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国培个人研修总结(精选5篇)

  • 语文国培个人研修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109- 02 0 前 言 佳木斯大学是国家留学基金委批准的黑龙江省8所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委托培养单位之一,是教育部批准招收全英文授课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来华留学生项目的52所高校之一。目…

语文国培个人研修总结(精选5篇)

语文国培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医学类; 全英文授课; 留学研究生; 课程体系; 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68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109- 02

0 前 言

佳木斯大学是国家留学基金委批准的黑龙江省8所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委托培养单位之一,是教育部批准招收全英文授课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来华留学生项目的52所高校之一。目前在校留学生人数已达700多人,学历教育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82%,涉及21个硕士专业方向和19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史、理、工、医等几大学科。

2011年,我校开设了医学类全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课程班。此课程班采用全英文授课,覆盖我校医学类4个一级学科。国家留学基金委对这个课程班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政策扶持,在未来几年,在稳定招生的基础上,规模将不断壮大,也会有更多的自费留学生申请入学。

通过深入研究,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类全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课程班的课程体系,将为扩大我校医学类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的规模,提高留学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供重要保障。在此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我校英文授课留学硕士研究生班的专业分布将成为可能,同时也能为其他高校提供宝贵的经验。

在医学类全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有如下特殊问题必须充分考虑。

1 医学类留学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的医学基础教育背景

随着世界各国对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出台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认可,全球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得到了快速的推进。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其中包括医学知识、临床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职业道德等得到了界定。也使各国医学教育的学历互认和职业资格互认成为可能。但是,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都可能对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产生各种影响,教学的侧重点和培养目标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必须充分考虑生源国在本科阶段的医学基础教育背景的不同,结合具体的培养目标,修订培养方案,完善教学计划和评估体系,才能建立科学的医学类全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课程体系。

2 课程设置的具体特殊问题

2.1 政治类科目

政治理论课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明确规定的研究生必修课程。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不同学时的相关课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技术哲学》等。绝大多数院校的政治理论课为54~72学时,一般是3学分。但是根据《高等院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政治理论应当作为学习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专业的外国留学生的必修课,其他专业的外国留学生可以申请免修。因此,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各国留学研究生所在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文化风俗习惯各不相同,政治类科目的设置及相应学分的要求是删除或是替代。成功的做法是为学生开设一些介绍中国人文、地理及传统风俗类的课程,既能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加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和传统风俗习惯的认知又能提升亲华度。

2.2 语言类科目

很多高校的医学类研究生培养方案都明确要求学生能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外语能力,大多数院校都开设英语,也有部分院校在开设英语的同时,还开设俄语或者日语。公共外语和专业外语总学时大约占理论学时总数的20%。医学类全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大多来自母语是英语或者所在国的官方语言是英语的国家,对他们来说,汉语就是他们必须要学习的外语了。虽然他们在华学习期间使用的授课语言是英语,但是在其进入临床轮转期间,要求所有的患者与他们用英语直接沟通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语言类课程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留学研究生的汉语基础,对课程的内容、程度、学时和学分的设定要进行充分的论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2~3门汉语强化类的课程,特别是医用汉语,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和临床实践打好语言基础。

2.3 方法类课程

方法类课程主要包括《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方法》、《临床流行病学》、《医学文献检索》和《计算机应用》等课程。有的医学院校将方法类课程放在公共课模块,有的放在专业课模块,有些课程作为必修课,有些课程作为选修课。不同国家的医学类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不尽相同,方法类课程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在为医学类留学研究生选择方法类课程时,要充分调研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确定开设哪些必修课,哪些选修课,以及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比例。

方法类的课程在课程结构和学时调整时,应该侧重于实践环节,增加实验和实践学时,让学生真正掌握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对于《医学统计学》课程,应该充分考虑留学生的基础知识背景,可以适当增加学时,并侧重于专业软件的使用及科学研究实例的分析与研究。

2.4 选修课

目前很多国内高校的研究生选修课程,已经成为学生获得学分的一个主要途径,并不能充分发挥其拓宽专业基础理论的作用。更有很多课程不适合留学生选修。医学类留学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必须结合留学生的本科教育背景,结合留学生教学的实际来安排和设置并不断更新。要把选修课作为扩大留学研究生知识面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要为加强学生方法类课程学习和专业类课程学习效果提供辅助的支持作用。

医学类留学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应以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的形式为主,课上的学时不必太多,可以借鉴美国医学类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特点,采用细水长流式,充分调动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分设置少,供选择的课程数目增多,各有侧重,从而能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作用。

3 结 语

医学类全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的培养, 目前还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渐完善的过程。要针对留学研究生的实际特点和具体情况,安排课程学习,调整教学计划,加强教材建设, 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适合医学类全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以确保医学类全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对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和加强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 赵万霞,辛暖,赵伟. 改进来华留学生教育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J].高等教育研究,2002(20).

[2] 崔爽,段丽萍. 浅谈美国大学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

[3] 祖雅琼,马骏,李丽剑,等. 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

语文国培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设置;英语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2)02-0031-0005

1 研究背景

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总体方案》,为我国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做出了战略性的规划。《方案》指出:到2015年要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转移,硕士层次的专业学位类别增加一倍左右;到2020年,实现研究生教育以学术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培养并重的格局(各占50%)。专业学位教育的生源从以在职人员为主转向以应届毕业生为主体的全日制生源结构。因此,随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必然会带来专业学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估等一系列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公共英语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应当顺应转型期这一重大改革,进行配套教改,以适应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桥梁,也是其他配套教学改革的必要依据,因此,本文将以此为视角,在分析学术型和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差异以及目前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语言课程设置理念,对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改革进行重点探讨,以期能抛砖引玉,为本领域的配套教改建言献策。

2 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差异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教育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属于同一层次,具有同等地位和作用。学术型学位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和渠道,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学术指向性,偏重理论和研究,主要为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培养教学和科研人员-,但在重视理论的同时也兼顾实践。专业学位是相对学术型学位而言的一种学位教育形式,重点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其特点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

基于上述差异,就英语能力培养而言,学术型学位硕士的英语能力培养重点应落在学术英语及在学术领域的英语应用能力上,如国际会议英语、英语报告陈述演示、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而专业硕士的英语教学重点则应强调与未来职业发展相关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联络陪同听说、会展英语口语、英语应用文写作等等,也就是培养学生在未来职场中用英语解决与英语相关的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专业学位教育的公共英语课程的设置在考虑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前提下,还应当充分体现专业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3 课程改革相关研究和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3.1 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专业学位课程建设在西方主要国家已相当成熟,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像我们的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但是从整体上看,有两个特点值得借鉴,即: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实践性。灵活性表现在①课程设置可以根据需要及学科最新发展进行动态调整(何妍,2009:41;张振刚等,2010:127);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在一定的范围内灵活、自主地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既包括本学科、也包括跨学科和跨校的课程,甚至是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充分满足多样化的个性需求(董俊红等,2009:63)。实践性指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设立与职业发展关联的大量实践课程,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何妍等,2009:42;张振刚等,2010:128)。

在我国,由于专业学位教育过去一直不是主要的研究生培养形式,故相应的课程研究比较缺乏。大多高校并未将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与学术型硕士的课程分开设置,因此对前者研究的梳理必须从对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统称)改革的学术讨论人手。纵观始于本世纪初十多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既有共识,也有分歧。首先,多数学者认为现行《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教学大纲》(1993)已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呼吁对其进行修订;其次,在《大纲》指导下形成的传统课程设置也无力担负起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应当进行调整和改革(罗立胜等,2000;谢忠明等,2009)。关于如何进行课程改革,有的认为应当根据各校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学生需求和师资等具体情况而定,也有的认为应减少基础英语必修课时,加大选修课比例,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谢忠明,2009:36)。在课程设置特点方面,有“应用性说”、“综合能力说”和“文化素质说”。“应用性说”强调课程内容要突出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综合能力说”更注重英语综合素质培养,而“文化素质说”则认为掌握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对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至关重要(陈海霞,2006:96;郭继荣等,2009:48;王效梅,2010:82)。在课程体系上,可以归纳为必修课一选修课体系以及模块体系。

3.2 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除了部分一流重点大学外,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研究生公共英语实行的仍是传统的基础英语必修课程体系,有的学校外加少量的选修课程。基于相关文献梳理和本人长期从事研究生英语教学及管理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课程设置与现行国家研究生培养目标以及社会需求存在错位或脱节现象;②课程结构不合理,主要为必修课,选修课不设或开设比重很小,有限的课时数难以同时满足基础英语必修课和诸多选修课的需要,使选修课的开设流于形式;③课程内容仍以英语基础知识教学为主,与本科阶段英语教学无层级性区别,与专业学习联系不紧密,缺乏应用性,无法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罗尧成等,2009:35;沈玉顺等,2000:71;张洁等,2005:45);④学生入学英语水平、学习兴趣、尤其是学习需求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已呈多元化趋势,但现有标准型、“一刀切”的静态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学习主体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浪费学习资源和时间(李静,2011:68)。

由于大多数学校并未将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公共英语课程分开设置,因此,上述四个问题也是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面临的共性问题。然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目前尚未建立体现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自身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和配套的管理办法。

综上,笔者认为国内外已有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

提供了基础和有益的参考。然而,在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新一轮改革背景下,针对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深入研究较为鲜见。为此,针对该领域进行专门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4 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基本构想及可行性

4.1 “模块+选修”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

根据传统的课程设置理论,在课程设置决策的过程中首要考虑的是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是国家教育发展政策、社会需求、学生需求以及具体校情等要素(Skilbeck,1984)。一旦课程体系形成,通常处于比较静态的结构状态。如果其中影响课程决策的某个要素发生变化,一般难以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导致系统失去平衡。然而,现代课程设置理论更注重诸多要素在课程设置中协同发挥作用,强调其相互关系的平衡,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课程体系(coherent curriculum)(Graves,2008:3)。“和谐”课程概念是由R.K.Johnson在1989年提出的,该理念认为课程应具备非线性的特征,其各个影响要素彼此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和兼容,始终处于平衡的、动态的和谐状态(Graves,2008:147-181)。一旦彼此关系出现不协调,就会产生“失调”(mismatch)现象,这种“失调”会打破课程的“和谐”状态,直接影响课程结构的良性运转(陈坚林,2010:216),使课程目标的实现受到影响。而“和谐”课程体系的内部机制可以及时调整“失调”现象,使其恢复正常运转。

目前专业学位教育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就是诸多“失调”现象造成的,如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培养目标的“失调”,“标准化”课程设置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失调”,必修课与选修课需求的“失调”,语言知识能力进一步提高与应用能力培养需求的“失调”等等。在传统的相对静态的课程体系框架下,要解决这些矛盾是很困难的,因而必须建立一个能够兼容多要素需求的动态、和谐的新课程体系,将这些“失调”现象降至最低。本文提出的“模块+选修”课程结构就是基于现代课程理念而构想和设置的,其最大特点就是能够灵活、动态地兼容和平衡各种影响要素,使课程体系达到“和谐”状态。

4.2 “模块+选修”课程设置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国家专业学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各高校具体校情为依据,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为起点和终点,以“学以致用”为课程教学目的,尽可能地使课程内容与专业学习紧密相联,着力培养学生用英语知识解决与当下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相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最大限度满足学习主体的多元个性化的需求,调动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其在研究生阶段均有机会按自己的愿望提升英语应用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4.3 “模块+选修”课程结构体系和配套课程管理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调整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失调”现象,我们建设性地打破了原有的基础英语必修课程体系,以课程模块取而代之,完全采用选修形式,配套模块学分和课程门数限制的宏观管理,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实用性和多元性(详见表1)。

打破传统的必修课程体系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①原课程体系能留给选修课的有限课时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和开设目的;②专业硕士生源构成发生了质的变化,目前正在实现以应届毕业生为主体的全日制生源结构转化。众所周知,经过十多年的英语学习和考研时的过关斩将,硕士研究生入学时已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当然,不可否认,仍有部分学生需要继续提高语言知识和技能,但是他们最欠缺的是对已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当语言能力达到基本水平后,语言水平的提高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不对立,它们可以相互并存、融合和促进。因此,传统语言知识型课程并不是语言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唯一渠道,而完全可以考虑将纯语言型知识技能课程与学科和专业相关的应用型课程嫁接。在学习这些课程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在本专业领域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其英语语言能力也同时得以提升,这种基于专业内容的英语课程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的有效性早已在Kasper(1997)和Krashen(1985)的研究中被证实。这样的课程设置既避免了学习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将有限的课时让位于专业应用型英语课程的学习,又能体现出研究生英语学习与本科阶段学习的层级性变化。

表1所示课程体系分为实用技能模块、专业英语模块和跨文化素质模块。这三个模块培养的能力涵盖了专业学位应用型高级人才所应具备的英语素质:跨文化交流背景下专业领域的听说读写译应用能力。所有模块课程均突出了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与专业学习紧密联系。如考虑到学生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未来发展需求和兴趣,模块(1)的课程群提供不同的听、说、写实用技能训练,如联络陪同听说、日常会话听说、会展英语听说、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电子邮件写作等,以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技能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专业人员直接与国外客商、合作伙伴、技术专家、学者等进行业务、工作、生活上的口头与书面交流,具有针对性的训练非常实用,这比传统的语言技能课程有明显的优势。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增减课程。模块(2)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提升专业阅读和翻译的能力,他们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本行业国际前沿成果和发展动态的了解和把握,快速查阅译的能力为此奠定了基础。学生可根据自己所学专业选择相关课程和科普通识课程。模块(3)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其中西文化贯通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事实证明许多专业人士在进行涉外交流时,由于跨文化素质的欠缺,造成双方误解或“文化休克”,导致交际效果受到影响甚至交际失败,由文化引起的错误是往往令外国人难以接受。

模块课程的宏观管理采用规定学分及选修门数的办法,这样既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亦能保证每位学生必须完成每个模块课程学习的学分和门数要求,以实现应用能力结构的平衡性、多面性和体系性。每个模块学分比例在总学分框架内各校自定,但建议前两个模块学分和门数要求高于跨文化素质模块。至于每个模块的选修顺序建议不要过多限制,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充分满足他们的意愿,但是教师可以适当给予指导。

4.4 “模块+选修”课程设置实施的可行性

该课程设置具备的以下特点增加了其实施的可行性,为解决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一系列“失调”问题提供了思路:

(1)动静结合的机制:“模块+选修”在该课程体系中是相对静态的整体结构,它为兼容各种要素的需求提供了稳定的架构。而“模块”和“选修”分别又是两个动态的内部机制,可根据需要方便灵活地进行两者的内部调整,以满足诸如学校、专业、尤其是学生等的需求,可避免“失调”现象的产生,促进课程体系平

衡、动态、和谐地良性运行。

(2)传统必修课程结构的打破:传统课程结构中语言型必修课程通常占据了公共英语总学分或近2/3或3/4,因此可用于开设选修课的学时/学分数非常有限,无法真正实现选修课开设的目的。基于专业内容的应用型课程解决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失调”以及语言水平提高与应用能力培养的“失调”。

(3)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各模块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学生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提供“学以致用”的平台,注重培养他们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特色,避免了本科阶段课型的简单重复,使学生看到了研究生阶段英语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也实现了与社会需求和国家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

(4)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该课程设置告别了传统的标准型、“一刀切”课程结构,采用“模块+选修”的构架,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每个模块中“菜单式”的课程可以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可以照顾到不同专业、不同兴趣、不同水平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应用型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模块结构的开放性:各个层次学校存在着办学特色、专业结构、教学资源等差异,模块结构方便动态和按需组合课程群,模块可以更换,内容可以修订,还可融入最新发展的内容。总之,模块结构兼容性很强,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校的具体需求。

(6)课程管理的灵活性:各个模块内课程数可以根据各校条件和需要灵活增加或减少,模块所占学分比例可灵活调整,模块必选门数和学分也可视具体情况作出规定,可确定重点模块和每个模块的重点课程等。管理的灵活性还体现在一些共性课程可与学术型英语课程打通,如相同专业英语阅读与翻译及文化素质类课程,以缓解教学资源和师资不足问题。

语文国培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秉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理念,通过扎实有效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支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三高(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提档升级.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1、学期初,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制度.结合市局下发的师训工作要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师训工作计划、校本研修计划、培训制度、学习制度,教师层次上,制定教师个人提高计划、个人读书计划等.

2、采取集中培训和个人自修查结合的方式,灵活开展教师校本学习.中学、中心小学支持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并结合国培—能力提升培训进行,取得了显著和效果.中心学校组织了电子教案的设计制做、如何应用及注意事项等专题讲座.坚持业务学习和政治学习,间周一次,注重教师思想修养和师德、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的培养.

3、成功举办了校本教研活动.4月9日,召开了“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5位教师展示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综合实践五个学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大家敞开自我、各抒己见,探索多种途径教学方法,共同斟酌更好的教学方式,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及时发现问题、剖析原因、梳理经验、归纳提升,达成新的共识,高效、快速地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4、积极申报教学新秀及教学能手,参与区域教研活动.根据进修学校的指示精神,我校积极组织教师申报教学类先进个人,共申报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体美等学科计10名教师.5月12日在新兴小学参加了名师评选暨第二片区教研活动,与会教师,一致认为从中学习到了先进的理念和教学艺术.

5、积极组织教师参加2014国培----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我校共有93人参加这次首轮培训,我校指定一名教师做校级管理员,组织教师报名,督促、指导教师学习.截止到5月10日,我校的93名教师学习成绩及格率为100%,其中百分人数达23人,我校会继续督促教师完成培训后续的反思和学习.

6、各级组织走出去参加上级组织的学习与培训.3月19日,我校派骨干教师参加了科研培训会,提高了科研意识和能力.4月20日,我校派一名教师参加由奔驰公司组织在大庆师专为期一周的培训.5月6日,我校派周海艳老师参加在绥化教育学院举办的小学英语校本教研培训会.5月8日,派马思博自费参加了全国小语在黑龙江省举办的教研会.

三、下步计划:

1、举办小学教师三项基本功竞赛

语文国培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沙特 会计教育 启示

沙特阿拉伯王国(Kingdom of Saudi Arabia)简称沙特阿拉伯或沙特,位于阿拉伯半岛,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国土面积225万平方公里。截止到2014年底,沙特总人口约3 080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 010万人,占总人口的32.79%,主要民族为阿拉伯族,还有少量的贝都因人。2014年,沙特的人均GDP为24 453美元,世界排名第31位。石油和化工业是沙特的支柱产业,70%以上的财政收入来自石油收入。1990年7月,我国与沙特建立外交关系,此后双方的经贸合作日益加强,在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方面签署了多项合作文件。

一、沙特的大学会计教育

在沙特,最早开展商科高等教育的是沙特国王大学的管理科学学院(之前称为商业学院),时间为1959年秋季。随后,阿卜杜・阿齐兹国王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于1967年,石油与矿业大学(现更名为法赫德国王石油与矿业大学)的工业管理学院于1974年也开始进行商科高等教育。这三所大学均提供会计学本科与硕士研究生教育。另外,还有两所大学也开展了会计学本科层次的教学,它们是法希尔国王大学和乌姆・阿尔库拉大学(King Faisal and Umm Al-Qura)。当然,各大学在培养学生的具体过程中存在一些差异,本文以法赫德国王石油与矿业大学(以下简称“法赫德大学”)为例介绍沙特大学会计教育的有关内容。

(一)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能够进入大学修读会计学学士学位者需具备的基本条件是普通中学的毕业生或中等商业学校的毕业生,但对中等商业学校毕业生的要求较高,必须是成绩绩点为A的优秀毕业生。对于毕业总学分的要求,各校之间亦存在差异,有的大学为12分,有的大学为132学分,法赫德大学的毕业总学分要求为136学分,其中51学分为纯会计课程,占毕业总学分的37.5%,该校将课程分为六类:校级必修课、院级必修课、系级必修课、选修课、跨学院必修课和自由选修课,学制为四年八个学期。具体课程如下:

1.校级必修课。见表1。

2.院级必修课。见表2。

3.系级必修课。见下页表3。

4.选修课。在选修课模块,男、女生至少选修的学分是不同的,男生需选修9个学分,而女生则需选修6个学分,具体课程如表4所示。

5.跨学院必修课。该类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但开课单位是其他学院,其目的在于实现学院之间知识的交叉,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程度。见表5。

6.自由选修课。该类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自主选择,具体可以选修的课程在学生手册中会有列示,包括本系的课程,也包括其他系的课程。男生需选修9个学分,女生需选修12个学分。

7.学生成绩评定。从表6可以看出,沙特大学的学生成绩评定等级与我国类似。我国对学生的评价一般分为五类: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分―90分)、中等(70分―80分)、及格(60分―70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在沙特,学生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中期测试占20%,期末测试占40%,平时作业占40%。

(二)硕士教育及课程体系。沙特大学的会计学硕士教育始于1976年,最初有三所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条件是申请人要取得学士学位。沙特各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项目在时间长度、教学内容上也存在明显差异。法赫德大学的硕士项目分为两个培养阶段:课程教学阶段与学位论文阶段。其中,在课程教学阶段将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类,共27学分。从学分结构来看,高级会计课程为15学分,另外12学分为高级商业和经济课程。对硕士研究生学业成绩的评定类似于本科生的评价标准。毕业总学分要求为36学分,学制通常为三年六个学期。具体课程如下:

1.必修课。见表7。

2.选修课(至少选修6学分)。如表8所示,其中,成本理论课是必选的课程。

3.学位论文(共分)。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可以是会计领域中的任何问题。在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之后,需要进行论文答辩,答辩小组通常由三位教师组成,其中,有一位教师来自其他学校或机构。

(三)会计教师的职称及任职资格。在沙特所有大学,如果想要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取得博士学位是必要的条件。在评定讲师资格时,有无职业资格并不是一项基本条件。然而,近年来的实际状况是,在评定硕士学位持有人为讲师资格时都会被延后,其目的在于鼓励这些人去取得更高的博士学位。如表9所示。

(四)会计教学方法。在沙特,结合黑板示范的讲授和书面作业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传统的会计教学是在一间坐满学生的大教室里,有些课程的人数甚至超过了80人,一些必修课也是如此。沙特大学的会计教学以阿拉伯语为主,有些学校也选择阿拉伯语与英语双语授课。沙特大学的大部分阿拉伯语教材从埃及进口,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由沙特学者自主编写的,其中的历史原因是沙特的教育政策多年来主要受埃及影响,而且在沙特建立大学之前,沙特的学生大多数是到埃及读大学,因此必须学习埃及的课程内容,使用埃及的教材。沙特大学会计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对理论的强调和对实践技能的轻视,即“重理论,轻实践”。同时,也很少强调对学生批判性分析、反思性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培养。此外,由于大多数学校的本科生取消了学期论文,学校图书馆的使用频率也随之大幅降低。因此,沙特的学者已达成了一项共识:为促使学生为其自身考虑,应该采用更加具有革新精神的教W方法与技术,培养学生具备继续探寻知识的能力,这样一来,即使他们走出了学校,学习过程依然可以继续。

(五)沙特大学会计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沙特学者认为,在沙特的大学会计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计算机会计教育的不足。沙特大学会计教育中存在的明显问题之一是计算机在会计领域应用的教育不足。从其课程体系中可以看出,与计算机会计有关的课程主要包括两门:必修课当中的会计信息系统和选修课当中的计算机在会计与审计中的应用。同时,对计算机会计感兴趣的教师与学者更是寥寥无几,导致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相关理论研究匮乏,无法指导会计实践,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2.高质量会计教材的匮乏。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看,沙特均缺乏高质量的会计教材,这是另外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沙特的会计教材主要有两个来源:埃及和美国。对此,有沙特学者指出了这种状况的弊端:引进的会计教材在质量上并不是最好的,而且与沙特的经济社会环境相关性并不高。因为引自埃及的教材中处理的是埃及的经济业务,是以埃及的审计、会计准则、法律为依据的,与沙特的会计实践差别明显。从美国引进的会计教材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方法是立足本国实际,参考欧美国家的数量研究方法而非它们的会计实践来编写符合本国实际状况的会计教材。

3.会计研究的缺乏。科学研究被视为大学学术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沙特的会计研究受到限制,主要是因为会计教师缺乏自由时间。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太重,大约每星期有12个小时的教学工作。当然,这种状况并非沙特所独有,而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普遍现象。

二、对我国大学会计教育的启示

(一)对本国语言与文化的重视。通过沙特的大学课程体系可以看到,其校级必修课均为本国语言与文化课程。反观国内的大学培养计划,英语的地位远高于汉语。这样带来的问题是会让学生产生误解,以为英语的地位高于母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同时,课程体系中对本国文化的内容也很少涉及,造成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上出现问题,而且学生对本国语言掌握的程度也在不断降低。值得庆幸的是,国内的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一些学校也在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这些问题已有所改善。将更多的本国优秀文化与语言纳入大学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本国文化的滋养下健康成长应该成为一项基本原则。我国的教育应该面向世界,但不能忽略的是学生成长的基础,这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本国的语言与文化。

(二)学生成绩评定中对作业的重视程度较高。学习本身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但我们主流的评价方式却是终结性的。这种评价方式与学习的过程相背离,因而带来了许多问题,诸如评价简单、评价不客观、对学生的激励程度偏低等。因此,合理的成绩评定应该是“淡化期末考试的地位,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与监督”。沙特大学会计教育中将平时作业的占比确定为40%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三)注重学生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沙特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中有必修课“小组讨论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可以说,在我国的大学会计教学中对学生这类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尤其是本科培养阶段。当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但培养体系中该类课程的缺失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四)强化计算机在会计领域应用的教学力度。将当今时代视为一个计算机的时代并不为过,因为计算机正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会计领域也不例外。因此,加强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研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们要加强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能力培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五)根植于本国文化特点与实践的会计研究与教材编写。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资料,高质量的教材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帮助。如何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也是广大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沙特会计教育中的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思路,那就是以本国的会计实践为基础,以欧美等国家的先进会计方法、数量分析方法为参考,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方法上先进,实践上落地”的良好局面。对于会计研究活动依然要立足于本国的会计实际,研究和分析本国会计活动中所面临的问题,为本国会计实践问题提供解决的思路与方法。

(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学会学习与思考的方法。目前,我国的许多大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习目的不明确是一个重要因素。借鉴沙特学者的观点,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学。在当今社会,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和重要内容。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才会有学习的动力,之后再谈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的培养才有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北方民族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世界伊斯兰国家(国情与数据)[M].2014.

语文国培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研修的重要性

为做好暑期语数外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学校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研修管理。

1、抓研修前准备工作。为确保所有研修学员顺利进入研修状态,我校组织开好管理人员会、指导教师会、参训教师动员会,明确要求,同时要求网管人员在假期内熟悉操作规程、做好网络调试等,做实做细研修前准备工作。

2、注重过程管理。要求教师在研修过程中要做到两个“结合”:远程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研修培训和平时教学相结合。针对培训中可能出现的部分老师只重视关注度,忽视作业质量的现象,学校召开了指导教师会议,要求各学科明确研修目的,在推出精品作业上下工夫,确保教师有所学必有所得。

3、强化制度管理。建立完善三个制度:一是责任制度,校长亲自挂帅,副校长负责培训的全面工作,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是直接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考勤制度,要求考勤人员认真做好考勤记录,研修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要按正常上班对待,不得迟到、早退、旷班;三是考评制度,学校制定了量化考核措施,对教师的培训进行监督和检查。

二、专家交流,给教师思想的洗礼

教师认真研修,热情高涨。每天早早来到计算机室,坐在电脑前看视频、做作业、发评论,该休息了还迟迟不肯离去。室内空气燥热,可是老师们不叫苦,不喊累,为期10天的研修无一人旷班、迟到早退,老师们都想抓住这次很好的提高充电机会,好好学习,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视频里专家们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教学经验、高尚的师德修养、先进的理论水平为我校教师提供了一堂堂精彩的报告,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论水平、教学实践给予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老师们普遍认为每一次的专家报告对每一位培训的教师都是思想的洗礼、灵魂的撞击、理论的引领、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教学艺术、实践经验对我们教师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线教师的现场讲课也给老师们很多的启迪,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的满腔热忱,他们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育艺术,对教育教学细致地研究,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树立了榜样。

三、收获希望,让培训教师受益匪浅

这次全员培训活动安排有序,内容丰富,方式便捷实用,实效性强,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全体学员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参与培训,主动学习,勤于总结反思,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达到了预期目的。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培训收获很大,每每听完专家的讨论点评,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每次面对面讨论,都是一次真诚的交流;每次作业,都是新的感悟与思考,全体参训学员都对模块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新学期的选课走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暑期,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统一部署,利用山东省教师教育网组织开展了初中语文、数学、英语部分教师参加的为期10天的新课程专题培训。为组织好此次培训,多次进行调研,了解学校硬件设施和网络条件,确定富国中学等11处作为语文、数学、英语教师集中研修点。 7月20日各研修点专门召开了筹备会议,对集中研修的内容、模式、时间、开课条件作了详细说明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为顺利启动培训,组织语数英98名教师于7月26日下午2:00在各自培训点报到,特组建了班委会,组织教师们对网络平台进行登录测试,确保每一位研修学员按时顺利登录网络进行在线学习。研修期间编排了巡查日程,由教研室、师训科全体同志组成的巡查组每天进行巡查指导,并提出指导意见。分科驻点跟踪辅导,各集中研修学习点都设置了各科班主任全程进行班级服务与管理,实施一天四点名制度,并对出勤情况及时进行通报。

7月27日—8月7日集中研修期间,绝大多数参训教师能够认真观看视频、浏览资源、提交作业,积极参加在线研讨,每天集中学习6个多小时。经培训点负责人、班主任和全体学员共同评选,评出了26名同志为优秀学员,由教委颁发证书予以表彰。对于非全勤学员全市进行了通报,要求各学校将学员考勤情况纳入下一学年的年度考核之中,凡迟到(早退)达二次以上、事假达一天以上、病假达二天以上或旷课半天以上的学员其全部午餐补助费学校不予报销。

通过2010年语数外三科培训,各科教师知识面加宽,与专家交流及时的解决教学中的疑惑,极大地促进了我办中学的教育教学。

四、几点建议

1、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使培训学习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常态。

2、拓展研修平台效能。研修平台不能仅仅用于暑期培训,放大其功效,用于日常教学教研,可以通过累计积分、增加教师学分等措施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