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精选5篇)

  •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和涉外事务发生也越来越频繁。相对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还显得十分不足,所以近年来国家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变得十分重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智慧结晶,要有文化自信,必先有文化自觉,而文化自…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精选5篇)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多元民族文化;文化导入;文化环境

一、“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和涉外事务发生也越来越频繁。相对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还显得十分不足,所以近年来国家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变得十分重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智慧结晶,要有文化自信,必先有文化自觉,而文化自觉,关键在于以最适合的方式解读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护维持好自身特色民族文化。明确中西方文化在道德价值观上的差异以及差异带来的认知偏向,是高校外语专业跨文化教学的重要任务。

外语专业教学与研究中,语言使用和语言交际无时无刻不涉及文化,而文化教学也是外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外语教学的学科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外语教学的语言文学目标和社会人文目标上。在外语教学中怎样才能使语言与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正确运用跨文化教学理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造出符合国情的文化教学环境是问题的关键。本文立足于毕节试验区多元民族文化这一大环境,以毕节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为试教对象,探讨本土文化对英语专业跨文化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和如何运用本地多元民族文化导入这一手段促进跨文化教学。

二、毕节试验区多元民族文化环境对本地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学习的影响

毕节试验区为多民族杂居的地区,除汉族外,世居少数民族17个,主要包括彝族、苗族、回族、白族、布依族等。根据2011年的人口统计,“彝族有468800人,苗族有434507人,白族有114770人,回族有93197人,布依族有59325人,仡佬族有22063人,总人口超过百万人。” 各民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林林总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结合在一起,影响着社会生活、发展的各个方面。作为试验区唯一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毕节学院的整体发展和教学也受到多元民族文化并存的特殊文化环境的影响,教学规划及学科建设都必须立足本地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构成和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英语专业跨文化教学中,多元民族文化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元民族文化区域特征的影响

各民族居住的地域不同,居住环境对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居住于此特定环境中的人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就毕节试验区而言,以使用不同土语的不同支系的苗族为例,苗族人以“村”、“寨”为居住单位,大部分分布于山区,语言主要使用川黔滇次方言和滇东北次方言第二土语,以“夜郎”文化为本民族文化核心。部分来自于该民族区域的学生由于居住地域的限制,没有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除本民族文化之外几乎没有接触过他民族文化或者是外来文化,对外语的学习往往局限于词汇、语法。由于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或英语语言中所承载的文化现象一窍不通,导致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无法理解语言的文化根源、文化功能甚至是对一些英语语言中展现的非本国习俗、社会模式错误解读。从居住区域性对所使用方言的影响来看,彝族乌撒土语区的彝语由于其部族区域的固定性和强烈的文化传承性,带有明显的卷舌音,但水西土语区由于更多的经历过迁徙、融合,彝语就没有卷舌音。来自不同彝族区域的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对以英文为代表的符号化的拼音文字的理解和认知表现出较明显的接受差异。因此,如何让受到硬文化条件限制的学生更好的认识、理解和接受语言承载层面的软文化,势必成为本地英语专业教学该好好探讨的问题之一。

(二)多元民族文化内容特征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环境系统和精神环境系统的相互联系、制约和融合,即系统的整体性原则。以毕节试验区内回族为例,民族文化的独特内容对人们社会生活,精神认知等各方面产生的深刻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威宁自治县是整个毕节试验区乃至贵州省回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县,回族文化最突出的特色就是以伊斯兰教为其精神内核,而回族文化主要展现形式是民间文学,其内容均与息息相关。来自该民族区的学生,受其特定的民族文化内容影响,对西方文化中的部分内容和表现形式无法理解和接受,如“女权主义”、“性解放”、“颓废主义”及“耶稣救世论”等等。由此可见,当跨文化教学涉及到特定文化话题时,慎重的选择教学材料,设计适当的教学手段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既要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的“非我”性,又要避免伤害学生的民族感情,尊重其既有价值观。

(三)多元民族文化历史传承特征的影响

民族文化的传承由其具体的历史流变、地域特征与特殊的传承手段构成,有强烈的“自我保护”功能。根深蒂固的本民族传统文化形式也对民族地区学生的跨文化学习产生不小的影响。如毕节试验区内的彝族区是该族历史文化成果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彝族的民间风俗风情、节日活动、婚丧习俗等涵载着十分丰富的彝族传统文化。对苗族而言,“苗语口碑文献”是纪录和传承苗族历史文化传统的主要载体,通过对其族群语言的研究可以寻绎到内蕴深厚的苗族历史和文化传统信息。而苗族的服饰、艺术形式、文学形式等几乎都与其语言的承袭历史紧密相关。白族、布依族、仡佬族等人数虽然较少,但是也拥有各自的民族语言和民族习俗。来自不同民族区域的学生在跨文化学习中,常常带入本民族文化里的即有认知点,对异于自己思维体系的外来文化现象出现理解偏向,尤其对西方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之一的宗教文化缺乏理解的基础和能力,文化排斥心理时有发生。学生对所学英语语言功能中的“身份语言”和“交际语言”的运用较为混淆。

三、跨文化教学中多元民族文化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在重视多元民族文化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传播学、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建设发展基础上,跨文化研究的重心逐渐从对比和分析不同文化交际中的差异转向了研究交际与理解中动态多变的过程。辜正坤教授提出“在单一的文化环境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使用同一种母语的人常常难以意识到语言中所隐含的文化现象,而只要对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比较分析,语言交际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现象是显而易见的。”笔者通过英语专业教学实践,针对不同年级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试教研究,按照一定的原则,将语言教学、文化认知与本地实际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合理可行的教学模式。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自觉”与“文化非我”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换言之,文化自觉在跨文化教学中就体现为对本土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突破,自我再创建。教师进行教学时,不必心急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全盘灌输给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先梳理、建立自己本民族文化观,并深入的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不偏激,不盲目的从学术角度对文化中的具体现象进行解释。而“文化非我”的问题,则要求教师不能在跨文化教学时生硬的把中西方不同文化杂糅在一起,刻意的提出相同点、不同点或者是评论孰优孰劣。教师应当保持理性,引导学生看待客观的文化现象,带领学生发现文化之不同及其不同的根源。最重要的一点,教师还应身体力行,教会学生树立起理性的、包容的、有深度的文化价值判断观。

(二)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使跨文化教学中多元民族文化的导入有更良好的平台

近年来,毕节学院也很注重对外交流,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印尼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英语专业教学中不但重视传统跨文化知识的教授,还及时、准确地在语言教学中给学生传递最新的咨询,如国际形势、西方社会变化、风俗变迁及经济变化对文化造成的影响等。在具体的跨文化教学环节中,外语学院积极与其他科研院所合作,如夜郎文化研究所、彝学研究院、黔西北民族艺术研究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所、黔西北民族工艺服饰研究所等,采用了“实地教学”、“物化比较教学”、“专家命题讲座”等教学手段,设计了“本地民族服饰与英国传统民族服饰比较”、“少数民族运动项目与国际流行运动项目比较”、“少数民族艺术形式与西方经典艺术形式比较”等教学场景,学生不是枯燥的从书本上获取文字信息,而是眼有所见,耳有所闻,心有所悟。学生一方面自豪的认识到各归属民族的文化成就,另一方面形象深刻的感受到外来文化的魅力和特点。

(三)以本地多元民族文化为根本,结合外来文化进行由“点”到“面”的教学

跨文化教学的目的不是夸大或神话某一种文化,而应该引导学生注意文化间的循环互动关系。从学习语言到学习语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教师应该从文化现象的“点”入手,牵一根无形的线,点与点相连,相同点与不同点按不同纬度层层铺开,慢慢引导学生进入文化大环境、了解文化流变的历史这些“面”。同时,这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资料、分辨必要信息、去糙存精,最终形成自己的一套跨文化学习方法与认知世界的价值观。

四、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思考

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主要文明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存在着差异和矛盾。随着全球一体化这把双刃剑的四处挥舞,锋刃所到之处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破坏也是一个无法规避的事实。毕节试验区的多元民族文化在此形势下,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浸蚀和破坏,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正在不断地异化或者消失。如何在学习外来文化精华的同时保护好本地民族文化,是外语专业跨文化教学中一个长期,艰巨却又不可回避不能逃避的问题。当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在不同文化体现出差异冲突的同时,与之并行的,是世界文明之长期的和谐相处。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和谐是辩证矛盾的统一体。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振臂高呼“外语教学是为民族与民族间的双向交流服务的,绝不是摒弃一种文化而吸收另一种文化”。因此,作为毕节试验区跨文化交流中心和中外文化传播平台,我们应该也必须协调好教学中外来文化和本地多元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肩头承载的文化传播的重担。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 罗选民,杨文地.文化自觉与典籍英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5).

[4] 刘小平,曾文雄.英汉文化对比与英语教学[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4(1).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外语跨文化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指出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出现的文化失误,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指出外语教学应转向语言教育和语言文化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近年来,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许多语言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问题。

对于英语教学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象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

2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错误

目前,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并能直接与讲英语的外国专家、投资者和管理人员等进行交际的大学毕业生。有些毕业生即使会说一些,也往往会在对外交往中使用不得体,犯上了“文化错误”。

北外语系的博导胡文仲(1994)调查指出,中国学生常犯的与语言有关的文化错误有四类:1)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是不适当的。如路遇外国人时,开始谈话却用“Excuseme,Whereareyoufrom?”;拒绝外国朋友的提议时却用“I’llthinkitover.”等等。2)在文化习俗上不可接受。如邀请外国朋友参加社交活动时不邀请其配偶,用沉默来回答外国老师的提问,在表达感激之情时要千恩万谢地说上许多许多等等。3)不同价值体系的冲突。如与外国朋友久别重逢时说“You’vegotnochangeatall.”未经允许翻看外籍老师的影集等等。4)过于简单化或过于笼统化。如认为所有的美国人都爱吃麦当劳,所有的英国人都寡言少语等等。通过这项调查,胡文仲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为它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如何地道而得体地运用语言不但与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同等重要,而且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3跨文化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弊端

现代毕业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之所以比较薄弱,部分原因是对语言运用能力、对目的语文化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从教学角度看,大多数的大专院校没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语文化类的课程,即使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英语文化课,也涉及面不广或没得到足够重视;教学中使用的大部分教材资料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了这种语言形式的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及语境中的运用;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很少会涉及到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形式,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涉及到也是随心所欲,缺乏系统性;测试中更是没有涉及到语用能力及文化知识。从学生的角度看,非英语专业学生过于依赖英语教师,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只是学习基本的语言规则,不学习语用知识,更谈不上运用语用知识了,这样便认识不到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密切关系了,因而也不能在正式的外交场合用得体地道的英语进行交际了。

4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外语教学中,语言文化传授的必要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掌握语言规则和语言使用规则,即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这里的语言能力指的是语音、词汇和语法几部分,即英语中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这里的语言使用规则指的就是所用语言是否得体的文化因素方面的规则。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大纲对语言能力的三要素(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体系,然而对于跨文化教学应该包含哪些要素还没有明确的体系。下面就从教和学的视角及认知来谈谈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4.1要从价值观取向的视角来认知汉英两种文化。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即整体观念比较强,集体重于个体。而西方则更重视个体,讲究个性,讲究独立奋斗。

4.2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和学校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建构一种合理的跨文化教学体系,比如说,课堂教学毕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阵地,因此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把文化列为教学目标与内容,制定出分阶段目标,这样目标明确,教师也便于操作;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从多个视角了解其文化;利用直观电教手段体验异国文化,教师可以多方面地寻找资料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不仅了解西方文化更可以通过实际的语境(context)学会如何进行这种语言的社会运用;注重文化差异,加强文化对比,提高文化意识,做好知识文化介绍,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教师自修及教材、试题的再研究。要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较高的要求和革命,教师必须花较多的时间来搜集合适的资料。而且在教学时还得根据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删减,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成绩时还需将语言文化的考核考虑进去。

5结语

语言和文化是个统一体,语言的社会功能之一是传播文化,且文化因素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因此,我们应当在教学中自觉、系统、更好地完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并正确处理和摆正文化知识和其他训练项目的关系,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层次上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潘晓慧.试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学刊,1996(2).

[3]王勇.在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国外外语教学,1998(4).

[4]刘爱真.文化认识与言语得体.外语界,2000(2).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日语;毕业论文;多元化;改革

毕业论文作为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手段之一,无论对于学生、老师,还是学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近年来,抄袭拼凑、、答辩走过场等问题导致毕业论文日益质量低下。再加上,由于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大多本科生的论文粗制滥造,毕业论文屡屡成为教育工作者讨论的议题,对其存废也充满争议。日语专业因为是从零起点起步,所学课程多为专业基础及商务实用类型的课程,而以往毕业论文常常容易出现既与职场需求脱钩,也与平时所学课程乖离的现象。笔者利用问卷调查了长江大学日语专业的毕业论文状况,发现引用率过高、语法错误、口语化表达、结构松散和缺乏独立见解等是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学术素质上的因素,也有教学和管理上的因素,更缘于大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

针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对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改革。改革本科毕业论文单一和流于形式的现状,尝试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方式成为必然。

根据当前经济形式发展、社会市场需求以及日语人才培养的要求,可以从毕业论文形式上进行改革,实现多元化的形式。具体来说,可以将毕业论文形式定为学术论文和非学术论文形式两种。学术论文主要针对毕业后考研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资料整合能力、知识构架能力,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非学术论文主要针对毕业后就业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与多样性,从而实现教学改革与社会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满足社会对各层次、多种类型人才的需求。

具体来说,非学术论文形式又可采取社会实践报告、翻译实践报告、跨文化案例分析等形式。社会实践报告通过对希望从事行业或感兴趣行业的社会调查,提交实践报告,重点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译实践报告,可参考其他院校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的经验,借鉴专业翻译公司的全程管理模式,使学生在大学校园内就能够熟悉、掌握职业翻译所应遵循的操作流程,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创造了条件,使毕业论文成为毕业生连接职场与校园的一座桥梁。跨文化案例分析主要是指用跨文化的视角,结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以具体实例为解读线索,归纳总结中外文化差异现象。研究视角可选取中日国情、文化、历史、艺术、民间交流、贸易往来等各多个层面。要求毕业生必须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纲,以案例分析为线索,解读所选主题。案例分析须涵盖背景介绍、研究角度、研究路径、案例分析、主题解读、结论等方面。

除此之外,还可以积极采取其他毕业论文替代形式,对于在本科学习阶段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高级别、高水平学科竞赛部级奖项、省部级奖项奖项者,在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与本专业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者等等,可以尝试以此来替代毕业论文的写作任务。从而达到鼓励学生向着多元化创新性人才方向发展的目的。

对日语专业本科论文的写作形式进行多元化改革,有利于饱受质疑的毕业论文抄袭、选题单一、狭窄、缺乏实效、与社会脱节、没有创新意识等弊端得到有效缓解,学术考核更为务实创新。有效地促进高校日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提高,对有针对性地修订教学大纲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激发学生个性潜能与专长展示,促进全面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对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和评估体系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伴随着毕业论文写作形式多元化改革,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即评价体系的制定与完善。无论是学术论文写作形式还是其他非学术论文形式,都必须严格过程监控,精简务实,加强质量管理。学术论文的写作可以参照多年来的评价标准和体系。非学术论文写作必须符合《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即能够考查学生综合能力,长度不少于5000个单词(翻译除外),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除翻译作品外,一般使用日语撰写。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

聚焦教学环节中的最后一环CCCC毕业论文,将其作为突破口,用论文改革倒逼教学改革,使学生不但能够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提高外语写作能力和学术素养,而且要努力将毕业论文打造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同时,针对论文指导工作也应进行改革,可以尝试让日本外教也参加论文指导,对部分学生实行中、日双教师指导制,努力使这部分论文首先成为能够代表日语专业教学水平的“精品”论文,为其他学生做出表率。随着毕业论文的改革,日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也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特殊性;策略

作者简介:陈玉华(1979-),男,湖北武穴人,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焊接工程系主任,副教授;黄春平(1980-),男,江西吉安人,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讲师。(江西 南昌 33006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11YB378)、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XJG-11-24)、南昌航空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JG2011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26-02

高度分化同时又高度综合,是现代科学发展所呈现出的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因此在客观上要求有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具有开阔视野和广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在研究生阶段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更是受到高度重视,跨专业报考研究生也因此得到广泛的提倡。[1-4]据统计,近年来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报考人数有将近50%的考生是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5]在研究生扩招之前,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中,相当大的比例是源于学生的兴趣导向,或者是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需要不同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的生源。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就业导向所导致的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比例越来越高,但这部分研究生在后续培养中的问题和矛盾也不断凸现。本文以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为例,对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所存在的特殊性及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从现有文献调研来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关注不够,涉及该方面的文献非常有限,大庆石油学院[6]对地质类跨专业研究生、浙江财经学院[7]对管理类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大庆石油学院在分析地质类跨专业生源的研究生对硕士点建设利弊的基础上,对跨专业地质类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认为跨专业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需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设计和实施,即从招生、入学前、授课阶段、开题报告前及进入论文写作阶段等各个环节结合导师、授课教师及管理人员给予共同的特别关注,协同指导,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克服跨专业研究生的不足,适应地质类研究生教学与培养方式,并发扬其跨专业的知识结构特色,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真正成为合格的地质类硕士毕业生。[6]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机制、模式及策略等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跨学科、跨专业报考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成才还缺乏有益的指导。

二、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

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是材料加工工程硕士点的方向之一,历来就业前景较好、研究经费充裕、科研条件好,因此,每年都有近60%的生源是跨专业、跨方向报考的。以2009、2010级研究生为例,其本科专业有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金属材料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锻压方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铸造方向)等。

1.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研究生的优势

跨专业考生与本专业考生相比,有一些特点和优势[6]: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思路颇有特色,对于圈内传统观点和学说敢于质疑,另辟蹊径。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焊接学科研究生,本科所学专业为材料类专业的,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的能力,本科所学专业为机械类专业的,在焊接设备、工装夹具的设计方面和本专业学生相比有优势,这些对本专业生源的研究生构成了激励和促进。

2.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

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虽然有利于选拔更多的具有宽广基础知识的优秀生源入学,从源头上为培养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的焊接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但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和矛盾:

(1)在焊接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存在较大的困难。由于现有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针对本科为焊接专业的研究生所制定的,但现在面对的对象有一半左右是对焊接专业一无所知的跨专业研究生,因为统一授课对象的基础不一样,如果授课内容和难度以跨专业研究生为基础来安排,那么本专业研究生会“吃不饱”,如果以本专业研究生为基础来安排,跨专业的考生又“跟不上”。

(2)由于与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差太远(不同的跨专业生源的基础也还有明显的差别),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对于焊接专业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不太清楚,一方面在后续的课题研究中无法进行深入研究,硕士论文的质量也不高,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课题的开题报告,进而影响到整个培养环节的进行。另一方面,部分跨专业学生比较勤奋、努力,虽然能够完成硕士论文、顺利毕业,但硕士论文的撰写中经常会用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词语,反映出其专业基础不扎实,在毕业后的工作中也会出现对焊接专业的很多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内行人说外行话的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认为:虽然读了焊接方向的研究生,做了与焊接相关的课题,但并不真正了解焊接,在毕业后的工作中缺乏自信心。

三、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策略

针对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日益增多、培养对象的基础相差越来越大这一现状,为了全面提升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在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培养中引入了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认证的新模式。

“国际焊接工程师”是ISO1473l标准中所规定的最高层次的焊接技术人员和质量监督人员,是与焊接相关企业获得国际产品质量认证的要素之一,获得者可从事产品的结构设计、生产制造、质量保证、研究和开发等各个领域的焊接技术和相应的管理工作,在企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训内容包括与焊接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既有材料、机械、力学、电子电工等焊接专业基础知识,也有“焊接工艺及设备”、“材料及材料的焊接行为”、“焊接结构与设计”、“焊接生产及应用”四门主干课程,还有国际(ISO)、欧洲(EN)、美国(ASME)、德国(DIN)标准与规程和国际先进的焊接技术、国内著名专家的科研与生产实践经验。

通过对近几年跨专业、跨方向报考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的研究生的本科专业、知识结构进行调研,与国际授权的机械工业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进行研讨,确定焊接学科研究生参加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条件和资格,结合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要求,对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和改革,将部分焊接本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如“焊接理论基础”、“弧焊电源”、“焊接结构”、“材料焊接性”等设置成研究生培养计划的选修课程,供跨专业、跨方向学生选修,使其具备一定的焊接基础理论,以满足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资格审查。通过中期考试后,对这些学生进行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并按照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的要求,将部分培训内容和现有课程有机融合,全面提高其焊接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按照“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对参与培养的研究生进行40学时的焊接技能实训,包括焊条电弧焊、气焊、气割、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和氩弧焊操作,提升这些研究生的操作技能和对焊接的感性认识。

四、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的实施效果

3年来,共有23名跨专业报告的研究生参与了该培养模式的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2011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吴某,本科所学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与焊接专业相差甚远,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毕业后成为某学校焊接专业的教师,能够胜任焊接专业课程的教学;2012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龚某,本科所学专业为化学工程,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毕业后成为某公司焊接责任工程师,硕士论文被推荐为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013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姜某,本科所学专业为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并签约某高铁车厢生产企业。

五、结论

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和本专业研究生不同,且各个个体之间的差别也较大,导致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在课程教学、课题研究和硕士论文的撰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改革现有培养模式,在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引入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课程,夯实了跨专业研究生的焊接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其焊接专业的技能,培养了焊接学科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能力,增强了研究生的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春艳,王晨.21世纪以来欧美研究生教育改革新趋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60-65.

[2]沈以赴,夏品奇.国际化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6-38.

[3]熊玲,李忠,赵伟.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研究生培养目标及相关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60-65.

[4]杨华.基于工科特点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河南教育,2010,(12):3-4.

[5]李秀兵,姚秀颖,何振雄,等.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64-71.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交际能力培养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国际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流通,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要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熟练的商务业务能力及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其业务的开展。

一、传统商务英语课堂缺乏商务特色

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属于实用型的语言。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商务英语课程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既能够熟练用英语交流磋商,又要掌握广泛而深厚的经济贸易专业知识。换言之,除了学习大量的商务专业词汇外,商务英语课还应具有鲜明的特色:大量的实践活动,浓厚的国际交流气氛。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时严重缺乏这些特色。英语课堂教学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偏颇,其中最为突出的几点是:第一,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第二,英语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教学中仍然停留在课本+粉笔+黑板的传统的教学手段上。第三,以应试教育为第一要务,过分追求过级率,忽视学生渴望熟练运用语言的意愿。第四,课堂缺乏渗透商务交往中的多元文化意识,难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商务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蕴含着丰富的商务文化,包括不同国家的商务传统习俗,商务礼仪习惯等。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这个话题原本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专家所关心的,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迅速地走向世界,社会上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应试教育的理念和传统的外语教育观还深深地束缚着我们教师的手脚,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语法结构,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即语言中的文化元素。在这一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缺乏基本的商务交际能力。中国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查字典、背单词、分析句子结构上,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难题。

三、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常见问题

1. 跨国商务谈判因为俚语而误解

在一次商务谈判过程中,美国人对中国官员的提议表示赞同时,说:“It's a great idea, Mr. Li, but who's going to put wheels on it?”(李先生,这主意不错,但谁来启动呢?)翻译官不懂,但又不想丢面子,因此,翻译为:美国客人刚刚就汽车工业提了一个建议。

尽管英国人和美国人同样说得都是英语,他们能够顺利沟通吗?也很困难。

如:

(1) ground floor在英国是“第一层”,first floor则是美国所说的second floor(二楼)。

(2) call up sb.服兵役。 打电话则用ring sb. Up。

(3) 当接待人员问你早上何时想“be knocked up”指的是,何时“叫醒你”。

2. 广告词信息表达不明确而出现问题

(1)百事可乐“come alive”(令君活力四射),被理解为“come out of the grave”(从坟墓里出来)。

(2)“白象”方便面出口到西方国家,如果该商标“白象”翻译为white elephant,就没有人敢买。因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好吃懒做的家伙,人人都不喜欢。

3. 国际商务交往用语不当而造成误会

(1)英国人见面常谈论天气,美国人常谈论爱好、电影等,而中国人则喜欢谈论收入、婚姻等。商务交往忌谈年龄、收入、婚姻、宗教信仰、政治等。

(2)中国人见面问候用语“你吃饭了吗?”“你去哪儿呀?”如果直接翻译出来,欧美人一听到“Have you had your dinner yet?”就以为你要请他吃饭;如果西方人在和别人刚见面就被问到“Where are you going?”,往往心里很不高兴,因为“他准备去哪”是隐私问题。

(3)一名年轻的商务英语专业女生陪同公司客户游览长城时,一位英国男士想上卫生间,但又不好意思直接问厕所在哪儿,就很委婉地说“Excuse me, may I go somewhere?”这位女翻译心想:长城都到了,还有哪不能去呢?于是她很爽快地回答:“Of course, you can go anywhere.”被误解为“当然可以,你可以随地大小便。”

因此,不光在外语教学中,与人交往中,日常生活中,以及国际贸易中,了解其他国家文化,才可以避免造成误解,达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顺利发展国际商务活动。

4.不同国家的一些风俗文化

(1)时间。当跨文化交易的双方没有相互校对彼此的时间时,就可能导致交易失败或带来摩擦,以下各种文化的俗语及谚语中对时间的理解:

美国:Time is money;

西班牙:跑得快死得快;

巴西:五点时他会说正好2:14;

埃塞俄比亚:如果等得太久,鸡蛋也会走路;

法国:超前则太早,落后则太迟。

(2)颜色。颜色在不同国家意义不同。

日本人不喜欢绿色green;

巴西以棕黄色brown为凶丧之色;

法国人憎恨dark green(纳粹军服色);

中国人喜欢把红色red视为喜气吉祥之色。

(3)数字。比如说,西方人不喜欢数字13,因此西方的电梯摁钮上数字13常用英文字母M(26个字母的中第13个)来代替;

中国人认为数字4不吉祥,因为4与“死”发音相似。

(4)行礼。日本人、韩国人常以“90度鞠躬”来向他人行礼示好;

泰国人常双手合十、低头行礼;