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精选5篇)

  • 药用植物学(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近年来,随着生产实践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药用植物学及相关学科也有较大发展,而且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按照高等教育的要求,应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知识广、基础厚、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此在教学中要高标准、严要求,教学应体现起点高…

药用植物学(精选5篇)

药用植物学范文第1篇

药用植物学是我校药学院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药用植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是为进一步学习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药用植物学教学质量,是教师需要认真研讨的问题。我们根据药用植物学课程的特点,对其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整理和概括,提高到理性阶段,最终达到提高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生产实践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药用植物学及相关学科也有较大发展,而且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按照高等教育的要求,应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知识广、基础厚、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此在教学中要高标准、严要求,教学应体现起点高内容新的特点,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改革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1 强化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药用植物学作为药学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不仅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对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思想,培养浓厚的专业兴趣,必将起到助推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1.1 加强德育引导,提升学习动力

药用植物学是以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为研究对象的,而植物不仅为人类供给可解除疾病痛苦的药物,还供给我们清新的空气和丰富的食物。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爱护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尊重它们,并学习它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在药用植物中有许多植物种类能够联系到重要历史事件,选取重要事件进行德育教育,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如讲到罂粟科时,可以联系鸦片战争,颂扬林则徐虎门销烟的那种爱国情怀,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不顾自己安危,不顾自己的仕途,毅然决然地将禁烟运动进行到底,多么可歌可泣,是我们学生学习的榜样。另外还有《本草纲目》的著者李时珍,对学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也值得大力颂扬,可以用来激励学生学海无涯可作舟的精神。药用植物是世间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以敬畏的心情善待一切生命,以负责的态度关爱和尊重生命[1]。

1.2 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前备课过程中,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挑选相应的图片,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展现多姿多彩的药用植物世界。其具体方法是认真查阅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挑选确切反映讲授内容的图片,同时结合野外调查采集过程中,收集、制作、积累原植物彩色幻灯片以及电视录像等影像资料,编辑成电脑多媒体课件或者投影胶片,在课堂上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影像资料,加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药用植物实物标本以及教学模型,通过形象生动的直观材料加深印象,缩短冗长的描述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和知识[2]。

1.3 开发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药用植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把属于课程资源的诸多要素充分发掘出来,真正为教学和科研服务。药用植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根据实际情况择优选用。同时,还要积极探索药用植物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式,找出教学过程中药用植物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具体问题。药用植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一定要科学高效地加以开发和利用[3]。在讲述植物的叶和花时,让学生在校园内采集所熟悉植物的叶和花,观察它们的组成,分析它们的形态和类型,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探究的氛围,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4]。

2 优化实习教学环节,培养实践能力

为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认识药用植物,实习是药用植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必要手段。多年来,药学院一直在自建的药用植物园内进行药用植物学实习课的教学,药用植物园充分发挥了实习教学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实习课的教学能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在较短的实习教学过程中,强化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1 充分利用工具书,培养基本技能

在实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识药用植物,基本上是靠记忆的学习方式来完成的。这种传统的实习方式,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在药用植物园里认识一定数量的植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学到的知识会逐渐淡忘;另外,由于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具有区域性,再加上学生毕业后工作的单位并不局限于某一处,很多学生一旦离开药植园,对同一药用植物往往不再认识。这种注重记忆的实习方法,完全不能培养出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理念。植物志、植物检索表是从事实习工作必备的工具,如果学生在实习中能熟练掌握运用植物志、检索表来查阅未知的植物,即使长时间不用,如有需要稍加回忆便可运用自如。所以在实习课教学中,不宜一味地追求认识多少植物,而应重点训练学生使用工具书鉴定植物,强调学生自己动手查阅植物志、植物检索表、植物图鉴等工具书,探求不认识的植物。在探求一种新的药用植物时,首先,学会判断它在植物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即判断它属于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还是被子植物。然后,根据形态特征判断它是哪个类群的植物,再次,在各个类群中查找植物志或分科检索表,确定所属科和所在属,直至找到它的种名。即按照门、科、属、种的顺序,逐级核对,最后,确定药用植物的名称。在实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查阅和使用植物志或检索表,教师不应直接给出植物名称。学生可以在实习中通过反复查阅工具书,熟练掌握植物志或分类检索表的使用,还可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5]。

转贴于

2.2 常接触多观察,记牢理论知识

药用植物学实习课是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的,实习之前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并预先进行集体备课,对实习中所涉药用植物的种类和环境条件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常接触多观察。学院为了满足药用植物学实习课的教学,在校园内筹建了药用植物教学实习基地,引种了上百种药用植物,基本可以满足药用植物学实习课的需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药用植物园的方便条件,选择课余时间,经常到药用植物园与药用植物常接触,通过反复观察,在不知不觉中会记牢很多有特点的药用植物,进而会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就如同刚入学进入一个新班级一样,不需要特意去认识某位新同学,但用不了多久,我们会记住班里所有人的名字及日常行为和爱好,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同学之间经常接触,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认知。

另外,在实习课采用启发式、抓重点的方法观察药用植物。即老师对观察对象做一些必要的讲解,引导学生眼看手摸,鼻嗅口尝,进行自主观察,并启发将自身体验到的感觉,与学过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很容易确定观察对象的科、属、种[6]。例如观察白屈菜和萝摩时,让学生撕其叶片,观察是否有乳汁,作为鉴别白屈菜和萝摩的重点特征,很容易被掌握;观察珍珠菜,让学生尝其酸味;观察地榆,让学生揉其叶片,再闻其味等。这种方法避免了理论讲授的全面复述,变被动的听和记为主动的看和想,从观察和思考中得出结论。

2.3 重点讲解,丰富植物学知识

药用植物学实习课是在户外环境中进行的。面对形态各异的各种药用植物,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药用植物的多样性、生态习性及地理分布等有关知识和概念,及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意义等,不但可以丰富和充实学生的植物学知识,也可深化药用植物学实习课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们对相关学科的了解。

2.4 丰富考核内容,提升鉴别能力

药用植物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标本;塑化

药用植物学是运用植物学的相关知识与方法来研究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作用的植物的一门科学,是植物学的分支学科,也是中药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涉及植物形态学、解剖学、分类学、中药资源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其与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生药资源学、药用植物生物技术以及天然药物等课程关系密切,理论性、实践性、直观性均较强。对药用植物形态的观察、描述是本学科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它既是植物形态学的任务和内容,也是植物分类学的基础与依据。在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认识和分析植物形态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的形态学习到植物的分类、植物的外观形态和部位特征贯穿始终。本门课程的教具有挂图、幻灯片、照片以及植物标本等。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识别同一事物(掌握同一知识)时,因所用方法不同,所需时间并不一样[1](见表1)。由此看来,在上述诸多教具中,药用植物标本无疑是最有效的。

1传统药用植物标本的类型及其优缺点

目前,药用植物学教学中用到的植物标本类型主要包括浸制标本、腊叶标本及新鲜标本,其在学生学习和科学研究时有不同的意义与作用[2,3],在保存与使用过程中也有各自的缺点及局限性[4]。

1.1浸制标本

浸制标本可以最大程度保存药用植物原貌,立体呈现在师生面前,在教学中有一定优势。但由于标本经化学试剂浸泡,往往随时间的推移而变色,经保色处理后的浸制标本也同样存在颜色溶出、淡化和褪变等问题。药用植物实验教学时,由于标本储藏在玻璃器皿中,学生难以用手接触,限制了全方位观察,并且用于浸泡植物的药液具有刺激性或毒性,不利于学生和教师健康。

1.2腊叶标本

腊叶标本与原植物相比,形态上发生了较大变化,且使用和保存过程中极易氧化变色,尤其是叶片的绿色难以保持,而茎、叶失去水分容易脆碎,花和果实等也容易脱落,实验教学过程中损毁现象严重,一些非本地品种和稀有品种的标本损耗后很难补充。1.3新鲜标本药用植物实验所需的标本很难在普通市场买到,只能依靠校园种植或外地采购。随着学生人数增多,季节、地域以及人力物力等因素影响,依靠校园种植和外地采购新鲜植物已经很难满足实验需要,并且新鲜标本均为一次性,浪费较大,对生态环境也会造成影响。

2新型塑化药用植物标本

结合以上3种标本的优缺点,我校师生研制出一种新型塑化标本,以弥补腊叶标本、浸制标本和新鲜标本在药用植物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该标本色泽保持良好、仿真度高、具有一定的柔韧性、防腐、防虫蛀、无毒无刺激,能够满足学生直接接触和全方位观察等要求。现将该标本的制作方法做一简单介绍。

2.1浸制保色

药用植物大多为绿色植物,植物体之所以呈绿色是因为含有叶绿素。叶绿素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其分子结构的中央有一个金属镁原子,叶绿素呈绿色的原因就是由于含有镁原子的核心结构[5,6]。把金属铜原子放入黑素分子中,使叶绿素分子的核心结构恢复原来的有机金属化合状态,植物体便获得了叶绿素样的绿色物质,而重新变绿。以铜原子为核心的叶绿素分子结构稳定,不容易被分解破坏,且不溶于酒精或福尔马林中,所以经过如此处理的植物标本在保存液中可以保持绿色[7]。红色植物标本的浸制保色保存。某些植物器官呈红色是由其细胞里的花青素决定的,而花青素具有遇碱性溶液变蓝、遇酸性溶液变红的特性。因此,对酸性溶液加以处理即可达到使植物保持红色的目的[8,9]。黄色或黄绿色植物的浸制保色保存。黄色的花和果实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类胡萝卜素和核黄素,类胡萝卜素和核黄素又是由胡萝卜素、叶黄素组成,胡萝卜素为橙红色而叶黄素为黄色。可用化学方法保持其结构和颜色[10,11]。

2.2塑化

对原有的浸制和新鲜植物标本进行加工处理,即先对绿色植物保色,再用水溶性塑料聚乙二醇(PEG)替换植物内的水分,制成经高分子水溶性塑料处理的标本[12,13]。这种标本不需甲醛、乙醇等防腐剂浸泡,就能防霉防虫,有一定的实用价值[14,15]。

2.3塑封

将塑化好的药用植物标本取出,去除表面残余溶液,再用塑封膜塑封,这种方法保存的标本保色期长、使用方便(可用实物投影仪在课堂上展示),克服挂图的死板,同时弥补了新鲜标本容易损坏及因季节限制所致的选材困难等不足。用塑封法制作的药用植物塑化标本柔韧性较好,不易破损、携带方便,可供师生课堂教学和野外实习使用,同时,该标本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价值[16]。

3新型药用植物塑化标本的教学效果

3.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带领学生采集药用植物标本后,学生为了明确每种标本的拉丁名称、药用部位、功用、主治,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查找资料,寻找答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2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通过制作药用植物塑化标本,学生将药剂学知识成功应用于其他方面,学以致用,开阔了视野。

3.3应用于课堂和野外采药实习

教师在讲授药用植物学各论时,将具有代表性的塑化标本随堂展示和传阅,透明塑封的标本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植物的颜色和形态,尤其是一些细节保留完好,如制得的蔷薇科植物蛇含标本叶片上的绒毛仍清晰可见。我校药学专业和中药学专业学生会前往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野外采药实习,携带塑化标本对帮助其认识药用植物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塑化植物标本形象直观,可用来与实物比对,优势明显;另一方面,野外一些珍稀的药用植物不宜过度采集,塑化标本保存时间较长,有利于珍稀植物资源的保护和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坏[17]。

3.4补充标本馆馆藏数量

我校建成的现代化中药标本馆中有一大部分展区展示的是药用植物标本,师生制作的优秀作品也陈列其中,这一方面使我校标本馆馆藏标本数量、质量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爱校情结和专业归属感也有重要意义。

3.5科普展出

药用植物一直被人们所重视,但普通老百姓对其有一些认知偏差,民间对于中草药甚至出现误用,以至酿成事故。我校师生制作的药用植物塑化标本得到了市科技局的高度重视,有望于近期通过科普展出的形式与民众见面。

4结语

药用植物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教学;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97-02

药用植物学是高等药学类院校药学专业学生所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例如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资源学,以及其他与中药和天然药物有关的课程。药用植物学是以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为对象,研究它们的形态、组织构造、生理功能、分类鉴定、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直观性和实践性。为了做好药用植物学的教学,除了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外,还必须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的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势。本文是对我们药用植物学教学团队长期教学工作的一个小结,其中的某些教学实践和改革对兄弟院校药用植物学课程的教学可能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总结如下以供交流。

一、课程的分解

药用植物学的授课内容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分别是植物外部形态学的内容,包括根、茎、叶的外部形态,花的形态与构造、花序、果实和种子的形态构造;植物分类学的部分,包括分类学的总论,菌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其中被子植物部分包含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地区常见的22个科;第三部分为植物解剖学的内容,包括植物的细胞和组织,以及根、茎、叶的解剖构造。

相对来说,植物形态学和植物分类学这两部分内容的关系更为密切,而植物解剖学部分的内容则较为独立。因此,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具体做法是整个课程分为药用植物学I和II。药用植物学I依旧作为专业必修课,2个学分,包括课堂教学24学时,实验教学24学时,外加野外采药实习。药用植物学I包括植物形态学和植物分类学两部分的内容。药用植物学II则作为专业选修课,只有1个学分,课堂教学12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药用植物学II所包括的范围较小,仅仅只有植物解剖学的内容。

植物分类学是整个药用植物学课程的教学重点,植物外部形态学的内容是学习植物分类学的基础,将这两部分放在一起,一方面可以使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学生通过药用植物学I的学习,很快就能凭借植物分类检索表从植物外部形态入手鉴定未知的药用植物,这样可以极大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提高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这样的处理可以排除植物解剖学部分的内容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干扰,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植物解剖学的内容分散在根、茎和叶的外部形态学部分,教学双方都会感觉知识点凌乱,难以梳理系统化,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吸收;第三方面的好处是,将植物解剖学的内容独立出来,可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如果学生对植物解剖学兴趣较低,也不打算选修如生药学和中药鉴定学等需要解剖学知识储备的课程,那么他完全可以选择不修药用植物学II,将其精力投入到感兴趣的科目上去。

二、开课时间的调整

课程内容分解后,药用植物学I还是开设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二个学期,药用植物学II则安排在大四的第一个学期。如前所述,药用植物学是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而生药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等专业必修课也是安排大三第一学期。这样导致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学生在学习生药学等课程时还没有药用植物学知识的基础(尤其是缺乏植物解剖学的知识,因为药植II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影响了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效果。另外一个问题是,通常到了大学四年级,大多数学生所修课程的学分已基本能够满足毕业的要求,此时学生的兴趣已逐步的转向就业或者继续深造,因此导致选修药用植物学II的学生人数大幅减少,常年保持在5人以下,有的时候甚至能出现选课人数为零的情况。虽然之前的课程分解是基于促进药用植物的教学的考虑,且事实上也提高了药用植物学I的教学质量,但药用植物学II的选课人数过少,势必从整体上影响药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例如近些年的毕业生很少有会做显微鉴定的。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学院教学办和本课程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药用植物学I提前一年开课,即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二个学期,药用植物学II则相应的调整到大学三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因为药用植物学I本身是基础课,相对来说比较独立,所以提前一年开设本课程对学生来说没有知识上的障碍,唯一需要做的是与大二其他原有课程协调排课时间。

通过调整开课时间,药用植物学II的选课人数相对于调整前(不足5人)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基本上一个年级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都选修了药用植物学II,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示是因为课程冲突的缘故不能选修药植II。另外一方面,将药用植物学II提前一年开课后,也使学生的选课更加灵活,学生在毕业前有两次机会选择是否选修药用植物学II,从而尽可能的保证大多数同学能有比较宽的知识面。

三、实验内容的调整

在药用植物学I里,实验课有24个学时,每周一次,每次四个学时,共六次实验课。由于受春节放假的影响,每年春季学期开学时间都是不定的,加之春天天气多变,而实验课采用了较多的新鲜植物材料,因此,实验内容每年都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的调整。我们有两次实验课的内容几乎不受天气影响,一是根、茎、叶的外部形态,实验材料有新鲜的洋葱、马铃薯、荸荠和生姜,干燥的腊叶标本和多年生的带芽麟痕的樱花枝条等;二是果实和种子的形态构造,实验材料为各种新鲜果实,如蚕豆荚、苹果、黄瓜和柑橘等,外加一些果实的液浸标本和干燥的玉米果实以及水泡老蚕豆。每个春季学期开学后,任课教师都会随时留意物候,推算如结香、白玉兰和毛茛等的开花时间,从而安排整个学期的实验进度。

实验课的调整包括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实验课开始的时间调整,通常首个实验安排在学期的第二周或者第三周(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而实验课的第一次内容为根、茎、叶的外部形态,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较小。二是实验课顺序的排列,通常情况下第二次实验课内容为花的构造和花序,如果所需材料的花还未来得及开放,我们把第三次实验课(果实和种子的形态构造)调整到第二次,把花和花序安排为第三次实验课的内容。三是实验课内容的重新组合,比如通常木兰科、毛茛科和十字花科安排为一次实验,紧接着蔷薇科和豆科安排一次实验,如果遇到开花时间不定的情况,如毛茛和油菜开花时间稍微晚了一周左右,而贴梗海棠或红叶李的花期又有所提前,那么就可以把蔷薇科和豆科的部分内容提前,而把毛茛根和十字花科的内容后置。通常分类学部分的实验每年都不是固定的,需要根据当年的具体情况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与实验课内容重新排列组合相适应,如果有的时候出现某些实验课(主要是在分类学部分)当次所能找到的材料不足,这种情况下我们把该次实验的学时调整为三个学时,后面适当增加实验次数,从而整体上补足24个学时的实验课。

四、关于研究生的助教工作

药用植物学的实验课有自身的特点,在实验课上思维活跃的本科生提出的问题甚至对于年轻教师都极富挑战性。为了让研究生做好助教工作,对研究生的药用植物学知识事先进行摸底。如果知识储备有所欠缺,带教研究生必须随堂听课,以弥补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每次本科生实验之前,研究生都必须与任课老师一起进行预实验,发现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并估计本科生在实验中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以提前做好准备。助教做好预实验后,还必须试讲实验内容,请任课老师点评后,方可进行实验带教。在带教过程中,助教对于解答不了的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让本科生找任课老师咨询。

五、关于野外采药实习

药用植物学范文第4篇

摘要:结合当今大学的实际情况,报道药用植物野外实习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分批实习,限制标本采集数量,改革考核模式,培养学生野外仔细观察、对植物的识别、描述能力、检索鉴定能力,从而保证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质量。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药用植物学》是运用植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作用的植物的一门学科,与中药的基源研究、品质评价、临床效用及开发研究密切相关,是中药学、药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以实践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为学科主要特点。而野外实习是《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学生的重要实践活动。笔者针对目前该校开展野外实习的问题,提出了以下的建议,旨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团结协作能力,为今后从事中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打下基础。

1 野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习经费短缺、师资比过低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费、食宿费和景点门票不断上涨,交通费及高额的门票使实习经费变得异常紧张。按政府部门的有关规定,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学费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学费没有区别,实习费用即成为学校的额外支出,这部分费用与野外实习构成了一定的矛盾。另外,缺乏师资培养经费,能带教野外实习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少。据专家论证和国内外高校的实际情况,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师生比一般规定为1:14,而本校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师生数量,2009年带教教师7人,学生254人,师生比为1:36.29;2010年带教教师7人,学生318人,师生比1:45.43;2011年带教教师8人,学生361人,师生比l:45.13;2012年带教教师8人,学生382人,师生比l:47.75。而且在所有带教教师中,主要是青年教师,占到70%的比例。青年教师理论知识强而实践经验匮乏,带教困难,而野外实习教学实践性很强,需要经常在野外了解、认识、熟悉、辨认各种植物,而植物种类多样,记忆也非常困难,没有严格的培训计划是很难培养成熟的带教老师,这已成为开展野外实习的瓶颈。

1.2 实习地点过于集中,教学时间短而集中

在传统《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药用植物辨认和标本制作是一项基本任务,均以辨认药用植物、采集标本为前提。而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仅对实习地点的植物种类、常用生药进行基本识别,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学到的仅仅是表面地识别药用植物的水平上,而且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周围总是形成多层包围圈,无片刻闲暇。这种实习模式表面上看具有一定规模,而实质上却收效甚微,因为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很多,但学生能记住的内容却很少。另外,目前很多大专院校都设有药学或生物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基本上开设药用植物学或植物学课程,而野外实习均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1.3 考核模式不当

考核是教学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考核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与之对应。不合理的考核制度束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校虽然把药用植物野外实习作为单独一门课程,但考核仅仅只要求每组采集150份植物标本,每个同学制作、鉴定一份标本,而且制作、鉴定的这份标本是在老师讲解后进行鉴定,所以导致一些学生不重视实习,将野外实习当成了观光旅游;同时考核内容主要围绕常见药用植物的采认、重点科的掌握以及标本的制作进行,而植物形态描述、未知植物的检索、已知植物正确与否的鉴定以及资源调查方法等涉及不多,整个实习过程最后在考核的方法上导致了"重结果、轻过程"的局面。

2 改进对策和建议

2.1 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

针对实习经费短缺,笔者提出以下改进对策,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本校内植物种类丰富,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参考书,根据《药用植物学》及多种参考书描述植物的基本特征,鉴别校园内的常见物种。也就是教师可以采取平时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影响实习质量的基础上,可以降低实习成本,减轻学校和学生的经济压力。同时,在平时实验中,植物分类部分的实验带领学生到校园认识、鉴别植物,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让学生识别校园内各种药用植物和其他如观赏植物等,这样做能够与教学进度相协调,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选择实习地点,确定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的实习内容;便于学生多次观察,增强记忆;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校园内组织实习,也不需要经费、经济、安全、易于组织。而且识别校园植物是学生了解物种、走向大自然的第一步。针对教师少学生多的特点,本教研室进行了一些改革,将实习时间固定,在每年的9月初;学生分两批实习,中药专业7天,药学专业5天,这样学校野外实习的师生比就有了转变。

2.2 学生分批实习,限制采集标本的数量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随意采集、随意丢弃植物标本的现象,在实习前一周,教师必须做好必要的宣传和讲解,还要重点强调对标本采集的要求,重点讲清学生在采集植物标本的同时,还要更好地保护资源环境。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必须保证以实地观察为主、采集为辅,能认清的则不采,需要采集的标本要严格控制"质"与"量"的关系。所谓"质"就是指标本既要有代表性和完整性,又要突出药用部位和鉴别特征,还要附上详细的产地、生境、性状等记录;"量"是指严格控制标本采集数量,同种植物每组不得超过两份,两份标本本组同学可以互相传递着观察、识别,进一步用于复习和练习制作标本。对于个人而言,老师在讲解时可用手机或数码相机将要认识的植物及时拍摄下来,以备复习和制作标本时使用。坚决杜绝过去那种随意采集、随意丢弃的现象,并将这种行为作为学生平时表现和考核的二个评价指标。同时,学生采集标本时,要分工协作,如:有的同学负责采集标本,有的同学负责记录,有的同学负责收集采集好的标本,有的同学负责拍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又可以保证采集单份标本而不至重复采集造成浪费。

2.3 明确考试模式

药用植物实习考核应该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药用植物标本的识别和制作:在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时间内识别出50 种药用植物(学生自采40 种,教师另采10 种),学生学习使用规范术语描述药用植物的基本特征、所属科及其生长环境。观察描述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要求学生除了观察植物形态、解剖特征以外,还要仔细观察植株生长环境、群落特征,并且能够用专业术语准确表达,这些是学生进行检索鉴定的前提基础。在以前的辨认中,学生每看到一株不认识的植物,总是直接去问指导教师,教师也往往是直接给出答案,一种植物常常要问教师多次后才能记住。改革后,教师不再直接告知这是什么植物,而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和解剖,用专业术语讲出该植物的特征,并与已经掌握了的该科的主要特征相比较,判断是哪个科的植物,这样有利于巩固和验证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又可避免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指导者,学生必须自己动眼、动手、动脑,然后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自觉性明显增强。(2)查阅检索表进行药用植物标本的识别。培养检索鉴定能力是野外实习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它包括对已知科属"种"的检索,未知植物"科、属、种"的检索,还包括已知科属种植物"真伪"的鉴定检索。野外实习认药是关键,但更重要的是认药方法--检索表的使用。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做到一通百通,离开教师后,对不认识的植物也可独立查出属于哪一个科,为何种植物。检索表是辨认植物的一把"金钥匙",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把这把"金钥匙"。教师在实习中进行专门讲授、辅导、练习,令学生最终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与此同时,练习已知植物"真伪"的鉴定检索,这一过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遇事不盲从,就是教师讲解的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要掌握自己鉴定真理的实践方法。(3)药用植物实习报告的撰写与汇报(以PPT形式)。(4)药用植物实习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考核(团队精神、互助互爱、实践动手能力等)(见表1)。

表1 中药学本科专业《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综合考核表

考核项目

内容要求

分值

总体表现

遵守实习纪律,圆满完成布置的工作任务,各方面表现良好。

20

实习报告的汇报

以PPT形式总结报告,专科专属资源调查报告。

25

药用植物种类识别

完整描述3-5种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不得与其他同学重复。写出教师给定的30种药用植物的科名、种名及药用部位。

35

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每组采集的药用植物标本150份以上,每组上交合格的腊叶标本80份以上。

20

检索表的使用与编制

把十种花大、特征明显,易于解剖观察的花自主检索到科,编制给定的20种药用植物分类检索表。

10

另外,野外实习的教学改革中,还需邀请辅导员参与野外实习,可加强学生管理。辅导员平时与学生接触较多,更熟悉和了解学生。邀请他们参与野外实习,并做好学生的动员、分组、带教等组织工作,使带教老师专心教学,不用分心管理,争取在野外实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从而提高实习效率。

总之,通过改革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方法,既能使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又能提高其综合素质,激发学习兴趣,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以上各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仍需在野外实习中不断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姚振生.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药用植物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 探索性教学 本科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041-02

笔者所教授的课程主要是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药用植物学涉及植物的外部形态和分类鉴定特征,而生药学的主要内容是对生药进行真伪优劣的鉴定。为了做好教学工作,笔者长期对药用植物和生药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查资料和对本地的药用植物及生药的种类、分布、常见的混淆品等进行了实地调查,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对搞好教学工作有极大的帮助。本文笔者谈谈探索性(研究性)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 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说起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课程涉及的内容繁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产生畏难情绪,尤其是以西医为主的医学院校,有学生认为学习中草药知识没有什么用。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种种误区,笔者用自己对药用植物的研究、探索方法及体会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说起,如以中草药美容、减肥、增强记忆、预防近视、防治感冒、治防冻疮等话题作为开场白,并将与上述有关的新鲜植物带进课堂,具体介绍每种药的作用。这种做法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个个都专心听讲,课后询问中草药治疗的相关事宜。笔者因势利导,向他们讲述自己的实践体会。

1.防治感冒

感冒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笔者患感冒后,就自己采药进行中草药治疗。冬天感冒就用马鞭草科的马缨丹煮水喝;夏季感冒就用唇形科的薄荷、禾本科的香茅、忍冬科的金银花等泡茶喝。学生纷纷效仿,经过亲自试用,感觉效果不错,于是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并开始运用探索性(研究性)方法进行学习。

2.减肥

现代生活水平较高,人们摄入营养物质过多,造成肥胖。如何让减肥既健康又科学?笔者尝试了一些中草药减肥法。向学生推荐豆科的草决明,它有润肠通便、清肝明目的作用,适量饮用,不但可清除肠道垃圾,还有保护视力的作用。笔者还告诉学生,自己开始时心急,使用了蓼科的大黄,效果很快且作用明显,结果发现产生依赖性,不吃大黄就便秘;而使用草决明,用量5~10克/次,将其炒黄,磨成粉,泡水喝,像喝咖啡一样香。这个话题引起了许多学生的兴趣,笔者就趁机介绍草决明、大黄的识别特征及蓼科、豆科的识别特征,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并对其化学成分和功效记得很牢固。

二 将探索性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1.抗菌草药的筛选

笔者曾经患有脚气病,脚部红肿溃烂,痒得难受;在外地学习期间,又染上了体癣。查阅中草药治疗皮肤病的大量资料,然后进行抗真菌中草药筛选,并自己试用,疗效好的中草药就进行抗真菌试验,从中筛选出几种抗真菌效果不错的中草药,然后又进行抗真菌活性成分的筛选,从而找到了蓝雪科植物白花丹,其抗真菌活性成分为白花丹醌,它对红色毛癣菌等致病真菌的抑菌浓度为10-6克。学生听到这些研究结果,感到中草药用处很大。于是,笔者引导学生上网查前人研究过的抗真菌中草药,其抗真菌活性成分分别是什么。还常常将生药学教研室及我院一些老师的抗真菌研究情况和结果告诉学生,引起了学生,尤其是患有皮肤病的学生的极大关注。他们很想知道这些中草药长什么样,笔者就把从野外采来的新鲜植物标本在投影设备中放大展示,不但告诉学生这些药用植物的识别特征,还因势利导介绍其所在科的主要识别特征,进而谈及化学成分、抗菌的有效成分及其主要功效。学生反应热烈,教学效果很好。

2.常用中药的真伪鉴别

笔者平时非常关注中药真伪优劣的鉴别,经常到药材公司、药店、药摊作调查研究,发现有可疑的药物就拿来进行鉴别,并查阅文献资料报道的常用中药做假及掺假的相关内容。经过十几年的潜心研究,基本摸清了桂林乃至广西经销的中药哪些种类有混淆品,一般用什么植物混充及掺假等。并将这些多年调查研究的结果在课堂上一一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懂得中药真伪优劣鉴别的重要性及从中明白如何去鉴别中药的真伪优劣,从而较好地掌握了中药的四大鉴定方法。如在红花鉴别的实验课堂上,一是水试,拿烧杯,加水,抓一把红花投入水中,不久就会看到杯底有一层沙,水变成了金黄色,红花不褪色。二是显微鉴定,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块的似方晶样的块片,但比方晶块大得多的沙子。三是用灰分测定的方法,检查掺沙的程度,使学生了解中药掺沙的鉴别方法。在讲到各种相关的生药的时候,笔者把自己调查研究所得资料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如数家珍,还用学生买了假药的事例警示大家谨防上当。如有个女生在桂林买了一棵人参,我就问她人参的产地和形态特征,引导她鉴定人参,结果发现买的不是五加科的人参,而是马齿苋科的锥花人参。这样让学生在研究中进行学习,不但知道实际工作中应如何进行中药真伪的鉴别,而且掌握了中药的鉴别方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还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药材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用生药学知识检验药材市场出售的生药。在调查中发现可疑的药,买回来研究,果然发现有假药和掺假的药,如王不留行不是正规的麦蓝菜的种子,而是用桑科的霹雳冒充;用麦冬的根状茎染黄冒充黄龙草……通过调查研究,使学生亲眼看到药材市场上出售的假药,认识到生药真伪鉴别的重要性,同时提高了生药真伪鉴别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将自己的研究及探索方法传授给学生,结合生动的事例、适当的比喻、鲜活的材料、彩色的画面,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得到极大提高。课堂及课后学习气氛十分浓厚,每节课学生都有问题,把我当成了百科医生。每当问到剂量和配方之类问题,我就引导学生自己去查有关书籍,或上网查资料,让他们带着各自的问题去探索、研究;并将他们探索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其他学生。例如,2003级药学本科有个女生,咳嗽很长时间,输液也不见好转。她就问笔者有什么中草药可以治。笔者就告诉她,药用植物中有一种叫夜合的木兰科植物,用其叶蒸冰糖,治疗咳嗽及慢性咽喉炎效果很好。她试用后,很高兴地告诉笔者,她的咳嗽很快就痊愈了。笔者把这个信息告诉学生们,得了咳嗽及慢性咽炎的学生,都尝试吃夜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学生体会到,中草药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及研究息息相关。

三 结束语

轻实践,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不利于学生思维、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因此探索性(研究性)教和学是让教师和学生注重实践,不但教师自身要探索和研究,而且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边学习边研究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