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式教学法论文(精选5篇)

  • 研讨式教学法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为基本形式,强调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法在大学教学实践中早已得到运用,但在大学哲学教学中却较少运用或没有受到重视。…

研讨式教学法论文(精选5篇)

研讨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哲学;高校

中D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3-0004-03

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为基本形式,强调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法在大学教学实践中早已得到运用,但在大学哲学教学中却较少运用或没有受到重视。我国大学的哲学教学主要运用讲解、讲授的方法而忽视研讨的运用,哲学教学变成了教师单方面的真理独白和哲学宣讲,从而偏离了教学的根本目的,致使哲学教学呈现机械化、知识化的线性倾向,未能显现哲学的终极意义和实现哲学的真正使命。大学哲学教学忽视研讨式教学法的根本原因在于哲学教学思想上的普遍困惑,即哲学研讨式教学如何可能?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即研讨式教学的哲学意蕴和研讨式教学法在“哲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来回答这一根本问题。

一、研讨式教学的哲学意蕴

研讨式教学创导学术自由,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意在通过师生双方对真实问题的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可见,研讨式教学是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完全相对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注重师生双方的互动性,更是突出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研讨式教学具有如下深刻的哲学意蕴。

第一,研讨式教学促进了个体自由的实现。自由是人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存在的基本特点。教育以个体的自由发展、自我实现为宗旨。研讨式教学提倡学生个体的自由选择,以此保证人的个性发展。它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主选择的意识,让学生在进程中能动、自觉地进行判断、自由决策和评价”[1];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使学生突破固定模式的约束,激发自我学习的热情,从而实现学生在对哲学之“真、善、美”进行追问的学习实践中的最大自由。

第二,研讨式教学凸显了哲学的主体间性思想。主体间性是指“主体间即‘主体―主体’关系中内在的性质”,“实际上是一种交互主体性”[2],即在交往过程中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达成共识的性质。研讨式教学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它呈现出师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交往特征。研讨式教学实践以主体间的交往为前提,创造了主体间的共在关系。研讨式教学的主体是共在交往的“多主体”,而师生主体的交往构成了研讨式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形式。

第三,研讨式教学反映了哲学的批判性与创造性特征。批判性和创造性是哲学的重要特征。哲学是一种批判性的活动。哲学的批判性就在于哲学从不满足于对现实的描述和解释,而是必然包含对现实的质疑、反思和解构,以及对应然的构建,包含批判性的内容。哲学另一鲜明特质在于其内在固有的创造性。哲学的创造性表现为抽象的哲学概念的创造,刨根问底的哲学方法的独创,以及实践的生活世界的创造。研讨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是一个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决策,亲身经历社会实践,并不断质疑、审视和批判的过程”。它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实践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习实践活动,从而塑造品格,体现自我价值,实现人的创造性本质。

二、研讨式教学在“哲学”中的应用

研讨式教学过程离不开研究和讨论,而作为一门价值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哲学恰恰注重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因此,“哲学”课程教学离不开研讨。广东海洋大学自2010年始设置了创新实验班,实行“小班化”教学,这为研讨式教学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笔者有幸承担了人文创新实验班“哲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坚持在“哲学”课程教学中开展了研讨式教学的应用探索,具体实践步骤如下。

(一)选取研讨主题

研讨题目的选择是研讨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所授课程体系范围内,题目可以由教师给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拟定。一般来说,研讨主题的选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探究性。所选主题应难易适度,并具有一定的探究余地,能够为学生提供思考与讨论的空间。2.开放性。所选主题的内容是开放的,其结论可以是非确定性的。3.综合性。主题的选定应注意强调学科和专业的交叉与融合。

针对人文创新实验班面向大一新生以及整合各人文专业的特点和现状,在“哲学”研讨式教学实践中,笔者指导学生确立了若干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研讨主题,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人生有什么意义”“什么是人性”“理想与现实”“爱情与婚姻”等等。这些开放性的哲学主题极具探究性,贴近学生实际,能够激发学生对人生的反思,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应然关系的思考。

(二)设计研讨内容

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将班级分成8个左右的小组,每小组2―3人。各小组围绕着人生、自然、社会、精神等领域的根本的、重大的哲学问题,确定研讨主题,小组共同设计研讨内容。小组学生围绕选定的主题,广泛阅读书籍,查找文献,收集信息。在此过程中,笔者会适时给予指导,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介绍一些查找文献的基本途径,并鼓励学生尽量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研究。具体任务为:搜集材料、撰写主题报告、制作PPT、确定主题报告人(1―2人)。研讨内容的设计需要较长时间,故需提前两周以上将任务分配至各小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在此过程中,笔者与学生保持沟通,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研讨内容的设计是一个小组学生通过合作性探究来创造意义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与精神。在主题设计过程中,小组中不同成员可以有对同一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理解,但都应当认真对待其他成员对某一问题所表达的不同观点和做出的不同解释。每个人的意见都是应当被听取的、有效的,所有成员都要允许自由发言和不同意见,要尊重少数人的观点。

(三)小组主题报告

在选定研讨主题、设计研讨内容的基础上,一堂课安排1个小组进行主题报告,汇报时间控制在20分钟。每小组选派1―2名代表发言,他们阐述本小组论题的主要观点,小组其他成员对报告做出补充、完善或评议。

为了使学生明确如何进行主题报告,在课程教学之初,笔者会做一次必要和适当的报告示范。即以一个主题作为案例介绍自己分析问题和形成观点的过程,如何分析争议性问题,如何提出假设性或猜想性问题等。同时,还会向W生提出一些主题报告的具体要求,比如: 报告人要简要介绍本小组的基本情况、成员分工、主题设计的过程等;报告发言必须有明确的观点,而且要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PPT制作要清晰明了,形式多样,反映主题的基本观点;主题报告要列出参考文献;小组所有成员都要参与到主题报告中来;等等。

(四)课堂交流讨论

小组在主题汇报后,接受全班其他学生的提问与质疑,由此而展开课堂交流讨论,时间控制在20分钟。课堂交流讨论通常采用两种形式:一是质询式讨论,二是辩论式交流。质询式讨论是指小组之外的学生,就该小组的主题报告提出质疑或询问并要求小组成员答复的讨论活动。辩论式交流是指围绕小组主题报告,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的对立,全班学生对各自支持的观点进行辩护,并对对立观点展开反驳的交流活动。在辩论式交流过程中,学生自然形成针锋相对的两大阵营,两大阵营围绕主题报告展开辩论,教师加以适当引导,最终达到教学目的。通过讨论和辩论,学生们对研讨的主题和内容有了更为全面、客观和理性的理解与把握。以“人性是什么”的主题为例,通过课堂讨论和辩论,在对“人性是永恒不变的还是不断变化的”“人性是平等的还是差异的”“人性是否具有道德属性”等问题的追问、讨论和辩论中,不断深化对人性主题的认识,共同确认追问人性的哲学意义,这就是一次反思哲学的课堂实践活动。

为了使课堂交流讨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笔者会充分做好准备以应对课堂讨论交流时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如及时化解讨论或辩论时可能出现的冷场,为课堂讨论交流把握方向,并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机动,见机行事。在课堂讨论时,会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并适时地给予鼓励与点评。同时还要求学生在讨论和为自己观点进行辩护时,要做到就事论理,据理力争,以理服人;在质疑和反驳对方观点时,要有理有节,具有逻辑思辨力量。小组成员要详细记录课堂交流讨论的情况,充分吸收交流讨论的思想内容,最终形成小组主题研讨论文。

(五)教师点评总结

课堂讨论交流结束后,笔者会对整个研讨课做出点评和总结。首先是对小组主题报告和课堂讨论交流中学生们的表现进行点评,时间控制在5分钟。点评内容包括小组主题报告的内容、小组PPT的制作情况、小组分工协作情况、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表现等情况,从形式到内容、从课外准备到课堂表现、从演讲者到参与者,做出全面评价。充分肯定学生们良好的表现,及时指出不足或不当之处,并进行补充、引导和完善。其次是对小组学生主题研讨成绩做出评定。学生研讨成绩评定的依据包括主题报告的撰写质量、PPT制作质量、小组合作情况、演讲情况、组织和参与讨论交流情况等。成绩评定以民主方式进行,由授课教师和6名学生代表组成的7人成绩评定小组现场给主题研讨小组成员评定成绩,尽量确保评成绩评定客观、公正、有信服力,避免了教师单方面进行成绩评定而可能出现的主观武断,保证了学生持续参与研讨的积极性。最后是做主题研讨式教学的总结。小组主题研讨结束后,笔者要求小组学生根据切身体会写出个人学习报告,总结自己在主题研讨中的收获、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主题研讨式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笔者再汇总小组成员的个人总结,撰写出针对该小组的主题研讨教学的总结报告,经过不断积累,逐步完善基于“哲学”课堂的研讨式教学模式。

三、“哲学”研讨式教学的实施成效

笔者在“双百工程”人文创新实验班“哲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坚持运用研讨式教学法,已进行了6年的尝试探索和改进完善。从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哲学”研讨式教学效果的评价整体上要远高于一般常规教学方法的评价,“哲学”课程学生评教均为优秀,评教得分最高达97分,研讨式教学法深受学生欢迎。6年来,研讨式教学法在“哲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哲学”研讨式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哲学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学生必须独立思考与探索。哲学研讨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独立阅读文本和查找材料,认真准备课堂发言,广泛参与课堂讨论,自由发表个人见解,独立完成学习报告。在查阅中发现问题,在批判中反思问题,在辩论中明晰问题。通过“哲学”研讨式教学的训练,学生普遍感到自己的知识面得以显著拓展,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习热情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以显著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得以明显提升。

第二,“哲学”研讨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意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哲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哲学”研讨式教学培养了学生主动和独立学习、团结合作研究的能力,这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意识。经过“哲学”研讨式教学的训练,学生逐渐开始调整学习方式、转变学习理念,初步明确如何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初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哲学”研讨式教学活动中,笔者会为学生讲授选择研讨主题的程序和技巧、文献检索和利用的方法和途径、研讨方法的设计和报告撰写的模式等内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部分学生也较早尝试并开始了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在近两届人文创新实验班学生中,大多数学生主持或参与过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等课题的研究,或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并获得省级或校级奖励。

第三,“哲学”研讨式教学提升了学生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是哲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哲学”研讨式教学充分践行了这一使命。“哲学”研讨式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学生分小组完成主题研讨,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协作完成主题研讨,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在哲学课堂上,教师、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地研讨和交流,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要求认真倾听和大胆发言。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克服了对传统灌输式教学的逆反心理,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形成了融洽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培育了学生的平等自由观念和探索真理的信念,增加了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关心和容忍度,培养了学生专心而有礼貌地倾听的习惯以及尊重、包容和理解他人的品质,涵养了学生的人格,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

总之,“哲学”研讨式教学法的运用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明显提高了哲学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体现了研讨式教学的哲学意蕴,真正做到了以哲学的方式教授哲学。实践证明,“哲学”研讨式教学法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绝大多数学生都认同在哲学学习过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法,都感到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升。然而,仍有部分学生表示难以很快地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大胆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存在较大难度,也不太愿意花费很多的时间去进行深入研讨。可见,“哲学”研讨式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如:如何尽快使大一新生完成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的转变,如何将研讨式教学法运用到大班教学实践中,如何找到一种科学合理的研讨式教学的评价方法,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是进一步完善研讨式教学法、提升研讨式教学的应用性和实效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

研讨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学生处,湖南 长沙 410205)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种全会强调深化国防教育改革,大学生军事理论课作为高校进行国防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研究和实践,将研讨式教学法引入大学生军事理论课课堂,设计了研讨实施步骤,提出了研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总结了应用研讨式教学法实施教改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22-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深化国防教育改革”,这对提升全民国防教育工作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国防后备力量的战略高地,更加要在国防教育改革浪潮中首当其冲,大胆创新,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乃至全民国防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中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但是,通过综合各种调查及文献资料来看,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军事理论课》均面临着教师授课形式单一,课堂沉闷,授课效果不佳的问题。《大学生军事理论课》亟待改革,该课程的的课程改革路径与授课质量,将直接影响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笔者认为,要改变高校军事理论课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研讨式教学法是值得尝试的教学改革方法之一。

1 研讨式教学法概述

研讨式教学法源起于早期的德国大学,到我国之后由湖南师范大学的郭汉民教授对其进行大胆的教改实践,最后归纳改进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研讨式五步式教学法,本文采用郭汉民教授的定义及方法。郭汉民教授认为,研讨式教学法就是将“‘讨论’与‘研究’组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具体开展五个程序即教师示范与布置任务-学生查找资料、撰写讲稿-学生参与讲课、师生共同讨论-教学总结、评价的教学方法,它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方法,而是贯穿于一门课程始终的方法”。研讨式五步教学法是一种以生为本,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新的教学模式,它将指导学生研究与讨论交流置于中心环节,将课堂教学,学术研究,讨论交流有机结合起来,成功地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治学方法的传授,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重视师生互动,重视教学效果的多元评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 研讨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军事理论课》中的运用

运用研讨式教学法的核心是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引导他们参与到课堂之中,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科研实践中学会学习,收获知识,提高能力。根据郭汉民教授提出的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结合授课实践,笔者在《大学生军事理论课》课堂上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理论导论,小组分配

运用研讨式教学法的第一步是要对学生进行理论导论。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的授课对象为每年的大一新生,绝大部分新生在上课之前对该课程了解甚少,并且他们在高中阶段极少接触到研讨式教学法。因此,在授课的前2-3周,教师应该进行理论导论,主要是介绍开设该课程的意义,课程的主要内容,授课安排以及研讨式教学法的实施办法等。有些学生刚开始对陌生的,听起来高大上的研讨式教学法有点排斥或者觉得摸不着头脑,通过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个基本了解,给予学生一个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期。同时,教师还需对班级学生作一个前期调查,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座谈会等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是否有与课程相关的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教师在掌握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再进行班级分组。鉴于作为公共选修课的军事理论课无法实行小班授课制、课程内容较多,课时安排不充足等原因,小组人数控制在8-12人较为合理。分组太细,教师无法一一指导,可能还会导致课程内容讲不完的问题;分组太粗,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研讨效果不佳。除了人数控制之外,分组时应采取学生自愿拼组,教师合理调配的原则,主要是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行结合成小组,教师再根据人数、学生素质、性格等因素对各组进行微调。班级各组较均衡合理的搭配、小组内部分工明确,气氛和谐融洽是保证研讨式教学法顺利进行的前提。

第二步:指导选题、独立探索

在分组准备之后,教师需要对各组进行指导选题,指导选题的依据来源有三方面:第一是2007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第二是教学所采用的军事理论课教材;第三是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兴趣点,学生认为的难点、重点等。教师依据以上三点设置不同备选选题,选题应尽量做到既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又能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以提问、论点、关键性主题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以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选择之后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对选题略加修改补充。

各组学生围绕选定的题目独立探索,这个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通过图书文献、电子文献、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等多渠道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有效的分析整理、归纳提炼,为论证主题准备相关材料。

第三步:小组交流、教师指导

在这个过程中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大量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再通过定期举行小组研讨、头脑风暴法等方式交流沟通,最终凝聚所有成员的智慧,以论文、演讲提纲、PPT等形式呈现各组的研讨成果。小组研讨能够拓展课堂之外的知识获取通道,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锻炼学生运用所学新知识重新分析、思考生成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研讨过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小组成果的质量。教师在这个阶段扮演指导者或者良师益友的角色,要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比如学生在制作课件或撰写演讲稿时教师可以给予指导或提供修改意见,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解决一些研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建立更深厚的师生情谊。

第四步:小组展示,大班讲评

部分学者认为小组展示与大班讲评是两个环节,但是笔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将两者放在同一个时间段进行的,因此在步骤设计时也对两者进行了合并。每个小组推选一位组员上台展示各组的研讨成果,每人讲述的时间约12-15分钟,讲完可由师生对主题进行提问,师生一起评议,最后由教师做讲评综述。讲评综述需指出学生研讨课题的核心要素,指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进行反思;对于学生的偏颇观点及时予以纠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认识和观点;提出相应优化建议,便于学生在下一次研讨课程中改进;最后还要对研讨主题进行升华,强化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提高他们的国防意识。

第五步:反思总结、评价反馈

这一过程既针对学生,又针对教师,各小组学生要在大班讲评之后整理综合师生们的意见,对各组的研讨成果进行最后修改定稿,再次提交修改后的成果。同时学生还应对研讨式教学效果予以评价,对研讨过程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向教师汇报。教师首先要对所有学生在研讨式教学过程各阶段的表现予以客观评价,并将评价成绩记入学生该课程的总成绩中;其次要对研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进行反思,发现不足之处,撰写教学笔记,总结经验,以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

3 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但是也呈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教师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研讨主题制定不完备,主题不够有吸引力,研讨过程开展不顺畅;学生出于对军事理论课不太重视,或者对研讨活动缺乏经验等原因,研讨总体参与度不高等。

因此在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时应着重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3.1 教师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确保研讨过程顺利开展

郭汉民教授曾说过在研讨式教学法中“教师从台上走到了台下,从独唱演员变成了导演;学生从消极的听众变成了积极的演员,从台下走到台上。教师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变身为“导演”的角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及前期准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讨前期,教师必须要从课程内容和相关知识体系中抽丝剥茧,提炼出兼顾广度与深度,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需求,有研讨价值又有吸引力的研讨主题供学生选择。与此同时,教师还需对研讨主题的子课题,即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点和问题提前了解熟悉,这是一个需要在课外花费相当时间和精力的准备工作。教师只有将这个准备工作做充分,才能在研讨过程中顺利扮演指导者的角色,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

3.2 学生应提高重视程度,做到全员参与研讨

研讨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一个较普遍的问题是,研讨小组分工不明确,真正参与研讨过程的学生并不多,有很多同学在各小组挂名,但没做什么实质性工作,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因此,作为学生首先应该提高对军事理论课及研讨式教学方法的重视,积极参与到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来。在小组研讨中明确组员分工,避免出现能者多劳,甚至组长一人包干的情况。各小组也须在成果展示中将小组分工及分工完成情展示出来,既是对各小组成员工作情况实施监督,又能为教师对学生做出公正的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4 研讨式教学法在军事理论课中运用的积极意义

通过实践经验总结,研讨式教学法对《大学生军事理论课》授课效果产生的正向影响,大部分老师和学生都对该方法表示支持,其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1 改善师生关系,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研讨式教学法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张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研讨合作,解决问题,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由“主主”变为“主客”的合作关系。研讨式教学成果展示阶段,师生之间的角色互换,学生站上讲台积极表达,教师走下讲台变身听众,建立了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新型关系,进一步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4.2 活跃课堂气氛,提升了授课效果

研讨式教学法使得向来沉闷的军事理论课“一言堂”变成了“众言堂”,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师生融合为一体共同讨论、研究、评议研讨主题,营造了能够平等交流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丰富了教学形式,拓宽了国防教育的渠道,还能够激发出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提升了军事理论课的授课效果。

4.3 摒弃知识灌输,全面培养学生能力

研讨式教学法能够摒弃了传统课堂里知识灌输的模式,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第一,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选定的小组研讨主题,学生必须从相关的理论知识出发,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思考,讨论和研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或者论证主题的思路和方法,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第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研讨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研讨过程中不仅是组员与组员之间要沟通,组员与老师之间,各小组之间都需要沟通协调,这些都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第三,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讨式教学法采取的是点拨式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寻,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4 促进教学相长,创造师生“双赢”效果

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研讨式教学法对教师备课质量的要求和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要高于一般的教学法。为了研讨过程的顺利开展,教师需要对课程相关领域的知识做相当扎实的准备工作,这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在研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对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等都是全方位的锻炼。对于学生而言,通过研讨,他们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学术研究办法,教师也可以从学生们的身上汲取到新鲜的血液,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完善,课程方法的改进等等,最终创造师生“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汉民。探讨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

(2)曾宪皆。试析郭汉民教授的研讨式五步教学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5):121.

(3)朱承,刘聆,王新峰,黄金才,刘忠。研讨式课程改进型“五步”教学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9):61.

(4)冯梅。“研讨式”教学法在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D]。贵州师范大学,2014.36.

研讨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医学八年制;科研思维

[中图分类号] R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5(b)-0005-02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research ability of eight-year medical students by seminar-style biochemistry forum

GONG Wei LIAN Jiqin HUANG Gang HE Fengtian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Colleg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China

[Abstract] It is very important that eight-year medical students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research ability in medical foundation course learning stage. In biochemical courses, students pose a question and solve the question by seminar-style biochemistry forum under the help and support of teachers. It can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research ability of eight-year medical students by seminar-style biochemistry forum. It is very beneficial that students lay foundations for improving scientific-research abilit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Seminar-style biochemistry forum; Eight-year medical doctor; Scientific-research ability

医学八年制教育是医学博士培养的一种新模式,本校作为军队首批试点院校之一,从2004年开始进行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培养。为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除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之外,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科研思维,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化学是基础医学的必修课程,与众多医学基础学科广泛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教学内容涵盖了诸多生命体内一般规律及经典理论。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学科的迅猛发展,学科前沿内容也不断更新[1]。针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培养目标及生物化学这门课程自身的特点,笔者在该专业学生中开展了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旨在巩固学课堂基础知识,同时达到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科研思维的目的。

1 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基本思想

研讨式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德国大学,目前已成为国外高校教学的主要方法[2]。近年来湖南师范大学郭汉民教授创造了全新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将教学方式由“讲授式”变为“研讨式”;将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将教学形式由“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将师生关系由“主-客”变为“主-主”合作关系[3-4]。深入领会研讨式教学法的宗旨,结合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及高素质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培养目标,笔者在教学中开展了“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在单纯课堂讲授基础之上,使学生主动融入学习中来,教会学生在自行提出问题后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在文献阅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与老师间就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在探讨中学习如何形成系统的科研思维。

2 开展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全面提高医学八年制学生科研综合素质

为将“研讨式教学法”融入生物化学教学,达到提高医学八年制学生科研综合素质的目的,笔者在2007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开展题为“代谢紊乱与疾病”的研讨论坛。

2.1 理论课程教授

“物质代谢及调节”篇章内容较为抽象,需要理解性记忆部分较多,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目前,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在临床也极为常见,作为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更应融会贯通的掌握好此部分内容。因此,老师在讲授“物质代谢及调节”相关章节内容时,注重理论与临床疾病相结合,引导学生发掘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2.2 研讨式论坛的选题

学生按5~6人自由组合成五组,每组配以一名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并获博士学位的指导老师。由于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过科研文献,老师首先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中英文科学文献数据库,并结合理论知识以学生兴趣为基础查阅“代谢紊乱与疾病”相关的文献,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型论著的一般结构、写作模式及文献阅读技巧;同时,八年制学生普遍英文基础扎实,老师尽量引导学生阅读国外的相关学科前沿,学生自行讨论并确定各组选题。引导学生选题的过程,可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发现问题的科研思维能力。

2.3 小组内部研讨实施

经前期准备对研讨方向更加具体化确定后,各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分头查阅更多相关文献,组内学生间针对问题相互讨论、交流思想及总结归纳,并定期与带教老师沟通,对于文献中的疑难问题,老师带领学生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及时解答。通过查阅文献、组内讨论、及时问题反馈再讨论研究的模式,最终将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学生对该选题的思考总结成PPT形式并附相关摘要。该环节充分体现将“研讨式论坛”渗透入生物化学教学中的理念,可达到提高学生文献阅读及总结技能、团队协作及培养独立科研思维形成的目的。

2.4 集体汇报

在研讨式论坛的最后阶段,在基础部、教研室及学员队协助下,邀请教研室进行代谢紊乱与疾病方面研究的专家及我校附属教学医院内分泌科的临床专家集中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以全英文形式进行,在每组汇报结束后,专家均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并给予点评视学生的科研综合能力评分。通过此环节可使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科研思维,并锻炼其英文表达能力、科研逻辑思维能力等。

3 深入总结,评价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效果

在活动结束后经问卷调查知,学生普遍认为本次研讨式论坛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篇章的有益补充,通过本次活动不仅扎实掌握了理论课程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理论联系临床,极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掌握了科研文献的查找和阅读方法,学会了如何寻找问题及分析问题。评审专家们则认为,该论坛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进了生物化学的教学框架,同时有益于系统培养八年制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研讨式教学不是单纯的脱离老师、脱离书本和脱离基础课程,而应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掌握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应用已有知识发现新问题,并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培养科研思维的形成及创新能力[5-6]。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在医学八年制学生中开展,既能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培养学生形成自主科研思维体系,为今后全面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查锡良.生物化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

[2] 郭汉民.历史课程研讨式五步教学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6,(3):34-35.

[3] 郭汉民.研讨式教学与大学生能力培养[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4(5):195-199.

[4] 张宪,李志勇,刘卜源,等.研讨式教学模式与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高[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1,13(6):38-40.

[5] 唐洪俊,刘竟成,曹杰.研讨式教学实践与体会[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2):161-162.

研讨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 研讨式教学法 雷达对抗技术与实验

中图分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b)-0159-03

Abstract: The research-and-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after 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arch-and-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it in the“radar countermeasure technology and experiment”course is explored.And the problems needing atten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re summarized.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has positive effect on promoting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research-and-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in the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 of our college.

Key Words: Teaching; Research-and-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Radar countermeasure technology and experiment

《雷达对抗技术与实验》是该院雷达对抗技术(国防生4+1)专业的基础原理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员理解雷达和雷达对抗的基本理论,掌握雷达对抗侦察、雷达干扰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途径,了解现代雷达对抗技术的发展趋势,建立雷达对抗系统的整体概念,为后续的装备学习打好基础。近年来,经过不断努力,该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并在2012年被评为军队优质课程。但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总体上仍然存在单向灌输多、互动交流少,理论讲授多、实践锻炼少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该文就研讨式教学法在《雷达对抗技术与实验》课程中的实践应用进行了积极探索,旨在通过研讨交流的方式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员的独立思考与实践创新能力,从而获得更好教学效果。

1 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与特点

研讨式教学的定义是指依照一定的教学目的,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系统论为指导,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上,通过讲授、自学、讨论和研究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教学模式[1]。研讨式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德国,目前已发展成为西方国家高等教育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20世纪90年代未以来,这种教学方法在国内教育工作者中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并在国内许多高校得到了实践推广[2-3]。研讨式教学的基本过程可分为:“设置研讨议题”“分组探索交流”“课堂汇报研讨”“讲评修改完善”四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由教员围绕课程中的重难点问题或带有研究性质的专题设置相应的研讨议题,并就与议题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讲解铺垫;第二阶段学员根据教员设置的议题进行选题分组,每组各名成员首先围绕选定议题进行独立探索,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自主查阅资料、研读文献、归纳总结,而后通过组内研讨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最终形成凝聚所有成员研究成果的小组研讨报告;第三阶段每组推选一名成员上台汇报该组研讨成果,全班师生就汇报内容进行提问研讨交流;第四阶段由教员对小组汇报内容、课堂研讨情况进行总结讲评,归纳主要观点,指出存在不足。同时,各小组则根据研讨交流与总结讲评情况对小组研讨报告进行修改完善。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研讨式教学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1)实现了教员主导作用与学员主体作用的统一。

研讨式教学中,学员围绕选题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研讨交流、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出了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教员通过设置议题,指导研讨,总结讲评,发挥了其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2)实现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

传统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研讨式教学法中,学员经过自主学习、研讨交流、上台汇报等实践锻炼,不仅掌握了知识,更掌握了获取知识方法,从而使其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3)实现了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统一。

研讨式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情感教育过程。学员通过对议题的探索学习,情感上获得了类似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体验,有利于形成一种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同时,研讨式教学采用了分组选题的活动方式,每个选题的完成都需要组内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努力,学员通过参与分组活动培育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集体荣誉感。

2 研讨式教学法在《雷达对抗技术与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2.1 研讨议题的设置与学员分组

设置合适的研讨议题是研讨式教学法成功的基础,但由于《雷达对抗技术与实验》涉及雷达与雷达对抗基础理论、雷达对抗侦察技术、雷达干扰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采用研讨式教学法。因此,教员在设置研讨议题时必须紧贴教学内容特点,合理选择研讨内容,避免为了研讨而研讨。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设置了雷达对抗侦察测频技术分析、便携式雷达对抗设备测频方案设计、雷达对抗测向技术分析、无人机导引头测向方案设计四个研讨议题。这四个议题即紧扣雷达对抗侦察测频、测向两大重点内容,又兼顾该领域前沿知识,便于学员从多个角度对问题展开研讨分析。同时,这些研讨议题与前期所学测频、测向基本原理联系紧密,难易程度适中,便于学员查找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易于取得更好研讨效果。

研讨议题确定好后,可在研讨课开课前2~3周的时间内公布,并组织学员进行选题分组。选题分组采用学员自主选择与教员适度调整的方式进行。首先由学员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由选题,选题相同的所有学员组合构成一个研讨小组。而后再由教员根据各组成员学习情况进行适度调整,以使各组人员力量基本平衡,避免出现过强或者过弱的小组。同时,在每个研讨小组中O立一名组长,负责组内成员之间的协调管理以及与教员之间的联系沟通。

2.2 小组探索交流过程的引导

小组探索交流是指小组成员围绕选题通过查阅资料、研读文献、归纳总结、探讨交流等方式完成小组研讨报告的过程。该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要求小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由于长期受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影响,现有国防生4+1学员虽然具备了较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基础,但在查阅资料与自主学习方面仍然存在较大欠缺,导致在该过程暴露出较多问题。比如部分学员学习资料的来源仅仅局限于几本教材,缺乏对专业前沿动态的了解;部分学员在搜集文献资料时过度依赖“百度”“搜狗”等大众搜索引擎,缺乏专业性和严谨性;此外,还有众多学员对文献资料质量缺乏判别能力,面对大量的文献资源,不知如何取舍,只会盲目阅读,学习效率低。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对小组探索交流过程进行了引导。首先在学员开始探索学习之前,结合学院图书馆馆藏资源,详细讲解了“知网(CNKI)”“维普”“万方”三大中文数据库的文献资料查找方法,并从文献发表时间、内容相关性、期刊来源、文献引用率等角度介绍了文献资源的筛选方式;而后针对每个研讨议题分别给出2~3篇经典文献,此基础上指导学员以参考文献为链条,进行重点搜索与阅读;最后在小组探索交流过程中保持与学员的密切沟通,针对学员文献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给予指导与帮助。

2.3 课堂汇报研讨的组织实施

课堂汇报研讨是整个研讨式教学高潮部分,包括小组汇报发言与全班集体研讨两个环节。其中小组汇报环节需要注意时间的管控,每个小组发言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 min左右。时间太短,内容阐述不清;时间太长,容易出现嗦重复现象,且会影响后续的集体研讨时间。而在集体研讨环节需要注意避免“冷场”与“推磨”现象,“冷场”是指小组汇报结束后参与研讨发言的人很少,“推磨”现象则是指虽然参与研讨发言的人很多,但发言内容重复、缺乏新意,研讨难以深入推进[3]。出现这两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只关心该组的研讨内容,对其他各组的研讨内容缺乏了解,导致集体研讨时不知从何谈起。为此,在课堂研讨开始前,教员应督促学员在做好该组课题研讨的同时,加深对其他各组课题的了解。同时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教员应根据研讨发言情况对主要观点进行适时归纳总结,并对研讨议题进行进一步解读分析,引导学员从多个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此外,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教员也可将研讨议题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划分为若干子议题,引导学员进行逐步深入的思考发言。

除上述问题之外,在课堂汇报研讨阶段中还发现个别学员在研讨发言过程中存在偏离主题现象,此时教员需要及时加以提醒,避免分散议题焦点。

2.4 讲评修改完善

课堂汇报研讨结束后,教员应对各组汇报内容与课堂研讨发言情况进行总结讲评,归纳发言内容的主要观点,肯定学员在研讨过程中的积极表现,指出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各小组根据研讨交流与总结讲评情况对研讨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并将修改后的报告作为研讨成果提交给教员。

3 研讨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法相比,同样的教学内容,研讨式教学法一般需要更多的学时数,而在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与学时数是规定好的,为在给定的学时内完成指定的教学内容,在课程开始前,教员应做好课程整体设计,合理安排研讨课的教学次数。此外,为确保研讨课的质量,每次研讨课学员都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因此,相邻两次研讨课时间间隔也不应太短。

(2)对于研讨式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员都应保持密切跟踪与关注。对于学员研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应及时与其共同分析解决;对于学员研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闪光点,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并适时给予肯定,以使学员获得学习成就感,调动学员的学习求知欲望;此外,对于个别学习研讨不积极、在研讨小组里挂名混日子的学员要及时予以批评教育,监督其改正,确保每个学员都真正投身到研讨中去。

(3)为配合研讨式教学,还应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适度改革,将小组研讨报告的质量、课堂研讨发言情况纳入到考核标准中去,以提高学员参与研讨式教学的积极主动性。

4 结语

研讨式教学法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教学模式,该文以《雷达对抗技术与实验》课程为基础,对研讨式教学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研讨式教学法不仅使学员获得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在后续教学中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魏强.高等师范院校物理教育专业实施研讨式教学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4.

[2] 郭汉民,李永春,田丹.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试析研讨式五步教学[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6(5):140-143.

[3] 蒋跃,邓磊,徐生求.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11(4):306-309.

研讨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分子生态学;教学方法;研究生课程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即指通过老师系统的讲解,让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受体,这在某些情况下也是一种可被接收的教学模式。以分子生态学绪论为例,老师可以充分发挥讲授法的优势,除了讲解分子生态学的学科形成来由,其发展历程及研究范畴外,还要增加学生关心或无法了解的当前分子生态学研究热点的内容,最新发展与动向,使学生对分子生态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讲述分子生态学中“分子标记在生态学中的应用”这一章之前,首先要补充讲解分子生物学的一些内容,如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PCR技术、测序技术等基本概念,提升学生对分子生态学基础知识的认知水平,充实学生对分子生态学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讲授法老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传授大量知识,结合这一优势,采用其它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和积极性。

二Seminar教学法

德语“Seminar”,源于早期的德国大学,中文含义为研讨会,又称“研讨式”教学法或文献阅读式教学法,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中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1]。Seminar是指导一组学生为某一预设论题与带教老师共同讨论的一种紧密互动交流的教学方法[2]。目前国内对“研讨式”教学法还没有明确定义。文献阅读是分子生态学教学中极为可取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研究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旨在以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阅读文献,主动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分子标记在生态学中的应用”这一章中,将内容分解如下:什么是分子标记,分子标记如何评价生物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如何对遗传结构解析,分子标记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作用,等等。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独立思考和探索,通过广泛深入的文献研读,研究生可以从中学习到规范的研究方法,严谨的研究设计、完善的知识体系,最终提高学生凝练科学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其科研能力。在“文献研讨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围绕共同关注的问题,集中讨论,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师生“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角色互换。老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者,其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掌握文献阅读的方法和提高科研思维能力,旨在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文献研讨式”教学模式的主要优势表现为,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师生共同探索问题,通过问题研究和问题探讨,让学生掌握知识。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种教学模式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在文献汇报之前,要花大量时间查阅文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有些学生不愿花时间做充足的准备,只想获取答案而不愿参与讨论;另外,对老师来说,除了自身要重视文献积累、紧跟学科前沿的学术动态、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外,还必须加强自己的知识贮备和思辨能力,并能针对学生的汇报即时做出准确的点评和思路拓展,从而不断提出新问题,提高文献研讨质量[1]。

三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是国内外大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体现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讨论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该方法强调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3]。在“分子生态学”的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确保讨论教学法顺利进行,老师首先对问题要进行精心准确的设计好,学生合理分组,参与度要高;其次,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参与其中,利于讨论顺利进行;再次,学生分工要明确,在讨论之前,学生分析课程相关内容,查阅大量的资料,形成自己的课题分析方案和见解[3]。以“保护生物学”这一内容为例,问题可以是生物多样性的危机,生物多样性的遗传与进化,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评价等,学生围绕这些问题,主动查阅书本,寻找所学内容,学会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深入理解和掌握保护生物学的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Presentation教学法

Presentation中文译为报告、展示或陈述等。主要通过PPT等演示工具,通过语言、动作等进行介绍或展示。它是指以个人或小组形式针对某一问题或专题向教师和全体学生作课堂报告和讲解,并回答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被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Dale)的“学习金字塔”(ConeofLearning)理论证明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4]。Presentation教学法避免了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充分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和组织能力。为了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新物种形成的过程,分子生态学在种群遗传学这一章,可以让学生主动准备如下主题报告:①对种群遗传和分化的影响因素、机制进行研究;②研究环境变化(如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地理变迁等)与物种进化的关系;③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对大熊猫、银杏等物种致濒因素的探索与保护策略的研究;④对物种形成的机制进行研究;⑤对物种进行鉴定与分类,尤其是形态相似的物种间的区分等。学生们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刺激效应”和“示范效应”,获得启发和领悟,从而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