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优秀教学论文(精选5篇)

  •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近几年,本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听从领导,服从分配。积极履行技术岗位职责担任语文学科教 学和班主任。完成各科教育教学任务。对学校安排的各种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按质按量的完成。教育教学能力强,能胜任各科教 学工作。严格…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精选5篇)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我叫xx。 xx年xx月x日出生,现年xx岁。xx年x月加入中国共产党。x年x月参加工作,教龄xx年。xx年x月聘为x级教师。任期xx年

。x年11月晋升为x级教师。xx年7月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本学历。

近几年,本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听从领导,服从分配。积极履行技术岗位职责担任语文学科教

学和班主任。完成各科教育教学任务。对学校安排的各种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按质按量的完成。教育教学能力强,能胜任各科教

学工作。严格执行学校的考勤制度,不迟到,不早退,出满勤。干满点。通过自已不懈的努力,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成绩突出,获

得了以下荣誉:

(镇级)

x年12月被评为镇先进工作者

x年3月被评为镇优秀辅导员

x年10月,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的最佳队会,全镇第一名,同时被评为镇优秀辅导员

x年2月,被评为镇优秀班主任。

x年2月,被评为镇教学能手。

x年6月,自然论文被评为镇优秀论文

x年12月,语文教学论文被评为镇一等奖

x年12月,在少先队 全国勤巧小队 比赛活动中,荣获全国特别奖。同时被评为镇优秀辅导员。

x年12月,被评为镇青年优秀教师

x年2月,被评为镇优秀教师。

x年12月,被评为镇优秀教师

x年12月,语文教学论文被评为镇优秀论文一等奖。

x年7月,语文教学论文被评为镇优质论文

(区级 )

x年4月,被共青团区委,区政府评为区优秀辅导员。

x年12月,数学教学论文被评为区优秀论文三等奖

x年11月,语文教学论文被评为区优秀论文一等奖

x年9月被评为区模范班主任

x年12月,思品教学论文被评为区优秀论文二等奖

x年5月,全区中小学教师书法美术大赛中荣获书法组一等奖。

x年10月。x区庆祝建国五十周年书画展书法作品获一等奖。

x年6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文化局。区政协。宣传部联合举办书画展.书法作品获一等奖.

x年12月,改革开放三十年,书画展,书法,被区评为二等奖

x年5月xx区美术课堂教学大赛被评为一等奖。

x年5月科学论文《xx》被评为二等奖。

(市级)

x年x月语文教学论文《xxx》被评为市级优秀论文二等奖

(省级)

x年6月美术论文《xxx》xx省第八届教育教学 百佳论文获二等奖。

x年3月xx省第二届 教育叙事 征文。作品《xx》荣获一等奖。发表在《xx教育》杂志上。

x年6月语文教学论文《xxx》被评为xx省教科研成果二等奖。

x年7月语文教学论文《xxxx》发表在《xx教育》报上。

(部级)

x年12月。论文《xx》被《xx》杂志评为一等奖。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本人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每年为分配来的新教师进行上岗前的教育培训,每学期为三年未达标的新教师作讲座、上示范课,热情指导他们开展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所指导的青年教师张建军多年来先后被评为江阴市优秀班主任,*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年参加江阴市领导干部教学大比武,荣获二等奖;指导的青年教师余勇也已成为教学骨干,并且在宣传工作中成绩显著,撰写文章多次发表在《江阴日报》《江阴教育信息网》上。

教育上,本人自*年8月担任政教主任来,积极组织年级组长、班主任加强年级组、班集体建设,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坚持“热情教育,积极引导,严格管理”三者并举,学生行为规范低起点,严要求,勤检查,切实做到管理时间无空隙,管理空间无空缺,管理环节无空档,管理职责无空位,学校校风班风明显好转,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在本人积极组织下,学校有效开展了“感恩**”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和每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前来为学生或家长进行专题讲座,计有:“知心姐姐”杂志社作了《关注孩子心灵健康》、*市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王翠华教授作了《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南京大学教育研究所徐新民教授作了《超级学习法讲座》等主题讲座。20*年,本人负责组织的第二届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竞赛获省教育厅“优秀组织奖”,03年度、*年度学校获江阴市安全文明先进单位。20*年度,学校被评为“*市德育先进学校”,20*—20*年连续四年获得“全国中小学读写大赛优秀组织奖”。精心组织每年一次的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学生屡屡获奖,为学校赢得较好荣誉。

在分管年级组管理中,本人充分依靠全体教师,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狠抓年级组建设,组内班风、学风积极规范、健康向上。近3年,有6个班级荣获*市、江阴市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2位教师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1位教师获江阴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组内被评为镇以上先进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占73.3%。所负责两届初三各四个班级,中考优秀率、平均分均超其他班级。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语文 教学 融入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是文化传承与民族复兴必不可少的精神保障。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切实融入现实社会生活中,已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14年9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过,“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按照的讲话精神和教育部《纲要》的明确要求,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高校相关课程体系中势在必行,作为母语课程的“大学语文”尤其要担当重任。因此,探讨如何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和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一)课程定位不准,地位不高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而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在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除了汉语言文学等相关专业外,大学语文课程往往是作为对大学生要求不严的公共课存在,逐渐被边缘化。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就业率,学校更注重对学生技术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学生自身也更愿意花更多的精力来获得外语证书和计算机证书,对大学语文的重视程度较低,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上标准定位的不准确,融入传统文化很困难。

(二)教W形式单一,内容陈旧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往往是以教师的课堂为中心,教学方法单一、死板,教学中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只为了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不能够采用灵活的教法,不能够因材施教,也缺乏因人施教的主动性,最终导致学生对于教授的内容是被动接受的,没能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不更新,没有结合当展的特点和优势等问题,使得课程单板枯燥,进而导致大学生普遍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

(三)师资队伍文化素养不高

由于种种原因,从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普遍被认为是“万金油”,缺乏必要的专业深入,导致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队伍呈现出极不稳定的情况,且教师中华传统文化的修养程度参差不齐,总体水平并不乐观。大学要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平台,提升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是重要前提。

二、加强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的主要策略

(一)确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按照近年来一系列有关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讲话精神和教育部《纲要》的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高校相关课程体系中势在必行,“大学语文”尤其要担当重任。但实际情况却是,“大学语文”逐渐被边缘化,既没有专业课的权威地位,也没有外语课的现实需求,处境越来越尴尬。若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坚定地确立“大学语文”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定位。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大学语文的属性应是综合性的人文素养课:“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融入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同时,在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纲要》要求:“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国家教育层面来看,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来定位“大学语文”既符合《纲要》对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也符合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的属性。大学生经历初高中的洗礼,已经基本具备独立的阅读、分析和思考能力,与其它课程诸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大学语文”有其自身特色,这是一门以具体的母语文本阅读为主要学习形式的课程,这就使得大学生可以通过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作品的赏读,来具体形象地感受和认识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学生便可以由感性到理性、由点及面、举一反三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与博大,领悟其精髓。

(二)加强“大学语文”的师资队伍建设

定位了“大学语文”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力载体,这就对大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群体,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母语运用能力,具备较高的听说读写的水平,还要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同时还必须有开阔的学术视野,有辩伪存真、取精去粗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总之,不论是在文化涵养、专业储备、教学观念,还是在教学能力和方法等方面都对大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应主动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同时也建议高校为教师提升传统文化修养提供条件,组织开展灵活多样、丰富生动的各类进修活动。

(三)改变“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一堂课下来,主角是教师,教学中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只为了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理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在教学能力上,大学语文教师要积极主动地研究本门课程的属性和特点,尤其是对于古老晦涩的传统文化知识的讲授既不能卖弄,也要避免肤浅。只有不断研究,以研促教,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其次,要采用以行为导向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法、情境模拟法、启发引导法、比较分析法等,不搞一言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加强自主学习意识。第三,要借助多媒体、网络、慕课、微课等新型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以期末试卷成绩为主的学期评定方式,制订以课堂讨论、读书报告、论文写作、调研报告等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考核方式。

(四)根据时代特点和学生实际,创新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而大学语文的课时又相当有限,要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更好地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有所选择地选取教学内容。首先,要结合时代特点,在当下社会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分析简化,有针对性地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关注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拉进学生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其次,应根据本校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选取通俗易懂并且适合个人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真正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比如刚入校的大学生,尚处于迷茫阶段,对如何规划短短几年的大学时光较为关注,笔者时常引用孔子谈自己生平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来引导学生做人生不同阶段的目标规划。再如,大学生对爱情问题十分关心,而中国传统文化里关于爱情婚姻的经典数不胜数,可选取有关作品与他们共同探讨。比如从《诗经・周南・汉广》篇我们看到了单恋者的形象,从乐府民歌《有所思》里我们又看到了失恋者的形象,由此可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面对得不到和已失去的爱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总之,大学语文教学要根据时代特点和学生实际,创新教学内容,注重因材施教。

三、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它所蕴含的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如“仁、义、礼、智、信、孝”等思想和精神,一直存在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实际行动中,成为我们创造新文化、缔造新历史的源泉和动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华民族将以怎样的姿态参与世界合作与竞争,进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所以,对于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艺术、文学典籍、科技工艺、哲学宗教、伦理规范、生活习俗等丰厚遗产,如何继承和创新使之进一步发挥效用,是一项关乎国家民族发展强大的根本性任务,高校责无旁贷。基于此,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和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有了极大的必要性。而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又存在诸如定位不明、教法单一、内容陈旧、师资队伍素养不高等问题,要加强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就必须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这首先需要高校领导的重视,重新定位大学语文的课程标准,并支持大W语文的师资队伍建设。同时,作为传承传统文化主角之一的大学语文教师,也应转变观念,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做相应的调整和创新,确实有效地利用好大学语文课堂这一阵地,真正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品学兼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伟萍.试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1).

[2]王铁良.大学语文教学应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底蕴[J].当代教育论坛,2009,(8).

[3]张福贵.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与功能特性[J].中国大学教学,2014,(1):48.

[4]郭海军、张旭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72-01

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和指导着我国文化事业的稳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和文化保障,语文教学是传播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将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机整合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因此,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完善和充实,从而更好的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1.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分析

作为我国的文化精粹,传统优秀文化中涵盖了多种知识,包括不同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在渊源留长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都可以体现我国文化发展即为繁荣,为后人的学习和鉴赏提供了素材。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要求应以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为培养目标,这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作用相吻合。所以当前很多小学均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一部分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了解古人流传下来的礼仪。

虽然很多院校开展了传统优秀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相整合的教学工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发挥。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通常以阅读古诗、鉴赏古诗文的方式来讲解传统文化,而鉴赏和阅读的只是古诗的一部分或几段话,存在传统文化教育过于片面的问题,学生根本无法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再加上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思维相对固定,也没有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运用到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方面,整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2.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2.1 将传统文化内容合理的穿插到教学课堂中。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问题,教师一定要做出调整和改变,将传统文化内容合理的穿插到教学课堂中,在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者,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语文课本教材,对教材中古诗词和文章详细的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文章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并达到陶冶情操和提升个人品位的效果。例如:李绅的《锄禾》一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久别故乡的深切怀念;王安石的《泊般瓜洲》一诗中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恋恋不舍以及客居异乡的无奈与痛楚;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谊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等等。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传统优秀文化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所占的比例,将语文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搭配,避免优秀传统文化所占的比重过少或过多,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共同为增强学生情操和思想品质而服务。

2.2 合理的选取传统文化教学案例。在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时,应采取更加新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教育案例,结合案例来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蕴含传统文化的教学案例通常应用的都是古诗词,对小学来说比较难理解,教师应对古诗词的内容、意象进行详细的阐述,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种结合实际教学案例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可以让小学生获取语文课本外的知识,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非常有利。

2.3 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教学模式的设置和运用也同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整合教学的效率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运用的教学模式不合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传统优秀文化教育非常枯燥、乏味。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结合传统优秀文化的具体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学情境下传统文化散发的魅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文化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观能动性,并加深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4 借助传统文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内涵丰富,在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时,应把握一项基本的原则,即以学生为本,要考虑小学生的各方面需求,运用多种教学途径向学生解析传统文化的礼仪、思想,迎合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投入到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中。民族特点鲜明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一大显著特点,教师应以此为入手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更多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以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和春节等传统的节日为例,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源、发展和庆祝方式,并让学生讨论自己在这些节日中学到的知识,利用作文的方式总结对这些节日的学习结果。这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和继承传统文化均有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增强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信心,感受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乐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也是推进小学生文化教育的必然需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合理的穿插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对改善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合理的选取教学方式,有效的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中,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1] 杜娅.浅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新课程学习.2009,12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文化的定义,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所谓传统,不外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的行为习惯。”[1]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成为推动国家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从总体上看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脉的伦理本位文化,包括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心怀天下的忧患意识,求真务实的治学品行,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世界的大局看,21世纪世界各国激烈竞争,将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较量上,也体现在国民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精神文明水准的较量上。……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有深厚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底蕴……”[2]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国家软实力,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追求。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则明确指出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强调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既非常重要又十分必要,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高职院校学生普遍传统文化素养较低。一方面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决定了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文言功底差,人文知识相对缺乏,他们课余时间又大多被网络占据,阅读功利性强,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少,这使得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隔膜;另一方面他们热衷于时尚文化、消费文化,生活离传统文化太远,他们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洋快餐,看的是日剧、韩剧、美剧、英剧,过的是西方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追的是世界潮流。二是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过分强调其职业属性,过分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对人文素质不够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比较薄弱,在课程开设方面也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很多职业院校除国家规定的政治类课程外,人文素质类课程开设偏少,专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更是少之又少,这也导致学生系统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就非常少。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仅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及职业素养,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信仰和智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下,高职教育正步入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在高职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在不增加课程、课时,不给学生增加负担的情况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而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为数不多的人文素质类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具有天然的优势。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的相关性

现代文学大师王蒙先生曾发表过《学好中国语文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前提》的文章,呼吁重视语文教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张雪辉在《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理念与语文教学转向》一文中指出:“倡导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当今语文教学的重要取向。” [3]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决定了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三个层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二是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三是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这也正是高职语文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所在。[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以从明朝末年著名儒者顾炎武身上感受;仁爱共济、立己达人、崇德弘毅可以从《论语》里学习; 正心笃志可以从《大学》里汲取。高职语文教材可以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因为无论哪个版本的高职语文教材,都离不了中国古代经典作品,从先秦诸子散文到诗、词、曲、赋、小说等,无一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知识,蕴含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一)课程定位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尽管语文课程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但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却面临较为尴尬的境地,该课程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有些高职院校根本不开设语文课程,有些高职院校虽然部分专业开设语文课程,但课时数量少,课程定位也不是非常明确,仅仅把语文课程当作点缀,一旦课时紧张,随时面临被砍的命运。有鉴于此,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定位应进一步明确,应把该课程纳入人文素养类课程体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既明确了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二)课堂教学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营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如可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语英雄”等电视节目的东风,组织一些相关的课内外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汉字,发现汉字之美;可在每次课前安排学生分享传统文化小故事,推荐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经典作品时,教师可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利用丰富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可通过多媒体手段,从视听的角度营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的氛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灿烂和美好,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进而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2.专题教学,构建知识体系

目前,高职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或显或隐于各篇课文之中,呈散点分布,不成体系,为更好地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对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散点进行梳理,使其更系统,更有条理,然后再进行重点讲解,如可把体现儒家思想的篇章集中起来进行专题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更系统地,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其人文素养。条件成熟的高职院校可自编教材,根据专题自选篇目,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也更适合本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实际。

3.重视诵读,体悟母语之美

诵读是传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手段,诵读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诵读的形式也不必拘泥,读、诵、吟、唱均可,诵读的素材主要是古诗文,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古诗文兼具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最能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诵读这些作品能够让学生亲近母语,体悟母语之美,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第二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也要通过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1.建立“语文与传统文化”微信公众号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机不离手”的特点及阅读习惯,申请一个“语文与传统文化”微信公众号,吸引学生关注,通过该公众号与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方面的互动。该公众号可由语文教研室负责日常运作,由教师选择和推荐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或者推荐一些优秀的视频材料;或者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影视剧,娱乐节目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内涵进行讲解或者进行批判,还原历史原貌,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还可推送校内外与传统文化相关活动的信息等等,消除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隔膜,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身边。

2.复兴传统节日活动

传统节日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众多,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优良的文化传统,传统节日文化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许多诗词歌赋中均有提及。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复兴传统节日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必然要去研究与节日有关的古诗文,探究古人在节日中进行哪些活动,从中可以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当时的民风民俗,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便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复兴传统节日活动从召集到举办全程都可通过“语文与传统文化”平台进行推送,形成二次传播效应。

3.成立传统文化社团

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社团活动较为热心,教师应鼓励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成立相应的社团,如“国学社”“汉服社”“曲艺社”“书画协会”等,学校对这些社团应重点扶持,积极鼓励其开展活动,通常学生对自己同学办的活动或演的节目会更感兴趣,关注度会更高,但指导老师也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把好质量关,这样才真正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如上述传统节日活动的复兴也可由社团承办。

4.开展“寻根”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