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产业调研报告(精选5篇)

  • 信息化产业调研报告(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 在目前的形势下,我国高校的科研发展进入了相当重要的时期,在高校竞争力上,知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其衡量指标[1]。高校科研成果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影响较大的,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方式,向…

信息化产业调研报告(精选5篇)

信息化产业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转化;技术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6-0136-02

1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

在目前的形势下,我国高校的科研发展进入了相当重要的时期,在高校竞争力上,知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其衡量指标[1]。高校科研成果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影响较大的,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方式,向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中国走向繁荣的速度。

在多年里来,各个高校始终把“改革创新、服务国家”作为学校发展的理念,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阶段,各个高校明确提出要把技术创新放在学校发展的首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截止到2016年底,中国高校与各个地方政府合作共建162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24个技术转化中心,年度转化项目达到2281个,实现销售达到1073亿元,孵化产业1547个,共累计向社会培训人才53419人,在过去的一年,各个高校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得各个地方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434.28亿元,利税832.91亿元。

2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需求

基于向不同科研用户在成果转化中的信息需求了解,笔者在我国15个省份的42家科研院校中,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方法,围绕用户需求特点、用户产业信息搜集困难以及用户基本信息等等一共设计了几十余项观察指标,此次点差问卷共发放734份,对126名可以女人缘进行了访谈,这些科研人员主要由教授、副教授以及研究生等组成,在此之中,教授所占比为56.00%,副教授所占比为37.00%,研究生等所占比为7.00%。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结果分析表明”:

1)中国高校的相关科研经费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国家或者省级部门项目支持或者由高校自筹的方法来完成[2],在此之中,国家以及省级经费为84.00%,高校自筹或其他形式为16.00%。

2)在解读用户在项目上的实施数据是发现,多数处于试验阶段或者还在立项、研制阶段,假如又把市场预测目标阶段放入我们的调查来看,在科研成果转化的前几个阶段的总比达到82.41%,表明各个高校的科研成果还没有正式进入市场,他们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在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工作上,还存在着大量的困难。

3)在高校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对于学位论文、专利等常规文献以及技术信息、政策信息、研究报告等非常规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需求,只是由于每个研究人员的工作职位不同,对于所需要的信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4)在目前来看,高校科研人员在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上,可以主要分为公共信息渠道、校内渠道、个人渠道以及商业渠道等等[3]。公共信息渠道包括公共图书馆、免费网站等,校内信息渠道包括校内图书馆、校地合作等等,个人渠道包括项目评审、项目申请等等。

5)在目前的环境中,高校科研人员对相关信息的@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信息面过于广泛,导致信息搜集耗时长,并且对于信息收集的准确性不能保证。此外,科研人员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数量上比较少,在对于所做科研行业的发展动态了解上比较弱,对于全程对数据的跟踪也是相当困难的。

6)访谈用户在对于相关信息服务上有相当大的期待,他们希望可以有一个信息整合与处理的平台,在对于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上有很大的需求,希望可以在需要时,对这些信息能够随时获取、调用。

3 面向科研用户需求的相关信息

3.1 相关信息类型与特点

在以上的调查中发现,中国高校在科研技术创新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中比较注重非传统的信息,所以就这些信息进行了归纳[4]。

3.1.1统计类信息

在经过相关的研究部门对资料进行整理后,所得到的产业信息资源汇总。这些资源信息主要是以手册、数据库以及年鉴等形式表现,比如“中国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中国2016年经济统计手册”等等。

3.1.2报道类信息

其主要是由相关的技术创新进展、动向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所挂钩的信息。在报道类信息上,它的优点主要是可以向用户传递即时性的信息,在对于国内外的经济信息、生产建设信息以及市场动态上都可以向用户传递最新消息,通常报道类信息是以网站为通道,也有一部分是通过传统的报纸来传递,比如“中国新闻网”“新华日报”“第二财经新闻”等等。

3.1.3报告类信息

其信息主要是指通过对某一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后得到的要就成果信息,其主要特征是比较严谨,内容深刻等。在研究报告中,根据研究的层次可以对它分为分析报告、调查报告、可行性报告等等[5]。根据报告中的文字形式可以对它分为技术分析型与统计图表型。在研究报告的来源上又可分为政府研究报告、行业分析报告、数据库收录报告等。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分析型、数据型等。

3.2相关信息获取途径

3.2.1国内外权威机构

国内外权威机构会定期一些研究报告、相关政策等信息,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来源。

3.2.2行业机构

行业机构一般是指行业发展规划政策实行的行业权威部门。比如“国家能源部”“中国小麦研究中心”等。

3.2.3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是行业科技发展后形成的产物,行业协会作为沟通行业内部的纽带,对行业的利益平衡进行协调,是一个公共性的部门,比如“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技协会”等。

3.2.4商业数据库

在商业数据库中,其信息存储相当广泛,并且检索速度很快,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信息来源。

4 面向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平台的构建

在各高校不同的科研领域中,笔者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应用至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平台构建中。

4.1 资源调研

在技术服务平台的构建中,资源调研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本次调研一共对几百个相关的网站进行了跟踪,通过上述信息渠道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6]。在这几百个网站中,对其中的每一项都进行了相关信息的汇总,在对会总会的信息进行分析之后,整理出需要的信息,应对其来源网站进行检测。在所需要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信息中,政策法规类信息网站为57个,生产技术网站有43个,新闻资讯类网站有273个,研究报告类网站有67个,在此之外,笔者要对相关的图书、报告以及年鉴进行了信息的更新与补充。

4.2信息采集

参考国家科技部的《网络资源描述元数据规范》、国家科技图书中心的《NSTL数据加工规范》以及《会议资源元数据研究》。

对于需要的信息网站上的更新频率以及资源数量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信息进行采集,对批量化数据进行自动导入、对零散数据进行人工添加、对有规律的信息进行智能识别[7]。对于信息数据分散比较广的内容,根据网站自有的数据分析软件自动进行收集,并在信息收集之后,有相关的人员进行识别,对于不需要的信息予以剔除,需要的信息进行录入。并按照前文所述的规范进行后台部分的导入,在数据库系统因为在元数据方面是相当规范的,所以可以采用批量化进行自动导入,对于数量比较少的信息通过人过添加方式进行导入。在收集信息之后,对这些信息按照后台录入标准进行统一标准制定,对不同的信息资源实现规范化组织。

4.3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

基于用户需求的调查情况,以新能源行业的信息整合平台建设技术为参考,对服务平台进行开发,对于整个服务平台运用dotCMS开源系统实现二次开发,增加服务平台的系统稳定性,在此系统中运用的基本环境是Eclipsc+MySQL+dotCMS+tomcal[8],系统主要模块包括系统管理模块(接口管理、数据库管理)、用户推荐模块、系统前台模块、用户资源评价模块、检索模块等等。

4.4服务平台前台的服务功能

在基于知识产权的大数据下,服务平台紧紧围绕用户的需求,对不同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在服务平台中信息资源主要包括行业报告、政策法规、统计数据、新闻资讯以及相关的技术动态、专利成果等等。在每一种信息类型中,都按照信息内容进行分类导航以及相关连接。在服务平台上,还可以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下载功能、信息分享传递功能以及用户评论功能等等。并在平台使用的过程中,对平台的服务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扩展,比如面向第三方的RSS调用、用户空间体验等等。

4.5服务平台试试效果

在改新能源产业服务平台设计应用成功后,在以此为基础之上,在各个高校的其他科研成果上也进行了相关服务平台的设计应用。在每一个服务平台上,对相关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宣传,并且截止到目前,已经有许多技术服务平台信心实现了与其他系统的信息交换,在截止到2016年12底,从技术服务平台得到的反中可以得到,98.54%的用户在服务平台的体验感比较好,平台内容比较丰富,在平台的其他方面,用户也给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5 结束语

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平台是支撑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服务系统,在此系统的构建上,需要建立相关的高校合作工作方式,将这种合作方式贯彻至服务平台建设的整个过程,去实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诚,王晓兰.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10):10-11.

[2] 朱雪忠,李闯豪.AUTM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构建高校技术转移信息平台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6(16):166-171.

[3] Currie W L,Wang X,Weerakkody V,et al.Developing Web services using the platform:technical and business challenges[J].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3,17(5):335-350.

[4] 陈飞宇.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校企技术转移机理及博弈模型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5] 邵荣,徐雯,丁小芹,杨锐,吴跃伟.面向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产业信息集成服务平台构建方法探索[J].现代情报,2015(11):74-78.

[6] 白光敏.我国高校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法律制度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5(13):47-48.

信息化产业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在电力市场中,电力企业应该根据营销部门的要求组织专门的信息流,这就也是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笔者给出了一个系统的定义电力市场营销信息系统是由人、计算机和计算机程序组成,为电力市场营销决策者收集、挑选、分析、评估和分配需要的、及时的和准确的市场营销信息的系统。为了确保电力市场营销系统中分析、计划、执行、控制的职能能够有效的实施,电力营销部门必须广泛搜集和开发电力市场营销的信息。该系统主要为营销部门搜集和评估市场信息,将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分配给电力市场营销部门,大部分信息来源于四个方面,即营销决策分析、营销调研、电力企业的内部报告以及搜集的营销情报。所以,电力市场营销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四个子系统。

2内部报告系统

电力企业的内部报告系统中最主要是内部会计系统和成本核算系统,提供的信息来源于企业内部,同时辅以销售报告系统,将电费收缴及拖欠、系统容量、现金流量、电力销售等情况的集中体现。电力市场营销管理者将以上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经过总结找出市场营销中产生的新的问题和机遇,然后将实际绩效比照着预测目标,找出其中的差异,然后制定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用电合同一电费收缴”循环是内部报告系统的核心。针对“业扩、报、装”和计量、抄收之间存在的问题,电力市场营销部门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分类,并针对问题涉及的部门(包括生产、管理、运营、维护四个部门)做好分送和传达工作。营销报告系统搜集的生产和经营方面的信息必须是准确、全面的,并及时传送至电力企业即电业局、电力局或公司)经理(局长或董事长),以把握准确的时机,从规划、建设、改造、发展以及设备的维修与更新等方面做好电网电源工作,认真落实企业市场导向生产的方针政策,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使企业保证绝对的优势。同时,内部报告系统也是电力市场营销部门常用的基本信息系统。用于电价、用电量、用电合同、电费收缴情况、负荷发展整体趋势等体现了该系统的工作内容。电力营销部门通以上述信息,可总结在电力市场竞争中存在于企业内部的问题,同时也能发现推动企业发展的市场机遇。

3营销情报系统

电力企业内部报告系统的工作内容是搜集管理部门所需的结果数据,而市场营销情报系统的工作则是搜集管理部门所需的正在发生的与外部环境变化相关的数据,管理者可从中总结出这一阶段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发现企业未来的发展机遇。因此,笔者得出了该系统的定义:电力市场营销情系统是使电力企业的管理者获得日常的、与电力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相关的、合理的信息的一整套程序系统和来源。电力市场营销部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获取外部营销情报:(1)无方向(目的)的观察法。该方法不存在既定的目标,只是通过和外界的交流,将有价值的信息收集起来。②有条件的观察法。该方法不是主动获取营销情报,但从某种角度而言,还是在一定范围内有针对性的作接触信息资源。③非正式收集法。该方法是以某些内容为目标或是为了搜集某些特定的信息,而进行的一种无组织的、局限性的活动。④正式收集法。该方法是为了获取特定信息而进行的一种经过缜密思考的活动——一般都是预先制定与活动有关的程序或计划,采取审慎严密的行动,以获取某些特定的信息。在电力企业中,往往是营销部主任或经理白行搜集营销情报,他们采取的方式主要包括:与电力用户(特别是大客户)、电力供应商(发电企业、电力公司和供电局)、分销商及其他人员进行交流;与电力企业内部各部门经理和成员之间进行交流:或是从相关报告、文献、报刊和书籍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但这种途径一般都具有偶然性,极有可能因为未及时把握某些有价值的信息而失去一次市市场发展的机遇。电力市场营销决策要求必须采取灵活的方式科学决策,这主要取决于电力市场营销情报的数量及质量,进而会对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产生不利影响。而一个成功的电力企业,则可以通过有力的举措,从质量、数量上谢一步改进市场营销情报。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鼓励、训练营销人员努力挖掘新的情况。电力市场营销人员相当于电力企业的眼和耳,由他们提供的信息一般都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但这些人员由于日常工作比较繁忙,无法及时汇报工作进度,或者在汇报时丢落重要的信息。所以,电力企业有必要强化市场营销人员对情报收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可制定相应的规范或政策,促使他们认真对待电力市场营销情报的收集、整理、汇总、分析工作。

第二,电力企业要积极鼓励其零售商、分销商以及各个中间商(专门从事电力销售的公司)。对于地区级别的各个大中型用电公司和供电局来讲,电力公司或电业局可积极鼓励其及时汇报重要的情报信息。

第三,电力企业通过同外界专业情报部门、政府计划部门和管理部门加强联系,获取可靠的宏观市场环境变化情报信息。

第四,电力企业还可以通过建立电力市场营销信息中心来收集和传达市场营销情报。设置专门人员负责重要情报的收集、整理和通报工作,比如,在有远见的电力企业中已经设立了企业策划部,市场营销情报的收集与整理就可以作为策划部门的工作之一,这些专业人员,协助营销经理或主管局长进行新信息、新环境、新情况的评估,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电力市场营销情报的价值。

第五,利用多渠道、多形式了解竞争对手的市场营销活动情况,包括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行业协会活动、学会活动、参加各种短期培训班,阅读竞争者的宣传资料和广告,聘请竞争者的前员工等来了解同行竞争对手的市场营销情报,以便于改善自身的市场营销工作,提高企业的市场营销绩效。

4营销调研系统

电力市场营销部门还应该委托专业人员,深入研究和探讨企业的市场发展机遇及存在的某些问题,然后做出销售预测,但是一切必须以市场调查为前提。由于电力市场营销企业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时间进行专业的电力市场营销情况的调研,因此一般都借助外力(专门从事市场营销调研的人员1来完成。可将电力市场营销调研定义为:电力营销调研是系统地设计、收集、分析和整理有关数据资料,并提出与电力企业当前与将来可能面临的特定的市场营销状况有关的调查与研究结果。从定义、目标来看,电力市场营销信息系统与电力市场营销调研系统大同小异,虽然研究程序和采取的方式极为相似,但两者仍存在本质性的差别。

5电力市场营销决策支持系统

电力市场营销决策支持系统是通过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系统支持、协调相关数据收集、处理与决策的系统、工具和技术,是一个组织或企业得到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相关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转化为电力市场营销活动的基础。

信息化产业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一、网络环境下财务报告相关性的影响因素

(一)提供具有预测价值的信息会计的基本功能是预测。财务预测所提供的信息不同于历史性财务报表,因为投资决策主要与上市公司未来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有关。只要财务预测的质量可靠,这些信息将远比财务报表提供的历史信息更具实用性,这正是预测性财务信息存在的理由。传统财务报告由于受限于技术等原因,很少在实务中涉及预测信息的披露。但在网络环境下,各种网络工具和技术使财务预测信息的披露成为可能。Litan andWilson(2000)从财务报告本身角度出发,提出更有效地利用互联网的能力,生成具有前瞻性的财务报告,不仅要描述历史成本,而且提供更准确的组织当前和未来的前景;企业要把重点放在用户的信息需求,而不是纯粹的公司角度的成本与效益分析上。因此,企业发展前景规划、盈利预测披露、风险预测、重大投资项目收益情况预测等信息是财务报告相关性的重要因素。

(二)披露完整的信息 相关性与信息的完整性有密切关系。如果信息不完整,会导致虚假信息或误导。从而使信息不可靠和不相关(IASB,2001)。除了基本的报告要素外,根据充分揭示原则,财务报告应披露影响信息使用者判断的非财务信息及专项、重大事项,以弥补基本报告内容的不足。非财务信息及专项、重大事项信息包括背景信息、公司的行为守则、产品与服务情况、公司经营的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公司的影响、社会责任信息、公司治理报告、关联交易信息等。根据Berk(2001)的研究,许多公司扩大其财务报告,包括朝向战略目标进程的措施,以及关于社会和环境表现的信息。这些努力有助于减轻风险并建立诚实和负责任的企业公民的良好声誉。如果上市公司没有正当理由而拒绝披露这些信息,则会直接影响其财务报告的相关性。

(三)建立会计与管理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流程网络环境下财务业务一体化是将财务会计流程与经济业务流程有机地融合,实时生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信息。具体做法是将企业所有财务系统和非财务系统的数据集中到一个逻辑数据仓库,当需要信息时,具有数据使用权的各级被授权人员通过报告工具自动输出所需信息,使得财务与业务之间的信息能及时有效传递。同时,信息集中也避免了数据的不完整和重复情况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企业的数据共享,简化了流程,并能加强财务对业务的及时反映和监控,真正将会计控制职能发挥出来,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同时,有助于企业向使用者提供更加相关的财务报告。

(四)提供个性化信息,实现按需报告按需报告的思想源于美国会计学家乔治・索特提出的事项法。他认为,“财务会计人员的任务只是提供有关事项的信息,而让使用者自己选择适用的事项信息”。其后,又有学者提出了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这种模式是“大规模按顾客需要组织生产”思想在会计报告中的应用,是相对于通用报告提出的,目的是通过提供按需求编制的报告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对于目前的通用报告,使用者、学者和监管者均对其有用性提出了质疑。使用者发现财务报告往往与决策不相关,这是由于它们更像是为遵循标准和法规而编制的报告而不是用来交流信息的工具,没有考虑到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多样化的。因此从披露内容和形式上看,考虑到不同类型用户之间由于决策目标不同而导致的的信息需求差别,应按需提供报告,使财务报告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相关性。

(五)实现披露模式上的互动性Barr(2000)将互联网描述为一种沟通模式的转变。在上市公司的财务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与投资者的关系。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是单向的,主要表现为上市公司按法律法规进行信息披露活动,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沟通平台。而国外上市公司投资者管理关系是双向的,是一种可以使投资者与上市公司随时保持沟通的机制。因此,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缺乏沟通的互动性和效率,并且不够系统化和长期性。而要做到按需报告,财务报告系统必须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做到披露模式上的互动性。如薛云奎(1999)提出了“会计频道”的概念,肖泽忠(2000)研究了“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张天西等(2003)提出了“多层界面报告模式”。近年来XBRL的发展可实现信息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挖掘、、展现功能,有助于这一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

(六)将财务报告中的关键数据链接到其明细的来源、变化Sorter(1969)认为,传统的财务报告是一种价值理论的产物,价值法下的财务会计假设预知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及该需求的同一性,这将导致财务报告数据的高度综合性,使得信息使用者只能接受通用财务报告模式,而不能得到自己所需的财务报告。Sorter指出,在不完全了解信息使用的需求和决策模型的情况下,会计应立足于提供与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相关的经济事项的信息,由使用者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即将数据综合的任务交给信息使用者。因此,财务报告应包括足够的明细数据以便使用者能重构发生过的经济事项。在理论上看此模式有利于信息透明度,提高相关性。网络技术中的超链接为这项任务提供了有用的工具。Price(2001)描述了因特网上数据的三个特点:高度、宽度和深度,就是指超文本链接。与传统的硬拷贝(纸、磁盘)报告相比,超链接提供了信息系统中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项目之间的自动链接,允许使用者根据特定的兴趣和目标制定个人浏览在线信息的搜索战略(Conklin,1987;Boehler,2001),从而提供获取信息数量上和方法上的灵活性,在提高财务报告相关性方面意义重大。

二、财务报告相关性问卷调查与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概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26份,回收308份,其中剔除回答不完整的和非上市公司的59份,有效问卷为249份。被调查者中普通财务人员占77.89%,构成了被调查主体;其次为部门主管,占19.76%,其他人员占2.35%。问卷主要围绕网络环境下的上述6项能促进财务报告相关性的因素展开,将各个项目分为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和不重要五种情况,并依次赋予5、4、3、2、1的分值,以每种情况出现次数的比重作为概率分别计算平均值和标准离差率。在分析中计算汇总两类百分比。一类是被调查者中赞同上述因素能够提高财务报告相关性的人数所占百分比,另一类是实际能做到这些项目的公司占总数的百分比。分析方法是以平均值和标准离差率来衡量赞同程度和意见分歧程度,并通过比较两类比例(观点赞同比例和实际比例)发现观念与实际之间的差距。调查分析目的主要是从普通财务人员的角度来看网络技术对财务报告相关性的作用,进而找到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问卷调查情况如表1所示。

统计分析:(1)特征一的平均值为3.53,介于一般和比较重要之间,但倾向于比较重要。即半数以上调查者(55.02%)认为网络环境下企业应该向投资者提供具有可预测价值的信息,网络技术也具有促进企业提供预测信息的力量。本项目的标准离差率相对较小,说明在这点上被调查者的意见基本是一致的。但在公司提供预测信息的实务上还尚未涉足。(2)特征二的平均值为3.64,介于一般和比较重要之间,说明大部分(63.86%)人认为此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有正向关系。从标准离差率来看,被调查者的意见分歧程度一般。实际能做到的企业只有20%。(3)特征三的平均值为4.15,介于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之间,即大多数人(75.9%)认为企业应建立会计与管理控制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流程。此项目的标准离差率为0.32,在本组中基本居中,说明在这点上被调查者的意见分歧程度一般。实际值为63.03%,与观点赞同率有一些差异,说明企业实际还有待进一步加强。(4)特征四的平均值为4.05,与特征二的结果相似。大多数人(81.53%)认为企业应根据客户订制,提供个性化信息。从标准离差率来看,被调查者的意见较为集中。实际比例(2.8%)与赞同率相比有明显差距。(5)特征五的平均值为4.28,介于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之间,即76.71%的人基本赞同此项目。其最低的标准离差率说明被调查者的意见较为一致。实际操作中,能做到与投资者互动的企业只有1.2%。(6)特征六的平均值为3.18,介于一般和比较重要之间,说明大部分人认为链接到明细数据来源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关联性不明显。本项目的标准离差率较大,说明在这点上被调查者的意见分歧程度较大。而实际上几乎没有企业能做到这一点。

从相关性的以上特征看出,大多数人认为网络环境下应提高财务报告的相关性,但实际执行情况某些方面差强人意。

三、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信息化产业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环境信息报告主体;利益相关者;博弈

[中图分类号] F299 [文献标识码] A

Game Betwee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Reporters and Stakeholders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Regions Inhabited by Mixed Ethnic Groups

SUN Zhimei, LI Xiulian, ZHANG Xuli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of the regions inhabited by mixed ethnic groups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cludes both micro and macro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There is a game between information reporters and stakeholders. The analysis of game pattern brings in variable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enalty, reputation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which enriche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The study suggests stakeholders taking part in reporting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raising penalty, focusing on environmental reputation, promoting a supply side reform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 facilitating internalization of social cost.

Key words: regions inhabited by mixed ethnic groups,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reporters

一、研究背景

在党的十报告中城镇化被提到了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地位,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称为“新四化”,四者要实现同步、协调发展。

2014年3月16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其中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同时指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等。[1]

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要注意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要关注对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民生与福祉的提高,建设美丽城镇。城镇化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伦理问题。[2]散杂居民族地区由于其分布面广、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在实现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道路上,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为环境信息报告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语境。

本文基于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背景,着眼于其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治理,借鉴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对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协调进行分析。

二、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环境信息公开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它不仅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也是推进我国环境管理工作全方位提升的重要手段。[3]环境信息报告问题与利益相关者的内在机理,为治理城镇化产生的环境问题提供一种制度引导,为协调城镇化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关系提供一种有效机制,对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实践无疑具有促进作用。一方面环境信息的报告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决策依据(如政府可据以进行环境规制,金融机构决定是否给以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也为环境信息报告的实践产生了引导和约束作用,环境信息报告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为解决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中的特殊问题提供了一种基础性的信息,也为实现散杂居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

(一)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信息报告主体

事实上,为了清晰地界定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信息报告主体,有必要对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信息作出界定。基于我们对散杂居民族地区的实地调研,发现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信息包括基本的两类:微观环境信息与宏观环境信息。前者如环境影响评价信息、企业环境绩效信息等;后者如城镇化三废治理情况、城镇森林覆盖率等信息。因此,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主要是企业与政府。在推动城镇化过程中,企业是重要的建设主体,也是微观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但是企业考虑到信息的报告所产生的市场效应以及趋利避害的自利动机,往往会在报告与不报告之间进行不同的策略选择。政府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表与社会治理的主体,在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是政府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另一方面又是企业环境信息的监管主体。但是,在实际履责过程中,可能存在政府监管的缺失。

(二)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利益相关者

就微观环境信息而言,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投资者、债权人、消费者、社会公众、社区等。政府需要承担公共管理的职能,企业环境行为是否合法以及企业环境信息是否报告属于政府监管的范畴。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城镇化建设中提供资金。而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否会对周围环境与空气质量产生影响,这些都是公众和社区的环境信息关注点。此外,在城镇化背景下,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城镇化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企业占地行为,农民的利益首当其冲地受到了侵害。因此,是否征用土地、如何补偿以及工业建设对土地造成的影响等信息都成为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在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政府和社会公众。企业与上述利益相关者之间产生了博弈。

就宏观环境信息而言,利益相关者主要是社会公众以及民间环保组织。其中公众是核心利益相关者。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城市生活和谐宜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完善、生态环境的改善、空气质量的提高、饮用水安全的保障等等都是社会公众关注的重点。此外,民间环保组织逐步壮大,也逐渐成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三、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与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模型

博弈论关注的是意识到其行动将相互影响的决策者们的行为。[4]参与博弈的主体都是理性经济人,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某一主体的受益不仅取决于自身策略的选择,还取决于其他方的行动。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中,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同样充满博弈。以下对企业(微观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政府(宏观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与其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进行分析。

(一)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的博弈

企业是微观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政府是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中,企业有报告与不报告两种决策,政府有监管与不监管两种决策。企业若选择报告环境信息则需要为之付出成本,不报告环境信息则会被罚款(在政府监管的情形下)。假设企业报告环境信息的成本为C1,不报告环境信息受到的罚款为F;政府监管的成本为C2,不监管的成本为0。从社会角度而言,企业报告环境信息时将产生社会收益,假设社会收益为Rs。

企业在环境信息报告中往往存在短视行为,倾向于隐瞒环境信息,尤其是对企业不利的信息。基于上述分析,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的短期博弈矩阵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的短期博弈

当政府不监管时,企业报告环境信息会发生成本C1,不报告环境信息则成本为0。由于C1大于0,因此企业会选择不报告。反之,当政府监管时,企业报告环境信息会发生成本C1,不报告环境信息则会受到罚款F。据此,可以得出结论,政府应该选择监管;并且当政府监管时,若F足够大,则企业会选择报告。

长期来看,企业如实报告(不论有利信息还是不利信息)可以体现环境声誉,报告环境信息将获得私人收益,假设基于声誉效应所获得的长期收益为Re。基于上述分析,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长期博弈矩阵如图2所示。

图2 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的长期博弈

长期博弈下,当政府不监管时,结论与短期博弈下相同,企业会选择不报告。反之,当政府监管时,若企业报告环境信息,会发生成本C1,但是基于环境声誉会获得收益Re,可见净收益为Re-C1,此时,社会净收益为Rs-C2;若企业不报告环境信息,则会被处以罚款F。因此,两权相害取其轻,只要Re大于C1,F足够大,企业会选择报告。

(二)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

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博弈中,企业有报告与不报告两种决策,公众有监督与不监督两种决策。假设企业报告环境信息的成本为C1,环境盛誉收益为Re,不报告环境信息则会失去公众信任,丧失基于环境声誉而获得的收益,即产生机会成本,为-Re,公众监督成本为C3,不监督成本为0。企业报告环境信息时,仍然会产生社会收益,为Rs。构建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矩阵如图3所示。

图3 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

当公众不监督时,企业报告环境信息会发生成本C1,不报告则成本为0,由于C1 0,因此企业会选择不报告。反之,当公众监督时,企业报告环境信息会发生成本C1,环境声誉收益为Re,净收益为Re-C1,不报告则会产生环境声誉损失为-Re。只要Re C1,则报告是更理性的选择,可以避免损失-Re。

(三)政府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

政府是宏观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公众是核心利益相关者。政府与公众的博弈中,政府有报告与不报告两种决策,公众有监督与不监督两种决策。假设政府报告环境信息的成本为C4,基于环境声誉产生的收益为Rg,不报告环境信息则会失去公众信任,产生环境声誉损失(即机会成本)为-Rg,公众监督成本为C5(公众监督政府报告环境信息的成本不等于监督企业报告环境信息的成本,故假设为C5),不监督成本为0。政府报告环境信息时,仍然会产生社会收益,为Rs。构建政府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矩阵如图4所示。

图4 政府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

当公众不监督时,政府报告环境信息会产生成本C4,不报告则成本为0,由于C4 0,因此政府会选择不报告。反之,当公众监督时,政府报告会产生成本C4,环境声誉收益为Rg,净收益为Rg-C4;不报告时,丧失环境声誉收益,也即产生机会成本-Rg。只要Rg C4,则报告是更理性的选择,可以避免产生机会成本。

四、政策建议

环境信息报告是一个供需相互博弈的过程。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实践中,企业与政府是环境信息的主要供给方,公众等其他主体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同时也是环境信息的需求方。只有从报告主体与利益相关者两个角度双管齐下,才能实现环境信息的供需平衡。

(一)利益相关者参与环境信息报告机制

企业与政府负有环境责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对环境的关注,会对企业形成影响和压力,而企业对此压力的积极反应是将环境纳入企业的战略视野,对企业的目标、战略以及评估标准做出应变,从而承担起企业的环境责任。[5]基于前文的分析可知,企业报告微观环境信息时,政府不监管、公众不监督将会导致企业不报告的结果,因此政府监管、公众监督显得格外重要;政府报告宏观环境信息时,公众不监督也将导致政府不报告的结果,因此公众监督尤为重要。将这一结论加以推广可知,需求方的作为与不作为对环境信息报告主体的选择产生重大影响,促进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推动民间环保组织的建立与规范化,都成为必然之举。利益相关者与环境信息报告主体的博弈,可以有效地推动环境信息实质性需求的形成,有助于实现环境信息报告主体的主动供给。

(二)提高环境罚款力度

基于前文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的博弈分析,无论是短期博弈还是长期博弈,在政府监管的情形下,只要环境罚款F足够大,则企业理性的选择就是选择报告环境信息。因此,为了使企业选择报告环境信息,就要加大环境罚款力度,或者采取其他环境规制手段,增大企业的环境违规成本,促使企业不得不报告环境信息。

(三)注重环境声誉效应,推动环境信息供给侧改革

与以往的博弈分析不同,本文在分析时引入环境声誉变量,即企业环境声誉收益Re,政府环境声誉收益Rg。企业或政府长期的报告实践会形成环境声誉,表现为正声誉或负盛誉,正声誉会给报告主体带来环境声誉收益,负盛誉会给企业带来环境声誉损失。前文研究结论得出,只要Re、Rg大于各自的环境信息报告成本,则报告是主体更理性的选择,可以避免产生机会成本。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为了提高环境信息报告质量,应该更加着力于从环境信息的供给方角度进行改革,使环境信息报告主体意识到环境声誉效应,注重环境声誉的正积累,使其获得的环境声誉收益大于环境信息报告成本,才能从根本上使报告主体产生自愿报告的动机。

(四)促进社会成本内在化

在当前城镇化的状态下,城镇化所带来的收益大多由企业攫取。但城镇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却是由社会来买单,因此社会成本大于社会收益。为了保证城镇化成果的合理分享,应建立正确的成本效益关系,促使社会成本内在化,由企业来承担,具体而言,可以从事前和事后两种思路展开。事前将环境治理成本内化到企业的日常环境管理实践中,或者事后由企业来承担高昂的环境治理成本或环境恢复费用。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R].2014-03-16

[2]朱磊.中国城镇化的环境伦理审视[J].浙江社会科学,2016(1):84-89

[3]王华,郭红燕,黄德生.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2016(1):83-86,91

信息化产业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 会计信息 非财务信息

会计的发展受环境、环境的,其中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对会计的影响最为重大。会计本身是具有反应性的,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会计信息需求”。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的利益相关者增加,他们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进行决策。会计系统应该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如若不然会计信息就会在各种信息源的竞争中失去优势地位。因此,会计系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化,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包括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的主要载体是财务报表,还有部分财务信息散落于财务报表附注中。这个信息产出过程要严格遵循会计准则、制度等规范的要求,而且需要进行货币计量,反映公司生产经营的图像。而非财务信息

主要是通过表外的披露,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暂无相关的规范。公司财

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作为公司整体经营的信息,是对公司生产经营状

作者简介:耿黎(1979-),女,沈阳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财务会计教学与研究工作

况的综合反映,共同为信息需求者提供了公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有关信息。可见,无论财务信息还是非财务信息对于决策都是相关的。因此,加强非财务信息的研究,明确非财务信息的概念或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一、关于非财务信息的概念

国内研究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很多,但是关于非财务信息披露的专题研究较少。首先,对企业会计报告及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中,普遍认为目前的会计报告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大多数学者认为目前企业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不足。其次,对非财务信息的研究中主要是讨论非财务信息在企业价值评价、企业战略管理、风险控制以及税务稽查和审计方面的,而缺少对非财务信息概念、内容及披露的研究。尚未对非财务信息的概念及边界达成共识。关于非财务信息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在众多关于非财务信息披露的中,大多绕开非财务信息的定义,直接采用罗列的来表述非财务信息的内容。现有的关于非财务信息的性质方面主要有两种观点:反对将非财务信息纳入财务报告,认为财务会计的任务是提供历史的财务信息;赞成将非财务信息纳入企业报告体系中进行披露。在赞成将非财务信息纳入企业报告体系的学者中对非财务信息概念的描述中大都认同非财务信息应该是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关的信息,但是对于非财务信息是否应以可用货币计量作为评判标准存在不同的意见。缺少统一的理论性的指导,使得对非财务信息包含的内容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国外从20世纪60代开始对财务报告模式缺陷的研究非常多,对财务报告模式改进的呼声越来越高。认为企业的价值不能得到全面的反映;现行的财务报告不能反映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现行的财务报告是向后看的模式,对使用者帮助不大,缺乏远见;现行的财务报告缺少企业社会业绩的反映,其预测性严重不足等等。在对财务报告模式改进的方案也很多,其中不乏加强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意见。在笔者目前掌握的文献中,有以下几种关于非财务信息概念的描述。FASB 在《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指出,只有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一个项目才能予以确认进入报表;而那些不满足条件被排斥在会计报表之外的,反映公司经营活动的信息就可以定义为非财务信息。而SEC则直接通过S-K规程制定了上市公司应该披露的非财务信息。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在1997年发表的一份《报告非财务信息》的研究中指出,广义的非财务信息是指除财务报表和相关附注以外的所有信息,包括叙述性信息和量化的非财务信息,如经营比率、存货数量和雇员数量。Meek(1995)非财务信息主要包括公司背景、生产运作、公司治理等方面的信息。Robert S.Kaplan和David P Norton在对平衡记分卡的论述中也提到:非财务信息是财务信息的先导性指标,是阐述财务成果形成过程的信息,包括组织的与成长,经营及生产过程效率,顾客价值等信息。国外也有很多研究绕过非财务信息的概念,以列举的方式确定非财务信息的内容。

非财务信息使用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这体现了非财务信息的价值,增加了对非财务信息的需求。但是目前非财务信息的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非财务信息的本质及性质认识不清;二是,受传统财务会计思想的约束;三是,我国证券市场中对财务数据的过分依赖。因此,讨论非财务信息的概念及其披露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对以上文献的评述,笔者认为会计信息披露应摆脱传统会计观念中的“非黑即白”的模式,借鉴Wallman的彩色报告模式加强表外信息,特别是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以增强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及决策相关性。财务信息披露是强调“受托责任”的履行。而利益相关者在考察受托责任履行的同时更加想得到与决策相关和与利益相关的信息,因此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是以“受托责任”和“决策相关”为基础的,并辅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思想。所以,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应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是指那些完全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相关性的能够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程序进入财务报表的信息,以及附注中的解释说明和由财务报表扩展而来的信息。非财务信息是指与财务信息相对应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与利益相关人相关的,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约束的信息。

非财务信息的内涵有如下几点解析:

第一,非财务信息的本质。非财务信息是会计信息的一部分,可以由会计系统提供。但是与财务信息相反,不完全满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和相关性。非财务信息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部分非财务信息可以满足可计量性。但是大部分不能满足可定义性,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明显不足。

第二,提供非财务信息的目的。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会计信息需求,因此会计系统必须向信息用户提供那些不遵守公认会计准则但与信息用户相关的信息。满足信息需求也是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基本目标。

第三,非财务信息的特点。非财务信息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用货币计量、统计数据、文字及图表等方式;同时非财务信息是不遵守公认会计准则的。

第四,非财务信息形成的方法和程序。由于非财务信息不受公认的会计准则约束,所以其形成并不像财务信息那样规范,不必完全遵守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程序。非财务信息一般通过对原有数据资料的统计加工、调查问卷等方法形成。

第五,非财务信息对象。会计对象即会计核算、监督的内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仍然是对特定主体的生产经营进行反映和监督,仍然遵守会计主体假设。因此,对于反映通货膨胀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信息就应被排除在外。

第六,非财务信息的任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会计的反映和监督应该是面向全部的业务,不能只停留在对那些能够用财务信息反映的经济业务进行反映和监督。因此,非财务信息的任务是反映主体的经济业务活动,监督主体对既定目标的运行及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和合法性。

二、关于非财务信息的

对于非财务信息包括的内容,国内学者虽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但其内容大致相同。大多都认为经营业绩指标、管理部门及讨论、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是非财务信息应披露的内容。但是,对于会计政策选择、责任(广义)、持续及反映核心竞争力的信息是否纳入非财务信息披露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学者们站在不同角度对非财务信息进行了再分类并提出了一些指标。

国外已有了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规程,非财务信息内容的以实证研究为主。SEC通过S-K规程规定了上市公司应该披露的8类非财务信息。AICPA(1994)的新企业报告模型中认为企业应该披露管理当局对财务、非财务数据的分析、前瞻性信息和公司背景信息,并提出对尚无准则规范的其他披露的改进。安永于1998年表外披露的调查中对8类40种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进行了调查。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认为非财务信息包括叙述性信息和量化的非财务信息,如经营比率、存货数量和雇员数量等信息。Meek(1995)和Cooke(1999)分别对欧洲大陆的上市公司和日本的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非财务信息的内容进行了概括。

虽然国外的研究中对非财务信息的内容也没有达成一致,但是国外相关机构对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管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国外研究机构及研究者的实证研究思路及,为我国学者研究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提供的实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弥补我们研究中重分析轻实证研究的不足。

有了财务信息及非财务信息概念性的描述,对确定非财务信息的内容起到了指导的作用。在确定非财务信息的内容及披露的边界时笔者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会计系统能够提供的。非财务信息可以是会计系统能够直接提供的,也可以是一些虽不是会计系统生成的但可以直接引用的相关信息。这样,即满足了成本—效益原则,又增强了会计信息在信息源竞争中的优势。

第二 与利益相关人决策相关的。最初的“决策相关”,强调对投资者(包括潜在投资者)的决策相关。但是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此处的相关性是加入了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理论基础上的相关。这一点在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目标的描述中可以体会到。另一方面,强调“相关性”也是防止会计信息的无效披露,即过量的标尺。这就要求应该在了解信息需求者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框架并对其进行监管。

第三 内容的可变性。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对会计的最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软资产将成为决定企业生存、获利和发展的关键;财务会计的边界扩大是一种必然—财务会计必须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葛家澍、杜兴强,2004)。企业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的核算是目前会计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因此尚不能纳入财务报表进行报告。在会计确认计量技术不成熟的现状下,会计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系统,要想达到其“决策有用”的目标,有必要在财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以补充和强化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不过,应明确规定非财务信息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应遵循的取舍原则。

因此,基于以上3点,非财务信息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背景信息。企业经营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企业经营活动和资产的范围与内容,所处行业的特点、产品寿命周期及产品结构。

(2)经营业绩说明。经营活动指标、成本指标、关键经营业务指标、关键资源数量与质量指标。

(3)管理部门的分析讨论。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变化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4)前瞻性信息。企业面临的机会与风险;管理者的计划,包括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将实际经营业绩与以前披露的机会与风险进行比较。

(5)社会责任。环境责任指标,包括处理废水、废渣、废气的情况,对社会环境治理提供的服务,减少耗用稀有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措施与效果;人力资源信息,如企业员工构成情况信息、员工安全和健康信息、员工培训、员工福利和社会保障信息;企业经营对当地社会影响,包括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情况,对居民居住环境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及措施。

(6)核心竞争力及持续发展。研究与开发创新能力;员工能力;资源利用情况。

非财务信息概念的界定及内容披露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财务会计研究领域的必然延伸。因此也是一个崭新的信息披露领域和研究领域。在实践中,不同的国家地区对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同。我国的上市公司是否要全部披露上述非财务信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应该对哪些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进行管制?对于这些问题应该在了解了利益相关人的需求之后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再进行管制,确定披露的范围及具体的形式。

[1] 葛家澍、杜兴强.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理论与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2] 何卫东.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R].深圳:深证证券交易所博士后工作站,2003.

[3] 孙曼莉.公司年报中的印象管理行为研究[M].北京:人民大出版社,2005.

[4] 吴联生.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