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实习手册个人总结(精选5篇)

  • 教师实习手册个人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项目教学法是以实践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典型性的实际应用事例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关键能力…

教师实习手册个人总结(精选5篇)

教师实习手册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 计算机应用 实施

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实践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典型性的实际应用事例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关键能力,从而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以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从业能力。

2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学生在这一课程中能否扎实的掌握学习内容,对于后继课程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利用项目教学的理念,新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特别配套实训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综合实训》(职业模块)在设计上引入了“学材”的设计思想,也就是将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融入教材编写中,以使学生借助教材能够独立地完成学习活动,因此在这门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时,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生自学的支撑。《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比较多和杂。根据课程的特点,以单元为主,按照教学内容设立单元项目

2.1 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项目任务。根据《宣传手册制作》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本课程中所起的作用,把《宣传手册制作》的单元级项目确定为设计制作一个体现个性形象和产品优势的精美手机宣传手册。完成此项目所包含的能力有:版面规划的能力;素材处理及编排的能力;页面设置的能力;绘图工具、图片工具设计背景、处理编辑图像的能力;制作艺术字、文本框文字等特殊效果文字的能力;底纹制作、表格制作的能力等。根据能力的要求,将《宣传手册制作》单元级项目划分为若干个模块项目,每个模块项目中根据需要再划分为若干个由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构成的实验项目。项目划分图如下:

项目划分好后,教师要制作好项目效果图,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做好案例的课前准备工作。在课堂上,向学生作简要的实施动员工作,向学生说明项目的意义与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如:上网、商场)欣赏优秀的手机宣传册作品,收集相关图片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完成项目制作的兴趣。

2.2 分组成立项目小组,推选小组负责人,制定计划,并落实分工。单元项目确立以后,接下来就要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也就是项目制作小组。参考该项目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个人能力,此次确定了每个小组4~5个成员。每个小组由其成员选定一个组长。组长的职责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本小组的项目制作计划、宣传手册设计结构图以及负责本组各成员的工作任务分配、监督实施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2.3 开始具体实施项目任务。项目实施阶段是项目教学法实施的核心环节,项目任务的完成主要以学生的自学及相互协作为主。机房机位的安排上也是以项目小组的成员组合为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下列工作,引导好学生。第一,适时召集项目组长开短会,了解各个项目组的制作进程,并适当地提醒他们制作顺序。第二,宣传手册制作中的一些具体的技术指导,例如:①宣传手册风格的确立;②搜集所需的图片素材。③设计宣传手册中的一些技术问题。④封面、内页、封底的连接与效果图的展示。第三,提醒各小组长要将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记录,做好各个制作阶段的总结工作。

2.4 过程性评价。项目教学法的重心在过程而不是结果,过程性考核主要安排在学生按计划完成每个模块项目时进行。每个模块完成后要进行一个阶段性考核,教师根据实验项目的要点对学生完成的模块项目进行考核。例如:学生完成了“宣传手册封面”模块的制作后,教师要根据实验项目的要求,对学生完成的模块中是否有“底纹,背景、图片、艺术字、文本框字特殊字体的效果、表格设置”等内容进行评分考核,对于考核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应该对全班学生作出解释,并记录在教师的教学心得中,以累积教学经验。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不仅要根据计划考核学生的项目制作进度,还要适时对表现突出的开发小组及成员进行表扬,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5 发展性评价。项目完成过程是各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探索钻研的过程,为了能学众人之长,项目完成后的总结也相当重要。它应包括思路总结和技巧总结。思路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技巧总结中,要重视各个开发环节中遇到的难题的解决方法的总结,这样,学生才能学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全面吸收整个项目活动的精髓。另外,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项目进行拓展和延伸,针对学生以后可能遇到的类似问题,能够想到用该知识进行解决。

3 项目教学法实践的几点体会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开展项目教学法时需要注意和解决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①重视项目的完成,但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让学生建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知识框架。②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不能认为教师的任务就减轻了。③学生分组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防止出现依赖思想,同时注意学生的两极分化。④现行的教材都是以课程为条块进行知识分割的,教材应以实际项目为主线进行改革。⑤考核机制应着重于实际应用能力,考核方式应多样化。比如在实施项目教学考核时,不必像以前一样采用笔试的方式,而是可以采取当场测试的方式,让学生当场解决问题,上交项目完成报告书进行考核。⑥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作好一个教学没计者、指导者、示范者和服务者。⑦改革“课程制”传统教学模式,探索“项目制”教学新模式。项目教学法通过选取“项目”来创设“情景”,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通过完成“工程项目“来达到“知识建构”,通过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该教学法便于构建一个开放性的、研究性学习环境,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允许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他们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教师实习手册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对学生的数学能力的评价,我们通常是借助考试这样的手段来评价学生,依据学生的分数把学生的数学能力划分为优良中差,这样的评价往往是一种终端显现,有着偏差性,忽视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张春莉老师负责组织六省、市优秀教研员及一线教师立项课题进行研究,为学生编写的一套系统、科学、贴近学习实际的数学学习评价工具――《小学生数学能力评价手册》,我有幸成为该课题编写的这本手册的实验教师,进行了两年的实验,2009年9月到2010年6月我具体实验的是六年级一个班级的实验;2010年9月到2011年6月我具体实验的是学校四年级的一个班级实验。

2.实验的过程

参与实验两年以来,我在自己的实施中有这样一些现状:

2.1 从学生方面来看

2.1.1 无法保证对实验班级授课的老师的延续性

这项实验我们学校进行了两年,每个年级中同一个实验班级随着年级的递增,担任教学的老师也会有所不同。换了不同的老师对这同一班级实验是否有影响呢?这样的实验结果有可比性吗?

以我们学校为例:

四年级有2个实验班,一个是四(2)班,三年级时数学是李老师授课,现在是我,一个是四(5)班,三四年级均是刘老师授课。

这样的实验就存在两种不同的对比。一种是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对比,另一种是两个不同延续性教师的实验班级之间的对比。

2.1.2 2. 学生是有差异的,是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合通过这样的能力评价手册来评价自己?

我现在所执教的参与实验的班级有几名非常特殊的孩子,一名孩子什么作业也不写,拒绝听讲,与家长沟通也无效,这样的孩子怎么能够希望通过这本实验手册进行评价呢?还有二名无法独立完成作业的孩子,平时的作业几乎都是在家长或者同学或者老师的帮助下才能完成的孩子,如果让他们单独完成那肯定是无法完成或者是全错,这样的结果对他们自身也是一种打击,肯定是学习数学的信心受挫,那就只有带回家完成,虽然他们能呈现正确的答案但是这样作业我们如何评价呢?

2.2 从教师方面来看

2.2.1 实验前的准备

实验前,老师是需要一定的准备的。老师需要了解一些情况才能更好地开展实验。

(1)对研究课题的准备

老师对能力评价手册的课题知道思想了解深入到什么程度?能够领会评价手册体现的过程性评价实质吗?

(2)对研究对象的准备

老师对学生了解吗?学生没有接受《评价手册》训练之前是什么的状态?在更新教师的时候也是继续沿用以前的实验班还是可以由老师自己来挑选学生进行实验?

(3)对研究内容的准备

老师对这样教学实验相关的实验知识了解多少?实验中样本班级和标准班级的制定,实验中因变量和自变量的了解,相关联的因素的确定,实验中如何监控……这些需要做研究的方面,我们实验的老师知道多少?

2.2.2 实施中的难度

在实施中最显著的一个难度就是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精力来很好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甚至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实施让学生自我评价,更没有学生自我评价后相关的交流和反馈。因为绝大多数数学老师都是执教两个班级数学,平时的教完课后,还要批改作业本,除了这本课题组实验的《评价手册》还有其他的辅助练习册和课堂作业本等等,如果有的老师执教的班级数超过50人,这样上午上两节课,紧接着批改两个班级超100人的作业,中午抽空还要辅导找学生订正,下午没有课来补充,学生就放学了也不能留孩子,这样处理平时的教学内容已经很紧张,更没有宽松的氛围关心孩子的"自我评价"以及组织学生交流自我评价。

2.2.3 实验后的收获

作为实验老师,第一年担任实验班的老师,我所做的认真批改学生参与实验的练习,并且在学期结束时候把学生的实验的《评价手册》保管,我从中得到的最多感受是有的题目比较灵活,我可以补充到其他班级的数学教学中。

我没有办法量化出考量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对自己的收获也没有办法量化。

第二年我担任的是四年级一个班级的实验教师,我有了一项新的举措,就是摘抄学生平时的错题,关注学生的错误生成,及时给予纠正。

我在四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后参加了一次这个课题的研讨,给我的观念带来的革新,觉得这样的研讨会很有必要,能够交流进行思维碰撞。

所以我想从老师收获的角度来看,我们能不能结合所教的年级,所教的内容实时安排研讨,共同总结实验中的得与失,让老师实验后有所收获。

2.3 从评价手册方面来看

该课题评价手册的编制都是建立在科学、系统、贴近学习实际的基础上编制的,的确是非常棒的学生学习评价工具。不过,我们在实施中也发现了一点小小的问题。

2.3.1 个别题目存在错误

比如:四年级(上)第72页第三题,用计算器计算,你发现什么?中的第(8)组题目

154×8692=

451×2668=

这一题共9组题目,除了第8小组,其余每一组数都是回文数的特点,上下两题得数应当是一样的,这一题其实应当把第2道算式中的2668改成2968就符合练习的宗旨了,当然这应该是排版印刷的失误造成的。

2.3.2 极个别的题目不符合教学进度的设计

比如:四年级(上)第5页的第二题的最后一题432÷48

该篇练习是“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一)”也就是把几十几四舍后堪称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不需要调商。但是第二题最后一题432÷48,不仅仅是需要把48“五入”看成50来试商,还要进行调商,当天新授课就布置这页练习,许多学生表示不会做,很难。

2.3.3 少数题目设置难度偏大

我们的这份实验手册编制的题目能否是面向全体学生,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上面的练习来评价自己呢?在实施中我发现有的题目难度偏大。

例如(一):

四下第61页“拓展关”第十题算一算,想一想。先出示两组题目

13×93= 84×24=

31×39= 48×42=

第(2)题请学生试着再举两个这样的例子。

班级里普遍感到有难度,不到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够自主想出来,还有许多孩子无从下手,就连我们大人也一时无法思考得出。

如果说这一题是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这样安排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比较合适,那么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例(二)

第41页的第七单元的《单元闯关》其中第41页的“应用关”的第五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第一行第一题:11×23+11×75+22

第二行第二题:61+6×610+39×61

这两题都是变式题型,对于学生而言是陌生的,难度明显高于数学书,并且在其他的配套的练习册中也没有这样的题型,即便是在我们实验的这本《评价手册》中第七单元前面的练习中也没有相关的题型训练,前面只有两页练习其中第39页的练习都是基本题型,可是在单元闯关中突然出现这样的变式题型,学生很难应对。

2.3.4 个别题目意义不明确,有歧义。

在四年级下册的课题实验《评价手册》第68页拓展平台中的第四题:周日上午,小强骑自行车到距他家5千米远的书店看书,中途自行车坏了,修车用去了一段时间。接着出示了一幅折线统计图描述他往返的情况。

其中第(1)题:从图中可知,小强从家到书店用( )分钟;从书店回家用了( )分钟;小强往返一共用了( )分钟。

最后一个空让学生有两种争论,一种是小强从家到书店用(60 )分钟;从书店回家用了( 30 )分钟;小强往返一共用了( 90 )分钟。

另一种是:

小强从家到书店用(60 )分钟;从书店回家用了( 30 )分钟;小强往返一共用了( 120 )分钟。

前者的观点是,顺应题目已经出示的语境,最后一空应该是小强往返在路上一共用了90分钟;后者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小强往返应当是指从离开家到回到家所花的时间是120分钟,既然要算途中修车的时间那么也要包含在图书馆看书的时间。

3.实验的思考

3.1 教师需要有培训的机会

参与课题实验的老师需要有培训的机会,特别是我们在一线具体实施《评价手册》的老师更需要一个进行课题相关理论的培训和统计学相关的培训,这样才能更好地站在专业的角度有针对性的实施课题的实验。

否则,老师们勤勤恳恳地参与研究,但是对于手中最珍贵的研究实验的第一手资料却不知道如何对比试验结果,如何统计,如何分析,这样是最可惜的。

很多时候不是老师们没有研究的意识而是专业的素养还没有及时更进。

3.2 需要建立交流的机会

正如前面我提及的在四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后我参加了一次该课题的研讨,给我的观念带来的革新,觉得这样的研讨会很有必要,能够交流进行思维碰撞。

所以我想能不能结合所教的年级,所教的内容适时安排研讨,也许是大家都教学了一个单元后,也许是半学期教学后,能组织不同学校的老师共同总结实验中的得与失,让老师实验后有所收获,及时调整实验措施。

3.3 协调老师一直跟踪教学和不跟踪教学

教师跟踪教学,这样对实验可以有一个完整性的研究,老师连续两年执教同一个年级,可以很熟悉实验的内容,及时弥补第一次实验中疏漏的地方,改进第二次的实验。

3.4 建立完整的实验档案机制

做实验最宝贵的就是获得实验中的最真切的资料,所以我们在实验中最好能够建立实验档案机制,及时上传实验中的问题或者是可以总结的良好的经验,上传到相应的网站,这样记录确保时效性,过程性,延续性,既是对正在着手的实验做资料的归并和保存,也为后面一次的实验留下宝贵的经验。

3.5 补充相应的补救练习

当我们运用能力评价手册,学生评价后发现自己仍然存在不足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提供帮助学生二次评价的习题,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补充巩固练习?这样我们不仅仅落实在评价,更关注学生评价后真正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参考文献

[1] 崔允,等,《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社

教师实习手册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法;手册引导法;角色扮演法;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9 文献标识码:A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的总目标是学生通过职业行动能力这种关键能力的获得,使之能够自主学习,提高自我能力、满足自我需要与发展能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有解决冲突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行动理念目标,德国职业教育课堂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模式来实施“行动导向”的设计理念,典型的有项目教学法、手册引导法、角色扮演法三种教学模式。

一、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多元方法性的培训教学法,它能使教学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变而变化,随着技术的更新而发展。项目核心在于,它是以产品、客体、模型或者展览以及问题解决为形式而进行的。

(一)项目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在德国,出于教学法层面的项目工作的特征发展地极为广泛,即手头上有项目(存在条件),项目工作有指明问题解决结构(具备问题的项目),且此问题最少有两种解决方案(在教育科学上一个答案并非是一个项目),完整的学习行动是项目工作的突出特征,它可以以大、小组或单个作业的形式进行,它是跨专业、跨职业的,可以使用多种工具、多种方法,物化的项目有主观或客观的使用价值等。

虽然学者们对项目的发展有不同的解释,且项目的概念概述之间的区别也难以察觉,但所述的发展过程都存在共同的教学法特征。即:任务以实践为导向;学生参与计划、执行阶段;使用实体工具;强调与职业界、生活界的经验相结合。

(二)项目教学法的过程模式

项目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在这一阶段学生与教师一起制定出项目构想和项目目标,紧接着计划项目;第二,学生共同或分组把项目计划付诸于实践;第三,此阶段包含项目的评价与总结,并且包括对结果的评价。以下以图表的形式详细说明项目教学法的过程(见表1)。

二、手册引导法教学模式

手册引导法又称引导文教学法,国内许多学者又将其称为“基于项目的引导文教学法”。手册是对教学培训步骤进行介绍,解释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规则,列出要处理的实际问题,通过引导问题对知识学习和工作计划做引导,对获取知识的可能手段加以说明或提供相应信息,指导工作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这种使用此类手册的方法或主导思想可以发展成为职业学习的方法,即手册引导法。

(一)手册引导法的基本特征

手册引导法需要大量配套的指导性材料,这些材料的呈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可以是有关过程的关键性问题与简要答案,也可以是展示复杂结构的图样,还可以是材料或工具清单,又可能是辅以讲解或文字说明的视频材料。从内容出发引导手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包括任务描述、引导性问题、学习目标描述、质量监控单、工作进度计划、工具和材料需求表、专业信息来源指示单等。根据引导手册的作用,手册引导学习具有五大特征,即:学生独立处理复杂任务;学生通过引导问题,利用已有媒体加工问题解决的必要知识;学生独立计划工作的执行;训练学生新的技能;学生首先单独地按照相应的部分任务评价工作的过程和结果,最后与教师一起讨论他们的评价。

(二)手册引导法的过程模式

根据整体行动模式,手册引导法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计划出一个包含行动目标的行动计划;第二,计划的具体执行;第三,控制或者结果测试。现在手册引导法已发展为以下独立学习的七个步骤(见表2)。

三、角色扮演法教学模式

人每天都要经历各种不同的刺激和情境,为了用更好的行动方式来处理各种情境,人们经常要学习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在生活中存在着在企业中能意识到的正式角色(如经理、部门领导人、简单职员等)和在企业中并非能意识到的非正式角色,人都在各种不同的角色中转换,如果某人意识到自己的角色时,相应地也能处理日常工作与生活的各种情境。在培训教学中使用各种不同角色的意识规则被称为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可被归入到“发现学习”中,学生在角色扮演的陌生环境中学会熟悉的和陌生的角色。

(一)角色扮演法的基本特征

在角色扮演的模拟情境中可以设想各种不同的行动方式,每个参与者接任不同的角色。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可以增强参与者的行动与社会能力。角色扮演法的特征是自己的行动或行动方式(即角色)能够反映其他的角色以及尝试新的行动模型,通过演员、参与者、观察者三种角色的互相配合,批判性、现实性地分析陌生或熟悉的行动方式和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各种生活情境。其中,三种角色可被描述为:一是演员,每个角色扮演者即行动者进入到角色中,在此角色中经历着并且分析这个角色对自己陌生的或已有的部分。二是参与者,每个角色扮演者加入到角色扮演内的相互理解中,不管他拒绝或是接受,就像进入自己的角色中一样。三是观察者,作为角色扮演中的参与者,观察自己的同时也要注意角色扮演中的其他角色。

(二)角色扮演法的过程模式

角色扮演从导入阶段开始进入处理阶段,接着学生讨论并且反馈,最后进行评价,这是一般的模型,由此也可被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准备――扮演和讨论――成果控制。按照德国马格德堡大学Jenewein等教授认同的观点,将角色扮演分为准备、指导、领会、扮演、结束、讨论和成果控制七个阶段,每个阶段相对于其他教学方法来说都有自己各阶段的特点。

四、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总结

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形式大体可以按照五个阶段来进行,即问题提出――准备阶段――进入阶段――加工阶段――评估阶段。在准备阶段导向教学目标和行动目标,教师引导学生生产产品及其反馈过程;将学生置于师生互动的课堂情境中并与学生约定要达到的行动产品是什么是进入阶段要完成的任务;在加工阶段要选择合适的方案,按要求完成任务;评估阶段是总结各部分结果,并且回顾整个工作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进步,获得牢固的知识。

参考文献

[1]Dr.Frank Bünning.Script Semninar Fachdidaktik fuer Bautechnik/ Metalltechnik/Elektrotechnik[G].2007.

教师实习手册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我校也采用了“2+1”的教学模式,在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校外教学现状让人堪忧。

1 我校的“校企合作”校外教学现状

1.1 从学生角度观现状

目前,我校的校企合作校外教学还处于发展阶段,学生在校外实习的一年时间分为上、下两个学期,第一学期为校外分散教学阶段,第二学期为顶岗(毕业)实习阶段。

在第一阶段,成绩评定依据校外分散教学指导手册(简称蓝皮书),每个专业的内容不同。采用面授、网上指导、网上辅导答疑、讨论、自学等方式教学,教学地点是企业教学或者网上教学,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四点任务:

1)在企业从事一种或一种以上固定真实的岗位工作,完成一定教学课题任务,学中做,做中学,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专业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2)在校外分散教学中寻求就业岗位并规划今后的职业生涯。

3)校外分散教学中要贯彻做学结合、以做为主的方针。并逐步要求学生做到:在没有企业指导老师帮带的情况下,能独立完成某项岗位工作。

4)要求学生完成本手册提供的全部4个模块的前三个(职业素质课、职业能力课、职业实践课),职业拓展课是选修模块。

虽然给出了四点要求,但是在考核时仅仅考核了第四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力的提高很难直接体现在蓝皮书中,导致学生本阶段的实习成绩与实际水平不符。

在第二阶段,学生需要提交顶岗(毕业)实习手册(简称黄皮书)和论文作为本阶段的主要成果。本阶段的实习任务为以下四点:

1)在企业顶岗实习,融“教、学、做”为一体,从而进一步提升和强化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2)在顶岗(毕业)实习中寻求就业岗位并规划今后的职业生涯。

3)通过顶岗(毕业)实习,搜集毕业论文的相关资料,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写作。

4)学生要完成本手册提供的全部5个模块的前四个(职业素质课、职业能力课、职业实践课、毕业论文),职业拓展课属选修模块。

同样是四点要求考核只考虑到了两点。对专科层次学生而言,没有必要写毕业论文,学生最后一年主要是去实习单位上班,或在外忙于找工作,也确实拿不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撰写论文,无奈之下,一些学生只好抄袭、拼凑,匆匆交差了事。

另外,再实习后期,学生还需提交企业调查表和就业协议书,提交企业调查表的本意是方便学校与企业建立沟通桥梁,表现满意的企业可以下一年加深合作,开设订单班,委培班等,对表现并不满意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所给出的意见进行有意识的调整,便于继续合作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企业调查表并非企业负责人在填写,而是学生自行填写好内容后给企业负责盖章而已,很难达到其本来的目的。

以上资料学生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分两次快递回学校给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增加了成本的同时也增大了实习指导老师的工作强度。

1.2 从实习指导老师角度观现状

根据学校对教师个人工作安排的要求,每学期每位实习指导老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在40人左右。在整个实习指导的过程中,老师需经常与学生联系开展各类校外教学活动及实习指导。指导老师要精确掌握学生的实习动态,记录学生的实习信息,每周向部门校外教学负责人上交一份电子版的实习单位异动表,即周报表。并同时在纸质版的校外指导工作手册上做好记录。

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并未做到这点。学生刚走出校门,实习岗位变动较大,需要老师通过手机,微信或者QQ随时跟踪。实习中期,岗位变动不大,有些实习指导老师没有与学生联系直接更改周报名称就将数据上报,造成这一阶段实习数据的不准确及师生联系不及时。一本150页左右的校外教学工作记录手册,经常出现的状况是40个学生都是一模一样的记录,压根没起到随时有情况随时登记的作用。手册厚重老师不可能随身携带,而学生经常在下班时间才有空联系老师,造成记录延迟也不奇怪。一则通知发给全部学生,则记录时内容要在老师的笔下记录40多遍,加重了老师的工作负担也降低了老师的工作兴趣。

在就业跟踪阶段,根据往年的经验,每位学生的就业情况至少会被跟踪四次。往往到最后,频繁的就业核查电话会使企业厌烦,影响和谐的校企合作关系。

2 改进措施

当今社会,人手一手机,如果能开发出一套适合本校校外教学的手机APP,那以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就对本系统框架进行理论架构并简单介绍各部分功能,系统有管理员用户、实习指导老师用户、学生用户、企业用户四类用户。模块有个人信息模块、实习信息登记模块、实习报告模块、就业信息登记模块、合作企业模块、实习基地建设模块、交流沟通模块、意见建议模块。

1)在个人信息模块,学生、实习指导老师都可以将自己的基本信息输入,完成人员快速定位,即使中间更换了实习老师,也可以继承上一位老师已保存的各类实习信息继续完成工作。

2)在实习信息登记模块,学生可以方便的更新自己的实习信息,更新的信息在其他用户模式下汇总显示以便查看,所有的数据自动更新汇总,不再需要老师每周一报,更不需要填写繁琐的校外实习指导手册记录,所有的操作都在系统中一目了然。保证了数据的正确性,及时性。

3)在实习报告模块,学生可以用实习报告代替毕业论文,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扬长避短,作为下一届学生的指引。

4)就业信息登记模块用来统计学时的就业信息,方便老师统计核实就业情况,管理员用户可定期将就业信息更新到省就业信息系统中。若单位信息有变化,学生只需进入就业系统更正自己的信息即可,不用反复的打电话给企业确认。

5)对于和学校已经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可以应用企业用户登录合作企业模块,促进校企交流合作。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6)实习基地建设模块利用系统现有的企业资源方便学部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

7)通过交流沟通模块,师生的教与学变得简单了。学生不需要随时关注着QQ或微信,不用再交片面的蓝皮书和黄皮书了。

教师实习手册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注册测绘师制度;摄影测量;高职教育;课程改革

1.引言

注册测绘师制度是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通行的基本测绘管理制度。2011年被誉为测绘行业“国考”的全国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工作正式开启,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了注册测绘师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目的是推动我国测绘市场与国际测绘市场接轨,在全国建立诚信测绘体系,提高测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促进我国测绘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培养测绘人才的学校也必须深化测绘类专业的教学改革,要根据测绘行业从业需求,行业技术革新方向来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改善师资结构,培养符合国家注册测绘师基本要求的优秀专业人才。本文以摄影测量课程为例,对在注册测绘师制度下的高职院校工程测量专业摄影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2.课程在注册测绘师考试中的地位分析

2011年注册测绘师考试首次报考人数32307人,通过率约为13%,后面两年的考试通过率也一直保持在13%左右,由此可见,通过率不高,考试难度大;从历届考试大纲的要求上分析出:从2012年开始摄影测量与遥感部分考点整合增加至11条,在考试题分值分析中,摄影测量与遥感部分的分值在考察涉及到十项科目中占到16.7%,排在第三位的重要位置上。因此,学校培养计划中应该加强工程测量专业学生摄影测量课程的教学,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培养,考核标准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3.课程内容改革设计

考试大纲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其内容和范围涵盖了注册测绘师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体现了注册测绘师的专业能力要求,而且,注册测绘师应该是测绘行业官方最高规格的职业资格考试,所以其考点也代表了测绘行业对从业人员专业能力的普遍需求,最新要求,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近几年的大纲考察点进行分析。通过对命题大纲的分析,可以看出考点中突出考察实践部分,因此必须增加相应实践操作部分的教学内容,考虑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高职教育的宗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可以将课程内容做如表1安排。

4.教学方法改革设计

以往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高职教育和注册测绘师考试都要求凸显实践性教学,将理论知识融合在实践性教学中,做到“致用以学,行知并进”。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有:①多媒体教学,课程教学第一节课,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总体介绍课程内容,用大量图片介绍,什么是摄影测量与遥感,航空摄影,航片,航摄用相机,再介绍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能干什么,这是学生最为关心的,用图片演示4D产品。另外,可以带学生参观摄影测量与遥感实验室,初步认识摄影测量工作平台,初识手轮,脚盘,脚踏,立体镜等,以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②任务驱动教学,在摄影测量实训中心,以生产4D产品工作流程为主线,对应安排像片的内定向、像对的相对定向,模型的绝对定向,数字高程模型DEM的生产,正射影像DOM,数字线画图DLG等任务模块的教学,理论内容穿插在任务模块中讲解,体现高职“致用以学,行知并进”教育指导思想。③仿真教学法,课程常规教学完成后,安排两周左右的摄影测量综合实习,模仿企业完成生产任务,最后生成完成接边、整饰、分幅等处理的合格的4D产品。④常规板书教学,笔者个人认为,在众多新颖的教学方法中,唯独不可舍去的还是传统的板书教学,这种方法适合含有数学公式推导的内容,因此,将摄影测量常用坐标系,立体像对的空间前方交会,单像空间后方交会,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基本知识等用传统板书教学法讲授,这样授课过程中思维连贯,边讲解变推导,效果要好于多媒体课件教学。⑤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为解决用人单位通常要求求职者有工作经验这一现实需求,而针对性安排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的一大亮点,学生毕业,同时会有半年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在就业市场占有优势,顶岗实习是让学生进入企业,直接参与生产,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技术师傅) 联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进行工作学习指导。

5.师资条件改革设计

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在强调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呼声中,教师当然必须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外,也要是行业的专家里手,这就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利用寒暑假,选派专业教师入驻生产一线,参与摄影测量数字化产品的生产。“走出去,请进来”,自己的教师走入企业生产一线学习,同时也可以邀请企业有丰富生产经验的熟练工、高级技术人员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者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经验汇报会等讲座形式给学生授课,带来第一手工作经验。

教学硬件资源也应该紧跟步伐,学院现有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实训室,总资产200余万元,配备航天远景的MapMatrix系列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43套,后续应该配备近景测量模块,以满足建筑三维建模等近景摄影测量项目的开发,另外,实训室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高素质的实验管理员,维护实验设备的正常运行,保障摄影测量课程的正常有序开展。

6.考核方式改革设计

课程考核是课程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学生最为重视的一个环节,合理、科学的考核方式应该真实全面反映出每位学生的真实水平,应该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知识考核采用笔试形式,技能考核,通过综合实习,平时课堂实习的任务完成情况来定,态度考核通过平时考勤,作业,作品等考察学生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诚信品质、团队精神。最后三项考核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得出最终课程成绩。

7.结语

在注册测绘制度下,对测绘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侧重于要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相对于理论知识而言对实践操作更感兴趣,就比如,会开车的人并不一定都懂发动机的设计原理,只要熟练掌握了操作技能,同样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驾驶员,因此,结合行业的新要求,学生的认知特点,改革整合课程教学,使高职教育的目的性,针对性更鲜明,从而为企业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优秀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从注册测绘师制度谈测绘教育的改革,焦连明,测绘通报,2007.09.

[2]高职数字摄影测量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王冬梅,张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第11期.

[3]基于注册测绘师考试探讨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沙从术,赵呈建,测绘科学,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