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法治工作经验总结(精选5篇)

  • 林业法治工作经验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 水土保持监测的主要目的 全面、系统、动态的监测工程实施进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基本情况;收集、整理、分析各种信息资料,明确影响各项工程建设各个过程的重要原因,找出有利于项目进展和效益提高的关键途径。 针对工程设计技术要求,提出相应的调整改进…

林业法治工作经验总结(精选5篇)

林业法治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监测内容;监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1 水土保持监测的主要目的

全面、系统、动态的监测工程实施进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基本情况;收集、整理、分析各种信息资料,明确影响各项工程建设各个过程的重要原因,找出有利于项目进展和效益提高的关键途径。

针对工程设计技术要求,提出相应的调整改进措施,为政府有效发挥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提供科学依据,全面实现工程建设目标。

积累基础资料提供技术支撑,客观系统地反映实施区工程建设业绩和效益,为该项目验收和监督管理提供技术依据,为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经验、延长梯田产业链条以及对今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监测数据。

系统、动态监测实施区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设施的动态变化,社会与生态效益变化情况,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并较好地服务于后续治理工作。

2 监测内容与方法

2.1 基本情况监测

监测内容:流域长度、宽度与面积,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土地及耕地的地面坡度组成等;年降水量及其年内分布、雨强,平均气温、积温和无霜期;土地利用类型及结构;人口、劳动力、经济结构和经济收入;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分布情况;项目措施种类及治理面积、治理程度、林草覆盖率等。

监测方法及监测频次:采用调查监测法,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资料的调查和收集。调查分3次进行,治理工程实施前后各1次,竣工验收前1次。

2.2 水土保持措施监测

监测内容:水土保持措施监测内容主要包括监测各类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梯田、水土保持林、小型水土保持工程、封禁治理)的规模、规格和措施质量、治理进度等内容。

梯田主要监测修筑地点、梯田断面尺寸、纵横坡比、田埂高度,田坎密实度、田面平整度、梯田实施年度、面积及工程运行稳定状况,竣工后的管护情况。

水土保持林主要监测荒坡造林地点、鱼鳞坑整地规格、造林选用的树种、苗木规格、造林其密度,造林时间、完成数量、成活率、保存率及竣工后的管护情况。

监测方法及监测次。采用调查监测法,收集监理资料和年度自查验收资料,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数据复核。治理措施每年治理完成后监测1次。林草成活率监测每年春季和秋季各监测1次。

2.3 经济效益监测

监测内容:主要调查项目实施后小流域群众经济变化情况等。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牧草业、副业等,只计算直接经济效益。农业主要监测农作物种植面积、品种、主副产品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主副产品单价,农作物种植业总产值等。林业主要监测乔木林面积、单位面积出材量、总出材量、单价、总价,灌木林面积、单位面积产薪量、总产薪量、单价、总价,经果林面积、品种、单位面积产果量、总价,林业总产值等。牧草业主要监测牲畜存栏数、出栏数、出栏率、出售价格、出售总价,家禽存栏数、出栏数、出栏率、出售价格、出售总价,草地面积、单位面积产草量、总产草量、单价、总价,牧业总产值等。副业主要监测工副业产值、加工业产值、个体小商业户产值、外业务工人数及劳务收入,副业总产值等。

监测方法及监测频次:采用典型地块调查法,监测措施地块和非措施对比地块的投入、产出,由典型农户完成,年底收集资料,典型地块布设应与典型农户布设相结合。选择2~3个村,每个村选择10~14农户,按好、中、差3个等级进行布设农户数量及其比例。重点对农户基本情况与上一年及项目实施前后的变化进行监测,并按照项目实施前后经济条件好、中、差农户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产量与产值的增加量,总增加量与总产值、人均增产量与人均增产值进行分析。监测评价项目实施后实施区农民生活水平、土地利用结构、农村生产结构等,跟踪监测实施区经济效益发挥情况。在项目治理期间和竣工后实施典型调查(每年1次)。

2.4 生态效益监测

监测内容:生态效益监测主要监测土壤理化性质,田间小气候和野生动物变化、实施区植被状况监测等。

土壤理化性质,主要监测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田间小气候和野生动物变化,调查了解实施区田间小气候和野生动物变化;实施区植被状况监测主要监测水保林郁闭度,人工种草及自然草地(草场)的覆盖率。

监测方法及监测频次:土壤理化性质监测。采用固定样方法,测定0~100cm深度的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0~60cm每10cm为一层,每层取样3个,60~100cm每20cm为一层,每层取样3个;土壤养分取样深度0~60cm每10cm为一层,每层取样3个。治理前后各进行一次。

田间小气候和野生动物变化监测主要为定性描述,采取实地调查、向当地农民了解情况和当地林业部门调查成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理前后各进行1次,竣工验收前1次;实施区植被状况监测采用植物样地调查方法,每年1次。

林地郁闭度采用样方树冠投影法。即在各流域选有代表性的人工乔木林和经果林实测样方内立木投影并勾绘到图上求算面积,用实测立木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计算林地郁闭度。乔木林样方面积为20m×20m。灌木盖度监测采用样方面积为10m×10m测算。

草地盖度监测采用样方针刺法测定。即在监测样方内选取1m×1m的小样方,在钢卷尺或样方测绳上每隔10cm作一标记,用粗约2mm的细针,顺序在小样方内上下左右间隔10cm的点上(共100点),从草的上方垂直插下,针与草相接触即算一次“有”,如不接触则算“无”,在表上登记,最后计算记得次数算出盖度。样方面积为2m×2m,样方重复数应为3块以上。流域林草覆盖度监测采用统计计算法计算。即根据县乡统计资料统计各流域的林草地面积和每年人工林草新增面积,由其总面积除以流域面积即得出各流域林草覆盖度。

2.5 水土保持措施增产效益监测

监测内容:梯田增产效益监测:监测坡耕地(对照)、新修梯田种植作物品种、产量(籽粒及秸秆等)、

水保林增产效益监测,监测新增水保林的整地形式、造林树种、造林时间、造林方式、成活率、保存率,平均树高(m)、胸(地)径(cm)、材积生长量(m3)、枝条生物量(kg)。

封禁治理增产效益监测,监测荒坡荒沟(对照)与封禁后林草植被覆盖率、林草平均高(cm)、冠(丛)幅(cm),林木生产效益(同水保林生产效益监测)、植被生物量监测植被覆盖率、草丛平均丛高(cm)、丛幅(cm),植被生物量。

水土保持措施增产效益监测主要包括各种措施的种植种类和产量,对坡改梯还要进行改造前的产量调查。

监测方法及监测频次:监测方法采用典型地块调查法。监测措施地块和非措施对比地块的产量,通过对比分析,推求措施增产量。各项措施的典型地块布设应选择在3~4个村,每个村选择6~8块,重点对项目实施前后粮食、林业生产及其他农产品产量进行调查。分析项目各项措施实施后实施区治理措施的增产情况,跟踪监测实施区各项措施的增产情况。在项目治理期间和竣工后实施典型调查(每年1次)。

3 监测后的管理

林业法治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设想

㈠、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围绕林业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美好生态新的核心任务,以提高林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维护林区社会稳定为核心,以解决林农群众最关注的林区公共安全、林农权益保障、林业公平正义等为主题,以加强和创新林业社会管理为主线,坚持资源源头治理和法治保障以及文化引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组织动员全系统和非公林业企业及涉林群众,全面深入开展创建平安林业活动,着力在防范违法犯罪、化解矛盾纠纷、消除安全隐患上下大力气,实现林区维稳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更加主动地适应林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㈡、总体目标:通过全面深入开展创建平安林业工作,实现“一强二升三降”(林区群众安全感增强;林业案件破案率、林业案件审结率、林业案件执结率、林权纠纷案件调解率上升,林农群众对法治林业的满意度上升;重大林业刑事案件下降、涉林下降、重大林业安全事故下降),持续推进林业法治建设、权益保障、服务管理、社会治理,标本兼治解决林区各种社会矛盾和林权纠纷,经过不懈努力,把林业建设成为全县社会管理创新的“排头兵”,把我县林业建设成为社会和谐、稳定,林农安居乐业的平安林业县。

我县的平安林业建设分四个阶段:

1、全面铺开阶段(2013年底):创建平安林业工作

全面铺开,形成声势,创建平安林业工作机制基本建立,指标体系基本形成;林业维稳形势和林区治安状况初步好转,林农群众安全感逐渐增强。

2、大力推进阶段(2015年底):林业系统党政领导负

责、各站场全体干部协同、广大林农和涉林群众参与、林业法治保障有力的林业社会管理格局基本形成,长效维稳机制基本健全,维护林区公共安全的能力明显提高,影响林区社会稳定和林业治安的突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林业维稳形势明显好转,林农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

3、良好发展阶段(2017年底):平安林业创建体系全

面建成,防范林业违法犯罪、化解林权矛盾、消除林业治安隐患的各项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各种林权矛盾和纠纷问题得到积极预防和有效治理,可持续稳定的林业工作局面基本形成,林农和涉林群众安全感在各行业中排名靠前。

4、巩固提升阶段(2022年):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建设协调发展,林区社会治安稳定有序,林农和涉林群众安居乐业,涉林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无新增个案,维护林区社会治安稳定的管理工作卓有成效。

二、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

成立县林业局创建平安林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组织推进和具体指导全系统创建平安林业工作,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突出问题。创建平安林业工作由局长负总责,分管政策法规的副局长具体组织管理。

㈠、成立创建平安林业工作领导、组织机构:创建平安林业工作办公室设在政策法规股。

㈡、创建平安林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职责:一是组织协调创建平安林业各部门,整合资源要素,具体推进创建平安林业的各项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推出创新项目;二是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加强对全系统创建平安林业工作的调查研究、分类检查、督导和推动落实,并及时了解掌握工作情况,发现和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平安创建工作有序展开;三是研究制订考评各基层单位的工作方案,对全系统平安创建考评工作进行协调、指导,并具体负责组织对各协建单位开展平安创建工作的检查和考评;四是及时总结、推广创建单位的实施办法和成功经验,不断建立健全平安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五是承办县“创建平安”工作机构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任务分解和工作措施

㈠、任务分解:实施创建平安林业的各项工程,即法治林业建设工程、林区民生保障工程、林农权益保障工程、林权纠纷化解工程、林区公共安全防控工程、辖区人口服务管理工程、“两新”组织建设工程、信息网络服务保障工程、基层基础建设工程、平安林业文化建设工程。围绕各项工程,系统内各基层单位既要组织实施好规定项目,同时还要根据创建工作的发展变化,力争推出创新项目,将创建平安林业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㈡、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县局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把创建平安林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执政为民的系统工程,摆到与林业生态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精心安排、周密部署、狠抓落实。按照分级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基层单位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负总责,分管领导作为具体责任人抓好组织实施。

2、落实齐抓共管:建立党政班子统一领导、各股室各司其职、项目责任人跟踪负责、各基层单位协同共管、全系统共创共享的平安林业创建工作格局。各基层单位必须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先行一步、就近调查、及时汇报、共同推进。紧紧围绕各项工程,全面落实项目任务,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建立健全非公林业企业和林业经营大户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种社会机构、信息媒体、行业中介等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开展形式多样、影响广泛的平安林业创建活动。充分尊重林农和涉林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基层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创建平安林业。

3、严格督导检查:坚持分类指导、分级负责,采取日常指导与明查暗访相结合、例行检查与专项督导相结合,全面了解掌握工作进度,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平安林业创建工作有序展开。必须及时总结、推广基层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指导基层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四、经费保障

县局每年安排专项工作经费,用于平安林业的创建活动。各单位要坚持“谁受益、谁出资”和“防患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工作思路,组织社会机构、非公林业企业、林业经营大户(个人)加大对平安林业创建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平安林业建设不走过场。

五、考评奖惩

㈠、考评工作组织:加强对平安林业创建工作的检查、考评,分层次、分类别出台平安林业创建考评指标体系,并适时修订完善。考评工作由县局创建平安林业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将平安林业建设纳入基层单位每年度考核指标,每年考评一次。

林业法治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依法行政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森林公安局、各股室、基层站所和下属各单位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报告对依法行政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依法行政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实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依法行政对促进全市“两个环境”有效改善的积极作用,切实增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要把依法行政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把依法行政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二)认真抓好法治宣传教育月活动。以“良法善治、公正诚信”为主题,认真开展好法治宣传教育月系列活动。在林区干部群众中开展“公生明、廉生威”的法治文化教育、《森林法》宣传教育、《森林防火条例》等宣传教育,促进林区依法治理工作上新台阶。

(三)加强法制机构自身建设。法制机构、行政执法单位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对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针对依法行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多渠道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向本级政府和本部门领导提出意见建议,切实当好政府及其部门领导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同时,要紧紧围绕科学重建工作中如何发挥职能作用,制定具体工作措施,努力为灾后重建提供法制保障;

二、坚持学法用法,切实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

(一)深化中层干部学法活动。林业局中层干部要自觉学法、尊法、守法,努力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要进一步落实好自学法律和专题法制讲座制度,制定学法计划,确保学法时间、人员、内容、效果四落实。

(二)建立健全法律知识测试制度。对拟任领导职务的干部,任职前要考察其掌握法律知识和依法行政情况。要把依法行政和法律法规知识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内容。

(三)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森林公安、行政执法部门要根据法律法规制定严格执法,进一步做好执法民警、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培训工作。要把培训情况、考试成绩作为工作考核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

三、依法推进执法示范单位的创建工作

(一)推进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法治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进法治县创建工作,明确创建目标,丰富创建内容;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推进“林区法治示范点”等评比工作,促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林业法治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林业治山”是近年来引进的全新理念,是利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稳定山体和恢复森林植被,使松动滑坡的山体恢复其青春活力。治山听起来好像有些愚公移山的意思,但治山确实是中国梦的一部分,因为它和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密不可分。

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不断发生,给灾害发生地的百姓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从实施五年的中日技术合作“四川省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项目”成果来看,林业治山无疑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特别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地震灾害,给当地山体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无数塌方、滑坡、松动的山体等待着“医治”。

林业治山大有可为,并且必须大有作为,才能为广大的灾区百姓提供生态和生命的保障,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新的支撑。

山路崎岖,凉风习习。除了七八处标有“路面塌陷”“滑坡路段”提示的区域内凹凸颠簸外,从北川新县城到关内坝底乡80余公里的行程畅通无阻。

“山体不稳定,一遇风雨,关内12个乡镇的道路总会出现一些险情。”当地司机曾述勇熟练地转动着方向盘,语速极快。

汶川大地震不仅彻底破坏了当地的城镇和村庄,夺去了成千上万的宝贵生命,也造成了大规模、大范围的山体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灾区的山坡上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痕迹,并时刻威胁着灾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对于城镇村庄的灾后重建,山体的治理要复杂困难的多。

汶川大地震灾区地处龙门山系,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谷深,岩体松散破碎。该区域的岷江、嘉陵江和涪江等主要江河流域,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之一,是四川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汶川大地震使该区域植被损失面积达600多万亩,滑坡、泥石流和山石滚落等次生灾害频发,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难度大、任务重。

汶川地震过去已经六年多了,地震的伤痛似已过去,昔日满目疮痍的山河,也被凤凰涅磐的新城镇所代替。然而,地震灾区的山体恢复和植被重建才刚刚开始,在林业治山的道路上,同样需要灾区重建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中国精神。

林业治山 生态修复的创新理念

中国是多山国家,包括高原和丘陵在内,约有山地面积66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69.4%,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以上。山地特有的能量梯度使之成为泥石流、滑坡、崩塌、雪崩、土壤侵蚀、山洪等自然灾害的频发区。这些自然灾害大都涉及林业,对区域森林和湿地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林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都造成了很大损害。特别是地震对于山区地质地貌和森林植被的破坏尤其巨大。因此开展各种形式的治山活动,使其能够山体相对保持稳定,植被得以恢复,从生态和经济等多重效益讲都意义重大。

十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作为执政纲领写入了《中国共产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林业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管理部门,担负着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修复生态系统、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长期以来,林业部门在保护森林资源、造林绿化方面做出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对森林和林木赖以存在的山体治理却被长期忽视。

根据全国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全国林业用地中宜林地(包括荒山、沙荒地)面积3958万公顷,占全国林业用地总面积的12.75%;根据第二次全国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200.2万公顷,占监测区国土面积的11.2%;全国有上百座城市,350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余座大型工厂、55座大型矿山、3000多公里铁路线受山地灾害的威胁和危害;近年来我国矿山开采占用和破坏的土地面积呈增加趋势,且土地修复率有下降趋势。由此可见,生态修复工作势在必行。

进入21世纪,在土地退化、荒漠化加剧、洪涝干旱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下,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新的发展方向。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目前,我国林地面积达到了31046万公顷,其中2/3以上在山区。可以说,通过“治山”把山区林业建设好,将对全国林业发展乃至生态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强调指出,“林地是第一资源,治山就是增加林地质量,保护资源首先要保护林地资源”。

近年来极具破坏性的地震频发,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生态问题,严重危及了国土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急需治理和修复。我国是多山国家,山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大江大河的源头、物种的基因库和平原地区的生态屏障,而地质灾害大都发生在山区。如何改善地质灾害发生的山区地质地貌,恢复森林植被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国家,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以及独特的地质结构,极易因地震和降雨等造成山体崩塌、滑坡、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经过长时间的“治山”实践,日本已经探索出一套成熟、适合本国实际的林业治山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日本在治理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以稳定山体和恢复植被为目的的“治山”职能是林业部门的重要职责。

林业治山就是近年来从日本引进的全新理念。林业治山就是首先采取工程措施使松动的山体稳定下来,然后再稳定植物生长的地基和土壤,并在土壤上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很多专家认为,林业治山是转变造林方式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林业“双增”目标的重要举措。我国易造林地日益稀缺,造林困难地的植被修复势必成为今后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的重要手段。在稳定山体的基础上开展造林活动可保持和扩大林地资源,是改进现有造林方式的发展方向。而提高林分质量,提高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除做好种苗和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外,必须在林地上下工夫,林业治山对实现林业“双增”目标具有很大潜力。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指出,林业治山是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重要载体。我国林业发展已进入了推进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林业治山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是稳定民生,惠及百姓的事业。林业治山应以尊重自然为根本、顺应自然为手段,修复和保护自然为目的。我们应努力改变现有的生态修复模式,从以植被恢复为主的模式向植被恢复与山体治理相结合的新模式转变,实现标本兼治,稳定和增加林地资源、提高林分质量,使生态修复的效益最大化,成果可持续。

我国林业治山的实践

林业治山是国际趋势和潮流,日本、韩国、泰国、美国、奥地利等国家都十分重视林业治山工作。我国的林业治山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很多地方林业部门而言治山几乎是一个全新概念。我国目前的林业研究和工程项目都是以林木为对象,缺乏对作为林木母体的山体研究和相关实践,对相关技术和施工方式的研究更为不足,需要通过示范项目的带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林业治山的技术和理念。

日本是世界上林业治山成效最为显著的国家。日本林业治山的理念、技术和模式是经过长期对遭受地质灾害破坏区域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积累和沉淀形成的。日本在地震灾后重建的“治山与植被恢复综合技术”和“治山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结合技术”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日本林业治山经过百年发展,已形成由多个技术体系、法律法规体系、行政机构及民间企业等构成的完善事业体系。其作为日本林业部门的一项职能工作,在日本的林业建设以及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0年,中日两国启动了“四川省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项目”。该项目引进日本“先固山后造林”的“林业治山”理念、模式,结合我国传统工程技术,开展灾区森林植被恢复示范,以提高项目区从事具有代表性的灾后森林植被恢复工作的相关人员的技术能力,形成一定的技术标准,使四川省地震受灾地区的森林植被恢复工作得以持续性、自主性的开展。

该项目实施五年来,形成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对全国林业治山生态修复具有指导意义。事实证明,在困难地、垮塌地,仅靠植被恢复,不采取措施稳定山体,成效大打折扣。因此修复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必须从治山入手。基于中日合作项目的成效,2012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持续推进地震灾区生态修复,加快灾区生态功能恢复与提升”,启动了地震重灾县市生态恢复计划,成为我国林业治山的重要尝试。

该项目项目总投资约8360万元,中日双方共同出资。该项目在北川、绵竹、汶川、彭州等县(市)建立4个示范区12个示范点,完成治山18.98公顷,建设林业治山工程设施总量长度达3.3万米,植树造林3.7万株,推动中方项目县市完成自主治山99.34公顷。开发完成《四川省林业治山技术手册》、建立健全了林业治山技术培训体系,举办培训19次,培训四川、甘肃、陕西等地林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极大地提升了灾害多发林区林业技术人员灾后森林植被重建恢复的能力,为林业治山理念、技术本土化和普及提供了政策和技术支持。项目支持开发的《林业治山调查规划设计技术规程》已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外。林业治山理念和技术已全面融入到芦山地震灾后生态重建规划技术思路和重建工作,写进了《四川省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纲要》。

取得这一系列成果并不容易。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副总工桂林华坦言,在汶川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的探索过程中,大致产生了三种森林植被恢复的治理理念:一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二是因害施治、迅速恢复、有为而治;三是顺应自然、顺势而为、循序而治。

他告诉记者,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理念源于道家思想,自然无为的观点认为,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形成的损害就让“自然之手”去修复,不进行人为干预,或尽量避免人为干预。这种想法的优势是节约资金,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劣势是恢复缓慢,次生灾害频发,部分区域将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该理念只适用于偏远的无人区和人类活动不可及区域。

因害施治、迅速恢复、有为而治理念源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指导思路,“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生态修复同步进行。重点采用造林、种草,结合工程措施,迅速恢复灾毁林地的林草植被。其优势是,资金到位迅速,在地质条件稳定、土壤条件优越、水热条件好的区域成效显著;劣势是对于大多数地震损毁地而言,由于坡面不稳定,土壤条件不具备等因素,事半而功倍。该理念适用于经济条件好,环境条件优越、适合营造森林植被的区域。

顺应自然、顺势而为、循序而治就是林业治山的理念,它结合了前两种理念,将自然规律、科学规律和经济规律相联系,充分考虑了当地人民的需求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运用植被恢复技术、土木工程技术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循序渐进地治理恢复灾毁林地的森林植被。其优势是适宜于大多数灾毁林地的修复,且恢复成效显著;劣势是单位面积的资金投入量大,花费的时间长,社会认同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相关的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尚待建立。

桂林华说,林业治山区别于地质灾害治理,重点是针对植物根系影响层内的生长环境进行改善和治理,以达到稳固坡面,恢复森林植被,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次生灾害发生等目的。针对林区范围内受自然灾害的损毁林地,通过传统造林绿化工程不能恢复森林植被,必须通过简易工程措施以稳固坡面,改善植物生长条件,再结合生物措施进行森林植被恢复。

在“四川省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项目”实施地,记者看到通过五年的努力,地震塌方滑坡的山体重新又焕发了生机,一排排的树苗长势良好,而一面面陡坡也因工程治理和植被恢复得以稳固。

国家林业局对外合作项目中心副主任刘立军认为,我们应研究借鉴日本林业治山理念、技术以及相关的制度和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和林情,创建出适合我国的林业治山模式。

进入本世纪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加大了山区资源开发的力度,山区厂矿、公路、铁路、城镇等建设兴起,泥石流和滑坡等山地灾害危害日益突出。据国土资源部门统计,山区每年发生灾害数千至上万起,7400万人不同程度地受到山地灾害的危害和威胁。2001?2010年全国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共造成9941人死亡和失踪,平均每年约1000人,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

面对这样的灾情数据,我们不得不加快林业治山的相关研究和推广工作。严峻的现实成为我们必须前进的理由和动力。为此,国家林业局在“四川省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项目”实施期间,共举办培训班19次,培训1000余人,极大地提升了灾害多发林区林业技术人员灾后森林植被重建恢复的能力,为“林业治山”理念、技术本土化和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林业治山”在四川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具备了技术可操作性。此外,辽宁青山工程、山西矿区治理、石漠化区治理等生态举措也积累了许多体制和技术经验。林业治山有关的法律、政策也正在酝酿中。总体上,林业治山在我国林业已经具备了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探访林业治山示范工程区

2014年11月22日,正值羌历新年,记者随四川省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项目成果普及推广会的代表一同来到汶川县和北川县的林业治山综合生态修复示范项目现场,不少塌方山体已经披上“绿装”。

在北川县擂鼓镇石岩村二组的一处山腰上,记者发现这个曾经的塌方体已树木成片。山腰上,层层土袋筑成的水平阶梯十分显眼。北川县林业局副局长朱成林说,这是土袋阶梯工程,其作用是固山、分散流水,避免发生泥石流。“这里实施面积有64亩,从2010年到现在,这里没有发生任何次生灾害,效果非常明显。”

在石岩村,北川县林业局还参照中日合作技术,采取竹栅栏挡土墙、土袋阶梯等方法进行试点治理。2013年治理的340余亩塌方山体如今已经栽种李树、核桃树。而在北川老县城旁的沙坝村,林业局在一处山体塌方处进行多次点撒播树种,至今没有效果。“年年种树不见树,主要是山体不稳,遇到大雨就会被冲刷得干干净净。”朱成林说。

在汶川县地震灾区,记者同样发现,通过合作项目的山体治理,大多取得明显效果,而采取传统栽树治理的效果并不佳。在汶川县绵镇克约村半山腰上,记者见到一边是传统栽树后又被泥石流冲毁的现场,而另一边则是项目治理栽植的树木开始成林。前来考察项目效果的日方专家佐藤隆告诉记者说,日本在治理地质灾害、植被恢复方面有很多经验,克约村的治理仅是山坡治理,由于预算及条件限制,诸如防止滑坡、河床治理等新技术还没用上。

四川省林业厅国际合作处处长张黎明介绍,日本“林业治山”已有百年历史,在治山领域形成了先进的理念、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主要特点是林业部门牵头,将“治山植绿”分散在林业、国土、水利、建设等部门的行政职能统筹为一个实施主体,采用“先固山后造林”的理念与技术模式。通过工程措施稳定治理山体地质灾害开展“治山”,用工程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进行“固土”,用现代植树造林与恢复植被工程完成“植绿”,兴修整治防洪抗旱水利工程涵养林地实现“涵水”。

“地震灾后生态修复不同于一般的生态建设,不是简单植树造林。灾后的山体地表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崩塌坡面的土块不稳定,地表容易被雨水侵蚀,易导致次生灾害的发生,而对于植物的生长而言,关键是生长地方的地基和根系发育的土壤的稳定,所以首先要治山,采取工程措施将松动的山体固定起来。在项目实施中,他们用横向的挡土墙、纵向的龙骨(石埂)将山体包扎,然后修排水沟,给山洪导流,避免水害。最后就是在土袋垒成的台地上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使瘫痪颓废的山体健康起来。”日本专家佐藤隆对记者说。

桂林华介绍说,受自然灾害损毁的林地,通过传统造林绿化工程不能恢复森林植被,必须通过简易工程措施以稳固坡面,改善植物生长条件,再结合生物措施进行的森林植被恢复治理工程。工程措施主要有挡土墙工程、排水沟工程、栅栏工程、水平阶工程等;生物措施主要有土壤改良、植被培育、覆盖防护工程等。这些林业治山工程的最大特点是单个施工方法很简单,多项工种既集中又恰当地布置,工程整体上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四川省林业厅在四川省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项目实施中,还兼顾了当地百姓的民生,不仅在施工时为当地百姓创造了增收的工作机会,而且在植被恢复的同时,选取李树、核桃树等经济树种,使当地农民能够将来在林业治山中受益。

中日技术合作四川省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项目成果普及推广会中,国家林业局、国家科技部、日本驻华使馆代表和来自十几个省市的一百七十余名林业技术人员参会。会上,中日双方共同认定并宣布,经过五年的时间,该项目经过中日双方参与者的共同努力,达到了预期目标。

虽然我国的林业治山工作刚刚起步,但从本次中日技术合作四川省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项目实施的成果来看,该项目区制定出具有代表性的灾后森林恢复计划,建立起与灾后森林植被恢复施工方法有关的关键技术体系,强化了灾后森林植被恢复工程所需要的技术培训内容与体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广作用。

林业治山 未来更美好

林业治山是维护国土安全,减缓地质灾害损失的现实需要。林业治山关乎国土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林业治山为生态修复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同时也是生态修复的新的有效途径。

我国易造林地日益稀缺,造林困难地的植被修复势必成为今后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的重要手段。在稳定山体的基础上开展造林活动可保持和扩大林地资源,同样是改进现有造林方式的发展方向。

“林业治山”是重要的技术手段,其上游的政策体系是助推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林业治山源于林业应对灾害和生态破坏区的治理理念,同时也是从法律、机构、政策、财政等多方面综合支撑的项目途径。

四川省林业厅有针对性的成立了研究小组,先后前往项目开展地北川、绵竹、汶川、彭州等地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四川省林业治山合作项目的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日本林业治山体制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还组织到开展了类似项目的辽宁省,对其“青山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

四川省林业厅政策法规处余蜀峰在调研报告中提出2点启示:启示之一,单一“刨坑种树”的传统生物措施已无法适应山地生态修复的特殊需要,必须同步采取工程措施;启示之二,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需要,恢复治理好山地生态环境,必须引进和牢固树立林业治山的理念,理顺治山管理体制,建立相应机制。

在采访中,不少林业干部表示,林业治山这项实践有必要继续推进,但会面临“多头分管”、“体制不顺”等问题。大家建议,国家从法律、体制机制、标准规范等方面进行完善和改革,将林业治山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森林法》修订范围,并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需求。

林业法治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森林鼠害;发生原因;治理对策;宁夏隆德

中图分类号 S7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141-02

隆德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为典型的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全县辖13个乡镇,土地总面积9.90万hm2,其中林地面积4.984万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0.3%。截至“十一五”末全县森林覆盖率25.6%,主要植被类型有榆树、沙棘、华山松、杨树、落叶松、云杉、油松、山杏、刺槐、柳树、山桃、拧条等乔灌树种100余种。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县境内40.1%的林分处于幼林生长阶段。

1 森林鼠害发生与防治概况

造成隆德县林木灾害的生物主要为地下型鼢鼠类,包括中华鼢鼠、甘肃鼢鼠等。危害的主要树种有落叶松、华山松、油松和部分阔叶树种等。发生区域涉及全县13个乡镇,以隆德县南部陈靳、山河、奠安等3个乡镇发生最为严重,苗木被害率年均达14.6%。“十一五”以来,每年林地鼠害发生面积在1.6万hm2左右,防治面积约1.4万hm2,防治率85%以上。

2 鼠害发生原因

2.1 各项造林工程实施后,改变了鼠害生存环境,数量剧增,危害加剧

隆德县从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以来,林草植被面积大幅度增加,鼠害食物资源比以前更为丰富,其繁殖能力迅速增强。另外,农田退耕还林后,不再需要每年翻耕、种植和收割,鼠害的生活栖息环境被改变,人为活动干扰少,致使其种群数量急剧上升,对林木的危害加剧。

2.2 人类不合理的干预,导致鼠害数量剧增

由于人为地大量捕杀,导致狐狸、黄鼠狼、狼、鼬科动物等鼠害天敌数量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天敌控制因子较弱,林业鼠害迅速繁殖,危害加剧。

2.3 人工纯林比重大,树种单一,抗危害能力较低

隆德县新造林地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低下,鼠害可选择的树种比较少,且多为鼠害喜食树种,易受危害。

2.4 认识不足,对防治工作重视不够

部分乡镇还没有把鼠害防治工作真正纳入到林业生产全过程,在采种、育苗、造林、抚育、采伐等环节中缺乏预防鼠害的措施,营造林工作与鼠害防治工作严重脱节,“重营造、轻管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森林质量不高,鼠害发生较为严重。

2.5 经费不足,防治技术手段滞后

鼠害防治技术要求高、专业性比较强,而隆德县经费投入不足、适用防治技术匮乏等原因,使鼠害治理工作难以有效大面积开展。目前,大部分乡镇仍采用传统的地弓、地箭等土办法灭鼠,虽短期有效,但很难实现持续控灾。

3 成功治理经验

3.1 领导重视,加强宣传

县、乡、村及时成立联防领导小组,签订防治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并实行年末考核验收。防治期领导小组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实地指导防治工作。采取化学防治时,大部分防治单位在森林鼠害防治前以政府名义通告并广泛宣传,提醒群众防范,既避免了牲畜中毒事件的发生,又扩大了森防工作的影响[1]。

3.2 有明确的技术思路

2007—2009年隆德县启动实施了“西北地区林业鼠害综合实验示范项目”,项目实施3年,积累了成功经验,总结出好的防治方法,在许多乡镇大面积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尤其利用5%溴敌隆母液拌豆科等植物种子对森林鼠害防治效果显著,具有无公害、成本低、易操作等特点,适宜大面积防治,可在今后森林鼠害防治工作中大力推广应用。

3.3 营林措施与防治工作结合

隆德县结合春季造林,大力推行栽前整地,普及高密度鱼鳞坑整地作业,既破坏了鼠害生存的环境,又有利于造林后苗木的抚育管理,促进苗木成活。整地过程中做到了鼠洞投药,栽植突出了块状和带状混交模式,造林环节严把关,加大了对森林鼠害的预防力度。

3.4 专业防治与群众防治相结合

在多年防治鼠害的基础上,隆德县挑选了20多名捕鼢土专家,组成防治专业队,在林业森防部门的指导下从事全县鼠害防治工作,并实行捕杀奖励机制,带动周遍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鼠害防治工作中,开展了群众性的森林鼠害防治工作。

3.5 拓宽合作区域,开展联防联治

“国家网络森林医院”是继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组建“全国森林鼠(兔)害防治协作网”的基础上又搭建的用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资源共享平台,该网、院通过森林鼠害的“技术协作、信息交流”等措施,促进了森林鼠害联防联治工作的顺利开展,防治技术得到了大幅提升。

4 治理对策

鼠害防治要综合考虑各种措施的有机结合与协调,讲求整体效益。在今后的森林鼠害防治工作中,要遵循林业鼠害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突出营林、生物、物理及化学防治措施的综合应用;在具体防治工作中,根据鼠情调查与监测结果,采取“分区划类、分类施策”的治理措施,实现科学、有效的防控,达到“有鼠不成灾”的目的。

4.1 轻度发生区

隆德县北部观庄、好水、杨河和张程等4个乡镇近几年造林的树种主要以山桃、山杏和沙棘等为主要主栽树种,鼢鼠危害轻,应以预防为主。同时重视天敌对害鼠的控制作用,通过各种营林措施创造有利于鼠类天敌栖息、繁衍的生存条件。可采取禁猎、禁捕、封山育林等措施,保护鼠类的天敌动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2]。

具体措施:在人为活动频繁的林区周围设置刺丝围栏、林区公路旁栽置永久性禁令宣传牌,禁止人为随意地进入林地;组织专业队员在林地茂密处堆积草堆、石块,以招引鼬科和鸟类等动物栖息;发动当地群众栽植抗性树种,每年进行2次以上林地除草等幼林抚育管理等措施,能有效预防森林鼠害。

4.2 中度发生区

隆德县中西部城关、沙塘、神林、联财、温堡、风岭6个乡镇,主要栽植树种有山桃、刺槐和部分针叶树种,林木大部分处于幼林生长时期,鼢鼠危害较重,是鼠害防治的主战场。造林整地时,可采取高密度鱼鳞坑整地、林缘周围挖掘防鼠沟进行物理阻隔;造林时,通过药剂蘸根深栽、营造混交林破坏鼠害生境;在鼠害发生严重地,可采用地弓、地箭、鼠铗等物理器械进行人工捕杀,同时也可应用5%溴敌隆、鼠不育剂、P-1拒避剂等无公害化学药剂进行防治[3]。

具体措施:在鼠情监测调查的基础上,准确掌握鼠害分布和苗木被害情况,把防治范围和地点划分为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预防区来治理。一般预防区可采用轻度发生区防治方法,重点防治区可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建立每个防治环节检查机制,落实防治责任。具体内容为防前调查记录、防后效果评价及责任人跟班考勤状况等内容,为下次防治或重防提供重要依据。

4.3 重度发生区

隆德县南部的陈靳、山河、奠安3个乡镇,造林树种主要以沙棘和针叶树为主,鼢鼠危害最重。防治策略以减少苗木被害和压低鼠口密度为主,可采用生物措施为辅、化学措施为主的综合措施,全面开展无公害防治,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危害程度降到最低限度[4]。

具体措施:可采用鼠类不育剂、5%溴敌隆母液拌豆科植物种子投洞;多效抗旱驱鼠剂、拒避剂蘸根补苗、地面灌根以及利用地箭等物理器械连片捕杀,效果显著。

5 鼠害防治注意把握的技术环节

5.1 搞好鼠情监测

在今后的森林鼠害防治工作中,要搞好森林鼠害的监测工作,抓住关键的防治时期[5]。地下鼠害要于每年春季土壤解冻后(3—5月)和秋季储粮期(9—10月),利用土丘系数法和切洞堵洞法各调查1次;准确掌握活动习性和发生发展规律,为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5.2 抓好营造林技术环节

鼠害防治要以营林技术为基础,关键在预防。合理搭配树种、营造针阔混交林是营林技术措施的核心。在林地管理上,首先考虑在林木郁蔽前适当套种粮食等经济作物,既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又能使因种粮林地有了人为生产活动,鼠害活动受到干扰,危害减轻;其次是新造林要做到先防鼠后造林,采取高密度大规格鱼鳞坑整地,破坏鼠害生存环境;再次是造林时苗木要深栽且踩踏牢固,并用拒避剂等无公害药剂蘸根栽植,起到促成活和趋鼠的双重作用;最后是营造混交林,对树种单一、造林密度小的疏林地,可加种抗性树种,增加林分质量,减轻危害。

5.3 把握好化学防治的保护性措施

重度发生区主要实施化学防治,但要着重考虑人畜安全、水源污染、天敌影响等问题,尽管鼠害防治使用的第2代抗凝血剂如溴敌隆等化学药剂对动物安全,可以推广使用,但也应采取一些保护性措施,在生产防治中一定要谨慎使用。

5.4 配套综合措施,系统防治

今后的森林鼠害防治要彻底摈弃使用单一的防治模式,实行综合防控,各种防治手段和措施要配套成型[6]。以预防为重点,以营林措施为基础,通过对生物、物理、营林及化学防治措施的综合应用,使鼠害密度降低到最低程度,实现“有鼠不成灾”的总体治理目标。

5.5 加强防治技术交流

今后的森林鼠害防治工作要依托于“全国森林鼠(兔)害防治协作网”、“国家网络森林医院”和“宁夏网络森林医院”等,通过技术交流与协作,全面提高防治技术水平;同时,充分发挥部级治理工程的优势,对突发性的、大面积连片的、危害比较严重的森林鼠害,实施国家森林鼠害工程治理,彻底控制和扭转森林鼠害日趋严重的趋势。

5.6 实行奖励机制

今后的森林鼠害防治工作,要坚持“谁经营、谁防治”的指导思想,对防治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奖励措施,国家应给予相应的技术帮助和扶持,形成群防群治局面,以彻底将鼠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7]。

6 参考文献

[1] 胡会学,张宝宁,郑秀堂.浅议大山门林区森林鼠害的发生及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16):38-39.

[2] 洪悦,赵明亮,李伟.岫岩县森林鼠害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2011(7):91.

[3] 孙向琴,李丽悔,祁霞,等.乌拉特前旗森林鼠害的发生及防治现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32(3):72,95.

[4] 申世永,张耀.陕西榆林森林鼠害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5(z1):58-59.

[5] 王贵来.白龙江林区森林鼠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甘肃林业科技,2004,29(4):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