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答题技巧(精选5篇)

  •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2.树立“提示”意识。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为了让考生能写出正确答案,常常煞费苦心,在题干中安排提示性的语言,指导考生准确答题。这些提示性的语言分“明示”和“暗示”两种。“明示”,如,“联系全文”、“在第三段”等,明确提示考生有效…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精选5篇)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范文第1篇

1.树立“赋分”意识。

根据试题的分数来合理地分配答题时间,确定答案文字的长度,甚至大胆推断答案大体上可分为几点来表述。如,4分的题一般可分为两条来表述,6分的题可分为三条来表述,事实上,标准答案也是按照两条或三条来确定答案要点的。赋分的多少常常也暗示了试题的难易度,对于小分值的试题,考生的思考应该简洁。

2.树立“提示”意识。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为了让考生能写出正确答案,常常煞费苦心,在题干中安排提示性的语言,指导考生准确答题。这些提示性的语言分“明示”和“暗示”两种。“明示”,如,“联系全文”、“在第三段”等,明确提示考生有效的答题区域。

3.树立“意图”意识。

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但却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任何一道题,命题人都有鲜明的命题意图。审题时掌握了命题意图,就猜中了命题人想考什么,就能准确答题,避免了答非所问。

4.树立“整体”意识。

在读懂、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把几个试题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读,一起研究。散文阅读都是简答题,一般不要看一道题目、研究一通文章、形成一个答案,而要通读全文,阅读全部试题。原因有二:第一,高考阅读题某一文段中的小题,并不是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的个体,而是由分而总、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对完整的测试系统;第二,全部试题一齐读,把握这一测试系统后,再读文章时,就可以综合考虑所有题目涉及的文章的区间,同时考虑几道题的答案在文中的分布;第三,便于寻找各题之间的联系,在答题时获得重要启示。

二、要关注以下“表达技巧”的作用

1.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方式。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

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3.描写。

描写的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4.表现手法。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先抑后扬,进行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

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相得益彰。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范文第2篇

一、散文的阅读方法

说明文是纯介绍性的文体,在理解上的难度不大,但是散文的阅读却有些不同,因为散文看似散乱,却有凝练的主旨,所以在理解上的难度相对较大。在阅读散文的时候特别要在以下两个方面注意。

(一)边读边理

(1)入情入境如果是入境入情了,那么很快就会随着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阅读,因为入情入境的阅读能让读者与作者找到共鸣的契合点,这样不仅对理清散文的写作思路有重要帮助,对于整体感知文意、理解文章内容具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梳理线索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全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注意抓住两条线:一是明线叙述线索可按场景的转换、观察点的转移、事情的发展等展开;二是作者的感情线索,这是暗线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或多或少的感情在里面,作者对人态度的变化、对景的喜好程度、对事情的判断,我们要抓住。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把握住文章的精髓所在。

(3)关键语句除了入境入情,还需要注意文章的一些结构上其重要作用的句子,如过度、启示下文、总结全文的句子,这些重要的标志性的句子,是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能帮助我们事半功倍的理清作者思路。

(二)边读边悟

(1)感悟主旨很多散文的主旨并不一定是开篇就和盘托出,说不定到了文章的结尾还没有卒彰显志,文中也没有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直白的流露,而是潜藏着文章的字里行间。读这种散文,更需要读者一边阅读,一边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悟美点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读这样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让我们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

二、散文的应考技巧

散文阅读理解是中考语文中除作文外分值最大的板块,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考些什么呢?下面我们试着找出历年试题与课标(考点)的契合点及简要的分析其答题技巧。

(一)理解词句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纵向比较2008到2010年中考语文散文阅读题中,这一考点算得上是江西省中考题中的经典题型,基本上每一年都有涉及。

解题技巧首先是理解词句本来或表面上的含义,然后是结合语境,理解词句的深层次的含义,在理解深层次含义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点:一结合语境,二抓住关键词语。

(二)情感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新课标中这一要求主要体现在考生对作品的体验及评价,所涵盖的考试题型较广泛。比如:作品中的内容概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作品后谈感受谈启发,由句子中的内容追踪溯源等。

解题技巧对于上述考点,最关键的是对短文的内容要有一定的理解,不能抛开短文来作答。一些多年来一直研究中考阅读和多位参加过中考命题的专家谈到阅读理解的解答时,都不约而同的谈到要重视对文本的阅读,一方面在答题前要认真阅读短文,对短文的内容要有个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在看到所设的题目之后,更要回到原文中寻求答题的突破口。

(三)品味语言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重点在于考查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能力,点评或赏析语句。需要品味的词句,是具有一定的表现力的词句,其中一个方面就在于它的艺术表现力,体现着一定的语言特色。而且文中的词句总是为文章的主旨服务,或刻画人物形象,或表达人物情感,或表现事物特征。

解题技巧在进行品味的时候考生可从修饰、写法等方面的艺术效果入手,如比喻、排比、拟人等形式,结合上下文,将修辞、写法在文章中的作用表现出来,切忌仅仅谈修辞、表现手法,而忽略了词句本身的内容,一定要把修辞、表现手法与句子的内容结合起来,琢磨所要品味的词句对于表现主旨有着怎样的作用或有怎样的关联。

(四)分析形象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一考点在近三年来的考试中基本上都有所涉猎,但是要注意的是不一定是分析人物形象,或许是自然界中的某一种形象。

解题技巧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注意的是全面完整,因为人物的性格总是复杂的、丰满的。分析人物形象,不仅仅是人物性格特征,还包括人物心理,因此还要注意人物形象是发展变化的。

(五)心得体会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探究疑难问题。这类题型看似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有多年阅卷经验的老师们都认为这类题型是中考题中最容易得分的题型之一,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类题型考查的是读者的主观表达,需要的是读者具有个性化的表达,往往不具有客观的标准答案。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范文第3篇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学作品,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所以,近年来,散文阅读一直是中考语文阅读考查的重点。综观2012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选取散文作为现代文阅读材料的考区占相当大的比例。

阅读和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散文阅读的考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理清行文的脉络;概括文章的大意,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品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谈谈阅读感受等等。

【分类解析】

一、理清行文脉络,把握文章中心。

例1.(2012黑龙江哈尔滨卷《母亲的心》)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据提示,在方框中补全①~⑨段的主要情节。

[“我”想吃螃蟹][母亲捞起螃蟹]

例2.(2012四川南充卷)诵读选文,结合文意说说“大爱不言愁”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思路点拨】

例1是一道要求考生补写情节的题目。所谓情节是指文章的主要事件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化的过程。解答本题时,要理清文章的情节,即作者的思路。文中作者是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结构全文的。我们把事件发生的过程概括出来即为答案。

例2既考查了标题的含义,同时也考查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意,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事情,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我们通读全文,了解本文描写的是林丹在生活中,向父母报喜不报忧,以免父母担心自己,表达了他对父母的爱。父母坐在荧屏前,一直默默地关注着儿子每次比赛的结果,关注儿子的欢乐悲伤,这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1.母亲翻找螃蟹;母亲发现螃蟹;母亲放下螃蟹。2.指林丹认为自己生活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不想父母为自己担忧,不想父母跟着自己受煎熬,因而只向父母报喜不报忧,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父母也用一种默默无闻的方式,给儿子传递着爱和无忧的心境,彼此之间,这是一种大爱。(意近即可)

二、品味重要词句,赏析语言特色

例3.(2012湖北恩施卷《泥泞》)阅读文章②③两段,说说雪的“美丽”和“丑陋”的含义是什么?

例4.(2012浙江宁波卷《留几本书在窗台》)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因为阅读,匆忙枯燥的时间被文字的墨细细研磨了,书香适意怡人。

【思路点拨】

例3考查了品味重点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注意结合词语所处的具体语境,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重要词语的含义,从而做出合理全面的理解。要回答词语在语段中的含义,必须通篇把握文段的中心意思。解答时,准确领会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回答词语的含义;根据该词前后的相关内容来推断其含义。

例4考查了赏析散文的语言特色。解答此类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从句式入手;修辞角度入手;从用词的角度入手;从表达方式入手。比如这道题目,我们可以从用词的角度入手来分析,“研磨”一词形象地表现出对文字慢品细读的过程,“细细”一词,更强调阅读使时间不在匆忙枯燥。

【参考答案】

3.美丽:冰清玉洁或“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丑陋:雪融化后呈现出来的乡村自然景象。

4.该句把阅读形象地表现为文字研磨的过程,其中“研磨”一词强调了对文字的细细品读,形象地写出了阅读使时间不再匆忙枯燥,生活因此充实润泽,更富有文化味。

三、把握人物形象,揣摩作者情感

例5.(2012湖南娄底卷《出售欲望的孩子》)请结合全文,分析祖母的形象。

例6.(2012山东临沂卷《流泪的蓑衣》)蓑衣的泪水里蕴含着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简要分析。

【思路点拨】

例5考查了把握文意和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入手,了解人物在故事中的矛盾冲突,从而认识到人物的个性特征,同时注意结合侧面描写解答。

例6考查了理解事物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解答时,抓带有明显感彩、心理描写、品质特征的词句;抓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抓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描写,它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倾向;抓景物描写,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是较为常用的手法。

【参考答案】

5.答案要点:慈爱、有教育智慧 ,要有具体的分析。6.①自古至今倍受重视的喜悦自豪;②与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③感受父亲温暖的感动;④被闲置的无趣和寂寞;⑤被遗忘的失望与伤心。

四、领会写作技巧,拓展探究文意

例7.(2012四川泸州卷《又是一年粽飘香》)既然作者对超市的粽子感到失望,为什么还要花笔墨进行细致描写?

例8(2012湖北襄阳卷《那些未曾感谢过的人》)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请写出你阅读本文后最深的感受。

【思路点拨】

例7考查了写作技巧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首先要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内涵,把握各自的作用,比如设置悬念,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中心突出;伏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对比和衬托,可以突出主体事物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要注意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的方面去分析写作技巧。例子中,就是采用了衬托的写法,结合文章的主题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明确答案。

例8.是一道文意探究题目。此类题目,是对文章主旨的个性化解读,开放性比较强,但是一定要立足文本进行探究。我们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然后在进行创作。

【参考答案】

7.这是衬托(烘托)的写法。以超市粽子虽好,但缺少一份天然玉温情,来突出母亲包的粽子非同一般的美好。

8. 示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他人,不一定要大声说出来;世界也因那些默默帮助他人的人而更加美好。(意对即可)

【备考指南】

1.理清散文的线索:散文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明晰的脉络。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全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注意抓住两条线:一是明线叙述线索可按场景的转换、观察点的转移、事情的发展等展开;二是作者的感情线索,这是暗线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或多或少的感情在里面,作者对人态度的变化、对景的喜好程度、对事情的判断,我们要抓住。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把握住文章的精髓所在。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范文第4篇

1.理思路,找线索,按线索把握主旨。

散文具有“形散”的特点,其实在这“散”的外在形式里蕴含着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明晰的脉络,或为人物。或为事件,或为事物(时间、地点、道具),或为情感。如果把握了文章的来龙去脉――线索,也就把握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就可以牵一线而明全篇了,这不仅有助于领略散文精巧的结构,而且有助于把握散文的主旨。也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的线索,那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人手了,分析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主旨。

例如:2000年高考《长城》,不妨这样把握文章的思路,由现实到历史到现实,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抓住语言标志“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对现实的评价:“现在你又敞开胸襟……显得十分开放,十分自信。”又如:2004福建省高考19题,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类人的命运。从第三段中的“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的命运”,再从标志性词语,“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作书主人的命运……”以及第2段“至于……的文士”,由标志性词语“更进一层”、“至于”可以看出行文的思路。

2.品语言,明情感,分析写作手法。

人们常把最精炼、最富感彩的语言称为诗的语言。散文的语言在音乐性、节奏感等方面虽不如诗强烈,但同样讲究和谐悦耳,讲究准确、生动、精练、优美。阅读散文时,应特别注意语言的咀嚼,通过对一个个词语的亮丽与灰暗的辨别来体会情感的轻松与沉重;通过对一个个词语的褒贬的体会来感知作者的爱憎与哀乐。品味散文语言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思考:语言的含义与作用,思考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质朴明朗等方面思考;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含蓄、深刻、自然、淳朴等;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的角度思考,有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问、设问、借代、对偶等。

至于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应掌握描写(人物、环境、景物、场面、细节、白描等)、抒情、议论、象征、对比、烘托、衬托(正衬、反衬)、铺垫(伏笔)、渲染、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

3.析句子,悟句意,挖掘隐含信息。

对散文的考查,相当一部分是对句子的考查,为此要认真读懂句子的表层意思,挖掘隐含的信息。一般来说这些句子都是阅读时需要着重分析体会的:描写句、议论抒情句、过渡旬、概括句、总起句、警策句等等,它们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或总起,或概括,或警策,或衔接,或揭示主旨,只有挖掘出其中隐含的信息,才能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

4.按步骤,精答题,获得理想高分。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范文第5篇

我们知道,对于作者而言,某种体裁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作者的生命。对于读者而言,小说也好,散文也好,体裁只不过是作者表达内在主旨的外在依托。我们阅读文章的目的就是透过作者表达的表层形式(体裁形式、表达技巧)深入到文章的内在主旨上去。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就是对作者的表达进行解读的过程。例如,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的“散”,是为作者表达的需要,对于读者,就成为理解作者本来意图的屏障;读者只有透过作者“散”的表达,体悟散文“不散”的“神”,才至关重要;只有体悟出散文的“神”来,然后回味“散”的妙处,回味作者“聚神”的艺术手法,对散文的评价欣赏才会落到实处。“披文入理”就是拨开文章表达上的体裁形式与方法技巧,拨开文章字面上的表层意思,深入到作者试图表达的感悟、认识、情感、思想中去,从而解读出深埋在形式之下的内在主旨。在考场上,不管散文的语言多优美、多含蓄,写法多自由、多灵活,作为考生,其目的相当明了,那就是“入理”“得意”,不受任何外在依托的干扰。“得意”之后,才欣赏语言、结构、表达技巧。这样“神”“形”结合,在领悟中提升作者为文的艺术性。

如果说,考生对作者表达进行解读是读者与作者进行交流的话,那么,考生对题目表达的解读则是考生与命题者进行的交流。这一交流主要是由考试本来的特殊性决定的。命题人设题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的能力水平。根据《考试大纲》,试题负载的考点是什么?怎样回答才能切中命题者的考查意图?用这种方式解读题目,说到底就是要考生在审出命题人命题意图的同时,思考如何依靠文中信息把命题者期望的理解表达出来。“切中肯綮”就是让考生切中题目要求,在文中找到命题者业已命中的得分点。“一语中的”就是让考生用切合题意的表达与命题者的设题意图相吻合,做到作答简洁明白。具体可以归结为两点。

一、 明确得分点

先对照200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9--21题的问题与解答:

19、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答: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换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感应他的琴声,领略他的情思。

20、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题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答:(1)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2)中国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

21、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在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追求更多的新知音。(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能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的坚持下去。

如果对照原文仔细阅读分析,就会发现,参考答案中的加点部分,就是我们试图在文中明确的得分点。一般来说,现代文主观性阅读题的得分点就在文中。这也是命题者有意而为的。

二、 切合题意

怎样才能在明确得分点的基础上用自己整合后的语言把自己对问题的解读表达清楚?这就关系到考生自己的表达与题意相切合的问题。说到底,解读题意就是解读自己的表达。在对作者表达的解读与对命题意图的解读中,命题者的意图同答题者的理解合而为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切合题意。为此,考生还须从四个方面注意表达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1) 分析题目与需答内容之间以及需答内容内部存在的逻辑关系

如19题,由审题可知,俞伯牙之所以“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在文本中可以找到原因,那么做答时,应明确用表因句表达。表达形式如前面19题的参考答案。

再如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显然是原文主要潜在的信息之一。根据要求,所答内容与这一信息之间应该是说明与被什么的关系。如20题参考答案中的(1)(2)两点与“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就是说明与被什么的关系。所答内容内部,应表达为并列关系,如参考答案的(1)(2)两点完全可以调换。

21题亦然。作者“唐突地劝慰”暗含作者看法上的原因。所答内容与题目构成因果关系。表因之中,(1)

(2)两句又构成层进关系,因为原文有“更何况”的字样。

(2)有层次地做答,会让人一目了然。例如20题可答为并列关系的两层,21题可答为递进关系的两层。

(3)表达语句须简明,“简”即简洁不罗嗦,“明”即明白无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