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转正个人总结(精选5篇)

  • 保险公司转正个人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面对如此业绩,新华保险称,其同期新业务价值仍实现了同比18.1%的增长。目前大刀阔斧地做着包括产品、渠道在内的结构调整,尚处于结构优化转型阵痛期。 万峰成为新华保险新一届董事长之后,“加快转型”成为媒体描述新华保险使用最多的一词。 但并非没有疑…

保险公司转正个人总结(精选5篇)

保险公司转正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站在20周年的十字路口,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仿佛陷入转型的焦灼期,步履沉重。2016年上半年,新华保险是6家上市险企中唯一一个保费和利润“双降”的公司。

曾长期雄居中国寿险前三的新华保险,如今已沦落至十名之外,并于近日被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评为B类机构。

面对如此业绩,新华保险称,其同期新业务价值仍实现了同比18.1%的增长。目前大刀阔斧地做着包括产品、渠道在内的结构调整,尚处于结构优化转型阵痛期。

万峰成为新华保险新一届董事长之后,“加快转型”成为媒体描述新华保险使用最多的一词。

但并非没有疑虑。“谁知道这个转型阵痛期何时能过去?目标是什么?是产品创新出亮点了?还是人队伍有变革了?” 新华保险一位基层分公司负责人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如是表示。转型要考虑到各级机构、人员的适应能力和接受程度、执行程度,否则将陷入泥淖,步履维艰。

“建设百年老店的新华梦,就好比是一场漫长的接力赛。”万峰在新华保险举行的20周年庆典上说。现在这一棒交到了他手中,转型中的新华保险究竟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打什么牌?是否会出现反复、停滞甚至倒退?这些俨然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双降”背后

刚过20岁生日的新华保险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业绩:

首先,2016年上半年净利惨遭“腰斩”。其半年报显示,新华保险实现净利润33.33亿元,同比下滑50.6%,每股收益1.07元,同比下降50.5%;属于上市险企业绩下滑榜第一梯队。

其次,上半年新华保险投资资产规模较上年末增加4.8%,达到6661.35亿元。但是总投资收益却同比下降48.2%,仅为162.93亿元;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下降5.2个百分点,至5.3%。

再次,今年上半年,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7%。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新华保险同期的总保费及新单保费同比分别下降2.2%和9.3%。

虽然,新华保险宣称,与其他上市险企一样,业绩变脸的原因亦是“投资收益同比大幅减少和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变动”。而保费下降主要受趸交保费减少影响,这符合其2016年初制定的“规模稳定、价值增长、结构优化”的发展方针。

也有不少分析称,保费下降的背后,是新华保险目前正在经历“缩量保质”的转型期。

“我们想知道这个转型阵痛期何时能过去?”新华保险一位基层分公司负责人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目前新华保险的激励机制主要是机构自主经营,也就是从机构贡献保费中提取费用和绩效工资。换句话说,保费直接影响业绩收入。

万峰曾公开表示,新华保险的结构调整要从五方面入手。 其一是优化产品结构,加大保障型产品,包括养老、医疗、健康(重大疾病、护理、失能等)、寿险、意外险5大类产品,转型后的压力将会减少许多。

“但是目前市场上纯保障产品的确不好卖。”上述负责人表示。七大销售区域的设立已成往事,在居民储蓄腾挪迁移的金融大变局中,新华保险远远不如中小型公司的果敢、有冲劲,反而愈加显得保守、中庸。

“除非新华产品创新有亮点。市场上真正创新意义的保障类产品并不多见。”一位业内人士说。

今年前7个月,新华保险的规模保费排名已经被挤出行业前十。虽然万峰表示,对于保费规模的负增长“没有压力”。但是面对被蚕食的市场份额,几人能真正不动于心、不乱于形?

实际上,新华保险在9月份已经悄然开始了新一轮激励政策,提高了佣金的比例。不知是否为了夺回市场份额,挽回日益下滑的保费规模?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以新华保险福享一生产品为例,主险是福享一生终身年金保险(分红型),附加险是随意领年金保险(万能型)。该款产品3年、5年、10年期佣金此前为7%、10%、15%,提高激励后分别达到10%、13.5%、20%。

“我们看来就是在冲保费规模,降得太厉害谁也受不了。”新华保险一位员工透露,上述只是公司“大账”的算法,实际的佣金还不止于此。如果销售得多,还会有各种形式的“小账”,电冰箱、汽车等物质奖励也是层出不穷。

转型迷途

除了保费和投资收益“双降”,人事与利益关系的再平衡也在考验着转型路上的新华保险。

今年3月,万峰正式接掌新华保险,随后公司高管就进行了换血。万峰在中国人寿的老部下――中国人寿股份原副总裁、财务总监杨征,中国人寿河北分公司原总经理刘起彦,分别任新华保险副总裁兼CFO、新华保险总裁助理兼首席人力官,中国人寿办公室原副主任王文祥任新华保险董事会办公室主任。

此外,新华保险还公开选拔了3名副总裁:李源、龚兴峰、于志刚。

从关国亮,到孙兵,到康典,再到万峰,掌舵人的屡次更迭,经过风浪的新华人寿似乎已经习惯了各种大大小小的人事调整。

“内部都已经习惯了。”一位接近新华保险人士称,如此频繁的更迭,“不知道何时是序幕,何时终场。”

在他看来,新华保险在2013年完成了管理层换岗、销售管理体系组织变革、新基本法等改革措施,基本上已经适应了“康典风格”,现在万峰接棒,从组织架构到战略、人事是不是要迎来新的方向?

某些方面的战略相悖还是有所显现。譬如,康典此前在多次讲话中透露出对互联网保险的重视,新华保险也尝试引入阿里巴巴作为战略投资者,虽未果却显示出其互联网化的决心。

而万峰上任伊始,就将新华电商“发配”新华亦庄后援中心。他也多次表示,互联网保险对寿险影响小,在互联网销售长期寿险难度较大,公司立足于长期寿险发展战略,在互联网销售有一定障碍。“寿险的特点决定了还是得靠人。”

如此战略的变动,也让基层员工暂时难以摸清公司前进方向。

面对保费和收益“双降”,新华保险一再宣称,其同期新业务价值仍实现了同比18.1%的增长,目前的“双降”实际上呈现的是新华保险作为寿险老兵,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由求“量”到求“质”的思维转变。

保险公司转正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2016年以来,经济下行、市场低迷叠加造成的低利率环境对保险资金的配置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以万能险为代表的险资不断举牌上市公司股权正是保险行业试图突破低投资收益压制的缩影。

刚刚过去的三季度,随着国际和国内市场风险的不断释放,保险股走出了年内一波像样的反弹行情。自6月英国脱欧风险释放完毕后,港股市场中资保险股平均上涨了30%左右,新华保险一度反弹近45%。9月以来,在美元加息预期升温和欧洲宽松预期落空等海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之下,尽管保监会放行保险公司参与沪港通业务带来新的资金驱动下出现了一波约10%左右的反弹,但保险股总体表现仍未超出市场预期。

对于四季度,一些机构则明确警示了保险股的下行风险,主要理由是海外因素、中国经济因素和行业基本面因素均未出现明显的改善,以支持保险股的进一步反弹,相反,海外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和中国经济杠杆继续攀升均不利于保险股估值得进一步修复。

海外不确定性的增加是四季度市场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美国加息的阴霾未散。虽然美联储偏鸽派的讲话使得9月加息预期落空,但2016年余下的三个月加息预期依然存在;时下美国大选局势依然不明朗,特朗普当选的黑天鹅事件出现的概率依然很大;美股创8年新高,回调压力依然很大。此外,欧洲和日本央行并未推出进一步的宽松政策,略超市场预期。

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债务水平进一步攀升,去杠杆并没有看到实质性的成果。短期来看,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有企稳迹象,但是仔细观察,前两季度主要是靠货币的推动,三季度则依赖于财政的刺激。在私人投资增速暂时看不到反弹的迹象、财政收入放缓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筑底之路似乎并不平坦。中长期看,中国货币超发的趋势不变,杠杆率依然在上行,总体而言,去杠杆暂时看不出任何成效。中国经济去杠杆和企业盈利能力回升是中资保险股估值修复的重要前提,在有利因素出现之前,保险股估值难以大幅修复。

中国经济去杠杆之危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开启了“四万亿”的刺激计划,导致经济杠杆率迅速攀升。截至2015年年末,中国经济整体债务与GDP的比值达到了252% (此数据为财政部披露),这一数值较 2008年上升了92个百分点,已经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当。虽然也有经济学家提出不能以总负债与GDP这一指标来衡量负债率,而需要以负债 /总资产来衡量负债率,同时由于中国都是内债,因此,债务危机爆发的可能较性低,这说明目前中国债务危机爆发的风险并不大。不过,庞大的债务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经济去杠杆和降低债务风险这一难题已经摆在了中国政府的面前。

尽管当前中国经济的杠杆率与美国相当,但与美国相比,中国负债结构体现了公共部门负债率偏低,私人部门,特别是企业部门负债率偏高的特点。中国经济去杠杆的最重要的方法是大幅降低企业部门杠杆,适当增加居民和公共部门杠杆。中国经济高杠杆已经严重影响到未来经济的健康增长,随着货币对经济增长刺激效应的逐渐下降,中国亟须转变发展方式,降低债务杠杆,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唯一可行之路。

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国政府依靠“四万亿”扩张计划的刺激,使得中国经济在增速短暂下滑之后快速回升,甚至保持了几年的高速增长。但“四万亿”刺激计划的后遗症也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负债与GDP比值的快速攀升,而中国经济增速却不断下滑,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导致银行体系积累了大量的坏账。中国企业部门的负债也由2008年的占GDP的110%左右上升至2015年年末的210%左右,而杠杆率的大幅上升使得中国经济的效率不断降低。

由于中国的债务主要是内债,发生类似拉美1980年和东南亚1998年金融危机的概率不高;相反,在对外债务上,中国是净债权国,加之每年可观的贸易盈余,我们大可不必担心中国发生严重的债务危机。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中国债务杠杆过高导致经济增速下滑的问题,这与日本 1990年初的情况相类似。当年日本也是国际上的净债权国,但由于内债杠杆过高导致经济泡沫化,日本经济经历了“失去的20年”。

目前来看,中国经济负债问题是阻碍其经济增长最严重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杠杆率偏高和债务结构失衡。在总体杠杆率方面,截至2015年年末,中国整体负债与GDP的比例为260%左右,高于美国的250%和韩国的230%,低于日本的389%,接近日本1990年289%的水平。在结构方面,中国私人部门的负债比例过高,2015年达到210%,高于美国的150%、韩国的194%和日本的167%,但中国公共部门负债率仅为40%,低于美国的100%和日本的220%,与韩国相当。在私人部门杠杆方面,中国企业部门杠杆率过高,2015年达到170%,远高于日本的101%、韩国的106%和美国的71%;中国国企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占据整体负债的比率达到120%,占除去家庭部门之外的总负债的60%左右,是中国杠杆率过高的主因。

目前,中国经济去杠杆任务繁重,按照国际经验,杠杆率连续两年下降10%左右才算有效的去杠杆,中国经济增速目前下滑至6.5%左右,而货币增速依然保持了10%左右的增速,据此可以判断,短期内中国经济的杠杆率依然维持上升的趋势。在去产能、国企改革并未看到太大成效的背景下,目前政府采取的是以杠杆结构转变为主的策略,即通过增加居民杠杆和政府部门杠杆的方式维持经济增长。但财政刺激面临效率下降的问题,居民加杠杆集中在购房贷款方面的增长,这些都为经济的长期健康增长埋下了隐患。因此,中国真正去杠杆的时刻并未来临,或许未来一两年,大力推进国企改革时才能真正迎来经济的去杠杆。

由于2008年之后的货币超发,中国货币发行量对经济增长促进的边际效应逐渐降低。2007年,中国M2增速对名义GDP增速的比值为0.85,而2015年年末这一数值上升至2.06。这充分表明货币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在下降,稳增长和去杠杆之间存在矛盾。

许多投资者认为,中国目前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单靠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者降息是无法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中国需要更多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来支持经济增长。依照全球经济体去杠杆的经验,很少有经济体在去杠杆的同时能保持经济增长的,而中国拒绝经济剧烈调整也增大了去杠杆的难度。按照目前的态势,中国经济最好的情况是在维持国企和地方政府负债率不增长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居民和中央政府部门的杠杆来保持经济增长,中国整体杠杆率将会继续攀升。

保费增速随经济下行而下滑

从海外经验来看,经济去杠杆时保费收入增速一般都会下滑。通过研究美国、日本、韩国经济去杠杆时期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情况,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调整时期保费收入的增速均出现了较大的下滑,甚至在韩国和美国都出现了总保费收入的负增长。进入2015年以来,利率下行使得中国寿险行业保费增速大幅增长,由于需求旺盛和基数的影响,中国寿险行业保费增速大幅增长,但由于需求透支和基数增大,预计中国寿险行业保费增速将在未来几年大幅放缓。寿险公司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在产品转型和提升利润率方面。

2016年的“开门红”使得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增速创2005年以来的新高,如果考虑到不能计入已赚保费的万能险保费收入,多数公司2016年上半年新单保费增速将达到100%左右,但过高的基数给保险公司2017年保费增长带来了较大的压力,2017年主要保险公司的新单保费收入增速回落是大概率事件,甚至部分公司有可能出现负增长。因此,上半年增速过高的保险公司如国寿、太保和中国太平依然有冲规模的压力,这会为其未来结构转型埋下隐患。长远来看,中国经济面临稳增长和去杠杆的两难,投资收益率的持续下行是大概事件,因此,这种背景下,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利润率、降低总负债成本是保险行业的最优策略。未来保险公司的转型比增速更重要,持续并逐步取得转型效果的公司将更受市场的青睐。

2016年上半年,主要上市保险公司如平安、新华、太平、国寿人渠道期缴新单保费收入分别同比增长 32%、37%、67%、71%,除去平安和新华外,国寿和太平新单保费增速为近10年新高,这一方面得益于2015年下半年各公司人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得益于利率下行使保险产品的需求增加所致。如果考虑到万能险保费收入,预计国寿新单增速超过100%,太平和太保接近100%,新华在60%左右。因此,在主要寿险公司新单保费增速创新高的前提下,寿险公司2017年实现“开门红”的压力明显加大,新单毛保费和已赚保费增速下滑是大概率事件。

近两年,理财需求驱动的保费增长实际上透支了寿险保费增长的市场需求,随着短期利率维持在现有水平,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率将出现下滑,这使得理财类产品的保费增速必然下滑。如果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万能险的影响,各寿险公司毛保费增速将会更高。

随着万能险监管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和保险行业向保障型产品的转型,部分保险公司2017年年初毛保费增速下滑是大概率事件。由于月度保费数据不披露分渠道和产品的新单数据,因此,投资者无法得知哪些渠道和产品类别的具体增长信息,毛保费负增长会让投资者理解为新业务负增长,这会进一步压制保险股的市场表现。

不过,上半年个险渠道人增长和单位产能表现不一。分析人渠道的销售队伍规模和人均产品,招商证券得出2016年上半年的期缴新单保费增长主要还是人规模驱动所致。如果以期缴新单保费计算,平安、新华、国寿、太平上半年的人月均产能分别同比增长1%、9%、26%、1.2%。实际上,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各保险公司人爆发式增长与两个因素相关,首先,保监会取消了人资格考试;其次,大量P2P平台风险的暴露也使得很多原本从事相关业务的人员转移到保险行业里来。

上半年,各保险公司人数环比增速出现分化,维持正增长的平安、太保、国寿、太平分别较年初增长20%、55%、32%、5.4%,新华保险人数较年初减少6.5%。因此,四季度人队伍增员对2017年的增长至关重要。此外,如果按照毛保费收入计算,国寿和太平的产能大幅下降应该是必然趋势,除非它们在2017年年初时继续维持激进的销售策略,但是这种销售策略是“双刃剑”,在保费实现增长的同时将会为它们未来的结构转型埋下隐患。

在2013年传统险费改之后,传统险保费快速增长,在总收入中的占比由2013年的11%左右上升至2014年的34%。但进入2015年以后,在利率下行和A股泡沫带来的资产荒的背景下,投资型保单保费收入实现快速增长,这一方面源自于居民对理财类保险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在于中小保险公司为了和大公司竞争采取激进的销售策略使行业竞争恶化所致。在未来中国经济杠杆持续攀升、投资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下,激进的规模增长无异于饮鸩止渴,它对公司长期健康发展不利。保险公司唯有积极转型产品,提升风险保障收益(死差益),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体来看,寿险公司2016年上半年的新单保费爆发式增长为可持续增长埋下了隐患。在疲弱的市况下,高速增长不一定带来估值的提升,但疲弱的增长或是保费下跌很有可能导致估值水平的下移。市场需要逐步降低对各保险公司2017年增长的预期,使四季度寿险股股价失去了基本面支持的一个重要因素。

盈利能力受去杠杆影响更大

根据对美国2008-2010年和韩国1997-1999年经济去杠杆时期保险公司财务和股价方面表现的研究,招商证券发现,在经济去杠杆的当期,股市剧烈波动会使保险公司产生大量的投资亏损,导致保险公司当期净资产下降。同时,资本市场估值的下降,保险公司的股价也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如果保险公司不涉及大量高风险业务(如AIG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参与了大量的CDS信用保证险业务,导致几乎破产),是有能力和机会从经济调整中恢复过来,并在危机后的1-2年使净资产逐渐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真正给保险公司带来的挑战是去杠杆后维持一段较长时间的低利率导致投资收益的下滑,使寿险公司的利差显著下降,股本回报率也随之下降。只有极少数的优秀公司通过提升承保利润使ROE逐步回升,从而拉开与同业的差距。

无论中国经济杠杆率的最终结局如何表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相当长时间内利率向下的趋势可能不会改变,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也将持续下行。在长期低利率的背景下,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都将下行,从这一点看,保险行业没有绝对的赢家。但是相对而言,更多依赖承保盈利(或死差)的保险公司将比只依赖投资收益(或利差)的公司能更好抵御这种风险,从而获得更高的ROE。以此来看,纯财险公司如PICC是最优的相对赢家,同时,综合金融公司中国平安也能依赖业务多元化来抵御这种风险,而积极在产能结构和利源转型(从依赖利差变为死差)的新华保险亦有获得不错的相对竞争优势的潜能。

如果中国能出色的完成稳增长控杠杆的任务,按照我们预计到2020年中国负债与GDP的比值将接近 300%。我们这样的负债水平 将使得政府货币政策受到极大的掣肘,中国将很可能陷入与欧洲和日本一样的低利率陷阱,无法如美国一样重新走一轮加息的过程。因此,保险行业的投资收益率将继续下行,保险公司盈利能力下滑。这种状况我们认为中国很可能会与日本和欧洲 2000-2010年之间相似,大致会维持在3%-4%之间。这样的背景下,优秀财险公司如PICC将有望维持10%-12%的ROE,而大部分只依赖利差的寿险公司,ROE可能只维持6%左右。PICC(中国财险)将是我们覆盖的公司里面最优选择;平安作为综合性金融集团可以依赖业务多元化抵消投资收益率下行的影响,将强于其他同业;新华保险的未来盈利能力则寄望公司最终改善利源(从利差到死差)转型效果。

从极端情况看,如果中国经济被迫去杠杆,GDP出现硬着陆之后逐步修复,即走一轮类似美国2008年至今的经济发展轨迹,那么,中资保险公司可能起初面临着一轮中国股市下跌导致净产调整的大幅调整,而后进入几年的投资收益率下行,最终经济修复导致利率重新恢复到较合理水准。在剧烈去杠杆的背景下,除去起初资本市场剧烈波动带来的阵痛,考虑到资产久期的影响,中资保险公司未来的投资收益率有望总体维持在4%以上,一些优势保险公司的表现会更加突出。长期来看,PICC的ROE有望将维持在12%以上,其他寿险公司的ROE将有望维持在8%左右,平安依然得益于综合金融的优势,ROE也将好于寿险同业。

经济杠杆失控背景下最优的保险公司。如果中国经济杠杆率失控,在2020年底就达到 330%以上,那么过高的负债率有可能会使得中国走入零利率的陷阱,保险公司依靠之前的资产配置和博取风险收益取得2%左右的投资收益率,大部分寿险公司开始产生利差损。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PICC的ROE依然有望维持在 8%左右的水平;平安的寿险业低资金成本(约1.8%)可以保证寿险不亏损,而依靠非寿险业务盈利;其他寿险公司将出现较大的利差损,盈利将完全依赖死差。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寿险公司的转型刻不容缓。目前来看,新华保险正在忍痛转型,在依靠利差转向依靠死差方面已经走在了同业的前面,且转型力度较同业更大。

具体来看,PICC具备维持高ROE的能力,且市场地位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估值有较大的吸引力。从中长期来看,公司对健康险业务的投资既能提升协作,又能提升权益法下的投资收益率,具有很大的正面影响。在公司即将于10月末公布三季度偿付能力数据后,2016年洪灾对盈利的影响基本可以确定下来,这将消除市场对其2016年盈利预测不确定性的担忧。在车险费改全国推广的情况下,多家中小保险公司承保业务已经亏损,加上由于A股表现较差,投资收益率不断下行导致中小保险公司无力进行价格战,财险市场的竞争将不会继续恶化。另一方面,大公司具有的品牌、渠道和理赔支持服务将使得市场份额进一步向龙头集中,这对PICC非常有利。此外,公司对利率风险的免疫力较高,长期盈利的可见性强,即便未来公司综合成本率上升至99%,投资收益率下降至3.5%,PICC依然能维持12%左右的较高ROE水平。

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平安可能是2017年增长前景最稳定的寿险公司。这是因为平安可能是四季度表现最稳健的寿险股,因其新单保费、新业务价值增长前景最为明确。平安2016年上半年人渠道新单保费增长33%,为上市中资保险公司中增速最低者,则使得其2017年上半年的基数压力相对较小。平安2016年上半年人数较年初增长20%左右,预计公司下半年人数会继续再增长10%,因此,公司2017年上半年月均人数有望同比增长25%左右,大致可以保证公司25%左右的新单和新业务价值的增长。

保险公司转正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前者第一次向业界宣告了,中国有决心也有能力解决金融领域庞大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复杂的体制改革操作,以增强中国金融企业在国际上的信用;责任险的推出和车险热点流则从不同侧面冲击了中国的信用观和责任观。当人们开始肯为信用和责任买保险时,保险业的发展已经深入到人们的价值观层面,它将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最后冲刺提供保险制度保障。

转嫁信用风险

频繁的产品创新,这恐怕是近年来财险公司让寿险公司眼红的“专利”。但是,有专家在2003年注意到,信用体系的缺乏,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保险公司带来缺憾的同时,也给它们送去了机遇。

中国最大的保险经纪公司――江泰保险经纪公司长年跟踪财产险领域的最新动态。最近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3年中国财产险市场出现了10个热点。而在这10个热点中,真正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甚至是颠覆性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中之一便是:今年车险领域出现了一串热点流,多数直刺中国信用体系缺乏的软肋。

2003年1月1日起,车险放开。以往,无论是平安保险还是太平洋保险,大家都是一个基本条款,费率也一样,只是卖保险的企业名称不一样。现在车险市场放开后,从主险到“附险”(如破碎险、停运险等等),一下子附加起来十几个条款。产品多了,自然给费率以更多的变化空间。

实际上,在决定车险费率价格时,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价格竞争空间,即投保人的信用评级/信用评分高者,可以享受更低的费率价格。无疑,附加险产品资源也是有限的,各家公司的产品又会走向趋同。此时,将投保人的信用评分与评级作为定价的考虑因素之一,是一个很具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手段。

但是,由于我国信用体系的缺乏和信用评级体系的缺失,各家保险公司目前还无法在保险定价方面拥有这一技术含量最高、客户资源价值也最高的王牌竞争武器。

就在保险公司强烈呼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时,它们似乎并没太感觉到,正是由于国内大部分车辆贷款者的信用记录残缺不全,汽车消费贷款履约保证险才适时问世,并在今年形成了市场上最大的一波逐利大浪。

汽车消费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在千呼万唤中于2003年1月隆重登场,各家保险公司也希望以此业务为先导来抢占新车车险市场。因为购买汽车贷款履约保证保险,曾是购车人获得银行贷款的必要步骤。保险合同一旦签订后,如果借款人不能按约还款,保险公司必须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

起初,车贷险卖得不错,但到了七八月份,车贷险被全线叫停。

车贷险刹车的直接原因是违约率高。有关统计显示,当前车贷的逾期率高达30%;在广州,各财险公司的平均赔付率高达135.57%,最高者竟达到400%。

据了解,车贷险保费的收取通常为贷款额度的1%~2.2%。若承保100个客户,只要赔付1人,保险公司就血本无归。因此,各财险公司开办的车贷险几乎全部处于亏损状态。

赔付率高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还未建立,造成保险公司在测算风险时过于粗糙;加之兼业人市场一片混沌,一些不懂保险的车商滥用兼业资格,经常不合理地降低保费,降低承保条件,同时还要求提高给兼业人的佣金。其结果是让保险公司在几乎承担了全部风险后赔惨了。

于是,市场内外对我国信用体系缺乏的声讨不绝于耳。但也有专家指出:“社会信用缺失不是车贷险停办的理由,因为车贷险承保的本来就是信用。”如此说来,信用体系不完善,正是保证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甚至是财源。

责任经济即市场经济

2003年,随着上市公司屡现风波,董事责任险再次成为产险市场的热点。

其实,早在2001年1月下旬,平安保险公司与美国丘博保险集团就已经合作推出我国首例公司董事及高级职员责任保险。但是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因转移职业风险功能而一度被寄予厚望的董事责任险,在市场推广时步履维艰。

责任保险是以被保险人因过失或侵权对第三方造成伤害后,依法应承担以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江泰保险经纪公司指出,这看上去是一个新的险种,但实质上,责任险也是中国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因为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责任经济。而责任经济的实质就是要合理合法地转嫁责任风险,这个转嫁对象就是保险公司,具体的转嫁工具就是责任险。

据专家介绍,在一些保险体系完善的国家,买责任险本身就是信用的体现。例如,如果一个医生没有购买责任险,他会被认为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甚至被认为没有此愿望,其结果可想而知。

据了解,责任险的产品开发难度很高,费率和责任的界定是它的核心,因此它也是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最高的保险产品之一。据江泰公司市场部总经理助理杨以勤回忆,两年前有一家外资保险公司曾经想请中国的保险公司设计责任险产品,但是当时在中国,责任险还是一片空白,他最终失望了。

从2001年起,不少外资保险公司以中资公司最弱的责任险为突破口,打了中资保险公司一个措手不及:有资料显示,2003年1~6月,中资保险公司的责任险保费收入同比增加11.4%,占财产保费收入的4%。而外资公司责任险的保费收入同期增长却高达32%,占其财产险保费收入的16%。

当前,我国已开办的责任保险有4大类,即产品责任险、公众责任险、职业责任险以及雇主责任险。然而,我国推行责任险的时机还不成熟。首先,责任保险对法律制度有很高的依赖性。相比之下,我国的法制建设、尤其是国民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还有待提高。

其次,与一般的保险产品营销不同,责任险的销售理念和方法必须采用专家式的顾问行销,因此它给中国保险公司的营销体系建设提出了全新课题。其中,保险经纪公司将赢得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只有经纪公司是代表客户利益的,同时它们作为专业的保险经纪公司,对卖方产品也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可以为买卖双方架起有效的沟通桥梁。

金融企业首家海外上市

2003年11月6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328.HK,以下简称:中国财险)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市场以H股挂牌上市,成为“内地保险第一股”。开盘当天,中国财险股价便上涨50%,为内地保险商进军境外资本市场开了个好头。

随着我国入世时间的推移,面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压力,如果中资保险公司不能够在有限的保护期内迅速提高竞争力,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中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迅速下降,进而影响到偿付能力。届时,保险监管机构也将陷入两难境地:既要保证市场秩序和监管的公正性,又要扶持和保护中资保险公司。显然,国有保险公司和监管机构都首选上市的挑战。

然而,据记者了解,已经上市的中国财险尽管赢在了开盘价上,让国有金融企业巨头们着实都兴奋了一把,但是其内部实际的体制改革步伐还不能让人兴奋。而据《亚洲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在进行25亿美元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后,于12月18日将其股票在香港和纽约上市,计划集资额约30亿美元,占公司总股份的25%~30%,成为今年最大集资金额的新股。另据知情者透露,中国人寿一行人马已于11月底赴美进行路演。据称,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海外上市也基本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等待最佳时机。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市场人士表示,希望中国的国有金融企业能真正借上市完成艰苦的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而不要仅停留在表面的股权改革层面。否则,一旦名声做坏,将给后面的国有银行上市带来巨大障碍。

专家指出,由于在海外上市,国际投资者和国际资本市场将采用国际标准要求上市公司,促使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粗放经营的中国保险业必须向精耕细作转变,保险产品与服务的方式将出现多姿多彩的局面,保险产品的设计和服务定位将更加适应投保人的需要,单纯的费率竞争会逐渐转型为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在这种变化和发展过程中,整个中国保险业的经营与管理水平会在即将在海外上市的人保股份、中国人寿股份和平安股份的带动下,出现较大程度的改变。

而对于国内资本市场,保险公司也一样跃跃欲试。

2003年6月4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首肯“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新华人寿成为保监会放行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首家保险公司。新华人寿瞄准的正是A股市场。

据保监会最新数据,目前共有6家保险公司向保监会提出上市申请,其中多数已完成股份制改造,进入上市辅导期。

规模增长首次引来反思

我国保险行业多年来一直保持了30%的年增长速度。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保险业共实现保费收入296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06亿元,增长幅度达31%。其中,寿险仍然是增长最多的险种,前三季度实现保费收入2039亿元。健康险的增长速度最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5%。预计到今年底保险行业资产总额有望突破1万亿元。

一样是超过30%的保费增长,在过去引来的是一片欢呼,而今年却引来了对于保险资金运用的争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我国保险行业开始将规模与效益区别对待。

注重效益的一个直接反映,就是保险业把更多的焦点放在保险资金的运作上。保险资金运作是沿两条路线展开的,一条是管理体制方面的,即成立专业投资子公司;另一条是运用渠道方面。今年这两条路线均实现了突破:中国财险、中国人寿两家的资产管理公司获准设立,企业债券投资限制也得到放宽。

此外,正在广泛征求意见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也在业内引起震动。多年来“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监管机制改革将从口号转为行动。在保险公司内部,增加保费收入、扩大规模也不再是唯一目标,取而代之的是对公司利润的关注。

保险公司转正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央行2月18日宣布,从2012年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继去年12月5日以来在本轮宽松周期中第二次降低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分析人士认为,2012年货币政策将可能朝着数量型放松的方向转化,政策重点将从“控通胀”转为“保增长”。根据对国内宏观经济的发展研究,预计2012年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会继续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将适度下降,债市走势持续向好,股市将可能出现反转行情,控制通胀的压力将逐渐减小。这将对保险市场上的众多投资品种有何影响?

保险产品分化严重

万能险通常将大部分资金投资于大额协议存款、国债和企业债等固定收益类金融资产,其结算利率一向盯住5年期定存利率。2011年万能险年化结算利率大部分保持在4.00%左右,没有跑赢五年存款利率5.25%。2012年银行存款利率若有下调,必将影响万能险结算利率下调。但假设2012年CPI在3.5%左右,万能险结算利率如果能维持在3.5%―4.0%,那么其“抗通胀”和缴费灵活的产品特点依然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受股市熊市影响,2011年投连险表现不佳,继续跑输一年期银行定期储蓄存款利率。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可统计的182 个账户中,只有63 个账户取得正收益,仅占总数的35%,且大多为债券型账户和货币型账户。预计2012年债市将持续2011年第四季度的牛市,股市到下半年才会逐渐好转,因此2012年投连险的收益不会有太大改善,债券型和货币型账户收益依然会略好于权益型账户收益,但整体而言预计还是低于一年期银行定期储蓄存款利率,所以预计2012年投连险市场份额可能将继续萎缩。

决定分红险收益水平的是保险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2011年寿险行业经历了迟来的转型之痛:寿险保费增长大幅放缓,个险新单保费和银保保费出现负增长,退保率显著提高;资本市场回报率出现低谷,前三季度行业平均投资收益率2.7%,三家上市公司第三季度末累计浮亏已达650亿元左右。经营状况不佳必将影响2011年分红险的业绩回报水平。2012年保险业发展方式和业务结构将继续经受变革,必须要通过产品转型、销售渠道转型、投资渠道扩张等变化来释放潜在保障需求,提高保费增长质量和保险公司利润率。转型期间成本上升,将造成2012年保险公司的死差益和费差益不会有太大提升。但是,分红险的主要投资渠道为国债、协议定期存款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债券等,在2012年债市的向好、民生和在建工程为财政重点投入的预期下,2012年的利差益将可能超过2011年。因此总体来说,预计2012年分红险将被市场看好。

应该注意的是,截至2011年,我国保险市场的分红险在人身险中占比已经高达近80%,分红险依然是各大保险公司的主推产品。而万能险和投连险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萎缩,比如部分平安人寿的万能险已停售;投连险则更加“边缘化”,目前只有平安、泰康、太平以及一部分外资寿险公司尚且有少量投连险销售,大部分公司都已停售投连险。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万能险、投连险在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已不能被全部计入年度保费收入,对保险公司的市场规模扩张的贡献越来越小,大多保险公司对其必然有所收缩。

预计2012年在资本市场转好前景不甚明朗的预期下,投资型保险市场中分红险“一险独大”的情况将更加严重,这一方面将使保险产品继续向“保障功能”回归,另一方面由于业务过于集中,也对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市场风险监控要求。

养老保险加快发展步伐

在我国养老保险市场上,大多是固定低收益的寿险产品,即便有分红险、万能险等投资型的长期产品,也因为其投资收益一直表现不佳,无法满足大多数人希望的投资、养老、资金储备等全方位的需求。

2011年5月,中国保监会《关于开展变额年金保险试点的通知》,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厦门5个城市试点推出变额年金保险。变额年金保险是一种创新型养老保险,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投连保险+最低保证+年金化支付”。从客户的角度讲,这种产品既可保底,又有投资收益,还支持年金支付,是一种非常完美的养老保险产品,理应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但从试点情况来看,截至2011年底,仅有金盛人寿、大都会人寿两家合资保险公司先后推出了两款变额年金产品,其他保险公司大多按兵不动,市场供给严重不足。即便是已推出的两款产品,也都是针对中高端客户市场,起售额都在10万元以上,将大多数养老保险需求客户排斥在外。

保险公司对变额年金保险产品开发的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经营变额年金的投资风险太高。今年变额年金保险能否有快速发展,真正达到监管层希望的“丰富养老保险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目标,还取决于资本市场能否有好转、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能否提升,以及保险公司能否推出配套的管理、税收方面的措施。

2011年养老保险市场的另一个重大事件是上海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试点方案获得了国家税务总局的肯定。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是指投保人所缴纳的保险费在一定比例之内,可以在个人所得税前扣除,退休后领取保险金时再补缴个人所得税。这有别于目前个人收入纳税后才交纳保险金的做法,不但可以通过降低个人的税务负担,鼓励居民购买养老保险,而且因为这种产品的推行是通过政府让利,不会增加保险公司的经验风险,保险公司参与销售的积极性就很高,其受惠面也将比变额年金保险更广。

2011年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加快推动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不断完善政策,逐步扩大试点范围。”预计2012年国家财政部门对方案进行包括试点范围,递延税款的计算和缴纳等细节问题的最后确定后,试点工作就能够在年内正式开展。

保险公司转正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1.利润表的概念

利润表是反映保险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及其形成情况的会计报表。它反映保险公司从年初起至报告期末(包括本月份)止,累计实现的全部收入与支出、利润(或亏损)总额以及净利润(或净亏损)形成的情况。所以它是一种动态报表,也是会计报表体系中的一种主要报表。

2.利润表的特征

保险公司的利润表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利润表,有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润表由三张表构成由于各类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确认方法、费用构成、准备金的构成和提取方法各不相同,因此,影响其承保利润的因素也不同。如果只设置一张利润表,不能清晰地反映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构成情况,也不便于保险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因此,保险公司的利润表由三张表构成,即:财产保险公司利润表、人寿保险公司利润表和再保险公司利润表。

(2)保险公司利润表中的承保利润和营业利润的构成有其特殊性保险公司利润表的承保利润由保险业务收入减保险业务支出和准备金提转差后得出。与其他公司的主营业务成本比较,保险业务支出的范围更大。保险业务支出既包括保险赔款或给付,也包括营业税金及附加,发生的与保险业务有关的手续费、佣金和营业费用及按规定提取的保险保障基金。在计算承保利润时,还应扣除各项准备金提转差,即提存数减转回数的差额,这正是保险公司核算损益的一个重要特点。与其他公司营业利润的构成相比,保险公司的营业利润包括了投资收益、利息净收入和汇兑净收益。

3.利润表的作用

通过利润表可从总体上了解保险公司收入、成本和费用及净利润(或亏损)的实现及构成情况;同时通过利润表提供的不同时期的比较数字(本期数、本年累计数、上年数),可以分析保险公司的获利能力及利润的未来发展趋势,了解投资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由于利润既是保险公司经营业绩的综合体现,又是保险公司进行利润分配的主要依据,因此,通过分析利润表,可以掌握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保险公司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利润表的结构和内容

1.利润表的结构利润表常见的结构有单步式和多步式两种。

(1)单步式利润表。单步式利润表通常将所有的收入项目放在一起,并加计其总额;将所有的费用支出项目放在一起,并加计其总额;然后用收入总额减去费用总额,一次性计算出利润总额。单步式利润表比较直观、简单,编制方便,但它没有揭示出收入与费用之间的联系,不便于报表使用者进行具体分析,也不利于同行业之间报表的比较评价。

(2)多步式利润表。多步式利润表通常采用报告式结构,损益的计算被分解为多个层次。多步式利润表的优点在于,便于对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有利于不同公司之间进行比较,更重要的是利用多步式利润表有利于预测公司今后的盈利能力。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利润表是依据配比会计原则设计的,其基本结构是将主次经营业务收益划分区间详尽反映公司损益的多步式报表。利润表的内容按照计算损益的过程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保险业务收入为基础,减去保险业务支出、准备金提转差,计算出承保利润;

第二部分,以承保利润为基础,加上投资收益、利息收入、其他收入和汇兑收益,减去利息支出和其他支出,计算出营业利润;

第三部分,以营业利润为基础,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计算出利润总额;

第四部分,以利润总额为基础,减去所得税,计算出净利润(或亏损)。

2.利润表的内容

利润表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1)构成承保利润的各项要素。承保利润以保险业务收入为基础,减去为取得保险业务收入而发生的相关支出(包括有关流转税)以及准备金提转差后得出。

(2)构成营业利润的各项要素。营业利润在承保利润的基础上,加上投资收益、利息收入、其他收入和汇兑收益,减去利息支出和其他支出后得出。

(3)构成利润总额的各项要素。利润总额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得出。

(4)构成净利润的各项要素。净利润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减去本期计入损益的所得税费用后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