、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