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5篇)

  • 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㈠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隋朝”、“石匠”、“世界闻名”、“设计”、“创举”、“雄伟”“雕刻”、“遗产”等词语。 ㈡能力训练点 查字典理解词语;运用&l…

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5篇)

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第1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赵州桥教案

一、学习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 隋朝 、 石匠 、 世界闻名 、 设计 、 创举 、 雄伟 雕刻 、 遗产 等词语。

㈡能力训练点

查字典理解词语;运用 参加 、 而且 造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了解句与句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进行朗读训练。

㈢德语渗透点

从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二、重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㈡解决办法

通过深刻理解语言文字、观察投影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赵州桥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自学课文片断,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发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教具准备

赵州桥彩色投影片,赵州桥栏板的录像带,文字投影片,生字词卡片。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刀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座古老的桥梁。大家一定想知道这是怎样的一座桥呢?下边就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这座桥(出示赵州桥的投影片),这就是课文中所描绘的那座桥,它的名字叫赵州桥(板书:赵州桥)

(二)看图议桥

这座桥,长50多米,宽9米多,是一座石拱桥。请同学仔细观察,想一想与你们平时见到的桥有什么不同?(下面没有桥墩;桥下面有一个大桥洞,大桥洞顶上两边分别有两个小桥洞。)

小结:投影片显示出的赵州桥,大家一看就觉得它的确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大桥。50多米长的大桥横跨在宽阔的江面上,中间虽然没有一个桥墩。大桥洞顶上两边还各有两个小桥洞。这独特的设计也是前所未有的。这种设计出于何人之手?大桥建造于哪个年代?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学完课文大家就会清楚。

(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

1. 出示生字卡片,要求读准字音。

2. 理解生字。

赵县:在河北省,古代叫赵州。

隋朝: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离现在1300年。

石匠:本文石匠是指隋朝的李春,是设计赵州桥的建筑师。

设计:在建桥之前的周密思考,精新绘制图样,就叫设计。

冲毁:冲破。

3. 自由读课文,把带有生字词的句子读两遍。

4. 抽查自学效果,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卡让学生读。

5. 指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连贯。最后一个自然段可全班齐读。

为什么说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地学习每一个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自学第一自然段,这段介绍了有关赵周桥的什么?

2. 小组讨论交流。

3. 小组代表发言,各组代表相互补充。(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建造的年代,还告诉赵周桥是世界闻名的,板书:世界闻名)。

4. 理解 世界闻名 先用查字典方法来理解。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深入研究,为什么赵周桥这样一座石拱桥却闻名于世界?留在课文全部内容学完之后再回答。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⑴这个自然段共有6句话,先读前2句,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第①句概括地写赵周桥非常雄伟。第②句具体写大桥的雄伟,使用具体数字写了桥的长度,宽度,用既能走车,又能走人,进一步说明桥宽。两句都是写桥非常雄伟。)

【板书:雄伟桥长桥宽】

⑵读③④两句边读边想: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第一特点,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第二个特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

【板书:没有桥墩一个大桥洞4个小桥洞】

⑶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读⑤⑥两句话。(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板书:既 又 】

⑷对照板书有顺序地说一说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有关赵州桥的什么?(先讲赵州桥非常雄伟;再讲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两个特点;最后讲了桥的优点。)

导语:学习第二自然段知道了作者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介绍有关赵州桥的情况,使我们对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者的介绍,还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2、深刻理解语言。

⑴出示投影片: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理解 这种设计 指怎样的设计?(第二自然段的③④句)

⑵理解 创举 。字典中的解释:开始做。

⑶理解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这句话的意思。(赵州桥这样的石拱桥是隋朝李春第一个设计出来的,这是李春的首创。是没有先例的。)

⑷投影忠的第二个句子除了告诉我们赵州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实际上也就告诉了我们桥怎样:(桥很坚固)

⑸远在1300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这样雄伟、坚固的赵州桥,这说明什么?(说明了古代劳动人民是聪明的,是有才干的 )

导语:显然文章在介绍桥,赞美桥的同时也在赞美谁?(赞美建桥的人,赞美劳动人民)因此在朗读时要读出赞美之情。

3、朗读训练。

4、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六)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1、2自然段我们知道赵州桥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它仍然那么雄伟,那么坚固,真不愧为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古老的桥梁。

2、扩展。

(1)赵州桥在()省()县。赵州桥也叫()桥,它是()朝石匠()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有()多年了。

(2)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既()又()。

(3)赵州桥为什么会世界闻名?(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预习第3自然段。

预习提纲: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描写了几种龙的姿态?

(3) 所有的龙 指的是哪些龙?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2自然段,回顾这个自然段的内容,说一说赵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赵州桥非常雄伟、也很坚固)

导语:赵州桥除了雄伟、坚固以外还有什么特点?接着学习第三自然段。

4、(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三自然段,这段的第1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说桥 坚固 是哪一段?(第二自然段说桥坚固)这一段说桥怎样:(桥美观)

小结:这句话由两个小分句组成,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了连接作用。这句话在第3自然段又起了什么作用。

2、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第一句话与后边内容的关系。(第1句话的第2

个小分句概括地写桥美观,其他内容是具体地写桥的美观)

3、具体描写部分作者详细描写了桥上的什么?(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作者具体描写了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4、理解 雕刻 。(一种工艺,本文指在栏板上、刻凿图案)

栏板上的雕刻也属于石雕,在石头上雕刻想像有多大的难度。(一般的石匠是难以胜任的。只有手艺高超的精工巧匠才能完成。赵州桥已有1300多年了,但雕刻的图案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说明雕刻很有深度,很有功夫。)

5、欣赏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出示投影或录像。(电教手段可以超越时空,把学生带到赵州桥上,使其身临其境,亲眼目睹那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学生在欣赏美,感觉美的同时自然也就会感到这一历史遗产的珍贵。)

6、让学生讲述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在学生观看了投影或录像之后,也就是在 欣赏美 , 感受美 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 表达美 。)

7、研究书中怎样描写这些精美图案。(有的 有的 有的 所有的 )

⑴这段里写了几幅雕刻图案(3幅)

⑵这3幅图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之处:①画的都是龙②画的都是两条龙。不同之处:姿态不同。)

⑶栏板上只有这3幅图案吗?为什么选择这3幅图案?(栏板上有许多幅图案。这3幅是最精美的。)

⑷作者只描写了3幅是最精美的图案,其它图案雕刻怎么样?出示文字投影片: 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所有的 指桥上栏板上雕刻的所有的龙。 似乎都在游动 是作者的想象。因为雕刻得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 真像活的一样 是因为雕刻的太精美了,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这句话不仅是对这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

8、朗读训练,赵州桥上的图案是精美的,作者的语言描绘是优美的,所以我们读这段时,声音表情都应是甜美的。

9、作者是怎样写桥的美观的(对照版书:先概括写桥很美观,然后具体写栏板上图案很精美,又写了3幅最精美的图案,最后写所有的龙真像活的一样。)

10、按这个顺序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出示文字投影片: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理解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关键性的词语:智慧,才干,历史遗产。

智慧:聪明。

才干;才能、本领。

历史遗产:祖先,历史上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再引导学生面对全文思考这个问题。(①赵州桥设计的很有特色。②赵州桥雄伟、坚固,已有1300多年了还完好无损。③赵州桥美观。都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赵州桥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后人引以为自豪的。)

3、造句练习:参加,而且。

(四)总结、扩展。

教师小结: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如今赵州桥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可见赵州桥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⑴朗读全文。

⑵背诵2、3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⑷学习生字的字形。

七、作业布置

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㈡查字典理解生字词

八、板书设计

19赵州桥

历史悠久

赵州桥 坚固 雄伟 智慧才干 历史遗产

美 观

看了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赵州桥教案的人还看:

1.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2.三年级下册语文19课 七颗钻石

3.七颗钻石课文句子赏析

4.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十九课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第2篇

教材分析:

《古利和古拉》这一绘本故事是日本作家中川李枝子的作品。田鼠古利和古拉善善良可爱、无忧无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做好吃的 吃好吃的”,他们们在森林里烤蛋糕,和朋友们一起分享,那热闹欢快的场面迷住了无数小读者。这个故事充满了孩童的真趣趣,简单的快乐中洋溢着家庭的温暖,蕴涵着对生活的热爱。清新宁静的乡野气息,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还有古利和古拉所吟唱的动人歌谣,都成为代代读者心中永恒的记忆与感动。 学情分析:

低年级小朋友最喜欢阅读图文结合、通俗易懂的绘本读物。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快乐,但学生缺少观察和想象的能力锻炼,所以有时阅读绘本的收获有限。所以,本节课特设计了鼓励学生观察画面,猜想故事发展的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更大的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

1.学生图文结合获取信息,在初步读懂图文信息后,大胆猜想故事情节,发展想象力。

2.学生通过打节奏、分角色等形式朗读古利和古拉的对话,能够说出人物之间关系是亲密、和谐的。

3.学生画一画,写一写,感受想象的美妙,体验自己创编绘本的乐趣。 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猜想情节。 教学难点:画一画,写一写,创编绘本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封面,引发兴趣 1.出示封面。

2.观察封面,猜一猜:谁是古利?谁是古拉?并说清理由 继续观察封面,再猜:古利和古拉要去什么地方,做什么? 3.师小结

【设计意图:低年级阅读绘本从封面开始。引导学生观察封面, 关注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二、走进故事,图文结合,展开猜想,练习表达 (-)猜想 情节一:发现鸡蛋

1.田鼠古利和古拉提着篮子来到树林里。他们一边走一边唱。出示歌谣,生自由读歌谣,师范读歌谣谣(快节奏,打节拍),学生齐读歌谣。

2古利和古拉来到树林里会捡到什么呢?指生猜。出示图片,认识橡子和栗子。指导朗读,读好对话。

3.师继续讲故事:他们一边说着一边走,忽然……哎呀,路中间有个好大好大的什么呢?学生猜想

4.出示图画,揭晓答案。出示古利和古拉商量的对话,学生分角色读一读。 情节二:运鸡蛋

1.出示图画和文字:学生观察图画,读读文字,看看古利和和古拉都想了什么办法把鸡蛋弄回去?想一想,还能有什么办法? 2.师叙述故事,揭晓办法。

【设计意图:1.主要运用猜想策略,一猜“捡些什么”,二猜“好大好大的什么”,三猜“用了什么办法把鸡蛋弄回去”,既推动了故事的讲述,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2.捕捉古利和古拉的对话描写,引导学生感受它们之间的轻松有爱的关系,为后面的创编写话做铺垫。】 (二)表达 情节三:做蛋糕

1.师讲述故事,出示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它们是怎么分工合作的? 说话训练:古力和古拉一边做,一边说什么 2.师继续讲故事,分角色合作再读歌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教师讲述为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小细节,在对话练读的基础上进行说话练习,发展学生的想象和言语表达能力。】 (三)观察细节 情节四:吃蛋糕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都来了哪些小动物?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小动物。师小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侧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到发现、寻找的乐趣,这与绘本传递出的轻松愉悦有爱的氛围相契合。】 三、创编绘本

1.猜猜看,古利和古拉用蛋壳做了什么?生说,师适时板画。 2.创设情境:古拉和古利又会说些什么?指生说一说。 3.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创编绘本。 4.全班交流。 5.师小结。

【设计意图: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高高在上的故事。创意读写,正是引导学生去创作那个高高在上的单单属于孩子自己的故事,同时深化学生的想象力。】 四、推荐阅读

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第3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内容。

3.

查阅资料,加深对诗中事物的理解。

教学重点:

1.

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内容。

教学难点:

查阅资料,加深对诗中事物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题,板书课题

1.

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师:在中国的古诗花园里,有一类古诗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咏物诗。(板书:咏物诗)

2.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咏柳》《咏鹅》《梅花》《风》等古诗,告诉学生:歌咏某一事物的诗歌就是咏物诗。

3.

今天学习的《古诗三首》就是由三首咏物诗组成。读读题目,你们一定能猜到诗中所咏的事物。(板书三首古诗的题目,学生说诗中歌咏的事物)

二、质疑诗歌,朗读诗歌

1.

提出疑问。

师:读了题目,你们心中一定有了疑问,对吗?(学生提出“为什么歌咏?”“歌咏它什么?”等疑问)

2.

朗读诗歌。

师:要想解决疑问,先得读好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两遍)

3.

教师指名读,学生齐读。

4.

师:大家已经读准了字音,达到了朗读古诗的一级标准。现在试着把古诗的节奏朗读出来吧。

5.

教师指名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教师引导评价:你喜欢谁的节奏?

6.

师:古诗是按照平仄规律创作的,请听吟诵。(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吟诵音频,出示三首诗的平仄,然后学生依照“平长仄短入声促”的规则尝试吟诵,齐诵。建议:一般情况,“–”短平读一拍,“―”中平读两拍,“—”长平读三拍。“∣”仄声在二四六字的位置时读一拍,一三五字位置时读半拍。“∣”入声读得短促有力)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

–—∣∣∣–—

∣∣–—∣∣―

大漠沙如雪,

千锤万凿出深山,

咬定青山不放松,

–—∣∣―

∣∣–—∣∣—

∣—–∣∣–—

燕山月似钩。

烈火焚烧若等闲。

立根原在破岩中。

–—

–∣∣

∣∣∣—–∣∣

–—∣∣–—∣

何当金络脑,

粉骨碎身浑不怕,

千磨万击还坚劲,

∣∣∣–—

∣—–∣∣–—

∣∣–—–∣―

快走踏清秋。

要留清白在人间。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歌

1.

借助注释,默读诗歌。

师:三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事物?请借助注释,将诗中描写的事物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适当批注。

2.

学生默读,想象批注。

3.

交流:

(1)问题1:《马诗》描述了一匹怎样的马?它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

①第三、四句诗是说,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这是一匹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骏马。

②第一、二句诗说,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是一幅战场景色图,悲凉肃杀。这匹骏马就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正是它可以建立功勋的环境,内心的渴望一定更大。

(2)问题2:《马诗》中的马儿驰骋于什么季节?

“清秋”时节,草黄马肥,正好驱驰,冠以“快走”二字,可见这匹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好是可以万里横行的壮年。

(3)问题3:《石灰吟》里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①“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第二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烧炼的就是石灰石。这是不怕磨砺的石灰。

②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石灰烧制图”,引导理解“粉骨碎身”的含义。感受石灰不怕牺牲的特性。

③学生观看石灰图片或者真正的石灰,感受石灰清白的特点。

(4)问题4:《竹石》中的竹子长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

①前两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环境不好,但基础牢固。后两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折磨,多大的打击,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郑燮不但写竹写得好,而且他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请看插图。图里的竹子哪些地方和诗歌里的竹子是相似的?

4.

朗读诗歌,加深印象。

师:咱们再读诗歌,将诗中事物的样子牢牢记在心里吧。(学生齐诵诗歌)

5.

指名诵读。

四、学习生字,规范书写

过渡:通过朗读,三首古诗的内容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生字。

1.

观察生字,互相提醒。

师:仔细观察这4个生字,你觉得哪个字在书写时需要提醒大家?

2.

学生交流:

“凿”字下边里面是“羊”字少一横。

“络”字左右同高,“锤”字左低右高。

“锤”字左窄右宽,左边的第一横对准右边撇和第一横中间,左边第二横对准右边第一二横中间,左边第三横对准右边第二三横中间,左边的竖提的“提”对准右边第三横左侧。

“焚”字下边的“火”字第一、二笔点和撇在上边“林”字两竖的下面。

3.

教师板书,学生观察后书写生字。

4.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分析其由来。

“焚”的本义是古人为垦地耕作而引火烧毁荒草野林;后来引申为“燃烧”,如“焚化、焚毁、焚书”等。

“凿”的本义是捶打钢钻,在木石等材料上挖孔钻洞,如“开山凿洞”;后来引申为痕迹深刻的,确切而无法消除的,如“言之凿凿”;还有用以凿洞的工具,如“

凿齿、凿子、方凿、斧凿”等。

五、默写古诗,小结课堂

1.

背诵课文。

2.

默写《竹石》,并打开书对照是否有误。

3.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咏物诗,并且通过对照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中所描写的事物。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诗人为什么要歌咏这些事物。

六、课后作业

查阅三位诗人的生平故事。

板书设计

10 古诗三首

咏物诗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为什么歌咏?

歌咏它什么?

课时作业

一、我会填空。

《古诗三首》中每一首诗都( 歌咏 )了一个事物,我们叫它们( 咏物 )诗。

二、解释诗句。

1.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匹马何时才能戴上镶金的辔头,尽情驰骋在这秋高气爽的战场上?

2.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3.

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4至6自然段,体会海滨小城“又美丽又整洁”的特点。(教学重点)

2、以课文4至6段为例,学习并初步掌握“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难点)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体会海滨小城“又美丽又整洁”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并初步掌握“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广东省,有一座小城,他座落在大海的边上,那里有浩瀚的大海,来来往往的军舰和机帆船,白色的海鸥和云朵,五颜六色的贝壳,还有许许多多的鱼虾蟹和海螺。我们现在欣赏的图片就是那里的景色。这节课,老师带着你们继续去这座美丽的海滨小城旅游吧!你们会看到另外一番迷人的景色。

二、

初读课文4-6自然段,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的4-6自然段,思考:课文写了小城的哪几个地方?

2、 学生读课文。

3、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庭院、公园、街道

师:是的,作者重点选择了家乡这三处景点来描写,三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先去小城的庭院参观参观。

三、

品味第四自然段,学习方法

1、学习第四自然段,指名读。

2、 这一段写的是小城的庭院,你是从那句话看出来的?小城的庭院有什么特点?

3、总起句(中心句):在一个自然段的开头、能概括这一段主要意思的句子叫总起句。拿起笔把总起句用横线画出来,,做上笔记。

4、作者围绕这个总起句是怎样具体描写树多这个特点的呢?第二句话写什么?第三、第四句又写了什么呢?

5、交流2.3.4句话,画记写得好的句子,借助关键词“满街满院、热闹、笼罩”理解树多的特点。相机感受这是一座怎样的小城?

6、齐读第四自然段。

7、提炼学习方法: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板书)

读(朗读这一个自然段) 找(找总起句,找到所写的景物) 圈(在句子中圈出一些关键的词语) 谈(谈谈自己的体会)

师:这就是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合作学习第五、第六自然段。

四、

由扶到放,合作学习5、6自然段

【出示自学要求】

1. 默读5、6自然段,用“——”画出每一段的总起句。

2. 思考每一段围绕总起句(第一句话),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组内相互说一说。

3.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用“-----”线画出来,圈出你认为写的好的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

小组交流:把你所找到的,感受到的,在小组进行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时候非常认真,现在哪个小组先带我们去小城的公园参观一下?

1、

小组汇报“公园”

2、小组汇报“街道”

组员1:各位小游客,你们好!我们组游览的是小城的(        ) 。

这一段的中心句是 ------。我们发现这儿---------。

组员2:我喜欢的句子是------,我从----这个词语中体会了-------。

组员3:我喜欢的句子是------ ,我从 -----这个词语中体会了------。

组员4: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谢谢各位小游客的倾(qīng)听。

学生汇报,教师提炼写榕树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感受小城的舒适、温馨。

想象说话:

榕树下坐满了人,有(        )(         )(        )(       )。。。 清晨,(                 )在(                         )。 中午,(                 )在(                         )。 傍晚,(                 )在(                         )。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小城街道的干净整洁。

4、提升:这是一座怎样的海滨小城。(美丽、整洁)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到美丽的小城里游览了一番,心情是不是很舒畅呀!作者把小城写的很美,其实在写作的时候有独到的方法哦!提炼写作方法。

五、小练笔

1、学着课文的写法(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用上“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几句话。

2、 展示点评

板书设计:

19、海滨小城

庭院(树多)

读 公园(美丽)}美丽  整洁

街道(干净)

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学生观察美、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受到自然风景的熏陶,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美、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展示白桦树图片)有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图片上的是什么啊?(白桦树)谁来说一说你记忆中的白桦树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关于白桦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由叶赛宁所写的《白桦》,看看诗人眼中的白桦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诗歌。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后鼻音“朦、徜、徉”,翘舌音“绽”。

2.学生自读诗歌,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桦、茸、穗、霞”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涂、绣、抹”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潇、朦、胧、寂”可以用归类识字法。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桦”左窄右宽,横画微倾,竖画垂直,左右平齐,出钩凌厉。

“涂”左部点呈弧形,右部两点呼应,左窄右宽。

“茸”上窄下宽,横画微倾,“耳”下横较长。

“绣”左窄右宽,“秀”第一笔为撇不要写成横,最后一笔为横折折折钩不要写成横折折撇。

“潇”左窄右宽,左部点呈弧形,右下部两点呼应。

“穗”左右平齐,横画微倾,竖画垂直。

“朦”左窄右宽,左部“月”撇画凌厉,竖钩直挺,右部横画微倾,出钩凌厉。

“胧”左窄右宽,横画微倾,右部“龙”撇、点勿忘记。

“寂”上小下大,横钩凌厉,下部两点呼应,撇画舒展。

“霞”横画微倾,捺画微展。

“抹”横画微倾,竖画直挺,右部撇捺舒展。

(3)归类识字。

形近字归类示例:

肃:潇(潇洒)—啸(呼啸)

蒙:朦(朦胧)—檬(柠檬)

龙:胧(朦胧)—拢(拉拢)

叔:寂(寂寞)—淑(淑女)

(4)重点词语释义。

潇洒:(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

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姗姗来迟:比喻走得缓慢从容,慢腾腾地来晚了。

白雪皑皑:

洁白的样子,多用来形容霜雪。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指名读、小组读、齐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3.你了解诗人叶赛宁吗?

明确: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田园派诗人。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

4.谈谈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以白桦为中心,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风姿绰约,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它的美。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叶赛宁是俄罗斯田园诗人,他的诗充满了田园牧歌式风情。同学们可以在课下再去读一读他的作品,感受其诗中蕴含的美。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白桦

涂色

毛茸茸

绣花 潇洒 麦穗 朦胧 寂寞 朝霞 抹奶油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白桦》这首诗,得知白桦很美,那么它到底美在哪里?这节课就跟着老师一起来好好研读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1节。

(1)诗歌第1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点出白桦这一文章主体,点出了我的窗前有一株白桦。

(2)这个“披”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好,运用了拟人修辞。将雪花飘落在白桦树上写成白桦树主动披上了一件外衣(雪花)。表明对白桦一身洁白的喜爱,突出白桦的高洁。

2.学习第2节。

(1)第2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把枝头上积满了的松软的雪比喻为串串绽放的花穗、流苏。

(2)“潇洒”如何理解?描绘一下第2节的画面。

明确:不拘谨的或无拘束的,雪花飘在枝头上形成的花边很自然,随意又美丽。雪花给白桦树穿上了一件毛茸茸的外衣。一串串雪花挂在白桦树上宛如一缕缕绽开的花穗,这雪中的白桦美如画。

3.学习第3节。

(1)“玉立”是什么意思?

明确:体态修美,挺拔矗立。

(2)这一节从哪些词看出白桦的美?

明确:“玉立”写出白桦的挺拔,静态美。“灿灿的金晖”衬托它的挺拔美丽。“玉立”和“闪着”两个动词,表现了白桦静中有动的气质美。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第3节的理解。

明确:冬日,四周都很安静。一棵白桦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在金色的余晖中,白桦树上披着亮闪闪的雪花。

4.学习第4节。

(1)“抹”这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好,因为将朝霞拟人化,将朝霞投在白桦树上拟人化成它在白桦四周徜徉,朝霞为白桦树上的美景所陶醉,接着它给白桦抹上了光华,一个俏皮可爱的朝霞就马上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在朝霞笼罩下美好的姿态。

(2)诗中的白桦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明确:白桦肃穆,纯净,圣洁,寒冬中挺立,格外坚定。毛茸茸又显得温暖活泼。

(3)作者笔下的白桦美吗?美在哪里?

明确:诗歌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表现出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体现出作者对拥有白桦品质的人的尊敬。诗人反复赞美白桦,强烈地表达了他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学完这首诗,相信大家都会惊叹于白桦的美,这就是诗人热爱他的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的美好。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美,希望大家能多多去观察生活,偶尔还可以尝试着当个小诗人,将自己的感悟用诗的形式写出来。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