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论文(精选5篇)

  •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引言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近年来,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高层次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按传统模式培养的大学生又越来越难以适应市…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论文(精选5篇)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科院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4-0032-03

一、引言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近年来,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高层次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按传统模式培养的大学生又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人才供求出现一定程度的错位和结构矛盾。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转变精英教育模式,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潜能,已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市场存在两难局面:一方面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一些外贸企业招人难。我们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社会上紧缺的是直接能够进入业务状态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业务人员。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各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英语水平要求普遍较高。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比较看重学生的英语过级情况,而中小型企业则特别关注学生的商务英语听说能力,要求能直接与外商进行贸易磋商并签订合同等。然而,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从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发现,不少高校还是有重理论、轻实务的倾向,课程设置泛而不精、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以及教学过程与国际接轨不够等问题。这种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我们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熟练掌握外语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应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开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新局面。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进行适当的转变,即从培养研究或者管理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如何培养适应新的经济环境需求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和实践应用两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在强调基础的情况下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国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情况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国际经济往来中最活跃的国家之一,其对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较为成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在美国,与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性质类似的专业有 国际商务 或 国际经济 ,这类专业培养学生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让学生形成一种分析问题的思路,通过对国际贸易及国际投资市场的了解,熟悉宏观经济、政治制度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学会如何在国际贸易领域把握商机。

2.使商务教育成为一种国际化的教育,涵盖金融、营销、商业策略等。如耶鲁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简介所言: 我们设置的课程不仅仅要能适用于纽约或旧金山,还要能关注到巴西利亚甚至上海。

3.要求学生将各门经济课程融会贯通。从大量的实践中摸索规律,将专业基本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给学生以企业家与 商人 的基本训练。

4.使国际贸易专业成为跨学科、宽领域的专业。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培养计划中描述的 使其成为交流各国文化、掌握外国语及拥有个人国外经历三者紧密结合的学习 。

为了激励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及热情,美国商科教育采用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环节中大量使用案例分析。选定的案例每年都不同,但都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并且是当时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这容易激起学生共鸣。学生在分析案例时常常出现针锋相对的场面,课堂气氛活跃。

2.采用 实习制 。鼓励学生大量积累实践经验,将课程学习与实践较早地结合起来,这是美国商科教育的显著特点。学生应尽量多接触实际,如参与公司、企业、公共事业机构、基金会、各种国际组织等的运作,使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交替进行。

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独立学习、同学互教、专题讨论、案例教学等。

4.模拟企业运作。由学生创建与真正公司、企业十分相似的特殊机构,即 模拟企业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对国际贸易工作进行模拟,为毕业后打开就业大门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特色建设

目前,我国共有200余所高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这些院校包括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专业性院校,人才培养竞争十分激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涵盖面较广,涉及经济、贸易、金融等一系列学科,各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的定位不同,课程体系不尽相同,采用的教材也不一样,所以培养的毕业生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学校偏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另一些学校则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同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但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相差甚远的局面。因此,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外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经验,可以为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尤其是为工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提供理论及实践借鉴,建设工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竞争力。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工科院校想要在人才培育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形 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点。我校办学思想是建设 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立足于 突出专业特点 和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两个基本点,坚持 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多技能 的原则。基于我校修订的 08版培养方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重点突出外语能力的专业特点和国际贸易与金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过去6年的改革和实践中,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英语能力培养

根据我校定位和生源特点,我们以 夯实英语读、写、听、说基础 为突破口,通过 基础英语+全英语专业课+双语教学 的模式达到 适应英语环境的国际贸易与金融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的培养目标。我们增加了英语听说课程,删除了大学英语五、大学英语六,并调整了专业英语课程,加强了专业英语能力培养。修订后的国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能力培养课程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们增加了有关英语实践能力提升方面的课程。

(二)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为了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根据专业主干课程特点,新增或者加大了这些课程的实验学时。一方面,我们根据行业人才需求逐步修订专业课程,进一步深化教学、课程改革,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行业需求的契合程度。另一方面,为加强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分量,我们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更新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模拟实习软件,以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动态和业务流程。同时,我们新开设了金融方向的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习,拓展学生的专业方向和业务实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此,我们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我们新增加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认识实习,建立天津新港校外认识实习基地,积极开拓首都国际机场航空空港等见习基地。通过这些,使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更直观、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的观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对国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四学生开设了专业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6周,实习基地可以吸纳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联系毕业实习单位,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在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学业指导教师积极与学生沟通,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增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实施效果

2009年以来,我们实施了修订后的专业培养方案。通过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明显提高。首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明显提高。截止到2012年6月,大四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96.55%;2013年6月,大四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98%。其次,出国留学学生增多。随着学生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出国继续深造的学生不断增多,并且出国学生呈现出从优秀生扩展到普通学生的趋势。最后,学生就业水平和质量提高。学院对于学生就业工作非常重视,积极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创造实习就业机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签约机会,安排学生暑假期间进入公司实习,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毕业生实习和就业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四、结束语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人才市场上,工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立足于 突出专业特点 和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两个基本点,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加强教师在业务实践能力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有效结合。

2.进一步建设课群组教学团队,进行集体备课、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研讨,分享经验,以提高教学水平。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3.引进外教资源,提高学生英语实践应用水平。

4.加强专业业务模拟实习,建立培养专职试验指导教师的长效机制。利用教师、校友、兄弟院校的资源,开拓具有专业特点的实习基地,构建学生就业平台。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模拟大赛,通过模拟大赛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一、样本选择

(一)教材选择原则相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教材而言,《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的种类与数量要少得多,英文原版教材很少见。因此,本文选取近年来出版的《国际服务贸易》中文版教材。教材选取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则:1.系统性原则。所选教材对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与实践的论述有相对完整的体系,不包含以下两类教材:一是内容补充式教材,在传统《国际贸易》教材中增补国际服务贸易内容;二是专门业务型教材,仅针对教育、旅游、金融、运输等特定行业服务贸易发展与业务操作进行论述。2.新近性原则。国际服务贸易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体系尚处在不断更新与完善中,着重选取最近几年出版或再版的教材,以反映服务贸易发展动态及教材改革的最新成果。3.权威性原则。本文所选教材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在高等院校有较为广泛的使用,优先选取部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

(二)样本教材基本信息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检索系统中,以“服务贸易”为题名进行图书检索,按出版日期进行降序排列,依据上述筛选原则,从检索结果中选取9本代表性教材,所选教材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教材作者主要来自财贸类院校和设有经济学院的综合性院校,多是国际贸易领域内的资深教师,国际服务贸易教学及教材编写经验丰富,所撰写教材能较好地反映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及实践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所选样本教材多为近三年出版或再版的能反映《国际服务贸易》教材与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其中,陈宪主编的教材和程大中编著的教材出版时间稍微早些,编著体例及体系对后续教材影响较大。

二、差异比较分析

(一)教材内容依据上述9本样本教材的章节内容分布,可以将现行《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内容归纳为以下13个模块,分别就各教材对每个模块内容的涉及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样本教材对内容的选择有以下几个较为明显的差异与特点,1.除了刘东升和李小牧编著的两本教材对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做了简化处理外,其他教材对国际服务贸易概述、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国际服务贸易政策、多边服务贸易体制等模块内容均有详细的论述。这些模块内容在《国际服务贸易》教材中具有相对稳定性,构成现有《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的核心内容。2.服务业与服务经济原理在教材中主要起着背景铺垫与主题导入作用,相关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处理有所不同。程大中、陈宪、李慧中、刘东升等编著的教材对此论述均比较系统而详细,占据了2至3章的篇幅;冯宗宪和郭根龙、汪素芹等编著的教材则是直接入题,开门见山地介绍国际服务贸易概念、分类及特征等内容,没有涉及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及服务经济原理;李小牧和王海文、陈宪和殷凤等编著的教材将服务经济内容融入到国际服务贸易概述中,没有单独立为一章,逻辑上显得更为紧凑。3.新近出版的教材大多对国际服务外包、服务业FDI与跨国公司、国际服务贸易总协定等内容做了详细论述,但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服务贸易、细分行业或部门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竞争力等内容的处理则走向了两极分化,有些教材根本没有涉及,有些教材则论述得相当详细。新近出版的教材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趋势都做了详细分析,有些教材甚至将其独立作为一章内容。4.有些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体现了创新和特色,比如陈宪编著的教材对服务贸易与人力资本的关系安排专门章节进行论述,从人力资本角度解释了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来源[4];冯宗宪和郭根龙编著的教材提供了服务贸易自由化现象的政治经济学解释[5],这些内容在其他教材中很少涉及。

(二)教材内容组织教材的内容组织需要服务于学生有效学习与课堂教学要求,一般应在适当的位置安排章节提要、图表、专栏、案例分析、阅读材料、复习思考题等内容,便于启发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现行教材内容组织比较如表3所示。通过对教材内容组织的比较,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1.教材每章结束后均安排有复习思考题,但大多是知识记忆性或内容复述性的,同当代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启发学生思考的深度不够。2.大多样本教材没有使用引导案例和阅读推荐。引导案例和阅读推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尤其是阅读推荐,有利于帮助学生开拓阅读视野,为学生深度阅读提供素材线索。3.专题阅读材料少、形式单一、多以单一案例形式为主,专题阅读材料是嵌入教材内容中的多种素材,如各种专栏、背景资料、经济学家小传、案例分析、重大经济历史事件、重要文献述评等,这些内容嵌入教材的位置灵活多变,可以丰富教材的表现形式,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整体而言,现行《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对章节组成要素的组织设计不够灵活,版面设计比较呆板、单一,要素组织创新不足,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自主学习需求缺乏充分的关注,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指引和素材线索不够丰富,不便于开展启发式课堂教学和探究式自主学习,不利于有效提高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政策与实践的传播效果,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方面有待改进。

(三)教材逻辑体系现行《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大多遵循“导论―理论―政策―实践”的逻辑体系架构,只有李小牧和王海文编著的教材采取了“导论―实践―理论―政策”的逻辑体系架构。前一种逻辑体系体现了演绎式逻辑思维,即运用已学的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分析相关服务贸易政策与实践,可以起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用;后一种逻辑体系体现了归纳式逻辑思维,试图从各种服务贸易实践问题中归纳其理论,一般而言,这种逻辑体系更适合于理论性偏弱的课程教材。从所考察的九本《国际服务贸易》教材来看,大多数教材的作者偏向于演绎思维式逻辑,但在导论的入题方式、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阐述视角、国际服务贸易政策与实践涵盖的范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相关教材逻辑体系比较如表4所示。《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导论的入题方式大体上有间接导入和直接入题两种,间接导入是先阐释产业服务化和服务经济原理及规律,再引入国际服务贸易概念、分类与特征,而直接入题则不涉及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开门见山地直接介绍国际服务贸易概念、特征、统计及其发展现状等内容。多数教材采取的是间接导入方式,冯宗宪和郭根龙编著及汪素芹编写的教材采取了直接入题的导入方式。相对于间接导入而言,直接导入有入题快、节约篇幅的优势,但缺少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国际背景及产业基础的相关分析,不便于读者深入理解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演化的特点与趋势。在现行《国际服务贸易》教材中,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包括劳动价值论、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三块内容,也有教材将劳动价值论放在导论的内容中,主要分析服务的效用与价值特性。蔡宏波、汪素芹编著的教材中运用劳动价值论解释国际服务贸易原理,冯宗宪和郭根龙编著的教材将国际服务外包和服务业FDI也纳入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体系。刘东升编写的教材及李小牧和王海文编著的教材均没有国际服务贸易理论论述,这可能与两本教材的适用对象有关,前者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后者适用于非财经类院校涉外专业,因而,这两本教材更偏重于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现实问题与热点问题。国际服务贸易政策包括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和多边服务贸易等内容,有些教材偏重于服务贸易政策工具的介绍,但对服务贸易政策工具的经济效应分析较弱。国际服务贸易实践包括服务外包、服务业FDI、国别服务贸易实践和部门服务贸易实践,也有教材将服务业FDI作为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之一,用来解释国际服务贸易的动因,比如李慧中、冯宗宪和郭根龙等编著的教材都具有这个特点,对国际服务贸易实践的教学内容是否涉及与涉及的深度,不同教材表现出了显著差异。

三、教材建设改革建议

教材是推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与核心要素,也是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现行《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基本上是按照“导论―理论―政策―实践”的逻辑体系组织教材内容,既突出了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特殊性及其适用条件,又反映了国际服务贸易实践做法及其新趋势。但是,由于《国际服务贸易》这一课程在国内高校开设得尚不普遍,在教学大纲制定及教材内容编排上有待探索与完善,不同教材对相关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有较大差异,本文从学科创新、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的视角,提出以下几点教材建设改革建议。

第一,根据教材适用对象,正视教材差异与创新。如果把《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看作是一种差异化产品,那么不同教材之间实际上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只是这种替代性是不完全的,但正是这种不完全替代性特征,为满足不同读者的学习偏好提供了多元化选择。比如,面向高职高专院校的《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应该更多偏向于国际服务贸易的实际操作与现实问题。当然,读者也可以通过教材的比较阅读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发现问题。实际上,消除教材的差异并不难,汇编一本内容多而全的教材即可,但这样容易造成教材在所述内容上浅尝辄止,缺乏专业深度。因此,作者需要根据教材的适用对象需求,在保证教材核心内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努力追求《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内容的创新与特色。

第二,教材的创新不仅仅表现在内容选择上的创新与特色,教材内容的组织及编排创新同样重要。国际服务贸易涉及不同经济体、不同细分行业发展及其出现的新问题与新现象,内容多而杂。没有必要将这些内容全部罗列进教材,可以将相关内容作为阅读材料或延伸材料配置在教材的适当位置。这样既可以拓展读者的视野,也可以增强读者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提高教材的可读性,这也是国外优秀教材的通常做法。需要加强课堂讨论素材及课后作业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和交流探讨,便于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国际服务贸易导论这一章的后面,可以安排“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的专题阅读材料或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或自主收集和更新数据,进行课堂交流讨论,没有必要再另立一章论述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了。

第三,增强教材导论的吸引力。不同教材在导论的处理方式上有较大差异,对于新入门的学生或读者而言,导论是这门课程的说明书,一个好的导论实质上就是这门课程的广告文案,一个成功的课程导论能帮助学生或读者快速了解这门课程开设的背景、性质与基本内容,并激发其继续阅读的学习欲望。如果导论环节对国际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及服务经济原理论述过多,会导致入题太慢,对于急于了解国际服务贸易知识的读者而言,可能抑制了其继续阅读的热情与兴趣,另外,这些内容与产业经济学或发展经济学等课程的相关内容有所重复,难以实现导论在整本教材中应起到的作用。所以,《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的导论部分可以尽量压缩在一章之内,集中有限篇幅论述好服务、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关系,力图达到背景铺垫与引入正题的双重作用,内容过于庞杂反而不利于快速切入主题。

第四,国际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领域一门新兴的分学科,理论体系尚不成熟,不同作者对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体系的认知也不一致,导致现行教材中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体系差异较大。综合现行教材理论体系,大体可以从劳动价值论、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三种视角分别加以论述。在教材中应该指出传统货物贸易理论对服务贸易的适用局限性及其不足,着重论述一些纯粹阐释国际服务贸易动因的理论模型及其应用,增强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对服务贸易新问题、新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力度,充分挖掘国际服务贸易的独特性,增强《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的理论生命力。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办学理念与时代要求的综合体现。确定专业建设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计划,不仅要考虑到本学科自身的发展需要,更要体现出社会进步、时代更新的发展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建设人才。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包括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地方院校而言,首要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此来服务地方经济。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了解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环境和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法律与惯例,了解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通晓最新的国际贸易业务运作方式与基本操作技能,能够无障碍地进行英语交流,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和开拓精神的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具体来说,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应该达到如下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

1.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动态。

2.系统掌握国际贸易理论,熟悉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和贸易惯例。

3.能够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分析和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现象及问题。

4.了解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和法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与贸易政策,以及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

5.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流程和技术,获得报关员、国际商务师、外贸单证员等至少一项从事国际贸易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6.能够熟练地使用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能顺利地从事涉外商务谈判业务。

7.具备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熟练地进行电子商务的有关操作。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就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在符合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要求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到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置课程:

1.厚基础厚基础就是要求人才具有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有人认为只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才是基础,而专业课则不是基础。于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课时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压缩专业课的课时,有的专业课的课时已经减少到难以讲授的地步。其实,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不仅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把有关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国际贸易理论的学习作为重点。厚基础是指加强对学生经济学理论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国际金融等理论经济学课程基础,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思想和规律。2.宽口径宽口径是指宽阔的专业方向口径。根据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需求趋向多样化、应用化,以及经济学、管理学两个一级学科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增设管理学科课程,如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等,使学生掌握一些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便在毕业时具备更高的管理技能,为日后的工作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3.重应用国际经济与贸易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强调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或者能够在银行国际业务部开立信用证、审核单据、处理贸易融资,或者在海关、商检业务部门工作,或者能够在外贸公司处理来往商务函电、进行商务谈判、制作和审核单证,或者可以在保险公司处理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等等。课堂教学往往只是提供一般的处理方法,要真正掌握、运用这些知识还必须到实践中积累经验,自己动手操作,可以利用实训课程、定岗实习来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重应用就是要将课程体系向应用化方向调整,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目前国内外经贸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结合。结合职业岗位要求,加强实务类理论课程的课时,如国际贸易实务;开设国家报关员、报检员、国际商务师、外销员、单证员等从业资格考试涉及的课程,如报关与报检、外贸单证、进出口模拟操作等,选用考证教材作为上课教材,鼓励学生在毕业前报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得证书。通过这种课程体系的调整,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国际贸易实务类理论课程的知识,改善过去偏重理论的培养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学生考取一些职业资格证书,也能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4.高素质高素质是指培养的学生要兼具一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学生普遍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有所欠缺,直接影响其沟通能力与学习能力,而就业单位是非常看重毕业生的沟通能力及学习能力的。由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多为二类本科,受生源限制,学生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方面本来就有一定欠缺,主要表现在人文知识匮乏、交际能力较弱,以及不能够自主学习。从目前大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发现人文素质类课程开设得比较少,开出来的要么课时比较少,要么都是选修课,常常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所以要加大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改革,增加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例如逻辑学、西方哲学、普通话、礼仪、英语口语和商务沟通等。

5.重外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涉外商务人才,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要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外语方面的课程,如国际商务英语、经贸专业英语、外贸英文函电、商务英语口语等专业英语课程,通过四年不间断的英语课学习,使学生从听、说、读、写、译五方面强化英语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听说能力,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并通过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结算等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来加强学生对经贸英语的掌握,解决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脱节的矛盾。除了英语之外,我们还开设了韩语、日语等第二外语作为选修课程,重视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

三、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型专业,实践性很强。首先,要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实践性,突出集中实训环节,开设外贸单证、国际贸易模拟操作等实训课程;其次,要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资金投入,逐步健全实践教学环节必备的教学设备与设施,以满足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官应用;再次,要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模式,强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双赢;最后,进行模拟仿真教学,利用国际贸易模拟教学软件,创造一个网络商务平台,让学生分角色分别扮演进出口商、保险公司、银行业务员、保险公司、海关工作人员等角色,切身体会外贸公司的营销、财务、运输、税务、海关、商检,以及保险等相关业务及其流程,了解掌握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能职责。

2.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我们在做好学生基础教育工作的同时,可以开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首先,可以开设小语种课程。与外商的洽谈中,除了使用英语,如果熟悉其他小语种,也有一定优势。我国东北地区紧缺俄语、韩语、日语人才;西北地区如宁夏、甘肃等地,急需阿拉伯语人才;广东、广西等南方城市,对泰国语、越南语需求量很大。各院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地域特点,开设一些相关联的小语种课程,以便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其次,还可以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比如,云南与缅甸的边境贸易比较发达,且多用铁路运输的方式,急需精通铁路运输方式的人才,而我们目前的教学在讲到运输方式时一般都是以海洋运输为主,对此,可以专门开设铁路运输实务课程为这些地区输送专门人才。再如,中国西南部的广西等地位于东盟贸易圈的核心位置,该地区主要向东盟等国家出口矿石,进口农产品。这些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时就可以开设矿产品和农产品等方面的商品学课程,使得学生毕业时不仅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掌握泰语、越南语等东盟区的常用语种,同时也应熟知矿产和农产品方面的专业知识。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整个国际贸易的教学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根据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专门研究如何操作国际间商品贸易的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并且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为了使学生能够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加强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实践性训练

 由于国际贸易专业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务操作性,所以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当前的实务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实务操作上都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动手能力都比较弱。很多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用于实践的硬件设施薄弱,例如没有专门实践训练的工具和场地,学生的校内实践训练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手工制单水平上,很难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学生不能体验外贸业务中商品进出口的操作过程,如在签订合同、审核信用证、填制相关单据、报关和防范商业风险等方面都缺乏实践经验。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动手能力差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外贸行业的就业机会。

1.2课堂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很多老师在教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过程中,一般都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理论的研究上。教学仅仅依靠粉笔和黑板进行抽象性的讲述,其结果是形成了一种老师“讲贸易实务”、学生‘“听贸易实务,,的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际操作程度较低,结果会出现遇到具体操作时,学生往往会表现得不知所措,更不知从何处下手。国际贸易其实是一种规范性、风险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经济活动,这种课堂教学的模式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国际贸易的各种规则、标准以及实务操作过程中的具体流程。

1.3教学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在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中,主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大多数是毕业后留校或者从学校直接分配过来的,他们没有外贸实践工作的经历,在讲授实务实践课程时显得很空洞。甚至有些老师讲了多年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却没有见过合同、汇票、信用证、发票、提单等单证,根本没有去亲身体验过外贸业务环境,也没有参与过实际操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比较重视理论教学,非常注意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是往往轻视实践,对知识的实用性强调不够,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动手能力,不能单独完成业务。

1.4全中文的教学方式落后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外性和国际性的特征非常明显,外贸人员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英语是世界上公认的商业语言,是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基本工具,在实务履行过过程中,各种版本的贸易惯例、往来的函电、合同的签订、信用证的开立和修改、各种单据的缮制等,几乎所有的业务处理都要用英文来完成,所以外语水平低,就很难从事外贸业务。如果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继续中采用全中文的教学模式,理论知识与实践很难有效结合,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所学专业知识,不利于学生实战操作能力的培养,就很难培养出符合贸易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1.5考核考试方法陈旧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考核的方式主要采用以一张考试卷子的成绩决定最终成绩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卷面成绩的高低很难体现出学生实践技能的水平,也就很难测出学生实际掌握内容的高低。而且这种考试方式,可能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些误区,认为只要卷面成绩高,就算学好了实务课程,就会忽视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实践性训练。

2教学改革的建议

2.1鼓励教师参与实践锻炼

 只有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较强实务处理能力的学生。因此,建立一支既有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的一线业务经验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高校应该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或者寒暑假在一些外贸企业做兼职,直接参与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操作。教师走出课堂,参与实践,就能打破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能够将国际贸易理论与现实业务有效地相结合。由于教师具备做业务的亲身体会,在授课过程中,内容就会显得真实而不空洞,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积极邀请与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如外贸公司、外运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海关、商检部门等。或者对一些操作性较强的章节,例如如何用信用证来结算货款,可以请来自业务一线的专家来讲授。通过这种请进来的方式,极大丰富了师生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够学习到较多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还能了解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2.2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

 教学需要师生双向沟通,在本课程中,会涉及到一些国际贸易惯例及规则、国际贸易的操作技能,这些内容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学习,不能只是简单的机械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个典型案例、一个实物、一个图示等比较具体的现象作为导言,引出所要讲的实务知识,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条件允许,可使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使学生了解一项进出口业务的全过程,熟悉每个环节的知识和各环节之间的连贯性,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能够用书本知识解决现实贸易问题的能力。为了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贸易发展状况、进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当代从事外贸业务的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等,还应多聘请企业领导和优秀的青年员工作报告,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2.3加强学生参与实践训练

 主要从组建模拟实验室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两方面加强训练。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学完专业理论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是要贸易实务模拟实验,这样才能巩固和深化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的设计上,首先要突出应用性,建立一个完整的实务流程,从商务谈判开始,然后是签订合同、备货、运输、保险、商检、报关、结算、最后是索赔和理赔。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包括不同环节(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等)英语函电的写作、合同的缮制、商品价格的核算、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各种单据的制作与审核等主要业务的板块。让学生同时扮演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海关税务、银行、保险公司等角色,通过模拟操作,独立完成一项进出口业务的整个流程,建立起一个完整逼真的体验和认识,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在教学实践方面,建立一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也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选择当地进出口公司、货运公司、外贸公司等单位积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学生在实际业务的操作过程中,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到真实的国际贸易业务能力训练。除此之外,高校还可聘请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来学校参与教学培训,帮助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学生实习指导工作。基地的实践活动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平台,除定期派遣学生去实习基地之外,教师也要定期去企业参加培训和,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4实施中英文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模式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国际性和涉外性的特征,而且有很多内容都是用英文表示,所以有必要把英文融入教学过程中,才能培养出“专业精、英语精”的现代化国际经贸人才。中英文两种不同语言虽然存在差异,但在语言系统和语言文化还是有一定联系的,通过两种语言的联系和对比来促进教学内容的实施。通过两种语言的融合,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听、说、读、写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笔者认为教师应将专门贸易术语及一些关键性的交易条款用英文板书突出其重要性。如果学生的英文水平较高,内容要多用英文讲授,师生之间多用英文互动:如果英文水平不高,较浅显的内容用英文讲授,较难的内容用中文讲授。

2.5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一张卷子定最终成绩考试方式不能测试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必须将卷面考试成绩与平时实际操作能力的高低结合起来。由于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在考试中应加大实践操作的考试力度和比重,比如在试卷中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拟订合同、填写信用证、运输单据和金融单据等。改变了原有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能够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 人才培养 模式

一、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国际贸易专业是我国高等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培养的是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具有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又存在国际贸易专业的个性,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1.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教育思想,凝聚着教育主体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认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专业主张、教育理论和教育学说等。

2.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明确目标的活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体现了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要求,也是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依据。

3.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人才培养活动。既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也包括由学校设计并组织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虽然教育教学活动的地点不同,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形式、运行机制以及非教学培养途径等各方面决定了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要理论和实务要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同时又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人的全面发展的,反过来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些理论为建构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制约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力水平主要决定于发展水平。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动力,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制约着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发展结构、人才培养规模,影响教学,教学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对于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来说,其发展规模与速度、专业的设置与课程的开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习条件的优劣,无不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制约。

2.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这里所说的社会制度,主要是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我国已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它就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需求,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我国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3.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潜在的制约因素。传统文化对德育、智育、和美育都有广泛的影响,其他社会因素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制约因素,往往要通过文化传统的折射,即使生产力水平相当、社会制度相似的国家,其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模式、管理体制也不完全相同。发达国家,有的教育管理体制是集权制,有的则是分权制;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上,有的重学术,有的重实践。这些都与该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关。外来文化同样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有广泛的影响。的儒家思想对于日木、韩国、新加坡来说是外来文化,而现已成为这些国家文化传统组成部分;对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也是外来文化,如今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文化,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形成主导作用。

三、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建构在坚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的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大体有以下一些。

1.紧靠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周济同志曾指出“要把就业作为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来抓,在招生、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必须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使专业定位、招生规模等都能按市场变化而变化。

2.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是为我国对外贸易培养型人才,所培养的人才的能力是建立在全面素质基础之上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是指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与管理、教学的评估与改进等教学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着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同时必须注意贯彻“知识必须够用”的原则。

3.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原则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经验表明: 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学校国际贸易的相互合作是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另外,国际贸易专业作为经济学范畴里的一门重点学科,必须重视科研活动。

四、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1.培养目标的建构

培养模式的建构,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培养目标,前面已经,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经济的应用型人才。

构建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必须解决三个:一是“面向”问题,要处理好教育的外部关系。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为社会主义化建设服务,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服务,要紧跟国际贸易发展的潮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国际贸易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定位”问题,要处理好教育的内部关系,教育是一个大系统,高等教育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为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通过人才和科研成果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三是“育人”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都亟待提高。在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时,我们要把“育人”和“育才”、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既重智育,更重德育;既重理论,更重实践;既重知识,更重素质和能力,要显示鲜明的特征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培养目标时,国际贸易专业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充分考虑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及时了解人才发展趋势,使国际贸易专业具有鲜明行业特色,成为同类国际贸易专业院校的“品牌”专业。

2.课程体系的建构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途径。在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必须改革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的建构不是在现行课程之外增设新的课程,而是根据世界上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变革传统的课程结构。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要做到课程纵向横向的交叉渗透,补充新课程。要加强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注重国际贸易实务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综合教育,建立综合教育体系,通过增加第二课堂内容,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3.师资队伍的建构

要实现培养从事国际贸易、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建立起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既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换句话说,就是既能做工程师,又能做教师。国际上国际贸易专业学校的师资构成,学术型和实务型教师的比例数为l:1。而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国际贸易专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比较普遍的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纯学术型教师,比较习惯于按学科体系组织理论教学,具有一定职业经历和职业资格的专业教师所占比例较小。所以,加快国际贸易专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已显得十分紧迫。

如何构建国际贸易专业院校高素质师资队伍,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要努力建设自身的专业教师队伍,作为自己教师队伍的常规部队。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送、下、带、引、聘”的方式。“送”,就是选拔部分教师出国进行深造,重点是针对从企业引进的实践能力强而理论相对薄弱的教师。“下”,就是让部分教师(主要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教师)下基层锻炼。“带”,就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引”,就是从国际贸易企业中引进优秀人才

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聘”,就是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第二条途径就是借鉴其他国家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做法,聘请社会实践领域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实践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这个途径是提高国际贸易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之一。

五、结语

通过理论分析,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下,构建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我国国际贸易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1] 陈学飞,秦惠民.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训.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 杨德广.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