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疫情应急演练总结(精选5篇)

  • 乡村疫情应急演练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昌吉州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历史鼠疫流行较严重的地州之一,解放前共发生人间鼠疫三起,其中:呼图壁县2起,分别为1914年,死亡9人;1918年,亡37人。玛纳斯县1起,为1938年,死亡80人。解放后我州积极开展了人、动物间鼠疫防治工作,系统地开展监测及预警预…

乡村疫情应急演练总结(精选5篇)

乡村疫情应急演练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昌吉州;防控;鼠疫

【中图分类号】R3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757-01

昌吉州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历史鼠疫流行较严重的地州之一,解放前共发生人间鼠疫三起,其中:呼图壁县2起,分别为1914年,死亡9人;1918年,亡37人。玛纳斯县1起,为1938年,死亡80人。解放后我州积极开展了人、动物间鼠疫防治工作,系统地开展监测及预警预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保障了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本文探讨新疆昌吉州灰旱獭鼠疫防控及其对策。

1.鼠疫防治

1.1 鼠疫应急演练

呼图壁县、玛纳斯县和昌吉市3个监测县每年均开展鼠疫防控应急演练,提高了专业人员应急反应能力和实战技能,较好地锻炼了队伍,使其在鼠疫防治中发挥积极作用。10年间,参加演练人数达367人次。

1.2 认真开展培训,提高专业人员专业技能

组织县、乡、村、“三级监测网”相关人员、疫源县医疗机构的急诊、门诊、传染科医师,乡镇卫生院院长、防疫专干及村医等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10年共培训3877人次,提高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对鼠疫的诊断和应急处置能力。

1.3 积极开展鼠疫防治知识宣传,落实“三报三不”制度

1.2.1 在鼠疫流行季节,定期在辖区内组织开展以“三报三不”为主要内容的鼠疫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10年共发放鼠疫防治宣传单、宣传挂历134355份,同时在监测点周围、交通要道刷写永久性墙体标语和设置宣传牌、张贴宣传画、宣传标语等,对疫区游客和群众进行警示性宣传教育,增强了疫区群众防病与自我保护意识。

2.北天山灰旱獭鼠疫疫源地监测:

该疫源地我州设立3个鼠疫固定监测点,分别是呼图壁县、玛纳斯县、昌吉市,其中呼图壁县为部级鼠疫监测点,玛纳斯县、昌吉市为新疆自治区鼠疫监测点。

10年间,3个鼠疫监测县用鼠疫间接血凝试验检测灰旱獭血清10060份,检出阳性27份,阳性率为0.27%,其中呼图壁县和玛纳斯县阳性率分别为0.77%和0.08%,以2007年呼图壁县检出率较高,达4.04%;见表3。检测牧犬血清753份,结果均为阴性,未检出鼠疫F1抗体。

3 昌吉州灰旱獭鼠疫疫源地今后防控工作重点

监测结果显示,2001~2010年昌吉州山地灰旱獭鼠疫疫源地病原学和血清学均有检出阳性材料,表明动物间存在流行迹象,虽然未波及到人间,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继续加强监测,积极做好防控工作,密切注视动物间疫情动态,防止动物鼠疫波及人间。

3.1 积极开展灭獭拔源工作

10年间,3个鼠疫监测县宿主动物密度保持较高状态,每年灰旱獭密度(定点法)保持在0.38~3.2只/hm2,平均密度为2.42只/hm2,远高于远超过“灭源达标”0.06~0.1只/hm2,而昌吉市灰旱獭密度每年均保持在很高的水平,1.6~3.2只/hm2,这就为动物间鼠疫流行提供宿主的条件,对旱獭密度高于1只/hm2地区,建议开展灭獭工作,降低獭密度,以消灭传染源,巩固防治成果。

3.2 加强监测,密切注视动物间疫情

进一步加强鼠疫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尤其是自毙獭的病原检测,同时对高抗动物牧犬的血清学检测,以及时发现区域间的鼠疫疫情动态,尽早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动物间鼠疫波及人间。

3.3 加强宣传,提高人群自我防病意识:

随着昌吉州的经济不断发展,旅游业也获得快速发发展,每年游客也在不断增加,昌吉州南山是我州旅游景点,这就为鼠疫防控工作带来新的课题与挑战,防控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应由政府牵头,多部门参与,积极地在人群间开展鼠疫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及游客对鼠疫防治的知晓率,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与流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鼠疫血清学检验 鼠疫防治手册 2001年10月,147-15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鼠疫细菌检验 鼠疫防治手册 2001年10月,127-135

作者简介:

白克重(1955.10.17),男,地方病副主任医师,新疆昌吉人,研究方向:地方病。

乡村疫情应急演练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辽宁省;动物疫病应急防控

中图分类号:S851.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4-0085-02

近年来,辽宁省规模养殖取得了较快发展,畜牧业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动物疫病依然是限制畜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一旦发生疫情,特别是重大动物疫情,能否采取及时、果断、科学的处置措施是防止疫情蔓延并最终控制、扑灭疫情的关键。因此,如何推进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动物疫情形势

近年来,动物疫病流行的总趋势是:疫病种类繁多,病原变异快,新病不断出现,部分旧病复发,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必须科学面对。

在病原变异方面,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最为活跃,不断发生变异重组,不断出现新毒株,并且多种不同的变异毒株同时流行。2013年我国多地暴发的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就是由多种流感病毒变异重组而成。2014年,在日本检出H5N8,在我国四川省检出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在外来病传入方面,自2014年4月起,湖南、广西、浙江、云南、贵州、广西、新疆、辽宁等多地陆续确诊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在旧病复发方面,我省炭疽和布鲁氏菌病呈抬头趋势,炭疽疫情先后在海城、辽中连续发生,由于处置及时,疫情均被迅速扑灭。牲畜布鲁氏菌病疫情自2003年起开始反弹回升,隐性感染加重。

2做好辽宁省动物疫病应急工作的思考

2.1健全强化应急工作组织体系和畜牧兽医队伍

各级政府应根据需要成立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并强化其职能,统一领导、指挥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工作。各成员单位按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各自职责,配合做好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工作。此外,还应进一步强化专家组的建设,完善相关咨询机制,为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历史经验有力证明,畜牧兽医组织体系的完整健全程度,直接决定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水平。要想稳定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减少动物疫情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必须建立完整而稳定的畜牧兽医工作体系。2005年以来,辽宁省在兽医体制改革中,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稳定队伍,巩固地位。在全面加强各级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应着重加强乡村两级动物卫生基层体系建设。因为动物卫生基层体系是全省动物防控工作系统的触角,只有不断加强触角的灵敏度,才能全面提高整个动物卫生工作系统的灵敏性,所以应继续深入推进学历教育,逐步提高工作能力,稳定乡镇所办公经费,适时提高村防疫员补贴,使村防疫员的补贴标准与护林员等逐步拉齐。

2.2加强培训演练,强化技术储备

提高疫病辨识能力,尤其是加强小反刍兽疫、非洲猪瘟、蓝舌病等外来病的辨识能力和检测能力,应急演练要全过程模拟实战,加强应急响应的程序化和标准化,强化对突发动物疫病事件应急响应各个环节的理解,重点加强各类应急设备尤其是大型应急设备的操作使用,达到熟练掌握应急处置程序,落实应急预案的目的,从而提高应急行动的整体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2.3建立和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物资储备保障机制

疫苗是储备应急物资的重中之重。一是要根据疫病流行趋势,科学供应强制免疫疫苗。二是要严把疫苗质量关,每年都应对各厂家和批次的疫苗进行质量评估,如有问题,及时处理。三是加强冷链体系建设,充分认识到疫苗的储藏和运输的重要性。疫苗冷链最后一环就是由村防疫员到农户,要加强村防疫员疫苗保存设备的配备,做到人手一台冰箱、一个保温箱,做到冷链体系无短板。

防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水平事关疫情处置成败。一是足额落实防控资金,将应急物资更新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应按照全省重大动物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进行建设。二是建立动物防疫物资储备制度,做到专人、专款、专用。重点储备疫苗、消毒药品、消毒设施、防护用品、诊断试剂、封锁设施、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等防疫物资。三是全额落实防控物资。全省各级所有物资储备都应达到或超过省建立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资储备标准。

2.4建立和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预警预报和风险分析机制

不断完善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预警和疫情报告机制。进一步联动省、市、县、乡、村五级监测网络,不断强化动物疫情测报站和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的职能作用,科学制定全省动物疫病监测计划,严格实施疫病监测,同步加强流行病学调查,重点强化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监管,确保疫病监测预警和疫情报告制度化。

2.5建立完善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和实施工作方案

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是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工作的行动指导。只有建立了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才能保证突发重大动物疫病时,各部门各系统间行动有序,达到快速高效地处置,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应加强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和工作实施方案,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衔接配套、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应急预案体系。

目前,虽然各级均制订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工作实施方案,但少数地区还存在照搬照抄现象,未完全结合本区域实际制定,致使预案缺乏操作性。因此要重视应急预案建立和完善工作,切实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并根据各地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需要和形势发展,及时修订、补充预案并上报备案。

乡村疫情应急演练总结范文第3篇

清水县是农业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畜牧强县战略,把建设全省肉牛大县为主的畜牧业做为全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来抓,全县2010年底畜禽饲养量突破了300万头(匹、只),畜禽养殖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动物防疫是养殖生产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保障措施,科学免疫是动物防疫成功的根本保证。为此,我县树立了抓动物防疫就是抓畜牧发展的理念,建立健全了动物防疫常抓不懈的工作措施。根据近几年来笔者从事基层动物防疫尤其是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比较实用的技术管理模式和思路,并在实践中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从改革管理体制入手,构建动物防疫网络是基础

乡镇畜牧兽医站是承担畜牧业生产发展、动物防疫等重要职能的部门,但是由于从事疾病诊疗、防疫、服务功能还不强,严重影响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落实。为改变原有的基层动物防疫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的状况,我们从抓基础工作入手,从2006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在全市率先组建了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按照千人以上村两名,千人以下村一名的标准,配备村级防疫员360名。2007年通过省市考试重新确认了240名,达到1村1名,成为我县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主力军。由于村级防疫员进的是猪牛圈,社会地位不高,不能吸引人才加入,导致农村动物防疫队伍老龄化、文化层次低,村级动物防疫队伍残缺不全等现象。村级动物防疫人员普遍出现厌烦情绪。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就业机会增多,很多年轻的防疫员外出务工,致使农村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呈减少趋势,个别乡村出现有畜无人防,有病无人治,有疫情无人报的局面。从2008年通过兽医体制改革,成立了畜牧兽医局,组建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和畜牧技术推广站,加强了动物防疫工作的组织领导,对全县乡镇兽医站新配备了专业技术干部21名,达到了年轻化。2011年省招了500名兽医,分配我县30名,达到了专业化。充实了乡站力量,对村级防疫员依据《办法》增加了补助工资,吸收了乡村个体兽医,开展了年度考核,从而增强了活力,建立了县乡村比较完善的动物防疫网络,实现了动物疫情电话一线通,保证了防疫工作的顺利进行。

2扎实有序开展动物疫病控制与防治是关键

动物防疫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环节多,牵扯面广,重视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和计划实施是关键,只要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就会前功尽弃,需要采取查因补缺,扎实工作,方保效果。

2.1扎实搞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近年来,我们根据省市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一是积极组织开展集中免疫工作。二是落实常年和集中补免相结合的工作,在集中免疫结束后,对新补栏畜禽、漏免畜禽集中进行补针,保证防疫密度。三是坚持冬夏强化免疫工作,在6月和12月根据免疫抗体水平测定结果,有针对性的在全县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强化免疫工作,有效提高免疫保护率。

2.2重视其他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

积极贯彻因病设防,突出重点的原则,一是开展畜禽常发疫病的防治工作,在规模养殖户和专业村全年共用8种疫菌苗进行其他动物疫病的防制。

二是重视动物驱虫工作,提高畜禽抗病能力,减少消耗性疫病的发生,使用高效驱虫药阿维菌素、多拉菌素、抗蠕敏等驱治畜禽寄生虫病。

三是积极开展畜禽普通病的防治工作,与养殖户建立密切关系,取得养殖户的信任,为防疫工作奠定群众基础。

2.3开展了动物疫病调查与疫情监测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一是开展畜禽饲养情况调查,确保免疫密度,充分利用集中免疫机会,组织开展了畜禽存栏量的调查摸底,确保存栏畜禽应免尽免,畜禽防疫密度达到100%。

二是排查动物疫情,确保动物安全,全年开展规模养殖场(户)拉网式的动物流行病学排查,通过对落实补救措施效果的督查,进一步消除了疫情隐患。县业务局组织县乡技术人员,分二组交叉抽查验收了各乡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在交流抽查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4强化抗体监测,锻炼干部实验室工作水平,确保免疫质量

一是开展普检,评价工作,锻炼技术。为了有效监测全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免疫效果,提高全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水平,采取随机抽样和乡站送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强制性免疫注射工作进行免疫抗体水平检测,以抗体水平评价免疫质量,对乡站工作排名排序,年终进行奖罚。

二是积极开展外购良种畜禽抗体水平和防疫情况的监测,保障良种工程的顺利实施。

2.5加强消毒灭源工作,切断传染途径

一是开展集中大消毒,在集中免疫结束后,组织全县开展了全面细致的全县大消毒。二是重点加强养殖场所的程序化消毒。建立养殖场所定期消毒制度,对规模养殖场(小区)、养殖大户区域周边村镇等进行全面消毒。制定科学的消毒程序,督促落实消毒措施。县政府无偿配发高效消毒药,有效地净化养殖环境。

3开展兽医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是根本

动物防疫工作在新形势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疫病控制和防治难度进一步加大,实际工作中,要求不断的开展理论探索和实践试验,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才能解决实际问题,降低发病率,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3.1建设动物防疫示范点,抓点带面

动物防疫工作,量大面宽,没有疫情,养殖户体会不到防疫带来的效益,有麻痹大意的心态,拒防现象时有发生,疫病控制难度大,为了示范防疫效果,我们集中力量采取以建立动物防疫示范乡镇、村(组、场)小区为工作突破口,向养殖户示范防疫效果,用事实说话,用效益引导,不断扩大防疫成果,建立标准化示范点8个,防疫示范村36个,抓点带面,促进动物防疫整体上水平,努力降低畜禽发病率,推动动物防疫工作全面达标。

3.2建立动物疫情监测点,掌握疫情动态

成立由高级兽医师为队长的动物疫病流调队,组建应急分队,制订《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完善重大动物疫情监测机制,健全疫情监测报告网络,在全县建立健全8个动物疫情监测点,在养殖规模比较大的养殖小区、养殖场、养殖专业村和县境交界区域设立疫情监测点,密切跟踪和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确保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严密性,做到 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

3.3积极开展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创新工作方法

近年来我们开展科技试验推广共4项。一是开展《特

转贴于论文联盟

效药物驱治家畜寄生虫病的实验》工作。二是开展了《猪病防治与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广应用《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口蹄疫三种疫苗同时分点注射防控猪病》的技术,在全县10乡镇得到推广应用起到示范引导作用。三是积极参与《甘肃省养殖小区动物防疫疫病监测技术研究应用》项目的实施,全县共应用推广102个规模养殖场,其中示范推广10个。本项目获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四是认真落实市列课题《规模化养殖标准化防疫的试验》的区域试验示范工作,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3.4全面落实防疫包乡责任制,靠实责任

我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责任制,各包乡镇技术责任人与各养殖场签订《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书》,做到了三集中、四统一,实现了确保一方净土的目标。

3.5加强防疫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技术水平

一是在积极参加全县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培训演练,组织有关单位和乡镇兽医站人员,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历时10d的酷暑训练,成功地进行了突发动物疫情应急演练,为应对重大动物疫情的处置积累了经验,锻炼了干部。

二是积极开展防疫技术培训,在春防开始前,由包片领导和包乡责任人在各乡镇兽医站举办技术培训班,规范指导防疫人员开展免疫注射,特邀专家在养殖大乡组织举办畜禽疫病防控知识培训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6示范落实驻场兽医制度,提高服务水平

为切实抓好规模养殖户、小区的动物防疫工作,按照省市安排,我县建立健全了驻场兽医制度,按照谁包谁负责,服务与监督同并重,效果与工资发放、职称考评、奖惩择优相挂钩,极大的提高了各级干部、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县102个养殖小区(场)基本落实了驻场兽医。

3.7建档立卡规范详细,有据可查

今年我县编制了《清水县动物防疫免疫情况登记汇总表》、《清水县村级动物防疫免疫档案》、《清水县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防疫档案》,对存栏畜禽做到了免疫登记在村,汇总登记在乡镇,汇总总结在县的规范管理。

4强化工作措施,落实是保证

动物防疫工作量大面广,政府、业务部门、防疫员、养殖户都责任重大,情况复杂,采取的工作措施必须落实到责任人,付诸于实际,才能保证防疫效果的确实性。

4.1加强领导,落实防控经费

抓动物防疫就是促畜牧业的发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展,是动物食品安全的必然选择。县政府每年拨付动物防疫经费30万元,用于县乡防疫工作经费,保证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防疫员年报酬从240元已增到1 000元,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各乡(镇)人民政府和乡镇兽医站站长的责任,加强了对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工作的组织领导。

4.2落实责任,保证效果

围绕 力争不发生,确保不流行 的防控目标,县乡两级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使防疫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县政府将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作列入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指标。

4.3强化督查,促进工作

动物防疫督查组深入动物防疫第一线,对全县动物防疫工作进行了跟踪督查,现场查看疫苗的贮存保管使用情况,实地走访农户(场),现场观察村动物防疫

转贴于论文联盟

员的免疫注射操作情况,对在督查发现的业务技术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纠正。

4.4科学程序,保证质量

为了落实国家强制免疫制度,散养鸡实行禽流感、新城疫同时免疫,散养猪三种疫苗同时免疫的免疫方法,规模养殖户采取程序免疫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免疫密度,降低了村防疫员的工作量。

4.5制定计划,分步实施

我县春秋两季动物防疫工作制定了分三个阶段实施的计划。第一阶段集中免疫。集中一月时间全面完成全县动物集中免疫工作。第二阶段集中补免。利用一月时间集中进行排查补免,第三阶段强化免疫。根据抗体监测水平和疫情动态有针对性的开展强化免疫和消毒灭源工作.

乡村疫情应急演练总结范文第4篇

一、基本情况

1、自然灾害

2011年区是典型的旱涝急转年份,截止10月18日降雨量为1049.9毫米,较常年偏少19%,河网最高水位主要出现在6月份梅汛中期,最低水位出现在5月份。旱情:今年1月1日至5月9日,全区平均降雨量为156.9毫米,而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18毫米,仅为常年的31%,河网水位均比常年明显下降。水库山塘蓄水量大幅减少,全区20座水库,库容只有291.9万立方米,只有正常库容的32.8%,其中妙西的福坞水库、麦家坞,东林的南山等饮用水水库蓄水量不足4%,几乎干枯。生活用水紧张、农业用水出现困难,全区饮水受影响的村共有15个,人口8371,全区受干旱严重影响的农作物有64180亩。水情:今年区汛情主要有梅汛期的梅汛洪水和台汛期强降水。梅汛期全区梅雨量为377.4毫米,比多年平均梅雨量偏多76%,全区水库、山塘、河网均出现了全年最高水位,多座水库出现泄洪,东苕溪导流港全线关闸,东部平原河网水位普超警戒水位。受台风“梅花”影响,我区局部地区也出现了强降雨,但影响较小。台风情况:今年第9号强台风“梅花”于8月初在我省沿海登陆,随即转向北上,据不完全统计本次台风造成我区受灾人口60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2.5万元,其中农作物经济损失2万元。灾情:汛情造成全区倒塌房屋36间,受灾人口15000人,转移167人,受淹作物22000余亩,损坏水利设施中防洪堤、沿山渠及农田各类排水渠11处6700米,损坏灌溉设施7处,另外,洪水还造成山区乡镇不同程度的山洪灾害等,直接经济损失1820余万元。

2、安全事故

2011年1-10月,全区共发生各类事故107起,死亡24人:其中工矿企业发生各类事故6起、死亡7人;道路交通发生各类事故88起、死亡17人、火灾事故13起。107起事故都属于一般突发事故灾难,全区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未发生重特大化学和矿山事故,未启动《区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区重特大化学事故应急预案》和《区矿山重特大事故应急预案》,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相对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趋势。

3、公共卫生

2011年1-11月,区未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且没有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标准的聚集性疫情。

全年共报告12起聚集性疫情,除八里店某工地发生1起甲型H1N1流感疫情外,其余11起疫情均发生在学校,分别为湖师附小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环渚后庄小学风疹疫情,康山沙家浜幼儿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轧村小学、爱山小学仁皇山校区和东风小学东风校区、轧村小学和杨家埠弁南小学5起水痘疫情。12起疫情均得到妥善处置,未造成疫情蔓延或扩散,目前均已结案。

2011年,全区手足口病累计报告临床观察病例52例,男23例,女29例,男女比0.79:1;病例中最小1岁,最大11岁;职业分布为:散居儿童23例,托幼儿童23例,学生6例。

4、社会稳定

按照“治安首善、工作示范”的工作要求,紧扣“平安”五连冠目标,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政权意识,健全工作机制,主动履行预警、疏导、化解等维稳举措,社会大局保持持续稳定。

一是坚持情报主导。按照“信息抢先一刻”的要求,依托公安基础工作和平安志愿者,广泛收集社情民意。以大情报体系建设为核心,健全完善情报信息的汇集研判机制,突出对敏感事件的深度研判和精确预警,牢牢掌握维稳工作主动权。1至11月共收集各类情报信息1253条,编报国保情报信息及维稳情报信息共453期,被市局采编174期,省厅采编83期,撰写重大事件、敏感时段专题性研判报告13期,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可靠参考。

二是强化隐蔽战线斗争。始终保持“露头就打”的严打高压态势,积极开展网上监控和落地侦查,加强对“”等及有害气功人员的侦查、管控及教育转化,今年以来,全区未发生“”宣传煽动性案件,收缴各类“”非法宣传品50余份,实现了“三零”工作目标。

三是突出矛盾预防化解。坚持“提早介入、主动介入、不推不拖”工作理念,充分履行公安职责,对现发不安定因素做到“第一时间跟进、全程关注事态”。充分依托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和矛盾纠纷调处机构,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动态排查、源头治理、综合调处等机制,全面加强对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环境污染、非正常死亡等引发不安定因素的排查化解工作,今年以来,全区新排摸发现不安定因素112起,及时化解93起,其余均及时落实了稳控措施。

四是积极稳妥处置。牢固树立危机管理理念,健全完善重大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加强应急处突力量建设,并加强日常处突集结演练,今年以来,积极稳妥处置了一大批苗头和突发事件。特别是织里镇“10.26”发生后,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统一领导下,全力开展现场处置和后续维稳各项工作,使事态迅速得以平息,目前织里地区社会大局总体平稳,群众生产生活秩序正常。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

1、加强应急预案管理。

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专题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及时修订、完善现有应急预案体系,目前全区共有应急预案、应急行动方案58个,其中,各专项预案的《简本》和《操作手册》编制工作已按照省平安市、县建设的任务要求全面完成。我区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公共应急管理“五进”活动的实施意见》(吴政办发〔2007〕94号)文件,在全省提出应急管理活动“四进”的基础上,结合我区童装市场等专业市场较多的实际,专门提出应急管理进行政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和进市场的“五进”活动,加大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力度,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公共突发事件。全区166个行政村、50个社区、100人以上规模企业、44所学校全、数十家商场和矿山企业等单位全部制定应急预案,全面实现公共应急管理“进行政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市场”。

2、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一是健全应急管理机构。根据《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明确区政府是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在区长领导下,研究决定、部署和推动各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各类应急预案成立具体应急预案领导小组(指挥部),负责全区具体应急工作。区政府成立了区应急管理办公室,设在区政府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区级部门建立应急管理负责人和联络员网络机构;全区所有乡镇(街道)均成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初步形成了全区统一的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系。

二是加强应急救援、处置队伍建设。应急队伍是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力量保证。我区基本形成了以公安、消防为骨干的突击力量,以防汛抗旱、医疗救护、动物疫情处置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行政村、社区、企业事业单位公众、民兵、专兼职队伍辅助的应急队伍体系。根据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编制了区总体应急预案和突发卫生公共事件预案等相关预案的《操作手册》,指导区级部门建立了专家组和应急救援突击队伍。通过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全区一支在关键时刻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处置队伍已基本形成。

三是加强应急管理培训。认真举办应急管理工作培训会议、座谈会,学习应急预案《简本》和《操作手册》编制、信息上报、汇总月报等内容,由各部门、乡镇(街道)联络员参加。

3、加强应急管理基层基础。

在报刊、电视、广播及网络等新闻媒体上宣传《应对法》精神,并结合“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消防安全整治、甲型H1N1流感防治宣传等活动,积极开展宣传报道,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正面引导。要求各单位、企事业单位、学校和街道等基层组织,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商场、车站、广场、社区等公共场所,通过宣传手册、宣传画报、黑板报、宣传单、标语、条幅等形式,多题材、多角度、有针对性地广泛宣传《应对法》及公共安全知识、防灾减灾知识和公众自救互救知识,做到应急管理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街道、进乡村,达到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的目的,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整治。

结合织里童装“三合一”企业整治工作经验,突出重点,大力开展小锅炉安全隐患整治、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道路安全整治、食品安全整治、矿山安全整治、防汛安全隐患整治等各类安全隐患整治工作,排查突出问题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并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实现各领域隐患整治全覆盖,做到消除隐患不留死角。建立风险隐患排除责任制,对于比较重大安全隐患和问题、社会不稳定因素,实行区四套班子领导挂牌督办、部门包案抓整治制度,下定决心,加大力量,推进隐患排除,有力遏制突发事件多发的势头。

5、加强应急物资储备。

充分调研各种可能存在的应急物资需求,注重节约,在有限的财力投入范围内,分级、分类、科学、合理、多种形式储备应急物资,推进技术平台建设,有效提高各类应急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应急保障投入机制,并逐年加大财力投入。为公安消防队伍重点配置了运兵车、防护车、抢险救援、防化洗消等特种装备,提高抢险救援和消防灭火能力;为森林防火建设增添风力灭火机等器材,使森林消防基础设施设备初具规模;为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础设备设施建设增加投入,推行药品集中采购机制,使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迅速得到有效控制;建立17个防汛物资定点仓库,科学分布全区,满仓储备了各类防汛物资,初步形成防汛物资储备网络;全力保障供水、供气、供电应急物资和技术力量储备,确保群众生产、生活秩序;通过市场运作,与多家物资供应企业建立食品、包装袋等物资供应储备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应急物资储备中的作用,减少政府投入压力,降低储备过剩风险。高度重视应急保障技术平台建设,新建防汛视频会商系统,并全面推进防汛视频会商系统延伸覆盖到全区乡镇、街道;试点乡镇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为健全气象灾害应急防御社会管理体系、推进农村气象灾害监测和接收设施建设奠定基础。

6、广泛开展应急演练。

随着全区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和完善,为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实用性,使各级各部门能够更好地熟悉预案、使用预案,我区积极组织开展矿山安全、社区矫正对象突发事件、校园安全、危化品泄漏、消防安全、甲型H1N1流感防控、二级医院发热门诊应急拉练等多项应急预案演练,街道结合社区、乡镇结合行政村认真组织各类应急预案演练,数十家企业、学校等单位自行组织了应急预案演练。通过实战演练,锻炼了应急救援队伍,完善了多部门联动和应急处置的程序、方法,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四、存在问题

1、安全意识还需加强,对应急处置认识还不足。

主要体现在“三不到位”:一是个别基层领导干部重视程度不够到位,存在麻痹、松懈思想,抗大灾的意识有所淡化,个别干部精力不集中、工作不到位、举措不得力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部分企业经营者安全意识不够到位,存在侥幸心理。从总体看,广大企业经营者的安全意识有明显提高,思想上能引起重视,制度机制逐步完善,安全投入力度在加大。但检查中也发现,企业、单位、个人对安全认识的重视程度不平衡,面广量大的个体私营企业安全意识淡薄、台帐资料不全、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措施不落实的现象仍然存在。三是全民安全意识不够到位,违规违章行为大量存在,职工群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仍较薄弱,室内乱接乱拉电线、不遵守交通规则、建筑工矿作业不带安全帽、车间内抽烟等违规违章行为仍时有发生。

2、隐患排查治理还需深化,对《应对法》贯彻还不够深

一是乡镇之间、部门之间、企事业之间、行政村(社区)组织对隐患排查治理的重视程度明显存在着差异性,少数单位还存在着嘴上说说重视,行动落实忽视的现象,宣传氛围不够浓厚,履盖面不够广,排查治理的力度不够大。二是隐患排查治理深度不够。①相同隐患反复出现,存在报而不改或改而再犯的现象,隐患整改力度不够;②小隐患多报、大隐患不报,即:对能立即整改的小隐患多报,而对需多投入方能整改到位的,就尽量隐瞒不报,敷衍了事。三是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建设还不够。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总结分析研究不深,个别乡镇、部门没有及时总结提炼好的方法,建立日常化、规范化制度,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五、下一步主要工作

突发事件是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比较突出的因素,在当前社会形势下,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性事件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安全事故仍是人员死亡最多的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多变无常,流行病防控任重,涉及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等问题仍将比较突出,须加强应急处置工作不放松。

一是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修订、充实应急预案,编制预案《简本》和《操作手册》,完善我区应急预案体系,深入开展应急预案进基层;严格按照区级应急预案每两年至少要组织一次演练的要求,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组织各类应急预案演练活动;加强应急力量建设,不断充实应急力量,特别是专家组和基层应急力量,加强应急队伍应急培训工作,特别是基层应急队伍的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宣传工作,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普及公共安全知识、防灾减灾知识和公众自救互救知识,营造全民动员、预防为主、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切实打好宣传战;深入推行了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火灾隐患排查、安全生产和治安不稳定因素排查工作,建立健全风险隐患数据库,加强整改,落实整改责任,确保,做到消除隐患不留死角;进一步健全、落实一系列工作制度,确保信息报告、工作研判、联席工作会议、工作台账资料建立等工作高标准实施。

二是认真做好各项安全防范工作。要求各地、各部门和各单位要对冬季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认真研究,早打算、早研究、早部署,针对冬季的特点,重点和难点,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个企业、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加强冬季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真正将各项防范措施落实到第一线。加强取暖岗位和设备的安全管理,防止发生火灾、爆炸、触电和煤气中毒等事故。加强安全用气用电工作,在全社会开展冬季安全用气和扑救知识的教育,确保安全供气、用气,做好锅炉、压力容器和气瓶、电梯、起重机械等危险性较大的设备和变、配电所(间)、危险品库等要害部位的监控和管理。加强冬季安全生产检查,落实值班巡查制度,建立和完善值班信息联络体系和安全生产信息专报制度,对发生的事故要按规定迅速报告。公安、交通等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路检、路查,严厉查处超速、超载、疲劳和无证驾驶等交通违规行为。要加强车站、车辆的安全检查,从源头上制止车辆超载和带病运行。加大“三品”检查力度,严格查禁乘客携带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品乘坐交通工具,确保运营安全。

乡村疫情应急演练总结范文第5篇

各个乡镇、村对外来人员一律做好“健康宝”扫码登记,严格控制村内聚集性活动,春节前后禁止举办群众性庆祝庆典、聚集性展销促销等活动,确需举办的应报区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批准。

强化常态化防控举措,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筛查哨点和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等的“探头”作用,加大对发热、干咳、咽痛等呼吸道症状病例的监测排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加快发热筛查哨点建设,及时将发热病人闭环转运至发热门诊进行筛查治疗。

严格公共场所防疫管理。乡镇、村要督促辖区内的企业和学校等单位落实主体责任,严格做好常态化防控措施和健康监测等工作。对村内的企业、民宿、餐馆、超市以及养老驿站、幼儿园、学校、农贸市场等聚集性公共场所,坚持管理责任到人,严格落实扫码登记、佩戴口罩、通风消毒等防疫措施,严禁人员扎堆聚集。一旦出现病例,迅速关闭非生活必需公共场所。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公共卫生设施,扎实做好消杀,加大公共厕所、垃圾桶站、健身器材等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消毒频次。通过横幅标语、微信群和上门宣传等多种形式,持续加强防控政策、防疫知识宣传,不断提醒村民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发热后第一时间报告、就诊意识。加大文明行为提示和劝导力度,引导村民养成勤洗手、常通风、戴口罩、使用公勺公筷等良好卫生习惯。同时,强化物资储备。以村为单位做好口罩、体温计、消毒液等基础性防疫物资储备。同时立足冬春季防疫特点,备足帐篷、棉服等防疫物资,鼓励村民家庭储备适量防疫物品。乡镇要指导村完善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经常性实战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对于重要节点、重点区域、重点人员,要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结合春节前后和春节期间人员聚集性、流动性增加的特点,从严执行卡口验码、登记措施,对外来人员一律做好“健康宝”扫码登记,确保信息可追溯。农村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地区要加大敲门摸排力度,加强与公安、流管等部门的配合,做实出租房屋和租房人口的登记和管理,提高外来人口管理精准性。村党组织要全面排查中高风险地区来(返)京或有旅居史人员,严格做好入境进京人员、农贸市场工作人员、春节返乡人员、外来人员等重点人群的信息登记、日常健康监测,督促落实个人防护措施。加强巡回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核实并报告。

严格控制村内聚集性活动,春节前后禁止举办群众性庆祝庆典、聚集性展销促销等活动,确需举办的应报区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坚持“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请不办”,引导村民尽量少摆席、少串门、少走动。加强农村大集防疫管理,强化重点行业监管,加强重点区域环境监测。加强对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地区小诊所、小药店的监管,做好患者和顾客信息登记,每周组织对冷链、快递、生活服务业等重点行业人员开展一次核酸检测。严格规范各类宗教活动。对农村地区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全面检查评估,采取“两暂停”(暂停对外开放、暂停举办集体宗教活动)措施。在全市统一安排下,适当考虑优先安排重点人员进行疫苗接种,实现“应接尽接”。

一旦发现疫情,快速启动应急响应。乡镇、村发现疫情后要立即上报,同时根据预案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对病例所涉及自然村组、院落、小区、商铺、工厂、楼宇等实施管控,对村民做好解释工作,稳定村民情绪。科学划定风险区域,严格涉疫村组(小区)卡口管理,恢复查证、扫码、测温、登记措施,非本村组(小区)常住人员、车辆禁止进入。实施“专人包户”制度,组成监管和服务团队,坚持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确保居家管控人员“足不出户”。积极回应居家观察人员合理诉求,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对病例所在村组(小区)及其范围内的单位、“七小”门店在严格评估的基础上可暂时关闭,保供、保产的单位视情限流或缩短、调整营业时间,暂时关闭室、活动室等非生活必需的文体休闲娱乐场所,组织安保人员等定时巡查村庄,禁止群众聚集性活动,提示村民按规定佩戴口罩。配合疾控部门,做好村民核酸采样检测的组织、服务、保障等工作。协助疾控机构做好环境采样检测、密切接触者采样、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

强化组织保障,各涉农区要强化属地责任,区委区政府负总责,加强对本区农村疫情防控工作的统筹领导,建立健全区、乡镇、村三级指挥体系,坚持区领导班子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制度,完善疫情防控责任机制,抓好“四方责任”落实。各市级防控组和职能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强化对防疫工作的监管和指导。巩固完善干部常态化下沉、“双报到”、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发挥村干部、网格员、党员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有效充实农村一线防控力量。做实村公共卫生委员会,强化乡村卫生健康治理,广泛组织动员村民参与卫生防疫工作。

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二

近日,我县制定了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从强化常态化防控举措、及时处置疫情、加强保障等方面对当前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强化疫情监测。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个体诊所要提高对新冠肺炎病例的发现、报告意识,加强对发热、干咳、咽痛等呼吸道症状人员的监测和报告,进一步落实好“早发现、早报告”要求。

强化重点人群防控。各乡镇政府、村委会要组织人员开展全面摸排,做好农贸市场工作人员、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和村医、春节返乡人员、外来人员、来自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入境人员等重点人群的信息登记和日常健康监测工作。

强化重点场所防护。各乡镇政府、村委会要督促辖区内的企业和学校等落实主体责任,严格做好村内企业、风景区、民宿、餐馆、文化室、养老院、学校、幼儿园、农贸市场等人员聚集场所的日常防护和健康监测等工作,并储备必要防护物资。特别是边境地区的乡镇政府、村委会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工作。

强化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发动农村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保持环境和家庭清洁卫生。

强化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通过有线广播、流动宣传车、微信群、宣传海报和上门宣传等多种形式,持续加强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引导,增强村民防护意识和发热后第一时间报告、就诊意识,强化流感等多病共防措施,避免人群聚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强化应急准备。各乡镇政府、村委会要根据防控工作安排,储备好防控物资,做好应急演练,提升机关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防控能力。

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三

当前,农村地区面临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形势,比城市还要严峻,必须坚决克服麻痹思想、松劲心态,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毫不放松抓好农村地区的疫情防控工作。

近期国内多点出现散发新冠肺炎病例甚至局部聚集性疫情。眼下正值寒冬,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时点,要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毫不放松抓好防控工作,坚决遏制疫情扩散。

与城市疫情防控相比,农村疫情防控在时间、空间上具有特殊性。数九寒冬,室外就是一个大冷库,最适合病毒生存。加上春节前后一段时间,正是务工人员、学生群体等展开密集城乡流动的节点,人流、物流为新冠病毒传播带来更多可乘之机。同时,农村情况复杂多变,村民聚集性活动相对频繁、防病意识相对不足、就医条件比较落后、聚集性疫情防控经验相对不够等,造成农村疫情防控能力相对薄弱,存在疫情扩散的风险隐患。

河北疫情,暴露出农村防控工作的一些短板和不足,同时也深刻警示农村防控工作面临的复杂严峻形势。对此,我们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把农村疫情防控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农村地区的防控工作,刻不容缓抓好各项防控举措,巩固全国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坚持“四早”,避免聚集

首先,筑牢农村疫情防控意识。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防控注意力更多聚焦到散发病例的城市社区,农村防控意识呈现明显弱化趋势,村民对疫情的警惕性随之降低,出门不戴口罩现象较为普遍,聚集扎堆成为常态。农村是熟人社会,但在病毒变异、传播性大大增强的形势下,村民必须减少聚集和流动、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不给病毒可乘之机。

少聚集依然是疫情防控有效的铁律。从河北披露的确诊患者活动轨迹看,部分确诊病例在婚礼现场、家庭聚会、村集体活动等聚集性场所出现,导致了疫情大面积扩散。对此,一方面要倡导村民减少聚集,另一方面要提高村民出现病症后及时就医的敏感性和警觉性,尽早到具备新冠病毒诊断识别能力的机构就诊,排除潜在传播风险。同时,必须增强防范他人的意识。已有的教训表明,如果有无症状感染者回到村里,而村里没有任何防护举措,那么即使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病毒也会很快在全村传播。因此,坚持“四早”仍是农村疫情防控的关键。

提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防控能力

其次,提升农村医疗机构的监测预警能力。当前,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仍不均衡,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短缺较为严重,提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防控能力刻不容缓。

强化村级医务人员的监测作用。长期以来,农村居民养成了就地就医的习惯,感冒发烧大多选择去诊所买点药,不到严重的时候绝不去大医院。从河北农村确诊病例公布的流调看,自行服药、村诊等是病人高频的治疗路径,很难做到“四早”,错失了防治良机。对此,必须加强乡村医务人员的防疫培训,执行标准化接诊流程,提高其防范意识和甄别能力,提高疾病传播在农村的早期筛查能力。疫情防控关键期,可建立乡镇医务室与县级医院的直报平台通道,指定专门的医务人员对接每个乡村诊所,实行日报告制度,做好返乡人员流动人口的追踪筛查。依据每天问诊的发热、咳嗽等可疑人员数量,摸清底数定期回访,及时加强信息报告,并迅速安排到县级医院或在县级医疗专家组的指导下进行排查。

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预警职责。杜绝病毒隐匿传播,核酸检测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按照现有乡村卫生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乡镇卫生院普遍不具有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河北农村疫情表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核酸筛查检测能力势在必行。根据2020年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进一步推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工作方案,计划到2020年底前,所有二级综合医院具备核酸采样和检测能力,合理布局分区域机动核酸检测力量,形成快速反应的调集机制,具备在发生局部聚集性疫情时较短时间内完成人群核酸检测的能力。但从目前落实情况看,硬件能力和人员配置等仍存在不少困难。对此,相关部门应逐步有序推进农村基层检测能力建设,在条件允许时,考虑核酸检测资质逐步下放到乡镇卫生院,尽早发现感染者,及时切断传染链。

用好农村“大喇叭”,联防联控、群防群控

再次,加强农村疫情防控宣传工作。当前,我国面临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境外输入病例导致本地传播风险增大,从人传人、物传人到环境传人,我们对病毒的认知依然是有限的。虽然相隔万水千山,但病毒依然可以依附各种载体肆虐世界各地。目前来看,此次河北疫情仍然是境外输入病毒引起的。

对此,相关部门要有理有据做好农村地区的疫情形势宣传工作和防控措施宣传工作,告知村民在春节期间,尽量避免串亲访友、请客吃饭等活动,遏制群体聚集导致的加速传播。

同时,要讲清楚疫情的传播途径与潜在危害,形成病毒就在身边的防范意识,着力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意识、防控能力。疫情防控成效,与家庭、集体健康唇齿相依,要及时用好村村“大喇叭”,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多种手段,及时主动向村民传递疫情资讯,发动群众,联防联控、群防群控。

倡导就地过年的同时,拿出更多“大礼包”关爱留守儿童、老人

最后,强化职责、协同监管,形成闭环防控。当前,农村面临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形势,比城市还要严峻。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松劲心态,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毫不放松抓好农村疫情防控工作。

村级组织要坚决扛起严防责任。针对返乡人员,特别是从事进口冷链食品相关工作的返乡人员,要加强摸排和网格化管理力度。严格禁止各种形式的聚集活动,对婚宴和大集要严加管理,视情况关闭村内公共活动场所,引导村民非必要不出门,不参加、不组织广场舞、类等聚集活动,防范聚集性风险,形成“人自为防、村自为防、乡自为防”的群防群控体系。


中国乡村发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湖南省中国乡村振兴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