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语人生(精选5篇)

  • 禅语人生(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3、如果抱怨成习惯,心灵就像上了枷锁,没有一刻解脱。唯有放下抱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自在与幸福。 4、活着的气度是昂首挺胸,独立寒冬,面对漫天大雪,而巍然不动的英雄豪情,是酷暑三伏,雷雨交加,坐于书房,面不改色,挥笔题书的那份悠然宁静。 5、给…

1、敞开心扉,宽容的对待别人你就会拥有全世界,记住,千万别为利来,为利往,笑看人生,你就是最幸福的人。

2、梦想是一个幸福的念想,想着想着就快乐了,它执着地立在那里,是生活的一个界标,代表着活力与向上。

3、如果抱怨成习惯,心灵就像上了枷锁,没有一刻解脱。唯有放下抱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自在与幸福。

4、活着的气度是昂首挺胸,独立寒冬,面对漫天大雪,而巍然不动的英雄豪情,是酷暑三伏,雷雨交加,坐于书房,面不改色,挥笔题书的那份悠然宁静。

5、给生活贴上梦想的标签,那些普通的日子就升华了,平淡的时光染上华丽的色彩,点石成金,就是这么回事。

6、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7、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8、活着的气度则是要刚柔并济,胸中有天地。要坚韧不拔,顽强不屈。要傲骨侠肠,正直勇敢。

9、学会把自己的心态放低、放平,多看自己的缺点,多看别人的优点,让傲慢的心变得谦虚恭敬,这样您所处的环境自然就融洽了。

10、聪明之人,一味向前看;智慧之人,事事向后看;聪明之人,是战胜别人的人;智慧之人,是战胜自己的人。

11、人,只要拥有微笑,就能够豁达乐观地活着;人,只要时刻保持微笑,就能够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拥有一张永久的通行证。

12、心若简单,生活就简单;心若复杂,生活就充满痛苦。

13、抱怨就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于人无益,于己不利,于事无补。

14、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15、相信自己,一路风景一路歌,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16、幸福,不是收获的多,而是抱怨的少。于人不苛求,遇事不抱怨。()只有善于驾驭自己情绪和心态的人,才能获得平静,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17、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

18、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

禅语人生范文第2篇

1、如果抱怨成习惯,心灵就像上了枷锁,没有一刻解脱。唯有放下抱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自在与幸福。

2、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3、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4、心若简单,生活就简单;心若复杂,生活就充满痛苦。

5、聪明之人,一味向前看;智慧之人,事事向后看;聪明之人,是战胜别人的人;智慧之人,是战胜自己的人。

6、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7、梦想是一个幸福的念想,想着想着就快乐了,它执着地立在那里,是生活的一个界标,代表着活力与向上。

8、相信自己,一路风景一路歌,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9、活着,一定要有气度,这不仅仅是涵养,也是一种标识。在与人交往中,为人所看中的第一要素即是气度。修炼人生,展示自己活着的气度,让生命更有意义。

10、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

11、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从傲慢中来的;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高明,比别人更有见识,比别人更正确,于是相互轻视,矛盾也就逐渐生起了。

12、幸福,不是收获的多,而是抱怨的少。于人不苛求,遇事不抱怨。只有善于驾驭自己情绪和心态的人,才能获得平静,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13、活着的气度则是要刚柔并济,胸中有天地。要坚韧不拔,顽强不屈。要傲骨侠肠,正直勇敢。

14、给生活贴上梦想的标签,那些普通的日子就升华了,平淡的时光染上华丽的色彩,点石成金,就是这么回事。

15、学会把自己的心态放低、放平,多看自己的缺点,多看别人的优点,让傲慢的心变得谦虚恭敬,这样您所处的环境自然就融洽了。

16、人,只要拥有微笑,就能够豁达乐观地活着;()人,只要时刻保持微笑,就能够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拥有一张永久的通行证。

17、敞开心扉,宽容的对待别人你就会拥有全世界,记住,千万别为利来,为利往,笑看人生,你就是最幸福的人。

18、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

禅语人生范文第3篇

上海心悦禅边会所坚持用智慧做慈善的精神,用创意充分探索、发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在价值和未来价值,实现对中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传播和发扬。

禅之境

禅边――中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禅茶、禅酒会所,由成龙监制出品。是中国首个以保护、传承、发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题的艺术禅茶、禅酒主题会所。会所提供稀有藏茶、药茶、花茶与其他精选茶系列,手工制作御享茶点,风味别具。提供系列美轮美奂的精致简餐,供应五湖四海搜寻的琼浆玉液,美酒佳酿。

禅之茶

禅茶一味,禅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禅的旁边,不仅是我们谦虚、自在而充满慈爱的心,更是一种对最高等智慧和慈悲的向往表达。

禅边主营的藏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种古老的黑茶,两千年以来,在幽深的茶马古道上,伴着清脆的驼铃声静静地绽放。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藏茶作为最古老、最健康的全发酵黑茶,因为抗辐射、抗衰老、增加血液含氧量、去除油腻、滋养脾胃等特殊的功效而成为高原民族生活的一部分。而这些功效对于如今的都市人群而言,正是最为珍贵和稀缺的。

此外,禅边还将珍贵的藏药融入茶文化当中,美白系列、减肥系列、解酒系列和祛烟系列的调制茶,为不同的人群带去健康饮品。

禅之食

禅边提供水之禅、地之禅、天之禅三大禅食系列。以健康的食材搭配匠心独具的创意,精制的以茶叶为原料的特色茶点,以茶调味的特色羹汤,来自世界各地的特色小食,带给你完全不同的体验。

禅边提倡素食,还原食物的本真,将美容、养颜、减肥、养生等功效融入素食之中。加入禅边每月素食计划,共同拥抱健康圆满人生。

禅之酒

来自神龙架原始森林的野生蜂蜜酒,《舌尖上的中国》里醇厚的江西米酒,岷江源头的高原青稞酒,来自云朵之上的羌族咂酒,秦岭朱栖息地的黑米纯酿,浙江绍兴的陈年女儿红……来自五湖四海的酒,等待来自五湖四海的酒客。

除了从中国各地搜罗的奇珍佳酿以外,禅边还准备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醇佳酿。精选红酒的色泽如宝石诱惑,各种单一麦芽威士忌的香味芬芳、静候知己,特调的鸡尾酒创意无限,独一无二的潇洒自在,唯在禅边。

禅语人生范文第4篇

对禅宗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朱熹在不同地方有不同表述,但基本内容大体一致,即涉及禅宗在中国的最早经籍、禅宗的历史演变及特点等方面。朱熹说,禅宗初人中土时的经籍仅为《四十二章经》,后来在传播、发展过程中,思想、意义逐渐丰富起来,并形成所谓“义学”,但义学发展了一定时期后,便显衰势,恰在此时,达摩人中国,将斋戒、义学一概扫除,初创禅道,提倡坐禅,开始也讲说分明,到后来却走向穷途,专说一些无头脑的话,传道教人好比胡鹘那样凶猛袭击人,常常弄得问道人手足无措、目瞪口呆。根据现今的可靠说法,禅宗由达摩开创,后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这样一个过程。其中至六祖慧能身后,有一个大分化过程,而此后禅宗在语言思维、传道方法方面,确有逐渐远离常人习惯之相。因此,如是评述,大体符合禅宗在中国发展的历史。

禅宗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不得不借助语言和思维,虽然禅宗语言、思维深受中国语言、思维的影响,但禅宗语言与运思仍然是有自身特点的。在朱熹看来,禅宗语言,脱胎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清谈之余习,较重视默证与静养,也好以神怪粉饰流俗,比如一叶开五花之说、只履西归之说等。发展至后来,一些智土在学习佛教过程中,感觉其浅陋,便师心自用,曲意夸张,制造神秘,使佛教语言超世脱俗,让人误以为佛教出乎道德性命之上。因而朱熹对佛教的评价是,一方面是作弄精魂,另一方面则是精细有光彩。

与混淆于怪幻异说中的禅相比,朱熹更喜欢“清虚静默”之初期禅。然而,禅宗说法讲道的方式却让朱熹对禅宗的良好愿望彻底丧失。因为禅宗说法讲道虽很有特色,一方面教人沉潜默悟,另一方面夸大吹嘘,但其根本特征是诡谲支离。朱熹说,禅宗主张专注一心以悟道,虽不知悟得什么道,可一旦有悟,便夸大其辞,广为吹嘘,鼓动一世,致使一些名儒也拜其为师。禅宗言道虽运思精巧、文饰吹嘘,且能迷惑一些儒士,但其话语背后却一团漆黑:“或问:禅家说无头当底说话,是如何?曰:他说得分明处,却不是。只内中一句黑如漆者,便是他要紧处。于此晓得时,便尽晓得。他又爱说一般最险绝底下话,如引取人到千仞之崖边,猛推一推下去。人于此猛省得,便了。”所以,在朱熹眼中,禅宗说法讲道在形式上虽精致、精巧,且有光彩能蛊惑人。但在内容上却粗陋、诡谲、支离、虚夸。所谓“禅学一喝一棒,都掀翻了,也是快活。却看二程说话,可知道不索性。岂待二程,便夫子之言亦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看得好支离。”因此,禅宗说法讲道方式在朱熹的思想世界里是没有位置的。朱熹对禅宗语言特征的看法,是一种实用性的立场。朱熹不会去追问禅宗何以出现这种语言和思维方式,更不会去追究禅宗语言和思维背后所深藏的意义世界。

禅宗义理,不能说毫无价值,其立言传教也不是毫无意义。但要说禅宗义理与禅僧行为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朱熹予以否认。佛禅所教,对僧众甚至俗界究竟有无积极的影响,朱熹的回答是否定的。在朱熹的眼中,禅宗的思想理论是空洞无实的。而在伦理道德的态度上,朱熹认为,老庄之学固然绝仁弃义,但毕竟未绝;传统佛教固然有背人伦之理,但尚有慈悲;而禅宗,则是彻头彻尾将道德义理扫除尽。目睹到“父母”被无礼,作为子孙的禅僧竟然丝毫不举心动念,这还是“初发菩萨心”,足见禅宗害道之深。

禅宗的迅狂发展,一是表现在其自身魅力对中国各个阶层人士的诱惑,引得天下人皈依佛门成风;二是表现在对中国本土学术思想的影响。象山心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禅宗教义与儒家义理互动、交融的产物。先看禅宗诱人之道。在朱熹看来,禅宗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还是拥有启己的特色和魅力的,而这些特色与魅力却能让平民叩头,让儒者羡慕,让士大夫皈依。从理论上讲,要识得禅宗之害,不得不去学禅、习禅,但一旦钻研进去了,又不得不为禅宗的巨大魅力所吸引,不得不陷于“禅洞”――“人须是向里人深,去理会此个道理,才理会到深处,又易得似禅。须是理会深处,又却不与禅相似,方是。今之不为禅学者,只是未曾到那深处,才到那深处,定走人禅去也。”禅宗何以能让人爱恨相交呢?因为禅宗有方便法门。禅宗有一个成佛的方便法门,那就是顿悟。儒家成圣,要格物要穷理,传统佛教要有修持、静坐、读经、守戒等工夫,方能成佛,这些在禅宗这里全免了,因而禅宗的成佛方便法门迎合了人类懒惰的天性,儒士们怎不趋之若鹜呢?一些儒士不愿用功,不知儒学自有此理,又发现禅家提倡的悟道成佛工夫简易,所以被佛家诱了去。不仅如此,禅宗还倡言人人皆可成佛,而且具有一种平民情怀。“老氏煞清高,佛氏乃为逋逃渊薮。今看何等人,不问大人小儿,官员村人商贾,男子妇人,皆得人其门。最无状,是见妇人便与之对谈。如杲老与中贵权要及士夫皆好。汤思退与张魏公如水火,杲老与汤张皆好。又云:杲老乃是禅家之侠。”禅宗所施教者,无大人小人之别,无官吏商贾之异,无男人女人之差,无好人坏人之分,只要有一个皈佛之诚,敬佛之心,谁都可以成佛。而禅僧大多又平易近人,广交朋友,善于沟通,也在很大程度上为禅宗争得了人缘。

在朱熹看来,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在语言、思维、传道方法等方面都表现出前后不同;禅宗的语言和思维过于追求艺术化,以至走向诡谲、支离、玄妙;禅宗的教义与禅僧的行为并不完全相符,反而时有矛盾之处;禅宗在伦理道德方面表现为对世俗之孝、慈、忠、悌诸般德性的否定;禅宗言性主“倾此于彼”说在于为生死轮回说作论证;禅宗在工夫上具有修道的简易性、传道的乎易性和成道的平等性等特点,士大夫纷纷皈依佛门与此有密切关系。禅宗的发展对宋代儒士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比如江西的陆象山之学本质上是一种禅宗。禅宗的出现和发展,是佛教的不幸,―因为禅宗的发展,戒律被废弃,佛经被闲置,―佛祖遭否定。应当说,朱熹如上关于禅宗在中国演变过程、禅宗语言、思维特点、禅宗教义与禅僧行为关系、禅宗的伦理道德态度、禅宗论性的目的、禅宗修养、成道工夫、禅宗对儒者思想的影响、禅宗在佛教发展史上的地位等方面的认识,都较能体现朱熹对禅宗认识、把握之工夫的。有些认识和评价,在当今看来是富有挑战性的。

禅语人生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五灯会元》;疑问代词;作么1《五灯会元》简介

《五灯会元》,南宋末年编定的一部非常重要的禅宗灯录体史书,共20卷。成书于宋末宝年间,为绍定间杭州灵隐寺普济编集。所谓“五灯”是指五部禅宗灯录,即北宋法眼宗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北宋临济宗李遵勖的《天圣广灯录》、北宋云门宗惟白的《建中靖国续灯录》、南宋临济宗悟明的《联灯会要》以及南宋云门宗正受的《嘉泰普灯录》。“五灯”历时近200年(1004~1202)先后成书。“五灯”共150卷。内容非常庞杂,叙述较为混乱,分类不甚合理。然《五灯会元》合“五灯”为一书,叙录简要,去除诸多重复,遂除叠合之弊。再者,《五灯会元》括摘枢要,按禅宗五家七宗的派别分卷叙述,七宗源流本末,指掌了然,使“灯录”更符合禅宗史书的性质。

《五灯会元》中华书局苏渊雷校勘本,以宝本为校勘底本,以《龙藏》本和《续藏》本为参校本,校定而成。此本到目前为止是学界最常利用之版本。《五灯会元》作为重要的禅宗文献,对于研究南宋时期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有着重要的参考研究价值。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的内容也越来越细致。前辈们对《五灯会元》的研究已经涉及副词、助词、语气词、量词和介词等方面,但对《五灯会元》疑问代词研究关注仍不够,本文旨在研究《五灯会元》中“作么”类的疑问代词使用情况。

2 “作么”类疑问代词

《五灯会元》中“作么”类疑问代词包括“作么”“作么生”和“怎生”①。

2.1“作么”

“作么”是近代汉语中新出现的疑问代词,早期写作“作勿”“作没”以及“作麽”。“作么”相当于“作什么”“干什么”和“怎么”,其中“作麽”在全唐诗中就出现过3例。

生身便在乱离间,遇柳寻花作麽看。(全唐诗第六卷・依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镜心数起,菩提作麽长。(全唐诗补编卷九・示智通偈)

旷大劫来只如是,如是同天亦同地。同地同天作麽形,作麽形兮无不是。(全唐诗补编・全唐诗续释卷四十六)

疑问代词“作么”在《五灯会元》中共出现119次,可作宾语、谓语、定语和状语,也可单独成句。

(1)作谓语时,相当于“做什么”“干什么”,用来询问动作行为以及动作行为的目的。师曰:“自己分上作么生,干他达磨来与未来作么?(卷二・天柱崇慧禅师);师曰:“钵在我手里,汝口喃喃作么?”僧无对。(卷三・南泉普愿禅师);曰:“如何趣向?”师曰:“颠倒作么?”(卷十・天台德韶国师);其中“作么”可独立成句,如:世尊因七贤女游尸陀林,一女指尸曰:“尸在这里,人向甚处去?”一女曰:“作么?作么?”(卷一・释迦牟尼佛);霜曰:“作么?”师曰:“觅先师灵骨。”(卷五・渐源仲兴禅师)

(2)作宾语,相当于“什么”,只出现一例。寿曰:“某甲话也未问,喝作么?”师曰:“犹嫌少在。”寿却一喝。(卷十一・沧州米仓和尚)

(3)作定语,相当于“什么”“什么样的”,询问事物的性状。师曰:“庐陵米作么价?”师既付法石头,唐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胞堂告众,跏趺而逝。(卷五・青原行思禅师);《明自己》,曰:“旷大劫来只如是,如是同天亦同地。同地同天作么形,作么形兮无不是。”(卷十・瑞鹿本先禅师)

(4)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么样的”,用来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原因。院问:“南方一棒作么商量?”师曰:“作奇特商量。”(卷十一・风穴延沼禅师);东禅齐云:“……若不会,雪峰作么不会?……”(卷五・石霜庆诸禅师)

2.2“作么生”

“作么生”在《五灯会元》中出现932次,可作主语、谓语、宾语和状语,是疑问代词“作么”加上词缀“生”组成的,早期写作“作勿生”。“作勿生”作状语的情况,早在唐代就出现过。如:远法师问:“作勿生见?”和上答:“见无作勿生。”(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卷一)

(1)作主语,相当于“什么”“怎么”,一般构成“作么生是O?”的固定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是O?”,“作么生是O?”在《五灯会元》中共出现122次。可以用来询问人或事物。如:藏曰:“作么生是行脚事?”师曰:“不知。”(卷十・清凉文益禅师);师曰:“作么生是球子?”曰:“跳不出。”(卷五・夹山善会禅师)

用来询问动作行为或性状,如:峰问师:“持经者能荷担如来,作么生是荷担如来?”师乃捧雪峰向禅床上。(卷七・长生皎然禅师);师曰:“作么生是劈不破底?”僧无语。(卷八・招庆道匡禅师)

还可以构成四例“……作么生即是?”的固定结构,如:曰:“到这里作么生即是?”师曰:“据汝所解,只得一玄,得坐披衣,向后自看。”(卷九・仰山慧寂禅师)

(2)作谓语,相当于“怎么样”,用来询问情状。师曰:“汝作么生传语?”峰曰:“待见西堂,即道。”(卷三・百丈怀海禅师);师曰:“不作贵,不作贱,汝作么生买?”僧无对。(卷三・南泉普愿禅师);玄觉云:“……若不具眼,又道成就久矣,具作么生商量?”法灯代云:“和尚可谓眼昏。”(卷五・长髭旷禅师)

“作么生”也可独立成句,如:祖曰:“作么生?”师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卷三・南岳怀让禅师);师曰:“作么生?”僧珍重,师便打。(卷十一・南院慧辂禅师);师举起拳曰:“作么生?”曰:“和尚收取。”

“……事作么生?”在《五灯会元》中共出现70次,意为“……事怎么样?”师曰:“犹是即今事,古来事作么生?”仰退后立。(卷九・沩山灵禅师);师曰:“相见底事作么生?”僧无对。(卷十九・杨歧方会禅师);师曰:“分明底事作么生?”曰:“台星临照,枯木回春。”师曰:“换却你眼睛。”(卷二十・归宗正贤禅师)

“……时作么生?”在《五灯会元》中共出现27例,句意为“当……时怎么样或怎么办?”如:问:“但有纤毫即是尘,不有时作么生?”师以手掩两目。(卷十五・泐潭道谦禅师);师浣衲次,耽源曰:“正恁么时作么生?”师曰:“正恁么时向甚么处见?”(卷九・仰山慧寂禅师)

“……意作么生?”在《五灯会元》中共出现68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意思是怎么样的?”后僧问师:“不知云门意作么生?”师曰:“大小云门被这僧勘破。”(卷十・清凉文益禅师);沩山问仰山:“黄檗打维那意作么生?”仰云:“正贼走却,逻赃人吃棒。”(卷十一・临济义玄禅师);曰:“此人意作么生?”师曰:“此人不落意。”(卷十三・白水本仁禅师)

除以上固定结构之外,有“……作么生? ”共110例,“作么生”前可以有主语,主语既可以是体词性成分,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例如,师曰:“未来且置,即今事作么生?”曰:“某甲不会,乞师指示。”(卷二・天柱崇慧禅师);法眼云:“……若言不是病,出来又作么生?”(卷四・大慈寰中禅师);吾曰:“汝作么生?”师夺盏子提起曰:“是邪是正?”(卷六・渐源仲兴禅师)

“作么生”前也可以有状语“毕竟”,在《五灯会元》中共出现5例。 曰:“毕竟作么生?”师大笑而已。(卷七・龙兴宗靖禅师)

(3)作宾语,相当于“干什么”。 因遣一僧去,嘱曰:“待伊上堂时,但问作么生?(卷三・南岳怀让禅师)

(4)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样”“为什么”,用来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原因。师问讲《百法论》僧曰:“……座主是能,法座是所,作么生说兼举?”(卷十・清凉文益禅师);泉曰:“智不到处,作么生宗?”师曰:“切忌道著。”(卷五・道吾宗智禅师);师曰:“不作贵,不作贱,汝作么生买?”僧无对。(卷三・百丈怀海禅师)

(5)定语,相当于“什么样的”,仅出现一例,用来询问事物,如:和尚问作么生道,但曰眼里耳里鼻里。”僧回一如所教。(卷九・仰山慧寂禅师)

2.3“怎生”

疑问代词“怎么”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何”“怎样”,在唐代就有用例。如:寥阳胜境,教我怎生说。(全唐诗・吕岩《玉抱肚》);不问黄芽肘后方,妙道通微怎生说(全唐诗・吕岩《绝句》);疑问代词“怎生”在在《五灯会元》中仅出现7例,可作主语、状语和定语。

(1)作主语,相当于“什么”,询问事物,如:澄一禅客逢见行婆,便问:“怎生是南泉犹少机关在?”婆乃哭曰:“可悲可痛!”(卷三・浮杯和尚)

(2)状语,犹言“怎么样”,用来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方法。如:一曰:“未审和尚怎生问他?”州便打。一曰:“为甚么却打某甲?”卷三・浮杯和尚);师曰:“对众怎生举?”曰:“据现定举。”(卷十五・洞山守初禅师);问:“放过即东道西说,不放过怎生道?”师曰:“二年同一春。”(卷十五・奉国清海禅师)

(3)定语,相当于“怎么样的”,询问情状。师曰:“怎生滋味?”(卷六・南台寺藏禅师)

3小结

(1)《五灯会元》中“作么”类疑问代词包括“作么”“作么生”和“怎生”;(2)《五灯会元》中“作么”类特指询问句中,“作么生”使用最多,有932例,占88%,且在语义和功能上都很丰富。疑问代词“作么”不能充当主语,且不能用于询问人。(3)“怎么生”在《五灯会元》中只出现7例,但是可以作主语、状语和定语。

注释:①由于“怎生”在《五灯会元》中只出现8例,我们把疑问代词“怎生”并入到“作么”类疑问代词中。参考文献:

[1] 吕叔湘.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示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2] 王力.汉语史稿[M].上海:中华书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