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工作经验总结(精选5篇)

  • 城市管理工作经验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活动目标:通过此次调查我们的队员能更好的了解城市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制度的变化,能了解相关制度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并能为完善城市管理作出完善方案。我们将会把我们的方案反馈给调查地希望能为当地的城市管理作出一定程度的贡献,并通过自己的网络日…

城市管理工作经验总结(精选5篇)

城市管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活动背景:在当前全国上下大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在各个领域不时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尤其在城市管理方面,部分城管人员的行为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在大学生中间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很多学生都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一时间 城管 成为争议最大的焦点。城市管理现状会不会成为妨碍和谐社会建设的阻碍?城市管理制度是否要更新?城管人员的形象到底是怎样?大学生能否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面对一系列问题,我们有必要利用暑期时间做一番调查。

活动意义: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希望能够总结不同等级城市管理制度的差异,了解市民对城市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查找城市管理制度的漏洞并找出相应的弥补措施,总结出一套更加合理的制度交予相关部门反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城管人员和部分市民的矛盾冲突,推动和谐城市,和谐社会的建设。

活动目标:通过此次调查我们的队员能更好的了解城市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制度的变化,能了解相关制度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并能为完善城市管理作出完善方案。我们将会把我们的方案反馈给调查地希望能为当地的城市管理作出一定程度的贡献,并通过自己的网络日志及相关媒体进一步引起社会对城市管理的关注推动各地对城市管理的改革,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社会实践时间:xx.7.5----xx.7.18

团队成员:王金涛、翁继军、孙万霞、鄂玲瑜、王毅、李金峰、郑福禄

活动地可行性分析:

东营:学校所在地,队员对城市较熟悉。东营市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各项城市指标都相应的迅速增长。城市管理制度在城市的发展中必然要相应的进行调整,利用这个时段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处于发展阶段的城市的管理制度的变革,了解到更多的市民意见,对于总结和查找制度具有良好的条件。

济南:山东省会城市,适于近距离展开活动。城市各项指标发展成熟,城市管理制度也相应健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漏洞。通过对该城市的调查可以在获得城市管理制度调整的过程中的经验,为完善不同城市的管理制度提供借鉴。

湖州:属于南方城市,并且具有一支具有由高校学生组成的城管义工队。相对于单纯由相关部门组织的城市管理制度,该制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对于城市管理制度的变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与济南和东营形成南北对比,从而有利于了解不同区域的城市管理差异。

活动具体流程:

1、活动前期准备:(xx.7.5之前)网络信息调查,调查问卷制作,联系相关媒体。

2、活动实施阶段:

东营站:时间安排:xx.7.5---xx.7.6

活动实施:1.队员分两路深入车站和主要的商业区运用随机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市民对东营市城市管理的看法意见建议等(联系东营电视台或东营日报)。

2.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整理出主要数据。

3.跟东营市城管部门联系,通过与相关负责人的访谈了解他们工作的重点、工作制度及处理情况的方案等。

4.汇总信息,将市民调查信息与城管部门信息进行比较、关联,寻找东营地区的城市管理制度的弥补方案。

济南站:活动时间 :xx.7.7----xx.7.11

活动实施:1.(xx.7.7 xx.7.8)调查当地城市格局,锁定最易出现城管与市民发生冲突的区域。

2.(xx.7.8)在锁定地区采取随机访谈,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店铺的形式收集市民对济南市城市管理的看法意见建议等。

3.(xx.7.8)设法与当地的城管部门联系,了解当地独特的城市管理制度和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管制度的变动及所需城管人员素质的变化情况,了解城管人员的来源变化及于市民关系的变化等。

4.(xx.7.9)汇总信息,整理出济南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管理制度的变化倾向,提取可借鉴的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方案。5.(xx.7.10)反馈信息给济南市城管部门。

湖州站:活动时间:xx.7.11---xx.7.17

活动实施:1、(xx.7.12---xx.7.13)考察湖州市城市布局,选定调查地点。

2、(xx.7.14)在选定的地点进行问卷调查、随机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增加对湖州义工队的相关调查。

3、(xx.7.14)整理相关信息整理出重要的数据。

4、(xx.7.15---xx.7.16)联系湖州城管义工队的城里人或重要负责人及志愿者,与他们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城市管理中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动机及积累的经验,在工作中的感触等。

5、(xx.7.17)汇总资料,将义工队的经验进行系统化整理,选取出可取之处,并进行相应的补充。

活动总结阶段:(xx.7.18---xx.7.20)将活动中的资料加以整理上传网络,联系报纸加以发表,以引起社会关注。并将相关的信息反馈给东营、济南、湖州的城市管理部门,并致信表示感谢。

预备方案:假如与城市管理部门的联系失败,就采取网络搜集信息远距离加追随城管工作的策略,以便获得当地城管人员工作的真实情况。

活动预算:火车票15*6(济南)+ 160*6 (湖州)

住宿:300 *6

材料费:100

公交车:200

避暑药:30

城市管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德化县;宜居城市;提升工程;经验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宜居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最高追求,为加快推进“中国瓷都・生态旅游宜居城市”建设,持续改善城市面貌、完善配套功能、提升瓷都品位,德化县县委、县政府实施了“宜居城市提升工程”,并结合德化县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工程的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省第九次、市第十一次、县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县“两会”精神,深入实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坚持以建设“中国瓷都・生态旅游宜居城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生活品质提档、幸福指数提高、尊严感受提升为追求,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全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工程的总体目标

把县城当成景区来规划设计和建设,凸显“山魂、水魄、瓷韵、人文”的城建理念,做大、做特、做优、做精“宜居县城”,努力使我县在城乡规划、城市建设、设施配套、民生保障、管理整治等方面取得跨越式发展,着力打造“实力瓷都、文化瓷都、美丽瓷都、幸福瓷都、清纯瓷都”,将德化建设成为幸福感较强、人情味较浓、包容度较大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3、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工程的项目内容

全年计划安排在建项目90个,总投资约148.8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28.94亿元。其中城乡规划提升项目11个、城市建设提升项目42个、配套功能提升项目18个、民生保障提升项目10个、管理整治提升项目8个,2013年度拟竣工项目49个。城市管理工作共梳理出管理类工作内容18项。

3.1着力在城乡规划上求提升

安排项目11个,总投资2026.7万元,年度计划投资1951.76万元。按照《德化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认真抓好规划修编的深化和延伸,加快编制各类规划、重点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等各类规划编制,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城市重要区域、重要街区、重要节点及周边景观的设计水平,多留赞叹、不留遗憾。

3.2 着力在城市建设上求提升

安排项目42个,总投资142.1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6.79亿元。以继续实施“五大战役”为载体,全力推进26个城市建设战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八个片区”和旧城改造,加紧启动“美丽社区”实施方案,切实加快住房建设,健全完善城区交通体系,逐步撑大城市骨架,优化功能布局,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经济富裕度、资源承载度和生活便利度。

3.3着力在配套功能上求提升

安排项目18个,总投资1.9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127亿元。实施绿化、美化、花化、彩化、香化、亮化、净化、硬化“八化”工程,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提升城市宜居指数。

(1)提升绿化、美化、花化、彩化、香化水平

以开展“全县动员、全民参与、保护溪、绿满德化、香遍瓷都”公益行动为载体,实施“城区绿化景观工程、进城大道绿化提升工程、瓷城花园景观公园绿化工程、盖德镇区绿化美化工程”。

(2)提升净化、亮化、硬化水平

加强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污水配套管网工程(二期),建设管网7公里,雨污分流改造3公里;实施城区路灯夜景工程,配套建设道路路灯约400盏;新建高内坑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垃圾中转站6座,采购垃圾转运车1辆。

3.4 着力在民生保障上求提升

安排项目10个,总投资2.1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074万元。重点加大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等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快老年文化、教育、健身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医疗、养老、失业保险体系,确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3.5着力在管理整治上求提升

安排整治项目8个,总投资2.3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96.90万元;梳理管理工作18项。坚持“宽严相济、疏堵结合”原则,建立健全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塑造干净整洁、宁静宜居、文明和谐的城市形象。

突出城市管理,建设“数字城管”系统平台,加强城市综合执法;突出环境整治,以持续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为契机,改善环卫清扫保洁,实施城区除“四害”工程;突出河道整治,加快推动闽江防洪工程(德化段)和城区排涝工程建设,实施溪两岸清水工程,加快三班大云溪河道治理,对溪、丁溪等城区河道开展清淤整治。

4、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工程的实施步骤

4.1动员部署阶段(1月4日― 3月31日)

制定“宜居城市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进行部署,及时成立领导机构,建立工作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组织新闻媒体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2 组织实施阶段(4月1日―10月31日)

集中时间和人员,按照工作方案和目标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开展跟踪督促检查,不断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4.3总结提升阶段(11月1日―12月31日)

按照方案和目标要求对项目建设及城市管理各责任单位落实情况开展检查,认真总结经验和不足;对照“宜居城市提升工程”落实情况,对各相关部门及乡镇政府进行绩效考评,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5、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工程的保障措施

5.1 强化责任落实

成立县“宜居城市提升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各项工作。“宜居城市提升工程”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分析宜居城市提升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宜居城市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5.2 强化宣传造势

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开辟专题专栏,以声、影、图、文的全方位报道,反映“宜居城市提升工程”的进展和成效,激发市民参与宜居城市建设的热情。形成“宣传舆论有力、市民认识到位、公众参与监督、社会共建共管”的城市管理新氛围。

5.3 强化协同协作

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县提升办要加强项目责任分解和协调督查工作,各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切实负起牵头组织、推动落实的职责,及时协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强工作的协调沟通衔接,主动配合,通力协作,形成合力。

5.4 强化融资保障

各项目责任单位既要管项目,又要主动筹资金,全面测算资金需求,多渠道筹集资金,逐一落实项目资金来源;要抓紧已竣工工程的验收决算;要完善土地收储出让机制,建立土地收购储备资金投入和滚动发展运作模式;要拓宽土地储备的融资渠道,国土部门要加快土地出让资金回收节奏,财政部门要多方筹措整合资金,确保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5.5 强化督查考评

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逐月督查通报工作进展、形象进度,年末实行绩效考核,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各责任主体的依据,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绩效评估工作。

城市管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绿色经济;经验;聚成

中图分类号:F124.5;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100-03

近年来,一股绿色经济发展的劲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绿色的东西才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性。绿色经济强省建设目标的最初提出,使云南昆明在全国较早地触及到绿色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今天,云南省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昆明绿色经济发展聚成“昆明经验”,归纳出若干发展的规律准则。这也应该成为研究的方向。

经验一词解读。所谓经验,简单来说,就是从已发生的事件中获取的知识,具体讲,经验是人们根据某种体验、阅历等做出的规律性总结。不言而喻,从认识论角度看,第一,人的体验、阅历出自实践,实践是产生经验的唯一源泉。也就是说,经验是直接实践的结果,是具体的、直观的,没有丰富的实践就总结不出经验。第二,我们的一切认识以及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坦率地说,没有经验是不行的,只是因为经验是理性的基础,总结经验是提高认识水平。第三,经验是对实践的总结,理论是对经验的升华,人们总结实践经验是为了正确认识经验。显然,只有一般的绿色理论,不有的放矢,不用于云南昆明的实际,则解决不了昆明市绿色发展的实际问题。但如果把这一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绿色经济发展的理论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些新东西,就会有效得多、管用得多。可以说,我们掌握的实践材料越充分越可靠,总结的经验才越科学越管用。

据此,从发展方向看,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和重点各自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尽可能多的情况,善于从大量的个体情况中找到一般规律,从整体上把握客观事物,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今天,绿色经济理论和现实发展告诉我们,绿色经济发展尤其需要将理论本土化、地域化,在绿色发展中积累经验事实。因为,绿色是云南省最大的省情、最突出的优势,绿色也是未来云南省城昆明市发展的希望。

(一)昆明绿色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

昆明市是云南省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心。作为云南省唯一特大城市的昆明,其在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所具有的中心位置已为世人所知。在经济资源的配置中,昆明市具有极高的经济集中度、发展匹配度。根据经验事实,在云南省,昆明市的GDP和工业增加值均占全省28%以上,资源要素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资源配置、再配置的枢纽作用。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从产业结构看,昆明市已形成比较完备的产业格局。首先,第一产业广义农业绿色产业优势明显,已形成了烤烟、花卉、蔬菜、畜牧、林果等优势产业;其次,第二产业工业形成了以烟草、冶金、机电、医药、化工、电力为支柱的产业布局及其体系;再次,第三产业服务业,加快形成了以旅游、文化产业和商贸物流为支柱的特色发展格局,而且发展势头越来越好。

从绿色发展的外在条件看,支持昆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条件十分优越。昆明的气候、昆明的山水、昆明的绿化及生物环境放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不可多得。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城昆明”是中国气候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同时,昆明市矿产资源禀赋良好,磷矿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另外,昆明市民族旅游、民族文化产业资源丰富,是全国最早列为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部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呈现出云南省多民族文化特色的样态。

因此,省城区位、经济积累和绿色底子,使昆明市发展表现出强劲势头。来自《昆明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显示,2015年,昆明市地区生产总值首达4 000亿元,增幅达8%。多年来,在国家和省政府的支持下,昆明市实施绿色生态工程,推行绿色经济增长,以滇池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工业污水实现全收集处理,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主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昆明市积极创建国家绿色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10年度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就有昆明市。在2012年《中国绿色发展报告》中,昆明市绿色发展水平在大中城市中排名西部第一、内陆省会城市第一,入围全国前三名。《中国绿色发展报告》不仅展现了昆明市绿色经济发展的进步,而且对于昆明市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来说,还意味着更强的绿色感召力。显而易见,昆明市应该以这次获奖为契机,更加扎实地推进绿色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在云南省加快绿色经济强省的发展中起带头作用。

(二)昆明市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隐忧

尽管昆明市在绿色经济发展中表现出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不凡的业绩,但是如果从横向的方面加以比较,昆明市在绿色经济发展中也有不足,这些问题若不加注意,势必影响昆明市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目标实现。

隐忧一,昆明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是很强。基于经济学经济梯度发展理论,昆明市作为边疆地区城市的实际,以及改革开放推进政策的不同影响,在当前,尽管昆明市在发展,但是其他城市也在更快发展,一线省会城市、沿海城市以及某些中西部省会城市发展更快,昆明市的经济规模和生产总值与全国兄弟省会城市的比较中处于靠后的位置。昆明市发展不仅明显低于杭州、南京、大连、青岛等东部城市,与长沙、郑州、成都等中西部城市也有较大差距。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昆明市的数量,也远低于成都、西安、长沙等中西部城市,因此,昆明市未来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隐忧二,昆明市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不是很不高。现代管理学认为,城市规划管理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生产方式的进步相配套。目前昆明市的城市规划管理滞后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的进步滞后于生产方式的进步。让当地人担忧的是,滇池污染、城区交通拥挤、城市建设规划相对无序等问题一直制约昆明城市发展。具体看,昆明市发展仍然受水、土地、人才资源制约。昆明市是全国14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滇池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10。昆明市人均耕地仅为1.28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突出的是全市人才总量不足,这无疑对昆明市的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隐忧三,昆明市经济转方式调结构面临新挑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此国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行节能减排和清洁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结构。比较而言,昆明市近一半的行业仍属于高耗能行业,高技术产业所占的比重仅为1/3,由此带来的现实问题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弱、生产配套不足、知名品牌比例偏低。同时,技术含量低的传统服务业所占比例高,新兴服务业发展还没有及时跟上来。另外,昆明市的农业产业化刚刚起步,不能有效适应城市人口发展的需求。因此,昆明市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

隐忧四,昆明市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不适应新要求。具体讲,在“十二五”期间,昆明市领导多次指出,多数干部因循守旧,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强,在国家发展进入“十三五”的新时代,昆明市的干部必须主动进取、大胆开拓,才能适应我市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才能在行政管理上出新招、在科技创新上求变革、在环境保护上下工夫。但实事求是地讲,这方面昆明市的干部思想观念及其体制机制还不适应新形势和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面对国家“十三五”规划绿色战略机遇期,昆明市应该居安思危,坚持绿色发展的定力,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国家绿色战略进程,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绿色跨越发展之路。

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此前不久,昆明市2016年1月通过的昆明市“十三五”规划,其规划目标是2020年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初步建成国家生态城市。为此,就必须全面实施生态优先战略,筑牢生态安全底线,实实在在地践行绿色经济发展,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昆明市经济发展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使昆明市成为人、城市、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生态家园。在我们看来,今后昆明市的绿色发展应该这样办:

第一,发挥昆明市绿色先发效应和带动作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如前所述,昆明市绿色经济发展已有相当积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根据昆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就是“做强做优、绿色发展”。因此,昆明市应当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此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这就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政策倾斜的程度。我们以目前的科技投入、工业投资比例计算,如果昆明市继续保持这一水平并加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比重达到30%以上,单位GDP综合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那么到2020年,昆明市力争经济总量实现倍增,以绿色发展为方向的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及主要环境控制指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日子就会早日到来。

第二,加快昆明市生态功能区的布局和发展。按照生态经济学的生态区域模仿、各司其职以及优化配置原理(承载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土保持)。昆明市目前已经完成了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布局,下一步应该针对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该重点保护的要加强(如昆明市水源涵养地),该限制开发的要立章程(如昆明市土壤保持地域),该优化开发的细心有效,取得实绩(如不危及昆明区域生态系统安全的可适度开发,以及承载农业和工业生态功能的区域),确保昆明区域的生态安全。另外,以昆明滇池为重点的水环境治理及其持续改善,要按照已经取得全面社会共识的滇池治理路线图“环湖截污和交通、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入湖河道整治、生态清淤、外流域调水及节水”,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使滇池治理机制与举措不断完善。昆明市唯有进一步优化布局、科学发展,才能增强其绿色生态的聚集能力,实现引领全省绿色发展的保障就更加牢靠。

第三,加快优化昆明市现代农业产业布局。众所周知,现代农业立足于规模、高效、绿色、健康。目前,依据2015―2020年昆明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规划),对当地“四区八县”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定位(基于昆明市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考量)、产业布局实施方案等做出的科学计划。我们建议,首先,滇池流域生态农业区的布局包括主城四区,即环主城四区(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的滇池流域应该在生态农业区、高效农业区、特色农业区做出成效,力争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业认证绿色、农业有机食品数量上更上一层楼。其次,八县中的呈贡、晋宁两县,因其固有的园林园艺优势,要着力发展,走农产品规模化、精加工之路,推进农产品加工向园区集中。八县中的宜良、石林、安宁三县,历来以粮、烟、菜、花、畜牧而著名,故此这些县的着力点还是继续构建壮大优质粮、烟、菜、花、畜牧等生产基地及休闲农业。八县中的禄劝、富民、嵩明,着力提升蔬菜、畜牧和特色经济林果产业,大力培植发展马铃薯、中药材产业,建成支持昆明城区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对此,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昆明市有重点、分区域地发展生态农业,到2020年,全市认证绿色、有机食品、以及云南省农产品名牌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第四,巩固提升昆明市的优势产业。在“十二五”期间,驰名的昆明烤烟支柱产业继续得以巩固,蔬菜、花卉、林果和畜牧四大原有的优势产业得到提升。材料显示,在2015年,随着蔬菜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全市蔬菜实现总产值100亿元以上,蔬菜外销占总产量75%,其中绿色、有机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占总面积和总产量的85%左右。今后,昆明市的蔬菜更多地要瞄准国内和国外,在专业交易市场及蔬菜精深加工方面重点突破,唱响昆明特绿蔬菜的时代强音。2015年,全市花卉总产值已达到120亿元,产品外销达90%以上,出口量占40%以上,目前是要把昆明市建成全国乃至亚洲规模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和出口基地的工作做细做实。同年,昆明全市的林果业总产值达79亿元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125亿元。按照昆明市提升优势产业的规划,应该通过引进、吸收和消化,发展壮大一批新型产业,如有色冶金、化工、制造装备、建筑、文化旅游和商贸,以此进一步增强昆明市绿色经济竞争能力。

第五,昆明市要积极推进部级基地的建设发展。2015年,依托得天独厚的药物种植和生物研发比较优势,使昆明市药物增加值达100亿元以上,成为继花卉、蔬菜和畜牧总产值突破100亿元以上的绿色经济新增长点。为此,昆明市应该进一步加快“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部级医药产业基地”建设的步法,加快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药物。下一阶段,昆明市的生物药业应重点在天然药物、民族药物的开发生产有所创新,在濒危药用植物资源上开展重要保护和繁育利用研究,引导生物制药产业向基地集中发展;同时,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身体健康需要,积极发展保健、功能食品。如能坚定积极推进药物种植和生物研发的部级基地建设的战略,这一领域的后发优势及前景则不可限量。

城市管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七届二中全会;城市工作会议;中共中央;;解放战争;工业化;工人阶级;城乡兼顾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5)01-0026-04

1949年3月5日到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胜利召开。这是在中国人民革命即将胜利前夜而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指出促进革命迅速获取全面胜利的方针政策,强调了全国胜利以后,党的工作重心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发展经济上去。在报告中指出:“二中全会是城市工作会议,是历史转变点。”①。林伯渠也在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是历史上转变点,也可以说是‘城市工作会议’”②。在这个历史转变点上,中共中央系统总结了28年来城市工作经验,对未来城市工作的开展进行了热烈讨论,确立了城市工作为党的工作重心,确定了党在城市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一、解放战争后期,城市工作已提上党的工作日程

解放战争后期,随着一些大城市的相继解放,接管城市、稳定和恢复城市秩序,进一步巩固政权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各地不断探索建立和建设新中国诸经验的时候,城市工作被中共中央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密切关注各地城市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总结经验,适时提出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成为中央的战略目标。

接管城市是城市工作的第一步,是工作重心转变的重要标志。1947年11月,我军攻克的第一座大城市石家庄解放后,中央工委就对接管石家庄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向有关地区和领导下发相关城市接收和管理的经验文件,要求作为我党当前和将来进行城市工作的参考。该文件总结了城市工作由于缺乏经验而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提出了具体办法,提出在接管城市中“要建设,而不要破坏”的方针。1948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根据接收城市越来越多,专门发出《关于注意总结城市工作经验的指示》,要求各地应将注意力从战争与农村工作转向城市,学习并总结城市工作经验,要有做好城市各项工作的精神准备与组织准备。文件特别指出,为将良好的经验为全党效法,各地对于已占领的城市,尤其人数达到5万人以上的城市,都要做出工作总结,内容要简明扼要,时间限定在三、四个月内,及时上报中央。之后不久洛阳攻克,中央在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中,对各地在执行城市政策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论述,例如做城市工作,应首先将城市政策告诉大家,有章可循;对于城市中的阶层划分,要有明确的界限;进城后工资的增减要按企业发展来确定;不要破坏和浪费任何公私生产资料;引导人民意识,让群众起来管理自己的城市,等等,这份电报比较具体而系统地规定了城市接管后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党的下一步大城市接管从细节上提供了一系列政策依据。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九月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会上着重谈及城市工作,指出城市和工业的管理是当前所必须加强的迫切的任务,要尽快使“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③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中央会议上提出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战略任务。这表明,城市工作已经提上了中央的议程。如何引导全党、全军来转变观念,研究新问题新政策,做好城市的接收和管理工作,已经成为这一时期仅次于战争的重要任务。

1949年2月8日,致电二野、三野部队,对干部战士的观念转变进行引导。他指出,我们部队的工作要改变过去二十年来先乡村后城市的方式,而转变为先城市后乡村的工作方式。在当前形势下,要做到“军队不但是一个战斗队,而且主要地是一个工作队。”④军队干部从战斗队转变为工作队,是观念的转变,也是工作性质的转变,即除战场战斗外,还要学会科学有序管理城市的各种方法和经验。在此电话中,系统地提出了11个“善于”,即在城市工作中要善于懂得对付敌对势力,要善于领导工人阶级,要善于组织、培养青年学生,要善于发展工商业,要善于管理新闻教育等文化事业,要善于妥善处理外交工作,要善于对待各派、人民团体,要善于调剂城乡关系,要善于处理新中国建立后的金融和财政问题等。这些科学管理城市工作的方法对于全面指导进城后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的转变作了思想准备。

与此同时,各解放区也在不断总结经验。1948年夏,东北局为统一和提高党的各级干部对城市工作地位的认识,实现注意力和工作重心的转移,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城市工作的各项基本路线和方针,形成了《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并于9月30日上报中共中央。此时,东北解放区陈云关于在新接收企业中如何对待新职员,还有沈阳等城市接管过程中取得的相关成功经验,以及王稼祥经过实际调查和慎重思考后起草的城市工作如何展开的意见,都曾上报过中央,这些材料系统地总结了我党在接管城市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七届二中全会上大家研究和讨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如何在城市更好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城市工作经验的总结,不断研究、调整、制定接收和管理城市的各种方针政策,指导各地城市工作的顺利进行。但基于战争形势的迅猛发展,大量城市被接管,新问题层出不穷,对于重新开始城市工作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制定具体、完整体系的政策成为当务之急。七届二中全会担负起了这项光荣的历史任务。

二、会议统一思想,明确城市工作是党的重心工作

从1927年起我党的工作重心在乡村,在乡村中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由于不少同志长期工作、生活、战斗都在乡村,对城市工作不熟悉,所以常常以在乡村工作的经验想问题,处理城市事务。不少人对如何管理城市缺乏经验,一些农民出身的党员干部甚至认为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想不通,认为八年抗日、三年解放战争出人出力的主要是农民,应该农民领导工人,等等。这些思想和认识上的不统一,势必严重影响城市的恢复和发展。

针对这些不良思想倾向和混乱的认识,在七届二中全会上首先向大家说明了,要召开的会议是一次“城市工作会议”,是一次“历史转变点的会议”。这个定位对会议的性质进行了明确地说明,而且通过“历史的转变点”几个字对本次会议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定位。仔细分析这句话,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从中国革命的道路来看,党所担负的历史任务发生了改变。自从南昌起义建立了我党自己的武装后,经过22年的武装斗争,特别是经过三大战役的胜利,武装夺取政权的任务基本实现,中国革命的任务由武装夺取政权转向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也就是说,由战争转向建设。

第二,从国际形势来看,中国走工业化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以英、美、日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而中国的封建社会经历了辉煌到晚清的衰落,封建农耕文明已经被历史所淘汰。当时,中国现代性工业只占国民经济总收入的10%,但却十分集中。中共中央分析了我国贫穷落后面貌形成的根本原因,即90%以上是个体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且都是分散不系统的,尤其是现代工业少之又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要想迅速发展经济,只有实现工业化生产,所以中央提出,要在城市工作中建立强大的工业体系,进行大机器生产,使城市发展落后的最本质的问题得以改变,逐尔改变现状。因此,在会上强调,要在革命胜利后,加快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⑤这明确指出了建立新中国后实现工业化的奋斗目标,使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得到完善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各个解放区大胆尝试,例如华北人民政府为了解决城市生产急需资金的问题,就提出依靠生产利润、搞好税收等措施,这为党制定城市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勾画新中国工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从当时中国革命所处的形势看,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已经到来。中国共产党在完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任务后,进入城市巩固政权,治理天下已经迫在眉睫。尤其在新解放城市中,各级人民政权已建立,安顿人心,恢复教育,改善人民的生活,使恢复和发展生产已成为一切工作的重点。为更好地接管城市,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高瞻远瞩地指出,在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城市的建设和巩固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他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后,我们的党和军队必须以更大的精力,以各种方式不断去学习,去实践,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还要学会同敌对分子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公开或荫蔽的斗争,因为只有在各项工作中取得胜利,才能站住脚,维持政权。

刘少奇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也就怎样进行思想转变、怎样做好城市工作做了发言。他特别提出在以城市为重心的工作中,乡村工作是不能落下的,因此“全党今后的工作重心是城市工作,但要有城乡一体的观点。”⑥这一系列论述明确了两个观点。一是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这是取得革命胜利,巩固政权的根本问题;二是城市工作必须有一体化思想,要照顾到方方面面。

三、会议确立了开展城市工作的大政方针

明确了城市工作是党的重心这一指导思想之后,进入城市以后究竟如何开展工作,更是那个历史时期必须明白的工作思路。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共中央针对城市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系统地确定了工作思路。

(一)确定“恢复和发展生产”是城市工作的中心任务

城市工作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领域的综合工程。进入城市后在千头万绪中,如何开展工作,城市工作的中心在哪里?这是必须明确的一个问题。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我们的队伍必须从接管城市起就把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放在头条,目光就应该放在经济建设上,“务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把中心任务忘记了。”⑦这个中心任务就是城市中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否则,接管城市后,经济不发展,工厂停顿、工人失业,群众不满,必然会影响党在城市的威信和发展。因此,党的各级干部进城后,必须带头学习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生产的方法,成为行家里手,尤其是在管理方面和专业技术上,因为只有恢复和发展起城市的生产,让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才能巩固人民政权。所以,生产建设应该是城市的基本工作,是党的各级政权机关的中心工作,一切都应该围绕中心工作,服务于中心工作。生产发展取得成绩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政权才能巩固。

(二)明确城市工作要依靠工人阶级

进入城市以后,究竟谁是城市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当时,我党曾有一些干部对城市里的工人存在偏见,例如认为有的工人曾为敌人造枪炮,帮助敌人打过共产党;战争年代,工人没有承担战争负担,也不出勤务,对战争没有贡献,等等,工人阶级不应该是城市工作依靠的主要力量。针对这些情况,中共中央给大家认真分析了城市各阶级和阶层的基本状况,规定了党在城市工作中的阶级路线。即在城市斗争中依靠谁的问题。

在报告中专门谈及工人阶级重要性,指出在开展城市工作时,首先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团结一切能够与我党合作的其他阶层,共同与敌对势力作斗争,取得胜利站稳脚跟;其次,进城后,各级干部要学会做工作,去领导工人,组织工人,教育工人,努力发展生产,保障工人的生活水平;再次,要在城市大量培养工人党员,建立起党组织,使之成为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同时,结合城市工业发展,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和懂管理的干部,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储备力量。

这一系列论述不但明确指出工人阶级是发展城市工业生产的主力军,是最基本的依靠力量,而且指明工人阶级在城市工作中的地位决定着国家经济与其他一切工作的成败,“工人阶级”成为城市接管后开展各项工作的主人翁。

(三)明确发展中城乡必须兼顾

城乡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全会上也做了讨论和分析。中共中央提出工作重心转向城市后,要做到城乡协同发展,发展工业的同时,乡村工作依然要抓紧,不能放松。“城乡兼顾,协同发展”要作为开展城市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因为“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⑧为了顺利地实现这个伟大的转变,在会议上又特别强调了工与农的关系,即在协同发展中,要城市领导乡村,工业领导农业,工人阶级领导广大农民。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发展农业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所以任弼时也在会议中强调了农村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指出城市发展工业,原料大部分需要从广大农村获取;而大规模生产需要购卖的机器设备等所需要的资金,则需要以农产品换取。所以,进城后的中国共产党应首先树立以农业生产推动工业发展的目标,因为“没有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大发展是不可能的。”⑨

(四)明确了城市建设资金的来源

要在城市发展工业,就要把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的比重提高。要发展,资金从哪里来?会议做了系统分析,明确了依靠生产利润、农业增产、税收等五个方面的资金来源,其别指出增加物质财富的基本方式还是依靠工农努力发展生产,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增加贸易利润和税收、为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⑩

四、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七届二中全会作为一次城市工作会议,解决了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后的思路和发展途径,即:开展城市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恢复和发展生产主要依靠工人阶级来完成;完成恢复和发展生产的途径是城乡统筹;恢复发展生产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利润、税收、农业增产、举债和节约等。这实际上是解决了在城市工作中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拿什么来干四个问题。从历史上来看,这四个问题有效指导了中国共产党进入城市后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为发展城市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顺利转移,保障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做了充分的准备。

七届二中全会是我党城市工作的里程碑,其确定的方针政策对当时大量城市接收和管理后各项工作的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成功地指导了建国初期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且诸如“工业化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等重要思想一直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理论源泉。

注释:

①⑥金冲及:《刘少奇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621页。

②王渔:《林伯渠传》,红旗出版社,1986年1月版,第356页。

③④⑦《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347页、第1405页、第1428页。

⑤⑧⑨⑩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海天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860页、第853页、第873页、第874页。

城市管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一、推广工作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不断改善。为适应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各城市从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但一些城市管理的水平还不高,承在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管理方式粗放,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稳定。城市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是建设和谐社会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要求。北京市东城区通过创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及时发现和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维护群众利益,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密切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推广工作,按照标准化、信息化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并以此为契机,把城市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推广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于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的创新,理顺城市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切实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现有城市管理资源,加强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建立政府监督协调、企业规范运作、市民广泛参与,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配合的城市管理联动机制。

(二)目标

"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保证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逐步建立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监督长效机制。

(三)原则

稳步有序原则各地要按照建设部的统一部署稳步进行,先搞试点,在试点城市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统一标准原则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单元网格的划分与编码、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地理编码的制定要严格按照建设部颁发的行业标准执行,实现在各城市之间信息交流。

资源整合原则各城市(区)应本着节俭、务实、高效的精神,充分挖掘、整合、利用现有城市管理资源,对人员、设备、信息等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

因地制宜原则实施新模式要结合各城市(区)实际情况,避免生搬硬套,注重实效,注重创新。

产业运作原则总结推广北京市东城区等地区成熟的信息技术,要进行转让应用,形成产业,避免各城市重复研发,造成资源、资金、时间浪费。

三、推广工作的实施步骤

(一)学习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经验

建设部召开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现场会,组织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部分城市政府领导和市长培训班学员学习北京市东城区城市管理的做法和经验,市长培训中心要将数字化城市管理作为市长培训班的内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好对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现场会有关精神的传达和贯彻,使各级城市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北京市东城区城市管理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增强创新意识。各城市政府要加强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等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的科技水平。

(二)组织城市管理新模式的试点工作

建设部将选择一批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备,具有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经验,实施新模式积极性高的城市(区)作为试点城市(区)。各试点城市(区)要认真组织培训,掌握实施新模式的数字化技术、标准规范和工作方法。要严格按照建设部颁布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并对各个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能进行整合,建立起实施数字化管理的运行机制,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周密部署,做好资金保障和组织保障,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试点城市(区)要力争在2005年年底前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开始试运行。在试点工作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建设部将召开试点城市(区)经验交流会,总结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模式,在全国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