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精选5篇)

  •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2.1河南高校运动科学专业生源现状 运动科学专业的招生对象是参加高考的理科高中毕业生。由于学制、课程设置、毕业所授予学位、就业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河南运动科学专业生源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每年的实际录取人数都能满足招生计划的需要,但其中大多…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精选5篇)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范文第1篇

近期,更名为运动科学专业。当前高校运动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职业道德、科学素养、创新实践能力,专业基础雄厚,能胜任运动康复、体育健康促进、竞技体育医学服务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人才[2]。从河南省高校运动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来看,距离这样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查找造成该差距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则成完善河南高校运动科学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运动科学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我国开设运动科学专业的高校近30所,其中体育类院校14所、医学类院校6所、综合类院校7所。作为我省唯一一所开设运动科学专业的学校,河南师范大学运动科学专业隶属于体育学院,该专业设置于2001年。目前在校生近200人。10余年间取得了初步可喜的成就并积累了许多办学经验。

2河南高校运动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1河南高校运动科学专业生源现状

运动科学专业的招生对象是参加高考的理科高中毕业生。由于学制、课程设置、毕业所授予学位、就业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河南运动科学专业生源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每年的实际录取人数都能满足招生计划的需要,但其中大多数的学生都由其它专业调剂过来的,有的学生甚至根据就不了解该专业。这就出现了被录取的学生不报到,选择复读、转专业甚至转学的情况。导致出现生源不稳定。如表1所示近四年河南高校运动科学专业报到人数分别占录取人数的83.33%,71.67%,58.33%和73.33%。以河南省2011年录取的运动科学专业的44人为例,河南师范大学是河南省唯一设置运动科学专业的高校,2011年国家高考二本分数线是531,而运动科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是550分。从图1可以看出,被录取的学生高考分数多集中在553和554的高分。按照我国学位授予的规定,除了经教育部备案的个别学校的“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外,其它体育院校的运动科学专业只能授予教育学学士[3]。面对高考这样的分数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不了解,且只能获得一个教育学学士学位专业的难度则可想而知。

2.2河南高校运动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课程体系是才人培养模式中的核心,研究河南师范大学运动科学专业的培养就必须从其课程体系着手。将运动科学专业的学生全都培养成为从事临床体育康复工作上是不现实的。目前,河南师范大学运动科学本科专业设置的公共必修课程与其他本科专业基本一致。其公共必修课程总学时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2600—2800学时[4]。表2结果提示,从河南省运动科学专业课程设置来看,本专业设有体育保健康复方向和运动生物学监控及应用两个方向,这两个方向可供本科生自由选择。除课时比例外,4年学制的要求就使得无论学生选择哪个方向都又比医学院校的学生少了1年的见习实习时间。应该充分利用课余及寒暑假开展学生见习实习,与医学院、医院、健身房等机构形成固定的多方向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平台。专业师资是专业构成的主体,是专业构成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5]。运动科学属于理科专业,该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主要课程是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在本科期间对他们的培养应考虑该因素,注重本科主干课程与高中课程接轨,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在自由选择方向的基础上应该给学生配备多方向的导师,实行本科导师制,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在有限的学制内增加见习实习的机会,加强动手操作和科研能力。

2.3河南高校运动科学专业就业现状

设置该专业的初衷是为竞技体育医学服务,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运动科学专业的需求逐渐增加,就业面也因此越来越广,主要是在医疗康复部门、体育科研机构、各级运动队、体育健身俱乐部、营养指导、养生保健、体育测量等领域。就河南高校运动科学本科毕业生的各项素养来说,目前还很难适应这样领域的岗位需求,造成了考研率高、就业面窄的现状。以2011年河南高校运动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毕业总人数共45人,报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有37人,录取人数26,录取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为57.78%,录取人数占报考研究生考试人数的比例为70.27%。从表中可以看出,多数毕业生报考研究生考试的专业仍然是本专业即运动科学专业;还有少部分毕业生报考体育类的其他专业(如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学管理等专业);选择跨专业考研的毕业生共6人,占据录取人数的23.07%,所跨专业有财务会计、企业管理、法律硕士、神经学科和民族传统医学等医学专业。以上这种状况令人半喜半忧,喜的是优秀的河南高校运动科学本科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非常丰富,表现出了各科优势;忧的是当前他们在专业理论及科研能力上适应不了社会相关工作的需求,才造成了这种运动科学本科毕业生“考研率高”局面。据调查,除考上研究生的26人外,其余19人极少能从事运动科学专业工作。又因为他们虽然获得的是教育学学士学位而在本科期间又不颁发教师资格证,教师岗位的竞争中就不及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虽多数岗位属于医院等医疗机构,他们又未获得相应的医师资格证,竞争力又不如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因此,大多运动科学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与所学专业不太相关,这就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精力去适应全新的工作。这种就业的局面是导致河南高校运动科学招生难的最主要原因,很难形成良性循环。

3河南高校运动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3.1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多面人才

运动科学专业是一个要求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很强的专业,唯有实验和实践才能使学生获得应有的专业技能。应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在自由选择方向的基础上应该给学生配备多方向的导师,实行本科导师制,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在有限的学制内增加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和科研素养的提高。

3.2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实习基地

定期组织学生到骨科医院、医学类高校、康复保健中心等机构形成固定的多方向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平台,使学生认识医疗器械,做一对一的健康指导。深入社区义务健康咨询,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强化基础知识并锻炼专业技能,要贯穿于整个四年大学教育过程中,多渠道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3提高适应能力,更新就业观念

使高考生、高校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医疗器械类等)了解运动科学专业,实行有针对性的招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等多方面能力,培养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提高服务意识,提倡大学生创业。

4结语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范文第2篇

本研究基于毕业实习载体,从昆明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教育现状出发,总结和探讨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带教过程中进行“三生教育”渗透的重要途径和教学方法,评价和毕业实习相适应的“三生教育”渗透运行机制,为促进现阶段我国医学相关专业毕业实习生医德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1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渗透“三生教育”的重要性云南边境线长、民族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跨境公共卫生问题复杂多样,慢性病负担沉重,环境污染和职业危害问题突出。公共卫生事业总体落后,人才匮乏且引进困难,主要靠自主培养。

而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有利于国家推进云南“两强一堡”战略,有利于提升公共卫生医师学历层次,有利于扩大云南在南亚东南亚的影响力,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尤其是能够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公共卫生健康状况,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推动云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创建于1956年,1979年开始招收卫生学专业(1989年改为预防医学专业)至今已有31年,是云南省第一家招收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学校。该专业是云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建设专业和特色建设专业。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国“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和“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培养要求”,从云南的现状出发,着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形成了“情系边疆、开放通连、勤求博采、德济众生”的办学理念,培养了1300多名扎根边疆,服务云南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在省州(市)县等各级公共卫生机构的业务骨干有95%来自本学科,对边疆人民的健康和社会安定做出了贡献,得到社会重要评价。但目前,如何结合“三生教育”培养能够适应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复杂多样公共卫生挑战,能够解决云南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实施“三生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毕业实习是有效的载体,是高校“三生教育”较好的实践途径之一[3]。预防医学专业相对于其他医学专业更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作为一个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只有让学生接触公共卫生问题,才能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就决定了预防医学教学必须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加学生到工厂和农村现场实地参观学习,带领学生赴云南省贫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社区健康教育培训、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等培养形式,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

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省情、国情,了解云南公共卫生现状,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了解城乡差别,感受贫富差距,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不断地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渗透“三生教育”的特殊作用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教学过程中的“三生教育”渗透就是教师将对学生“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按照本专业学科的特点,挖掘其内涵,促使专业学科同“三生教育”有机结合,以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正确的人生观、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优秀公共卫生医生。

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实施“三生教育”的特殊作用就是该专业半年的毕业实习偏重于社会实践,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教育效果,能有效地将“三生教育”落到实处。贯彻落实如何让学生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能够适应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复杂多样公共卫生挑战,能够解决云南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公共卫生医师。

3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渗透“三生教育”的基本做法与成效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对云南省公共卫生实际工作有深刻理解,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制定政策与计划,参与项目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公共卫生人才。在学生培养中注重一个精神、两种能力的培养,即团队精神(Teamworking);整体思维能力(Holisticthinking);公共卫生实践能力(Practice)。

3.1结合提高毕业实习带教教师综合素质,培养人生态度端正、社会责任感强和具有奉献精神的公共卫生医师。在毕业实习“三生教育”中,教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职业道德、业务水平、生命态度、生活追求、环保意识等对教育培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4]。教师在各方面都应为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从而以身正己引导学生端正人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多年来,公共卫生学院教师注重师德修养,具有爱岗敬业精神,每年毕业实习带领学生下乡,在艰苦条件下,顶烈日、冒严寒、爬山涉水,走村串寨进行卫生宣传、现场调查咨询服务,他们“痛楚着艾滋病患者的痛楚,忧伤着乡村医生的忧伤,牵绊着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关注着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他们吃苦耐劳,关心大众疾苦的崇高品质,为学生作出了表率;在实践中深入浅出的讲解,在实践现场调查中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敬业精神培养、指导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走向社会,活跃在我省疾病预防、科研战线上,为我省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3.2结合云南重大传染病防治,致力于科学研究,为云南经济社会服务,培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公共卫生医师。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校公共卫生学院教师就积极投入了艾滋病预防控制的工作,2004年9月成立了“昆明医学院艾滋病社区预防与健康促进中心”。多年来,在艾滋病健康教育、中小学生、大学生艾滋病预防、特殊人群的艾滋病预防控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培训。

近年申请到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全球基金等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项目,每年毕业实习都带领学生到边境、农村现场参与艾滋病的调查研究并撰写相关论文,为学生毕业后直接投入艾滋病防制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艾滋病的预防控制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培训了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队伍;为预防控制吸毒及艾滋病传播流行等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卫生决策提供咨询。

3.3结合云南社区公共卫生问题,科研促毕业实习,培养具备团队精神、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的公共卫生医师。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将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到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校公共卫生学院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毕业实习,从1984年第一届毕业生开始就把毕业实习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

近年来,毕业实习注重“三生教育”,将学生毕业实习与云南公共卫生热点问题结合,从教师所承担的研究课题和项目中组织小型课题,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近几年的课题内容涉及艾滋病预防的健康教育、农村小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社区卫生服务、电磁辐射的健康影响、道路交通伤害分析、吸烟控制、职业危害因素调查、保健食品功能等领域,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社会工作的能力,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社区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农村卫生问题。教师们带领学生赴云南省贫困农村、工厂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实践、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职业卫生服务,为民间组织、乡村医生、社区群众举办各种形式的社区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半年的毕业实习,学生得到了公共卫生现场工作的锻炼,开拓了眼界,扩展了认识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为公共卫生管理部门提供了工作支持,取得了社会效益。这样的实践,使学生领会在工作中如何运用科学指导管理工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奉献精神。

3.4结合公共卫生实践活动遵循的伦理原则和法律规范,注重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的公共卫生医师。生物伦理学是以医患关系为重点,而公共卫生伦理学重点关注的是监测和增进人口健康的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在公共卫生领域涉及传染病防治、对研究对象的保护、卫生保健资源的配置、免疫政策、儿童保健与保护、供水系统安全、食品和药物安全、公共场所禁烟、精神卫生等许多伦理问题。公共卫生领域的伦理实践原则之一是公共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能胜任其工作机构工作有效,并能取得公众的信任。因此,结合公共卫生实践活动遵循的伦理原则和法律规范,注重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的公共卫生医师尤为重要。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范文第3篇

1.四个“疾病”模块的实践性教学和特色校本教材开发,使学生学会针对某一类疾病的康复功能评定和综合治疗技术,实现理论教学、技能实训和临床治疗在教育上的“零距离”衔接。

2.轮转实习模式的创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轮岗实习点,增加了接诊各种疾病康复治疗的机会,并提高了学生医患沟通和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的能力。中医院多为脑卒中患者,儿童医院多为脑瘫患儿,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则以治疗脊髓损伤和骨关节病变见长。其优点在于以医院为专科、以疾病为单元,又汇通和完善了中西医结合和互补的治疗技能,使得我校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独显优势。

3.专业教学向课外的延伸,成立学生专业社团“杏林社”,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训中心,为广大师生和社区居民进行理疗、牵引、推拿、针灸等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学生技能在社团活动中产生了“质”的飞跃。

南京卫生学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康复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学新方法,总结出重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养成的“五化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五化合一”是从五个不同维度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举措:“教学理实一体化”,是将课堂搬到全仿真的实训中心,教师讲授、演示并指导学生学习和技能训练,同时开发和应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和精品课程,做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并渗入了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实训模拟临床化”,是在职业教育的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康复实训中心的建设本着与临床接轨的设计思路,按照临床治疗类别分布和功能划分,模拟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实训中心建设,建成专业氛围厚重、准医疗环境的实训基地。“技能操作模块化”,考虑社会对康复技术人才技能的要求,重点突出疾病治疗方法的学习,将康复治疗师职业所涉及的疾病进行归类,总结了四大类疾病康复,制定了以“脑卒中”“脊髓损伤”“骨关节病变”“脑瘫”为单元的“模块化”实训课程标准,开发出配套的校本教材,使学生学会针对某一类疾病的康复功能评定和治疗技术,实现专业教学与临床岗位在教育上的无缝对接。“毕业实习专科化”,分段在中医院、儿童医院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三站式轮转实习,打破了目前各校康复专业办学的常规――综合医院“一站式”单一的康复科毕业实习模式,其优点在于以医院为专科,以疾病为单元,又汇通和完善了中西医结合和互补的治疗技能。“职业素质养成一贯化”,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早期融入职业概述和专业基础课程,并通过各类形式的职业教育、教学实习和社团活动等,不断强化职业意识、深化职业思想,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详见左下图)

该研究的特色:

一、统筹了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连续有效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渐进提升的教学安排,将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理念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康复治疗师是一个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都很高的职业,“五化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既针对高技能又兼顾了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我们围绕中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经历“初与师合、形神如师、终与师离”的技能学习和训练过程:即始于“临摹”教师手法,过渡到治疗手法和动作要领模拟教师,最终实现独具一格,在传承教师治疗技能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治疗的认识和体会,形成兼具技巧性和治疗特色的临床技能。

二、以“疾病”为模块优化和整合专业课程。避免了重复学习、知识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改革教学模式、拓展与职业相关的知识课程等,以高效率、最优化的方式调整课程结构,将专业知识有效链接临床治疗。通过实施四大类疾病模块的实训教学,培养了学生解决临床实际技术问题的应变能力,走上岗位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能适应社会需求,并具备后续发展潜力。

三、开发有效实训模式,打造实训基地。“三站式”轮转实习模式涉及的医院多,接触各病种患者的机会增加,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二是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三利于综合治疗技能的培养,四是轮转实习模式学生认可度高,提升了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建成集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康复辅助用具研发制作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验实训基地,2013年9月我校康复实训中心立项为江苏省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我们依托实训中心,将保健按摩师的培训课程融入实践教学中,高级保健按摩师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100%。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山东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实施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是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职业教育模式。该专业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康复治疗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康复治疗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熟悉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康复功能评定和康复治疗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面向各级、各类康复医疗保健机构从事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吞咽治疗等基本工作。

2山东省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从调研结果看,山东省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仍沿袭传统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分段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多是考虑到现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师资结构、水平以及节约教学成本。该模式未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由于师资短缺、课程设置不合理、技能标准不规范、校企合作不紧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造成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严重影响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敬业精神差,需要在工作后的1~3个月才能适应工作岗位;学生毕业后实践经验不足、技术技能水平达不到企业要求,无法胜任企业岗位工作[2]。因此,加快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探索和研究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紧迫且必要的。

3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

构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从其构成要素入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实践环境、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及考核评价等内容[3]。

3.1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一线岗位需求,本研究将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康复治疗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康复中心、社区康复服务中心、社会福利机构等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技术型和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2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一体化教学,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该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传统教学中分科学习、分科结业的模式,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彻底改变理实教学内容二元割裂的状况,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将康复治疗技术教学中的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合理分解成若干单元或模块,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突出职业本位、强化技能训练,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3.3师资队伍

目前,山东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存在严重的理实教师两极分化的突出问题,专业理论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而实践指导教师缺乏理论基础。建设一支专业理论水平较高、实践指导能力强的一体化师资队伍,应坚持优化结构、整体发展的建设思路,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现有师资水平,积极开展说课、讲课、技能比赛等激发教师的学习动力,通过教学观摩、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2)加强师资培训,安排专业理论教师到康复一线参加实践活动,实习指导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专业理论学习;(3)推行理实教师搭配的主副带形式,实行不同教学课题理实教师主副带轮换制,做到理实结合、优势互补;(4)有计划地培训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师,使其通过技能鉴定成为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5)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技能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弥补师资的不足;(6)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康复治疗师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4教学资源

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有与专业配套的一体化教学资源。传统教学资源形式单一,且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度不高,很难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需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就业岗位核心能力及职业素养为核心。努力开发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材、学材、PPT、视频等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遵循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认知规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2)实用性。以职业为本位、能力为标准,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3)应用性。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让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信息检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合理性。坚持“够用”原则,尽量减少认识性、验证性的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创造性的实践教学比重,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融为一体。

3.5教学实践环境

尽量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满足理论和实践教学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建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实践场所,必须按照教学要求进行配置,实践教学环境应具有以下基本功能:(1)符合模块化教学要求,保证教学时各教学区域互不影响;(2)具有完整的康复实训中心及配套设备,如康复功能评定实训室、运动疗法实训室、作业疗法实训室、言语实训室、物理因子实训室、中国传统康复实训室等;(3)具有一体化教室,配备多媒体、实物展台、模型、挂图等。3.6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以场所装备技术配置为核心内容,满足全真或高仿真职业素质训导、技能训练、生产实践等多种实践教学要求,是全面提高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的重要实践场所。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着实践教学质量,在康复技能型人才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3.7考核评价在新型教学模式中,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的考核评价主要方法如下:(1)评价主体多元化,由学生、教师及用人单位三方共同考核;(2)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且以过程考核为主的方式;(3)考试内容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4)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等。

4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应坚持“实用、够用”的原则,加强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的联系,注重在岗位中进行现场传授和训练,提升技能水平,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相统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相统一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4.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

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以技能实习实训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解决理论和实践教学不匹配的问题,减少课程之间的知识重复,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熟练掌握康复实践技能,在康复功能评定、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疾病康复等核心课程中,实行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将课堂教学与生产现场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受真实的职业情境,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4.2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相统一

基于就业导向的教育理念,对康复治疗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或项目进行筛选、分解、归纳,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提出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和标准,在此基础上确定人才能力培养的课程、课题或项目内容,建立校内外康复专业实训基地,以实现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4.2.1校内教学实践方面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思想,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分组讨论教学、启发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灵活、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岗位能力和社会能力。4.2.2校外生产实践积极推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4],压缩理论教学时间,加强实践教学,交替进行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选择一些管理好、技术水平高、效益好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签订长期的工学交替合同,保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实践提升综合实践能力,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在工学交替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高职业岗位能力,力求做到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工学交替可分两阶段进行:(1)在大部分专业课程完成后,把学生分配到教学实习基地,采用“师带徒”的方式[5],进行为期半年的工学交替实践活动,使其获得大量康复治疗方面的实践知识和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后续学习时理论联系实践,便于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和掌握;(2)在专业理论课程和综合实训教学完成后,再把学生分配到实习医院进行综合课题实践,达到顶岗实习要求,并进一步提高其实践能力和掌握康复相关理论知识及最新进展。整个学习过程按照“2.5+0.5+1.5+0.5”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改变传统的“4+1”教学模式。

4.3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相统一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与行业专家进行充分交流,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工作岗位的任务和内容开发教学内容,校企双方互派教师进行授课[6],统一考核标准与考核办法,实现双元育人、交互授课、岗前成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习实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选择典型病例作为实训总课题,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并将康复功能评定、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等相关核心技术作为子课题合理融入实习实训各个环节中,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实现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相统一,顶岗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接受学校和实习单位优秀带教教师的综合实训课题培训,努力做到“做中学、学中做”。达到毕业前能够根据患者需求和功能障碍特点,明确康复治疗目标,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康复治疗方案,并且能够在教师指导下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最后由学校和相关医院专家对每位学生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质量评价,并给出评价报告,以此作为考核学生能否顶岗的主要依据。学生根据质量评价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形成个人质量分析总结报告,并在后续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学校应委派专业教师到实习单位跟踪指导,直至完全具备从事顶岗工作的能力,确保学生顺利从事岗位工作。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学徒制;人才培养;老龄社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5-175 -03

一、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人才供需失衡概述

1999年开始中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2012年和2013年是中国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预计2033年左右将到4亿,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度居世界之首,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社会问题凸显。人口老龄化即将严重影响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中国未来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民生问题,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成为当今社会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领域。

我国老龄化问题要求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用来适应社会各层面的需要。但目前我国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落后,层次单一,仍未构建起完整独立的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教育体系:在我国设有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护理、康复保健等涉老专业的大中专院校不多,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很少,职业化、标准化、高层次的养老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稀缺,严重制约了高层次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福建省未来对老年服务业的发展需求潜力巨大,对从业人员的数量、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将提出新要求。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拥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138个,其中民办养老服务机构148个:养老床位数从2005年的1.8万张增加到6.3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从4.8张增加到14.96张。各种涉及养老服务的机构增长较快,但人才需求增长比例高于设施条件的增长比例;从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面对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化,老龄化人口的市场消费需求正向高质量和多元化发展,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在职养老服务人员中2/3左右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约5万人,不能适应规模巨大的养老服务人才需求(我国养老护理员的潜在需求约1000万)。因此,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学徒制”培养势在必行。

二、推行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培养可行性探讨

“现代学徒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受到教育部门的大力推广。德国非常注重职业教育,从娃娃期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健全,学历提升和职级晋升渠道相对完善,职业教育同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创现代学徒制育人的国家,主要特点是采取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学生兼有学徒和学生两重身份,解决了老龄化发达国家用工问题,同时也是工业强国德国经济腾飞的关键。而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多为研究型理论性大学教育,导致的直接问题是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无法满足现有工业企业或服务型企业对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现“招工难”、“用工荒”的难过问题;同时每年大量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难问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透露,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面对就业,情况复杂形势严峻。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为了大幅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推行现代学徒制教育刻不容缓。2015年人社部、财政部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教育部也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育部于2015年遴选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其中试点地区17个、企业8家,高职院校100所。福建省教育厅从2016年也开始全面放开各专业学徒制的申请,2016年确定64个省级现代学徒制项目培育学校。

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建设优势能解决养老人才的供需矛盾。健康养老行业为朝阳产业,养老方式日渐多元化,各种涉老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不同。调查发现,现有涉老服务机构的养老护理人员年龄范围为30~50岁,中年妇女,学历普遍较低,受过专业职业教育较少,服务质量很难令人满意;甚至较多涉老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为中途转岗人员,有老年保健、管理、服务等的专业知识背景的中高领导很少,这些作为行业领导者急需专业培训来满足快速老龄化社会对具有顶层设计能力的管理团队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养老人才的需求。当前我国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除了几个知名院校外,多数院校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养老人才层次定位与现在养老机构的岗位需求不能完全吻合:多抵饕针对养老机构的人才需要,而急需的养老护理员或基层管理人员,以及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养老地产、一些高端养老企业如康复保健、养生旅游、心理护理、社会工作、膳食营养干预等的要求兼顾很不够;现有的校内培养方式存在着“象牙塔”现象,实训面对的是“护理人”和冷冰冰的器材,与老年人、涉老企业的设施设备的接触较少,很难真正掌握与老人的沟通技巧和养护技能,这样就很难满足当下“医养结合、健康养老”的理念。

如何把企业的资源与高校的优势良好结合,实现政府、涉老企业与高校的双赢,构建福建养老PPP模式,发挥高校人才和教育资源优势,利用涉老行业企业先进稳定的实训资源,政府民政等部门的政策优势,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才是正确途径。首先,健康养老企业或机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基地,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所接受现实人文环境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能直接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真实的工作环境实践能够提高对本专业的认知,培养工作热情,提升专业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就业率;其次,让专业教师到健康养老行业挂职锻炼扩充教师行业知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促进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引进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发展壮大,也解决职业院校生源问题;再次,当前受传统观念、职业社会声望低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低。即使是长沙民政学院办学历史有二十多年,但该专业每年招生人数也仅限二百多人,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校企合作模式,不仅为高校、涉老服务机构人才培养搭建桥梁,而且深度合作后实现资源、知识、技能共享会促进健康养老行业发展,有利于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难题。

三、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两点建议

一是关于学徒制生源及培养目标的建议:依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认为应届新生依自愿原则可遴选为企业学徒制员工,企事业优秀员工可被推荐为职业院校学历教育的学生。签订联合培养合同和就业协议,进行二元育人,优先录取具有高中文凭的农民工子女及城市贫困家庭子女,并根据员工能力知识水平分班分层培养。学习结束后,经社会、企业、学校多方考核合格,教育主管部门认定后颁发毕业证书。生源定位:1.学院在校生:学生自愿报名,学院根据综合学业成绩择优遴选,健康养老相关行业企业根据企业建设发展要求直接参与面试,签订三方协议合同。2.健康养老相关行业企业推荐内部优秀员工(高中毕业一年以上,初中毕业三年以上),结合考试综合成绩择优遴选(教育厅、学院与培训企业共同组织入学考试:笔试成绩50%+技能考试成绩50%),合格者成为学院的学徒制学生,签订教育厅、学院与培训企业三方协议合同。3.民政部门、公立或民营养老院、健康管理公司等健康养老行业企业推荐的学徒制委托培养人才:结合考试综合成绩择优遴选(教育厅、学院与培训企业共同组织入学考试:笔试成绩50%+技能考试成绩50%),合格者成为学院的学徒制学生,并与民政部门、公立或民营养老院、健康管理公司等健康养老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培训培养企业签订学徒制委托培养四方协议合同。我们考虑到学生学习及实践能力,要求生源需高中毕业1年以上,初中毕业3年以上,以三年制为主的弹性学制进行培养。培养在适应养老机构、社区或居家养老、养老地产等涉老行业,具有爱心、公益思想和奉献精神,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老年政策法规、老年社会工作、养老机构管理等知识,掌握中医药康复保健、心理干预、老年营养咨询与干预、老年护理等老年健康管理适宜技术,能为中老年人提供“医、养、护、乐、健”(即医疗、养生、护理、快乐、健康五位一体)的涉老专业健康技能人才。

二是“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措施的建议:“学徒制”人才培养最大特色突出企业理念,人才培养质量最关键是监控和教学标准制定的问题。要保证以企业顶岗实习实训为基础的教学质量,关键是在民政部门-高校-企业学校遴选“双师”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制订课程模块,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的适宜技术开发及标准制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彼此建立教学\行与质量三方督导的监控体系,在学院、教研室二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上,纳入行业企业服务管理制度,建立起学院、教研室、企业 “三级监控体系”,对教学全过程科学、规范、系统地运行监控,保障各方良好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因此提出几点要求:1.合作企业即教学培训基地的控制。要选择有实力、具有先进设备和管理、形成规模效益的行业龙头企业,生产性实习场所需覆盖生产、实训、经营等部门,本身具有或在高校帮助下建立现场教学、实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且在建设实训室、实训基地上有投入有保障,发展规划与高校培养人才相适宜。2.师资的遴选。“现代学徒制”的学徒要有“双导师”,分别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师资要有人员互聘制度、双向培养锻炼制度、共同开发课程和适宜技术制度。企业师傅应选行业企业内有一定威望的专家或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作人员,企业师傅同教师一样纳入学院教师考核体系;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实训、到养老服务机构和康复医疗机构顶岗实践、组织教师参加实践教学能力考核等多种方式,改善教师实践技能,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事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3.“学徒制”学生培养模式与考核。学徒主要以实践技能为主,因此第一学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第二学年在有资质的培训企业采取集中理论学习及顶岗轮训相结合,第三学年进入委托培养企事业单位实习。(1)理论课由学院教师承担,含理论及实践课,教育与考核流程:按教学实施计划下达教学任务教研室分配教学任务指定教师编制或征订教材按课程标准制定授课计划、内容教研室核对授课考核成绩评定成绩上报归档教学文件汇总学期学院、教研室及教师教学工作总结。(2)顶岗轮训及企业实习由培训或培养企业的师傅承担,师傅、学生共享高校各类实训室及企业真实工作环境,校企共同开发基于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师傅将具体的工作技能按模块包括各类康复保健技能、护理及心理照护技能、营养配餐咨询及指导、养老管理等分阶段传授给学徒,并制作微课堂,将学生学习态度,参加行业技能比武等纳入学习绩效考核评价标准。教育与考核流程:根据专业技能课校企共同制定教学模块企业教学管理分配教学任务并聘任师傅轮岗实训授课制作微课堂反复实训阶段性实操考核及成绩评定汇总教学资料收集汇总上报学院师傅工作总结。实习阶段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学生评价以实习单位为准。

中国老龄化正快速发展,社会对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校企合作式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大力推广,具体如何进行学徒制培养,必须基于福建省健康养老服务人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供需矛盾调研基础上,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元互补的校企合作模式途径探索,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养老服务行业、养老机构的岗位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出详细明确甚至标准化的“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2016-2022年中国人口市场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智研咨询.http://.

[2] 黄岩松.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讨[N].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66.

[3] 吴宏洛.闽台养老模式差异与合作机制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3)154-159.

[4] 张俊浦.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途径探索[J].职教教育研究 2014,(1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