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观论文(精选5篇)

  • 消费观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我国电视从1958年诞生之日起,就是免费收看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有线电视发展起来之后人们才为看电视支付一定的费用。据统计,目前中国有线电视平均收费每户每年70元,平摊到每月不足7元,近乎于免费收看。而这不足7元的费用还是有线电视的网络维护费。但…

消费观论文(精选5篇)

消费观论文范文第1篇

梁启超在其著名的史论文章《五十年中国进化论》中,将鸦片战争之后七八十年的历史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①数字付费电视的发展也正在经历着这样的过程。先是在器物层面,技术的进步给数字付费电视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接着在制度层面,为了适应数字付费电视发展的世界潮流,政府为之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政策;而真正接受一事物,还要落实到观念上,也就是梁启超所说的“文化根本”。

一、消费观念制约的原因探析

我国电视从1958年诞生之日起,就是免费收看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有线电视发展起来之后人们才为看电视支付一定的费用。据统计,目前中国有线电视平均收费每户每年70元,平摊到每月不足7元,近乎于免费收看。而这不足7元的费用还是有线电视的网络维护费。但因为有这三个“世界之最”:“电视台数量世界最多……以低的数字2000家来算,相当于美、日、欧各国电视台之和”、“有线电视入户率最高”、“中国电视的市场化程度最高,中国所有电视台都齐步走,走向市场,无论无线、有线,还是教育台、卫视,基本上都是一种收益途径:广告收入”,②在广告收益的保障下,模拟电视阶段的中国电视市场一片繁荣,中国的电视观众只需要交纳为数不多的网络维护费,就可以“幸运”地收看到几十套电视节目。一方面是极其低廉的价格,一方面是较为丰富的节目选择,习惯了“勒紧腰带过日子”的中国观众自然不会选择需要付费的数字电视了。长期形成的电视消费习惯,制约了我国数字付费电视的发展。正如孙玉胜所比喻的,免费电视就像横在付费电视前的一条河,每增加一个频道都使这条河变宽,每个频道质量的提高都使这条河变深。长期形成的电视消费习惯,制约了我国数字付费电视的发展。参照国外数字付费电视的发展经验,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德国数字付费电视的发展显得艰难了许多。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德国的免费电视频道远远超出了其他国家,在英国、法国能接收到的免费频道只有5个,而德国却有30多个。数量众多的免费频道同样阻碍了付费电视的发展。

幸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在逐步提高,从我国居民整体家庭收入与文化消费能力看,我国城镇居民,尤其是大中城市居民家庭具有一定的数字付费电视节目的消费能力。“城镇居民人均用于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消费占消费性总支出的比重,1996年为9.57%,到2001年该比重已上升到13%”,“媒介产品的消费占到总消费支出3%,并已具有和日常用品的支出相同的特征。”③根据《中国电视市场报告2003-2004》调查显示,“有74%的城市居民潜在用户愿意为享受数字电视付费”,他们选择数字付费电视的主要原因分别为“多频道”、“更早看到精彩内容”、“清晰的节目”。“清晰的节目”更多的是来自于数字付费电视的技术原因,与模拟电视提供的服务相比较,可能电视观众并不觉得模拟电视的播放质量非改不可,也可能目前数字付费电视所提供的节目内容未必对播放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因而“在还不能创造数字化服务内容部分的不可替代性之前,播放质量的优势更像是一种遥远的承诺,而非消费者能切实感受到的效用”。④实现转变电视观众消费观念的突破口还应该回归到内容上,提供观众需要的“精彩节目”,愿意为电视收视付费,争取到这74%的潜在付费电视用户。

二、如何应对:内容差异性、价格分级制、产品多元化

模拟电视时代,我国电视市场形成了以单一的广告收入盈利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需要的是高收视率,从而导致了电视频道内容的大众化走向。孙玉胜把电视专业频道分为三类:大众化专业频道、分众化专业频道和小众化化专业频道。“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目前,我国能盈利的专业频道都只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如中央电视台经济生活、综艺、体育、电影、电视剧频道等。这些频道都可以通过广告盈利,至少有盈利的潜力,因为它们都是大众化的。”⑤这种频道内容格局对于数字付费电视来说无疑是有益的,为其发展保留了分众化和小众化的空间,而中国的电视观众也是有着这样的需求的。

参考国内其他媒体的发展情况,杂志是其中唯一不主要依靠广告收入,大部分是依靠自身的发行来维持的,一些高端杂志的单本收费达到20元左右。凭借专业化、对象,杂志的经营是成功的。而某些专业性的杂志,在某种意义上来看,与电视的专业频道也是很相像的。因此,让电视观众付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关键是能够提供新体验、新价值,对他们潜在的各种需求进行挖掘和细分,寻找在心理认同、价值选择趋近基础上的,由兴趣、关注点等深层认知涵盖的用户群。当数字付费电视系统建立并投入运行,内容运营商,平台运营商就要变革模拟电视时期的经营理念和决策,因为以用户付费盈利就必须提供满足他们专业的对象性需求的服务,这样才能争取到用户,转变电视观众的收视观念,使观众乐意为收视付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付费电视“用户”。

首先,在内容播放上实现差异化。只有当付费频道提供的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时,观众才会为之付费。目前我国的数字付费电视内容提供商大多是从电视台分离出来的,在资金和经营上都还和电视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字付费电视节目很多时候是把电视台的节目拿过来进行打包。比如中数传媒推出的35套付费电视节目,很多是将央视、电影频道、电视剧频道等原有的电视节目转成数字电视播出。节目内容和现有的公共频道节目并无太多区别,更谈不上有什么本质上的创新和突破。另一方面,我国免费频道众多,这不仅对电视观众的消费观念形成强大冲击也对数字付费电视的创新造成了很大影响。因而,发展付费电视,第一,要靠原创节目的生产,HBO成功的就在于它拥有竞争对手无法匹敌的高品质的原创性节目;第二,要采用灵活的编排方式。合理利用片源,将内容资源进行分类,集合成主题频道,在发送给用户,便于用户有针对性地选择。虽然许多付费频道已经在朝着方面努力,但在编排重组的过程中,定位不准的问题还很突出,长期如此必将导致用户的流失;第三,将受欢迎的频道从模拟电视频道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付费频道。国外基本上都采用了这一做法,我国数字付费电视要得到发展,必然也要走这条道路。提供差异性的内容,不可替代的产品,也是促进受众转变消费观念的动因。

其次,在价格上采用分级制度。国外的付费业务分为单独付费的频道层、点播频道、按次付费频道等多种形式。我国数字付费电视价格制定上,虽然也有类似的格局,但基本上还是以“打包”形式出现,细节中还有一些疏漏。在这种情况下,数字付费电视用户要为全部的打包节目付费,其中很有可能要为自己并不喜欢的节目掏钱,从而影响了用户的积极性,造成了用户的流失。数字付费电视节目的主流人群是中等收入家庭。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他们不会考虑选择需要付费的电视频道,而高收入阶层虽然有很强的消费能力,但能力越高,其它高档次文化消费活动也会越多,因此他们未必有消费时间。此外,如果有消费欲望,他们的消费能力也不需要进行更多的争取。但是,中等收入阶层分布广泛,各种群体的喜好会有较大的差异。在价格策略上,可以采用两条线路,一条是针对普通用户的需求,将几条必需的数字付费频道组合,以低廉的价格吸引用户,满足一般收入的老百姓的正常需要;另一条是针对其特定的收视人群,将“基本频道”与“特殊频道”相结合,可以提供视频点播一类的附加服务,采取较高的价格定位,满足前卫、时尚、高端人群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意高昂的定价要有高标准的服务,做到物有所值;还要尽可能地发掘可能存在的不同受众群体,对频道采取多样化的组合和多样化的定价,针对不同兴趣群体,推出不同内容组合的产品服务,使他们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满意的服务,这样不仅能减少中等阶层家庭用户的流失,还能吸引一部分低收入家庭,从而使用户的范围最大化,全面推进数字付费电视的发展。

第三,在生产上力求多元化。目前数字付费电视频道提供的基本上都是视频节目,还有部分的分类信息。事实上,数字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延伸得更远。数字付费电视的交互服务可以从单向交互内容服务开始(即利用机顶盒的交互性,使用户从各种传输数据中选择特定的内容),逐渐过渡到以个性化为指向、以多媒体呈现具有互动性的内容平台。随着双向互动性的发展,数字付费电视相对于网络电视互动性差的劣势也会得到弥补。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电视业发展的经验,做节目内容的系列产品。例如,《黑道家族》热播的时候,HBO就推出了多款剧中人物所穿的衬衣、运动装,甚至在纽约第五大道的梅西百货都可以看到《黑道家族》剧集的一系列商品。生产的多元化能带来数字付费电视影响范围的增加,还可能会吸引崇尚现代生活方式的受众的目光。

实施内容差异性、价格分级制、产品多元化,其目的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提供物有所值的内容,转变中国电视观众的消费观念,让他们自觉地选择数字付费电视。而数字付费电视的早期使用者,他们的影响和示范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罗杰斯将创新的采用者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众多跟进者、后期众多跟进者以及滞后者五类,他认为“大众媒介的功能主要是告知,而人际渠道则在劝服方面更为重要”,⑥“确定并善待潜在的早期采用者,对于任何新的用户产品和服务的总体市场战略都是至关重要的。”⑦这批早期的数字付费电视用户,他们对数字付费电视充满期望,愿意使用并且敢冒风险。他们是最忠诚的拥护者,只要能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对于初期的局限性和不方便,他们的容忍程度还是会高于其他群体的。因此,关注这批用户,根据他们的需要及时做出调整,通过这些早期使用者的人际传播,可以使他们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当舆论领袖,带动早期采用者、早期众多跟进者、后期众多跟进者,甚至是滞后者,在全社会范围内达成消费观念转变的共识。通过主客观的共同努力,来改变数字付费电视发展受消费观念制约的窘境,在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实现数字电视发展的飞跃。

注释:

①转引自:昌切:《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②李良荣:《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困惑和改革的思路》[C],《李良荣自选集——新闻改革的探索》.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③吴玉玲:《试论我国数字付费电视节目的消费需求》[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版,第11期,第72页。

④葛言:《数字电视服务的消费需求分析》[J],现代传播,2004年版,第1期,第68页。

⑤孙玉胜:《电视盈利模式的错位——频道专业化与付费电视》[J],现代传播,2002年版,第2期,第2-3页。

消费观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消费观念扩大内需金融危机

2009年,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实现了保证经济增长的目标,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单纯依靠投资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消费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我国居民当前的消费状况与其消费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的消费观念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物质上长时间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居民消费受到严重制约,中国社会传统的重积累、倡节约的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逐渐抛弃了自然经济模式下自给自足的消费观念,代之以量入为出、注重消费效益,强调消费带来的精神满足等新型消费观念。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住房、通信及电子产品、节假日消费及旅游、文化教育、汽车等逐渐成为市场消费热点,信贷消费、理性消费、个性消费等消费形式也开始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也就形成了当前中国居民西方消费主义与东方重积累思想并重的有中国特色的消费观念。

二、现阶段消费观念的成因

1.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价值对国内居民消费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小农经济是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不稳定的生存状态使我们的先人养成了勤俭持家的习惯,进而形成了以节俭为核心的消费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这一习惯转化为人们日常的消费倾向,如重勤俭、轻生活;重储蓄,轻消费,满足于简单的物质供给,轻视甚或羞于精神消费等。此外,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也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的父母认为自己对子女将来的幸福具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努力保证子女过上最好的生活,“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是大多中国父母的消费心态。因此,国内居民在子女的生活、教育甚至婚嫁等方面的消费上往往不惜血本。这种对伦理亲情的崇尚,也使国人十分注重为子孙积累财富。

2.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是形成当前居民消费观念的主因。消费观念的形成既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又是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居民的收入得到显著提高,消费水平也日益提升,消费结构也得到了明显改善。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职业的“铁饭碗”被打破、公费医疗制度消失、住房商品化提速等现实问题又唤醒了人们的风险意识,特别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及房价的居高不下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未来的不确定。虽然信贷消费的理念已被很多人接受,但大多数人的消费观念趋于理性,更认同量力而行、有计划甚至略有盈余的消费方式。

3.受教育程度、收入高低、地域差异等个人因素也在消费观念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居民个人消费观念的因素包括收入、年龄、性别、地域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受教育程度对个人消费观念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接受新鲜事务的速度越快,在消费观念上也越前卫。地域环境对个人消费观念的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分析:一是籍贯,表现为个人受传统文化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形成个人消费观念的基础;二是居住地,表现为从众心理对个人消费观念的改造,这种影响是区域性消费观念形成的关键,甚至会从根本上改变个人消费观念。

三、转变消费观念,刺激消费的途径

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对其日常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制约着内需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因此,转变国内居民的消费观念势在必行。考虑到当前的经济社会环境,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刺激消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引导,树立健康、科学的全民消费观念。美国次贷危机的巨大破坏力表明,西方国家以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负效应突出,也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虽然我国居民也逐步接受信贷消费,但在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退、全球气候问题凸显的当今社会,我们应提倡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即(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这种观念也符合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总体思想。

2.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同时着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我国居民收入比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些都制约了居民消费能力提升。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推出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如汽车消费税优惠、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但扩大居民消费,仅靠政策刺激还不行,必须从根本上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特别是实现农民的增收,才能形成人数众多的、稳定的消费主体。此外,调节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等措施也能促进居民消费意愿的提升。

3.大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商业保险市场的发展。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加重了居民对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的担忧,使其更倾向于采用储蓄等方式以应对将来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保障水平,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但人口增长减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也给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带来很大压力,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全民性社会保障制度显然不能满足社会长远需要。商业保险市场的发展既能有效缓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压力,又能起到推动居民消费的作用,可作为扩大居民消费的重要手段。

4.抑制房价的快速增长。近几年,房价持续走高,带动了人们的购房消费,但也抑制了其他方面的消费,从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消费率。从国际上看,居民购房实际上是一种投资行为,是在透支今后数年的消费能力。从我国国情来看,居民购买自住型房屋有利于推动消费发展,但过高的房价使很多人不仅要花掉多年的积蓄,而且还要背上巨额贷款债务,这就导致居民在其他消费需求方面的支付能力被大大削弱。而且过高的房价也推动了投机性购房行为,进而助长了房价的提高。因此,抑制房价的快速增长是解决消费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5.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进步,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也造就了更多的消费需求。第三产业的发展能更好的满足居民日益复杂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消费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劳动力就业的增加,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总之,消费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渐变的过程,我国应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后经济调整的机遇,加快国内居民健康、科学、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消费观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消费观念扩大内需金融危机

2009年,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实现了保证经济增长的目标,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单纯依靠投资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消费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我国居民当前的消费状况与其消费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的消费观念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物质上长时间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居民消费受到严重制约,中国社会传统的重积累、倡节约的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逐渐抛弃了自然经济模式下自给自足的消费观念,代之以量入为出、注重消费效益,强调消费带来的精神满足等新型消费观念。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住房、通信及电子产品、节假日消费及旅游、文化教育、汽车等逐渐成为市场消费热点,信贷消费、理性消费、个性消费等消费形式也开始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也就形成了当前中国居民西方消费主义与东方重积累思想并重的有中国特色的消费观念。

二、现阶段消费观念的成因

1.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价值对国内居民消费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小农经济是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不稳定的生存状态使我们的先人养成了勤俭持家的习惯,进而形成了以节俭为核心的消费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这一习惯转化为人们日常的消费倾向,如重勤俭、轻生活;重储蓄,轻消费,满足于简单的物质供给,轻视甚或羞于精神消费等。此外,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也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的父母认为自己对子女将来的幸福具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努力保证子女过上最好的生活,“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是大多中国父母的消费心态。因此,国内居民在子女的生活、教育甚至婚嫁等方面的消费上往往不惜血本。这种对伦理亲情的崇尚,也使国人十分注重为子孙积累财富。

2.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是形成当前居民消费观念的主因。消费观念的形成既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又是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居民的收入得到显著提高,消费水平也日益提升,消费结构也得到了明显改善。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职业的“铁饭碗”被打破、公费医疗制度消失、住房商品化提速等现实问题又唤醒了人们的风险意识,特别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及房价的居高不下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未来的不确定。虽然信贷消费的理念已被很多人接受,但大多数人的消费观念趋于理性,更认同量力而行、有计划甚至略有盈余的消费方式。

3.受教育程度、收入高低、地域差异等个人因素也在消费观念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居民个人消费观念的因素包括收入、年龄、性别、地域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受教育程度对个人消费观念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接受新鲜事务的速度越快,在消费观念上也越前卫。地域环境对个人消费观念的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分析:一是籍贯,表现为个人受传统文化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形成个人消费观念的基础;二是居住地,表现为从众心理对个人消费观念的改造,这种影响是区域性消费观念形成的关键,甚至会从根本上改变个人消费观念

三、转变消费观念,刺激消费的途径

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对其日常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制约着内需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因此,转变国内居民的消费观念势在必行。考虑到当前的经济社会环境,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刺激消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引导,树立健康、科学的全民消费观念。美国次贷危机的巨大破坏力表明,西方国家以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负效应突出,也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虽然我国居民也逐步接受信贷消费,但在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退、全球气候问题凸显的当今社会,我们应提倡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即(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这种观念也符合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总体思想。

2.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同时着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我国居民收入比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些都制约了居民消费能力提升。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推出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如汽车消费税优惠、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但扩大居民消费,仅靠政策刺激还不行,必须从根本上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特别是实现农民的增收,才能形成人数众多的、稳定的消费主体。此外,调节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等措施也能促进居民消费意愿的提升。

3.大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商业保险市场的发展。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加重了居民对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的担忧,使其更倾向于采用储蓄等方式以应对将来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保障水平,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但人口增长减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也给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带来很大压力,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全民性社会保障制度显然不能满足社会长远需要。商业保险市场的发展既能有效缓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压力,又能起到推动居民消费的作用,可作为扩大居民消费的重要手段。

4.抑制房价的快速增长。近几年,房价持续走高,带动了人们的购房消费,但也抑制了其他方面的消费,从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消费率。从国际上看,居民购房实际上是一种投资行为,是在透支今后数年的消费能力。从我国国情来看,居民购买自住型房屋有利于推动消费发展,但过高的房价使很多人不仅要花掉多年的积蓄,而且还要背上巨额贷款债务,这就导致居民在其他消费需求方面的支付能力被大大削弱。而且过高的房价也推动了投机性购房行为,进而助长了房价的提高。因此,抑制房价的快速增长是解决消费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5.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进步,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也造就了更多的消费需求。第三产业的发展能更好的满足居民日益复杂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消费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劳动力就业的增加,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总之,消费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渐变的过程,我国应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后经济调整的机遇,加快国内居民健康、科学、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消费观论文范文第4篇

这个年头能抛弃喧嚣的世界坐下来写部书,尤其写一部鸿篇巨著的经济类著作,在这个教授院士们纷纷抄袭的时代,简直就是一个另类的学术狂人。

吴炳新的《消费论》是决然不会抄袭任何人的。而这个命题的本身,也无从可抄。经典著作里无从引证,大学院校里无处可寻,就要一笔一笔的写。吴老先生伸出右手的中指给我看,由于不会电脑打字,150万字的巨著,生生的把它磨出了一块儿老茧。

知道《消费论》是去年的事。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老爷子所选的命题够大的。马克思写《资本论》,他写《消费论》,能驾驭的下来么?这个联想的本身,无意问引伸出了一个著作关系:从直观的命题上着眼,相对于“消费”的定义,《资本论》应是经济学“上游”的论著;而《消费论》则理应是“下游”的论述。坊问对此也有共识。但是,当着面,吴董决然的给予否定了。

他说,《资本论》论述的经济学领域比较窄了。它的核心就是要证明“剩余价值”存在,从而证明资本家的剥削本质。为划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社会阶层找到了理论依据。时过境迁,150年后,翻天覆地的世界经济形态早已颠覆了诸多传统的经济学定义。同是经济学论著,《消费论》所涉及的领域就要比《资本论》远远宽泛的多。

其一是,吴炳新将《消费论》定位为“消费社会经济学”。提出了“消费社会生产力学”的观点。指出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行为和过程。在经济学中,传统的消费行为分类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方面。而《消费论》则把消费分成三大类,即生活消费、生产消费和社会消费。

“人们只要一出生,就要消费。”吴炳新认为,整个一部人类发展史,是由消费产生的动力推动着人类生命的延伸和社会的发展。这个动力的运行规律是呈螺旋发展状。即:消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既是一个运行规律又是一个逻辑过程。这个运行规律与传统经济学观点不同的是:消费是生产的起点,也是终点。

他在导论中论述:“人类的全部经济发展史表明:每个社会细胞的经济行为的终极目标都可归结为消费,任何产品的最终指向也都是消费。一切庞大的社会活动都在围绕消费而展开。从英雄豪杰到平民百姓,从宏观到微观,从局部到全局,从个体到群体,整个人类社会只要存在着活力,就一定是在消费和创造消费的过程之中。”

吴炳新结合多年积累的的企业管理经验和成功案例,不仅从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的视角全方位地解析消费、阐释消费的经济杠杆原理,更在行文中综合了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理论角度,对古今中外关于消费的学说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并在理性的分析与吸收下,融汇到自己的消费理论中。最令人惊叹的是,书中在细数孔子、老子、管子、墨子等诸子各家的消费思想,点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克思的理论巨著,纵贯中华5000年文明,兼顾东西方数百年来的政治历史变革浪潮、人文环境的改革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纽带关系论证方面,做出了大量有机的联系。必须承认,没有博大的思维空间以及不同学科的知识涉猎,是决然难以付诸文字的。

如果没有不同观点的来颠覆这个学说,显而易见,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学界对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大贡献。或者说,《消费论》就是一部“古今中外消费史”。

消费观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顾客类型 消费行为 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076-01

一、相关研究梳理

学术界有关消费需求的讨论由来已久,但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尽管学者们对消费需求的研究视角、研究 方式甚至研究结论都不尽相同,但基于消费相关理论的研究却存在这样一个共同点,即现有文献大多以探索影响消费决策的关键要素及其消费决策的典型特征为基本出发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归纳起来,现有研究主要基于宏观、微观两大视角展开,下面将逐一论述。

1. 宏观视角下对消费行为的解释。宏观视角主要基于群体差异、经济制度等宏观层面,考察其对 消费行为的影响,相关研究主要表现在:

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部分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总体消费需求不足。分配的不公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进而抑制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收入的区域性差异是导致 消费区域性差异增大的重要因素。当前政策环境的不完善,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居民消费的可能性,需要消除政策, 制定新的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人口老龄化与人口抚养系数等因素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具有重要解释力,对于扩大内需和应对老龄化危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微观视角下对消费行为的解释。微观视角主要是从自身特点出发解释其不同的消费行为决策,相关研究主要表现在:

预防性储蓄论。消费决策行为受应付未来收入不确定性及资产流动性约束的影响,会提前进行一定的预防性储蓄。收入标准差作为衡量居民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指标,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是我国居民进行储蓄的主要因素;流动性约束型消费者所占比重的上升以及未收入不确定性的增大是解释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与内需不足的重要因素;经济转轨时期所面临不确定性的增加是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储蓄增长过快的重要因素, 且我国消费决策中普遍存在预防性储蓄动机,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 预防性储蓄动机是启动内需的重要途径; 收入不确定性对居民住宅权属具有负的影响,社会经济地高的家庭具有更高的消费偏好,且受不确定性的影响相对较弱;

消费过度敏感论。收入变动是影响消费变动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消费的过度敏感性是解释居民消费决策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消费行为中存在显著的过度敏感性,同时面临的收入不确定性以及流动性约束是导致需求不足的主要因素;消费行为具有显著的过度敏感性,远期的流动性约束和理念上的流动性约束是造成 消费过度敏感性的主要因素。

消费短视论。我国居民并不能以一生为时间跨度来安排消费,而是将之分成结婚、 育子、 退休几个重要的阶段, 来进行具有明显阶段性的消费支出,他们会以实现当期阶段消费效用的最大化为目标而非以注重未来阶段效用实现的最优为目标。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 余永定、 李军基于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实际特点,从理论上构建了一个居民消费决策模型, 实证研究表明, 我国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短视特征,他们会为生命中每个不同阶段的消费高峰设定相应的短期储蓄目标;农村居民会将其存款中的一部分作为短期储蓄目标, 以应付消费高峰;

消费惯性论。居民对以前的消费存在心理依赖,从而使居民的消费行为表现出一定的习惯, 在这种情况下, 居民当期支出的效用水平不仅依赖于当期的支出水平,也受制于前期已经形成的习惯。消费习惯对食品消费具有显著作用,家庭财产对居民食品消费习惯的形成作用不大;习惯形成和收入不确定性是导致我国 高储蓄率现象的重要因素;消费习惯增强与收入不确定性加大都会导致平均消费倾向降低,且的习惯偏好还会受到制度环境的制约。

3. 现有研究争议。基于上述分析可知, 学者们对消费行为的特征和影响因素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成果颇丰。但是,上述学者的研究并非为所有研究者接受, 还有大量学者在进行深入研究之后, 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和结论。例如,有些学者认为, 由于高收入阶层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仍然较高, 所以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并不具有解释力;我国的再分配制度既不能调节收入差距,又不能启动消费的正常增长,而且还会加大收入差距和抑制消费;老龄化对于提高家庭消费水平、促进消费增长, 具有重要作用而非负向影响,年龄因素不会导致居民产生预防性动机;人口抚养比等因素根本不能解释储蓄率和消费率的变化, 它们不具备相关关系。

二、 研究争论产生的因素及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 对研究争论的回应。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对消费行为的研究, 不同学者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论。究竟是何种因素导致了学者们研究结论的差异呢?根据笔者分析, 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1) 因研究前提不同而导致研究结论存在差异。2) 研究方式的不同是消费行为研究产生争议的又一来源。3) 研究变量和研究要素的选择也会导致研究结论的不同。

2. 对现有研究不足的分析。研究结论的差异似乎不可避免,但这并不意味着现有研究已经穷尽了消费行为的所有特征和影响要素,现有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1)针对我国 行为的新理论框架尚未形成。2) 消费行为的其他消费特征有待进一步发掘。3)为全面真实地解释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可考虑作如下尝试:借用前沿理论放宽经典假设的限制,以增加研究理论的深度, 进而真实反映消费者决策偏好;全面剖析可能对消费决策产生影响的行为特性,拓宽研究范畴的广度。

三、总结

消费既是我国消费经济理论研究的重点,也是我国启动内需的中坚力量。鉴于现有研究缺乏对消费行为研究的系统梳理和归纳, 本研究以为研究对象,在对消费行为相关文献进行重新整理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如下结论:

(1) 现有研究主要基于宏观、 微观两大视角对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其中, 宏观视角主要基于群体差异、 经济制度等宏观层面, 考察其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收入差距论、 社会保障论、 人口结构论等; 微观视角主要从 自身特点出发解释其不同的消费行为决策,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预防性储蓄论、 消费过度敏感论、 消费短视论、 消费惯性论等。

(2) 尽管现有研究从多个角度对 消费行为的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有益探索, 但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并未达成一致。现有研究争议的产生主要由于三方面的因素: 研究前提的不一致、 研究 方式的不同以及研究变量和研究要素多寡的选择。

(3) 现有研究仍然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大量研究均借鉴和套用西方消费理论, 缺乏专门针对我国行为的理论框架; 有限理性下 的非理性、 主观性或其他新的行为特征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探索和发掘。

(4) 可从放宽现有研究经典假设以及构建城镇居民消费综合模型两个方面入手, 进一步拓展现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基于广义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能力长效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 11BGL035 ) 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徐索菲.中国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