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上门教学工作计划(精选5篇)

  • 送教上门教学工作计划(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引 言 随着电大系统全面向开放大学转型升级,教学改革内容多注重朝完善和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方向发展,但是作为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的文字教材,仍然是开放大学办学体系教学资源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6月,全国电大教学资源配置与应…

送教上门教学工作计划(精选5篇)

送教上门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开放大学;电大;教材发行;教学资源配送;云计算;云平台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05―0057―07

引 言

随着电大系统全面向开放大学转型升级,教学改革内容多注重朝完善和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方向发展,但是作为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的文字教材,仍然是开放大学办学体系教学资源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6月,全国电大教学资源配置与应用研讨会上,研讨了《关于加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材配送工作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将电大教材发行工作重新定义为“教学资源配送”,定位于“电大教学过程和支持服务工作的重要环节”[1]。教学资源配送工作的职责:教材管理单位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内容,将教学资源(文字教材),按照“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标准,保证把学校选用的教材及时、足量地供应到学生手上。

为了保障文字教材配送工作的开展,必须完善现有配送体系下的两条教材供应链。一条是统设课教材供应链,主要由中央电大出版社提供教材资源,拥有体制内完整的闭合反馈回路。另一条是非统设课教材供应链,由各省一级电大教材发行中心,自主招标选择供应商提供配送服务。无论哪条供应链,都涉及出版社、教材供应商、各级电大管理部门、物流运输等多家单位。通过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如何在总成本最小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库存最小化、总周期最短化以及物流质量最优化等目标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以实现供应链绩效的最大化[2],是开放大学教材配送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

解决配送供应链的问题,不仅需要相关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的支持,还需要一个综合性的教材管理信息平台来对教材配送工作进行规范和整合。本文结合福建电大区域云平台的实践过程,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资源配送的技术支撑能力,从而全面优化开放大学办学体系的教学资源配送工作。

一、教学资源配送工作中的问题

(一)配送模式不灵活

教材配送工作具有社会性质,教材流通受到出版社、图书市场的制约,特别是临时应急教材更受市场供应状况的限制。现有配送模式下,省级电大教材中心与供应商之间缺乏灵活多样的合作机制,特别是非统设课教材“种类繁多,需求零散”的供应问题,供书周期偏长,很难保证课前到书率。配送渠道的缺乏和改版计划的不明确,导致各级教材产生供应不足或库存积压的现象,教材库存周转成本不断上升。

(二)配送信息不通畅

教材配送工作是一个需要对各类信息汇聚、加工和转化成影响实物流转决策的过程。但是现行配送过程中,纵向上,省级电大教材中心与上游教学资源提供和下游资源应用环节之间缺乏信息获取和共享的机制,无法提供良好的物流跟踪服务,难以形成连贯的供应链。横向上,教材管理部门与教学、教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互不畅,教学计划的维护和同步效率不高,加上学分制下教材征订需求的不确定性和滞后性,造成配送计划无法准确制定。

(三)配送手段不丰富

现代化的配送过程,离不开信息化的管理。但是,当前省级电大教材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建设薄弱,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各级教材管理信息平立建设,结构、配置差异性较大,难以形成统一、标准的信息应用模式。随着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方式的变化,全系统在建和已建成的教材管理信息平台普遍存在扩展能力不足,难以方便、灵活地应对业务发展和需求变更的问题。

(四)配送服务不到位

教材配送工作以教学服务为目的,要按时、足量地向学习者提供教材和配套服务。然而现行模式下,缺少教材质量使用信息反馈制度,特别是资源配送信息无法与质量监控系统、招生、学籍管理系统、资源管理、远程接待系统联通,信息上下不畅通,前端招生和后端资源配置缺少联动机制,使得教材的建设、选用与配送环节脱节,导致服务不及时到位。

二、云计算技术在教材配送领域的应用

云计算技术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虚拟化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是一种对 IT 资源的使用模式,是对共享的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和服务)提供无所不在、方便和随需的网络访问。云平台是云计算技术的集成,其核心思想是资源的集约化使用,能够实现对海量资源的推送、多平台之间数据的对接及大容量数据的储存与分析,有助于提高信息的综合利用与增值服务,满足教学资源配送为学生提供有效资源服务的要求[3]。

利用搭建云平台的方式,能够促进“国家开放大学(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地市级电大”三级管理体系之间联动机制的形成,将配送管理中各类信息流(教材信息、计划信息、学生信息等)和商流(订单信息、财务信息等)在配送平台上高效流通,辅以现代化的物流运输手段,使文字教材及时配送到学生手上,实现配送智能化、高效化、集约化的目标。

三、福建电大教学资源配送区域

云平台的设计与实践

(一)建设背景

为提高教材配送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2014年福建电大提出构建省级教学资源配送区域云平台的项目建设方案,并邀请江西、吉林、广州三所省级电大参与。利用云计算技术,对四所电大教材发行工作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分析,通过定位省级电大在全国开放大学教学资源配送工作中承担的角色和任务,深度挖掘省与省之间的业务交集。从整合资源和协同合作的角度进行功能设计,构建了省级教学资源配送区域云平台,提高教材资源配送整体效率。

从管理模式上,参与平台建设的四所电大各不相同,福建电大负责全省各地市县所有教学点的统设和非统设课教材的配送工作;江西电大只面向省内市一级的分校提供教材服务;吉林电大实行企业化运作,对财务功能的要求比其他几家电大更突出;广州电大有全日制在校生,教材中心隶属于教务处管辖,教材配送工作要兼顾满足全日制和开放教育等多形式的教材发行需求。信息化管理方面,福建、江西、吉林三所电大使用的是2001年开发的单机版教材管理系统,广州电大使用的是1998年开发的基于Novell局域网的教材管理系统。这两个系统也是全国省一级电大使用范围最广的信息管理平台,但无论是功能设计还是平台架构,都不足以满足当前教材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因此,这四所电大无论是管理模式还是信息化建设,在省一级电大中都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区域云平台的意义

1. 提高教材信息获取及时性

各省一级电大主要参与非统设课教学计划的维护工作,不同省份在选择非统设课教材或其他类型教学的教材上容易重复。而教材信息获取的渠道也存在差异,教材信息的变更除了责任老师主动提出外,许多都是在学期中产生供应时才容易被发现。加上学分制选修的特点,形成教材供应的时间有先后。因此,教材信息管理维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一个省级电大率先分享教材信息变更情况,都能减少其他省级电大重新确认版本的中间环节,缩短整体教材信息变更响应时间,教材信息的获取效率也提高了教学计划的同步效率。

2. 共享教材质量评价

文字教材的使用评价是教材选用建设方面的重要依据,它是教学过程中实际效果的反馈,对教材版本的修订、责任老师的选择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串联起几家省级电大的业务关系后,相关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共享,供其他各级电大老师互相借鉴。

3. 整合来往业务

各级电大之间都有互相订购教材的业务往来。通过使用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能促进各类单据的相互兼容和各类业务流程的整合。特别是在开展与中央电大出版社之间的采购对账工作时,可以减少关键节点的人为衔接,提高业务运转的流畅程度。

4. 提供数据依据

学分制教学模式下,教材发行的计划性问题一直困扰着教材管理者。由于各省级电大的业务数据具有共通性,在扩大数据采集面后有助于找出规律,探索配送方式的改革。教材历史发行数据的分析有利于超前计划和采购。加强教材征订需求的及时反馈解决机制,采取“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供应模式解决教材需求数的不确定性和配送计划性之间的矛盾。

(三)架构设计

区域云平台共分为四个层:基础设施层、支撑层、应用层、客户访问层。架构图见图1。

1. 基础设施层(IaaS)

该层为信息平台的运行提供基础保障,为教学资源配送管理云平台的部署、应用系统运行和信息化建设扩展提供软硬件方面的基础环境,实现信息资源的计算服务、数据存储、负载管理、数据备份。

2. 支撑层(PasS)

在基础设施层之上开发在线平台,主要包含身份验证、数据共享、工作流管理、访问控制、数据交换和数据挖掘等几个方面,通过分布式计算环境和分布式存贮环境,提供海量数据采集、加工、挖掘和大规模消息推送等服务。处理结果以Web服务的方式提供给各级教材管理者,为教学资源配送管理云平台的三级部署和应用系统运行提供支撑服务。

3. 应用层(SaaS)

该层直接面向配送管理供应链中各服务对象和管理人员提供应用服务,如在线选教材平台、计划维护平台、征订发行平台、教材质量反馈平台、供应商管理平台等。所有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访问,并安全地将数据存储在云存储中。

4. 客户访问层(CaaS)

该层面向终端用户,帮助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云计算服务。云平台向用户提供统一的接口,任何一个授权用户都可以通过标准的接口登陆云门户,使用权限和享受服务。云平台借助Web2.0技术中的B/S结构,方便用户利用浏览器或者手机实现Web远程访问系统。各级教材管理者,通过专业的条形码扫描设备,时时与数据服务器相连,实现智能化仓库管理。

(四)组建模式

区域云平台采取“公共云”和“私有云”的组建模式,其功能结构见图2。在公共云端建立云计算服务中心,将教材配送管理工作中共性的部分部署在其中,如统设课教学计划、教材资源、课程资源、信息、质量监控等。以省级电大为单位,将业务性强的征订、发行、管理等功能部署在私有云,满足本省电大业务实施中的个性化需求。此举既能实现整体资源的共建共享,减少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的重复投入,又能保证省级电大在发行数据上的安全和独立。

(五)主要功能设计与实践

1. 公共云部署

(1)教材信息资源库:配送资源的标准化

配送平台信息流优化的基础就是教材信息的标准化。为开放教育课程教学中使用的所有教材编制唯一的书代号,有利于各类数据的运维和各种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云平台的资源管理和调度技术实现云网内部、中心节点与云端节点之间的教材资源信息的相互同步和更新。既方便各级电大通过书代号从公共云端快速下载配置最新的教材资源信息库,又保证私有云端能及时便捷地提交教材版本变动信息。统一的教材书代号,有利于提高移动设备的识别率。通过扫描条形码的方式实现信息的快速定位和处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由于使用和中央电大出版社相同的教材书代号,专门针对其现有的征订系统开发了“在线提交采购”功能(见图3),实现本省的采购数据能直接提交到征订网站上的购物车中。数据无缝对接既减轻了工作量,又保证了精确度,提高业务整合度。

(2)教材质量评价库:规范教材选用

区域云平台开发了一套适用于安卓平台的教材管理APP软件,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从点到面地收集教材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反馈,如实际教学评价、易用性、适用范围等信息。所有历史记录提供多重条件筛选,为任课教师选择优质、新版教材提供参考,并监督和提高教材“选新率”和“选优率”。评价的好坏,也可以为出版社在修订教材版本时提供依据。此外,为给教师提供更好的教材选择渠道,区域云平台还从新华书店总店的信息系统获取了近3年全国各出版社市面上在售的近8万多条优秀教材信息记录,以及从中央电大出版社网站上收集的近5,000条教材目录,共同生成一个最新、最全的教材信息库,供四所省级电大老师在选择非统设课教材时使用,有效避免由于版本较旧等原因造成重复换书的后续环节。

(3)教学计划模块:提高同步效率

教学计划模块分两级,按国家开放大学下发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使用计划》通知内容统一部署在公共云,使四所电大在统设课教学计划上保证了同步。

非统设课计划则使用教学计划协同平台,部署在私有云上。将传统的教学计划会稿方式全面信息化,使用类似办公自动化(OA)系统中公文流转的方式,实行“一站式”审批流程(见图4)。分配给教学、教务等部门相应的权限,登录系统后对教学计划特别是教材改版计划进行维护,按照“谁负责,谁审核”的原则,强化处理响应的时效性。由此,优化了原有各家教学、教务、教材发行中心三个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加速计划的生成速度,为教材管理部门提供充裕的时间开展教材配送工作。利用云平台的信息推送,实现全云网的计划同步。改版教材信息直达各级教材管理部门的系统首页,自动提醒各电大及时做好采购和库存控制方面的工作,损耗大大降低。

(4)大数据处理中心:提高配送有效性

云计算提供跨平台的通用数据接口API,实现与教务管理系统的数据共享,及时获取教师的开课信息、学生的学籍信息和学生的选课信息等。与基层单位加强平台上的交流、了解实际学生人数的变化、招生实际数与计划的差异以及中途辍学的流失数等信息,以此提高教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强教材管理的计划性。

云平台精确采集各类业务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生成丰富多样的数据报表。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指导开展下一阶段的教材配送工作,提高业务的决策能力。例如:为了解决近年来教材征订配置率逐年下降的问题,区域云平台通过从教务处获得各单位的“一次注册”学生数,导入系统后统计征订率(见图5),根据结果辅助做好教学质量检查工作。

2. 私有云部署

(1)方便快捷的征订发行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教材配送管理工作全程信息化,避免传统单据的手工录入,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平台将各类信息数据汇总显示,随时掌握配送中征订发行数据和库存状况等情况。提供丰富数据报表分析,加强管理者开展业务的协调运筹能力。

“淘宝购物式”的征订环节(见图6),方便基层电大快速、准确地提交征订数据,便捷地查询各类计划、发行、物流、财务信息。前台征订模块与后台发行模块紧密相连,有利于后台及时处理回告,完善各类业务的衔接。通过手机APP软件和微信公共账号等新型媒体的运用,使得配送服务手段更加多样,服务品质有了较大的提升。

(2)一体化供应商管理平台:保证课前到书率

供应商管理一直都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环。通过授权,教材供应商可以登录信息平台,操作系统生成发行单据。一体化的管理,既能实现征订单自动分拣,监控供应商的发行服务质量,又方便后期对账。此举加强了与教材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从而提供多样化的供应方式组合。例如:福建电大实行供应商“全直发”方式,解决了非统设课教材供应难的问题,大大缩减了教材配送的中间环节;吉林电大选择使用供应商“半直发”方式,直发几家征订数量比较大的教学点,减轻了工作负担。供应方式的转变,一方面提高了课前到书率,另一方面又能接近实现零库存的管理目标,降低改版教材的积压风险。

(3)统一信息平台:强化统筹调配能力

通过互联网信息,实现平台内消息的上传下达,完善各级电大教材中心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库存信息共享,特别是遇到准备改版或者教材加印等无法及时配送的问题,可以就近省份协助供书,实现跨地区库存调剂,提高库存周转率,减少积压损耗。

各级电大通过平台推送自建的优秀教材资源,方便其他云成员的获取,拓宽自编教材的发行渠道,提高各级电大建设优秀教材资源的积极性,增强电大系统的凝聚力。例如,福建电大和江西电大共建的茶专业教材,双方不仅可以互相订购,还能向其他云联盟客户推广。

(六)平台实践效果

福建电大教材资源配送管理区域云平台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已经形成一整套教材管理运行机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节约信息化建设成本

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实现软硬件资源的分布式共享,可以将存放于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中的数据和功能通过服务的方式连接起来,而不需改变数据或者功能存放的位置。因此,将有效降低各级电大信息化建设的软硬件投入,提高系统部署的灵活性。

2. 标准化配送资源

区域云平台建立一个庞大多样、标准统一的教材信息资源池,方便所有教材管理者按需下载和调用。配送资源的标准化,使得关联的业务数据自动流转,减少中间人为的录入环节,真正达到全面信息化。云服务的可动态扩展配置,使配送过程中增加各类专业移动终端设备的支持以及行业相关应用的集成,从而丰富了配送管理的手段。

3. 提升配送服务能力

区域云平台实现各类数据的汇集与使用,深刻展示教材配送过程中各类信息数据的内涵价值。例如,征订需求分布、教材配置率等信息是学习者差异化需求的体现;配送过程产生的到货率、差错率、服务满意率等信息是教材管理工作的积累。通过这些结果,为各类教材发行工作的开展提供决策依据,减少人为误判,提高管理水平,全面提升配送服务能力。

4. 优化配送流程

区域云平台促进教材配送工作在横向、纵向与相关业务领域、部门以及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方便跨机构和部门的业务流程整合,提高信息的共享和利用。使教务、教学信息及时转换成教材管理中的决策依据,解决学生数量不确定性造成的教材配送计划不准确和运控失调的问题。

5. 加强供应链管理

区域云平台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赋予教材供应链上各成员不同的权限,在统一的平台上操作,达到管理科学化和集成化。由此,使得开放大学统设课和非统设课教材供应链上各个环节贯通,加强信息传递和共享,优化控制各自范围内的供应环节,使两条教材供应链有机地衔接在一起,提高配送时效性[4]。供应链管理中透明高效的物流传输,让学生能够方便、及时地得到所需学习资源。

四、开放大学教材配送管理

云平台的设计思路

国家开放大学很早就开始重视教学资源配送工作,从2010年全国电大教学资源配置与应用研讨会上研讨的内容可知全国教学资源配送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各级电大教学资源配送能力和管理水平仍不平衡,在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及时性等方面问题不少,比如资源信息渠道不畅,缺少统一监控、协调管理渠道,效率调控及问题解决机制缺失,不能适应学习者对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等”[5]。

由于全国各省级电大教材管理的基本职能和运作模式具有相似性,福建电大区域云的构建为解决教学资源配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整体方案,为推动开放大学办学体系教材云配送模式的应用和普及提供了实践依据和成功经验。因此,笔者认为,开放大学办学体系也应该且可以建立一个类似的教学资源配送云平台,具体设计如下:

(一)角色职责

全国教学资源配送云平台由中央电大出版社主持构建,发挥资源配送中“资源供应”的作用。一方面负责所有教材资源库的信息采集更新与教材建设选用的质量把控以及统设课教学计划的维护;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教材发行管理信息系统满足统设课程文字教材向全国配送的管理需求。而省一级电大教材中心承担资源配送中心角色,主要担负云平台中“资源中转”职责,在学生与资源供应商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云平台移动终端的使用方便基层教学点和学生对教材资源的征订和应用。

(二)平台管理与运作模式

在平台管理上,教学资源配送管理云平台的基础设施层,由中央电大出版社公共主云和各个省级电大私有子云共同建设和管理,教材信息资源由云平台的各个管理机构共同维护。应用层可由中央电大出版社和各省一级电大教材中心及相关的教学教务等部门根据实际需要,自行选择应用相关模块;客户访问层建立不同权限的客户组,授权规则由所属层级统一分配,以便用户都有一个标准的访问界面(见图7)。

在运作模式上,教学资源配送管理云平台采用分工和协作相结合的运作模式,使省一级电大发挥整体效能。公共云和众多区域私有云之间要加强协调,合理分工,采用分布式计算和冗余存储系统来处理数据。运用云计算的平台管理技术能够使各级电大的服务器协同工作,快速地进行业务部署,及时发现和恢复系统故障,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使有限的电大软硬件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配送模式

开放大学办学体系的教学资源配送工作可以借鉴当当网、京东网上书城的经验,按电子商务配送模式进行整合,打造开放大学的“出版集团+淘宝网+移动设备”模式,既发挥国家开放大学出版传媒集团在图书资源建设、出版、发行和物流方面的优势,又具有淘宝网电子商务交易功能,还具有移动终端便捷的管理能力和丰富的功能拓展 [7]。依托开放大学覆盖全国各地区的办学体系,构建一个有能力向全国各个角落提供配送服务的网络平台,将有助于发展新兴业务。服务对象除电大学生以外,还可以将远程教育的精品资源向全国其他院校和广大读者进行推广,全面提升国家开放大学的品牌影响力。同时,不断完善云平台的功能,争取与其他高校的教材系统相兼容。在教材资源建设方面与图书出版发行的行业云达成战略合作,将开放大学教材发行工作提升至更高水平。

五、结语

未来,将吸引越来越多的省级电大参与到全国教学资源配送管理云平台的建设中,为适应不同地方电大教材中心的运作方式,云平台需要在新的功能设计、业务流程制定、教学资源采集、机构协同办公、用户服务以及相互作用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和设计。随着新系统的部署实施,传统的管理习惯和模式要逐渐改变,对于教学、教务、教材等跨部门业务流程的梳理,以及人员结构调整和素质能力的提升,将是一个新的挑战。

教学资源配送管理云平台的建设,能有效促进教材发行管理部门与教学部门、教务部门、供应商、出版社、基层教学点、学生等多方协作机制的生成。建立切合开放大学多地区、多层次的体系架构特点的云平台,形成面向全国范围的分布式教材配送网络,产生规模化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配送云”与国家开放大学“资源云”的结合,实现资源建设与配送管理互联互通,资源应用与教学服务共建共享,最终达到数字教学资源与配套文字教材资源同步配送的目标[8]。

[参考文献]

[1][5] 国家开放大学新闻网 “电大教材发行孕育重大变革 教学资源配送纳入学习支持环节”http:///New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78b59b2d-3f0b-432b-bf1a-bf5e6ee34fb6&ArticleType=1

[2] 顾燕华. 谈高校教材的供应链管理[J]. 新课程研究旬刊,2015,(05).

[3] 井辉,张奕. 基于面向服务的云计算架构下开放大学技术支持服务业务架构研究[J].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4] 彭国建.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高等学校教材库存优化探讨[J]. 老区建设,2012,(24).

[6] 李伟林,陈戍. 广播电视大学云计算教学平台的构建探索[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

[7] 张诚. 加快期刊云建设 推进出版业转型[J]. 数字通信,2012,(6).

[8] 谢阳斌,桑新民. 开放大学“资源云” 服务体系的建设方略[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1).

收稿日期:2015-09-07

定稿日期:2016-03-21

送教上门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 基本情况、

绿怡居总人口19421人,育龄妇女6293人,已婚育龄妇女5069人,无孩581人,一孩3694人,一女孩1588人,二孩724人,双女147人,多孩69人,独生子女光荣证1801人,期内出生293人。流入人口2206人,已婚育龄妇女1055人,孕检对象666人。

二、日常工作

全员流入人口平台交流1922人,其它信息交流799。流入人口全员建卡1362张,每季度孕检666人。全员匹对21371人,已录入19120,迁出2251人,补充身份证号码1860人。全员人口进行比对,绑定790人。常住人口建卡1102张。特扶对象2人。常住人口每季度孕检786人,独生子女保费发放752人。期内上环35人,女扎1人。

三、宣传工作

1、为了贯彻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努力做好计生基础工作,我们社区计生工作人员每季度发放群众需求问卷,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和法律法规,听取广大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工作知识的需求我们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工作。

2、转变婚育观念,营造计划生育良好氛围,以转变广大育龄妇女观念为出发点,采取多种方式,不断增强宣传教育的渗透力,坚持经常性宣传和重大节日宣传相结合。重点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有针对性的加大宣传力度。

3、通过社区宣教室的定期培训,内容有政策法规,优生优育,生殖健康,青春期,更年期保健等知识。宣传栏张贴人口婚育宣传画,每季度更新内容。真正做到深入人心,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落到实处。

4、结合本社区计生工作实际,我们组织开展了科普知识学习,专门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等,使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政策深入人心,计生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

四、计划生育协会

1、协会每季度定期开展常住、流动人口孕环检做到居不漏栋,栋不漏户,户不漏人,对流入育龄妇女孕检信息及时通过全员平台反馈给户籍地。为了关心广大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幸福,特邀请省计划生育科研所医院的专家定期来社区开展生殖健康妇科普查。600人次,健康咨询210人次。我们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会员作用,真正做到协会的生命力在活动,凝聚力在于服务。

五、优质服务

1、计划生育工作从管理走向服务,社区计生办六上门服务:新婚夫妇送新婚知识上门,给怀孕夫妇送孕期保健知识上门,给办证夫妇生生殖保健服务证上门,产后42天送避孕药具上门,给生病妇女严凤珍送1000元救助金上门,给贫困家庭李华芬、王昌凤送慰问金500元上门。

2、保证育龄妇女孕检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是计生工作的生命线,坚持做好育龄妇女孕情检查和妇科病普查工作。

六、妇联工作

1、创新工作方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社区妇联联系社区的在校大学生,开展暑期流动留守儿童作业辅导班等。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心系群众善待同志,依法维护育龄妇女的合法权益,想方设法,主动帮助特困家庭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送去关心,送去温暖,送去亲情。

3、社区妇女组织联系妇女和妇女工作实际,采取各种形式,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全方位地加强对妇女宣传教育及技能培训工作。同时,加强“四自”教育,带动广大妇女弘扬“四自”精神,努力争当与时俱进的“四自”新女性。

七、网格工作

送教上门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第一条为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含研究生培养单位)毕业生(含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维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凡取得毕业资格的,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按有关规定就业。

第三条毕业生是国家按计划培养的专门人才,各级主管毕业生就业部门,高等学校和用人单位应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有执行国家就业方针、政策和根据需要为国家服务的义务。必要时,国家采取行政手段,安置毕业生就业。

第四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贯彻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一般和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的方针。在保证国家需要的前提下,贯彻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原则。国家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其他国家急需人才的地方去工作。

第五条国家教委归口管理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务院其他部委(以下简称部委)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地方)负责本部门、本地方毕业生就业工作。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六条国家教委的主要职责:

1.制定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法规和政策,部署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

2.组织研究并指导实施全国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3.收集和全国毕业生供需信息,组织指导和管理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活动;

4.编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计划,制订国家教委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计划和教委、地方所属高校抽调计划;

5.负责全国毕业生就业计划协调工作,管理全国毕业生调配工作;

6.指导、检查毕业生就业工作,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调配部门派遣本地区高校毕业生;

7.组织开展毕业教育、就业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

8.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科学研究和宣传工作;

9.检查毕业生的使用情况。

第七条国务院有关部委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

1.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国家教委的统一部署,提出本部门毕业生就业的具体工作意见;

2.及时向国家教委报送所属院校毕业生就业计划和本部委需求信息;

3.组织协调所属院校的毕业生供需信息交流活动;

4.制订并组织实施所属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计划;

5.组织开展所属院校毕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

6.负责本部门毕业生的接收工作,了解和掌握毕业生的使用情况;

7.开展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改革的研究和宣传工作。

第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

1.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国家教委的统一部署,提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毕业生就业的具体工作意见;

2.负责本地区毕业生的资源统计工作,并按时报送国家教委;

3.收集本地区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并及时报送国家教委;

4.制订本地区所属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计划并及时报送国家教委;

5.组织管理本地区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

6.受国家教委委托组织实施本地区高校毕业生的资格审查,交负责毕业生的调配派遣和接收工作;

7.组织开展毕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

8.检查、监督本地区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

9.开展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研究和宣传工作;

10.完成国家教委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九条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责:

1.根据国家就业方针政策和规定以及学校主管部门的工作意见,制定本学校的工作细则;

2.负责本校毕业生的资格审查工作,及时向主管部门和地方调配部门报送毕业生资源情况;

3.收集需求信息,开展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负责毕业生的推荐工作;

4.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提出毕业生就业建议计划;

5.开展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6.负责办理毕业生的离校手续;

7.开展与毕业生就业有关的调查研究工作;

8.完成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十条用人单位的主要职责:

1.及时向主管部门报送毕业生需求计划,向有关高等学校提供需求信息;

2.参加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如实介绍本单位情况,积极招聘毕业生;

3.按照国家下达的就业计划接收、安排毕业生;

4.负责毕业生见习期间的管理工作;

5.向有关部门和学校反馈毕业生的使用情况。

第三章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

第十一条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由国家教委统一部署,各部委和地方应按照统一部署具体指导所属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第十二条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分为就业指导、收集信息、供需见面及双向选择、制订就业计划、进行毕业生资格审查、派遣、调整、接收等阶段。

第十三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般从毕业生在校的最后一学年开始。

第十四条用人单位一般应在每年11月-12月向主管部门及有关高校提出下一年度毕业生需求计划,11月-5月与毕业生签订录用协议。

第十五条毕业生的就业活动不得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学习。毕业生联系工作时间应安排在1月-5月,春季毕业研究生可适当提前。

第四章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毕业生鉴定

第十六条毕业生就业指导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

第十七条毕业生就业指导重点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教育,突出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宣传。

第十八条毕业生就业指导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可采用授课、报告、讲座、咨询等多种形式。

第十九条毕业生就业指导要与毕业教育相结合,教育毕业生以国家利益为重,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发展的关系,自觉服务国家需要,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

第二十条高等学校要按照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和《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对毕业生作出组织鉴定。

第二十一条毕业鉴定主要包括毕业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这些基本情况要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核对无误后归档。档案材料应在毕业生派遣两周内寄送毕业生报到单位。

第五章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

第二十二条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是落实毕业生就业计划的重要方式。各部委、各地方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负责管理和举办本部门、本地区的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其它部门不得举办以毕业生就业为主的洽谈会或招聘会。举办省级上述活动要报国家教委备案,跨省区、跨部门的有关活动须报国家教委审批。

第二十三条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举办或校际联办毕业生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高等学校在毕业生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第二十四条经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后,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应当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作为制定就业计划和派遣的依据。未经学校同意,毕业生擅自签定的协议无效。

第二十五条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要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时间应安排在节假日。

第二十六条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不得以赢利为目的向学生收费,不得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学习。

第六章就业计划的制订

第二十七条国家教委直属学校毕业生面向全国就业,其他部委所属学校毕业生主要面向本系统、本行业就业、地方所属学校主要面向本地区就业。根据招生"并轨"改革的进程,有关部委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所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范围。

第二十八条制订就业计划的原则:

1.遵循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和规定;

2.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优先保证国防、军工、国有大中型企业、重点科研和教学单位的需要;

4.来源于边远省区的本、专科毕业生,只要边远省区急需的,原则上回来源省区就业;

5.师范类毕业生原则上在教育系统内就业;

6.定向生、委培生按合同就业;

7.实行招生"并轨"改革学校的毕业生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

8.毕业研究生在国家规定的服务范围内就业;

9.其他类型毕业生按国家有关规定就业。

第二十九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计划每年编制一次,毕业研究生就业计划分为春季和暑期两次编制。就业计划按部委、地方和高校各自的职责分工经上下结合,充分协商形成;有关部委和地方负责审核、汇总所属学校毕业生就业建议计划,并按时报送国家教委;国家教委审核、编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计划。

第三十条毕业生就业计划经国家教委审核下达后,各部委、地方、高等学校和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

第七章调配、派遣工作

第三十一条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和高等学校按照国家下达的就业计划派遣毕业生。派遣毕业生统一使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生研究生就业派遣报到证》(以下简称《报到证》),《报到证》由国家教委授权地方主管毕业生就业调配部门审核签发,特殊情况可由国家教委直接签发。

第三十二条国家招生计划内招收的自费生(含电大、函授等普通专科班)毕业后自主择业,在规定时间内找到单位的由地方主管调配部门开具《报到证》。

第三十三条对于华侨和来自港澳台地区的毕业生愿意留大陆工作的,学校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三十四条免试推荐和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毕业生,在学校就业计划上报后提出不再攻读的,应回家庭所在地就业。

第三十五条符合国家规定申请自费留学的毕业生,要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提出申请并按规定偿还教育培养费,经批准后,学校不再负责其就业。派遣时未获准出境的,学校可将其档案、户粮关系转至家庭所在地自谋职业。

第三十六条对残疾毕业生学校应帮助其就业,确有困难的,按有关规定由生源所在地民政部门安置。

第三十七条学校应在派遣前认真负责地对毕业生进行健康检查,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让其回家休养。一年内治愈的(须经学校指定县级以上医院证明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可以随下一届毕业生就业;一年后仍未治愈或无用人单位接收的,户粮关系和档案材料转至家庭所在地,按社会待业人员办理。

第三十八条结业生由学校向用人单位推荐或自荐,找到工作单位的,可以派遣,但必须在《报到证》上注明"结业生"字样;在规定时间内无接收单位的,由学校将其档案、户粮关系转至家庭所在地(家居农村的保留非农业户口),自谋职业。

第三十九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要在七月一日后派遣毕业生(春季毕业研究生例外)。

第四十条在派遣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需要调整改派的,按下列原则办理:

1.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辖区内用人单位之间调整的,由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审批并办理改派手续;

2.跨部委、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整的,由学校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统一报国家教委审批并下达调整计划,学校所在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按照调整计划办理改派手续。

3.毕业生调整改派须在一年内办理,逾期不再办理有关调整改派手续。毕业生就业后的调整按在职人员有关规定办理。

第八章接收工作及毕业生待遇

第四十一条毕业生持《报到证》到工作单位报到,用人单位凭《报到证》予以办理接收手续和户粮关系。凡纳入国家就业计划的毕业生,地方政府不得征收其城市增容费。

第四十二条毕业生报到后,用人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和毕业生所学专业及时安排工作岗位。

第四十三条按国家计划派遣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不得拒绝接收或退回学校。

第四十四条毕业生报到后,发生疾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按在职人员有关规定处理,不得把上岗后发生疾病的毕业生退回学校。

第四十五条毕业生就业后,其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工龄从报到之日计算。

第四十六条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其档案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工资待遇由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协商确定,但工资标准原则上应不低于国家规定。

第九章违反规定的处理

第四十七条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部委、地方和学校就业部门,要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建议主管部门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1.不按要求和时间报送生源、需求计划的;

2.不按国家的有关规定派遣毕业生的;

3.其他违反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定的。

第四十八条对违反就业协议或不履行定向、委托培养合同的用人单位、毕业生、高等学校按协议书或合同书的有关条款办理,并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九条对擅自拒收、截留按国家计算派遣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由其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对有关负责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毕业生,由学校报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批准,不再负责其就业。在其向学校缴纳全部培养费和奖(助)学金后,由学校将其户粮关系和档案转至家庭所在地,按社会待业人员处理:

1.不顾国家需要,坚持个人无理要求,经多方教育仍拒不改正的;

2.自派遣之日起,无正当理由超过三个月不去就业单位报到的;

3.报到后,拒不服从安排或无理要求用人单位退回的;

4.其他违反毕业生就业规定的。

第五十一条对利用职权干涉毕业生就业工作或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工作人员,由主管部门或同级纪检、监察部门依法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章附则

第五十二条本规定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系指按照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和研究生招生计划招收的具有学籍、取得毕业资格的本、专科生(含招生并轨招收的学生和招生并轨前招收的国家任务生、定向生、委培生、自费生及电大、函授普通专科班学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含统分生、定向生、委培生、自筹经费生)。

送教上门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以启动工作为先导,从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入手,着力推进“四五”普法工作新发展

一是科学规划,全面启动。按照省、市工作部署和区委、区政府领导的指示及要求,在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迅速投入“四五”普法规划的启动实施工作。首先,在认真总结“三五”普法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市里“四五”规划精神,按照“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的工作思路,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拟草“四五”普法规划草案。其次,广泛征求有关领导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多次召开座谈会,反复研究论证“四五”普法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四五”普法规划与我区“十五”计划的高度统一和融合,同时体现出“四五”普法工作的前瞻性、创新性和广泛性。最后,经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讨论通过。区委、区政府于2001年7月28日以区委[2001]41号文批转了《关于全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区人大常委会也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各镇、街道、各部门和单位也根据区里统一部署,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了本单位普法依法治理五年规划,“四五”普法规划在全区全面启动。

二是宣传发动,形成声势。2001年12月7日,我区召开了“三五”普法总结表彰暨“四五”普法动员大会,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及各镇、各部门和有关单位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一线的同志和先进典型等600余人参加了会议。区委、区政府对75家先进单位、100名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并进一步动员广大干部要组织和带领全区人民全面深入地开展普法工作,进一步推进新一轮普法工作的发展。同时,结合第一个“12.4”法制宣传月活动,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以及宣传展板、宣传栏、宣传横幅等进行广泛宣传,宣传和介绍“四五”普法规划的目标、任务等内容,形成上下一体的“四五”普法声势,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使“四五”普法工作步入了新的阶段。

二、以主要对象为重点,从广大干部和青少年入手,突出强化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

第一、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和执法人员学法用法,推动普法教育深入开展。着重抓住“四个突出”:在学法的内容上突出抓住时代特点,紧紧围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紧密结合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严格按照“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把宪法、WTO法律知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宣传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在学法的手段上突出抓住方法创新,无论是培训课程的设计、教学方式以及电化教学等方面都作了改进,改变过去那种单一固定的模式。在学法的制度上突出抓住制度落实,继续坚持领导干部中心组学法和法制讲座制度。近两年来,区委、区人大、区政协等部门都先后组织了领导干部学法讲座。同时,制定了《关于在全区公务员中开展学法用法活动和进行依法行政培训实施方案》,成立了区国家公务员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对全区在职国家公务员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法律知识培训。2002年对全区80多个单位1988名在职国家公务员进行了学法用法培训和考试。今年,将集中近两个月的时间,分11期对全区近2000名在职在岗公务员进行6个专题的学法培训,此项培训工作已全面启动。在学法的成效上突出抓住效果落实,凡是干部和执法人员培训必须有法律知识的内容,同时,注重扩大各类干部的培训面。2001年,区委党校、区行政学校先后13次对不同班次的干部培训班开设了法律法规知识讲座,涉及2000多人次。2002年,全区举办各类干部培训班35批次,参加人数6400多人。与此同时,各司法、行政执法部门也结合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执法人员学法培训活动。区工商局每年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一季一法一考”活动,每次参加市局组织的考试合格率均达100%;区交通局2002年11月中旬,专门利用一星期时间,组织全系统交通执法人员学习交通行政执法、行政处罚程序等方面专业知识;区地税、国土、农业等部门邀请有关专家或专业人士举办法制讲座,让执法人员了解有关WTO、土地管理及预防职务犯罪等方面法律法规知识;区计生、安监、建设等部门,针对新颁布的法律法规,都组织执法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的培训;此外,区法院、劳动和社会保障、水利、建工、林副业等部门还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学法用法活动,激发执法人员的学法热情,大大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

第二,加强青少年学法用法,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法制教育主要是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建立健全教育网络,形成三管齐下的教育氛围。做到“三个结合、二个发挥、一个拓展”,不断引导和规范青少年法制教育。

“三个结合”。一是结合创建“法制学校”,以学校为主阵地,把青少年法制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各校均组织开设了法制课,每年全区举办各类教育法制培训都近200期,11.4万多学生普遍受到了教育。同时,积极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举办法制夏令营,组织观看教育影视、法制漫画和图片展览等丰富多采的教育活动。实验小学、翠屏山等中、小学自编小品节目进行法制宣传;上峰小学、周岗中学还分别进行《法在我心中》、《誓做遵纪守法文明人》的比赛和签名活动,寓教于乐,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从而增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宣传效果。此外,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法制教育,2002年区教育局组织全区7500多名教师进行了一次学法考试,以此带动和促进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利用“家长会”或“家长学校”,对家长开展法制教育,以提高家长对学生的教育能力。2002年,东善桥镇专门组织600百多名学生家长开展法制讲座,受到家长的好评。竹山中学、实验小学等学校也相继开展了家长课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二是结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分别在大连山劳教所、句容少管所、戒毒所等地建立了校外法制教育基地。各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组织学生参观基地,听少年犯现身说法,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案例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法制教育。铜井、周岗、湖熟、秣陵、方山等镇和街道先后开展了少年犯现身说法教育活动。三是结合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区检察院荣获“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区法院荣获省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

“二个发挥”。一是进一步规范法制副校长制度,发挥法制副校长应有的作用。全区学校共聘请法制副校长72名,都能深入课堂开设法制讲座,定期对师生、家长进行法制宣传教育。2001年法制副校长就开设法制讲座238期,有力地推动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二是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积极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团区委每年都结合有关重大节日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并在全区学校开展“校园拒绝”系列活动。2002年“六一”儿童节期间,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区教育局在全区开展了“法在我心中”法制宣传绘画竞赛活动,区妇联、计生局、司法局、禁毒办、妇幼保健所等单位在大市口广场共同开展了“六一”咨询服务活动。

“一个拓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向区域高校拓展。区政法部门针对全区高校、民办学校增多这一新的特点,主动与高校、民办学校开展共建活动,区法院在金肯学院挂牌成立了“法制教育庭校共建协作体”,区公安局也在河海大学、中英文学校等高校和民办学校开设了法制讲座,进一步拓展了法制教育的新领域,做到青少年法制教育一个不能少。

第三、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不断提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水平。重点发挥“三个作用”,一是充分发挥主管或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培训。2002年,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全区各镇(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人员进行了培训,同时还给东山街道各社区、开发区部分企业劳资人员进行了培训。区发展计划与经济局全年组织企业厂长(经理)培训多达8期800多人次。区财政局全年组织机关、镇、街道及部门分管财务领导和3000多名财会人员进行了法律知识的学习培训。税务、质监、环保、审计、统计、文化、广电、工会等其他企业相关职能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了法律知识培训。二是充分发挥消协、个协、私协、外协等行业协会的作用,对经纪人、市场主办单位负责人、新办企业法定代表人等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三是充分发挥企业的自律作用,强化内部学习和培训。一些区属、民办和个私等企业都加强了内部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和培训工作,并自觉接受或主动派骨干去参加相关主管部门组织的法律法规培训,取得了一定效果。区供电公司、金箔集团、东山发动机厂以及农行、信用联社等金融企业普法工作普遍得到了加强。南京造币厂、南京金箔集团等许多企业已把法律知识作为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任职的基本条件之一、并作为基本素质要求,进行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和严格考试。

第四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促进对流动人口的依法管理。目前,我区流动人口登记为12.6万人,为搞好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暂住人口法制宣传教育的意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谁容留、谁负责”的原则,坚持教育与管理并重。各单位结合行业和区域特点,狠抓流动暂住人口法制宣传教育的各项措施的落实,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提高流动暂住人口守法意识和防范意识。我区还在区工商系统、东善桥镇开展了试点工作,由点带面,推动全区流动暂住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三、以全民教育为基础,从普法的广度和深度入手,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素质

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全民普法教育。据不完全统计,前两年,全区共征订或自编各类法律法规书籍22万多册,举办培训班810多期、参加人员15.2万余人次,上法制课630场次、参加人员21.4万余人次,出板报1.4万多期、专栏4800多期,举办法律知识竞赛226场次,涉及4.6万多人次,送法到基层225场次,开展法律咨询351场次,群众受教育面达67万多人。在群众普法过程中,突出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抓住“三个载体”。

一是以送法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八个送”活动。即:送法进社区、进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进教堂、进监狱、进商贸经营场所。开展“送法下乡”,主要是发挥司法、行政执法等部门职能优势,利用乡镇物资交流会或集中开展宣传活动等形式开展送法下乡活动。2001年,在周岗镇组织开展了以“新世纪送法到您身边”为主题的首场大型“送法下乡”活动,并集中15家部门在各镇物资交流会上进行宣传近20场次,并将有关宣传内容录音通过交流会指挥部的广播和宣传车进行宣传。区司法局充分发挥普法职能作用,近年来共组织公证员、律师及机关干部,开展“送法下乡”法律咨询活动近60场次,接受群众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现场接受法律援助案件20多件,送发法律书籍8000余册,法制宣传材料15000多份。近两年,区、镇(街道)都注重了法制文艺的宣传,使法制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开展“送法进村”,各镇每年都结合“三下乡”活动开展送法进村。2002年区依法治区办公室组织区法院、税务、工商、民政、文化、教育等22个部门,以以案释法为主,编印法制宣传材料4万余份,由各镇普法宣传队伍送到各村(居)委会等进行张贴宣传。开展“送法进社区”,是今年送法活动的一项重点内容,东山、百家湖等街道把“送法进社区”作为创建“示范社区”一项重要任务进行全面推行,先后在小里、岔路、太平等社区开展了“法律进社区”活动。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团体也利用一些节日开展“送法进社区”活动。2002年“三八”妇女节,区妇联、司法、卫生等单位及有关社区在国旗广场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律进社区活动。开展“送法进企业”,一些司法、行政执法部门深入企业厂矿,向企业及职工宣传法律法规。区法院各庭主动到辖区企业送法上门,宣传法律,为企业提供法律帮助,受到了企业普遍欢迎。区法律援助中心等部门每年还结合“八一”建军节开展“送法进军营”活动,区委统战部以及陶吴等镇每年都针对各种教会的特点开展“送法进教堂”活动,其他一些形式的送法活动也得到了有效开展。

二是以各种专项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采的普法活动。先后开展了两次“12.4”法制宣传月活动。第一次宣传月活动,司法、行政执法部门连续举办了4场系列专题法律咨询系列活动,制作了35块法制宣传展板在全区组织巡回展览。第二次宣传月活动在12月4日这一天,区委王书记发表“12.4”法制宣传日专题电视讲话;依法治区领导小组组织了全区19个司法和行政执法部门500名执法工作者在国旗广场举行宣誓仪式,决心忠于宪法和法律,公正公平执法,以此促进执法形象的改善和执法水平的提高。区法院、检察院及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又在市民广场开展了法制宣传日专题法律咨询活动。结合“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我区编印了《农村常用法律法规常识》10万册,利用各种送法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地赠送给全区10万户家庭,2001年3月在东山章村举行了赠书仪式,区四套班子领导亲自将法律书籍送到了一些家户家中。此外,一些部门也积极开展宣传活动,税务部门每年都开展了“税法宣传月活动”,计生部门结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实施开展了专题宣传月活动;区民政、安监、药监等部门也结合行业特点开展了法制宣传月活动。,区水利、工会等部门分别结合“中国水周”和《工会法》颁布纪念日开展了宣传周活动。区工商、环保、土地、建设、残联等部门结合“3.15"、“环境保护日”、“全国土地日”、“助残日”、“老人节”及“城市规划法”颁布纪念日等,举办大型宣传咨询活动。结合新《婚姻法》的颁布实施,全区上下掀起了学习宣传新《婚姻法》的热潮。与此同时,一些单位配合阶段性工作或以各种学法竞赛活动激发群众的学法热情。如人大选举、农业税收、依法服兵役、禁毒等工作,均举行了广泛的法律法规宣传,有力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区总工会在企业女职工中开展了学法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家庭学法等竞赛活动。

三是以新闻媒体为载体,普法教育深入千家万户。广播电视除在广播电视新闻中加大法制新闻报到力度外,还开办了《社会视角》、《法庭内外》、《江宁警方》、《法制报道》等专题、专栏。近两年来,共播出电视新闻200余篇,电视专题400档(次),播出广播新闻近400篇、广播专题200多档(次)。江宁日报也开辟了《法制经纬》、《环保天地》、《劳动与社会保障》、《价格服务台》、《江宁药监之窗》、《法律咨询》等栏目。区国税局同江宁广播电台协作开播了“江宁国税之声”,让税法传入千家万户。此外,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镇(街道)和各部门及相关单位,先后参加了南京市举办的WTO网络法律法规知识和《价格法》知识竞赛,均获得优秀组织奖。现在,我们正利用依法治市网站中的江宁区域网站的网络宣传优势,大力宣扬我区普法依法治理的工作成果、经验和工作动态,增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互动性,从前阶段依法治市办公室统计结果看,我区的网络信息总量处在全市区县第一位。

四、以安全创建为目标,从打造最安全新市区入手,全力维护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

一是牢牢锁定“最安全新市区”奋斗目标,围绕“严打”整治斗争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根据“严打”整治斗争实际需要,每年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都将围绕“严打”整治斗争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力求提高广大公民的防范意识,维权意识和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意识。在开展“严打”整治斗争期间,连续编印5期宣传材料发往全区宣传,制作录音带,运用宣传车,在东山城区主干道、集贸市场、闹市区等人群集中地巡回宣传,并利用“送法下乡”等活动在全区各镇广播宣传达40多场次。区公安和法院等部门多次在城乡或学校召开公捕、公审大会,威慑犯罪,教育干群。

二是结合各项专项治理活动,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活动。全区结合各类创建和专项治理活动,深入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如2000年在处置东善桥柿子山非法采挖“绿松石”事件中,就组织镇村组干部、党员、教师等农村基层骨干1400余人次,上门送发法制宣传材料1.5万余份,张贴标语宣传材料2250余张,悬挂宣传横幅27条,同时,灌制了6盘宣传录音带,利用法制宣传车在相关村镇宣传270余场次,有关镇也利用有线广播进行宣传,有效扼制了对矿产资源和森林植被的非法破坏。在校园及周边地区集中整治专项活动中,又把青少年法制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推动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广泛开展。在今年整治“三小车”过程中,专门制作了两盘录音带,从8月1日起,分两个阶段,利用宣传车在整治重点区域巡回播放,宣传治理“三小车”的重要性以及有关规定等,教育广大群众树立遵纪守法意识,自觉配合全区整治“三小车”工作。此外,在“古风云”铁路专线治安整治以及集贸市场、城区市容交通等专项整治中,都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三是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先导性作用,为妥善处置突发性事件和严防发生大规模服务。在今年抗击“非典”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既依靠科学、又依靠法律防治“非典”已成共识,无论是政府依法管理、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依法公布疫情都需要宣传法律,唯有如此,才能依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更为有效的依法行政。这次抗“非”宣传教育,是尽一切可能、尽一切力量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地毯式的宣传,其广度、深度是前所未有的。据不完全统计,防“非‘期间,全区共送发法律书籍达14万多册,法制宣传材料达26万多份,为依法做好“非典”防治工作和取得阶段性战果创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的法治环境。在铜井沉船、汤山特大投毒案等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善后处理过程中,深入细致的思想和法制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同时,在处置因征地补尝、企业改制、环境污染、拖欠工资等引发的各类,法制宣传工作始终走在最前沿,为妥善处理各类以及经济转型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因东山老城区的拆迁,利丰集团、天宝集团的改制引发的中,法制宣传工作重要性显而易见,也取得了应有的效果。

五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消除一切重特大事故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江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2001年,针对全区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和不安全隐患,及时编印600余份宣传材料,发送到全区各化工、矿山、砖瓦企业、各建筑施工队、各易燃易爆场所,各河道渡口以及公众聚集的影剧院、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等场所,还通过广播等新闻媒体,重点宣传了《矿山安全法》、《消防法》、《劳动法》和《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法》一颁布,区安监局就编印了1万册单行本送发到有关领导、部门和企业、厂矿。区建工局结合建筑行业安全生产月活动,在全区建筑工地开展了“安全生产知识万人答卷”活动,为建筑行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今年6月麒麟镇因军事设施保护紧急关停了窦村四家采石场(8个塘口),在整个关停采石场的处置过程中,由于有效发挥了法制宣传的引导作用,为依法保护军事设施安全创造了前提条件,最终快速妥善地关停了四家采石场。近期我区第一个安全生产网又在江宁开发区正式开通,将对进一步扩大安监部门与社会各界的信息交流,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起到积极作用。

五、以服务发展为主题,从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入手,努力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结合政府信用建设和金秋经贸洽谈会,开展专项宣传活动。结合区政府开展“投资环境改善月活动”,各职能部门积极以多种形势开展与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树立市场主体“重合同、守信用”观念。2002年9月9日—9月15日,全区专题开展了以创造法制规范、公平安全和“亲商、安商、富商”的市场环境为内容的“爱我江宁、法记心中”法制宣传周活动,极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创业氛围。

二是围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集中开展专项法制宣传活动。为进一步规范全区机动车维修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区交通部门大力加强专业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机动车维修行业的守法经营和服务意识。区文化等部门专门组织文化市场从业人员200多人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并有针对性地编印了300份法制宣传材料发到各经营单位。在全区集中开展的整顿集贸、文化、农资等市场的专项行动中,公安、工商、质监、农业、烟草以及金融等单位结合各自的职能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三是结合行业管理的特点,加强公民尤其是行业管理相对人的法制教育。各行业的主管部门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进行广泛宣传,不断强化行业管理相对人的法律素质和文明意识,增强行业管理的能力。同时结合行业治理,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开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劳动用工、医药卫生、土地招投标以及广播电视、电力通讯等行业治理过程中,各行业的主管部门都开展了丰富多采的宣传活动,促进了行业依法治理工作有效开展。

六、以创新机制为途径,从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入手,有力保证普法工作的有效运行

一是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全面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领导。今年,我区对依法治区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调整,增设了9个成员单位,成立了8人办公室主任团,强化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领导。在“四五”普法的启动实施中,区委、区政府对启动工作十分关心,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作出指示。同时,在资金保障上给予极大支持,把普法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每人每年0.20元,至今已拨款37万元,各镇、街道普法经费除列入财政预算外,基本实行实报实销制度,使规划得以顺利启动实施。在每年的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上,区委、区政府都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作出统一部署。在区委的统揽下,各镇、各部门和单位进一步加强了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及时调整人员,健全办事机构,并把普法依法治理列入“三个文明”建设的目标管理,形成了上下呼应的普法依法治理新的发展趋势。

二是进一步完善工作规范,促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有效落实。为便于工作计划的操作和贯彻落实,2002年的普法依法理工作计划首次由区委办转发全区实施,今年区委、区政府直接批转了普法依法理工作计划,既规范了文件的发放,又增强了计划的严肃性。同时,进一步完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会议制度。每年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都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今年年初全区行业依法治理工作会议上,为全面促进行业依法治理健康发展,区委、区政府就进一步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又专门提出了要求。领导小组办公室也规范了办公室主任例会制度和重要工作研究制度,凡普法依法治理重要工作都进行集体研究,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整体性。

三是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不断强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力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涉及到社会的各项领域和各个层面,为此,区委、区政府将普法工作列入年度两个文明和区机关思想作风建设考核范畴,同经济利益挂钩。同时,为加强普法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又结合实际制定了依法治区工作考核办法,每年度进行考核验收。考核办法既规定了共性考核,又分别规定了镇(街道)、部门、村、校、企事业单位等考核办法,使考核工作有章可循,从而促进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2001年,我区按照上级要求和依法治区年度工作安排,对全区18个镇、89个区级机关部门共107个单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了考核,优秀率达71%。2002年又对全区20个镇(街道)以及80个区级机关部门共100个单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了考核,优秀率达83%。今年将对全区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各镇人民政府进行执法责任制考核,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执法人员的学法培训和执法部门对社会法律知识的普及情况。

四是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有效保证普法依法治理的健康运行。这两年着重强化了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2001年7月,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就我区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第三个五年规划实施情况及第四个五年规划的主要内容向区人大常委会进行了汇报,区人大常委会作了专题审议。2002年6月,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又就落实区人大常委会2000年5月关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情况审议意见作了汇报。此外,土桥、江宁等镇人大对本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也给予了评议。

五是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推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蓬勃发展。一是在区级机关建立了40人的普法讲师团;在镇(街道)建立了百人普法教员;在村和企业建立了1155人的千人法制宣传员,并制定了各自的工作规范,充分发挥其在普法第一线的主力军作用,为“四五”普法的贯彻实施奠定了基础。今年的国家公务员培训基本上是我区普法讲师团成员授课,同样,在今年的防“非”法制宣传过程中,法制宣传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结合机构改革,全面调整充实依法治区联络员队伍,目前联络员队伍已涉及到全区90多个部门和单位。三是实现目标管理。依法治区联络员、普法讲师团由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一管理、培训和业务指导。普法教员和法制宣传员由各镇(街道)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一管理、培训和业务指导。目前,区依法治区办公室对依法治区联络员进行建档规范,各镇(街道)均对基层普法骨干进行了培训,队伍素质有了一定提高,各部门也结合机构改革,加强了对单位法制机构的建设和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有人管、有人抓,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

“四五”普法下一阶段的工作设想

虽然我区“四五”普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四五”普法工作任务仍十分坚巨,为了实现“两个提高、两个转变”目标,切实完成本区“四五”普法规划和决议规定的各项任务,不断推进依法治区进程,为江宁在南京“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中创建特色区域创造有利条件。下一阶段将从五个方面全面加强“四五”普法工作。

一是围绕“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突出抓好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认真学习、领会和宣传十六大精神,加强对十六大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精神的学习宣传。学习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学习宣传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理论;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版权所有

二是围绕“进军第一方阵”目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围绕进军“苏南第一方阵”目标,继续配合“十五”计划的运行,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重点,结合沿江开发、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趋势,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和“WTO”知识的学习、宣传,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进军第一方阵”三年打基础创造条件。

三是围绕全力“打造平安江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按照“建设平安江宁,创建最安全新市区”的目标,进一步加强有关“严打”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继续深入开展与群众生活、生产、工作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整合社会资源,在送法下乡、法律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等活动中,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的功能性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

送教上门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从2015年开始,我校开始积极实施“送教上门”工作,即由我校教师分工结对定期到不能入校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家庭,免费提供个别化的教育教学服务。如今,此项工作已是我校教师特教工作的一部分。

本学期,我负责庄得辉的送教上门工作。该学生为唐氏综合症男童,今年12岁了,户口所在地为红城镇永安村三社,现随父母居住在兰州新区彩虹城的一套出租楼房内。其父母先后带孩子去兰医二院、一院、省人民医院、陆军总院做检查,得知孩子智力低下的原因是染色体异常,并伴有先天性心脏病。孩子曾上过4年幼儿园,因为有语言和行为障碍,普通小学拒绝其入学。

一学期来,本着全心全意为该生和家长服务的宗旨,既帮助该孩子学习简单的语数知识,也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习,提高他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送教对象虽然只有一人,且每周只送教一个下午,但工作异常艰辛,现总结如下:

1.了解对象,制定方案

我们先把送教上门的打算告诉家长,及时与家长取得互动,赢得他们的支持,把温暖的阳光送进他们的心坎里,让他们体验到人性的温暖和社会的关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孩子的病因、家庭成员、发病的情况、治疗情况、作息安排、与孩子惯用的的沟通方式、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孩子的脾气、性格等,为后面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我们在了解了儿童的大致情况后,在运动、感知、语言、认知、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送教计划。在教育方案制定之前,先征求家长的意见,取得他们的认可和支持,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与训练中,每次具体送教时间由学校、老师与家长电话协商而定。所定的送教时间相对稳定,原则上要求家长在场,这样对孩子来说有一个适应过程。同时,家长在旁进行配合、学习,以便自己在家中也能用相同的方法对孩子进行训练,增加孩子训练的频率。

2.注重实用,送教到位

为能更好地完成送教任务,我和同事不断总结、反思,理论联系实践,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加强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认识,明确送教上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提高移动课堂的实效性。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心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包括简单的识字、常用的称谓、简单的实用算术等,每次的必修课程从教育与康复、知识与技能的角度出发,以提高认知、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能力为宗旨,有计划地开展工作。

3.家校携手,取得成效

在我们的辛勤工作下,送教工作保证了质量,既帮助庄得辉学习了知识,鼓励了家长,也指导了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习,帮助孩子进行协调性康复训练,受到了家长的欢迎。

通过一学期的工作,我觉得送教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无规范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用书,送教工作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应研制送教上门教学体系,开发相应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