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精选5篇)

  •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在主题开展前,我要求每个老师都来进行主题预设,从中了解我园教师的主题设计水平。老师们根据幼儿的需要和特点,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许多有关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家、民间乐器等方面的知识资料,设计出了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包括:主题的来源,主题的目标,…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精选5篇)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第一步:主题预设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二泉映月》是一曲闻名世界的二胡曲,它音律优美,扣人心弦,乐曲寓景于情,寓情于音,达到了情景交融、情音交融的境地。乐曲作者是无锡籍民间音乐家阿炳,他一生穷困潦倒又屡遭迫害,只能用音乐表达他对黑暗旧社会的忿满不平,以及向往光明,向往美好未来,不愿做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坚强信念。

在主题开展前,我要求每个老师都来进行主题预设,从中了解我园教师的主题设计水平。老师们根据幼儿的需要和特点,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许多有关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家、民间乐器等方面的知识资料,设计出了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包括:主题的来源,主题的目标,主题的思考网络、活动网络,周计划等等。其间,为设计出好的主题,教师们充分发挥个体优势,探索多方面的知识,有自然的,社会的,科学的,文化的,运用多种途径和新的教育策略来进行主题设计,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们不仅可以丰富知识,转变观念,更能以观念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的发展,点燃智慧的火炬。主题设计好后,我们没有直接实施,而是转入了下一步。第二步:主题反思 ―“吾将上下而求索”主题预设后,我组织教师对设计好的主题进行研讨,以年级组为单位,通过反思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主题设计能力。经过全面的分析,我们发现设计的主题虽然详细、具体,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在主题目标的表达方面,定位的角度不一致,有的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如: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热爱民间音乐,热爱民间音乐家的情感”、弁度目标“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勇于探索、尝试、发现和讨论。引导幼儿感知周围环境和生活中,音乐中的美,发展交往能力。”等;而有时又以幼儿角度来进行表述,如:能力目标“通过谈话、绘画、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技能目标“学习运用感官,动手动脑,并能在操作中与他人交流与分享”等。于是我们把目标重新进行了调整,达到表述上的一致。其次,网络制定过分追求一应俱全,没有充分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水平,显得要求过

高。经过讨论,我们以异质同构的原理,把活动主题分成三部分,分小、中、大三个年龄段来完成,同时注重活动的延续性,从小班开始,不越级。再次,在设计中,虽然考虑了家长的因素,但更多的是要家长提供物化的东西,而忽略了将家长本身作为教育资源来利用,社区资源利用也不够多,于是我们又对原来的计划进行了补充,专门设立了“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一栏,使我们设计的主题更趋完善。

教师在这样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拓宽了专业视野,激发了追求,不断获得专业发展,提高了教育设计能力。

第三步:主题实施 ―“海阔凭鱼跃”

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活动、反应来分析、判断自身所确定的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采用的组织形式,创设的教育环境,投放的活动材料,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策略等是否适宜,并思考适宜或不适宜的原因和会带来的后果。

如我们带幼儿到锡惠公园去参观二泉风光,品二泉的茶,欣赏二泉的音乐,由于带去的是小班幼儿,他们只是对表象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不能理解其间的内涵,所以并没有达到我们所预计的活动效果。于是,我们调整活动内容,通过故事《猴子捞月亮》来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是“映月”,音乐的欣赏改为片断的欣赏,加深幼儿对主旋律的熟悉度,并决定到中班时再带幼儿来欣赏二泉风光,到时,相信每一个幼儿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这样的活动充满多样性、随机性,需要教师在瞬息万变的活动过程中,善于观察,积极反应,决策应对,让幼儿在智慧的对话碰撞中不断创新,不断创造。而教师在这样的实施过程中,也会不断的反思和创新,更自觉更理性地去研究自己的实践,使自己的实践智慧随之不断提高,不断丰富,不断发展。

第四步:主题生成 ―“一行白鹭上青天”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我就自己的疑问请教了音乐家,结果他们都一致给予阿炳的《二泉映月》以极高的评价。这出乎我的意料。尤其是当我听到用钢丝录音带保存的阿炳本人演奏的《二泉映月》时,我震惊了!我发现,不仅阿炳的原创与我以前听过的乐曲一样完整,反复聆听后甚至觉得乐曲的内涵更丰富。原曲透出的凄凉、悲愤,超过了任何改编版,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难怪,当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完姜建华演奏的《二泉映月》后,激动得泪如泉涌,对当时的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h说:“这样的音乐只应跪着听!”而且他真的跪了下来!至此,我对阿炳原作的艺术力量完全信服了。

然而,我的疑问并没有完全消除。作为民间艺人的阿炳,为什么能有如此高超的音乐造诣?他的那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我带着一系列问题,开始沿着阿炳的人生轨迹,来探寻他的艺术世界。经过探访、考查,我发现阿炳的身世、天赋,对音乐的执著追求,苦学成才的经历,贫困潦倒的境遇,以及音乐艺术的造诣和成就,不仅与我了解的那些欧洲大音乐家们有类似之处,而且阿炳的不幸有过之而无不及。阿炳无愧于“优秀民间音乐家”这个称号,甚至说他是民乐大师也不为过。

出身卑微,天资聪慧

阿炳,原名华彦钧,出生于1893年农历七月初九,江苏无锡东亭人。他的父亲华清和,是当地“洞虚宫”道观东偏殿“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有很好的音乐修养。华清和不仅精通道教音律,而且擅长演奏许多民族乐器,如二胡、三弦、笛子等,尤以琵琶最精,人称“铁手琵琶”。阿炳的母亲吴氏,原是一个秦姓的寡妇,以帮佣为生,与华清和同居后,生下了阿炳这个私生子。在当时“吃人”的封建礼教社会,吴氏与华清和同居,已被秦氏宗族侮骂,生了阿炳之后,受辱更甚。后来,吴氏忧郁而死,华清和把儿子托付给老家的族弟和弟媳寄养。失去母爱的阿炳,在东亭镇小泗房村度过了童年。

在外国音乐史上,俄罗斯音乐家鲍罗丁,出身和阿炳类似,也是私生子。但他是格鲁吉亚公爵与俄罗斯平民妇女所生,他的命运要比阿炳幸运许多。虽然鲍罗丁不能使用公爵的姓氏,不能获得贵族的身份,但生父不仅照顾他的生活,还为他聘请了女管家和私人教师。这使得他自幼不必为生计发愁,而且受到较好的教育。鲍罗丁自幼就表现出多种天赋和才能,对音乐、自然科学、语言等有浓厚的兴趣。由于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本人的刻苦勤奋,鲍罗丁最终成为俄罗斯民族乐派音乐家和化学教授。

阿炳的命运却与鲍罗丁有天壤之别。阿炳在贫困的农村度过孩提时代,自然谈不上接受正规教育。不过,这个贫困的农村却是个道教盛行的地方,被人称为“道士村”。聪颖的阿炳自幼耳濡目染,幼小的心灵就受到了道教音乐的熏陶。当地有一个吹笛能手,阿炳被他吹奏出的美妙旋律所吸引,就从家里找了一根笛子学着吹起来。这也许就是阿炳的第一堂音乐自学课吧。

我认为,阿炳和鲍罗丁虽然命运不同,但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和成就并不亚于鲍罗丁。

克服阻力,实现愿望

在阿炳8岁左右时,父亲将他接到县城的道观里,和自己一起生活。虽然他们是父子,但按教规却只能以师徒相称。作为雷尊殿当家道士的华清和,生活还算过得去,因为他精于道教音乐和乐器演奏,并且道观的香火和法事也有一些收入。但在当时,道士这一行毕竟还是被人看不起。尽管知道儿子喜欢音乐,很想学乐器演奏,华清和还是不让他学。因为华清和不愿意儿子也当道士,所以只教他学《三字经》《百家姓》等,教他描红习字,随后又送他去私塾念书。华清和一心想把阿炳培养成有文化的人,去当个学徒,以便将来成为能挣钱的生意人。因此,他不仅不教阿炳道教音乐和乐器演奏,也不允许阿炳碰他使用的法器和乐器。可阿炳的兴趣却偏偏在音乐方面,尤其是喜欢那些乐器。有时趁父亲外出时,他就偷偷练胡、琵琶。有时被父亲发现后,阿炳还得挨一顿严厉的训斥,但这并不能改变他学习乐器的决心。 华清和对儿子很失望,当明白“望子成龙”的愿望无法达成后,他终于不得不认真教儿子学习音乐。从此,阿炳正式开始了道教音乐和乐器演奏的学习。

阿炳在父亲的严格教习下,勤学苦练,进步很快。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就能演奏多种乐器、道教音乐曲牌和民间小调了。十七八岁时,阿炳已经开始正式参加道教法事音乐的演奏活动。阿炳在琵琶、二胡等乐器演奏方面才华出众,并且长得一表人才,由此而获得了“小天师”的美誉。出于对民乐的爱好和追求,他先后与当地的民乐爱好者和民间艺人如杨荫浏、范伯寿、邓南生、袁仁仪、周少梅、祝世匡、俞成志、黎松寿等人研习、切磋过琴艺。因此可以说,阿炳并不是一般的民间艺人,而是功底扎实的乐器演奏家。

与阿炳以上经历类似的音乐家有奥地利的音乐家约翰 施特劳斯。约翰 施特劳斯自小就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表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虽然他的父亲老约翰 施特劳斯就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可他坚决反对儿子学音乐,并把他送进实业学校学商业,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银行职员。然而,一切都不能动摇约翰 施特劳斯学习音乐的决心,他立志成为音乐家,并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得了比父亲更大的成就。

当然,阿炳和约翰 施特劳斯也有不同之处。阿炳的父亲最终向儿子妥协了,而老约翰 施特劳斯很“顽固”,始终不妥协;约翰 施特劳斯有一个支持他的“后台”――他的母亲,而可怜的阿炳自小就失去了母亲,他只能用学习音乐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赢得父亲的支持。

身残志坚,蚌病成珠

1925年左右,阿炳的父亲去世。阿炳继承父业,出任雷尊殿殿主。32岁左右,阿炳得了眼疾,双目先后失明。此时的阿炳,由于没有了收入而变得一贫如洗,只能靠变卖殿产维持生计。35岁时,阿炳不得不离开道观,流落街头卖艺,过着十分艰难的贫困生活。阿炳曾想一死了事,后来放弃寻死的念头,继续挣扎在黑暗中,蹒跚在坎坷的道路上,靠在集市、街道等地说唱新闻、讽刺时弊,演奏二胡、琵琶等乐器为生。37岁左右时,阿炳与一个苦命的寡妇董催弟同居。他们共同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20年。那时,当地人经常看到他俩形影相随:阿炳戴着墨镜,背着琵琶,拉着二胡,催弟身穿打着补丁的半截长衫,与他相依而行。阿炳拉琴时,催弟的手就搭在他肩上;阿炳不拉琴时,他的手就搭在催弟的肩上。

阿炳不仅演奏乐器,而且还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阿炳有“三绝”,即拉二胡、弹琵琶、说新闻。他每天上午到街头或香烟铺子,听人讲当日的新闻,下午就能伴着节拍、和着音韵唱出来。阿炳经常通过歌唱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解放前几年,无锡与所有国统区一样,物价飞涨,货币不断贬值,民不聊生。1948年8月,反动派搞所谓货币改革的花招,废除“法币”,改用“金元券”,老百姓手中的钱很快就变得一文不值。不久,“金元券”本身也一文不值了。阿炳把老百姓的苦难编成《金元券满天飞》沿街说唱:“金元券,满天飞,花花绿绿‘好东西’,早上可以买头牛,晚上只能买只鸡。十万金元券,只够量升米。”他的说唱,表达了老百姓的心声,但也激怒了当地政府。从此,反动政府更是百般刁难阿炳。1949年春,阿炳被反动政府关进“戒烟所”,受尽折磨。正是因为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屈辱,正是因为扎根于劳苦大众实际生活,阿炳才能走向音乐创作的成熟阶段,并形成独特的演奏和创作风格。《二泉映月》可以说是阿炳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缩影,是一首声声泪、句句血的乐曲。阿炳的创作与某些专业作曲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作品是通过长期演奏和生活逐步积累、提炼而成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阿炳在《二泉映月》中的每一个音符都充溢着他心灵深处的真实情感和诉求。

同阿炳一样,欧洲“近代音乐之父”的巴赫也遭遇很多不幸,晚年也是双目失明。在巴赫生前和死后的50年间,他的音乐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艰苦和不利的条件下,巴赫创作了很多不朽的作品,开创了西方近代音乐的先河,对人类音乐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在巴赫去世后,他的遗孀和不得不靠救济为生。

还有一位音乐大师贝多芬,曾被我国李叔同(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称为“乐圣”,正好与阿炳一样,也活了57岁。贝多芬不到30岁就患了耳疾,不到50岁就完全失去了听觉。在痛苦的煎熬和艰难的生活中,贝多芬曾两度写下遗书准备自杀,但他最终没有向命运屈服。正如他自己所说:“只是艺术,是她把我留下来,在我还没有完成我的全部艺术使命之前,就离开这个世界,这是不可能的!”贝多芬勇敢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登上了音乐的巅峰。

阿炳与巴赫、贝多芬一样都遭受疾病的困扰,或失明,或失聪,甚至贫病交加,但这一切都没能击垮他们,也没能阻止他们攀登音乐的高峰!作为一位地位卑微的民间艺人,作为一位没有受过很正规教育的演奏家,阿炳能够大胆创新,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更是难能可贵。

安贫乐道,矢志不渝

离开道观后,双目失明的阿炳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面对黑暗现实社会,面对各种恶势力的欺侮,阿炳只能运用他仅有的二胡、琵琶演奏技艺与命运抗争,用乐器作为利剑与敌人搏斗。他因此在卖艺求生的艰难处境中,开辟了一条演奏和说唱相结合的创作道路。因此,他的作品无论是演奏还是说唱,都流露出一种对命运不公的控诉,对各种恶势力的憎恨与抗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据过去了解阿炳的老人研究和回忆:阿炳演奏过的曲目很多,大部分是他即兴演奏、逐步积累完善或对民间音乐进行改编而成的,具有鲜明的民间音乐的色彩,并能引起群众的共鸣。《二泉映月》是阿炳经常演奏的一首二胡曲,在他家附近的街道上,居民们在晚上常常能听到那动人心弦的旋律。居民们对这首乐曲可谓百听不厌,有人甚至听不到阿炳的琴声就难以入睡。

阿炳靠卖艺为生,但他从不主动向人索要钱物,别人给他就收下,收钱也从不向人道谢,若不给他也不计较。

阿炳的一身傲骨和凄凉的人生,使我联想到奥地利大作曲家莫扎特。莫扎特坚决地摆脱了萨尔茨堡大主教对他的羁绊,成为欧洲音乐史上第一位“自由职业”音乐家。在那个不依附权贵就会陷入悲惨境地的时代,莫扎特虽然在音乐创作上获得了自由,但却失去了固定的收入。他只能靠作曲和演出为生,经济上困难重重,甚至经常要靠借债或共济会的接济度日。莫扎特有时穷得连冬天买煤的钱都没有,只得与夫人相拥跳舞来御寒暖身。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下,莫扎特也没有屈服,他仍像春蚕吐丝般地不断创作,给人类留下了大量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阿炳与莫扎特不同的是,虽然都是在黑暗的社会中憧憬光明,莫扎特却始终未能如愿,而阿炳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里迎来了光明的新社会。

当然,阿炳音乐成就的取得绝非偶然,而是与其他有造诣的音乐家一样,是天赋加勤奋学习的结果。阿炳虽然集上面提到的几位音乐大师的种种不幸于一身,但仍坚持音乐创作和演奏,并取得巨大成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可惜,阿炳的绝大多数音乐作品都未能留传下来。1950年夏,经杨荫浏、曹安和、黎松寿等人的抢救,用钢丝录音机录下了由阿炳亲自演奏的《龙船》《大浪淘沙》《昭君出塞》三首琵琶曲,以及《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曲,共6首乐曲。这样才使这些宝贵的民乐流传下来。

阳光如沐,奇曲再现

《二泉映月》不仅是我国民乐的经典,在神州大地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且已跨越国界、穿越时空,成为全世界华人音乐的经典,成为世界名曲。

那么,作为曾经只是流传于街头巷尾的一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当初是如何被发现和抢救的呢?我想,这个问题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音乐爱好者都十分感兴趣的问题。当然,揭开谜底的最便捷的方法是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我查了很多文献、资料,但还是没有满足我的好奇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更加深入、具体地了解发现和抢救《二泉映月》的真相,我只能是走访与之相关的一些人物了。

2005年,我去南京艺术学院,向专家请教我国近现代音乐的有关问题。当我们谈到《二泉映月》时,我才知道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的黎松寿教授,在青年时代就认识阿炳,并且是抢救阿炳的《二泉映月》等六部作品的建议者和参与者,是与《二泉映月》关系最密切的人物之一。他也是最积极和热心于传播阿炳作品的人。

主要根据黎松寿教授的介绍和其他人的回忆,我参考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将这段史实记录了下来。

1948年冬,黎松寿先生通过杨荫浏教授的介绍,在南京古林寺国立音乐院进修,向民乐大师刘天华的大弟子储师竹先生学习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有一天黎松寿去回课,因为天冷,他就在外面先活动一下手指,无意中拉了一段阿炳《二泉映月》中的主要旋律。储师竹教授立刻被这凄美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了。他请黎松寿完整地演奏了这首乐曲,并追问它的作者。经黎松寿解释,方知这是江苏无锡民间艺人瞎子阿炳创作的乐曲,还没有曲名。就在二人聊阿炳的时候,同在国立音乐院任教的杨荫浏教授从另一个房间走了进来。他问道:“你们是在说阿炳吗?我认识他,他还是我早年的琵琶老师呢。八年抗战时我在大后方。我也很久没有见到阿炳了,他的近况怎样?”原来,杨荫浏在13岁左右就曾向阿炳学习过三弦、琵琶,并学了《三六》《四合》等江南丝竹曲调的演奏法。之后,二人又有过两次接触。抗战爆发后,杨荫浏到了内地,从此他们就失去了联系。黎松寿介绍说:阿炳现在生活非常困苦,身体也每况愈下,并时常咳血。 杨荫浏听后当即提出,要尽快设法将阿炳的音乐进行录音整理,以免失传,遗恨千古。

此时的阿炳,已不再上街卖艺,正在为生计而犯愁。不久前,他因为自编自唱了《金元券满天飞》,地方政府官员以破坏国家金融政策为由,勒令他不准在公开场合卖艺,并将有吸食鸦片习惯的阿炳强行送入“戒烟所”两个月。从“戒烟所”里释放出来后,阿炳心如死灰,从此结束了上街卖艺的生涯。这时的阿炳已经55岁了。阿炳没有钱吸鸦片,犯瘾时就摔东西,甚至连乐器也不能幸免。

阿炳不再上街卖艺,还另有原因。有一天,阿炳在白天遭遇了好多不幸的事,当天晚上,老鼠又咬断了他胡琴的拉弓,咬穿了琴筒上的蛇皮。他觉得这不是好征兆,就立誓从此不再演奏了。阿炳停止演奏,好像是出于迷信,但实际上这并不是根本原因,而是他感到前途黑暗、心灰意冷。因为他当时常常受到上层社会和其他恶势力的侮辱和打击。

1949年4月22日,江苏无锡解放了。阿炳和其他人一样从来没有想到,在他生命接近尽头时,命运之神却垂青他这样一个又穷又瞎又病的民间艺人。一根细细的录音钢丝,竟然改变了阿炳的命运,也使人们发现了他的音乐艺术的价值。

1950年暑假,已经担任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负责人的杨荫浏先生,按照总理要抢救我国民间音乐的指示,与曹安和研究员一起带着一台刚刚进口的钢丝录音机来到无锡。这一年,黎松寿基本上没有离开无锡,他在等待着杨荫浏的到来。

当杨荫浏、曹安和、黎松寿等人找到阿炳时,发现阿炳已经很久不拉琴了,二胡也不能用了,琵琶也没有了。在杨荫浏等人的极力劝说下,阿炳终于答应了录音,并坦率地说:“我的琴技荒疏太久了,让我练习三天再演奏吧。”杨荫浏和黎松寿很快从乐器店给阿炳借了一把新的胡琴和琵琶。当天晚上,无锡街头又重新响起了那已多时没有听到的阿炳的琴声。

杨荫浏等约好,三天后,也就是1950年9月2日,晚上7点半在“三圣阁”为阿炳录音。“三圣阁”是黎松寿的岳父主管的一个佛教徒的聚会处,距黎松寿和阿炳的家都比较近。那天参加录音的有:阿炳、阿炳的老伴董催弟、杨荫浏、曹安和、黎松寿、祝世匡(后为沈阳音乐学院琵琶教授)等。

这些人当时谁也没有意识到,即将开始的这次录音,将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同时也给中国音乐宝库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

录音这天,阿炳穿戴得整整齐齐,梳洗得干干净净,精神也振奋了许多,似乎不在病中。他先演奏了后来被他亲自命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首经过阿炳几十年来不断琢磨、修改过无数遍的乐曲,拨动着在场每个人的心弦。随着录音机钢丝带的缓缓转动,它也成为了不朽的经典。最让大家惊叹的是,阿炳荒疏了近两年的琴技,仅仅在街头练习了三天,便非常娴熟。这是何等深厚的基本功、何等坚强的毅力啊!

录完一遍后,曹安和把录音带倒回来,放给阿炳听。当听到那从录音机里传出的声音后,阿炳十分激动。因为阿炳从来没有听见过自己拉的胡琴从录音机里放出的声音。他摸着录音机惊讶地说:“这机器好像有仙气一样的呀!怎么刚拉过就能放出来呢?催弟呀,这就是我拉的琴声啊!”一个曲子放完以后,阿炳还要听。听了两遍以后,杨荫浏就问阿炳:“阿炳啊,这支乐曲叫什么名字?”阿炳同答:“哎,我瞎拉出来的,哪有什么名字啊。”杨荫浏说:“没有名字我们不好向外介绍啊。”阿炳沉吟了片刻,说:“那就叫《二泉印月》吧!”黎松寿想,这是否与阿炳喜欢的广东音乐《三潭印月》有联系啊?杨荫浏也考虑到这一点。杨荫浏说:“阿炳啊,这个‘印’能不能改成附近映山河的‘映’字?”阿炳说:“杨老师,你学问大,我听你的,就叫《二泉映月》吧。”二泉映月,多么典雅的名字,这首二胡曲从此得名。那天晚上,阿炳一口气拉了三首二胡曲。除《二泉映月》外,还有《听松》和《寒春风曲》。

第二天晚上,录音地点改在曹安和家。他们又录制了《龙船》《昭君出塞》《大浪淘沙》三首琵琶曲,以及阿炳早年与杨荫浏先生一起合奏过的《三六》(即《梅花三弄》),但后来由于担心录音钢丝不够用,《三六》被删去了。那天晚上,杨荫浏见阿炳的状态不错,希望多录几首,但被阿炳拒绝了。这位对艺术精益求精、将艺术奉若神明的民间艺人表示:“如果你们一定还要录音,等我温习一个时期再说吧。”于是,他们约好在当年的寒假和来年的暑假再来。

录音后的第23天,已成为新闻人物的阿炳应邀在无锡市牙医协会成立大会上演奏《二泉映月》。从来都是站着演奏的阿炳,这天可以坐下来为大家演奏了。这是阿炳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堂堂正正地登台演出。从此,人们再也见不到他演奏了。

1950年9月以后,鉴于阿炳在演奏和创作方面的杰出成就,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去信邀请他到学院来开演奏会。可惜当时阿炳已重病缠身,无法前往。当年的12月4日,阿炳病故。次年3月27日,他的伴侣董催弟也去世。一代民乐大师阿炳离我们而去了,他给我们留下了遗憾,同时也留下了欣慰。

《二泉映月》录制后,在当时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领导工作的吕骥等同志的支持下,1951年被制成唱片出版,轰动了全国;1954年,《阿炳曲集》也得以出版。从此,阿炳的音乐更加深入人心,并且飞越了国界,成为许多世界级交响乐团的经典演奏曲目。就这样,一首由民间艺人在苦难中创作的器乐曲,经过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的及时抢救,大力传播,终于使之傲立于民族音乐之林,并在国际乐坛上大放异彩,享有崇高的荣誉。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要注意提问的态度

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因人而异,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这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教师希望的。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要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不可指责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导和启发。教师提问时的神态要自然安详,相信学生能够回答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回答甚至争先恐后地回答;反之,如果教师表情严肃或冷淡,学生就不能专心思考,更不能畅所欲言。另外,提问的面要宽,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

二、要注意提问的弹性

1.考察了解型的弹性设计

提问形式:“听了录音,你了解到哪些故事内容?”“一堂课下来,你学到了什么?”……这些问题往往用于复习或系统归纳已有的认识,总结学习内容等环节,以便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我在教学《二泉映月》第二课时的时候,这样设计问题:“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了有关《二泉映月》的哪些情况?”学生有的说:“我知道《二泉映月》是一首曲子,是由一个叫阿炳的民间艺人创作的。”有的说:“阿炳经常到无锡的‘天下第一泉’那儿听流水声,听着听着他有了灵感,就创作这首《二泉映月》的曲子。”如此问题,可以说一问百答,有易有难,有点有面。学生的参与率高了,尤其给中差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机会的平等、气氛的民主,从而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自主选择型的弹性设计

提问形式:“你觉得主人公什么表现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哪些语句写得好,写得美?并说说理由。”……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个性心理,自然形成他们在理解、感受、欣赏上的角度不同、层面不同。这种提问重在让学生自主选择,只挑体会最深、最能显示自己潜能的那一点做展示,品尝成功喜悦。《望月》的课后习题四:“你喜欢哪些月光的句子?先体会体会,再抄写下来。”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把这类练习设计到课堂提问中,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个性化的语言和独特的才能得以充分显示。

3.推测想象型的弹性设计

提问形式:“事情的结局是什么样的?”“想象一下,当时他(她)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假如……又会怎样?”……有的文章结尾往往并不是交代故事的结局或人物命运的,或者在行文中略写部分情节,设置一段空白,意在留给读者体味其中的内蕴。教师则应充分用好这些可以让人“回味无穷”的因素,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想象和创造。例如,第十一册《船长》最后倒数第二自然段中这样叙述:“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船上,一个手势也没做,一句话也没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根据这段文字中的“余味”,我创设了相应的情境:在雄浑悲壮的乐曲声中,船长高大的身影如同一尊黑色的塑像徐徐沉入大海,适时提出以下问题:“船长虽然一个手势也没做,一句话也没说,但他会在心底默默地对自己说些什么呢?又会对获救的人说些什么呢?”学生身临其境,仿佛真的听到船长在对他自己说:“祝贺你,哈尔威,你成功了!”“哈尔威,你是一个忠于职守的船长。”“人在船在,船亡人亡。”“哈尔威,你永远与舰船共存亡!”“……”同时仿佛真的听到了哈尔威船长在对人们说:“放心地去吧,愿上帝保佑你们!”“记住:无论何时,都要勇敢、沉着!”“可爱的人们,永别了!”显然,这些合理的人物都是学生在深入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再造想象的结果。

4.交流体会型的弹性设计

提问形式:“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感觉?”“从这句话中,你想到了什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类提问能真正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比较、相互补充,既拓宽思维,又进一步增强认识的深刻性,实现从存异到求同,再从求同到求异的质的飞跃。在教学课文《第八次》一课时,我问:“布鲁斯带领军队抵抗外国侵略者终于在第八次获得了成功,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失败了不要灰心,从头再来;有的说做事要有耐心,不能虎头蛇尾;有的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更有的说如果这次再失败,就做第九次……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学生的发言充满了真情实感,有的还包含一定的人生哲理。

5.探究发展型的弹性设计

提问形式:“……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大家去寻找一下有关资料。”“你们想了解这其中的奥秘吗?请你们也去设法实践一下!”……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是一种很有远见的科学的教学思想,它能促使学生继续探求那未知的甚至无穷无尽的答案。事实上,在课堂教学逐步走向民主化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提出不少涉及课外知识,诸如永远的“金字塔之谜”、“海洋危机和拯救措施”等。这就需要教师顺应学生的思路,巧妙地把个别学生的问题转化为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提问,积极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留心查阅有关书籍或向其他科任老师请教。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可以组织指导学生在课外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调查、访问、讨论、交流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自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二泉映月;音乐情绪;音响审美;新探

Abstract:The Erhu music,“The Second Spring Reflection the Moon”has become the cultural symbols of the suffering people, and widely circulated. Adapted from Mr.Chu Wanghua,the piano music“The Spring Mirrored The Moon”also been used to deal with the melancholy of mood in the music. But, according to the Western concept, the piano music,“The Spring Mirrored The Moon”should be different from the music emption with the original music, which is more like a landscape picture from the exchang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usic Appreciation.

Keywords:“The Spring Mirrored The Moon”;Music emotion;Sound aesthetic; New research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在它深沉、优美的旋律之中,舍弃了炫目的技巧、夸张的表情,在张弛有度中表述着温柔、困顿与激情,极具中国传统文化之气韵。

但是,在其作者瞎子阿炳短暂的悲苦人生的渲染下,这委婉、深沉的曲调仿佛成为一次次超越时空幽怨的诉说,使得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潸然泪下、顶礼膜拜,也最终使得人们习惯将《二泉映月》定位为追忆苦难生活的艺术作品。

钢琴曲《二泉映月》由储望华先生根据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改编而成,首演于1978年,是“一个最纯的中国民间小调和一个最纯的西洋乐感的结合”①。很多人演奏钢琴曲《二泉映月》时,习惯去寻找二胡原曲的意境,悲苦的艺术表情又再次被扩大。但是,殊不知储望华先生在创作钢琴曲《二泉映月》时,对音乐情感、音响色彩的设计以及音乐表现上与二胡原曲是有所不同的。

一、追求完全钢琴化的音响,色彩丰富,对比强烈

中国钢琴艺术作品按照音乐素材的来源,基本上可以分为原创作品与改编作品两大类,钢琴曲《二泉映月》属于后者。《二泉映月》在实现中西音响审美的交融上具有其特殊的艺术价值。

钢琴从某个层面上来说,属于击弦发声获得点断状音响的乐器,与中国民族弹拨类乐器的音响特点有着相近之处。因此,作曲家们在对各种民族器乐曲进行改编时,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就是模仿。在众多的中国钢琴改编曲中,可以看到很多通过钢琴来模仿古筝、古琴、琵琶、鼓等各种民族乐器的情况,这种创作手法也确实很好的解决了中西音响审美上的冲突。

但是,作为弓弦类乐器的二胡,以表现悠长、连绵的线状音响为其优势,与钢琴在发声原理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若简单的将二胡的旋律移植于钢琴上,显然不能发挥钢琴作为复调乐器的优势,而二胡演奏中的揉弦、滑音等极具特色的音响效果,也很难在钢琴上表现出来。

在钢琴曲《二泉映月》中,储望华先生巧妙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放弃了对二胡音响的单纯模仿,而是充分发挥钢琴的本源性音响,利用钢琴深沉饱满的中低音区与清澈秀丽的高音区的音色对比,在不改变原有旋律的基础上补充和声层次,充分发挥钢琴的特性,独树一帜的创造出与原曲韵味相近而又完全不同的音乐意境。正如储望华先生自己所说:“不要过多的去比较钢琴与二胡这两种乐器,特别是不要把其中一件乐器的特长与另外一件乐器的短处相提并论”,“我想到的《二泉映月》,更多的已是它的旋律本身,而不是二胡这件乐器。”②

可见,作曲家在创作钢琴曲《二泉映月》时,只是借用了二胡原曲的旋律,创作意图仍然是寻求钢琴的本源性音响,在音乐表现上对二胡原曲采取舍外形而求内韵的改编手法。使得原曲中本是单线条的旋律曲调,依赖钢琴的音域得到了必要的拓展。作曲家又在力度、音色、音响层次上给予其丰富的变化,音乐在原有抒情、忧郁的情绪中注入浓厚、华丽、开放的多种音响色彩,独具雄浑大度的音乐气质。令这个“最纯的民间小调”再生于完全钢琴化的音响之中,以另一种语言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民族气韵。

二、音乐创作摆脱原曲的时代背景,单纯的借景抒情

但凡中国乐曲多数均有标题,且标题对于音乐内容的指示性也是非常明确的。但是,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的曲名与其所表现的音乐内容相去甚远,原因众所周知,月亮、天下第二泉并非是阿炳创作此曲的本意,曲名是由音乐的采集者杨荫浏先生后来所加。可以严格的说,二胡原曲不应属于标题音乐。

但是,储望华先生创作钢琴曲《二泉映月》时,却是借用了这个充满画面感的曲名,他的初衷是“用标题中的‘泉’和‘月’做文章,借钢琴本擅长描绘月光、流水一类,使之更具形象性。”③可见,钢琴曲《二泉映月》的音乐创作应真正属于标题音乐的范畴。

我们可以试着忘却二胡曲《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把悲苦的瞎子阿炳暂时封存起来,重新品味钢琴曲《二泉映月》的艺术气息。

在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的《储望华钢琴作品选集》中,钢琴曲《二泉映月》的英文名称定为《The Spring Mirrored The Moon》,曲名本身完全可以使人联想到一幅极具静谧、优雅之美的画面:静止的月光映射在流动的泉水上,在这一动一静之间,两者默默相视,相映成辉。作曲家选用色彩明亮的E大调进行创作,通过各种和弦、琶音以及短小的上行或下行乐句来表现泉水的流动;用主题旋律在高、中、低音区的交替歌唱来表现月光的色彩变化;还时常采用连音、断音的对比触动着听者的心灵,仿佛微风吹过,水面轻起涟漪。

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思维早已跳出了二胡原曲的时代背景,没有过多的局限于原曲的艺术气质,而是单纯地采取借景抒情的创作手法。当优美流畅的乐句由钢琴弹奏出来,全新的音响效果使得音乐的意境发生了质的改变。“愁情由人去,浓淡总相宜”,或悲或喜,都可根据演奏家的理解重新诠释。相比原曲来讲,中国传统音乐中那种优雅、超脱、张弛有度的艺术气韵在钢琴丰富的和声衬托下,凭添了一份气势磅礴。

源于上述两种缘由,演奏钢琴曲《二泉映月》时,大可不必在钢琴上去刻意模仿二胡的音色,不必刻意去寻找幽怨、悲愤的情绪。在演奏中,应该始终关注钢琴乐器本身,借用钢琴这一乐器实现中西音响审美观的交融与结合。

注释:

①②③储望华.漫谈钢琴独奏曲《二泉映月》[J].钢琴艺术

1999(1).

参考文献:

[1]储望华.漫谈钢琴独奏曲《二泉映月》[J].钢琴艺术1999(1).

[2]魏廷格.魏廷格音乐文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

[4]李焕之,主编.当代中国音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5]奉建.碰撞与交融――钢琴曲《二泉映月》的艺术定位[J].音乐探索,2008(3).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一.在高效对话中升华情感、形成态度

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之一。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落实好这一重要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需要熏陶、感染,而这种熏陶感染要选择一个适宜的时机,找准一个恰当的抓手,营造一种真切的氛围,形成一份动人的和谐,才能使学生与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形成共鸣。教师要体察锤炼文本的情意与价值,将这种情意与价值浓缩在一幅场景,一个画面,一则故事,一种生活感受里,在师生对话中给学生可感悟的画面,可触摸的场景,可联系的实际,在真切的感触中涌动真情,唤醒心灵,让情意刻骨铭心。

一位老师在教学《二泉映月》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边听《二泉映月》的乐曲,边读边画出文中带“听”的句子。然后提问:师父说倾听泉声会听到什么声音?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奇妙的声音”,(文中有这样的话)接着老师感情充沛地说:“五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长大后又一次来到了泉池畔,这次他听到了什么声音呢?”学生一齐激动地读着:“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师接着语速缓缓地问:“这声音奇妙吗?为什么?”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略有所思后回答道“不奇妙”,有的说“因为阿炳靠卖艺度日,生活清苦不会品尝到这奇妙的声音”,有的说:“因为阿炳双目失明,看不到这靓丽的世界,再加上日子清苦,根本不会把这声音放在心上,更不会去体味这声音的奇妙。”教师顺水推舟,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不能见光明的生活和街头卖艺人的艰辛。然后声情并茂地说:“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他……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他……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度、40度,他……”在凄凉悲壮的《二泉映月》乐曲声中,学生想象阿炳卖艺度日的情景。想象之后教师趁势而上,引读课文第五节“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的滑动着……”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读得情真意切,荡气回肠。

由此可见文章不是无情物,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然而,情感不是飞来之物,文本的情感跳动需要转化为师生的情感生活。转化为需要的基础和过程。生活的体验,场景的再现是情感产生的依靠,造势、铺垫、积蓄、喷发是情感深化的过程,有了依据和过程才有真情的体验和流露。课堂情感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激情奔放,它更需要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平等的对话与碰撞,引诱与点燃。只有这样才能将情感的熏陶和态度的形成有效地落到实处。

二.在深度叩问中发展思维、提升理性

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也许谁也不会忘记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具有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等等。惟独可以忘记的却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大多是以言语形式和内容为主进行教学的。然而就是这容易遗忘的思维发展却时时反作用于语言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激活了,精神搏动了,对语言也就敏感了,好奇了,就会乐于高效并富于创造地学习使用语言,也就发展了语言,而僵化的思维却往往会导致语言学习的僵化和无效,进而制约了语言的发展。面对教师设置的简单、缺乏思维冲突与碰撞的问题,学生对照文本进行单向、线性的思考,思维难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