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精选5篇)

  • 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我局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灾后重建目标任务要求,主动思考,主动服务,围绕灾后恢复重建对人才的需求,积极作好人才服务工作。 1.顺利完成“xx”人才规划编制 今年是“xxx”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xx”规划的编制年。为认真贯彻德阳市人事局《关于开…

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精选5篇)

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一、主要工作

(一)为加快推进灾后重建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

我局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灾后重建目标任务要求,主动思考,主动服务,围绕灾后恢复重建对人才的需求,积极作好人才服务工作。

1.顺利完成“xx”人才规划编制

今年是“xxx”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xx”规划的编制年。为认真贯彻德阳市人事局《关于开展“xx”人事人才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和中江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实施方案的通知》(江府发〔xx〕20号)文件精神,我局制定了《中江县“xx”人事人才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方案》,明确了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进度安排和工作要求。我们将县“xx”人事人才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分解落实到各股(室、中心),由分管领导带队,针对人事人才事业发展总体思路、总体目标、重点任务、重点政策、重点项目,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开展了重点课题调研,结合我县人事人才发展现状,综合分析调研成果,形成了《中江“xx”人力资源强县思路研究》和《中江县“xx”人才发展规划》框架。经征求88个县级各部门和乡镇意见,五易其稿,修改390余处,形成第六稿,并送常务副县长王飚和县委常委彭英审定,经专家评审论证后上报。

2.创业带动就业稳步推进

(1)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有序开展

根据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xx年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和部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申报工作的通知》(川人社办发〔xx〕287号)和德阳市人事局《关于xx年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目标任务分解的通知》(德市人办〔xx〕86号)文件精神,我县落实中江县继光实验学校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推荐县人民医院、县继光实验学校、县职业中专学校和四川逢春制药有限公司为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2)高校毕业生创业扎实推进

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今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这一背景下,我对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总体判断是:总体平稳、压力不减。

“总体平稳”主要得益于全省经济平稳发展、整体就业需求适度回升和就业渠道不断畅通。2005年以来,我省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连续8年保持在95%左右。2009年起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8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

“压力不减”则来自于毕业生总量和结构性矛盾两个主要方面。近年来,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高位运行,由2005年的25.1万人上升至2013年的53.2万人,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结构性矛盾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专业结构矛盾。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对工科类毕业生以及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呈供不应求状态,而文科类毕业生需求量相对较小,学科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短时间难以消除。二是区域结构矛盾。毕业生普遍追求大城市、经济发达区域,到外省就业的毕业生主要去向为上海、北京、浙江和广东;在省内,苏南地区仍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三是性别结构矛盾。目前我省毕业生中男女生比例相当,但用人单位实际更倾向于招聘男生,女大学生求职相对困难。四是学历层次结构矛盾。近三年来,我省毕业研究生人数增幅最大、本科毕业生次之、专科毕业生增幅最小,但是学历层次与就业率结果连续三年呈现反向倒挂现象。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着力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这取决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包括:加快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使同样的经济增速拉动更多的就业,特别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政策环境,进一步畅通就业渠道,规范用人单位招聘行为,促进就业公平,督促企业依法规范用工,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的合法权益。内部因素也可以说是核心因素,则是要深化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及时改进专业设置。加强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互动,建立学科专业预警和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双证书”制度,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动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的能力。二是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做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融资等方式建立创业基金或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扶持。遴选建设国家、省、市、校四级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孵化基地,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融资服务、开业指导、办事、跟踪扶持等一系列服务。三是强化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与专业课程教育的结合度,加强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将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作为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首要任务。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大力挖掘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区域、分行业、分专业的专场招聘活动和网络招聘活动;充分利用短信、微博、微信、移动互联平台等多种渠道就业信息,实现信息共有共享,有效降低毕业生求职成本。

发挥好政策引领保障作用

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处

江苏高校云集、毕业生众多,就业矛盾突出。近年来,通过出台一系列新办法、新举措,我们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上取得明显成效,截至今年9月1日,全省2013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7.14%。但同时也要看到,受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日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稳定就业、高质量就业仍面临一定困难。

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就政府层面而言,必须以政策创新为突破口,发挥好政策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一要结合转方式、调结构进程,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智力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等领域,着力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围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苏中崛起、苏北振兴和沿海开发等战略部署,结合推进城镇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程,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充分发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对积极招用高校毕业生的各类企业,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给予培训补贴、社保补贴和一次性就业补贴。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引导高校毕业生通过“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三支一扶计划”等扎根城乡基层就业。

二要加强创业指导和扶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鼓励高校与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合作,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共享平台,遴选青年企业家组建大学生创业导师团,组织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提高创业能力。以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和税费减免等政策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创业环境,鼓励和带动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开辟“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融资服务、开业指导、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建设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创业孵化“三位一体”的创业基地,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率。

三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能培训,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组织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对有培训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企业上岗前培训或创业培训,使其掌握就业或创业的专项技能或实际能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和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情况,拓展一批规模较大并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企业作为就业见习基地,加大见习岗位中技术岗、管理岗的开发力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四要实施“一人一策”的就业援助计划,完善困难毕业生就业托底保障机制。建立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实名制管理系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进行全覆盖、全过程的实名制动态管理和跟踪就业服务。将困难家庭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帮扶的重点,制定“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援助方案,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

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兰亚明

大学生就业的“量”与“质”分别对应于“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量”是“质”的基础,如果就业不充分、失业率过高,那肯定谈不上就业质量好;但是,如果不考虑就业质量的提升,“质”的低水平、粗放型,不仅造成人才浪费、教育资源浪费,而且制约用人单位的效益提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微观层面衡量就业质量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是:薪酬水平、稳定程度、人职匹配(人力资本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从薪酬水平看,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劳动力供求失衡导致薪酬水平倒挂,技术工收入高于大学毕业生的现象比比皆是。从稳定程度看,大学毕业生短期内跳槽比例比较高,影响企业对员工进行中长期职业培训与人力资本投入的积极性。从人职匹配看,高学历者“高知低就”现象较多,隐形失业人员大量存在,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大学毕业生。

南此可见,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构成、培养模式与手段、毕业生职业能力,同经济社会转型与产业升级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错位。出现这种错位的原因主要是: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招生计划采取指令性方式,没有认真考虑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改革开放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发展过于强调扩大办学规模,这种模式为前期主要依靠“要素驱动”的经济发展路径提供了支撑,但同时也造成对内涵提升、培养质量、办学效益的相对忽视。

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加紧建设结构合理、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体系。高等教育要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转向提升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模式。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由普遍追求“大而全、高精尖”转向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协调发展,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多种人才。高校专业设置、培养规模、培养方式要充分体现就业导向,改变仅仅依托学科分类的专业设置办法;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的专业。设立专业的职业评估系统,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职业认知度和职业倾向评估,在入口阶段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涯提供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设计,以提高其大学学习期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以就业质量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一段时间后,对其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高校评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高校资金投入、招生规模的确定提供参考。加强高校与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职业精神,充分挖掘其职业发展潜力。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王春雨

地方综合性高校毕业生处于高校就业的“夹心层”,上有名校毕业生强势挤压,下受大批专科学校毕业生冲击,就业形势严峻。如何提升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笔者认为,应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校地校企合作”是一种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地方高校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办学应紧随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以能力为取向的教育培养模式,完善实践育人机制。要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大胆革新,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试就业”实践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均可与相关企业对接合作。在巩固传统校园就业市场的基础上,引进地方企事业单位参与,架设更便利的就业“直通道”。

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主要工作

(一)为加快推进灾后重建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

我局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灾后重建目标任务要求,主动思考,主动服务,围绕灾后恢复重建对人才的需求,积极作好人才服务工作。

1.顺利完成“xx”人才规划编制

今年是“xxx”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xx”规划的编制年。为认真贯彻德阳市人事局《关于开展“xx”人事人才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和中江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实施方案的通知》(江府发〔xx〕20号)文件精神,我局制定了《中江县“xx”人事人才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方案》,明确了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进度安排和工作要求。我们将县“xx”人事人才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分解落实到各股(室、中心),由分管领导带队,针对人事人才事业发展总体思路、总体目标、重点任务、重点政策、重点项目,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开展了重点课题调研,结合我县人事人才发展现状,综合分析调研成果,形成了《中江“xx”人力资源强县思路研究》和《中江县“xx”人才发展规划》框架。经征求88个县级各部门和乡镇意见,五易其稿,修改390余处,形成第六稿,并送常务副县长王飚和县委常委彭英审定,经专家评审论证后上报。

2.创业带动就业稳步推进

(1)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有序开展

根据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xx年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和部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申报工作的通知》(川人社办发〔xx〕287号)和德阳市人事局《关于xx年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目标任务分解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县落实中江县继光实验学校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推荐县人民医院、县继光实验学校、县职业中专学校和四川逢春制药有限公司为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2)高校毕业生创业扎实推进

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随着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步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任务。

目前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挑战,在毕业生就业质量总体状况不容乐观的大环境下,教育部对全国所有高职院校提出,于2015年底必须将毕业生质量年度报告对外,并且要求今后每年年底都要按时,这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一、高职院校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性

1.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最终要与行业需求相匹配,满足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现实需求,最终也反映为就业质量的高低。

2.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提升学校就业工作水平的需要。高职院校一定要尽快适应新形势下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新要求,转变工作观念,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帮助学生尽早树立清晰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努力在初次就业过程中实现人职匹配,提升工作满意度。做到就业机制一体化、就业指导全程化、就业市场多样化、就业管理信息化、就业反馈系统化、就业服务人性化。

3.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提升学生职业价值感的需要。毕业生作为从业者,是否找到了一份感觉“体面”的工作,即稳定的工作、合适的收入、良好的福利、充分的保障、和谐的劳动关系等。因此,对毕业生来说,能体现个人价值、实现顺利就业才是真正的高质量就业。

二、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负面因素

1.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增长。2016年毕业生总数达749万人,比2015年增长22万人;2015年专科毕业生人数达326万人,比10年前168万人增长了近一倍。

2.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制造业面临更大困难,进出口双降、投资增速放缓,工业生产增速回落、通缩加重,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使得传统行业企业毕业生需求减少,加之中小企业同比没有大增的趋势,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挑战。

3.毕业生就业和择业观念变化显著。高职学生受当今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出现了就业期望值过高以及功利性择业观等,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择业难,离职率高,满意度低。

4.受到“先就业后择业”的导向影响,部分高职毕业生不考虑专业对口与否。在这种导向下,很多毕业生就业后由于收入水平偏低,毕业生跳槽频繁,稳定性差,从而降低了就业率。

三、优化“三大体系”建设,全面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1.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坚持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结合。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行业与专业发展,建立能上能下、能增能减、能开能停的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及时反映就业市场的变化,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应。(2)坚持教学改革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将“学做合一”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3)坚持德育为先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相结合。学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坚持德育为先与全方位育人结合的原则,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着力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1)就业教育贯穿课堂内外。构建集课程、竞赛、网络教学一体的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实现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接受系统、专业、实用的就业指导。(2)创业教育全程互动。坚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以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创新竞赛与项目实践、专业培训与项目孵化、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四个结合,引进社会资金,提供优惠政策,形成“学生发展、品牌引领、企业盈利、园区兴旺”的多赢局面。(3)就业指导体现“以学生为本”,树立以服务为先、创新高效的就业工作理念,推行精细化管理。耐心细致地为毕业生解疑释惑,积极主动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切实为毕业生做好服务。

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为高校大学生搭建创业服务平台,促进创业优惠政策落实,进一步弘扬创新精神,激发创业热情,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业的良好氛围,实现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

二、活动主题

激发创业热情放飞创业梦想

三、活动群体

辖区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

四、活动时间

“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共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从现在到八月底与各高校联系,制定培训计划、聘请教师并做好开办准备等工作。

(二)第二阶段。九月上旬、中旬、下旬分别组织各讲师到省商业学校、科技职业学院、经贸职业学院为大学生传授创业培训的有关知识。

(三)第三阶段。培训结束后,对有创业意愿的学员进行后期服务,如:创业扶持政策的咨询、创业项目的推荐、论证和创业地点的选择等。年底之前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

五、活动内容

“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共分六个部分。

(一)创业培训进校园。年底之前对辖区3所高校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开展一次创业培训和实训,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发展的方针,引导和扶持大学生创办企业,集中打造一批创业带头人。

(二)创业扶持政策进校园。认真梳理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通过开展政策巡回讲座、宣传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活动,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就业帮扶、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创业扶持、创业资助等相关政策。

(三)创业成功人士进校园。聘请创业联盟网、“区大学生创业交流俱乐部”负责人、“省十大创业之星”、大学生成功创业者为在校大学生讲述自身的创业事迹,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四)创业服务进校园。为大学生创业培训提供优秀的创业培训师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加强大学生创业服务工作。年由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主办的创业联盟网作为新型创业交流平台投入使用,网站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内部单独开设大学生创业专栏,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咨询、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

(五)女大学生创业就业扶持行动进校园。针对女大学生创业就业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女性“四自”精神、影响女性职业生涯因素等讲座,引导女大学生树立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

(六)创业讲师进校园。聘请部级创业培训师,围绕创业培训教育理论、创业实训行动导向教学等内容开展培训。

六、活动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通过为高校大学生实施创业培训,落实优惠政策,激发创业热情,完善创业服务等具体措施,促进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为保障活动顺利开展,我区成立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任组长,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区总工会纪检组长、团区委副书记、区妇女儿童服务中心主任杜笑迎及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的“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切实把“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