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精选5篇)

  •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一)数量与结构分析 据2006年底对全省736个乡镇煤矿的调查显示,矿长及安全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较低,许多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的甚至是文盲,具有煤炭院校中专以上学历的只有20%。具体情况如下: 1、数…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精选5篇)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来,由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报考煤炭类专业考生逐年减少,加上江西省乡镇煤矿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起步,经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煤矿数量和产量都得到长足发展,而乡镇煤矿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并没有得到相应发展。地市、县、乡镇煤矿企业陆续改制,从国家、集体所有制煤矿企业转变为私有制煤矿企业,乡镇煤矿的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这是煤矿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主要原因。开展对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加快培养服务于乡镇煤矿的专业技术人才迫在眉睫。文章以江西省为例,探讨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一)数量与结构分析

据2006年底对全省736个乡镇煤矿的调查显示,矿长及安全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较低,许多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的甚至是文盲,具有煤炭院校中专以上学历的只有20%。具体情况如下:

1、数量。截至2006年12月30日,江西省乡镇煤矿共有736个,乡镇煤矿主要管理人员(矿长、副矿长、技术负责人)共计2132人,按地市分布,其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学历层次如表2所示。

表2江西省乡镇煤矿主要管理人员

学历情况

3、年龄结构如表3所示。

表3江西省乡镇煤矿主要管理人员

年龄结构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总量较少,层次偏低。由于煤炭类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偏少,主要集中在几个煤炭集团公司和省属煤矿,其次是各级煤炭主管部门,在乡镇煤矿从事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严重不足。从学历层次看,煤炭中专以上学历只有20%,明显偏低。

2、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增长与乡镇煤矿的发展不相适应。近十多年来,煤炭院校没有毕业生分入乡镇煤矿工作,总量的增加也只是从其他渠道进入乡镇煤矿工作,然而,5年来江西省乡镇煤矿的产量和经济总量都在快速增长,更凸显出专业技术人才的紧缺。

3、知识更新慢,年龄结构老化。随着煤炭科学技术进步,新材料、新设备、新仪器陆续在煤矿强制使用,年龄偏大的技术人员明显感到吃力,许多技术人员凭的是老方法、老经验在组织生产和管理煤矿,知识更新慢,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

4、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上的技术人员占50%以上,老化严重,急需培养一大批年轻专业技术人才。

5、待遇低,稳定性差。由于大部分乡镇煤矿属于私有,技术人员只是打工,没有主人翁意识、没有发展前途、工作压力大、条件艰苦、任务重、工资低,加上职称评定受限制、两地分居、子女上学不便、居住条件差等原因,造成人员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人才流失严重。

(三)2010年乡镇煤矿对专业人员的需求情况分析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工作方案》(赣府发[2005]18号)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提高煤矿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准入标准的通知》(安监总煤调[2007]5号)的文件精神,省煤炭主管部门提出到2010年,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煤炭院校中专以上学历必须达到每矿4人以上,江西省乡镇煤矿现有736个,如果每矿按平均4人计算,届时煤炭院校中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达到2944人以上。考虑到现有中专以上学历的429名技术人员中,到2010年因年龄达到55岁不得从事煤矿井下工作的还有约80人左右。

目前,江西省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的来源主要是江西省两所煤炭院校: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从2005年开始,乡镇煤矿选送到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的共有采煤、地质、煤矿机电3个专业,共864人,如果这些人员全部回到江西省乡镇煤矿工作,预计到2010年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缺口数应为:

缺额数=要求配备数量-已有数量-即将增加数量+到时将要退休数量=2944-429-864+80=1731人

考虑到煤矿数量的变化、人员流动等因素,到2010年江西省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缺口数应为1700人-1800人。另外,加上培养学习时间、回矿到担任职务的锻炼时间,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乡镇煤矿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江西省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结合江西省煤层特点、开采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要求,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当前乡镇煤矿实际情况看。中等职业层次教育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时间短,培养费用低,专业技术人员稳定性强,比较适应于乡镇煤矿使用。高等职业教育既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乡镇煤矿人才梯队建设,高职大专层次人才培养也是必要的。因此,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才的学历层次应以中专层次为主,兼顾高职大专。本科层次教育虽然学科体系、基础知识全面,理论基础较深厚,但对动手能力要求不高,存在学习时间长,培养费用高,人员稳定性差,动手能力弱,过高的理论基础得不到发辉的缺点,不应作为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学历层次要求的重点。

(二)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和培养方式

煤炭专业人才队伍是煤炭工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按照煤矿主管部门的要求,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必须立足现有省内煤炭院校加快培养。目前江西省煤炭类高校共有两所: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这两所院校都是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院。其中,煤矿开采技术、煤矿地质与测量、煤矿机电等专业都是学院传统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成为江西省煤炭系统技术骨干。

按国家招考政策,现有以下几种学历培养方式:

1、初中毕业起点读三年制中专或五年制高职大专;生源可以是社会考生,参加普通高考统招录取,也可以是煤矿优秀青年参加三校生(对口招生)考试通过煤炭定向录取。

2、高中毕业起点转录读一年制中专。

3、高中(中专)毕业起点读三年制高职大专。

4、举办成人教育,有高中毕业起点脱产或函授的方式。根据乡镇煤矿生源和年龄结构的状况,应作为江西省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

三、乡镇煤矿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专业设置――体现职业性和针对性

在专业设置上要处理好以下3个方面的关系:

1、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江西省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江西省乡镇煤矿井型相对较小,技术含量低,技术人员必须一专多能,如对于煤炭洗选、煤炭营销,作为人才培养知识能力要求是需要的,但作为专业设置就不必考虑。

2、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问题,设置的专业口径应适当宽广一些,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乡镇煤矿的技术人员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还要对煤矿相关专业了解和掌握,不仅要懂技术,还要会管理,因此专业口径必须宽广一些。

3、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关系。一个专业的成长需要时间、人力、物力上的保证。专业建设不仅要满足现在的需要,还要考虑到未来的需要。

根据江西省乡镇煤矿地质条件、井型、煤矿单产和技术管理水平等实际,急需培养煤矿开采技术、地质与测量、煤矿机电技术3个专业人才。至于煤矿通风与安全专业,由于江西省乡镇煤矿井型小、煤层埋藏浅、通风网路简单,暂不急需。

(二)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

课程体系是指教学课程计划方案与课程标准(课程大纲)。课程体系体现了学校“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特色。课程体系强调的应该是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例如,当煤矿巷道掘进遇到大断层时,就要运用到掘进与支护、地质与水文知识、巷道测量、安全管理等知识,在教学中就必须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综合考虑过断层的措施。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用性的特点,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既能保证传授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腾出一定的时间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例如,《地质测量》这门课,不但要会罗盘测量,经纬仪、水准仪测量,还要学会使用最新的电子仪器测量。

课程体系设计的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

1、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应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与“实用型”的特点。课程体系设计要考虑具有较宽阔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要以技术运用能力为主线,设计若干模块的课程。

2、以能力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是通过对煤矿职业活动的分析,了解煤矿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以此作为课程的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分为公共课、理论课、技术(实务)课和技能训练课4类。

以上两种课程体系设计的方式,既能满足社会职业的需要,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既能满足煤矿职业发展的需要,有较强的适应性,又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三)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职业技术课程的综合化。过去我们以学科知识为本,内容交叉重复多,应用性不强,缺乏职业教育特色。为改变这一状况,依据上述课程体系设计的方式,明确专业理论课为实训课教学服务,专业理论教学贯彻必需、够用为度,兼顾发展的原则,打破学科知识体系,实行专业课程的综合化改革。例如,《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矿山机电维护能力模块,应该将静力学、动力学、流体力学、液压传动等知识精简糅合在一起,掌握常用采掘机械的原理和简单维修,掌握基本电工知识,能对简单的矿山供电情况进行处理。

2、实践性教学。长期以来,职业院校比较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制度。理论教学在教室进行,实践教学在现场进行。将理论教学课堂设在实训场,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互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训教学一体化,有利于能力的培养,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探究分析问题与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的选题应是生产的实际问题。必须紧紧结合乡镇煤矿实际,从实践出发,为乡镇煤矿解决实际问题。毕业设计选题,可以很小。例如,乡镇煤矿井下供电系统、乡镇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乡镇煤矿通风阻力测定,乡镇煤矿落后采煤方法改造,巷道掘进支护方式改革等等,最多进行矿井采区(或盘区)改造设计。

毕业设计活动的组织形式应以小组为单位。3人-5人为一组,先到乡镇煤矿跟班实习,边学习边锻炼。学生彼此交流知识、经验,互相启发,结合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产生主动的求知欲和更多的探索愿望;同时,养成听取、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和谐地与他人共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产学结合、定单式培养

产学结合是教育与行业、企业合作,实施职业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的一条成功经验。学校与煤矿建立产学合作关系,按着乡镇煤矿的要求培养学生,满足需求。第一,设立校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煤矿企业的技术领导、专家作为委员对学校煤炭类专业教学进行指导,争取最大的支持与帮助。第二,双方合作加强煤矿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以培养学生熟练的动手能力为目标,与煤矿企业签定合作协议,明确学校和实训基地的权利与义务,以确保实训的顺利进行,满足煤炭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要求。产学结合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定岗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乡镇煤矿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煤炭类职业院校适应市场需求和改革趋势而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制订培养方案、进行教学考核、提高学生素质、承担培养风险等是“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路径。煤炭类专业“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乡镇煤矿的意图,共同培养适合乡镇煤矿生产和管理要求的人才,其最大特点是专业设置与乡镇煤矿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乡镇煤矿的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乡镇煤矿用人标准相协调。“三个协调”有效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对接,节约了煤矿的培养成本和时间,为煤矿企业储备和培养了大批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应用性人才,成为煤矿企业发展的人才基地。

“按需培养、企业录用”的“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于乡镇煤矿这一明确的教育目标、专一的教育内容、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主动适应乡镇煤矿对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为乡镇煤矿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敏勤.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J].教育研究,2002(3).

2、韩庆祥.素质教育的本质:“能力教育”[J].高等教室研究,2000(4).

3、张楚廷.素质:教育的沉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4、姚允柱.基于创新教育的知识、能力、素质关系辨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5、柳海民李伟言.析知识、能力、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3-03-13.

6、滕玉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3).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镇户籍大学生;农村户籍大学生;就业质量差异;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1 问题的提出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阶段过渡为大众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相对于城镇户籍大学生来说,农村户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凸显了社会阶层的不平等,体现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缺失,导致“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制约着农民阶层向上层社会流动。因此,探讨农村户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促进社会底层向上流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根据调查问卷的相关数据,比较研究城镇与农村户籍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差异,并从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深入探讨其原因,并就如何缩小城乡户籍大学生就业质量差异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 城乡户籍大学生就业质量比较

本文采用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此调查覆盖了全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和西南多所高校的近千名毕业生,学科上包含理、工、文、艺、林等,专业上涉及市场营销、统计学、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英语、信息管理、土木工程、审计学、财政学、金融学、行政管理和法学等专业,覆盖面较广,样本代表性较强。

调查数据整理后发现:第一,样本中男、女大学生人数剔除无效样本后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6.2%和53.8%,男、女大学生比例基本持平,在性别上具有代表性。第二,1911名大学生生源地为城镇,样本中有482名大学生生源地为农村,剔除无效样本后,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9.5%和20.5%,与实际情况较吻合。

2.1 城乡户籍大学生就业率、工资水平比较

调查发现城乡户籍大学生在就业率水平上差距不大,但农村户籍大学生的就业率(42.4%)仍稍低于城镇户籍大学生(43.5%);而在工资水平上,农村户籍大学生工资水平(2562.7元)却低于城镇户籍大学生的平均工资水平(2863.4元)约300元。

2.2 城乡户籍大学生职业类型、工作单位类型比较

城乡户籍的不同对大学生就业的职业类型和工作单位有什么影响?在问卷中,对已就业大学生的职业类型和工作单位类型进行了调查,将其类型分布结果统计于表1和表2。

本文将不同的职业类型和工作单位归纳到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范畴中中,以便于讨论。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部门包括国有企业、股份公司、民营大企业、外资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共部门;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部门包括小规模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乡企业。主要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三类;次要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包括生产运输工人,服务性工作人员,商业工作人员,农林牧渔劳动者以及其他不便分类的职业共五类。[1]

表1为城乡户籍大学生职业类别分布。表中的九大职业类别中,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办事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军人①是主要劳动力市场的职业类型,工资水平高,福利待遇好,发展空间大;商业、服务业人员,产业工人等其他职业是次要劳动力市场的职业类型,工资水平低,工作没有保障,晋升空间小。由表可见,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城镇户籍大学生和农村户籍大学生从事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办事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总比重分别为64.7%和61%,因此虽然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职业类型处于主要劳动力市场,但农村户籍大学生低于城镇户籍大学生4%;相应的,就职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农村户籍大学生比重较城市户籍大学生高约4%。

表2显示了城乡户籍大学生工作单位类型的分布。表中八类工作单位类型中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及其他事业单位,外资企业是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部门,其他三类属于次要劳动力市场。从表2中可知,因为户籍不同而产生较大差距的工作单位类型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以及个体、私营企业。城镇户籍大学生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包括学校和科研机构与其他事业单位)工作的比重分别为38.9%和15.5%,高于农村户籍大学生6.7%和2.3%。农村户籍大学生就业于个体、私营企业的比重是31.1%,高于城镇户籍大学生10.8%。总体上,到主要、次要劳动力市场中就业的城镇户籍大学生和农村户籍大学生比重分别为66.2%和58%,33.8%和42%。由此可见,在工作单位类型的结构分布上,农村户籍大学生远不如城镇户籍大学生有优势。

概括来说,对城乡户籍大学生就业率、工资水平、职业类型工作单位类型方面的考察可以发现,农村户籍大学生就业率相对较低,工资水平不高,职业类型分布上略逊于城镇户籍大学生,而在就业单位的分布上,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就业的比重比城镇户籍大学生低一成。可见,农村户籍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低于城镇户籍大学生。

3 城乡户籍大学生就业质量差异的原因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理论表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影响个体就业的两个重要因素,那么城乡户籍大学生就业质量差异的原因是人力资本还是社会资本?还是二者兼有?逻辑上看,通过对城乡户籍大学生之间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进行比较,如果哪一种资本存在显著差异,那么该资本就是导致二者就业质量差异的原因。

3.1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就业的关系

第一,人力资本与就业的关系。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贝克尔和明瑟等人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现代化市场社会中,个人通过教育、职业培训等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具有生产能力和配置能力)已成为决定个人职业地位的重要因素。[2]这个观点得到了众多研究的验证。美国社会学家P・M・布劳和O・D・邓肯(Blau&Ducan,1967)分析了先赋性因素(ascribed status,以父母的地位为操作尺度)和自致性因素(achieved status,指个体经后天努力获得的角色地位,如教育、工作经历等,即人力资本)对个人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指出自致性因素相对于先赋性因素而言在个体职业地位获得中起更大的作用。[3]

我国的相关研究更多地体现了我国国情。一方面,认为人力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受到限制。曾湘泉(2004)指出,就业难与高校和求职者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有关,户口与就业制度、就业服务也有不利的影响。[4]赖德胜(2005)以工作搜寻模型为分析框架,认为“知识失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引起的。另一方面,认为人力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5]黄敬宝(2008)以人力资本为基础、提出了就业能力假说,并通过典型调查的检验,从总体上证明了人力资本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决定性影响。[6]对大学生求职影响因素的研究也表明,外貌条件、所学专业、工作经历、工作能力以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人力资本因素对大学生求职有着十分重要的正向作用。[7,8]

第二,社会资本与就业的关系。针对“人力资本”概念,社会学家相应的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用于指称那些能与个体相分离,却仍能为个体所使用的处于个体社会关系网中的资源。就业作为一种关系到生存的人生大事,社会资本的作用不可忽视。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资本对个体求职有着重要影响,且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将会超过人力资本的作用而在个体求职者中起决定性作用。对于这一假设,许多学者进行了实证验证。

3.2 城乡户籍大学生人力资本水平比较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劳动者更容易在劳动力市场中找到工作,并得到更高的工资。

结合影响就业的因素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问卷“人力资本信息”部分中的6个指标来作为量化城乡户籍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分别是政治面貌、成绩水平、在校期间获得证书、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获得奖学金的次数和实习兼职经历的次数。统计调查结果显示:一是城镇户籍大学生中40.2%为中共党员,56.7%为共青团员;农村户籍大学生中45.9%为中共党员,53.4%为共青团员。二是城镇户籍大学生成绩很好的比重为13%,中等及偏上的占76.1%,中等偏下及很差的占10.9%;相应的农村户籍大学生的三项比重分别为16.8%、70.4%、12.8%。三是城乡户籍大学生获得英语四级证书的比重分别为60.8%和63.8%;获得英语六级证书的比重分别为40.3%和41.7%;获得计算机二级级以上证书的比重分别为45.4%和49.4%;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比重分别为6.7%和8.3%;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如注册会计师、房地产评估师、精算师等)的比重为19.2%和17.4%。四是城乡户籍大学生曾担任班干部的比重分别为57.8%和55.5%。五是城乡户籍大学生多次获得奖学金的比重分别为36.2%和39.5%。六是城乡户籍大学生有过多次实习或兼职的比重分别为50.3%和53.8%。

以上六个方面的人力资本指标的统计分析说明,农村户籍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水平并不低于城镇户籍大学生,但是平均工资水平确不高于城镇户籍的大学生。这说明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并不能有效地解释城乡户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差异。

3.3 城乡户籍大学生社会资本水平比较

高校毕业生社会资本是指高校毕业生通过其家庭成员的社会关系网摄取这些资源为其所用,达到功利或非功利的目的的关系资源。本文以大学生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职业类型和单位类型来反映其社会资本的质量状况。调查问卷向被调查者提供了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私营企业主、产业工人等九个职业类型和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个体经营等九种工作单位类型。

无论城镇户籍大学生还是农村户籍大学生,其社会关系都主要集中于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办事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其他职业类型所占比例都不足10%。具体来看,城镇户籍大学生的社会资本26.9%为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33.6%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办事人员,14.4%是专业技术人员;农村户籍大学生分别有17.9%、29.9%和20.4%的社会关系为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整体上,城镇、农村大学生所拥有的居于主要劳动力市场的社会资本分别占75.3%和68.5%,居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社会资本分别占24.7%和31.5%。这说明大学生主要社会资本职业的层次较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就业水平和层次;但从主、次要劳动力市场的职业类型所占比例来看,农村户籍大学生的社会资本质量低于城镇户籍大学生。

工作单位类型方面。在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和其他事业单位等工作单位类型上,城镇户籍大学生所有的社会资本比重(70%)高于农村户籍大学生(60.8%);而在个体、私营企业这一工作单位类型上农村户籍大学生所有的社会资本比重(22.8%)高于城镇户籍大学生(18%)。这一特点与两类大学生本身就业的工作单位类型一致,即:城镇户籍大学生更多地在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而农村户籍大学生较多的在个体、私营企业工作。这体现了社会资本对就业单位类型的影响。

另外,通过比较,大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的职业类型、单位类型与大学生就业的职业类型和单位类型基本一致,这表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显著。

通过以上对城乡户籍大学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状况的比较可以发现,农村生源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水平并不弱于城镇户籍大学生,但社会资本水平与城镇大学生有显著差距。这表明,城乡户籍大学生就业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人力资本水平不同,而在于社会资本水平的不同。

4 结论与对策

本文对城乡户籍大学生就业率、工资水平、职业类型和工作单位类型进行了比较,发现城乡户籍大学生就业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并通过比较二者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水平,发现二者在人力资本水平上的差别不明显,而在社会资本水平的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可见,导致城乡户籍大学生就业质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不是人力资本,而是社会资本。

因此,有效提升农村户籍大学生就业质量,缩小城乡户籍大学生就业质量差异,一方面,农村户籍大学生除了勤奋学习,努力保持人力资本水平之外,还要注重提升社会资本,例如,通过学校的社会关系网络,扩大需求信息来源和工作搜寻范围,并争取进入用人单位的下一考核环节,以提高被录用的概率。同时,充分利用社团活动、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注重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增进双方的了解和信任,为将来求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政府要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和人事制度的监督,确保招聘程序透明、公平与公正,避免通过人情或违法的“黑箱操作”“X权交易”等不正当手段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发挥作用,以有效弱化社会资本对就业的消极作用,从而缩小城乡户籍大学生就业质量差异。

注释:①本文将军人这一特殊职业归类到主要劳动力市场。

参考文献:

[1] 马莉萍,岳昌君.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3).

[2]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3] Blau.P.M,O.D.Duncan . 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M] . New York:John Wiley Press,1967:215-302.

[4] 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赖德胜,田永坡.对中国“知识失业”成因的一个解释[J].经济研究,2005(11).

[6] 黄敬宝.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为深入贯彻中央、国务院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促就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稳定全市就业局势,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采取积极措施稳定和促进就业的通知》(鲁政发〔2009〕16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以保持全市就业局势稳定为中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稳定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重点解决好城乡就业困难群体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不断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科学、便民、高效的工作机制,促进全市就业工作实现新突破。

二、工作目标

(一)确保2009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其中就业困难群体人员就业2500人,就业技能培训2.2万人,创业培训300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5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二)从2009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对5万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实施就业竞争能力培训,对11万城镇就业转失业人员实施职业转换能力培训,对10万进城务工人员实施转移就业能力和技能提升培训,对1万城乡劳动者实施创业能力培训,使15.6万人达到初级技能水平,7.8万人达到中级技能水平,2.6万人达到高级技能水平;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并使80%以上培训人员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三)力争到2010年达到部级创业型城市标准,2个以上县(市、区)成为创业型县(市、区)。

(四)2009年内完成城乡就业困难群体的认定工作,建立完善的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机制,确保城乡“双零”家庭,“出现一户、认定一户、帮扶一户、就业一户”,做到“动态消零”。(五)确保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半年内就业率达到60%以上,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半年内就业率达到90%以上。(六)实施《省就业失业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全市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加强对就业、失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实现就业实名制。(七)力争到2010年,建立覆盖全市、连接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全面实现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联网互通。

三、工作措施

(一)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

1.落实困难企业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和职工共渡难关。认真落实《关于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有关问题的通知》(鲁劳社〔2009〕7号)精神,规范企业裁员,稳定困难企业就业岗位,阶段性降低和协议缓缴社会保险费。2009年内,在失业保险基金结余较多的县(市),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试点,参照《市就业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向困难企业支付社会保险补贴或者岗位补贴。岗位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50元,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失业保险金使用计划,由当地劳动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提出意见经当地政府同意后,报市政府批准。困难企业组织职工参加在岗或转岗培训的,按人均不高于3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参加技能培训的,按职业资格等级给予适当补助,补贴资金按有关规定从就业资金中支出。对2008年底前欠缴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职工暂缓报销的医疗费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待遇,在严格审批的基础上,实行分期分批报销。2.阶段性降低缴费费率,协议缓缴保险费。在保证社会保险基金支付的前提下,在2008年基础上,2009年内统一下调2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4项社会保险费的缴费费率,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降低缴费费率方案,由当地政府提出意见,经市政府审核后报省政府批准。对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可根据经费状况协议缓缴部分社会保险费。

(二)围绕创建创业型城市,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1.启动创建工作,充分激活民力。积极推动2009年“全民创业年”活动,全面启动部级和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实施“十千万”全民创业工程,即十大产业集群带动工程、千家中小企业培育提升工程、十万能人初创业工程。选择部分工作基础好、条件相对成熟的基层单位,探索性开展创业型县(市区)、创业型乡镇、创业型社区和创业型农村试点创建活动。2.培育创业品牌,提升服务水平。认真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德政办发〔2009〕9号),逐步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从优势产业、特色行业着手,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创业型企业、创业带头人,打造特色“创业品牌”。实施创业助推“1+3”行动,以信用社区为依托,完善“信用社区+就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的工作机制,提升创业服务水平。

(三)发挥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力,全面扩大就业

1.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增长促就业。加大基础设施、工业投资和重点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建设一批基础设施、自主创新、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发挥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加快城区、城乡公路改造,加大高速公路、铁路、便民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创造工作岗位,吸纳城乡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

2.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鼓励发展轻工、纺织、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具有增长潜力的社会服务、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服务业,重点开发社区服务岗位,加快在建批发市场、商城、酒店等服务业项目建设进度,使服务业在扩大就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3.活跃县域经济,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实施工业强县和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农产品深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培植一批支柱产业。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促进生产要素聚集,提升城镇承载力,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四)突破难点,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1.努力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认真落实上级有关措施,继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和“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等基层就业项目,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强化就业指导,提供有针对性就业服务。2.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建立动态管理、认定发证、就业服务、落实政策一体化的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机制,开展好“就业援助系列活动”。依托街道(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开展“就业困难群体调查”,摸清情况,分类建档,专人动态管理。制定就业困难群体人员认定管理办法,把符合条件的人员全部纳入就业帮扶范围,在发放《省就业失业登记证》时予以标注。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优先安排就业困难群体人员和未就业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落实好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稳定灵活就业的各项促进就业困难群体人员就业的扶持政策。3.切实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认真落实省政府有关政策,稳定农民工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畅通市、县、乡三级信息渠道,为农民工提供及时有效的岗位信息,促进返乡农民工尽快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实施劳务“南融北接”工程,巩固已有劳务基地,开辟新的劳务合作领域,培育壮大“德字号”劳务品牌,形成示范效应,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组织实施《2009年维护农民工权益行动计划》,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保障返乡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督机制,严厉打击各种侵权行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4.积极推进残疾人和复员转业退伍军人的就业工作。把残疾人就业纳入就业工作总体规划,按照集中就业和分散就业相结合的方针,通过开展就业援助,提供免费就业培训、就业服务,助推残疾人就业。按照国家现行安置政策及自主择业政策规定,妥善做好复员转业退伍军人的安置就业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及时办理失业登记,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帮助其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

(五)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

积极培育“德字”培训品牌,优化师资配置,实施特别培训计划,落实培训补贴,健全培训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六)加强就业失业管理,完善公共就业服务

1.建立全市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按照《省就业失业登记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由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具体负责,向所属行政区域内符合登记条件的就业、失业人员免费发放《省就业失业登记证》,作为劳动者进行就业和失业登记、按规定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相关待遇的凭证。2.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现有人才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的优势和职能,强化两个市场的合作与衔接,逐步实现资源整合。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机构和非法职业中介行为,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的良好秩序。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统计分析,提高对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指导水平。3.加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服务信息网络互通,建设全市共享的岗位信息库、求职信息库,逐步实现就业服务的全程信息化。联合全市知名供求网站,组建“就业网络联盟”,定期举办大规模的“网络招聘”活动,免费提供岗位需求信息、求职登记、政策咨询等服务。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稳定全市就业形势的大局出发,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意识,要把落实上级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与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通过发展增就业,围绕就业谋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要充分发挥就业和农民工工作联系会议作用,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积极促进就业政策落实到位,确保顺利完成各项就业目标任务。

(二)强化失业调控,建立预警机制。要把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失业人员比例、失业人员增幅、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失业保险基金收支等作为重要监控指标,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合理界定失业预警线,制定失业预警应急预案。在受当前经济形势影响明显的行业、企业,要设立监测点,实行动态监测,建立定期报告制度。要认真分析分析岗位流失原因,研究判断岗位流失趋势,对有可能出现较大规模岗位流失的行业、企业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在规模减员情况出现时,及时启动失业预警应急预案,采取加强人员疏导、落实失业保险金、提供就业岗位等措施,迅速缓解社会失业压力。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有关文件精神,紧密结合我区实际,结合基层组织建设、

年轻干部到农村基层实践锻炼等工作,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的基础上,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完善政策,落实措施,营造氛围,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为我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二、总体目标

从*年起,按照“先易后难、稳步推进、三年到位”的要求组织实施,每年分别完成村总数的30%、30%和40%,到2009年底基本实现全区每个村都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

招聘对象为余杭生源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和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专以上学历的余杭户籍的社会其他人员,年龄在28周岁以下。

三、主要措施

1、制定实施方案。根据省、市统一部署,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分解落实每年的工作计划和任务。

2、开展招聘工作。招聘工作坚持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由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统一组织,分镇乡(街道)、按职位招考,规范报名、笔试、面试、体检、考察等程序,通过组织发动、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考核、公示录用等必要环节,确保把综合素质较好的高校毕业生招聘到村工作。招聘工作一般安排在每年的6至8月份进行,或按照杭州市的统一部署实施,具体办法另行制订。

3、规范人员管理。招聘到村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劳动合同管理,劳动合同内容全区规范设置。招聘的高校毕业生到村工作后,由村与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首次签订合同期为3年,并实行3个月的试用期。在合同期内,人事档案统一由区人才开发中心免费,党、团组织关系迁至工作所在村,计划生育等日常管理由镇乡(街道)、村负责。

4、合理安排岗位。根据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合理安排工作岗位。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的,一般安排或推荐担任村党组织负责人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村经联社社长助理或群团组织负责人等职务,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其他工作岗位。对到村工作后表现优秀、条件成熟的,可通过法定程序或有关规定进入村领导班子担任相应职务。

5、加强培养锻炼。对到村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要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落实相应措施,帮助他们尽快成长成才。要重视做好培训工作,由区委组织部、区委农办、区人事局统一组织上岗前培训,重点学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及与农村工作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基层工作方法;在村工作期间,镇乡(街道)要有计划地抓好经常性的教育和培训,鼓励他们参加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要加强实践锻炼,根据工作需要,村党组织可适时对他们进行分工调整,使他们经受多岗锻炼。要实施镇乡(街道)驻村干部联系和村主要领导帮带制度,重点传授农村工作经验和方法,帮助他们尽快提高农村实际工作能力。

6、落实待遇保障。到农村的高校毕业生,在合同期间的年总体收入一般不低于全区上一年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具体报酬额度通过民主评议制度来确定,区财政每年每人补助15000元,评议报酬的不足部分由镇乡(街道)承担。年度奖金根据考核结果由镇乡(街道)确定,并由镇乡(街道)、村承担发放。同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落实好基本社会保障,由镇乡(街道)按城镇职工标准为其办理各类社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纳部分参照村班子成员由区财政、镇乡(街道)和村三级按比例承担。高校毕业生到村工作3年期满后续签合同的,从第4年起,有关待遇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我区镇乡、街道、村实际执行。区财政补助标准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确定一定的递增额度。

7、实施工作考核。镇乡(街道)作为管理主体,要把高校毕业生列入村干部管理范围。每年由镇乡(街道)组织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年度考核,根据其工作表现,分别确定为优秀、称职或不称职三个等次,其中优秀等次应控制在总人数的15%以内,年度工作考核不称职的,取消考核奖并进行谈话教育,对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的,按照合同规定予以解聘。

8、建立激励机制。切实关心在农村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到村工作3年以上,且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在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时,落实加分等有关优惠政策。招聘到村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被国家机关或国有企事业单位录用的,由录用单位按照所任职务比照同等条件人员确定其工资待遇,并依据其在村工作期间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年限,合并计算为工龄。在今后晋升中高级职称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定。

9、鼓励扎根农村。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积极做好从到村工作高校毕业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把表现优秀的及时吸收到党内来。对已进入村领导班子的,要鼓励和支持他们安心农村工作,妥善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并加大培养力度,使其成为镇乡(街道)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在合同期满后在当地工作创业。对3年后仍留在村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要逐步提高其收入待遇。对愿意长期在村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根据本人意愿,其户籍可以在工作所在地的镇乡(街道)落户。

10、支持自主择业。对合同期满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可享受有关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

目前已在村党组织、村委会、村经联社班子任职的和经镇乡(街道)公开招考录用到村工作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经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确认后,可以参照*年经公开招考到村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的有关政策落实相关待遇。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范文第5篇

1、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健全有力,党政一把手人才资源观念强,各级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综合协调作用发挥好,形成了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

几年来,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人才工作,使人才开发工作在道里区已上升为党委和政府行为,为实施人才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证,成立了道里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陆文君,并下设办公室,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负责日常工作。组织部在全区人才工作中发挥了牵头抓总、综合协调的作用。指导道里区人事局在去年的机构改革中,将原有的流动调配科与职称科合并,成立人才资源开发科,配备若干力量,加大了人才工作在全局整体工作中的比重。目前,形成了人才交流中心、人才资源开发科、人才市场三位一体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人才开发工作格局。我区还不断加大实施人才战略的宣传力度,营造氛围,强化意识,增强各级领导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人才资源开发在组织领导方面的整体性。区委、区政府领导逢会必谈人才,讲发展、谈认识必谈人才,查问题、找差距必谈人才;在党代会、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把人才战略列为一个专题来强调,这在道里区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区领导人才观念的转变体现出理念的创新,特别是人才工作社会化、理性化观念表现尤为突出,为形成与国际人力资源开发接轨的人才工作理念奠定了基础。

2、人才战略迅速启动实施,人才总量有明显增强,人才结构同经济结构的需要比明显改善,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管理法规进一步完善

几年来,区委、区政府按照江总书记关于“实现我们宏伟的目标,关键是人才”的指示精神和市委提出实施“五个工程”中“科技先导工程”要实施人才战略及关于“技术创新,人才为本”、“要重视人才,大胆启用人才”的要求,把实施人才战略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全区积极营造人才大环境,大力开发人才资源的态势基本形成。截止2001年底,全区专业人才19424人,其中,第一产业2076人,第二产业6244人,第三产业11104人,分别占全区人才总数的10.69%、32.16%和57.17%。全区具有技术职称的1267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522人,中级职称5167人,初级职称5987人,其结构比为1:3.39:3.93。同比,全区专业人才增加1461人,增幅8.13%,人才占职工比例由2000年的27.2%上升到28.31%,上升了1.11个百分点。目前,在全区各行业中,人才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已达到84.02%,其中,机关达到90.78%、事业单位达到82.8%;在经济部门人才数量增加和比例增幅较大的有乡企、街企、民营等系统,人才数量减少比例下降的有工业和商业等系统;在全区各产业或行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第一产业,但由于历史上农业专业人才的十分匮乏等原因,虽然在农业人才资源开发上做了大量工作,农业专业人才数量增加较快,目前仅达到劳动力的3.03%。

区领导人才意识的强化体现了决策的准确定位。在制定政策、确定舆论导向、发挥人才作用、培养重用人才等方面无不体现出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在加强人才市场建设方面,探索出了新的运行机制,把区人才市场融入到市场经济和国际人才开发接轨的大环境中去规划运作。针对越来越多的人才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流动频率加快、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趋势,我们结合区级人才市场特点,办好自己的,依托市里的,开辟专项的,开展人事、人才测评、政策咨询等服务,探索人才经济业务,扩大服务领域和对象,形成了一个整体联动、灵活开放、协调发展的区级人才市场服务体系。

3、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科教兴省战略实施的若干意见》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制定了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政策规定,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得以初步确立

几年来,我区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开发人才,先后出台了《道里区科技发展基金管理办法》、《道里区引进人才、技术、项目、资金的有关规定》、《道里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管理办法(试行)》、《道里区关于对科教兴区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的奖励办法》和《道里区关于技术创新基金的设立和使用办法》等20多项奖励政策和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前年年底,还制定了按年缴纳区级税收15万以上分级奖励住房的优惠政策。今年,又出台了《道里区招商投资优待政策》、《道里区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政策。区政府还从财政拿出100万元,作为引进项目、引进人才、引进资金的奖励基金。这些措施发挥了聚集人才资源、鼓励科技人员技术创新、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等作用。对一批在道里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了表彰和奖励,其中对中央商城完成国家“九五”重点公关项目《便民连锁运作机制的实现》软件和区财政局填补省内空白的《预算外资金管理系统》软件的有功人员分别给予了5万元和3万元的奖励;对年度获“科教兴区”先进单位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们始终坚持“政策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服务留人”的工作路子,强化服务,采取多种形式和有效措施稳定人才。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政治上关心培养,提拔重用。黑龙江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生宁立新,分配到新发镇企业办,在乡镇企业结构调整、体制创新、规范化管理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98年被提拔为主管乡镇企业的副镇长。东北农业大学孙文君,到新发镇二场村落户后,在科学种植、农技推广、渗灌节水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业绩突出,去年,我们积极争取区领导和有关部门支持,带领有关科室到新发镇现场办公,将其调入镇政府农技推广站,当场办理了调转、落编和工资等手续,今年该人被任命为榆树乡副乡长。同时,东北农业大学毕业生陈艳春也被提拔为太平镇副镇长。还有一批大学生分别被提拔到科级领导岗位和事业站领导岗位。区教育局在知识分子入党上采取倾斜政策,做到“两个优先”,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发展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发展35岁以下青年知识分子。二是工作上给予支持,用人所长。新发镇二场村发挥引进的哈理工大学毕业生陈伟杰计算机专业特长,在组建微机室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该村成为全市第一家与中国农业网联网的村。三是生活上排忧解难,真心实意。新农镇政府为解决引进的大学生住房问题,在新建的集资楼中留出几套,制定了大学生购房优先、优惠、资金有困难给贷款、不买房的廉价出租的政策。前面提到的孙文君,未婚妻在拜泉县工作,镇和村里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住房,操办了婚事,为解决两地分居的实际困难,在市、区人事局的支持帮助下,将其爱人调到镇农技站工作,不仅解除了后顾之忧,还引来了人才。四是服务上积极主动,多办实事。当我们得知哈尔滨益农生化制品开发有限公司以年薪20万将曾被江苏省授予“学术带头人”称号的江苏如东农药厂原经营厂长招聘来哈,即主动到市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帮助其在较短时间内,办妥了相应的手续,该人才一进厂就将厂里引进的微气流粉碎机调试成功投产使用。五是学习上创造条件,抓好培训。我们组建了继续教育基地,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公务员培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培训,在知识更新、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为现有各类人才创造条件,进一步稳定人才队伍。

4、充分运用政策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同时,吸引外地特别是国外优秀人才到本地工作或实现人才共享,力度比较大,效果比较明显

贯彻人才共享政策,积极引进智力。我们认为:人才共享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对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活化资本转化为物化资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打通人才密集区与人才匮乏区之间的通道、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优化区域人才结构,实现人才智力合理配置、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等诸方面将起到巨大的、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主动到“三大”为企业牵线搭桥,建立联系。新发镇实施的“

十、百、千”人才工程,采取长期合作,定期服务、专兼职结合等形式,聘请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刘景林、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杨明远、哈工大副校长董书民、东北农业大学教授蒋先华、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子成等10余名专家组成常年顾问团,定期到镇里对经济发展进行分析论证,出谋划策。同时一些企业聘请“三大”现职或退休专业人员到企业任职或兼职,直接参与管理、产品开发和科技改造。建国村还将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两位老站长、高级农艺师聘到村里,配给4个大棚和一间办公室,派专车接送,专门从事科研和科技推广。我们还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类活动,吸引广大科技人员来道里区解决技术难题、转化科技成果。比如,东北农大的蒋先华、陈友两位教授,来我区解决了大棚蔬菜连作引起的减产和病虫害以及二茬秋蕃茄高产高效等技术障碍难题;市农机研究所的吕工程师来我区进行小型农机具课题攻关,解决了大棚内机械翻地和喷药等难题;市水利设计院的何洪民工程师将其研究的“单井直连地下低压管灌技术”应用到我区,解决了大棚节水问题;东北农大的吴绛云教授来我区搞芦荟组培技术攻关,填补了我区应用植物克隆技术的空白;省现代化研究所的韩雪梅研究员,来我区搞脱毒草莓无土栽培技术推广,填补了我区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的空白。我们还聘请国家和省市知名专家、教授组成“道里区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几年来,定期请由杨明远、彭瑞玲、韩枫等20多位各学科专家组成的专顾委来我区召开咨询论证会20余次,在经济、城建、科技教育改革、农村结构调整、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获宝贵意见和建议千余条,提高了区级领导班子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水平,道里区“九五”、“十五”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等都广泛采纳了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这个主渠道吸纳人才。我们在组织用人单位参加市人事局举办的高校毕业生供需双选洽谈会的同时,还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积极与部分大专院校主管毕业生分配部门联系,组织用人单位到大专院校与毕业生当面洽谈。二是将有意向来道里区的东北农业大学毕业生接到新发镇,召开三镇两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见面现场会,组织毕业生到新发镇二场村及部分乡镇企业参观。三是请已扎根落户的大学生介绍来道里区后受到的重视和培养、学有所用所取得的成绩及有关部门对他们的关心、支持和服务,通过现身说法和典型事例,进一步激发毕业生来道里区的决心。三年来共接受毕业生215人,其中本科76人,专科93人,中专46人,直接分配到企业的109人。

5、领导干部和组织人事部门联系高层次人才工作成绩比较突出,对高层次人才的宣传力度大,高层次人才工作积极性比较高,作用发挥得好

抓人才的典型推广,注重培养、选拔人才。几年来,先后选拔推荐袁乃超、栾芳、刘克三人为省级中青年专家,赵玉文、苗兴安、张化建、初元芝、王迎键、刘委媛六人为市级中青年专家,李桂玲获市青年科技奖,孙文军等4人为市级农村拔尖人才。同时,大胆培养启用青年知识分子,王彦怀、李桂玲等人走上区二级班子领导岗位,(其中,王彦怀参加哈市首期赴美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培训班,在美国加洲大学进修后获MBA证书,2002年李桂玲入清华大学进修),宁立新、孙文军等新一代大学生进了乡镇领导班子。区政协和科委推荐张鸣理等科技企业家担任政协委员;区工会和科委推荐王广英、盛春利等一线科技人员申报市级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